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雜志吳均
㈠ 吳均的《山中雜詩》賞析
山中雜詩吳均 山際見來煙, 竹中窺落日。鳥向檐上飛,雲從窗里出。
【作者】 469-520,字叔庠,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家貧好學,曾任奉朝請。因私撰《齊春秋》免官,後奉詔撰《通史》,未成而卒。工於寫景,文辭清拔,時人效之,號曰「吳均體」。 【品評】這是描寫日落景象的一首小詩,清人沈德潛稱贊它:「四句寫景,自成一格。」黃昏時分,山邊暮靄彌漫,竹林中透出落日余輝——這是頭兩句所描寫的畫面。「山」而特意點出是「山際」,「竹」而特意點出是「竹中」。這別致的觀賞角度使畫面平添了幾分幽謐氣氛。在蒼茫暮色中,倦飛的鳥兒紛紛歸巢,棲息在茅檐下;山風吹拂,晚雲飄浮,彷彿是從窗里飄出。整個畫面透出一股飄逸出塵的韻味,展示著詩人閑淡自得的情懷。 寫意 漫步在鋪滿夕陽艷麗光芒的山路上,俯瞰山下,一種居高臨下的感覺油然升起。一層層朦朦朧朧的煙霧縈繞著山際邊,隨風飄舞。好似有什麼氣息鑽進了鼻子里。
是炊煙!周身彌漫著從遠處農家飄來的香香的剛煮熟的米飯味,很是誘人!
一絲涼風輕輕拂過,竹葉沙沙作響。站在被茂密的竹葉交縱包圍的竹林下,彷彿這就是一個單獨的清新的世界,「沙沙」的聲音回盪﹑起落在耳邊。
夕陽,她美麗帶些耀眼的光芒無可阻擋地從竹葉的隙縫間透了出來。灑在葉片上,好似給它們抹了層亮亮的金色。瞧,竹葉又像得到了什麼似的,得意的滿懷喜悅地在那兒一起跳動。溫和的風吹起,我抬頭凝視著這個殘缺的天空,滿是紅色的彩霞,看上去充盈了活力。
遠處的房屋在夕陽的映襯下,留下了長長的影子。幾只無名的鳥成群結伴,飛向棲在檐上的巢穴。
黑色的瓦片在屋檐末梢微微翹起,就像鳥兒的尾巴。矣,他忽然動了一下!我有些驚愕,乍一看,原來真是鳥兒。瞧,他撲打著翅膀,躍躍欲試地期望飛翔。
累了,便歇在山頂的亭中。一個人靜靜地望著蒼穹,似乎還一猶未盡,想欣賞這尚未雕琢的純自然氣息。
雲彷彿就飄浮在周圍,若隱若現的夕陽余輝完完全全地落在了潔白的雲端。很是美麗。又好像近在咫尺,觸手可及,似流水般從我身邊悄悄劃過,清澈而妖艷……
㈡ 山中雜詩 吳均
山中雜詩
吳均
山際見來煙①,竹中窺落日②。
鳥向檐③上飛,雲從窗里出。
[注釋]
①山際:山與天相接的地方。
②窺(kuì):從縫隙中看。
③檐(yán):房檐。
[解說]
這首詩描寫了詩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環繞,竹木茂盛,鳥在人家的屋檐上飛,最有趣的是雲彩竟然從窗里飄出來。
吳均(469—520),南北朝梁代文學家、史學家。字叔庠,吳興故鄣(今安吉縣)人。他出生貧寒,好學,有俊才,通史學。梁初,柳惲任吳興太守時,召為主簿,常與賦詩,後為建安王記室,又遷國侍郎,入為奉朝請。他為人耿直,寫《齊春秋》時,不顧梁武帝蕭衍的忌諱,如實地記錄了齊、梁間的歷史,梁武帝惡其實錄,免其職,焚其稿,而遭迫害。後又奉詔撰寫《通史》,皇自三始,迄於齊代,未成而卒。曾注范曄《後漢書》,著《廟記》、《十二州記》、《錢塘先賢傳》等百餘卷,都散佚。散文以寫景見長,文體清拔,時人或仿效之,稱為「吳均體」。如《與朱元思書》、《與施從事書》、《與顧章書》等,皆工於寫景,清新秀逸,藝術成就較高,為六朝駢文之名作。詩亦剛健清新,富有感情,明人輯有《吳朝請集》。他還寫有志怪小說《續齊諧記》等。
㈢ 吳均寫《山中雜詩》時的心境於歷史背景
這里資料較全:
http://www.paiai.com/Article/Print.asp?ArticleID=3496
㈣ 吳均 《山中雜詩》
山中雜詩
吳均
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
鳥向檐上飛,雲從窗里出。
這首詩描寫了詩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環繞,竹木茂盛,鳥在人家的屋檐上飛,最有趣的是雲彩竟然從窗里飄出來。
這四句寫景的小詩,自成一種格調。每句之前,如果用「你看哪」三字一氣連讀,在我們眼前,就會展現出一幅絕妙的圖畫,就會響起一曲優美的樂章。
㈤ 山中雜詩 吳均 帶拼音
山(shān)中(zhōnɡ)雜(zá)詩(shī)
吳(wú)均(jūn)
山(shān)際(jì)見(jiàn)來(lái)煙(yān),竹(zhú)中(zhōnɡ)窺(kuī)落(luò)日(rì)。
鳥(niǎo)向(xiànɡ)檐(yán)上(shànɡ)飛(fēi),雲(yún)從(cónɡ)窗(chuānɡ)里(lǐ)出(chū)。
望採納,謝謝!
㈥ 吳均《山中雜記》原文
山中雜詩
吳均
山際見來煙
竹中窺落日
鳥向檐上飛
雲從窗里出
㈦ 吳均的《山中雜詩》全詩的意思
山中雜詩 吳均
山際見來煙①,竹中窺落日②。
鳥向檐③上飛,雲從窗里出。
[注釋]
①山際:山與天相接的地方。
②窺(kuì):從縫隙中看。
③檐(yán):房檐。
【這四句寫景的小詩描寫了詩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自成一種格調。每句之前,如果用「你看哪」三字一氣連讀,在我們眼前,就會展現出一幅絕妙的圖畫,就會響起一曲優美的樂章。杜甫《絕句》詩:「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放眼四望,觸處生情,將不同的景物組合起來,用以形成一種特殊的環境,給人以新鮮的感覺。用的就是這種格調。】
㈧ 吳均的山中雜詩寫作背景是什麼
1、背景
《山中雜詩》是南朝文學家吳均所作。這篇著名的南朝山水小品,語言清新優美,文字簡練利落;文章條理分明,表現角度多樣;寫景狀物生動逼真,抓住特徵寓情於景。
2、原文
山中雜詩
吳均
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
鳥向檐上飛,雲從窗里出。
3、注釋
①山際:山邊;山與天相接的地方。
②煙:指山裡面的霧氣。
③竹中:竹林叢中。
④窺(kuī):從縫隙中看。
譯文
山與天相接的地方繚繞著陣陣雲煙,
從竹林的縫隙里看灑落下余暉的夕陽。
鳥兒歡快地向房檐上飛去,
潔白的雲兒竟然從窗戶里輕輕地飄了出來。
4、作者簡介
吳均(469—519),字叔庠,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史學家、文學家。他的詩文以描寫山水景物見長,文體清拔,時人仿效而作,稱為「吳均體」。[1] 家事寒微,好學有才,工詩文,頗受沈約賞識。官奉朝請。其文善於寫景,尤以小品書札見長,文詞清拔古樸,時人或仿效其體,稱之為「吳均」體。明人輯有《無朝請集》。另有小說《續齊諧記》。尚有其他史學著作。在文學方面,他提倡「」駢體文「」。好學有俊才,其詩文深受沈約的稱贊。梁武帝天監初,為郡主簿。天監六年 (507)被建安王蕭偉引為記室。後又被任為奉朝請。因私撰《齊春秋》,觸犯梁武帝,被免職。不久奉旨撰寫《通史》,未及成書即去世。
㈨ 山中雜詩 吳均 意思是
山中雜詩
吳均
山際見來煙①,
竹中窺落日②。
鳥向檐③上飛,
雲從窗里出。
[注釋]
①山際:山與天相接的地方。
②窺(kuì):從縫隙中看。
③檐(yán):房檐。
本篇是《山中雜詩》的三首之一。是寫山居環境的幽靜,表現了閑適的心情。沈德潛說它「四句寫景,自成一格」。
山中雜詩
映入眼簾的——是暮色里藹藹的山嵐,陷入竹隙的——是落日緩緩的畫卷。
鳥兒悠閑地飛向人家的房檐,從窗口緩緩飄出的是一絲淡淡的雲嵐。
賞析
賞析一:
這四句寫景的小詩,自成一種格調。每句之前,如果用「你看那」三字一氣連讀,在我們眼前,就會展現出一幅絕妙的圖畫,就會響起一曲優美的樂章。杜甫《絕句》詩:「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放眼四望,觸處生情,將不同的景物組合起來,用以形成一種特殊的環境,給人以新鮮的感覺。用的就是這種格調。
賞析二:
詩歌描寫的是詩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環繞,竹木茂盛,鳥在人家的房檐上飛,雲彩竟然從窗里飄出來。此幽居盪盡了人間的塵滓,隨意而傳神地表達了詩人愜意閑適的心情。
全詩不過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離「山中」的主題。煙嵐彌漫著山谷,在山峰間飄來盪去,這正是幽靜深邃的山中所常見的現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間隙中窺見其脈脈的斜暉,由此可見竹林的茂密青蔥,山間的幽趣在首兩句中已曲曲傳出。屋檐上的飛鳥來來往往,白雲穿窗而過,都說明詩人所居之處地勢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群鳥時時棲息於其檐前屋後,體現了山居的清靜超脫,遠離塵囂。
沈德潛說此詩:「四句寫景,自成一格。」意謂這首小詩將所有的筆墨都集中在寫景上,與一般由景到人或由景而抒情的結構不同,開了一種新的格式。其實,這四句中雖句句是景,卻時時有人在其中,如前兩句中的「見」和「窺」,都說明在景的背後分明有人,所寫之景只是人所見之景,並不是純客觀的描繪。至於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寫景中已暗示了詩人的山居之樂,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於此可見。
吳均是寫山水的高手,這四句小詩之所以能勾勒出山居的特徵就在於作者觀察角度的選擇得當。「煙」是由「山際」所見,「落日」是由竹中所見,「鳥」在檐上,「雲」從窗出,這樣,就不同與尋常的寫山嵐、落日、鳥和雲,而帶上了詩人山居所見的主觀色彩,並有了典型的意義。就象是攝影,攝取同一物象,卻各人有各人的角度。而一幀成功的作品,總是能取新穎巧妙的角度,攝出景物的特徵與情趣,吳均的摹山范水也正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