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氏雜志
① 中國的姓氏有什麼作用
姓氏是用來標示一個人的家族血緣關系的標志和符號。
中華古姓的最初來源,是基於「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圖騰崇拜與祖先崇拜。所謂「天道」,即一切事物皆有的規則。原始圖騰崇拜是中華古姓的根源。
同一個祖先繁衍的後代稱為宗族。姓氏最早起源於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於辨別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後代,便於不同氏族之間的通婚。因此姓氏的產生,標志著從群婚制到以血緣關系的婚姻制的轉變,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姓產生後,世代相傳,一般不會更改,比較穩定,而氏則隨著封邑、官職的改變而改變,因此會有一個人的後代有幾個氏或父子兩代不同氏。姓氏與人名一起構成了一個人的姓名。「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姓是一種族號,氏是姓的分支。秦漢以來,姓氏合為一體。
(1)邱氏雜志擴展閱讀
百家姓的來源
百家姓是一部關於中文姓氏的作品。按文獻記載,成文於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個,後增補到504個,其中單姓444個,復姓60個。
百家姓採用四言體例,對姓氏進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韻,雖然它的內容沒有文理,但對於中國姓氏文化的傳承、中國文字的認識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這也是能夠流傳千百年的一個重要因素。
《百家姓》與《三字經》、《千字文》並稱「三百千」,是中國古代幼兒的啟蒙讀物。「趙錢孫李」成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為百家姓形成於宋朝的吳越地區,故而宋朝皇帝的趙氏、吳越國國王錢俶、正妃孫氏以及南唐國主李氏成為百家姓前四位。
② 邱姓的祖先是誰
丘、邱(Qiū)姓同源,源丘氏發源於山東營丘(臨淄),源出有四:姜姓、姒姓、媯姓、他族改姓。
丘(邱)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體,且因官職、因地名為氏者遠多於血緣丘(邱)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六十五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四百六十七萬六千餘,佔中國人口總數的0.29%左右。
到了晉朝,發生了五胡亂華,史稱「永嘉之亂,衣冠南渡,八姓入閩」。部分丘(邱)氏族人移入福建
雍正三年(1725),清世宗詔:天下為避儒家至聖先師孔子的名諱「丘」,丘氏族人的姓氏「丘」字皆加「邑」偏旁改為「邱」,丘氏因此大多改稱邱氏。
「邱」字在中國大陸《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中曾被視作「丘」的異體字廢除,但後來發現有人以之為姓,於1988年回復為規範字。
在丘(邱)氏家族,丘為正宗姓氏。
丘(邱)的英文譯音主流的分別有Chiu(威妥瑪拼音)、Yau(香港政府粵語拼音)和Qiu(中國大陸漢語拼音),而在國際上Chiu為丘(邱)姓最常用的英文姓氏。
在中國古代,有許多鮮卑族在北魏孝文帝漢化運動時改為邱姓,如丘敦氏、丘林氏和丘穆棱氏。甲申之變後,滿清入關,秋佳氏改為邱姓,分布於正藍旗和正紅旗。現今活動時常以漢姓為主。
(2)邱氏雜志擴展閱讀:
歷史人物
1、丘遲:字希范,吳興烏程(今浙江省湖州市)人,丘靈鞠之子。南朝梁文學家。初仕南齊,官至殿中郎、車騎錄事參軍。後投入蕭衍幕中,為其所重。梁天監三年,丘遲由中書侍郎出為永嘉太守。
2、丘延翰:字翼之,曹魏毌丘儉之後裔。是中國歷史上第二代風水祖師,第二代易學、堪輿學的偉大傳承者。
3、丘行恭:隋唐間洛陽人。善騎射。隋末在歧州(今陝西鳳翔)聚兵萬人。殺原州起義軍首領,率眾歸李世民。助世民攻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等,以功授左一府驃騎。後又從侯君集平高昌,封天水郡公,進右武候將軍。高宗時,為大將軍、冀陝二州刺史。
4、丘度:明朝人。外祖父是沉山。萬曆五年(1577年),丘度中進士。吳承恩去世後,丘度搜集其殘存之稿,僅「存十一於千百」,編《射陽先生存稿》四卷。
5、丘處機:登州棲霞(今屬山東)人,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亦為龍門道創始人。成吉思汗尊其為「神仙」。著作有《大丹直指》、《攝生消息論》、《石番溪集》等。
③ 邱氏的始祖是誰
一、邱氏源流:
炎帝是邱氏遠祖,是傳說中的華夏族的祖先,號烈山氏,又稱神農氏,為姜水(今岐水)一帶的部落首領。
姜尚是炎帝的後代,姜姓,呂氏,名尚,字子牙,又稱姜太公、呂太公、呂望、太公望。炎帝姜姓部落先後派生出呂、邱、許、謝、丁、賴等一百多個姓氏。姜太公(公元前1211年~公元前1072年)胸懷大志,博學多才,文韜武略,長於用兵,工於奇計,善於治國。輔助周文王治國,輔佐周武王伐紂滅商,功勛卓著,受封於齊,都營邱。太公三子穆公受封鎮營邱,其裔孫為紀念先祖豐功偉績,以地為姓,邱氏由此而來。故邱氏尊姜太公為太始祖,尊穆公為開姓始祖。目前廣為流傳穆公世系,記述繁衍世系情況,多以此為據。
邱姓之祖得氏之所由始何時何人,還有弱公說、安公說等。四川梁平邱(邱)氏族譜,記載以春秋時邾國大夫弱公為邱氏開姓始祖,此系源自黃帝之裔高陽氏顓頊,其裔祝融氏吳回之子陸終第五子安,曹姓。而福建泉州族譜資料則記載:「一世安公,齊獻公元孫,居營邱,以邱為姓,邱姓之祖得氏之所由始也。」此外,古代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如邱敦氏、邱林氏、梁邱氏、閭邱氏等,在民族歷史演化中改復姓為單姓邱者也有。歷史上,自北方南遷,後成為客家民系的邱氏族人都屬姜太公後裔。
傳至穆公第二十二世祖,俊仕漢為驃騎將軍節鎮江淮,留江左居吳興。又傳至第二十七世祖英公,漢末自吳興遷於河南光州固始,邱族始大,「故邱氏望著河南從其盛也」。邱氏望出河南,稱「河南衍派」。
二、在廣西的遷徙以及分布情況:
邱三五郎裔孫主要播遷到廣西的桂林、騰縣、賀縣、昭平、陽朔、鍾山、平南等縣市區;廣西陸川的客家邱就有13族,人數不下5萬,其中覃村邱氏族譜記載,他們是來自福建省汀州府上杭縣『珠璣街』瓦子巷,至今已有500多年,傳了20多代。
④ 邱姓是不是漢族
不一定,朝鮮族,台灣高山族,滿族,瑤族,甚至緬甸人……很多民族都有這個姓。
姓氏上不一定都能分出民族。
另外,漢族是什麼呀?
⑤ 鬼鬼、邱氏兄弟の資料
姓名:吳映潔 英文名:Even 出生日期:1989年8月11日 綽號:鬼鬼 少女 鬼兒 小姐 阿鬼 鬼妞 鬼子 吳映鬼 鬼格格 俏皮鬼 粉絲名稱:飄飄 鬼迷 身高:162cm 體重:45kg 屬相:蛇 星座:獅子座 出生日期:1989.08.11 出道日期:2005.11.18 活躍年代: 2005年至今 經紀公司:寶麗來國際娛樂有限公司 通信地址:台北市信義區松高路9號29樓 偶像:趙薇、賀軍翔、林依晨、李孝利、利特、Bigbang、胡宇崴 興趣:放空、發呆、整人、搞怪 、可愛 特點:古靈精怪 寵物:狗(女兒,名為GaGa) 烏龜(名為兩點) 鸚鵡(干兒子,名為黑皮) 害怕的事物:寂寞(所以常在睡覺時聽電音)、鬼、得罪別人(和別人吵架後對方生氣不理她) 收集品:史迪奇、合異之星、星星系列、kiki&lala、票根、衣服吊牌、 愛吃的食物:起司、巧克力、養樂多、櫻桃 最喜歡的顏色:銀色、桃紅色、橙色 最喜歡的音樂類型: 搞怪、恐怖、快節奏的歌曲、電音 最喜歡的電影類型:嚇死人不償命的恐怖片、血腥片 最想去的地方:希臘
粉嫩帥氣のPP邱王子
姓名:邱勝翊 組合:2011.1.11正式成立JPM (組合成員:王子P、毛弟M、小傑J) 藝名:王子 英文名:Prince 綽號:修正液 星座:白羊座 生肖:蛇 血型:O型 身高:180cm 體重:53kg 鞋子尺寸:US 8.5 職業:偶像歌手、演員、節目主持人、貼身秘書(敖犬專屬) 興趣:籃球、唱歌、上網、看雜志
出席活動照(20張)專長:跆拳道(黑帶)、演戲、抒情歌曲、歌曲創作、田徑 優點:自我要求高、積極樂觀態度、聰明、有禮貌、重義氣、不吸煙不喝酒、超有孩子緣、愛干凈 缺點:急性子、情緒化、深夜黨、超愛惜頭發、特在意形象 家族成員:父母、弟弟(超克7,現JPM—毛弟,真名邱翊橙), 幸運數字:8 喜歡的顏色:銀色、黑白配 喜歡的飾物:星星 唱片公司:SONY MUSIC 經紀公司:傳奇星 片約公司:星之國際 覺得自己是什麼樣的一個人:追求完美 最有魅力/好看的部位:眼睛(超殺)、皮膚(超嫩) 偶
王子自拍(19張)像: 金城武 最喜歡的演員: 金城武、梁詠琪、Angelababy 、許瑋倫 最喜歡的歌手: 林志穎、 周傑倫、梁靜茹 喜歡的食物: 櫻桃、西瓜 不喜歡的食物: 苦瓜、茄子、蒜頭 最害怕的東西:蚯蚓、泥鰍、凡是第一次接觸的東西 最喜歡的裝扮:星星、黑白搭配 最喜歡的音樂:抒情類歌曲 最想去的國家:加拿大、日本 最喜歡的飲料:檸檬紅茶 最喜歡的季節:秋天 最喜歡的電影:《鐵坦尼克號》&《向左走向右走》
個人寫真照(19張)最喜歡的卡通人物:海綿寶寶米奇 未來的夢想:成為一個成功的藝人 理想的異性伴侶: 自然不做作又率直得性格,再加上可愛與性感兼備,不撒謊,不喜歡泡夜店。 座右銘:人因夢想而偉大。認真的男人最帥。成功的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自我介紹:再繁華的言語也會隨著歲月蒼老、消失,文字的生命似乎比我們都長,所以我用這個網站和未來的你們對話! 王子邱勝翊語錄:希望現在的年輕人能夠多往積極的方向去想問題,我們也會無時無刻把快樂傳遞給大家,我想最重要的是有夢想才能更強大! 粉絲名稱:王族(內地)十萬大軍
藝名:毛弟
毛第(20張)本名 : 邱翊橙 所屬團體:超克7(choc 7) 昵稱:毛弟、驚驚毛、好小子、顏正國、超克毛 英文名: modi 年齡:20 生肖 : 馬 生日 : 1990/10/10 身高 :177公分 體重 : 55公斤 星座 : 天秤座 血型 : A型 專長 : 唱歌、跳舞、跆拳道 愛好 : 唱歌、打籃球、跳舞 興趣 :逛街購物,電腦網路,聊天哈拉 , 唱歌 跳舞 打球 討厭的 :麻煩的事物..生病 優點 : 很拚命的學習各項事物 缺點 : 常常忘東忘西 出生地 : 台中市 口頭禪 : OK!OK! 座右銘 :撐過就是自己的!! 視力 : 左1.5右1.0 鞋碼 : 8.5 衣服尺寸 : M 學歷:南強工商(就讀中)
初戀年紀 : 16歲 睡眠時間 : 工作時5HR 頭痛的事 : 錄音聲音沙啞 喜歡的偶像 : 賈斯丁 食物 : PIZZA 音樂 : 抒情歌 地方 : 日本 顏色 : 黑 白 迷彩 收集 : BAPE衣物 喜歡的食物 : 巧克力..牛肉..珍奶茶 討厭的食物 : 苦瓜..黃蓮 最近熱衷的事物 : 最近迷上跳舞..覺得跳舞很帥 理想的異性類型 : 長發..大眼(會電人的雙眼) 未來的夢想 : 希望能在演藝圈闖出自己的一片天 喜歡的異性類型 : 長發 大眼 要乖
編輯本段家庭
有父母、哥哥是棒棒堂王子(原名:邱勝翊) 原住台中地區,加入《模範棒棒堂》後與哥哥王子搬至台北。本與小濱及李銓同居,後因小濱退出模範棒棒堂,故只與李銓同居。現與王子及小傑在大安區居住。
自從棒棒堂分開公司之後,現和王子,小傑一起住.
⑥ 姓氏的由來
中國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約五千年),就有了姓。據傳說,姓的最早起源與原始民族的圖騰崇拜有關。氏族部落不但對圖騰奉若神明,禁止食、殺、冒犯,而且把它作為本氏族統一的族號。在原始部落中,圖騰、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圖騰的名稱就演變成同一氏族全體成員共有的標記——姓。由圖騰演變為姓的傳說很多。據考證,夜郎國的國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為圖騰,姓竹。又據史書記載,晉國有狐毛、蛇平,漢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國有豹皮公等人。透過這些古怪的姓名和駱、虎、蟻、牛、羊、鳥、龍、竹、梧、茶、菊等與動物、植物名稱相同的姓氏,隱約可見圖騰崇拜對姓氏起源的不可磨滅的歷史印跡。
姓的形成除與圖騰關系密切外,還與女性分不開。那時是母族社會,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組成,就說明最早的姓,是跟母親的姓。據考古學資料表明,西周銅器銘文中,可以明確考定的姓不到三十個,但大多數都從女旁,如:姜、姚、姒、姬、媧、婢、妊、妃、好、贏等等。不僅古姓多與「女」字相關,就連「姓」這個字本身也從女旁,這大概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個特徵性產物。婦女在生產生活中居於支配地位,實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間可以通婚,在這種制度下,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在神話里流傳著「聖人無父,感天而生」的許多故事。許多古姓都從女旁,可見我們祖先經歷過母系氏族公社的痕跡。
夏、商、周的時候,人們有姓也有氏。在古代氏族發展的過程中,又衍生出「氏」這個稱號。傳說,黃帝治理天下時,已有「胙土命氏」。氏的產生,最大量、最頻繁的時代是周朝。周朝初年,為控制被征服的廣大地區,大規模地分封諸侯。而這些諸侯國的後人即以封國名為氏。另外,各諸侯國又以同樣的方式對國內的卿大夫進行分封,大夫的後人又以受封國的名稱為氏。以後,各種形式的氏的來源又不斷出現,並且氏的數量遠遠超過了姓的數量。但是只有貴族才有氏,貧賤者有名無氏,氏成為貴族獨有的標志。至於貴族婦女,則無論怎麼稱呼都必須帶上姓,這反映了中國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的權威性和嚴謹性。到戰國時期,社會劇烈變動,舊貴族沒落了,有的還淪為奴隸。這表明貴族身份的氏,已無存在的必要。
「姓」是從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屬的部族名稱而來。「氏」是從君主所封的地、所賜的爵位、所任的官職,或者死後按照功績,追加的稱號而來。所以貴族有姓、有名、也有氏; 平民有姓,有名,沒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卻不可以通婚。因為中國人很早就發現這條遺傳規律:近親通婚對後代不利。姓的產生,從史書上看,先秦時期的《國語·晉語》記載「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周語》記載「我姬民出自天黿」。由此說明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緣關系種族的稱號。同姓之間不許通婚,是周代婚姻制度的規矩,「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同姓不婚,惡不殖也」(《國語·晉劇》)。古人很早就懂得近親婚配會產生不良後代的道理,為辨別男女姓的異同從而決定嫁娶與否,在女子稱謂中標明姓就是非常必要的了。由此可見,姓的作用在古代主要就是「別種類」「別婚姻」。
姓氏相別的制度一直沿用到戰國後期。秦朝時,舊貴族瓦解,西周封建宗法制度基本結束,舊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盡。西漢時期,姓和氏的區別已經微乎其微。司馬遷作《史記》時,乾脆把姓氏混為一談,「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為一,《本紀》於秦始皇則曰『姓趙氏』,於漢高祖則曰『姓劉氏』,是也。」(顧炎武《目知錄》)此後,中國的姓與氏合而為一,或言姓,或言氏,氏即姓,人們使用姓氏時簡單省事,也無貴賤之別,因而平民也從無姓到有姓。
唐太宗(627年)的時候,有個吏部尚書高士廉,把民間的「姓」記錄下來,寫成一本書《氏族志》,頒布天下,作為當時推舉賢能作官,或撮合婚姻的依據。中國舊時流行的《百家姓》是北宋(960年)的時候寫的,裡面一共收集了單姓408個,復姓30個,一共438個。發展到後來,據說有4000 到6000個,但是實際應用的,只有1000個左右。
世界各國都有「三大姓」的說法。
英國是:Smythe,Jones,Williams;
美國是:Smith,Johnson,Carson;
法國是:Martin,Bernard,Dupont;
德國是:Schultz,Mueller,Shmidt;
蘇聯是:Ivanov,Vasiliev,Deternov;
而中國:有張、王、李、趙,四個大姓,歷史悠久,分布廣泛,而且都是皇帝賜姓。根據最新的統計,單是姓張的,就有一億人,這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姓了吧。
1977年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志》上發表過一篇有關「姓」的論文,文中指出:
華人最大的十個姓是:張、王、李、趙、陳、楊、吳、劉、黃、周。這十個姓占華人人口40%,約四億人。
第二大的十個姓是:徐、朱、林、孫、馬、高、胡、鄭、 郭、蕭。占華人人口10%以上。
第三大的十個姓是:謝、何、許、宋、沈、羅、韓、鄧、梁、葉。占華人人口10%。
接下來的15個大姓是:方、崔、程 、潘、曹、馮、汪、蔡、袁、盧、唐、錢、杜、彭、陸。加起來也占總人口的10%。換名話說,在中國十億人口中,有七億人姓了這45個大姓。
另外的三億多人的姓,都是比較少見的,象毛、江、白、文、關、廖、苗、池等等。
中國各地農村多聚族而居,往往一個村莊僅為一姓居民。各個族姓開拓一方,繁衍一方,獨佔一方。西晉、唐初、五代和宋元時期中原有過幾次大的移民浪潮。先民各族人逐漸融入漢民族中。各地府、州、縣志對這一歷史現象記述甚詳。如乾隆《福州府志》載:「永嘉二年(308年),中州板盪,衣冠始入閩者八族:林、黃、陳、鄭、詹、邱、何、胡是也。以中原多事,畏難懷居,無復北向。」(清·乾隆《福州府志》卷75《外紀》)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子也曾率戍閩部屬58姓,定居福建。黃仲昭《八閩通志》引《建安志》載:「自五代亂離,江北士大夫、豪商、巨賈多避亂於此,故建州備五方之俗。」
自民國以來,有關姓氏家族的調查材料十分豐富,各地也屢見姓氏溯源的考據。以福安縣甘棠堡為例,當地數十姓居民分別來自中原20多個郡縣,鄭氏來自清河郡、滎陽郡;陳氏來自穎川郡、太邱郡;周氏來自汝南郡;徐氏來自東海郡;邱氏來自河南郡;丁氏來自博陵郡;王氏來自太原郡;范氏來自高平郡;繆氏來自東魯郡;黃氏來自江夏郡;曾氏來自天水郡。其他如蘇、蘭、郭、楊、連、江、翁、謝、許、徐、詹、魏諸姓也都分別有自己的祖地郡望。他們自唐宋以來,「各衿門戶,物業轉屬,而客姓不得雜居其鄉。」(明·萬曆《福安縣志》卷1《風俗》)各姓氏都按嚴格的地域范圍,聚族而居。
華東、華南的客家人,從西晉到宋末由北方遷入,因語言、風俗的差異和利益矛盾,遷徙後常為爭奪生存空間與當地居民發生沖突。這種「主客之爭」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經常的矛盾和沖突,更造成客家人對血緣姓氏家族關系的依賴和重視,因此客家人的宗族觀念和家族組織是最強的。客家土樓(無論是圓樓還是方樓)居住上百人,都是同一姓氏(宗族)的人,事無巨細均由同宗(同姓)相幫解決。
各家族對自己的姓氏源流和先祖榮耀均極重視。除族譜記載外,其外化形式即集中反映在家族門樓的門額橫匾與宗祠長聯上。一些世家望族,為顯示其祖宗顯貴,往往在門匾上刻寫「尚書第」、「大夫第」、「進士第」以及「五代尚書」、「亞魁天下」等字樣。一般家族的門匾則刻有「魯國傳芳」(顏姓)、「穎水世澤」(陳姓)、「江夏衍派」(黃姓)、「蚊築傳芳」(丁姓)等字樣,以表明郡望,使人一望而知其姓氏淵源。鑲刻於家祠門柱上的楹聯,清楚地表述了各姓氏的家世。福安甘棠堡陳氏宗祠的楹聯為:「數十世避亂僑居,鳳粵發祥,羨者蕃,肯構肯堂,黎閣家聲光自晉;三百年創業重統,鶯遷衍慶,喜此日,美輪美奐,棠江廟貌著維新。」同安縣五顯鄉後塘村「桃源」顏氏祠堂的楹聯,敘述了該姓入閩的時間和路線:「自唐歷宋歷元歷明歷清,簪纓世代;入閩而德(化)而永(春)而金(門)而同(安),瓜瓞雲礽」。
在全國各地,由一家一姓定居衍派而成單一村落者極為普遍。它體現了宗族以血緣和地緣關系為紐帶的特性,也給許多地名村名打上了姓氏宗族的烙印。如李坊、陳坊、蔡坊、潘屋、肖厝、許厝、王莊、伊家鄉等,大抵原本皆是這樣的村落。邵武的肖家坊,原名金泉里,因明代大批肖姓人遷入而更今名。謝坊原名綉溪,因宋代祖居此地的謝元明做官出名,成瞭望族,南宋時改為謝坊。即便是幾姓雜處的村落,也大多以一姓一族為主。
由於歷史的或家族的原因,單一姓氏或各姓氏間往往各有一些避諱和禁忌。如:舊時福建省長汀縣高陂張姓不演《薛仁貴征東》劇目,因戲中有奸佞張士貴暗害忠良的情節,被認為有辱同宗。該縣李姓元宵節不鬧花燈,因為相傳唐高宗有個皇太子元宵節觀燈時被薛剛踢死,故李姓視鬧元宵為不吉利。永定坎市盧姓稱風爐為端灶,因「盧」與「爐」諧音。當地人稱鍋蓋為「甑棚」,唯曾姓人獨稱鍋蓋,也是因「甑」與「曾」同音避諱。泥鰍別稱黃鰍或湖鰍,永定湖坑鄉奧杳等地的黃姓人則不稱黃鰍而稱湖鰍,中川等處的胡姓人卻稱之為黃鰍。蟑螂即蜚蠊,俗稱黃賊,撫市一帶的黃姓忌稱黃賊,而稱蜚蠊。長汀的林、翁兩姓忌通婚,相傳兩姓後裔曾同時攜帶祖先骨灰還鄉,在客棧相遇,雙方的骨灰不慎混在一起,無法辨別分開,只得各取一半帶回故土埋葬。從此,為避免同宗聯姻之嫌,兩姓遂互不通婚。古竹鄉高東人也不與岩背村人通婚,因為高東人認為其上祖江東峰是被岩背人所殺,故有宿怨。這類禁忌,在全國其他地區也有發現,如今多已破除。
【氏的產生】
原始社會的末期,黃帝治理天下時,已有「胙土命氏」,出現了氏。夏、商兩代,也有少量的「氏」產生。氏的產生,最大量、最頻繁的時代是周朝。周朝初年,為控制征服的廣大地區,大規模地分封諸侯。周武王、周公旦和成王,先後把土地分封給兄弟、親戚及異姓功臣等,建立了71個封國,其中有武王的兄弟16人,同姓貴族40人。而這些諸侯國的後人即以封國名為氏。據統計,由周王室同姓封國得氏的有48個,由異姓封國得氏的約有60個。另外,各諸侯國又以同樣的方法對國內的卿大夫進行分封,即大夫的後人即以所受封邑的名稱為氏,如田、白、鮑、費、范、屈、鍾離、邯鄲等。經過層層分封,以封國、封邑名稱為氏的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所以說,周朝是我國氏的發展的最重要的時期。而後,各種形式的氏的來源又不斷出現,氏的繁衍滋生越來越多,氏的數量遠遠超過了姓的數量。姓氏合流之後,從古到今,中國人使用的姓氏中十之八九可以說是由姓派生出來的氏演變來的。值得說明的是,遠古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軒轅氏(黃帝)、金天氏(少昊)、高陽氏(顓頊)、高辛氏(帝嚳)、陶唐氏(堯,又稱伊祁氏)、有虞氏(舜)、有夏氏(禹)等氏,是後世對想像與傳說中的祖先的尊稱,不同於「胙土為氏」。
【姓氏的形成】
對姓氏的研究已形成一門學科。它與人口普查、語言學、歷史學、考古學等有著密切的聯系,對於人事現代化科學管理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作為一門邊緣學科,姓氏學受到各方面的重視。
現代歐美各國的姓氏,大多來源於中世紀,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和羅馬帝國。
早在五千多年以前,中國就已經形成姓氏,並逐漸發展擴大,世世代代延續。
秦朝以前,姓和氏是含意不同、各有所指的兩個單音詞。姓字的古形字是「人」和「生」組成的,意為人所生,因生而為姓。秦國刻石《詛楚文》中,始見姓字為「女」字和「生」字的組合字,這一字形最終被漢代人許慎定形,成為會意字。氏字的出現,早在甲骨文中就有。清代文字學家朱駿聲在其名著《說文通訓定聲》中,釋「氏」字本意為木本,是植物之根,為象形字,後來被轉注為姓氏的氏,取木之根本之意。
夏商周三代,姓的社會職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緣關系的種族的稱號,而氏則是從姓中派生出來的分支。《通鑒外紀》說,「姓者,統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姓起源較早,形成後也較為穩定;氏起源較晚並不斷發生變化。《國語·周語》載:「姓者,生也,以此為祖,令之相生,雖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屬也,享其子孫共相連屬,其旁支別屬,則各自為氏。」總之,姓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商周以前,姓用以區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說。氏用以區別貴賤,貴者有氏,而貧賤者有名無氏。氏同而姓不同,婚姻可通;同姓不可通婚。
西漢時期,姓和氏的區別分野已經微乎其微。司馬遷作《史記》時,乾脆把姓氏混為一談,成為不可分割的同一屬姓了。所以,清初學者顧炎武在《田知錄》中說:「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為一,《本紀》於秦始皇則曰姓趙氏』,於漢高祖則曰『姓劉氏』,是也。」
姓產生於原始氏族社會。若干民族組成一個原始部落,部落內各氏族又獨立存在,同時,各氏族之間又有著密切的婚姻聯系,姓就作為識別和區分氏族的特定標記符號應運而生。中國最早的姓都帶有「女」字,如姬、姜、媯、姒等,可以推斷早在母系氏族時期,姓已經形成,是由母權制社會中婦女的地位所決定的,其作用就是便於通婚與鑒別子孫後代的歸屬。同姓內部禁止婚配,異姓氏族之間可以通婚,子女歸母親一方,以母姓為姓。
氏最早在原始社會晚期形成。黃帝時已有「胙土命氏」。隨著氏族制度的解體和階級社會、國家制度的形成,出現了賞賜封贈土地以命氏的習慣。繼而,氏之源起,形成濫觴,出現以各種形式得氏的現象。至此,姓和民本意的屬性分野,實質上已不太明顯。
姓氏的形成原由,主要有以下幾類:
1.以居住地名、方位、封國命氏。如趙、西門、鄭、蘇等。
2.以古姓命氏、如任、風、子等。
3.以先人名或字命氏。加皇甫、高、刁、公、施等。
4.以兄弟行次順序為氏。如伯、仲、叔、季等。
5.以職官名稱命氏。如史、倉、庫、司徒、司寇、太史等。
6.以職業技藝命氏。如巫、屠、優、卜等。
7.以祖上謚號為氏。如戴、召等。
8.古代少數民族與漢族大融合,借用漢字單字為氏。如拓跋氏改為元氏、叱盧氏改為祝、關爾佳氏改為關、鈕祜祿氏改為鈕等。
9.因賜姓、避諱改姓氏。如手唐王胡賜給立有大功的大臣們以李姓、朱明王朝賜以朱姓;漢文帝名劉恆,凡恆性因避諱改為常氏。晉朝帝王祖上有司馬師,天下師姓皆缺筆改為為帥氏。
10.因逃避仇殺改姓。如端木子貢後代避仇改沐姓,牛娃避仇改牢姓等。
姓氏起源的形式很多,並且在不斷發展,同姓異源,或異姓同源,等等,情況十分復雜。隨著歲月的流逝,不斷出現新的姓氏。如給孩子取名時,取男女雙方兩個單音姓合成復姓,又為姓氏「家族」增添了新的成員。
【姓氏的神話】
姬姓始於黃帝。據《史記》所載,黃帝本姓公孫,名叫軒轅,但因「長居姬水」,改為姬姓。黃帝是傳說中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帝王,是中華民族的祖先,中華百家大姓中有七十多個姓直接或間接來源於姬姓。據說他有25個兒子,其中得姓的有14人,共12姓(有同姓的,故14人有12姓),姬姓居首。周的祖先後稷是黃帝的曾孫帝嚳的兒子,承繼了姬姓。關於後稷以姬為姓,還有一個神乎其神的傳說;後稷的母親姜原,是帝嚳的元配皇後,有一次她到野外出遊,見到了臣人的足跡而心生喜悅,就踩踏這些足跡,而後身動如懷孕一般,不久就生下了一個男孩。這孩子就是後來的後稷。後稷長大後出任堯的農官,教民稼穡,被後人尊為「神農」,賜姓姬,成為周族的先祖。
姒姓大禹的國號為夏後,姓姒,其父名鯀,是黃帝之孫顓頊帝的兒子。當時帝舜治理天下,洪水泛濫,百姓流離失所。於是舜派鯀治理洪水,歷經9年而未成功。舜就把鯀流放到羽山,起用鯀的兒子禹繼續治理水患,並派商的先祖契、周的先祖後稷等協助。禹疏通九河,開鑿濟、漯、淮、泗等河流,歷經10餘年,足跡遍九州,三過家門而不入,終於平息了水患,獲得成功。由於他的豐功偉績,舜把夏封給他,又把帝位傳給他。他的母親修己是有辛氏的女兒,當初因為吞吃了薏苡這種植物而懷孕,生下了禹,所以禹建夏國後,就以「姒」為姓。另一說,修己吞吃了神珠薏苡而生了禹,故而以苡的同音字姒為姓。大禹死後,帝位傳給其子啟,歷經四百多年,至夏桀時,因為他暴虐無道而被商湯推翻,桀的後人有的就以國名夏為姓了。
子殷商王室姓子,其始祖為契。契是古部落普通女子簡狄的兒子。有一天簡狄同兩個婦女在河中洗澡,看見一隻玄鳥(即燕子)在河邊下了一個蛋,就揀起來吞吃下去,不久就懷孕生下了契。契後來是舜的臣子,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任命為司徒,掌管教化百姓的事務,並封給他商地。又因為契的母親吞了玄鳥之子(即蛋)而生下他,故而賜姓為「子」。關於子姓來源的傳說,見於《史記.殷本紀》。《詩經》中的「天命玄鳥,降而生商」講的也是這個故事。
【姓氏的分布】
世界上許多古文化早已連同創造它們的種族一起銷聲斂跡了,而中國姓氏文化則歷經了四、五千年始終延續和發展著。姓氏一直是代表中國傳統的宗族觀念的主要的外在表現形式,以一種血緣文化的特殊形式記錄了中華民族的形成,在中華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國家統一上曾起過獨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歷史悠久的姓氏文化和傳統獨特的中國譜牒學,目前不但在社會科學中得到了發展,而且在生命科學中也得到了重視和應用,並已經形成了中國資源特色的跨學科的研究領域——中國姓氏群體遺傳學。在多數的情況中,姓氏是世代遺傳的,姓氏人口資料又比較容易搜集,其歷史跨度也很長,非常適合於大量數據統計性質的研究。我們可以通過各種姓氏在不同人群中分布,來探討人群的遺傳結構、不同群體間的親緣關系、以及人群遷移等。中國人姓氏和同姓人群的分布規律的研究有可能成為探討中國人起源和父系遺傳物質進化的一條新的重要途徑和科學依據。
中國人一般都習慣地繼承父親的姓,以父系方式把姓氏遺傳遞給下一代。女子在一生內僅僅保留其父親的姓氏,不傳給下一代。因此,絕大多數的姓屬於一種無性別之分、以父系方式傳的「基因」,相當於性染色體遺傳的特殊基因。可以這樣假設,不管是X精子還是Y精子,均攜有「姓氏基因」,均在每代顯示其姓氏的功能。惟有Y精子具有連續傳遞姓氏特徵的性能,而X精子僅僅在第一代顯示姓氏的性能。當然,我們也注意到中國人中一直普遍存在著改姓的現象,這包括入贅婚姻、隨母姓氏、避難改姓、少數民族用漢族姓等等。在人群中改姓是突發的和隨機發生的事件,往往發生在遷移過程之中,但是可以肯定有總人數中改姓人數的比例較低。而且不管是在什麼情況下改的姓,從第二代起仍以父系方式傳遞。這種改姓現象可以認為是姓氏的突變,突變後的姓氏仍具有正常的父系傳遞功能。中國人姓氏的悠久歷史和相對隱定的傳遞,以及具有中國社會進行特色的改姓現象,不但增加了中國人姓氏的多樣性,為追蹤各個姓氏的始祖和年代提供了線索和機會;而更重要的是在中國廣大農村中一直存在著同姓聚居的習俗,加上婚姻半徑小,娶嫁地域相對固定的特點,同姓人群可以認為是其共同祖先的父系遺傳物質,某種程度隔離的群體,這在進代上有特殊的意義。這種與近代人類進化有直接相關的同姓群體。在探討中華中族的起源和進代等研究中將提供有價值的研究模型和線索。
宋朝、明朝和當代三個歷史時期的姓氏分布反映了三個重要的現象:
第一,中國人姓氏在歷史上傳遞是延續的和隱定的。它揭示了在歷史的進程中中國人姓氏所表現的血緣文化的痕跡與生命遺傳物質,尤其是父系遺傳物質的進化具有基本相同的和行的表現。
第二,中國人歷來有同姓聚居和聯宗修譜的習俗,而且婚姻半徑很小,婚娶地域相對固定,這樣形成了同姓人群的分布。中國人姓氏的分布實際上主要反映了同姓人群的分布規律。中國人的姓氏或同姓人群存在兩種狀態,大姓和小姓,或稱為常見姓氏和非常見姓氏。僅占總姓氏量不足5%的常見100個姓氏已集中了85%以上的人口,而占總姓氏量95%以上的非常見姓氏僅代表不足15%的人口。常見100個姓氏的分布是反映各地區人群的遺傳組成的主要因素,它們決定著中國歷史上人口遷移的規模和地域人群間的親緣關系的程度。而非常見姓氏人群更為表現其地域特色和相對高程度隔離的現象。
第三,人群的遷移的主要方向反映了中國人遺傳基因的流動方向。同時,再一次從群體遺傳學角度證實了中國漢族一直存在著遺傳上異源的南北兩大群體,其1000年來的地域分界線應在武夷山和南嶺地帶。因此,中國人姓氏和同姓人群的分布規律的研究有可能成為探討中國人起源,尤其是父系遺傳物質進化的一條新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