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雜志的影響因子
❶ 美國的《科學》雜志和《科學美國人》雜志,有什麼區別那種是最好的呢
區別:
《科學美國人》創刊於1845年,是享有盛譽的世界級高級科普月刊,適合於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士閱讀;
《科學》是1880年由愛迪生投資1萬美元創辦,於1894年成為美國最大的科學團體「美國科學促進會」的官方刊物,為全世界最權威的學術期刊之一,為周刊。
相比之下《科學》更為權威,是發表最好的原始研究論文、以及綜述和分析當前研究和科學政策的同行評議的期刊之一。
該期刊的主要關注點是出版重要的原創性科學研究和科研綜述,此外《科學》也出版科學相關的新聞、關於科技政策和科學家感興趣的事務的觀點。不像大多數科學期刊專注於某一特定領域,《科學》和它的對手《自然》期刊涵蓋了所有學科。根據期刊引證報告,《科學》在2014年的影響因子為31.477。
雖然《科學》是美國科學促進會的期刊,但發表文章並不需要AAAS的會員資格。《科學》收到世界各地作者的論文。發表文章的競爭極其激烈,因為發表在這樣高引用率期刊上文章可以為作者吸引關注並有助於其職業發展。但是提交給編輯的文章只有不到10%會被接受發表,所有的研究文章在見刊之前皆須同行評審。
❷ 科學雜志曾撰寫社會論,認為影響因子最重要的危害是可能 創新,這個題怎麼做
該期刊非SCI收錄,下面的影響因子屬於《引證報告》的影響因子半導體技術[ISSN:1003-353X]本刊收錄在: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來源期刊(2009-2010)提示:CSCD擴展庫(E)本刊收錄在: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來源期刊庫(2013-2014)提示:CSCD擴展庫(E)本刊收錄在: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2012年版)本刊收錄在: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2013年版)提示:《引證報告》2013年版影響因子:0.165本刊收錄在: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2014年版)提示:《引證報告》2014年版影響因子:0.135本刊收錄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08年版)提示:排序:無線電電子學、電信技術-第25位本刊收錄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11年版)提示:排序:電子技術、通信技術類-第23位主題分類:MaterialScienceandMetallurgy:GeneralandOthersTN:電子技術、通信技術:TN:電子技術、通信技術
❸ 什麼是學術期刊的影響因子
學術期刊的影響因子是湯森路透出品的期刊引證報告中的一項數據。 即某期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該報告年份中被引用總次數除以該期刊在這兩年內發表的論文總數。這是一個國際上通行的期刊評價指標。
影響因子現已成為國際上通用的期刊評價指標,它不僅是一種測度期刊有用性和顯示度的指標,而且也是測度期刊的學術水平,乃至論文質量的重要指標。影響因子是一個相對統計量。
影響因子=該刊前2年所發表的論文在第3年被引用的次數/該刊2年內所發表的論文總數.
從其定義可知,影響因子的三個決定因素分別為時間(2年)、論文總數(該刊連續2年內所發表論文總數)、被引用次數(上述論文在第3年被引用的總次數)。
(3)科學雜志的影響因子擴展閱讀:
學術期刊的影響因子的影響因素
(1)論文因素。如論文的出版時滯、論文長度、類型及合作者數等。出版時滯較短的刊物更容易獲得較高的影響因子。
(2)期刊因素。如期刊大小(發表論文數)、類型等。在計算影響因子時,刊載論文數僅統計論文、簡訊和綜述,而對評論、來信、通訊和其他一些常被引證的欄目的文章則不進行統計。
(3)學科因素。如不同學科的期刊數目、平均參考文獻數、引證半衰期等都會對期刊的影響因子和總被引頻次產生影響。期刊的影響因子和總被引頻次均以論文的引證與被引證的數量關系為基礎。
(4)檢索系統因素,如參與統計的期刊來源、引文條目的統計范圍等。對於特定刊物來說,在中外的檢索系統中,由於其所收錄的期刊群體組成的差異較大,因而所計算的影響因子值有較大的差異,並且同一刊物在不同語種的檢索系統中具有明顯不同的影響因子和總被引頻次。
❹ 《nature》和《science》主刊與其子刊的檔次差距
《nature》和《science》的主刊定位為兼顧學術期刊和科學雜志,涵蓋了所有學科,屬於綜合性科學雜志《nature》和《science》的子刊偏向某一專業的專門針對某一類別的研究。
主刊與其子刊的檔次差距在於影響力或者影響因子:
1、根據期刊引證報告,《科學》在2014年的影響因子為31.477。nature影響因子為40.137(17年數據)。
2、Nature Geoscience是Nature08年創刊的地球科學子刊,14年影響因子10.39,這個地球科學,尤其是地質類有影響力的一區專業期刊裡面是很有含金量的。即使是Nature主刊,如果只考慮地球科學方面的文章的話,影響因子也很難超過15。
3、Nature Communcations是2010年創刊的新子刊,宗旨跟Nature主刊比較一致,2017-2018最新影響因子為12.353。
4、通過IF比較,某些子刊類的review甚至高於主刊,但綜合來看,主刊比其子刊更有影響力,也更難發文章。
(4)科學雜志的影響因子擴展閱讀:
Nature系列刊物有三類:綜述性期刊,對重要的研究工作進行綜述評論;研究類期刊,以發表原創性研究報告為主;臨床醫學類期刊,對醫學領域重要的研究進展做出權威性解釋,並促進最新的研究成果轉變為臨床實踐。截止2018年1月14日下午,自然出版集團旗下包括Nature本身以Nature打頭的期刊已經52個,其中子刊為51個!
science旗下刊物有Science Advances;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Science Signaling;Science Immunology;Science Robotics。
nature的論文不僅要求具有「突出的科學貢獻」,還必須「令交叉學科的讀者感興趣」。science的主要關注點是出版重要的原創性科學研究和科研綜述,此外《科學》也出版科學相關的新聞、關於科技政策和科學家感興趣的事務的觀點。
同一篇文章可以同時發子刊主刊。
科技論文基本以3種形式出現在《nature》和《science》:
(1)學術論文:《Nature》:Articale;《Science》:Research articale;
(2)研究報道:《Nature》:Letter;《Science》:Report;
(3)通訊:《Nature》:Correspondence;《Science》:Letter。
兩刊的一個重要差別是《Science》允許參考文獻中在參考文獻號下列出一個以上的文獻,同時也允許在參考文獻下加入簡要註解說明等。這2點在《Nature》中都是不允許的。因此,在同一類文章形式中,《Science》提供了較大的空間。
❺ 請問科學論文是否有影響因子
以下回答是本人參考幾篇文章合成的,非原創,敬請參考。
1、 影響因子是對期刊而言,與具體是文章沒有關系。
2、由1我們可以知道,各篇文章也就不存在影響因子是否相同。我們平常所說的某人文章的影響因子是指他發表文章的期刊的影響因子,但是不懂的人就認為是他的文章的影響因子了。
補充一些知識:
1、不同學科有不同的影響因子,用影響因子來評價不同的學科的論文水平高低是不正確的,即便是用影響因子來評價同學科的論文水平,也不是100%准確。
。即期刊影響因子是對刊物的評價,而不能代表發表於此刊物的每一篇論文的水平。《電子與信息學報》從2001至2005年發表論文1618篇[9],2006年5年被引593次,100篇被引論文貢獻了50%的被引頻次。77.5%的論文未被引用過。Seglen也通過統計發現,約15%的論文貢獻50%刊物總被引頻次,50%論文貢獻90%被引頻次。這表明,好的刊物並不能提高一般水平論文的被引頻次。
2、影響因子是有波動的,不是一成不變的。影響因子的計算方法:以計算2004年if 為例
if 2004= (該雜志2003被引次數 + 該雜志2002被引次數)/(該雜志2003文章數量 + 該雜志2002文章數量)
❻ iscience影響因子是多少
截止到2019年四大影響因子分數分別是:
NEJM依舊一馬當先(70.670 分),但領先優勢已經被縮小。緊隨其後的是The Lancet(59.102分)和JAMA(51.273分),而BMJ分數只有 27.604 分。
值得注意的是,The Lancet 及 JAMA 的各種子刊表現也很亮眼。Lancet 旗下有 14 本子刊,而 JAMA 也有 12 本。這些專業子刊影響因子增長迅速,甚至占據各個專業榜單第一。
Oncotarget,去年踢出 SCI 後,2019年仍未重返;Medcine 跌破 2 分(1.870 分);老牌巨頭 Plos one 仍未上升到 3 分(2.766 分);Scientific Reports 勉強保住 4 分(4.011 分);
Nature communication 2019年影響因子是11.878 分,這也是所有「神刊」中分數最高的。
(6)科學雜志的影響因子擴展閱讀
NEJM(新英格蘭醫學雜志)、The Lancet(柳葉刀雜志)、JAMA(美國醫學期刊)、The BMJ(英國醫學期刊)這四本綜合性醫學周刊,是我們統稱的「醫學四大刊」。
這四本雜志,是得到公認的歷史最悠久的四本綜合性醫學學術期刊。也是我們從進入醫學領域,就經常被教導的頂級期刊。
❼ 如何查找雜志的影響因子
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IF)是美國ISI(科學信息研究所)的JCR(期刊引證報告)中的一項數據。
即某期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統計當年的被引用總次數除以該期刊在前兩年內發表的論文總數。這是一個國際上通行的期刊評價指標。
例如,某期刊2005年影響因子的計算
本刊2004年的文章在2005年的被引次數: 48 本刊2004年的發文量: 187
本刊2003年的文章在2005年的被引次數: 128 本刊2003年的發文量: 154
本刊2003-2004的文章在2005年的被引次數總計: 176
本刊2003-2004年的發文量總計: 341
本刊2005年的影響因子:0.5161 = 176÷341
意義:該指標是相對統計值,可克服大小期刊由於載文量不同所帶來的偏差。一般來說,影響因子越大,其學術影響力也越大。
附:IF值計算方法(以1992年為例)
A=1992年的全部引文(指定資料庫中的記錄)
B=1992年引用某期刊發表在1990和1991的論文的總次數
C=某期刊1990 和1991 年發表的全部論文的總和
D(期刊1992的影響因子)=B/C
影響因子查詢系統
http://emuch.net/sciif/
這個地址也可以
http://www.proteomics.com.cn/sci-if/
❽ 影響因子多少算高
中文雜志影響因子大於2的算高。影響因子雖然只和被引次數和論文數直接相關,但實際上,它與很多因素有密切聯系。決定影響因子大小的因素現主要有以下5個方面:
(1)論文因素,如論文的出版時滯、論文長度、類型及合作者數等。
(2)期刊因素,如期刊大小(發表論文數)、類型等。
(3)學科因素,如不同學科的期刊數目、平均參考文獻數、引證半衰期等都會對期刊的影響因子和總被引頻次產生影響。
(4)檢索系統因素,如參與統計的期刊來源、引文條目的統計范圍等。
(5)名人效應的影響。
(8)科學雜志的影響因子擴展閱讀
影響因子是一個雜志中文章被引用次數的總和除以這個雜志的總文章數。但這個數字是平均數,它存在的問題是,平均之後並不能反映每一篇文章的引用情況。如果一個雜志只有兩篇文章,一篇文章的引用數是500,另一個文章的引用數是10,那麼影響因子反映出的數字是兩者的平均值255。
因此,一個有高影響因子的期刊,只能表明它擁有多篇被多次引用的論文,但並不意味著它刊載的每一篇論文都是高引用的。
資料顯示,由湯森路透公司計算的期刊影響因子,最初是用來幫助圖書館員確定購買哪些期刊的,並不是測度研究論文科學質量的指標。也就是說,影響因子用於評判一個期刊是可以的,但用來評判論文,並延伸到用來評判科學家是沒有借鑒意義的。
❾ 請問為什麼自然 科學兩本雜志影響因子不是最高的,但卻是世界上兩種最著名的雜志
ls說的沒錯……自然和科學的確大多是綜述類或者是比較完整的大實驗論文,實驗類文章少,被稱為「科學家的科普」,所以它們是magzine,不是journal
❿ 英國自然出版集團旗下《科學報告》是世界頂級期刊嗎
不是TOP級期刊,只算還不錯的期刊。
《Scientific Reports》(科學報告),是Nature(自然)旗下期刊。影響因子僅 5.228 。
專注於發表多學科交叉的研究,是重要的綜合類學術期刊,通常報道一些具有高度創新性且對相關學科領域起引領作用的研究成果,在國際科學研究領域具有較高影響力。
《科學報告》雜志現在的影響因子僅是 5.228
看看TOP期刊的影響因子吧。
《自然》雜志現在的影響因子是 38 ;
《細胞》雜志現在的影響因子是 28 ;
《科學》雜志現在的影響因子是 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