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學研學報
Ⅰ 馮鋒的個人作品
(1)馮鋒、司尚奇、李徐偉,我國跨省區技術轉移差異性分析——基於1996—2007年各省技術轉移數據,中國科技論壇,第11期,77-82頁,2009
(2)馮鋒、王亮,產學研合作創新網路培育機制分析——基於小世界網路模型,中國軟科學,第11期,82-86頁,2008
(3)馮鋒、李徐偉、司尚奇,基於無標度網路的產學研合作網路功能及培育機制研究,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第9期,27-30頁,2009
(4)司尚奇、曹振全、馮鋒,研究機構和企業共生機理研究——基於共生理論與框架,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第6期,15-19頁,2009
(5)司尚奇、馮鋒,我國技術轉移機構服務項目與比較研究——基於國家首批76家技術轉移示範機構的分析,中國科技論壇,第8期,3-6頁,2009
(6)司尚奇、馮鋒,基於共生網路的我國跨區域技術轉移聯盟研究,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第10期,48-52頁,2009
(7)司尚奇、馮鋒,我國跨區域技術轉移聯盟研究——基於38個城市合作網路分析,科學學研究,第8期,1165-1170頁,2010
(8)馮鋒、柳玉濱、司尚奇,長三角區域技術轉移合作網路治理機制研究,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第2期,104-109頁,2011
(9)馮鋒、李天放,基於技術轉移與產學研R&D投入雙重影響的區域經濟增效實證研究,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第6期,97-102頁,2011
(10)馮鋒、張雷勇、高牟、馬雷,兩階段鏈視角下科技投入產出鏈效率研究——來自我國29個省市數據的實證,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第8期,33-38頁,2011
(11)馮鋒、馬雷、張雷勇,外部技術來源視角下我國高技術產業創新績效研究,中國科技論壇,第10期,42-48頁,2011
(12)馮鋒,馬雷,張雷勇,兩階段鏈視角下我國科技投入產出鏈效率研究——基於高技術產業17個子行業數據,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第10期,21-26頁,2011
(13)馮鋒、汪良兵,協同創新視角下的區域科技政策績效提升研究——基於泛長三角區域的實證分析,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第32卷,第12期,109-115頁,2011
(14)Feng Feng.Leiyong Zhang,Yuneng Du,Lei Ma,MiaoFu.Research 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operation Network of Cities inPan-Yangtze River Delta of China:Based on Social NetworkAnalysi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SocialScience,VOL.2(NO.20),2011:116-120.
(15)馮鋒、汪良兵,技術創新鏈視角下我國區域科技創新系統協調發展度研究——基於29個省區數據的實證分析,中國科技論壇,第1期,36-42頁,2012
(16)馮鋒、吳勛波,產學研中基於熵的固定成本分攤及實證研究,科技管理研究,第5期,217-220頁,2012
(17)馮鋒,李天放.產學研兩階段R&D投入鏈視角下的中國區域經濟增效實證研究,管理學報,第11期,1661-1666頁,2012
(18)Feng Feng,Lei Ma,LeiyongZhang&Yuneng Du.Research on Instry University Institute CooperationInnovation in China from Perspective of Ambidexterity Theory[J].Asian SocialScience,Vol.8,No.2,February.2012.
(19)馮鋒、馬雷、張雷勇,外部技術來源對我國工業企業創新績效影響及區域差異性研究—基於SFA方法的面板數據分析,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報,第42卷,第3期,243-251頁,2012
(20)付苗、張雷勇、馮鋒,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組織模式研究——以TD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為例,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31-38頁,2013
(21)馮鋒、張雷勇、肖相澤、馬雷、付苗,產學研共生網路:概念、體系與方法論指向,研究與發展管理,2013(已接收)
(22)Feng Feng,Leiyong Zhang.Studyon the Classification and Stability of Instry University Research SymbiosisPhenomenon:Based on the Logistic Model[J]Journal of Emerging Trends in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iences,2012,(2).
(23)張雷勇、馮鋒、肖相澤,共生網路視角下的產學研合作[J]中國高校科技,第8期,22-23頁,2012
(24)馮鋒、張雷勇,學研機構技術創業活動與孵化機制匹配研究——基於過程視角,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70-74頁,2013
(25)馮鋒、張雷勇、馬雷,基於結構方程測量模型的區域學研機構技術創新創業評價研究——來自2001-2008年我國省域數據的實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第1期,2013
(26)張雷勇、馮鋒、肖相澤,產學研共生網路共生效率測度模型的構建和分析:來自我國省域數據的實證[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43-49頁,2012,(3).
(27)張雷勇、馮鋒.考慮技術轉移過程作用的區域創新系統效率評價研究——來自我國29個省市數據的實證,服務科學與管理,2012,第1卷,第2期,13-20頁,2012
(28)張雷勇、馮鋒,國外技術引進、國內技術轉移與我國區域創新績效研究——來自2000~2008年中國省域創新數據的實證,服務科學與管理,第1卷,第2期,22-27頁,2012
(29)Zhenquan Cao,LeiyongZhang,Fengfeng,Yuneng Du,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ivating Path ofthe Instry-University Symbiotic Networks:Based on the Small-World NetworkModel and the Theory of Symbiosis[J].Asian Social Science,2012,9(1):15-21.
(30)Feng Feng,ZhouqingWei,Leiyong Zhang.Analysis on Convergence of Inn ovation Resource Attractionand Its Affecting Factors in Chinese Provinces: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NewInput Allocation[J].Asian Social Science,2012,8(12):88-94.
(31)徐靜、馮鋒、張雷勇、杜宇能,我國產學研合作機制動力研究,中國科技論壇,第7期,2012
Ⅱ 《電子技術》是否為國內核心期刊或國外公開發行的外文期刊
兩個
第一個:
刊名: 電子技術
Electronic Technology
主辦: 上海市電子學會;上海市通信學會
周期內: 月刊
出版地容:上海市
語種: 中文;
開本: 大16開
ISSN 1000-0755
CN 31-1323/TN
郵發代號 4-141
創刊年:1963
中國期刊網來源刊
第二個: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系統工程與電子技術(英文版)
主辦: 中國航空機電集團第二研究院
周期: 雙月
出版地:北京市
語種: 英文;
開本: 16開
ISSN 1004-4132
CN 11-3018/N
郵發代號 82-270
曾用刊名:系統工程與電子技術(英文版)
創刊年:1990
中國期刊網來源刊
Ⅲ 杜學元的科研成果
(一)著作
1、《為中國教育尋覓曙光》上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版。參加編輯。
2、《為中國教育尋覓曙光》下冊,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版。參加編輯。
3、《教育大詞典?中國古代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版。負責宋代人名及明清部分人名詞條300餘條共計約10萬字。
4、《現代教育學》,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年第1版。合著,主編(3),撰寫3萬字。
5、《中國女子教育通史》,貴州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版,獨立,67.8萬字。1996年獲第四屆中國西部地區教育圖書一等獎,四川省人民政府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研究成果一等獎。
6、《新中國教育改革研究》,重慶出版社1996年第1版。合著,參加撰寫近6萬字。1999年4月獲重慶市人民政府第一次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
7、《女童教育研究》,四川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1版。合作,主編(3)。2000年6月獲四川省教育廳優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獎。
8、《教育大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版。負責宋代人名及明清部分人名詞條300餘條共計約10萬字。
9、《教育學》,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1版。合著,參加撰寫3萬字。
10、《女中學生潛能開發》,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版。參加撰寫約3萬字。
11、《女童教育實踐與研究》,天地出版社1999年第1版。合著,任執行副主編(3),參加撰寫5萬余字。
12、《中國現代文學》,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版。合著,主編(2),參加撰寫約5萬字。
13、《中國女子教育文萃》,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版。合著,主編(1)。2001年5月獲四川省南充市人民政府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研究成果三等獎。
14、《人的本質?素質?素質教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版,參加撰寫約2萬字。
15、《中國師范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1版,參加撰寫近8萬字。
16、《女中學生現代素質的探索與培育研究》,重慶出版社2001年第1版。副主編(2),參加撰寫2萬余字。2003年獲重慶市人民政府社會科學優秀研究成果二等獎。
17、《中外女童教育簡史》,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1版。獨著,26.7萬字。2002年7月獲四川省教育廳優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獎;2003年獲四川省人民政府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研究成果三等獎。
18、《當代中國掃盲和農村成人教育的回眸與前瞻》,2003年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第1版。參加撰寫2萬字。
19、《外國女子教育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獨著,78.6萬字。2005年獲四川省人民政府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研究成果三等獎。同年獲得第四屆「全國優秀婦女讀物」稱號。
20、《女中學生潛能開發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合著,主編(2),參加撰寫5萬字。
21、《楊賢江年譜長編》,光明日報出版社2005年第1版。合作撰寫(1),撰著12萬字。該書收入潘懋元、華長慧、宋恩榮主編,喻立森執行主編的《紀念楊賢江誕辰110周年叢書》。
22、《戴續威教育論著選》,2005年四川大學出版社。合作編撰(1),全書21萬字。
(二)論文
◆1986年
1、《關於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法體系問題》,熊明安、杜學元,《西南教育論叢》1986年第1、2合期
◆1989年
2、《試論教育與文化變遷的關系》,杜學元,《四川師范學院學報》1989年第5期。第59—65頁。
◆1991年
3、《淺談陶行知的普及教育思想》,杜學元,《四川師范學院學報》1991年第6期,第25—30頁。
◆1996年
4、《淺談<福翁百話>的教育思想》,杜學元,《四川師范學院學報》1996年第4期,第118—124頁。
5、《淺談雷培鴻的女子教育思想》,杜學元,載廣西雷培鴻教育思想研究會編《雷培鴻教育思想研究文集(三)》,廣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版
◆1997年
6、《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發展以及給我們的啟示》,杜學元,《四川師范學院學報》1997年第4期,第82—88頁。
7、《維新運動時期梁啟超的女子教育思想》,杜學元,《西南師范大學學報》1997年第5期,第89—91頁。
8、《加強教育綜合改革 促進女童教育發展——川北地區農村女童入學及輟學問題的研究》,川北女童教育研究課題組,《四川師范學院學報》1997年第5期,第51—55頁。
9、《發展女童教育 提高民族素質——大巴山、米倉山地帶女童教育研究》,冉元輝、湯澤生、杜學元,《四川師范學院學報》1997年第5期,第56—59頁。
◆1998年
10、《對川北地區女子義務教育的現狀及其改革研究報告》,《川北地區女子義務教育的現狀及其改革研究》課題組,《四川師范學院學報》1998年第4期,第56—59頁。
11、《對川北某重點師范學校女生素質的調查》,杜學元,《四川師范學院學報》1998年第4期,第84—90頁
◆1999年
12、《試論中日近現代女子高等教育的主要不同點及其成因》,杜學元,《四川師范學院學報》1999年第4期,第23—29頁。
13、《近代廣西壯族師范教育的發展及其給我們的啟示》,杜學元(署名「杜玄」),《四川師范學院學報》1999年第5期,第56—61頁
14、《試論王守仁的兒童教育思想》,杜學元,載金艷芬主編《教研論叢》,中國華僑出版社1999年第1版
15、《試論梁漱溟的鄉村教育思想及其現實意義》,杜學元,載金艷芬主編《教研論叢》,中國華僑出版社1999年第1版
16、主持承擔的世界銀行貸款項目「川北地區女子義務教育現狀及其改革研究」1999年3月獲「世界銀行貸款師范教育發展項目改革課題「優秀研究成果二等獎」
◆2000年
17、《大學素質教育應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杜學元,《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3期。第25—26頁。
◆2001年
18、《我國西部邊遠地區女童失學原因調查與對策》,洪顯利、劉電芝、杜學元,《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1年第1期。
◆2003年
19、《貧困山區中學教育中的問題及對策》,劉偉斌、杜學元、黃魁耀,《山西師范大學學報》2003年增刊。
20、《老年女性教育問題研究——四川省南充市老年大學的調查分析》,范瑣哲、杜學元,《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03年第5期。
21、Government and University——The relations between Chinese government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enlightenment in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Du Xueyuan,Contemporary Ecation (HK),2003(16).
22、《加強教育科研,促進教育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杜學元、賈貴州,載葉上雄主編《教育強省——科教興川的必由之路》,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版。
◆2004年
23、《民國之前女子高等教育的回顧與審視:男性主義與女性主義的比較》,杜學元,《現代大學教育》2004年第3期。第36—39頁。
24、《淺談美國女子高等教育的發展及其成因》,杜學元,《西華師范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第99—102頁。
25、《論小城鎮女童教育生活世界的建構》,吳立保、杜學元,《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基礎教育),2004年第 12期第66—69頁。
26、《女性主義視角下的中國女子高等教育》,杜學元,《高等教育研究》(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第4期,90—93頁。
27、《高校教師聘任制管窺》,孫剛成、杜學元,《教育與職業》2004年10月(中),第75—77頁。
28、《簡論網路教育與教育機會平等》,何岸、杜學元,《教育與職業》2004年11月(下),第7—8頁。
29、《高校專業設置雷同問題淺析》,何岸、杜學元,《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4年第5期,第93—97頁。
30、《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及其現實意義》,劉偉斌、杜學元,《宜賓學院學報》2004年第5期,第146—148頁。
31、《張瀾教育思想評析》,杜學元、龔波,《教育史研究》2004年第4期。第35—39頁。
32、《新中國大學生資助體系的改革與發展》,曾慶紅、杜學元,《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4年第3期,第154—156頁。
33、《福祿倍爾<人的教育>思想對我國幼兒教育的啟示》,盧長娥、杜學元,《中國西部科技》2004年第4期。
34、《略談洋務運動時期的留學教育》,劉偉斌、杜學元,《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漢文綜合版)2004年第3期,第5—6頁。
35、《略論我國民辦高等教育投資體制的改革》,王勇、杜學元,《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第10—15頁。
36、《盧作孚的職工教育思想及其啟示》,王小紅、杜學元,載劉重來主編《盧作孚社會改革實踐與中國現代化研究》,香港天馬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第1版。
◆2005年
37、《我國小城鎮女童教育學業狀況的調查與分析》,杜學元、沈堰奇,《西華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第74—78、89頁。
38、《以人為本的高校人才資源管理探討》,孫剛成、杜學元,《西安歐亞職業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
39、《外出打工人員子女的家庭教育問題及對策》,張曉琳、杜學元,《宜賓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第99—101頁。
40、《論我國助學貸款的改革與發展展望》,曾慶紅、杜學元,《宜賓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第103—105頁。
41、《建立在生活平台上的德育模式》,鄭利波、杜學元,《宜賓學院學報》2005年第5期。第116—118頁。
42、《從人的主體性談促進教師個體專業化的方式》,吳薇、杜學元,《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第125—127頁。
43、《斯坦福大學產學研一體化模式的啟示》,王勇、杜學元,《教育與現代化》2005年第1期。第24—26頁。
44、《教育勞動及其生產性投資》,鄭海波、杜學元,《當代教育論壇》2005年第4期。第29—32頁。
45、《淺談在外國教育史學科中如何創設富有探究性的教學過程》,范瑣哲、杜學元、肖韻,《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第58—60頁。
46、《中學生學習壓力源的社會學分析及其對策研究》,合作(2),《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基礎教育)2005年第6期。第53—56頁。
47、《外國教育史教學中如何創設富有探究性的教學過程》,杜學元、范瑣哲,載楊孔熾主編、黃仁賢副主編《百年跨越——教育史學科的中國歷程》,鷺江出版社2005年第1版。
48、《異曲同工——莊子與盧梭人文教育思想的契合》,孫剛成、杜學元,《河西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第78—79頁。
49、《以人為本的高校人才資源管理探討》,孫剛成、杜學元,《延安大學學報》(社科)2005年第5期。第118—121頁。
50、《農村貧困地區中小學代課教師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以安徽省某縣為例》,張軍、杜學元,《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基礎教育), 2005年第12期。第137—138頁。
51、《小城鎮初中女童的同伴同伴交往觀探析》,劉青秀、賈雲鵬、杜學元,《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基礎教育),2005年第12期。第50—53頁。
52、《美日兩國高等教育大眾化模式比較研究》,杜學元、杜永紅,《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第75—77頁
53、《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村婦女低教育探究》,嚴敏、杜學元、金珺,《成都中醫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年第2期。第95—96頁。
54、《羌族民俗與羌族教育》,蔡文君、杜學元,《貴州民族研究》(CSSCI收錄期刊)2005年第6期。第197—202頁。
55、《歐陽修教育思想探微》,陳元、杜學元,《西南教育論叢》2005年第4期,第89—92頁。
◆2006年
56、《社會轉型時期我國教師職業聲望的現狀、成因及對策》,王新兵、杜學元,《教師教育研究》(CSSCI收錄期刊)2006年第1期,第66—70頁。
57、《試論新世紀的教育發展觀》,王新兵、杜學元,《教育探索》2006年第1期,第48—50頁。
58、《教育價值的回歸——從功利到人格完善》,張忻、杜學元,《涪陵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第134—137頁。
59、《試論我國觀念文化變遷對教師專業化的影響》,吳薇、杜學元,《教育現代化》2006年第1期。第30—31頁。
60、《淺談民俗對女童教育的影響》,杜學元、吳立保,《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基礎教育)2006年第2期。第29—32頁
61、《大力發展民辦教育是當今時代對教育的必然要求》,易莉、杜學元,《當代教育論壇》2006年第2期(上)。第120—121頁。
62、《論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中的入學機會不均等》,杜永紅、杜學元,《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期,第127—132頁。
63、《中小學實施生命教育初探》,嚴敏、杜學元,《邊疆經濟與文化》2006年第4期,第155—156頁。
64、《荀子和亞里斯多德音樂教育觀之比較》,張忻、杜學元,《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第118—120頁。
65、《大力發展民辦教育是當今時代對教育的必然要求》,易莉、杜學元,《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第121—123頁。
66、《從社會分層的視角反思當前教育的功利追求》,鄭海波、杜學元,《內蒙古社會科學》2006年第3期,第114—118頁。
67、《留守兒童初級社會化中家庭功能弱化問題研究》,劉繼強、杜學元,《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第112—114頁。
68、《試論農村中學債務問題》,周蘭英、杜學元,《當代教育論壇》2006年第7期(下),第14—15頁。
69、《中國男女分校與同校之爭的歷程、主要分歧及啟示》,杜學元,《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06年第6期,第85—90頁;《西部教育發展研究》2006年第1期,第46—52頁。
70、《曾國藩教育思想探析》,杜學元、王新兵,《西部教育發展研究》2006年第2期,第39—42頁。
71、《陳鶴琴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啟示》,張麗、杜學元,《西部教育發展研究》2006年第2期,第46—49頁。
72、《論社會主義榮辱觀與我國高校師德建設》,周蘭英、杜學元,《西部教育發展研究》2006年第2期,第57—60頁。
73、《試論我國學校應加強學生的個性教育》,曹兆文、杜學元、蘇濟,《長春工業大學學報》2006年第3期,第27—30頁。
74、《凸現教師魅力型權威,構建和諧教育》,杜學元、張忻,《成都中醫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年第1期,第1—2頁。
75、《論胡宏的教育哲學思想》,陳小明、杜學元,《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基礎教育)2006年第6期,第51—53頁。
76、《行政導向下的我國大學學術權力》,陳小明、杜學元,《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5期。第154—156頁。
77、《論大學校訓》,庹紅平、杜學元、李化樹,《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4期,第134 —136頁;《高等教育研究》(西華大學),庹紅平、杜學元、李化樹,2006年第2期,第16—19頁。
78、《論高收費背景下高等教育的需求與市場化運作》,趙秋、杜學元,《當代教育科學》2006年第7期,第55—57頁。
79、《高等教育收費制實施中的教育機會不平等》,李敏敏、杜學元、趙秋、李江淘,《教書育人》(學術理論)2006年第6期,第6—7頁。
80、《對現行高校生師比要求一致性的質疑》,易莉、杜學元,《煤炭高等教育》2006年第2期,第70—72頁。
81、《徐特立教師論及其當代價值》,周蘭英、杜學元,《重慶工學院學報》2006年第10期,第164—167頁。
82、《唐君毅教育哲學思想及其當代啟示》,杜學元、張忻,《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高等教育)2006年第11期,第13—15頁。
83、《試論應大力加強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周蘭英、杜學元,《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高等教育)2006年第11期,第68—71頁。
84、《淺談我國高校應建立學術休假制度》,高建華、杜學元,《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高等教育)2006年第11期,第30—33頁。
85、《經濟轉型時期確定教師合理報酬初探》,劉飛燕、杜學元、徐安興,《當代教育論壇》2006年第7期(上),第93—94頁。
Ⅳ 揚州大學和江蘇大學哪個更好
揚州大來學和江蘇大學各自有優勢專業。
1、揚州大學王牌專業名單
國家級特色專業:動物醫學、農學、化學、數學與應用數學、水利水電工程、漢語言文學
江蘇高校品牌專業一期建設:漢語言文學、農學、數學與應用數學、化學、動物醫學、生物技術
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專業: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生物工程、車輛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環境工程
2、江蘇大學王牌專業名單
2019年度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3個):數學與應用數學、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車輛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金屬材料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農業電氣化、環境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醫學檢驗技術和公共事業管理。
2019年度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5個):思想政治教育、復合材料與工程、工商管理、產品設計和葯物制劑。
Ⅳ 袁輝的人物生涯
目前的研究方向:
生物制葯:醫葯中間體、重組蛋白質葯物等的開發,中試和規模放大;
代謝工程:例如有機酸、氨基酸和酶的代謝工程菌的構建,代謝途徑的研究以及檢測方法;
化妝品:化妝品活性成分的生產,化妝品的OEM;
飲料:功能型、運動型、減肥瘦身型飲料的開發;
軟課題:我國的創新體制、機制、平台建設、和諧社會的建設、生物質能規劃等等的研究。
今年已發表的部分文章:
袁輝,李校堃,楊樹林.2006,重組人酸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改構體發酵的補料-分批策略研究,生物工程學報,vol22(2)322~327.
沈薇, 楊樹林*,寧長發,袁輝, 2005,藍色凝膠平板法篩選生物表面活性劑產生菌.南京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9(4):486~490.(中文核心)EI收錄
袁輝,華子春, 2004,NADPH-依賴的乙醯乙醯輔酶A還原酶(phbB)基因的克隆和在重組大腸桿菌中的表達,東南大學學報(醫學版),May ;23 (3) :172-176.
袁輝,華子春, 2004,重組人胎盤抗凝蛋白變體基因工程表達菌的表達條件優化研究, 東南大學學報(醫學版),Jul ;23 (4) :217-220.
袁輝,華子春. 2002,丙酮酸酵母菌發酵能力的提高,微生物學雜志, vol 20.3:23-26.
袁輝,華子春.2001,丙酮酸野生酵母菌的篩選與生理生化性質鑒定,微生物學雜志,vol 21.3:12-15.
袁輝.,固定化檸檬酸發酵,檸檬酸通訊.,1994.1:1-4
袁輝,李校堃.,產學研一體化培養生物制葯創新人才,微生物學通報.,2005.vol32.(2).pp.141-143.
袁輝 李校堃.,基因工程制葯教學實踐與探索,微生物學通報,2004.vol31.(4),pp.125-127.
袁輝 李校堃.,課程的教學探索與實踐,中外比較教育.,2005.1.1.pp.10-11
袁輝 劉敏李校堃等.,生物質能對我國能源政策的影響,高科技與產業化,2006.vol5:55-56
袁輝,李校堃 孟欣欣.,中國生物反應器發展現狀與對策, 高科技與產業化,2006.vol7:43-45
袁輝,金利泰,譚毅,李校堃,產學研一體化模式培養生物制葯高素質和創新人才,健康大視野,2006.9,vol 112:(中文核心)
袁輝,李校堃,現代生物技術在美容中的應用與展望,健康大視野,2006.9,vol 112:(中文核心)
袁輝,劉笑迪,黃可新,趙璐,李校堃,全球利用廢棄農作物及其殘渣製造生物乙醇的可行性和現況,高科技與產業化,2006.vol9:- .
袁輝,李校堃,黃可新,葉發青,潘建春,產學研模式下的生物制葯研究生教育的改革與實踐,健康大視野,2006.9,vol 112:(中文核心)
已編著和待出版的著作:
李校堃,袁輝.基因工程葯物制備的原理與應用,暨南大學出版社., 2003.8.42萬字
李校堃,袁輝.葯物蛋白質的下游分離純化技術,化學工業出版., 2005.3.60萬字
袁輝,李校堃,現代生物技術與美容,化學工業出版社2006.09,20萬字
李校堃,袁輝,生物反應器,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6.11,45萬字,執筆25萬字
任賢達,袁輝等,非處方葯家庭用葯,中國醫葯科技出版社2006.07,29萬字,副主編
李校堃等,基因美容,廣東科技出版社,2002.12(袁輝擔任編委)
袁輝,李校堃,基因工程葯物制備技術,中國醫葯科技出版社 2006.07,40萬字
袁輝,等,基因工程蛋白質葯物的發酵,化學工業出版社
Ⅵ 請教《華北電力大學學報》投稿經驗
有的。華北電力大學創建於1958年,原名北京電力學院,1970年遷至保定市,後更名為華北電力學院。1978年經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大學,1995年5月經國家教委批准,華北電力學院和北京動力經濟學院合並組建華北電力大學,校部設在河北省保定市,分設北京部分。2001年,學校順利通過了「211工程」「九五」期間建設項目專家驗收。2003年3月劃歸教育部管理,現為教育部直屬重點高校。建校以來,我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關懷和勉勵。經歷四十多年的風雨歷程,學校形成了團結、勤奮、求實、創新的校風、學風,為電力行業和社會各個領域培養了6萬余名畢業生,在電力系統及各條戰線上發揮著骨幹作用。現在,學校已經發展成為專業設置比較齊全,教學、科研條件比較完備,以本科教育為主,碩士、博士研究生教育層次兼備,並與高等成人教育協調發展,以工為主,兼有理、文、法、經、管等多個學科門類,具有鮮明行業特色,面向社會服務的多科性全國重點大學。目前,學校擁有1個國家級重點學科、9個省部級重點學科、4個部級重點實驗室、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7個博士點專業、29個碩士點專業、8個工程碩士招生領域、44個本科專業(含4個二學士學位專業)。學校師資力量不斷發展壯大,全校共有教職工2451人,在編專任教師1163人,其中正教授181人(含中國工程院院士4人,博士生導師54人),副教授384人,教師中具有碩士學位的人數已佔教師總數的46%以上,具有博士學位的人數已佔教師總數的11%以上。面對新世紀,學校積極構建並啟動了「151人才工程」,通過多種途徑培養、校外引進、校內遴選,形成了一支包括10名左右有突出貢獻的學科帶頭人、50名左右優秀中青年學術骨幹、100名左右青年學術骨幹培養對象的人才梯隊。這支人才梯隊,以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導師為學術帶頭人,以中青年教師為學術骨幹,政治素質好、群體實力強、學歷層次高、年齡結構合理。學校佔地面積1132畝,校舍建築面積51.9萬平方米,固定資產已達8.2億多元人民幣,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價值14145萬元,圖書館藏書104萬冊。學校面向全國招生,現有各類在校生29213人,其中,研究生2161人(博士生255人、碩士生1906人)、本專科生17559人、函授生9433餘人、外國留學生60人。學校堅持以更新教育思想、轉變教育觀念為先導,以適應社會與經濟改革和發展為方向,以提高教學質量為中心,不斷深化教學改革,積極調整學科專業結構,拓寬學生知識面,並不斷完善學分制,優化人才培養模式。「九五」以來,學校共承擔102項教改項目,其中國家級項目4項,省部級項目13項,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項,省部級優秀教學成果獎15項。我校畢業生就業的一次簽約率一直穩定在96%以上,應屆畢業生考研率年年上升,2003年達到24%,在近三年舉行的全國性大學生英語競賽、數學建模競賽、電子設計大賽等競賽中,共獲60餘項國家級獎勵。在近幾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獲獎總分均居河北省高校首位,處於全國高校先進行列。近年來,學校科學研究工作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取得了豐碩成果。「九五」以來,學校承擔了國家「863」項目、國家高科技「攀登B」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項目、教育部優秀教師資助獎勵基金(含霍英東基金)項目等40餘項,承擔了國家電力公司重大科技計劃項目等80餘項,還完成了大批來自電力企業和社會經濟建設的科研項目;在這些項目中,獲國家級科技進步獎5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50餘項,申請授權專利20多項;公開發表論文5300餘篇,被三大檢索工具(SCI、EI、ISTP)收錄500餘篇。學校科學技術期刊有《華北電力大學學報》、《電力科學與工程》、《現代電力》、《電力高等教育》、《電力檔案》、《中國電力教育》等。以科學研究為依託,形成了若干控股和參股高新技術產業,與若干大型企業、上市公司合作,組建了產學研合作的研究基地。華北電力大學科技園被北京市認定為北京市級大學科技園。學校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努力探索與國際著名大學合作開展研究生教育和高層次培養的有效途徑,先後和歐、美、日本、俄羅斯和香港地區的30餘所知名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了合作與交流關系;建立了校園網和國際計算機檢索終端,與國內外許多單位建立了情報資料交流關系。近年來,學校在積極推進教育改革的同時,不斷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提高精神文明建設水平。學校連續獲得「國家電力公司雙文明單位」、「河北省文明單位」、「河北省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學校」、「北京市精神文明單位」等榮譽稱號。面對新世紀高等教育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學校以加快發展為主題,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主線,以深化改革為動力,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科研水平和學效益為目的,致力於建設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學科,取得一批重大的、創造性的科學研究成果,造就一批站在世界學科發展前沿的學術骨幹,培養一大批高素質的創新人才,努力為社會經濟進步和電力事業發展作出新的貢獻。力爭用十到十五年的時間,把華北電力大學建設成為一所國內一流、國際上有一定影響的多科性、研究型、國際化的全國重點大學。學校網址:
Ⅶ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的學術研究
科研機構機構名稱省部級工程研究中心01.廣東省智能製造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高校重點實驗室01.預防獸醫學實驗室廣東省教育廳工程技術研究中心01.現代製造裝備工程技術開發中心
02.土建工程技術開發中心
03.畜禽疾病診斷防控技術中心 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01.廣東省畜禽遺傳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02.廣東省草魚疫病防控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03.廣東省土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04.廣東省建材無毒害化學品及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佛山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01.佛山市節能建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02.佛山市食品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03.佛山市動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04.佛山市激光特種系統和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05.佛山市智能製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佛山市科技創新平台11個廣東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01.廣東省廣府文化研究基地科研平台01.廣東省廣府文化研究基地
02.中國酒文化研究中心
03.陶瓷技術研究中心
04.佛山文化名城研究中心
05.企業發展研究中心
06.生物技術研究中心
07.廣東省高等院校科研型重點實驗室 廣東省重點學科01.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
02.化預防獸醫學 研究機構01.佛山計算機學會
02.佛山物理學會
03.佛山自動化學會
04.佛山數學學會
05.佛山科學技術學院企業管理咨詢研究所
06.佛山科學技術學院證卷投資學會 (參考資料: )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是由綜合性本科大學佛山科學技術學院主辦、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社會科學學術季刊。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被評為「首屆全國優秀社科學報」,並被中國社會科學院選定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被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編委會評為首屆CAJ-CD規范執行優秀期刊。 佛山科技學院科研實力不斷增強,立足於廣東省、佛山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與佛山五區共同實施「校區聯動」計劃,與順德區、高明區等13個政府部門、行業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同時還與企業共建產學研基地91個、聯合實驗室3個、工程技術中心1個,產業化示範基地1個,產學研協同創新基地4個。
佛山科技學院在廣東省高校「為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服務平台數」統計排名中,2010年排名第8;2011年排名第5;2012-2014年連續三年排名第2。學校科研經費2010-2013連續四年在全省排名第10。
佛山科技學院畢業生近三年總體就業率均在99%以上。2008~2014年學生參加各級各類科技文化競賽,共獲省級及以上獎676個,其中國家級140項,省級536項。
佛山科技學院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省級教學成果獎25項。
Ⅷ 孔德政的主要成就
2009、2010年,獲河南農業大學優秀教師
2008年,獲河南農業大學教書育人先進個人
2007年,獲河南農業大學優秀共產黨員
2006年,《園林苗圃學》獲河南省精品課程
2006年,獲河南農業大學本科畢業生優秀論文最佳指導教師
2001年,獲河南農業大學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優秀指導教師
2000年,《面向21世紀園林專業學科建設與課程體系改革與實踐》通過省級鑒定
1996年,《世界名花一鬱金香》獲省教委電教成果二等獎
1995年,《觀賞園藝學》獲河南農大優秀教材二等獎 《碗蓮花芽分化的解剖學以及內源激素變化規律的研究》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9.5
《基於主成分和聚類分析的荷花品種生物學性狀的比較研究》中國園林2008.8
《河南農業大學園林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實踐探索》河南教育2009.9
《8個碗蓮品種的DNA指紋鑒定》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09.2
《超干老化向日葵種子吸脹萌發過程生理機制的研究》華北農學報2008.3
《不同貯藏方式下蓮藕理化特性的動態變化》河南農業大學學報2008.2
《鉛、鎘和鋅脅迫對荷花生理生化的影響》河南農業大學學報2010.2
《碗蓮花芽分化過程中酶活性的變化》河南農業科學2008.4
《荷花花瓣自然衰老過程中的生理生化變化》河南農業科學2007.8
《蓮種子休眠解除與促進萌發的研究》河南科學2007.6
《荷花胚組織培養的初步研究》河南科學2007.8
《蓮花對鉛吸收特性及分布規律的研究》河南農業科學2009.4
《城市落葉經濟與綠地的可持續利用》 河南科學2005.6
《改良CTAB法對碗蓮葉片基因組DNA提純效果的影響》 沈陽農業大學學報 2005.4
《高分子樹脂膜培養容器在文心蘭原球莖增殖中的應用》 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3. 9
《基本培養基及凝固劑對文心蘭試管苗生長發育的影響》 北京林業大學學報, 2001. 1
《施CO2時培養基糖濃度對文心蘭試管苗生長的影響》園藝學報 2003.6
《Effects of Culture Media and Light Intensity on in vitroGrowth of Oncidiumunder CO2 Enrichment Condition》Forestry Studies in China forth 2003. 3
《Clematis acerifoliavar. elobata, a new variety of the Ranunculaceae from Henan,China》植物分類學報 2005.1
《不同品種草坪草抗旱性的初步研究》 河南科學2000.4
《不同前滅菌處理及激素組成對文心蘭花梗組織培養的影響》通訊作者 河南科學2000.5
《雞公山自然保護區野生木本攀援植物資源與應用的研究》 河南農業大學學報 2001.4
《組織培養容器環境因子調控技術研究進展》 河南農業大學學報 2003.1
《碳源與有機添加物對文心蘭原球莖增殖的影響》 河南農業大學學報 2003.2
《生態觀光農業園區建設的實踐和體會》 中國科技出版社 城市環境保護與建設論文集 2001.3 《庭院綠化與室內植物裝飾》 主編 中國水利出版社 2007.10
《切花栽培技術》 主編 中原農民出版社 2006.2
《中州盆景》 副主編 河南美術出版社 2005.6
《世界園林植物與花卉網路全書》 副主譯 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4.9
《河南農業發展史》 中國農業出版社 2005.9
《中國牡丹大全》 中國科技出版社 2002.3
《園林苗圃學》 中國農業出版社 2010.3 《植物組織培養新技術在園林試管苗培養中的應用研究》2008.5河南科技廳鑒定國內領先,部分成果國際先進
《河南銀杏種質資源調查與優良品種選育》2009.7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玉米秸發酵基質制備技術及成型工藝研究與應用》2010.12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種苗工廠化生產技術研究與示範》2004.10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高分子樹脂膜培養容器在文心蘭試管苗生產中的應用研究》 2005.12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鬱金香種球繁育規律及花期調控技術研究 1997年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中國洛陽國家牡丹基因庫建立及基因資源鑒定研究 1996年河南省星火科技二等獎
王蓮引種栽培的研究 1994年河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世界名花—鬱金香 1996年河南省教委電教成果二等獎
面向21世紀園林專業學科建設與課程體系改革與實踐 河南農大 2000年9月通過省教委鑒定,園林產學研一體化具獨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