移居上海雜志
1. 瓊樓秋思入高寒,看盡蒼冥意已闌;棋罷忘言誰勝負,夢余無跡認悲歡。 金輪轉劫知難盡,碧海量愁未覺寬
民國成立後,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的果實,任大總統,呂碧城進入新華宮擔任大總統的公府機要秘書。後袁世凱欲稱帝,籌安會的一批人積極充當袁世凱帝制復辟的吹鼓手。呂碧城不屑袁世凱及其追隨者之所為,毅然辭職,攜母移居上海。她與外商合辦貿易,僅兩三年間,就積聚起可觀財富,成為富甲一方的女商人,生活極其西化、奢華。
1918年呂碧城前往美國就讀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文學與美術,兼上海《時報》特約記者,將她看到的美國之種種情形發回中國,讓中國人與她一起看世界。四年後學成歸國,1926年,呂碧城再度隻身出國,漫遊歐美,此次走的時間更長,達7年之久。她將自己的見聞寫成《歐美漫遊錄》(又名《鴻雪因緣》),先後連載於北京《順天時報》和上海《半月》雜志。呂碧城兩度周遊世界,寫了大量描述西方風土人情的詩詞,字字珠璣,膾炙人口,傳誦一時。
1928年,呂碧城參加了世界動物保護委員會,決計創辦中國保護動物會,並在日內瓦斷葷。1929年5月,她接受國際保護動物會的邀請赴維也納參加大會,並盛裝登台作了精彩絕倫的演講,與會代表驚嘆不已。在游歷的過程中,她不管走到哪裡,都特別注重自己的外表和言行,她認為自己在代表中國二萬萬女同胞,她要讓世人領略中國女性的風采。此後,她周遊列國,宣講動物保護的理念,成為這一組織中最出色的宣傳員。
呂碧城終身未婚,後逐漸開始對宗教發生興趣。民國初年,呂碧城在北京見過天台宗高僧諦閑,若有所悟。不過呂碧城真正開始信佛,根據她自己的記敘,是在1929年前後。當時呂碧城旅居英國倫敦,友人孫夫人偶然在街頭「撿得印光法師之傳單,及聶雲台君之佛小冊」,孫夫人對此不屑一顧:「當這時代,誰還要信這東西!」但呂碧城立刻說:「我要!」「遂取而藏之,遵印光法師之教,每晨持誦彌尊聖號十聲,即所謂十念法。此為學佛之始。」呂碧城的這一學佛因緣頗為奇特,連她自己也常常感嘆道:「遇佛法於海外,已屬難事,況此種華文刊品,何得流入英倫,迄今猶以為異。然倘不遇者,恐終身不皈依佛門,險哉!」
呂碧城信佛後,守五戒,茹素,不再肉食,而且大力宣傳動物保護。1929年,她接受國際保護動物會的邀請,代表中國出席國際保護動物會在維也納召開的會議,大力提倡素食,「護生戒殺」。1930年,呂碧城正式皈依三寶,成為在家居士,法名曼智,其佛教修行實踐,以凈土念佛為主。與太虛、常惺等當時著名僧侶多有往來。
呂碧城的著作有《呂碧城集》、《歐美之光》、《觀無量壽佛經釋論》、《梵海蠡測》等。其中《歐美之光》介紹了歐美各國的佛學會、素食會、動物保護會。呂碧城旅居歐美時間很長,所到之處甚多,因此搜集的資料非常豐富,而且還保留了許多非常珍貴的插圖。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歐洲的硝煙比中國更濃,呂碧城深夜聽到鄰家的鋼琴聲,都好似殺伐之聲。呂碧城由瑞士返回香港,先是住在香港山光道自購的一所房子中,後搬入東蓮覺苑,1943年1月24日在香港九龍孤獨辭世,享年61歲。遺命不留屍骨,火化成灰後將骨灰和面為丸,投於南中國海。
李義山的《碧城》其一:「碧城十二曲闌干,犀辟塵埃玉辟寒。閬苑有書多附鶴,女床無樹不棲鸞。星沉海底當窗見,雨過河源隔座看。若是曉珠明又定,一生長樹水晶盤。」或許正是呂碧城富於傳奇色彩的一生的寫照。
她自己所作的《瓊樓》一詩,則更能體現她對於人生的真切感受:
「瓊樓秋思入高寒,看盡蒼冥意已闌;
棋罷忘言誰勝負,夢余無跡認悲歡。
金輪轉劫知難盡,碧海量愁未覺寬;
欲擬騷詞賦天問,萬靈凄側繞吟壇。」
2. 關於徐志摩的全部簡介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嘉興海寧硤石人,現代詩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學英國時改名志摩。曾經用過的筆名:南湖、詩哲、海谷、谷、大兵、雲中鶴、仙鶴、刪我、心手、黃狗、諤諤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詩人,新月詩社成員 。
1915年畢業於杭州一中,先後就讀於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
1918年赴美國克拉克大學學習銀行學。十個月即告畢業,獲學士學位,得一等榮譽獎。同年,轉入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院,進經濟系。
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奠定其浪漫主義詩風。
1923年成立新月社。
1924年任北京大學教授。
1926年任光華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前身)、大夏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前身)和南京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教授。
1930年辭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職務,應胡適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學教授,兼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教授。
1931年11月19日因飛機失事罹難。代表作品有《再別康橋》《翡冷翠的一液》。
(2)移居上海雜志擴展閱讀:
徐志摩的文學成就
徐志摩的詩字句清新,韻律諧和,比喻新奇,想像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於變化,並追求藝術形式的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亞於詩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飛》、《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閑話》等都是傳世的名篇。
人們看待徐志摩及其創作總是把他與新月派連在一起的,認定他為新月派的代表作家,稱他為新月派的「盟主」,這是因為新月派的形成直至消亡,都與他發生著密切的關系,他參與了新月派的整個活動,他的創作體現了新月流派鮮明特徵。
從成立新月社到逐步形成一個文學流派——新月派,歷時約十年,徐志摩始終在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他在我國新詩發展史上曾經產生過一定的影響,為新詩的發展進行過種種試驗和探索。他的詩歌有著相當鮮明的獨特風格,有一定的藝術技巧。
3. 蘇青是誰。
蘇青(1914年~1982年) 中國作家,小說家、散文家、劇作家。海派女作家的代表人物。浙江寧波人。1933年考入國立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外文系,後肄業移居上海。
蘇青本名馮允庄,早年發表作品時曾署名馮和儀,後以蘇青為筆名。1935年,為發抒產女苦悶,寫作散文《產女》投稿給《論語》雜志,後改題為《生男與育女》發表,是為創作的開始。40年代初因婚姻變故而成為以文為生的職業作家,作品主要發表於《宇宙風》、《逸經》、《古今》、《風雨談》、《天地》等雜志。與張愛玲「珠聯璧合」,紅極一時。1943年,代表作品長篇自傳體小說《結婚十年》開始在《風雨談》連載,一時被目為大膽女作家而毀譽紛紛;該書次年出版單行本,半年內再版九次,到1948年底,已有18版之多。又被稱為「猶太女作家」。1947年,《續結婚十年》出版。蘇青寫作了大量散文小品,結集為《浣錦集》、《濤》、《飲食男女》、《逝水集》——《浣錦集》一版再版,乃至印了十幾版。此外還有長篇小說《歧途佳人》等,《歧途佳人》也一時洛陽紙貴。蘇青為三四十年代海派文學女作家的代表人物,「上海文壇最負盛譽的女作家」。同時進入出版界,曾主辦《天地》雜志,創辦《小天地》雜志及四海出版社。抗戰勝利後,作為落水作家被傳訊。1949年後留居上海,擔任越劇團專職編劇。曾編寫《江山遺恨》、《賣油郎》、《屈原》、《寶玉與黛玉》、《李娃傳》等劇目。其中1954年《寶玉與黛玉》演出連滿300多場,創劇團演出最高記錄。文革中多次受批鬥。1982年冬天病逝。
〖蘇青作品〗
長篇小說
《結婚十年》
《續結婚十年》
《歧途佳人》
散文集
《浣錦集》
《濤》
《飲食男女》
《逝水集》
[編輯本段]【內蒙古自治區環保局局長】
蘇青(蒙古族),男,大專學歷,1951年4月生。1996.8-2003.4內蒙古自治區經貿委副主任;包頭市委副書記;2003.4-2003.6包頭市委副書記、代市長;2003.6-2006.10包頭市委副書記、市長、市政府黨組書記。2006年10月任自治區環保局局長。
[編輯本段]【研究員蘇青】
蘇青,男,1961年5月生,湖南長沙人,研究員。1985年5月北京工業學院力學工程系碩士畢業,1998年5月至1999年5月美國加州州立大學北嶺分校訪問學者;曾任《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編輯部編輯,北京理工大學校長辦公室副主任、主任,出版社社長,繼續教育學院暨現代遠程教育學院副院長;現任中國科協學會服務中心副主任,科技導報社副社長、副主編;兼任中國期刊協會理事、中國科技期刊編輯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常務理事、中國工業設計協會理事、歐美同學會留美分會理事、中國光華科技基金會理事會理事等職。
[編輯本段]【南京藝術學院副教授】
姓 名: 蘇青
性 別: 女
民 族: 漢
出生日期: 1952.11
專業技術職務: 副教授
社會兼職: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傳統音樂學會會員
學習工作經歷:1982年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作曲專業並留校任教,現任南藝音樂學院作曲系主任
研究方向及專業特長: 作曲及作曲技術理論
主講課程及教學優勢: 復調、民間歌曲概論
論文
1989年《江蘇民間歌曲概論(一)》 藝苑
1989年《江蘇民間歌曲概論(二)》 藝苑
1989年《江蘇民間歌曲概論(三)》 藝苑
1990年《江蘇民間歌曲概論(四)》 藝苑
1995年《中國傳統民歌「梁祝」的流傳與比較》 比較研究
1996年《析「弦索十三套·十六板」中的復調性特徵》 音樂學習與研究
1996年《儒家樂教思想與傳統民間歌曲》 藝苑
1996年《高等音樂院校民歌教學探析》 中國音樂
2005年《淺析當代器樂創作中的傳統因素》 中國音樂 2005.2
2005年《南藝特色專業的發展與展望——作曲特色專業教學思考》 音樂與表演 2005.3
創作
1986年 小型管弦樂創作《故鄉的回憶》
1989年 《江蘇音樂》《炊煙》
1991年 江蘇省第二屆音樂舞蹈節《垂楊柳》
1991年 江蘇省第二屆「新人新歌新作電視大獎賽」《故土》
1995年 全國第二屆中國民歌大獎賽《姑蘇風光》
1995年 《顏如玉》(激光唱片)
1995年 《水芙蓉》(激光唱片)
1997年 《小河淌水》(《箏藝新探—線譜古箏教程》)
1998年 《落葉》
2000年 全國藝術院校藝術歌曲大賽《飄雪了》
創作獲獎
1984年 《故鄉的回憶》 獲1983年小型管弦樂創作二等獎
1989年 《炊煙》 獲第二屆新春新人新歌「高度潔」杯電視大賽熒屏獎
1991年 《垂楊柳》 獲江蘇省第二屆音樂舞蹈節三等獎
1991年 《故土》 獲江蘇省第二屆「新人新歌新作電視大獎賽」三等獎
1995年 《姑蘇風光》 獲全國第二屆中國民歌大獎賽金曲獎
2000年 《落葉》 獲全國藝術院校藝術歌曲大賽三等獎
2000年 《飄雪了》(合作) 獲全國藝術院校藝術歌曲大賽二等獎
2001年 《落葉》 獲首屆中國音樂《金鍾獎》江蘇省預選優秀獎考研
[編輯本段]【內分泌科主任醫師】
蘇青,男,1967年出生。1988年7月安徽皖南醫學院臨床醫學系畢業,獲醫學學士學位;1992年7月山東醫科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獲醫學碩士學位;1998年7月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內分泌專業博士研究生畢業,獲醫學博士學位。曾在新加坡中央醫院內分泌科和加拿大McGill大學Royal Victoria醫院內分泌科進修。現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內分泌科主任、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上海市內分泌學會委員、上海市臨床受體學會委員、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分會青年委員、中國醫師學會內分泌代謝分會委員。
擅長:糖尿病、甲狀腺疾病和脂代謝疾病的診治。
4. 徐志摩與浙江的關系
魚米之鄉的海寧地傑人靈,歷代名人薈萃,詩人徐志摩便是其中很著名的一位。
徐志摩在浙江海寧的故居有兩處,一為老宅,一為新居。老宅在保寧坊,即現在的西南河街;新居在鬧市干河街。20年代,海寧街道排列恰似「非」字形,保寧坊在「非」字「右豎」的中上端;干河街則在「右上橫」的中端。
老宅前臨當年商業區,後靠蜿蜒的沙泗浜,有石埠可泊船。老宅共四進,一進是牆門間,停放轎輿。進牆門右側的廂房是讀書樓,藏書頗多,也是家塾所在,徐志摩在這里接受了啟蒙教育。二進是正廳,廳前有一個較大的石板前天井。三進為徐志摩大伯徐蓉初一家住所。四進臨近沙泗浜,徐志摩於1897年1月15日誕生在這一進的樓上。
這座老宅迄今已200多年,其間曾經戰火。後來,牆門上包了鐵皮,釘上密釘,這對牆門現今還在。1910年春,沈鈞儒先生介紹徐志摩考入浙江最負名望的府中。至此,徐志摩在這座老宅里生活了整整14年。
新居建於1925年至1926年間,是一套紅磚與灰磚相間的西式樓房,外形近似上海石庫門,正樓共兩層,樓後有露台,登台可眺望東西兩山。徐志摩喜歡登台觀景吟詩,《望月》等詩就是在這里孕育誕生的。樓上正房是徐志摩父母的卧室,東側是他與陸小曼的卧室。徐志摩前妻張幼儀在離婚後,被徐志摩父親認作寄女,仍住在徐家,並輔助徐家掌管錢財。張幼儀的卧室就安排在西樓。
這是海寧第一座洋房,有些建材來自德國,室內有電燈、浴室、冷熱水管,但沒有衛生間,仍沿用馬桶。房子是西式的,傢具仍是中式的。以客廳為例,有紅木長台、紅木八仙桌、紅木太師椅、紅木高腳茶凳等。長台上除座鍾、瓷瓶外,中間還放著香爐、蠟釺。徐志摩房內全部為西式傢具,傢具漆成粉紅色,床是銅床,牆上有梁啟超題詞。據老輩回憶,徐志摩曾手題一匾「恨卿來遲」,是送給陸小曼的新婚禮物。
徐志摩處於新舊交替時代,其家庭也體現了這樣的變遷。老宅反映了一個封建聚族而居的大家庭特色,新居則有點「資產階級化」了。張幼儀離婚不離家又體現了徐家特殊的人倫關系。所以,新、老兩宅的保留與修復都有其各自的價值。
1926年,徐志摩與陸小曼結婚後,按照徐父的旨意,婚後必須南下與雙親共同生活。不久,徐志摩夫婦就住進了這座新宅。有人說,一旦「紅袖添香」就做不出文章了,徐志摩偏說不信。但事實證明,徐志摩婚後詩文「產量滑坡」。
徐志摩一度有過隱居海寧的想法。菊花、黃酒、河蟹足以逍遙;艷妻、棋琴、詩文也足慰平生。每日翻譯三四千字,也聊可度日,過一種「草青人遠、一流清澗」的超然生活。但不久,孫傳芳部隊擾亂海寧,家家閉戶,一宿三驚,徐志摩夫婦為避兵亂,被迫移居上海。從此,他們很少回到新宅居住。
新中國成立後,徐志摩故居的老宅為眾姓所居,新宅也移作他用。改革開放後,海寧市政府將新宅的房產發還給在美國的徐志摩之子徐
5. 證婚人梁啟超為何在婚禮上痛罵徐志摩和陸小曼
——? 七夕節是中國的情人節,就在牛郎織女相會的那天,1926年北京北海公園進行了一場人們議論了很久的婚事。新郎徐志摩,新娘陸小曼早已成了輿論的中心,婚禮上,徐志摩老師梁啟超的祝詞使得在場的所有人,除了他自己之外,都感到難堪。他不僅沒有講吉祥話,反而對新郎、新娘痛斥,切責他們不該把婚姻當成兒戲,最後說道:「祝你們這是最後一次結婚!」事後梁啟超寫信給他的女兒梁令嫻,說道:「我昨天做了一件極不願意做的事,就是去替徐志摩證婚。他的新婦是王賡的夫人。與志摩愛上才和王賡離婚,實在是不道德之極。志摩找到這樣一個人做伴侶,怕將來痛苦會接踵而來。所以不惜聲色俱厲地予以當頭棒喝,盼能有所覺悟,免得將來把志摩弄死。我在結婚禮堂上大大地予以教訓,新人及滿堂賓客無不失色,此恐為中外古今未聞之婚禮也。」 陸小曼是北京城裡有名的交際花,她的父親陸定原是財政部的賦稅司司長,後來棄政從商,出任震華銀行總經理,算得上是一位財神爺型的人物。陸家有的是錢,捨不得讓寶貝女兒進學堂,便把需要的老師都請到家裡,所以陸小曼雖然沒有上過學,除中國文字頗具造詣外,英文、法文的口語筆譯都流暢自然。在藝術方面,除寫得一手絹秀的毛筆字外,國畫、京戲、舞蹈樣樣都行。再加上她從小口齒伶俐,長得象個小仙女似的,便贏得了「絕代佳人」的美譽。 陸小曼的第一個丈夫就是梁啟超信中提到的王賡,曾留學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西點軍校。與陸小曼結婚的時候,正任教北京大學。婚後不久,兩人的生活方式與生活習慣便產生了差異。王賡辦事認真負責,為准備授課經常埋頭研究。陸小曼生性風流,三天兩頭到外頭游樂。於是王賡認為陸小曼沒有盡到一個妻子的責任,也沒有守住婦道人家的本份;陸小曼則認為王賡不夠體貼,喝過洋墨水的的人還如此古板。這時王賡留學美國時的好友,北京大學的同事徐志摩悄悄地介入進來。 陸小曼是江蘇武進人,徐志摩是浙江硤石人,比王賡小一歲,比陸小曼大六歲。曾入北京大學、美國克拉克大學、英國劍橋大學讀書,生來絕頂聰明,後來拜在梁啟超的門下。他的散文、新詩把中國古典文學和西方文學揉合在一起,深入淺出、華而不膩、媚而不俗。「五四」運動前夕,他提任《北京晨報》的副主編,後來又成立「新月書店」,發行《新月雜志》。在新文化運動中推波助瀾,他成了追求時髦的人崇拜的偶像。徐志摩卓爾不群、興趣廣泛、風流瀟灑。他早就有了結發妻子張嘉玲,但在歐洲留學期間拚命追求林徽音。這樣的人自然是陸小曼喜愛的。 徐志摩是王賡的好朋友,漸漸地和陸小曼也就熟悉了。王賡一旦遇到事情多分不開身或是懶得出去的時候,便叫徐志摩陪著陸小曼外出遊山玩水或鑽進燈紅酒綠的場合消遣。那時,徐志摩正處在失戀階段,他拚命追求的林徽音瞧不起他,和梁啟超的長子梁思成結婚了。於是便把滿腹的柔情轉移到陸小曼身上。恰好王賡受聘赴哈爾濱提任警察局長,陸小曼空閨獨守、芳心寂寞。陸、徐二人就象A、B膠一樣,越粘越緊。 從傳統道德講,徐志摩追求陸小曼,算是對結發妻子張嘉玲不忠,對朋友王賡不義。然而徐志摩向來是隨興而為、不拘繩墨,一旦「邂逅賞心,相傾懷抱」,就顧不了身外之事了。陸家和徐家都認為他們是不孝子女,是丑聞,極力阻止。徐志摩、陸小曼認為:「真愛不是罪惡,在必需時未嘗不可以付出生命的代價來爭取,與烈士殉國、教徒殉道,同是一理。」 徐志摩向世人宣示:「我之甘冒世之不韙,乃求良心之安頓,人格之獨立。在茫茫人海中,訪我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兩人在風氣初開的潮流中,受到青年男女的慫恿、喝采,豪氣干雲地踏上「不思舊姻求新婚」的道路。像郁達夫就說:「志摩熱情如火,小曼溫柔如棉,兩人碰在一起,自然會燒成一團,那裡還顧得了倫教綱常,更無視於宗法家風。」 這時王賡受了孫傳芳的邀請到了南京,在五省聯軍總司令部內提任總參謀長的職務,位高權重。風聞妻子行為有異,以快刀斬亂麻的方式,寫了一封快信給陸小曼聲言:「如念夫妻之情,立刻南下團聚,倘若另有所屬,決不加以攔阻。」幾經周折,徐志摩與張嘉玲離了婚,王賡與陸小曼也辦了分離的手續。王賡對陸小曼酸溜溜地說:「合得來是夫妻,合不來就分開,我自願退讓來成全你們,希望你能過得幸福。」 在胡適、郁達夫等一批朋友的幫助下,徐志摩積極籌備婚禮。徐家和陸家的長輩對徐志摩、陸小曼的事情十分痛恨,是堅決不參加婚禮的。於是徐志摩的老師梁啟超盡管也反對他們兩人的結合,是一定要請到的。 在胡適等人一再相勸,好說歹說的情況下,梁啟超終於答應參加婚禮。婚禮如期舉行,梁啟超說了前面提到的那段驚世駭俗的話,想不到竟靈驗如神。婚後不久,陸小曼就提出要移居上海,說是要借十里洋場的五光十色,沖淡在北京積累下來的一身晦氣。 他們在福熙路四明村裡築起愛的窩巢,有一段時間兩人過得十分甜蜜。第二年春天,暖風醉人、百花怒放。陸小曼終於按捺不住蠢蠢欲動的盪漾春心,開始故態復萌。才剛剛投身社交圈裡,便立刻造成極大的轟動。上海是藏龍卧虎之地,多的是滿清遺老、王孫貴胄、富商巨賈,以及有錢又有閑的世家子弟。於是有人請她吃飯;有人邀她跳舞;更有人出來慫恿她票戲義演。風頭算是出足了,時間、精神與金錢都一齊賠了進去,陸小曼認為十分值得,徐志摩卻暗暗叫苦不已。 有一個叫翁端午的蘇州人,家財豐厚、賦性風流、吃喝玩樂、不務正業、出手闊綽、揮霍無度,是雅歌集票房的台柱,更有一手推拿的醫道本領。通過票戲與陸小曼相識,於是在陸小曼面前大獻殷勤,兩人常常搭擋演出獲得滿堂喝彩。有一次陸小曼演出大軸,唱做累人,曾經一度暈厥。翁端午施展他的推拿絕技,為陸小曼捏捏揉揉,居然解除了陸小曼的疲勞。於是陸小曼便常常要翁端午為她推拿,感到通體舒服,兩人的關系漸入佳境。翁端午又教會陸小曼吃鴉片。這樣翁端午在陸小曼身上一會兒上下其手,撫摸揉搓;一會兒又和陸小曼倚枕橫陳,對燈吞雲吐霧,連旁人都看不過去。然而徐志摩仍以赤子之心為嬌妻辯護,他解釋說:「夫婦的關系是愛,朋友的關系是情,羅襦半解、妙手摩挲,這是醫病;芙蓉對枕,吐霧吞雲,最多隻能談情,不能做愛。」 於是陸小曼得寸進尺,完全不把徐志摩放在眼裡,當著徐志摩的面與翁端午出雙人對,甚至做出親妮的舉動來。當年徐志摩所做的,如今翁端午做得似乎更徹底;當年王庚所難堪的情事,此時徐志摩也嘗到了個中苦澀的滋味。真是報應,徐志摩現在是血淋淋地跌在人生現實的荊棘叢中。 夫妻的感情出現了裂痕,陸小曼仍毫不在乎,昏天黑地地玩著。徐志摩為了供應妻子無底的揮霍,除了在上海教書寫作賺錢以外,還風塵僕僕地遠赴北京開源。時而上海、時而北京,兩頭奔忙。 一九三一年十一月十七日,徐志摩從北京回到上海,晚上和幾個朋友在家中聊天。陸小曼依然是很晚才回家,而且喝得醉眼朦朧。朋友們先後了,徐志摩窩了一肚子的火。 第二天,徐志摩耐心開導勸說陸小曼,陸小曼根本就聽不進去,兩人於是大吵一場。陸小曼正在煙榻上過鴉片煙癮,突然發起小姐脾氣,抓起煙燈就往徐志摩身上砸。雖然沒有砸中徐志摩的腦袋,卻貼著額角飛過,打掉了徐志摩的眼鏡。 徐志摩徹底地絕望,悄然離家到了南京,十九日搭乘中國航空公司京平線的濟南號飛機,飛往北平。飛到濟南附近的黨家莊,遇到漫天大霧,飛機誤觸開山山頭,機毀人亡,徐志摩手腳燒成焦炭,死狀極慘。 徐志摩的死引起極大的震撼,朋友們紛紛從各地趕來,為他操持喪事,郁達夫撰寫的輓聯高掛靈堂: 兩卷新詩,廿年舊友,相逢同是天涯,只為佳人難再得; 一聲河滿,幾點齊煙,化鶴重歸華表,應愁高處不勝寒。 而靈堂中最顯眼、最感人的輓聯還是徐志摩的原配夫人張嘉玲和宣布脫離父子關系的徐志摩父親徐申甫的輓聯。徐申甫深為兒子的死所不值,他哭道: 考史詩所載,沉湘捉月,文人橫死,各有傷心,兒本超然,豈期邂逅罡風亦遭慘劫; 自襁褓以來,求學從師,夫婦保持,最憐獨子,母今逝矣,忍使凄涼老父重賦招魂。 張嘉玲本因為陸小曼的緣故,徐志摩已與她離婚。可她深愛著徐志摩,徐志摩的父親徐申甫也覺得張嘉玲是難得的好兒媳婦,所以張嘉玲一直仍住在徐家。她是這樣哭徐志摩的: 萬里快飛鵬,獨撼翳雲遂失路; 一朝驚鶴化,我憐弱惜去招魂。 靈堂上,徐申甫不願見陸小曼,張嘉玲卻不避嫌忌,走去安慰陸小曼。陸小曼良心發現,愧悔交加,兩人遙遙相對,哭倒靈堂。靈堂中,徐志摩腳下的長明燈忽暗忽明,閃爍不定。 徐志摩與陸小曼結婚五年,付出了寶貴的生命。老師梁啟超的顧慮成了無法挽留的事實。徐志摩死時三十六歲,正當有為之年。陸小曼此時剛剛三十歲,正是女人最絢爛的年華。然而頂著徐志摩未亡人的頭銜,自然不得不在社交場所有所收斂,社會上對她也頗不諒解。一般人盡量避免與她發生牽扯,她今天向賀天健學畫、明天向汪星伯學詩,打發凄清的歲月。她乾脆與翁端午同居,最後為生活所迫,連徐志摩《愛眉小扎》和《志摩日記》的版權也賣給了晨光出版公司。 「美人自古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 陸小曼終日疏懶睏倦,打不起精神,很快地便憔悴了。她是在一九六五年文化大革命即將來臨的時候,死在上海。
6. 蘇青資料
蘇青(1914年~1982年) 中國作家,小說家、散文家、劇作家。是與張愛玲齊名的海派女作家的代表人物。浙江寧波人。1933年考入國立中央大學(1988年更名為東南大學)外文系,後畢業移居上海。
蘇青
蘇青
蘇青本名馮允庄,早年發表作品時曾署名馮和儀,後以蘇青為筆名。
2生平
編輯
1933年考入國立中央大學(南京大學)外文系,後畢業移居上海。1935年,為發抒產女苦悶,寫作散文《產女》投稿給《論語》雜志,後改題為《生男與育女》發表,是為創作的開始。
1940年代初因婚姻變故而成為以文為生的職業作家,作品主要發表於《宇宙風》、《逸經》、《古今》、《風雨談》、《天地》等雜志。
1943年,代表作品長篇自傳體小說《結婚十年》開始在《風雨談》連載,一時被目為大膽女作家而毀譽紛紛;該書次年出版單行本,半年內再版九次,到1948年底,已有18版之多。又被稱為「猶太女作家」。
1947年,《續結婚十年》出版。
蘇青寫作了大量散文小品,結集為《浣錦集》、《濤》、《飲食男女》、《逝水集》,此外還有長篇小說《歧途佳人》等。為三四十年代海派文學女作家的代表人物,「上海文壇最負盛譽的女作家」。同時進入出版界,曾主辦《天地》雜志,創辦《小天地》雜志及四海出版社。抗戰勝利後,作為落水作家被傳訊。
1949年後留居上海,擔任越劇團專職編劇。曾編寫《江山遺恨》、《賣油郎》、《屈原》、《寶玉與黛玉》、《李娃傳》等劇目。其中1954年《寶玉與黛玉》演出連滿300多場,創劇團演出最高記錄。文革中多次受批鬥。1982年病逝。
7. 徐志摩的愛情史
徐志摩,一位偉大的詩人,一個傳奇似的人物。他的一生雖然短暫,卻位世界文學和中國文學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他的詩中國語言的結晶,是世界文學的瑰寶。
志摩一生都在不停地追求真,美和自由。志摩的詩清新美妙,通俗易懂。他的幾首傑作如《偶然》,《再別康橋》,讀來瓊瓊上口,深受人們喜愛。
志摩的故事在中國廣為流傳。他於張幼儀,林徽音陸小曼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娛樂界甚至將志摩的故事拍成連續劇《人間四月天》,來紀念這為傑出的詩人。
這樣一位詩人,他的生平事跡在外國,尤其是西方和美國卻鮮為人知,不得讓人嘆息。在互聯網上,關於志摩的網站雖不少,卻多數是華文的,英文網站寥寥無幾。志摩美妙的詩歌只能在中國大陸上流傳,實在可惜。於是我們決定做一個中英文相結合的網站,向世界人世介紹這位中國的奇才--詩人徐志摩。
徐志摩於1895年1月15日生於錢塘江北岸海寧縣硤石鎮的一個地主里。當時正值"公車上書"前一年,經濟不景氣,百姓生活困苦。志摩生於一個由封建公商業向新興資產過渡的家庭中,生活還算過得去。其父徐申如,望子成龍心切,希望志摩將來走金融這路,而志摩卻從小立志成為中國的Hamiton,實業救國。志摩的生母錢氏,特別疼愛志摩。志摩從小聰穎,很收人喜愛。志摩的奶奶最疼愛志摩,經常陪伴志摩。
志摩五歲啟蒙。他很聰明,悟性又好,老師稱他"初學聰明超齊輩"。但是志摩不受管束,好發問。在當時社會,長輩比較喜歡乖巧,恬靜的孩子,所以志摩常常挨罵。
六歲到十一歲,志摩從師查氏,隨同其讀四書五經。童年時的志摩是一個好動,好思,好玩,好說的孩子。他對讀書不感興趣,卻熱愛大自然,經常一個去森林探險。他熱愛生活,稱"生活應該是藝術的"。
志摩從小就看到百姓受摧殘的事件,激起他救國就民的決心。他同情百姓的遭遇,立志救百姓於水火。
1907年,12歲的志摩進入開智學堂。他在開智學堂時期,各科成績優異,常受老師表揚。尤其是他的文章,更受老師稱贊。1909年志摩已最優異的成績畢業,並於第二年進入全省最富盛名的杭州府中。
在杭州府中時,志摩交流廣泛,認識了不少好友,包括郁達夫。志摩成績優異,年年任級長。他最佩服梁啟超,他的文章和思想深受梁啟超的影響。他一心想飛,認為"人生最大的使命是製造翅膀"。志摩於1915年畢業於杭州府中。
正當志摩正如飢似渴的在知識海洋中遨遊時,一個不幸的消息卻傳到他的耳中。其父愛財心切,要志摩於一位富家千金張幼儀結婚。志摩一時無法接受,然而他又挨不過父母與奶奶的哀求,最終答應了。同年,志摩與幼儀結婚,然而他們本無感情。婚後彼此冷冰冰的。不久志摩便收拾行李,上天津讀大學去了。
1918年夏天,志摩拜梁啟超為師,並在他的鼓勵下,於同年8月14日赴美留學。他進入美國克拉克大學歷史系。後來轉至哥倫比亞大學讀經濟。然而志摩討厭美國的教育制度,於1920年9月24日移去英國,進入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志摩去英國本想追隨羅素,而羅素卻去了中國,志摩撲了一場空。他在倫敦時認識了狄更生,並在他的介紹下進入英國劍橋大學。
一次偶然的機會,志摩在倫敦國際聯盟協會上認識了林徽音,並墜入愛河。他於徽音志趣相投,經常一起研究文學,詩歌,一起遊山玩水。徽音很佩服志摩的學識,並從心底愛慕志摩。正當志摩於徽音熱戀時,張幼儀從中國到英國來找志摩。志摩一心想跟徽音在一起,於是提出要於幼儀離婚。幼儀見志摩並無愛她之心,也欣然答應。1922年3月,志摩於幼儀在柏林離婚。然而此時徽音也隨父回國。
志摩趕緊完成大學學業,並於同年8月回中國尋找徽音。當他最終找到徽音時,她已是志摩老師梁啟超的兒子梁思成的妻子。志摩深受打擊。他知道這是鐵一般的事實,只得將對徽音的愛深藏在心底,過了一段痛苦的日子。
他創辦《理想》月刊,企圖通過這個月刊喚醒人們尋找自己的理想。他關心百姓,經常於乞丐一起喝酒。他於梁啟超,胡適等人成立新月社,共討文學。
愛情是志摩的精神支柱和動力,失去了愛情的志摩將只是具軀殼。志摩在北京時認識了美女陸小曼。陸小曼是志摩朋友王賡的妻子,而王賡忙於工作,無法照顧小曼,常叫志摩陪伴小曼。志摩起初只是盡朋友之道,卻慢慢得愛上了小曼。他知道小曼並不愛王賡,於是決定拯救小曼。小曼也喜歡志摩。
1925年,志摩應邀歐游,吸取精華。他途經德國,順便拜訪張幼儀,卻得知他的大兒子彼得逝世的噩耗。志摩的歐游尚未結束就接到小曼病危的電報,於是匆忙回國。原來小曼被逼去上海。她不願意,便裝病等志摩回來。後來小曼去了上海,志摩也隨後趕到。在志摩朋友的幫助下,小曼於王賡離婚。志摩於小曼得以在一起。
1925年10月,志摩接任了《晨報副刊》主編的職位。他於1926年4月在《晨報副刊》中添加《詩鐫》一欄。《詩鐫》共出刊十一期,發表詩一百多首。
志摩於小曼於1926年結婚。婚後倆人生活美滿幸福。在小曼的幫助下,他的詩歌產量驚人,接連發表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和《猛虎集》等詩集。
婚後的小曼仍改不掉奢侈的作風,花費無度,甚至吸食鴉片。志摩為了滿足小曼的需求,四處奔波。他兼任光華大學,光關大學的教授職位,收入不薄,卻仍不夠小曼花費。一位傳奇似的詩人就這樣為生活而奔波。
1931年,志摩在聞一多等人的支持下,創辦《詩刊》。《詩刊》是志摩主辦的最後一套雜志。同年11月19日,志摩在一次飛行中喪身,結束了他短暫而又輝煌的一生,享年36歲。
當人們提及徐志摩時, 大多數人都會不由自主的想起徐志摩一生最重要的三個女人---張幼儀, 林徽音和陸小曼. 她們與徐志摩的愛情故事曾感動過無數人.
愛情在徐志摩的人生中佔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徐志摩曾講過, " 愛情和婚姻是人生中唯一的要事". 沒有愛情, 徐志摩根本不會成為詩人, 更不用說馳名中外, 流芳百世. 志摩曾說過, 在他人生的前二十年裡, 詩歌與他無緣. 他之所以提筆寫詩, 是因為林徽音. 詩人在遇見林徽音後, 被林徽音的文學才華所迷住, 並迅速墜入愛河. 他用詩歌來與林徽音溝通, 向林徽音表達他的愛. 當徽音最終決定與徐志摩的老師的兒子梁思成結婚時, 志摩受到沉重的打擊, 他的詩歌產量也劇減.
徐志摩的詩深受他的愛情的影響. 在熱戀中, 他的詩歌充滿喜悅和對未來的憧憬. 在失戀時, 他的詩卻充滿悲哀與對世界的失望與厭惡. 如果沒有愛情, 徐志摩就不可能寫出入此感人肺腑的詩歌.
志摩是幸福的. 他的一生得到三個女人的真誠的愛情. 這三個女人中, 不管是張幼儀, 林徽音或是陸小曼都深愛著徐志摩. 林徽音雖沒有嫁給徐志摩, 但從她後來寫給徐志摩的詩中, 卻對志摩表達了深沉的愛.
張幼儀 & 徐志摩
徐志摩高中畢業後正計劃進入大學的時候, 他父母已將他的婚姻大事定了下來. 女方張幼儀, 是張潤之之女, 是張家璈, 張君幼之幼妹. 張家璈是當時中國金融界的巨子, 張君幼是當時中國政界的顯赫人物. 許申如能攀附這門貴親, 當然是喜出望外, 而志摩卻執直反對. 父子倆因為這件事吵了好幾次嘴皮.
當時的志摩對張幼儀一點都不了解, 更不用說愛情. 對於視愛情如生命的志摩,確這是怎麼也無法接受的. 志摩的父母百般勸說無效, 只得請來祖母. 志摩挨不過祖母的哀求, 最終忍痛接受這門婚事. 1915年10月29日, 志摩與幼儀結婚.
婚後兩個人沒有一絲感情, 生活沒有一點樂趣. 他們見面時都是冷冰冰的. 婚後不久, 志摩便收拾行李上天津讀大選. 兩人聯系甚少.
1921年, 正當志摩與林徽音熱戀時, 張幼儀從中國來英國尋找志摩. 當時志摩一心愛著林徽音, 又苦於幼儀從中阻隔, 於是提出與幼儀離婚. 幼儀見志摩並無愛她之心, 也無法忍受這種若即若離的夫婦生活, 於是答應了. 1922年3月, 志摩與幼儀在柏林離婚. 幼儀隨後前往柏林留學. 幼儀共為志摩生下兩個孩子, 大的那個叫作彼得.
1926年志摩歐游時經過柏林, 再一次見到幼儀. 此時的幼儀已是一位相當成熟的現代女性. 志摩原本帶了件禮物來給彼得, 卻不幸的得知彼得去世的噩耗. 此時志摩與幼儀都發覺彼此之間的友誼加深了.
志摩死後, 幼儀撫子成人, 在經營方面頗有成就. 幼儀於1988年逝世.
林徽音 & 徐志摩
徐志摩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在倫敦國際聯盟協會上認識林徽音的. 林徽音當時十六歲, 在倫敦一所女子中學讀書, 正是花一般的年齡, 長得又像花一般嬌艷, 文學修養又好. 她既有中國傳統閨秀的遺顏, 又有西方女子落落大方大方的風度. 她與志摩一見鍾情, 雙雙墜入愛河.
他倆月下漫步, 花前談心, 舞會上雙雙起舞, 宴會上頻頻起杯, 綠紗窗下共研文學. 徽音被志摩淵博的學識,風雅的談吐, 廣泛的興趣, 瀟灑的舉動, 英俊的外貌所吸引住. 志摩也佩服徽音的博學多才與美貌.
張幼儀的到來使這對熱戀中的男女清醒了過來。志摩決定於幼儀離婚,而徽音卻隨父回國,留下志摩一個人。志摩隨後也趕回中國找尋徽音。當志摩最終找到徽音時,她已是志摩老師梁啟超的媳婦。徽音在志摩於梁思成之間猶豫了許久,最終選擇了梁思成。原因是徽音不想作別人的二奶,而思成忠厚老實,是一個可以依靠的伴侶。志摩受到沉重的打擊,他在極度的痛苦中度過了一段時間。
志摩雖知徽音不會再回到他身邊,卻仍苦戀著徽音,並設法接近徽音。而徽音總在他倆間保持一段距離。後來志摩於小曼結婚後,他仍暗戀著徽音。
志摩於徽音一直保持聯系。志摩死的那天,徽音還在機場等候志摩。徽音是志摩一生中真正喜歡的女人。
志摩死後,徽音不忘舊情,提議設立志摩文學獎,建立志摩圖書館和志摩紀念館來永遠紀念這為偉大的詩人。
陸小曼 & 徐志摩
1925年,志摩在北京認識了京城美女陸小曼。當時陸小曼恰是志摩的一位朋友王賡的妻子。這樁婚事是由小曼的父母主辦的。小曼與王賡的性格格格不入,倆人沒有什麼感情。王賡因事務繁忙,經常沒有時間照顧小曼,所以他常叫志摩陪小曼去玩。
志摩一開始只是盡朋友之道陪伴小曼,並無非份之想。他經常與小曼研究詩詞,文學,一起遊山玩水。當時志摩正處於失戀的痛苦中,急需要愛情的滋養。小曼的才華吸引了志摩,他在小曼身上找到了慰籍。小曼與王賡沒有一絲感情,也需要愛情。這樣,這一對苦命鴛鴦一碰在一起便擦出了感情。
志摩與小曼,一個是有夫之婦,一個是有婦之夫。他們的父母,朋友都極力反對倆人交往。倆人卻不顧一切阻力尋求屬於他們的愛情。
1925年,志摩赴歐旅遊。他次趟歐游本想拜訪著名文學家泰戈爾,卻在途中收到小曼病危的消息。他立即返回中國。原來王賡決定遷移上海,他要求小曼隨行。小曼不願意。上海那邊守衛森嚴,以後想要見到志摩將比登天還難。她只得裝病拖延時間。志摩回國後,小曼禁不住父母的威脅,只能移居上海。志摩隨後趕到。
在上海時,在志摩朋友的幫助下,王賡答應與小曼離婚,讓小曼重得自由。從此,小曼與志摩的感情突飛猛進,倆人與1926年結婚。
婚後在小曼的支持下,志摩的詩歌產量劇增,先後出版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和《猛虎集》等詩集。他倆經常在夜間共談文學。倆人過了一段幸福的日子。
然而,好景不長。不久小曼又恢復先前奢侈的作風。她花費無度,甚至吸食鴉片。志摩雖是兩個大學的教授,收入不薄,仍供不應求。為此志摩四處奔波,詩才枯竭。
1931年,志摩在一次飛行中逝世,小曼才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她決定改過自新,戒掉鴉片。她開始寫文章,翻譯外國名著。1965年4月,小曼病逝
8. 2010年3月份第一期《移居上海》雜志的目錄
3月份的雜志是2、3月合刊,具體目錄如下:
海上行
兩岸大事記
年度人物
傑出港人的上海情緣
過年專輯
兩岸同賀新春樂
經濟高點
PE公司長期看好中國經濟發展
聰明理財
如何運用保險來理財
風雲企業
巴布豆:打造中國兒童的卡通品牌
精英書齊
以剔透心眼看人間萬象
專欄作家
台灣TDR啟示錄?
上海經緯
與迪斯尼共舞,准備好了嗎?
城市媒體:這座城市的鏡子
關注世博
游世博,你帶什麼回家?
教育大計
一校,一精彩 課內課外比一比
健康養生
萬千努力 一份承諾 - 瑞東醫院致力健康照顧
上海故事館
牽手一世情,看今昔婚禮
文化中國
訪海上心象派法油畫大師方世聰先生
江南之鄉蘇州桃花塢年畫
台灣早期歲時風俗之木版年畫
特別企劃
醉·上海
玩轉上海
高級定製,手工唯美
風馳電掣
瑪莎拉蒂-運動與舒適的結合
格調生活
時尚崇拜 虎年必「Buy」
美食
香菘:有機、健康、宴饗三位一體
商務公告欄
9. 誰能介紹一下作家蘇青,她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蘇青
1.(1914年~1982年) 中國作家,小說家、散文家、劇作家。海派女作家的代表人物。浙江寧波人。
1933年考入國立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外文系,後肄業移居上海。本名馮允庄,早年發表作品時署名馮和儀,後以蘇青為筆名。1935年,為發抒產女苦悶,寫作散文《產女》投稿給《論語》雜志,後改題為《生男與育女》發表,是為創作的開始。40年代初因婚姻變故而成為以文為生的職業作家,作品主要發表於《宇宙風》、《逸經》、《古今》、《風雨談》、《天地》等雜志。1943年,代表作品長篇自傳體小說《結婚十年》開始在《風雨談》連載,一時被目為大膽女作家而毀譽紛紛;該書次年出版單行本,半年內再版九次,到1948年底,已有18版之多。又被稱為「猶太女作家」。1947年,《續結婚十年》出版。蘇青寫作了大量散文小品,結集為《浣錦集》、《濤》、《飲食男女》、《逝水集》,此外還有長篇小說《歧途佳人》等。為三四十年代海派文學女作家的代表人物,「上海文壇最負盛譽的女作家」。同時進入出版界,曾主辦《天地》雜志,創辦《小天地》雜志及四海出版社。抗戰勝利後,作為落水作家被傳訊。1949年後留居上海,擔任越劇團專職編劇。曾編寫《江山遺恨》、《賣油郎》、《屈原》、《寶玉與黛玉》、《李娃傳》等劇目。其中1954年《寶玉與黛玉》演出連滿300多場,創劇團演出最高記錄。文革中多次受批鬥。1982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