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期刊雜志 » 京城雜志

京城雜志

發布時間: 2021-03-13 17:17:39

1. 梁啟超從事報刊活動多少年創辦或者領導的報刊總過有多少

梁啟超在愛國救亡中的報刊活動及特色

作者:管艷霞
文章來源:傲視傳媒網
瀏覽:394 次

中文摘要:梁啟超作為維新派人士,在愛國救亡的過程中,進行輿論宣傳的重要手段是從事報刊活動。該文分析了梁啟超在戊戌運動時期、啟蒙運動時期、立憲運動時期、護國運動時期、五四運動時期的報刊活動,並總結了他在辦報活動中體現的六種特色:形成時務文體;報刊活動與當時社會民主化運動緊密結合;報刊活動與學術研究緊密結合;變與不變在梁啟超報刊活動中的辨證體現;梁啟超的報刊活動使中國近代形成第一次辦報高潮;過分強調報刊的政治功能。
從1898年的戊戌維新到1919年的五四運動期間,梁啟超作為維新派人士、近代宣傳啟蒙思想的先鋒主力,為了救亡圖存,發起參與了清末民初的一系列民主化現代化運動。在追求民主化道路中,梁啟超進行輿論宣傳的重要手段是從事報刊活動。他的報刊活動不僅推動了一系列的政治運動,而且對社會起到思想啟蒙和教育的作用,具有鮮明的特色。
一、 梁啟超在各個時期的報刊活動
(二)戊戌運動時期
梁啟超為推行變法,先行辦報製造輿論。他主筆的《萬國公報》、《強學報》、《中外紀聞》等,開風氣之先,成為宣傳維新的重要傳媒,也成為中國政黨報之先河。他主編的近代中國第一份報紙《萬國公報》在京城引起轟動,「朝士乃日聞所不聞,識議一變焉」①,後被查封。梁啟超看到了報刊的巨大作用,「自審舍言論外未由致力,辦報之心益切」②。梁啟超又《時務報》為中心,宣傳維新變法。數年之後,梁啟超不無得意地回憶道:「甲午挫後,《時務報》起,一時風靡海內,數月之間銷行至萬余份,為中國有報以來所未有,舉國趨之,如飲狂泉。」③自《時務報》創辦至1898年3月梁啟超在《時務報》論說中居於核心地位。他發表了大量政論文章,以《變法通議》一文最為著名,成為資產階級改良派的綱領性文件。他在報章中呼籲變法維新,痛陳亡國的危險,喊出了「變亦變,不變亦變」的驅趕時代前進的號令,吹起了時代的最強音。此外,梁啟超還策劃和支持了澳門的《知新報》、上海的《農學會報》、《蒙學報》、《演義報》和《萃報》。《知新報》與《時務報》南北呼應,緊密配合,對維新思想的傳播,對士大夫知識分子的思想解放,都起過很大的促進作用。
梁啟超通過輿論宣傳變法圖強的道理,使中國第一場政治和思想文化的現代化運動——戊戌維新運動開辟了中國政治現代化的道路,維新思想文化運動給中國社會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二)啟蒙運動時期
在這一時期,梁啟超主辦的報紙是《清議報》、《新民從報》和《時報》,其中尤以《新民從報》影響最大。
1898年12月23日,他在日本橫濱創辦《清議報》,倡導民權,啟發民智。《清議報》言論思想內容中的進步與落後交織、積極與消極並存的狀況,伴隨著該報始終。它反映出流亡海外的資產階級維新派此時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矛盾性和復雜性。
1899年康有為赴加拿大後,梁啟超沖破了康有為的束縛,他在《清議報》上大力提倡資產階級自由平等、天賦人權,攻擊西太後及腐敗的封建專制制度。在保皇黨內部,也形成了一個以梁啟超為首的叛逆集團,他的周圍有了一批「排滿」、「革命」的維新派人士。但多數愛國華僑對革命尚缺乏明確認識,保皇維新的主張仍有很大市場,梁啟超對以往的主張產生了懷疑,康有為又以師生之情感化他,梁啟超那股革命熱情逐漸淡化,從革命又變為保皇。改良主義的基本立場及其師康有為的多方掣肘,使他無法邁出革命的一步,最終還是回復到保皇的軌道。
1902年梁啟超在日本辦起了《新民從報》。梁啟超在《新民從報》上大力宣揚資產階級民主、自由、平等,大力鼓吹民權、共和、革命和破壞,並且大量介紹西方的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知識。涉及到西方人物孟德斯鳩、盧梭、達爾文、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培根、笛卡兒等近百人。作為一名具有強烈的社會良知和社會責任感的知識分子,投身於救國救民的實踐中,進行國民啟蒙,提倡改造國民素質。梁啟超在這一時期的言論在當時和以後相當長的一個時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對毛澤東、郭沫若、胡適等一大批新型知識分子頗有啟迪。美國之行後,思想言論大變的梁啟超不再談種族革命,宣布與共和長別。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迅猛向前發展時,《新民從報》的宣傳方針和內容不斷發生變化和倒退。1904年初,梁啟超在《新民從報》上發表了《新民說論私德》,公開反對革命。後來梁啟超又在《新民從報》上竭力鼓吹「開明專制」、「君主立憲」。《新民從報》走到了革命的對立面。
此外,梁啟超還主持創辦了其他一些報刊。1903年,他創刊了中國第一份專門刊登小說的雜志《新小說》,大部分用白話文寫成,發起「小說界革命」,成為中國近代新體小說的開創者。次年,他在上海創辦《時報》。《時報》版式新穎、格調高,內容豐富,注重新聞時效和時事評論。
(三)立憲運動時期
立憲運動時期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早的憲政啟蒙時期,是新民啟蒙運動的發展。作為立憲派首領的梁啟超在這次辦報熱潮中仍是獨領風騷,主持創辦的《政論》和《國風報》等是最有代表性、影響最大的立憲報刊。《政論》於1907年10月創刊於日本東京。該報以政論為主,大力呼籲速開國會,建議建立國會制度,實行地方自治。1910年,他又在上海創辦《國風報》。該報大力宣傳憲政理論知識,仍倡議速開國會,指導國會請願運動的開展。
這時期,梁啟超充分利用報紙,把握輿論導向,一方面推動中國政治民主化的進程,同時使中國的新聞事業邁向新階段。
(四)護國運動時期
1915年1月,中華書局創辦《大中華》雜志,聘請梁啟超當總撰述。梁啟超在《大中華》上發表揭露二十一條要求的文章,警告日本不得乘人之危,他的言論喚起了同胞正視日本的陰謀詭計。該刊發表了他那篇著名的討袁檄文《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這篇文章標志著梁啟超從「聯袁擁袁」最終走向了「反袁討袁」,吹響了護國運動的戰斗號角。在護國運動時期,《時事新報》與梁啟超關系密切,初創時主張保皇,後來又鼓吹立憲,民國成立後成為進步黨的喉舌。
從反袁世凱宣言書到各種護國的對外文件,梁啟超的筆時刻指揮運動的進程,推動運動不斷深入。在全國掀起反袁大浪。他最重要的功績在於廣泛地宣傳了資產階級新思想,猛烈抨擊了封建專制制度,在歷史發展的鏈條中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先聲。
(五)五四運動時期
梁啟超等進步黨人1916年在北京創辦《晨報》。該報以揭露軍閥專制、官僚賣國為宗旨,並時常抨擊執政的北洋政府。《晨報》最早披露了巴黎和會決定交付日本的消息,在社會上引起震動。在五四運動中,《晨報》對學生的愛國活動作了大量的集中的報道,充分發揮了新聞在愛國運動中的作用。1922年梁啟超告別報壇後,企圖從舊學中尋求救世良方,然而剛好和勃勃興起的五四新文化運動背道而馳。
堅持改良,反對革命,是梁啟超一生基本的政治主張,晚年也不例外。時代在發展,而梁啟超的改良主義思想卻沒有根本性的變化,這就決定了他對新時期出現的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工農運動、階級斗爭、暴力革命、共產黨以及第三國際等,都必然持對抗態度。
二、梁啟超報刊活動中的特色
梁啟超從《時務報》起,開創了新式報刊文體——時務文體。這種新式報刊論說文體是從文言文向白話文過度的形式,它生動活潑,夾雜著大量的俚語和外來語,雅俗共賞。梁啟超自己總結說:「啟超素不喜桐城派古文,幼年為文、學晚漢魏晉,頗尚矜煉。至是自解放,務為平易暢達,時雜以俚語、韻語及外國語法,縱筆所致不檢束,學者竟效之,號為新文體。老輩則痛恨,詆為野狐。然其文條理明晰,筆鋒常帶感情,對於讀者,別有一種魔力焉。」
這種文體的特點是:一是「縱筆所致不檢束」。即要求擺脫各種古文義法的舒服,打破古文、時文、散文、駢文的界限,實行文體上的大解放。這是因為梁啟超等人的政論文章,宣傳的是救亡圖存、變法維新的政治主張和各種新穎思想,為實行政治改革搖旗吶喊。而且報紙這種大眾傳媒改變了文化傳播形式,擴大了受眾的空間分布和社會層面。因此,舊的表現形式不僅無法容納新的內容,而且也不能滿足社會公眾的需要。這就要求徹底擺脫桐城派古文、八股文的僵死文體的束縛,應於時勢,用通俗的文字發揮新穎的思想。
其二、「務為平易暢達,時雜以俚語、韻語及外國語法」。即要求文章的語言淺顯流暢,明白通曉,屏棄矯揉造作、艱澀古僻的文字,同時又允許根據內容的需要,使用俗語、韻語及外來的詞彙、句式和語法來論證問題、說明道理。這是因為梁啟超等報刊政論家,在自己的刊物上向讀者介紹了大量的有關西方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知識,引用了大量的對於中國人來說十分陌生的名詞術語。對於這些外來的新鮮東西,不能削足適履,只能兼容並包,允許它存在。既然如此也就只能打破陳規,採用能夠和它的極其豐富、廣泛的內容相適應的表現手法了。
其三,「條理清晰,筆鋒常帶感情」。即要求文章層次清楚,邏輯行強,使讀者在不知不覺中被說服,進而接受他們的主張。他寫出來的文章感情充沛,氣勢磅礴,自由放縱,不拘一格,對辛亥革命時期乃至五四運動以後的文風都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二)報刊活動與當時社會民主化運動緊密結合
梁啟超是中國最早提倡和推行全面現代化的人,是最重視人的現代化和文化的現代化的知識分子。全面的現代化包括政治、經濟、學術、文化和思想道德等的各個方面,既有社會現代化,也包括人的現代化。而梁啟超是清末民初二十年間一系列政治、思想、文化現代化運動的主將和推動者。他掀起的近代中國的思想啟蒙運動,開創了以報刊實行廣泛社會教育的先河。
在維新運動中,他不僅要變法,更重視宣傳變革思想,以啟迪民智、紳智;立憲運動中,他鑒於國民缺乏憲政知識,大力宣傳有關知識;護國運動中,他通過報章闡述法的重要性,明確應具有的權利和尊嚴。而梁啟超在宣傳新思想、建設新文化的同時,也有力地促進了中國新聞事業的發展。
(三)報刊活動與學術研究緊密結合
梁啟超主張在發揚本國學術吸收西方文化的基礎上創造中華民族的新文化。他的學術研究活動與報刊活動緊密結合,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在1899年以前,以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和弘揚今文經學為主,在《時務報》時期開始編輯西方知識。第二階段為1899——1907年,《清議報》和《新民從報》期間,以介紹西方學說為主,包括亞里士多德、孟德斯鳩、盧梭、邊沁等人的政治學,達爾文、頡德的進化論,以及其他西方哲學、經濟學等,同時基本完成了中國史學、法學、小說、詩歌等方面的理論研究。第三階段為1908年——1919年間,以政治宣傳活動為主,結合政治需要進行學術研究,完成了憲政學、財政學、推行貨幣學、方誌學等方面的研究。第四階段為1920——1928年間,引進西方大量原著和聘請西方著名學者來華講學,同時集中精力整理研究中國古代文化,取得了他一生中最為輝煌的學術研究成果。在引進西方大量名著的同時,對中國古典經籍作了許多總結性開創性的研究,其成果之豐碩琳琅滿目,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其中最有影響者為《清代學術概論》、《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先秦政治思想史》、《儒家哲學》、《佛家研究十八篇》、《中國歷史研究法》等等。
綜觀梁啟超學術研究,他是中國幾千年來舊學的總結者,中西結合新學時代的開創者,可稱為中國近代網路全書式的學者。他的許多學術觀點大多具有較高的價值。
(四)變與不變在梁啟超報刊活動中的辨證體現
梁啟超一生的政治生涯,經歷了兩次大的轉變:一是由改良派到保皇派的轉變;一是由擁袁到反袁的轉變。梁啟超的這些變化可以從一些報刊中反映出來。從創辦《清議報》到《新民從報》停刊的10年中,梁啟超的政治思想從維新到革命,從革命變到保皇,又從保皇變到立憲。這些轉變都清楚地反映在上述報刊的文字中。梁啟超由激進向溫和的轉變,實際上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社會急劇變化的反映。梁啟超一生善變,但追求資產階級民主政治、救亡圖存的理想始終沒有變,只是各個時期的表現形式不同而已。
(五)梁啟超的報刊活動使中國近代形成第一次辦報高潮
梁啟超的報刊活動,尤其是《時務報》的成功,使全國各地維新人士深受鼓舞,各種鼓吹變法的刊物,如《國聞報》、《湘報》等二三十家報刊先後面世。在維新報刊外,大量的時政刊物,重慶的《渝報》、成都的《蜀學報》、廣州的《嶺學報》、福州的《福報》、桂林的《廣仁報》、上海的《富強報》、《東亞報》、《求是報》等,此時也紛紛創刊。各類綜合性報刊、專業性報刊及文摘性報刊,這時也不斷出現,其中既有日報,也有旬報、月報,形成一股紅紅火火的辦報熱潮。如婦女報《女學報》,晚報《上海晚報》,譯報《譯書公會報》,文摘報《集成報》。《演義白話報》、《無錫白話報》等最早的白話報刊也在這一時期先後問世。以上海為中心,這一時期還出現了一批由著名文人李伯元、吳躍人等主編的小型文藝報刊,其中有《指南報》、《采風報》、《笑報》和《趣報》。
六、過分強調報刊的政治功能
梁啟超以報刊為陣地,推動一系列的政治運動,在反對封建專制,建立近代民主政治宣傳上,他既狂熱鼓吹革命共和,又一變而為君主立憲的旗手。從理論宣傳及社會實踐上,他都是資產階級革命的積極倡導者,是中國追求民主實現的先行者。
他認為辦報是強國的手段,把報館作為治之具,強調報刊的政治功能,而在近代社會為其他國家報人所普遍看重的經濟功能、娛樂功能則被明顯忽略。所以如此主要因為這一時期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剛剛起步,對經濟信息和廣告推銷的需求還比較少,報業的經濟特性尚未充分顯露,而民族危亡的切膚之痛、維新變法的迫切需求,當然使報刊的政治功能得以強化。他主持的報刊多以政論為主,新聞報道未能成為報刊的主角;即使新聞報道,也成為發表政見的工具,或夾敘夾議,或使用編者按語,寓評論於報道之中。梁啟超還提出了利用報刊「製造輿論」的口號。在梁啟超看來,事實為傳達觀點服務,只要實現了自己的意旨,新聞真實與否無大局。在梁啟超之後,隨著階級、民族斗爭的深化,報刊經常作為黨派斗爭、階級斗爭的輿論工具,教化民眾、指導工作的職能不斷得到強化。
[注釋]:
①丁文江:《梁啟超年譜長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0頁。
②梁啟超:《在報界歡迎會演說詞》,載《戊戌變法》叢刊(四),神州國光社1953年版,第255頁。
③梁啟超:《清議報一百冊祝辭並論報館之責任及本館之經歷》,《飲冰室文集》之六,第52頁。
④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朱維錚校注《梁啟超論清學史二種》,復旦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70頁。
參考文獻
[1]孟祥才:《梁啟超傳》,北京出版社1980年11月。
[2]董方奎:《曠世奇才梁啟超》,武漢出版社1997年10月。
[3]黃敏蘭:《中國知識分子第一人:梁啟超》,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
[4]胡文龍等人著:《新聞評論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7月第一版。
[5] 《從梁啟超的報刊實踐看其「善變」與「不變」》,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5期,2000年10月。
[6] 《梁啟超與〈時務報〉》,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5期,1998年9月。
[7] 《對梁啟超新聞思想的歷史觀照與反思》,社會科學輯刊,2002年第6期(總第143期)。
[8] 《世俗化的理想與理想化的實效——淺析梁啟超前期報刊文章盛行的原因》,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2期。
[9] 《略論梁啟超對〈時務報〉的貢獻》,《學術論壇》,1995.05。
[10] 《維新志士與近代報刊發展》,《史學月刊》,1998.04。
[11] 《20世紀初旅日華人所辦報刊對中國社會變革的作用》,《日本問題研究》,1995.03。
[12] 《論梁啟超由擁袁到反袁思想的演變》,文史哲,1994年第4期。
[13] 《論梁啟超的啟蒙思想》,《河北學刊》,1995.03。
[14] 《梁啟超:近代中國的精神之父》,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5期,1998.09。

2. 20世紀初期(1900-1930),中國有啥報紙雜志

1905年《民報》1915《新青年》;還有《晨報》《國民報》

3. 北京哪兒有賣舊書舊雜志的地方

1 中國書店:當之無愧的北京舊書經營單位的龍頭老大,遍布於京城各地,如琉璃廠、西單、海淀圖書城、新街口、燈市口、隆福寺等地。圖書經營范圍無所不包,優至宋元刻本,劣至毛衣編織,但是店大欺客,價格不菲,。

2 潘家園:聞名於海內外的全國最大的舊貨市場,極具傳奇色彩。其中的古舊圖書區經營范圍也十分廣泛,不乏古籍善本,也有很多名著經典,價格低廉,書油子頗多。潘家園只在周末開放,周六凌晨4、5點鍾交易的叫「鬼市」,此時才是淘書的最佳時機,潘家園才是北京最佳的淘書市場。

3 報國寺:個人認為報國寺可以稱得上「小潘家園」,價格比較便宜,但魚龍混雜,書油子不少。此處離家很近,本科時是我經常采購的地方,但近半年以來有所蕭條。

4 北大舊書市場:活躍在高校里的新興力量。在此買書的書販大多是從潘家園、五道口等舊書市場轉移過來的,他們摸透了大學生的需要和購書心理,經營得十分成熟,價格偏高,而且實難打價。

5 五道口舊書市場:類似於北大的舊書市場,3、4年前還有些好書,現在淪落到買教材教輔和盜版書的二流市場。

6 魯谷路綜合市場:活躍在城郊的舊書市場,其中也不乏有好書頻頻出現,但價格略高,良莠不齊,幾乎全是書油子。

7 雙龍舊貨市場:可稱得上是潘家園的有益補充。此地里潘家園不遠,一般逛完潘家園的人們都會再去那撿撿漏,享受一下意猶未盡的感覺。書攤不多,價格合理,淘到好書也不是很難。

8 城南舊貨市場:南城新興的舊書市場。圖書經營已經形成一定規模,價格適中,好書也是層出不窮。

9 再介紹四環綜合市場、果子巷內書攤、右安門天客隆超市旁邊胡同里的書攤、下斜街康樂居小區門口只有傍晚才營業的書攤:價格低廉,但碰到好書的幾率不多。

10 最後再補充一個就是活動於北京各大胡同、小區、街道的廢品收購站:這里是以上各處舊書經營者的主要進貨渠道,書都是論斤要,是專業淘書家青睞的場所。

4. 求匪我思存京城四少系列,加上下面的更好,謝謝

親,在文秀網上找找吧~~~很多,都齊全~

5. 介紹一本經濟雜志

《世界經濟》月刊創刊於1978年,由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和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共同主辦。在北京大學圖書館和北京高校圖書館期刊工作研究會共同主持的全國核心期刊評選中連續被評為中國「世界經濟類」78種核心期刊中的第一名,在高等院校、研究機構、政府決策部門和企業擁有眾多讀者。
2000年《世界經濟》在國內出版的經濟學期刊中率先實行雙向匿名審稿制度,得到《經濟研究》等多家刊物的響應,被《光明日報》等媒體譽為「直擊學術腐敗」,並得到學術界的高度贊揚。目前,《世界經濟》擁有將近200名審稿人,均為國內外最為活躍的中青年經濟學家。《世界經濟》實行雙向匿名審稿制度的創新和實踐推動了中國經濟學界學術規范的建立和學術評價的發展。
《世界經濟》凝聚了國內最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他們最有創造力的工作就發表在《世界經濟》。20年前,《世界經濟》上就已經出現了厲以寧、余永定等經濟學家的名字,而當時他們仍然是血氣方剛的中青年。如今,《世界經濟》上更是群星閃耀,她清新的魅力吸引著眾多經濟學家。楊小凱教授生前最後一篇論文就發表在《世界經濟》。20年後,從《世界經濟》走出去的經濟學家們帶領中國經濟學進入一個全新的境界,我們滿懷信心地期待著從《世界經濟》的作者中成長出中國的第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目前,《世界經濟》設有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地區與國別研究、中國經濟、資本市場、綜述等欄目,全方位追蹤國際學術動向,展示中國經濟學前沿。每年3月的《世界經濟》專輯特邀國內最有權威的經濟學家評點世界經濟形勢並展望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剖析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發展中的熱點問題。
《世界經濟》的主編為著名經濟學家余永定教授。余永定教授在牛津大學獲得經濟學博士,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中國世界經濟學會會長、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
《世界經濟》的編輯部主任為著名青年經濟學家何帆博士。何帆博士同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助理、中國世界經濟學會中青年委員會主任、中央電視台財經觀察員等職。他是經濟學團隊「博士咖啡」的核心成員並被譽為「京城四劍客」之一。

6. <獨行雜志> 原文及翻譯 是曾敏行的

原文:
元祐①初,山谷②與東坡、錢穆父同游京師寶梵寺。飯罷,山谷作草書數紙,東坡甚稱賞之。穆父從旁觀曰:「魯直之字近於俗。」山穀日:「何故?」穆父曰:「無他,但未見懷素真跡爾。」山谷心頗疑之,自後不肯為人作草書。紹聖③中,謫居涪陵④,始見懷素⑤《自敘》於石楊休家。因借之以歸,摹臨累日,幾廢寢食。自此頓悟草法,下筆飛動,與元祜已⑥前所書大異。始信穆父之言不誣⑦,而穆父死已久矣。故山谷嘗⑧自謂得草書於涪陵,恨穆父不及見也。
翻譯:
元佑初年,黃庭堅與東坡、錢穆父(錢勰)一起到京城的寶梵寺遊玩。吃完飯,黃庭堅寫了幾張草書,東坡對黃庭堅的字很贊賞,而穆父在旁邊觀看過後說:「魯直(黃庭堅的字)的字接近於俗氣。」黃庭堅問:「為什麼?」穆父說:「沒有其他原因,只是因為沒有看過懷素的真跡。」黃庭堅心裡很疑惑,從此不肯再為別人寫草書。紹聖中年,黃庭堅被貶住在涪陵,第一次在石揚休家裡看到懷素的《自敘》,所以借走回去臨摹了很多天,幾乎廢寢忘食。自此對於草書茅塞頓開,下筆飛動,寫下的字與元佑年之前的字有很大的不同,黃庭堅這才相信穆父的話不是胡說的。但是穆父已經過世了。所以黃庭堅曾經自己認為是在涪陵深得草書的真諦,遺憾的是穆父未能看到自己的書法。

7. 北京必去的十大書店是哪裡

北京必去的十大書店是:萬聖書園、三聯韜奮書店、Kubrick書店、單向街書店、Page One、豆瓣書店、時尚廊、字里行間BELENCRE、前流書店、言幾又書店。

1、萬聖書園

如果想找個地方裝文藝裝小資,萬聖怕不是個好選擇。書店的裝修簡單卻用心,沒有那麼多花哨的裝飾或者文藝的小物件,店裡的書籍直堆到天棚,為了方便拿書每個書架邊特意備有梯子。

萬聖最好的一點就是,堅持作為一個書店是應該賣書的,而作為一個讀者,去書店是為了讀書的。



4、單向街書店

在北京最受歡迎的一家分店,是北京東北三環邊的愛琴海購物中心三層,名字也稍有心意改為「單向空間」。敞開的書店格局,四壁皆是擺滿書籍的書架,原木紋理,素雅簡潔,書籍在點綴其間的花香中沉睡。

8. 北京哪裡有收購舊書的地方

北京潘家園舊貨市場那裡有回收舊書的, 五道口舊書市場也可以。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