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文物期刊
1. 考古學的有關雜志 有什麼啊
國內最主要的三大刊物:
《考古》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輯的考古刊物。月刊。出版地點北京。 第一任主編、副主編為夏鼐、 陳夢家。內容包括田野考古的調查發掘簡報,考古研究的一般性論述,考古工作簡訊,考古技術工作,書刊譯介,學術動態等。創刊於1955年,原名《考古通訊》。1955~1957年為雙月刊,1958年為月刊。1959年改名《考古》,出至1966年第 5期停刊(其中1960年出10期)。自1972年復刊至1982年為雙月刊,1983年改為月刊。
《文物》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文物局主辦的學術性、資料性刊物。月刊。出版地點北京。原名《文物參考資料》。創刊於1950年初,本是文物局資料室編輯的內部通訊性刊物,內容包括文物保護、博物館和圖書館 3個方面。1951年,編者改為文物參考資料編輯委員會,並公開發行,但有關考古的內容仍然較少。從1956年開始,內容不再包括圖書館方面。1959年改名《文物》,有關考古的文章進一步增多。1966年6月停刊,至1972年復刊,內容改為專一於古代文物,不再刊載革命文物方面的文章。該刊與《考古》在內容上的不同之處,在於除刊登考古發現與研究外,還注重碑帖、書畫、版刻和各種傳世文物。
《考古學報》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輯的考古刊物。季刊。出版地點北京。夏鼐主編。內容包括田野考古的調查發掘報告,考古研究的專題論文,以及與考古學關系密切的其他重要論著。它的前身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於1936年出版的《田野考古報告》第 1冊。該刊1947~1949年改名《中國考古學報》,出版了第2~4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考古研究所編輯,於1952年出版了第5冊。1953年改稱《考古學報》,為半年刊,至1955年出版了第6~10冊。1956~1960年改為季刊,1962~1965年復為半年刊。1960年下半年、1961年和1966~1971年停刊。1972年復刊至1977年為半年刊(其中1972年僅出1期),1978年起重新改為季刊。
其他:
刊名 創刊日期 出版頻率 主辦單位 附註
考古與文物 1980年1月 雙月刊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
華夏考古 1987年7月 季刊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古脊椎動物學報 1957年 1967-1972 年停刊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於1957年創刊英文版季刊,刊名為Vertebrata PalAsiatic, 1959年創刊中文版的《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1961年兩刊合並,刊名沿用《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1966年停刊,1973年復刊(1966和1973年均只出版了兩期),1984年起刊名改為《古脊椎動物學報》
江漢考古 1980年4月 季刊 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考古學會
農業考古 1981年 季刊 江西省中國農業考古研究中心
史前研究 1986年4月20日 季刊,停刊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半坡博物館
人類學學報 1982年8月 季刊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化石 1972年 季刊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 1953年 年刊 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編輯委員會
遼海文物學刊 1986年5月 半年刊 遼寧省考古博物館學會,遼寧省博物館
江西文物 1989年8月 季刊 江西省文化廳 由《江西歷史文物》與《江西革命文物》合並而成。1992年起改名《南方文物》。
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 1979年 半年刊 中國歷史博物館
北方文物 1985年2月 季刊 黑龍江文物管理局 原名為《黑龍江文物叢刊》
黑龍江文物叢刊 1981年10月 1984年11月停刊 黑龍江省文物出版編輯室 改名為《北方文物》
四川文物 1984年1月 雙月刊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員會
文物世界 1999年11月 季刊 山西省文物局 原名為《文物季刊》
文物季刊 1989年5月 季刊 山西省文化廳文物局 1999年11月改名為《文物世界》
中原文物 1981年3月 雙月刊 河南博物院 原名為《河南文博通訊》
廣東文物 1996年8月 半年刊 廣東省文化廳,廣東省文物博物館學會
故宮博物院院刊 1958年 雙月刊 故宮博物院
博物館研究 1982年12月 季刊 吉林省博物館學會,吉林省考古學會
東南文化 1985年10月 月刊 江蘇省考古學會 原名為《文博通訊》
文博通訊 1975年5月 1984年停刊 南京博物院 1985年10月改名為《東南文化》
文博 1984年7月 雙月刊 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陝西省博物館
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 1989年6月 半年刊 上海博物館
鑒賞家 1995年5月 半年刊 上海博物館,《鑒賞家》編輯部
收藏 1993年1月 月刊 陝西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新疆文物 1985年 季刊 《新疆文物》編輯部
福建文博 1979年8月 半年刊 福建省博物館,福建省文博編輯組
故宮文物月刊 1983年4月 月刊 國立故宮博物院
中國歷史文物 2002年2月 雙月刊 中國歷史博物館 原名為《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
2. 國內知名的歷史刊物
歷史類核心期刊
序號
期刊名稱
主辦單位
通訊地址
1
歷史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
2
中國史研究
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
3
近代史研究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
4
世界歷史
中國社科院世界歷史研究所
5
史學理論研究
中國社科院世界歷史研究所
6
史學史研究
北京師范大學史學史研究所
7
中共黨史研究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
8
文博
陝西省文物事業管理局等
9
清史研究
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10
中國經濟史研究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
3. 現在有沒有專門講考古方面的雜志
比較權威的是復中國制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主辦的《考古學報》、《考古》,以及國家文物局下屬的《文物》,此所謂考古界「三大雜志」。
另國家文物局辦有《中國文物報》,多有文物政策、最新動態及普及知識等,還有《文物天地》、《中國文化遺產》。還有國家博物館主辦的《中國歷史文物》,故宮博物院的《故宮博物院院刊》。
河南有《華夏考古》、《中原文物》,陝西有《考古與文物》、《文博》,河北的《文物春秋》,山西的《文物世界》,湖北的《江漢考古》,江西的《南方文物》,南京的《東南文化》,四川的《四川文物》,黑龍江的《北方文物》,內蒙的《內蒙古文物考古》。
4.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主辦刊物
《四川文物》是該所的業務部門之一,擔負著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國家核心期刊(雙月刊)的編輯和發行工作。自1984年創刊以來,已出版112期,刊載各類文章2800多篇、1400萬字。全國著名學者夏鼐、張秀熟、徐中舒、蘇秉琦等都曾為刊物撰寫文章。同時,該刊為所內及全省文博專業人員提供了一個展示科研成果的窗口。20年來,我們在經費少,人手緊張的情況下把它辦成了西南地區最具特色的文物學術刊物。
5. 成都收藏老舊報紙或雜志的在什麼地方
1==文殊坊收藏品市場位於成都市中心人民中路旁。
2==四川成都市送仙橋古玩藝術城內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宮容、杜甫草堂、百花潭和文化公園之間
3==四川省成都大發郵幣卡市場 --- 四川省成都市凍青樹大發市場2樓 家電市場樓上
4===四川古玩藝術品市場--四川成都浣花溪畔
5==四川成都市文物古玩市場三國古玩城---武侯區羅馬假日廣場
6===四川成都文物古玩市場---草堂寺博物館北門
朋友,可去參觀一下,各個市場側重於何種收藏品各有不同。我也是收藏報紙和雜志的。
6. 南開考古系的導師介紹
南開大學沒有考古系,最接近的是歷史學院下面的文物與博物館學系。
1.劉毅 (教授)
研究方向
中國陶瓷考古、中國古代陵墓制度、明清宮廷歷史
個人簡介
劉毅,男,1964年3月生,天津市人,無黨派。1983年7月天津一中高中畢業;1987年7月南開大學本科畢業,獲法學、歷史學雙學士學位;1993 年6月獲南開大學歷史學碩士學位,1999年7月獲南開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2000年8月至2001年8月,受韓國高等教育財團資助,在漢城梨花女子大學作訪問學者。
1987年7月起在南開大學歷史系博物館學專業(2001年改為歷史學院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工作,歷任助理館員、講師;1995年12月破格晉升副教授;1997年被遴選為南開大學第三學術梯隊成員;2001年12月晉升教授。1998年10月至1999年9月任歷史系主任助理;1999年3月起任博物館學專業主任。2002年3月出任歷史學院院長助理,2003年5月復任文物與博物館學系主任。是南開大學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學科帶頭人。
歷年來開設過的課程有:「中國古代陶瓷器」、「中國文物學概論」(曾名「中國文化遺產概論」)、「中國古代陵寢制度研究」、「中國古代服飾文化」(以上本科生);「中國陶瓷考古研究」、「中國古陶瓷鑒定概要」、「文物考古與中國社會史研究」、「漢唐明清物質文化專題研究」、「中國文物文獻學概論」(以上碩士研究生);「中國古代帝王陵墓研究」、「漢唐宋明帝王陵墓考古學專題研究」、「中國陶瓷考古研究」、「唐宋元瓷器專題研究」(以上博士研究生)。其中 「中國古代陶瓷器」、「中國文物學概論」兩課程在1995-1997年南開大學課程建設評估中先後被評為校級優秀課程。「中國古代陶瓷器」課程於2004 年被評為南開大學精品課、2006年被評為南開大學示範精品課。2007年,獲首屆南開大學「良師益友」獎;2008年,獲第四屆「南開大學教學名師獎」。
招收中國陶瓷考古、中國古代陵墓制度研究方向的碩士和博士研究生。
主要從事中國陶瓷考古、中國古代陵墓制度以及明清宮廷生活史的教學和研究,對於唐宋元陶瓷考古、宋明清帝王陵墓制度、明清宮廷典章制度等方面尤為關注。出版過《明清皇室》(紫禁城出版社,北京,1997年)、《明清宮廷生活》(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瓷器鑒定自學教程:瓷器鑒定三十講》(萬卷出版社,沈陽,2005年)、《明代帝王陵墓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北京,2006年)、《中國古代陵寢制度研究講義》(新星出版社,韓國漢城,2006 年)、《中國古代陵墓》(南開大學出版社,天津,2010年)等個人著作;參與過《中國古代物質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90年)、《文物鑒定指南》(陝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等集體著作的寫作。主編「南開文博書系」於2010年5月起由南開大學出版社陸續出版。歷年來,在《考古》、《文物》、《故宮博物院院刊》、《中國歷史文物》、《中國古陶瓷研究》、《中國文物報》、《中國博物館》、《文物天地》、《華夏考古》、《中原文物》、《考古與文物》、《南方文物》(原名《江西文物》)、《景德鎮陶瓷》、《東南文化》、《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學刊》、《東方博物》、《福建文博》、《北方文物》、《文物研究》、《文物季刊》、《四川文物》、《河北陶瓷》、《博物館研究》、《南開學報》、《南開史學》、《中國社會歷史評論》、《歷史月刊》(中華台北)、《東洋學研究》(韓國漢城)、《東北亞研究》(韓國釜山)等專業學術刊物以及國(境)內外專題論文集中發表過中國陶瓷考古、古代陵墓制度研究等方面的論文70餘篇,其他文章30餘篇。
所著《明代帝王陵墓制度研究》於2007年獲「2006年度全國文博考古最佳論著獎」,2008年先後獲「南開大學亞洲研究中心第四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天津市第十一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1994年11月當選為中國古陶瓷研究會(後改名中國古陶瓷學會)理事;2001年10月當選為中國古陶瓷學會學術委員、常務理事。2000年8月起受聘為天津市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2002年4月出任中國博物館學會理事;2002年9月當選為天津市文物博物館學會副理事長。2011年1月被聘為全國文物與博物館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
目前正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基地(南開大學)重大項目《漢到明墓葬所見民間信仰暨近現代華北民間信仰研究》、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清代帝王陵墓制度研究》、國家文物局「2009文化遺產保護科學和技術研究課題」《明代藩王陵墓調查研究》項目的研究工作;參與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基地(北京大學)重大項目《宋代墓葬研究》的研究工作。主持教育部「馬工程」人文社科重點教材《中國文物學概論》的編寫(首席科學家)。
2.劉尊志 (教授)
研究方向
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考古與物質文化研究
個人簡介
劉尊志,男,1971年12月出生,江蘇豐縣人,漢族,民主促進會會員,現為南開大學歷史學院考古學與博物館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秦漢考古學術委員會委員。先後就讀於南開大學與鄭州大學,研究生學歷,歷史學博士,考古學及博物館學方向博士後。1995-2007年,在江蘇省徐州市徐州博物館考古部從事田野考古發掘及研究工作,2007年9月至2009年6月,在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2009年至今,為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古學與博物館學系教師。
研究方向為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考古與物質文化研究,另對中國古代石刻、田野考古等有相關研究。主講博、碩士研究生及本科生十門課程,主持和參與多項國家級、省部級、校級科研項目,在專業期刊上發表論文數十篇,出版專著兩部,參與《中國考古學·秦漢卷》等著作六部。具有田野考古發掘領隊資格,主持和參與數百座古墓葬及十餘處古遺址的發掘,發表考古發掘簡報近二十篇。
講授課程:
講授5門本科生課程:《中國考古(上)》(38學時)、《物質文化史(2-1)》(38學時)、《中國古代石刻》(38學時)、《田野考古學通論》(38學時)、《文博應用技術》(58學時)
2門學術碩士研究生課程:《秦漢魏晉南北朝考古與物質文化研究》(40學時)、《田野考古學》(40學時)
2門專業碩士研究生課程:《秦漢魏晉南北朝考古與物質文化研究》(40學時)、《田野考古學》(40學時)
1門博士課程:《秦漢考古專題》(40學時)
共計10門課程。
3.賈洪波 (教授)
研究方向
夏商周考古與物質文化,中國古代青銅器,中國古代建築
個人簡介
1967年生人,籍貫河北懷安。1991年南開大學歷史系博物館學專業本科畢業,獲歷史學學士學位。1994年南開大學歷史系博物館學專業研究生畢業,獲歷史學碩士學位,同年留校任教至今。現為南開大學歷史學院考古學與博物館學系教授,主要從事夏商周考古與物質文化、中國古代青銅器、中國古代建築等方向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講授課程:
本科生課程: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史(先秦部分),中國古代青銅器,中國古代建築
研究生課程:夏商周考古與物質文化,青銅器研究與鑒定
4.程平山 (副教授)
研究方向
中國考古學與中國古代史
個人簡介
程平山(Cheng Pingshan)1999年於北京大學獲歷史學博士,副教授。
從事中國考古學與古史研究。主要研究課題:中國考古學文化與古史研究、聚落研究、中國歷史地理、年代學、藝術與宗教等。
主要講授的課程有:中國考古學研究、先秦兩漢考古學、考古學理論與方法、中國考古學通論、文博應用技術(田野考古方法論、考古繪圖和考古測量)等。
5.袁勝文 (副教授)
研究方向
陶瓷考古、中國古代玉器
個人簡介
袁勝文,男,漢族。1970年出生於新疆石河子市,祖籍四川安岳。1992年考入南開大學歷史系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先後獲得歷史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2002年畢業後留系任教。主要從事中國陶瓷考古、中國古代玉器、秦漢物質文化的研究,主講「中國古代玉器」和「秦漢物質文化」等本科生課程。
6.陳暢 (副教授)
研究方向
先秦時期考古與物質文化研究
個人簡介
陳暢,女,1980年12月生人,2003年畢業於天津大學土木工程專業,同年考入吉林大學文學院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專業,2005年碩博連讀,2008年獲博士學位,同年應聘為歷史學院教師,確定為講師職稱。2013年評為副教授職稱。 2014年1月進入南開大學博士後流動站進修。
講授課程:《西方博物館歷史與理論》、《西方考古學概論》、《文化人類學概論》、《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
7.黃春雨 (副教授)
研究方向
理論博物館學中外博物館比較研究
個人簡介
黃春雨,1962年2月出生,山西省大同市人。1984年畢業於南開大學歷史系博物館學專業畢業。現任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副主任,副教授。主要從事博物館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在《中國博物館》、《南開學報》等刊物上發表多篇有影響的學術論文。任全國十大精品陳列評審專家庫專家,承擔《國家博物館功能與選址》等國家級研究項目。
7. 呂軍的學術論文
1、《博物館藏品管理的歷史發展》,《博物館研究》1991年3期。2、《東北早期博物館概述》,《中國博物館》1991年4期。3、《「文物」一詞淺析》,《文物春秋》1992年1期。4、《九十年代藏品管理的新發展》,《博物館研究》1997年1期。5、《關於建立藏品管理學理論體系的思考》,《中國博物館》1997年3期,第一作者,(1998年1月獲校優秀論文二等獎)6、《歷史博物館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的作用》,《中國博物館》1997年2期,(1998年1月獲校優秀論文二等獎)7、《關於我國博物館藏品管理現代化問題的探討》,《博物館研究》1997年2期。8、《吉林發展特色鮮明的專業博物館的現狀與前景》,《中國博物館》1998年2期,(1999年3月獲校優秀論文二等獎)9、《瓷器藏品登記中的幾個問題》,《博物館研究》(省級)1997年3期。10、《邯鄲市博物館觀眾調查的啟示——兼談博物館改變「門庭冷落」局面的對策》,《文物春秋》1997年3期。11、《紅山文化玉器研究》,《青果集》(二),知識出版社,1998年12月。12、《俏色玉器》,《中國文物報》1999年7月31日第4版,第一作者。13、《遼寧省博物館觀眾調查報告》,《中國博物館》1999年2期,第二作者,(2000年獲校優秀論文二等獎)14、《鮮見墨彩瓷》,《中國文物報》2000年5月31日第一版,第一作者。15、《關於藏品管理程序問題的探討》,《博物館研究》2000年1期。16、《藏品管理電腦化與管理人員的業務素質》,《中國博物館》(C)2000年3期,(2001年獲校優秀論文二等獎)17、《紅山文化玉器研究綜述》,《北方文物》2000年3期,第一作者。18、《關於紅山文化勾雲形類玉器研究的幾個問題》,《文物春秋》2001年1期,第一作者。19、《元上都城址東南砧子山西區墓葬發掘簡報》,《文物》(C)2001年9期,第一作者。20、《20世紀汝窯的考古發現與研究》,《中國古陶瓷研究》第七輯,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10月。21、《良渚文化「玉殮葬」與紅山文化「玉器墓」的比較研究》,《良渚文化論壇》,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9月。22、《從牛河梁積石冢談紅山玉器的功能》,《考古與文物》2002年增刊。23、《從考古學上談岫岩玉在中國古代玉文化起源中的地位與作用》,《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 第五卷 第五期。24、《試論博物館現代化的關鍵是人的現代化》,《中國博物館》(C)2002年2期。25、《新時期藏品搜集途徑的轉變》,《博物館研究》2002年2期。26、《關於文物定義的研究》,《博物館研究》2004年第4期。27、《關於博物館藏品定義的研究》,《博物館研究》2005年4期,第一作者。28、《20世紀博物館藏品管理的理論與實踐》,《中原文物》2006年2期,第二作者。29、《高校博物館學專業藏品管理學課程教學問題的思考》,《博物館研究》2006年4期。30、《遼寧省博物館2007年度階段觀眾調查報告》,《遼寧省博物館館刊》第2輯,遼海出版社,2007年12月版,461——472頁,第一作者。
31、《20世紀汝窯的考古發現與研究》,《中國古陶瓷研究》第七輯,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10月。32、《20世紀中國古瓷及瓷窯址的專題研究與討論》,《文物春秋》2005年2期。33、《內蒙古出土的元代窖藏瓷器研究》,《中國古陶瓷研究》第十一輯,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11月。34、《奉節魚復浦遺址發掘報告》,《重慶庫區考古報告集》(1999卷),科學出版社,2006年1月版,145—155頁。第二作者。35、《百年回眸學術路,盛世展望發展觀——紀念〈博物館研究〉100期》,《博物館研究》2007年第4期。36、《關於吉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問題的思考》,《博物館研究》2007年第1期。37、《沉船考古與瓷器外銷——以「碗礁Ⅰ號」資料為中心》,《博物館研究》2007年第3期。38、《雲南青花瓷器的考古發現與研究》,《中國古陶瓷研究》第十三輯,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11月版。39、《奉節寶塔坪墓群唐宋墓葬的發掘》,《重慶庫區考古報告集》(2000卷·上),科學出版社,2007年11月版,527—547頁,第一作者。40、《奉節永安鎮電廠北山古墓葬發掘報告》,《重慶庫區考古報告集》(2000卷·上),科學出版社,2007年11月版,592—610頁,第二作者。41、《奉節新浦遺址2001年發掘報告》,《重慶庫區考古報告集》(2001卷·上),科學出版社,2007年12月版,310—321頁,第一作者。42、《奉節老油坊遺址2001年發掘報告》,《重慶庫區考古報告集》(2001卷·上),科學出版社,2007年12月版,322—336頁,第二作者。43、《牛河梁紅山玉器——中國玉文化之源》,《古玉新韻——2007朝陽牛河梁紅山玉文化國際論壇文集》,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8年1月版,85—95頁。44、《東北系青銅短劍遼西起源新論》,《新果集——慶祝林沄先生七十華誕論文集》,科學出版社,2009年1月版。45、《博物館藏品管理學課程的教學改革與我國文博人才的培養》,《文物春秋》2009年2期。46、《吉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產業化關系初探》,《博物館研究》2010年1期。47、《從考古學上談紅山文化玉器的源與流》,《玉魂國魄:中國古代玉器與傳統文化學術討論會文集(四)》,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9月版。48、《張灣區犟河口遺址》,《湖北省南水北調工程重要發現·Ⅱ》,第一作者。49、《湖北省十堰市犟河口遺址2008年發掘簡報》,《四川文物》(核心期刊)2010年6期,第二作者。50、《山西、河北地區出土的金代紅綠彩瓷器的比較研究》,《文物世界》(核心期刊)2011年第2期,第一作者。51、《金代紅綠彩的考古發現及其歷史傳承》,《中原文物》2011年第3期,第一作者。52、《吉林地區出土的玉壺春瓶及其相關問題》,《北方文物》2011年第3期,第一作者。53、《免費開放語境下博物館人性化服務的建設——湖北省博物館免費開放觀眾調查與啟示》,《中國博物館》(D)2011年合刊,2011年。54、《湖北省博物館觀眾行為調查報告》,《東南文化》(CSSCI)(D)2012年第3期,第一作者。55、《吉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產業化戰略思考》,《東北史地》2012年第4期,第二作者。56、《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論認識與我國立法保護歷程》,《紫禁城》2012年第8期,第二作者。57、《遼河文明在中華文明起源中的地位與作用——以紅山文化為重點》,載《遼河尋根 文明溯源——中華文明起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120—125頁,文物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獨立完成。
8. 《農業考古》 是2015最新版北大核心么
是的。文物考古類的:
1.文物;2.考古;3.考古學報;4.考古與文物;5.中原文物;6.敦煌研究;7.故宮博物院院刊;8.北方文物; 9.華夏考古;10.東南文化;11.敦煌學輯刊;12.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原名:中國歷史文物);13.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14.農業考古;15.江漢考古;16.四川文物
9. 考古類哪些核心期刊容易發表
核心的那個都不太好發表,你要提前做准備。這個科目比較偏。
K85/K87 文物考古類核心期刊表專
1、文物
2、考屬古
3、考古學報
4、考古與文物
5、中原文物
6、華夏考古
7、東南文化
8、敦煌研究
9、中國歷史文物
10、四川文物
11、江漢考古
12、農業考古
13、故宮博物院院刊
14、北方文物
10. 請問四川或者成都有哪些知名學術期刊
四川政報 四川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