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學期刊分區
A. 分區到底是按JCR還是按中科院的
在中科院期刊分區表中,主要參考3年平均IF作為學術影響力,最終每個分區的期刊累積學術影響力是相同的,各區的期刊數量由高到底呈金字塔式分布;在JCR的Journal Ranking中,主要參考當年IF,最終每個分區的期刊數量是均分的。
中科院期刊分區表常用1-4區,且分區前常用大類或者小類,常用說法為某本期刊在大類某學科為某區。如期刊REVIEWS OF GEOPHYSICS的2014年分區情況:大類地學1區;小類地球化學與地球物理(GEOCHEMISTRY & GEOPHYSICS)1區。
而JCR的Journal Ranking常用Q1-Q4,Q表示Quartile in Category,即4個等級中所處的位置,常用說法為某本期刊位於某學科的Q幾。期刊Nature的2014的JCR等級情況: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S為Q1。
(1)地學期刊分區擴展閱讀
中科院期刊分區表學科劃分為大類和小類,大類為課題組根據國內科研領域的特點設計形成的13個大類分類體系,小類借用湯森路透的JCR-學科分類體系。因此,中科院期刊分區表的小類分類體系與JCR的JournalRanking的分類體系相同。
分區技術可以讓DBA對數據的管理能力提升。通過優良的分區,DBA可以簡化特定數據操作的執行方式。例如:DBA在對某些分區的內容進行刪除的同時能保證餘下的分區的數據完整性(這是跟對表的數據刪除這種大動作做比較的)。
此外分區是由MySQL系統直接管理的,DBA不需要手工的去劃分和維護。
B. 中文核心期刊有分區嗎
你好來,在我國是中科院按源照期刊影響因子為基礎來進行分區的。
中科院分區採用的是三年平均影響因子,有點是減少了有些期刊影響因子逐年波動較大帶來的不穩定因素。中科院分區根據13個大類學科,分別將各大類的SCI期刊由3年平均影響因子劃分為1區(最高區)、2區、3區和4區四個等級。
中科院分區的1區到4區的期刊數量不等,呈金子塔狀分布。前5%為該類1區、6%~20%為2區、21%~50%為3區,其餘為4區。
C. 學術期刊是怎麼分區的
按照美國信息研究所每年公布的JCR期刊影響因子分區情況,將SCI收錄同一學科中的期
刊按影響因子從高到低進行排序。學科影響因子前5%的期刊為An1區期刊,學科影響因
子前20% 為An2區期刊,學科影響因子前50%的3區為An3區期刊;學科影響因子後
50%的為An4區期刊;EI收錄核心期刊源為An5區期刊,在以上分區中所對應的期刊上
發表的論文分別稱為An1類、An2類、An3類、An4類和An5類的論文。
D. 論文是看期刊分區還是中科院jcr分區
2015中科院jcr分區什麼時候出來JCR分區是嚴格按照在其自己分類的領域(如PolymerScience)內按照影響因子排列分區,如前20%或10%可為一區,等等,類推。中科院是根據自己的調查研究推出,和因子有關系,但不像JCR一樣絕對對應,加入了自己的理解。一般可認為,中科院分區比JCR嚴格,即含金量高,如好多期刊是JCR一區,但也許只是中科院的二區。這也是好多國內機構採用中科院的分區的原因之一。但大家罵的最多的是中科院分區。如果做學術,做到入門級或以上,應該會有自己判斷了,什麼期刊好,胸中有千壑了。這時候若還是質疑這個不專業,那個不公平,那估計就是利益考量了。
E. 一般說的SCI分區到底是看大類分區還是小類分區
SCI分區指的是大類分區。
目前國內高校科研院所使用最多的就是中科院分區,中科院分區有大區和小區,通常說的都是大區,小區分區往往容易導致期刊分區高。
中科院分區表對湯森路透每年度發布的期刊引證報告中SCI期刊在學科內依據3年平均影響因子劃分分區。它包括大類分區和小類分區:大類分區是將期刊按照自定義的13個學科所做的分區,大類分區包括Top期刊;而小類分區是將期刊按照JCR已有學科分類體系所做的分區。
(5)地學期刊分區擴展閱讀:
分區指標說明
科技期刊的影響因子(IF)、最近兩年的期刊被引頻次(CI) 從不同角度反映期刊的顯示度。IF可以測度期刊在最近兩年的篇均被引頻次;CI可以測度最近兩年期刊在學術界的顯示水平。分區表在IF基礎上使用3年平均IF衡量期刊學術影響力,遴選Top期刊考慮了CI的影響。
(1)IF
IF是加菲爾德在1972年提出的一個評價期刊的重要指標。該指標是一個相對數量指標,主要用以調整和修正大刊。普賴斯曾提出,科學論文一般在其發表後一二年後,被人們接受,並達到被引用的峰值階段。加菲爾德正式按照這個思想,定義了IF的計算公式 。
如2014年Nature的IF,等於Nature在2012年和2013年發表的論文在2014年獲得被引頻次總和除以2012年和2013年發表的論文總數。
(2)3年平均IF
為了使歷年的期刊分區相對穩定,減少影響因子上下波動帶來的影響,中科院分區表採用3年平均IF作為劃分分區依據。
如Nature2012年的IF為38.597,2013年IF為42.351,2014年IF為41.456,那麼2014年Nature的3年IF=(38.597+42.351+41.456)/3=40.801。
(3)CI
被引頻次是反映學術影響力總量的指標,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反映期刊的學術影響力,作為IF評價期刊學術影響力的補充。1區期刊通常被視為各學科的優秀期刊,但1區期刊遴選標准較高,入選的期刊數量有限。
為了盡量囊括更大范圍的優秀期刊,在期刊分區結果的基礎上,利用被引頻次指標對期刊影響力進行再次甄別,定義出TOP期刊集合。
F. 學術期刊怎麼分區。
按照美國信息研究所每年公布的JCR期刊影響因子分區情況,將SCI收錄同一學科中的期內
刊按影響因子從高到低進行排序。學科影響因子前5%的期刊容為An1區期刊,學科影響因
子前20% 為An2區期刊,學科影響因子前50%的3區為An3區期刊;學科影響因子後
50%的為An4區期刊;EI收錄核心期刊源為An5區期刊,在以上分區中所對應的期刊上
發表的論文分別稱為An1類、An2類、An3類、An4類和An5類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