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期刊雜志 » 長江師范學院學報投稿

長江師范學院學報投稿

發布時間: 2021-03-09 17:00:41

㈠ 長江師范學院好不好

長江師范學院簡介

經教育部批准,2001年5月,涪陵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和涪陵教育學院合並,組建涪陵師范學院,2006年9月更名為長江師范學院。涪陵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的前身是1931年興建的涪陵縣立鄉村師范學校,1977年建為「涪陵地區師范學校高師班」,1982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涪陵師范專科學校,後更名為涪陵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涪陵教育學院的前身是1962年建立的涪陵地區教師進修學校,1984年更名為涪陵教育學院,2000年涪陵工業學校和涪陵師范學校並入涪陵教育學院。

學校所在地涪陵,位於長江與烏江交匯處,素有「烏江門戶」、「千里烏江第一城」之稱。涪陵是先秦時期的巴國國都,文化積淀深厚,多元而獨特的巴枳文化、易理文化和榨菜文化,孕育出具有時代特徵的「艱苦創業、不甘人後」的涪陵精神。涪陵有輝煌的書院辦學史,北宋時期在長江北岸創辦的北岩書院時稱「理學聖地」,書院遺風及其理學精神厚澤涪陵的文化傳承和教育發展。在地方文化的浸潤孕育下,長江師范學院承襲「誠意正心、鉤深致遠」的治學旨趣,形成了「學高身正、敬業自強」的校訓,確立了「育人為本、質量為先、重學崇術、尚知篤行」的辦學理念。

2001年以來,學校各項事業發展迅速,辦學實力顯著增強。現有李渡、江東和建涪三個校區,校園佔地面積109.4萬平方米(1,642畝),教學行政用房面積191,907平方米,學生宿舍面積132,221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7,195萬元。建有校級公共基礎實驗教學中心1個,校系共管實驗教學中心6個及各類專業實驗室32個,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97個。有1000座的語言實驗教學中心,11間現代化微格訓練室。圖書館總建築面積3.86萬平方米,有藏書152.66萬冊、CNKI資料庫1,564.5萬條、人大復印資料全文檢索資料庫25.88萬條。校園網光纜22.5公里,信息點12,153個。建有籃球館、體操館、游泳池、足球場、籃球場、排球場、網球場、乒乓球場、學生活動中心等,各類體育設施完備。

學校現有16個系(院)、2個教學部,設有29個本科專業,涵蓋文學、理學、教育學、法學、管理學、歷史學、經濟學、工學等八大學科門類,形成了以文學、理學為主,多學科相互融合、各具特點,以教師教育為優勢和特色,師范類專業和非師范類專業協調發展、優勢互補的學科專業結構。現有重慶市「十一五」規劃重點建設學科1個,校級重點建設學科5個、重點扶持學科8個。現有市級精品課程6門、市級重點建設課程4門、校級重點建設課程34門。學校是重慶市中小學骨幹教師培訓基地、重慶市三峽移民勞動技能培訓基地、重慶市屬高校唯一的少數民族預科教育基地。

學校現有專任教師768名。其中具有正高職稱的45人,副高職稱的191人,具有博士、碩士學位的323人,正在攻讀博士、碩士學位的146人。有全國優秀教師2人,重慶市優秀教師2人,重慶市優秀教育工作者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人,獲曾憲梓教育基金教師獎9人。重慶市「322重點人才工程」二層次人選1人,重慶市高校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12人,重慶市高校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資助計劃38人。校級教學名師2人、教學帶頭人15人、學術帶頭人50人、中青年學術骨幹30人。另有兼職教授40人,外籍教師4人。

學校現有科研機構14個,其中烏江流域社會經濟文化研究中心是重慶市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主辦有《長江師范學院學報》、《長江師范學院報》兩種全國公開發行報刊和《三峽教育論壇》、《烏江論叢》、《巴渝教育探索》等重慶市內部連續出版刊物。學校緊緊圍繞教學工作,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科學研究特色明顯。2004年以來,共承擔國家級科研課題10項(國家社科基金4項),重慶市級科研課題94項。2004-2006年,共出版著作54部,公開發表學術論文、作品1,754篇/件,其中,在全國中文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作品532篇/件,被SCI、EI、ISTP收錄28篇,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14篇。獲省部級以上獎39項、區級政府獎13項。

學校面向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招生,現有全日制在校學生13,079人,其中,本科生9,943人。1977年以來,學校為國家培養了近4萬名各級各類人才,畢業生以「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幹得好、水平高」的良好形象著稱,學校因此被譽為「培養『三區』教育子弟兵的搖籃」。近三年來,學生在「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珠江鋼琴杯」全國高校音樂教育專業大學生基本功比賽、全國高師學生英語教師職業技能競賽、計算機應用技能大賽等賽事中獲國家級獎90項、市級獎345項;先後獲國家級、重慶市級學生先進集體獎42項,國家級、重慶市級學生先進個人260人次。

學校大力推進對外交流與合作。常年聘請多名外籍專家來校任教,定期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來校進行學術交流。2004年開始招收來自美國、澳大利亞、墨西哥、泰國、斐濟等國的留學生,是重慶市同類院校中招收留學生最多的高校,與新加坡創新計算機學院開展了合作辦學。三年來,學校先後與日本立命館大學、日本活水女子大學、美國查爾斯頓大學以及泰國38所皇家師范大學等高校開展了交流和合作,資助教師到國外進修訪學18人次。

學校是「全國部門綠化400佳單位」、「重慶市文明單位」、「重慶市文明學校」、「重慶市園林式單位」。先後獲「全國保護母親河先進集體」、「全國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單位」、「重慶市民族工作先進單位」、「重慶市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重慶市先進基層黨組織」、「重慶市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重慶市高校校園網路工作先進集體」、「重慶市高校檔案工作先進集體」、「重慶市高校後勤社會化改革先進集體」、「重慶市語言文字規范化示範學校」等榮譽稱號。

㈡ 長江師范學院的學術研究

截止2013年底,學校有
國家部委聯合共建研究基地2個
大學外語教學科研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科研部
重慶市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個
藝術教育實驗教學中心、教師教育實驗(實訓)中心
重慶市工程研究中心1個
無機特種功能材料重點實驗室
重慶市高校重點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2個
三峽庫區環境監測與災害防治工程研究中心、武陵山區特色資源開發與利用研究中心
另有烏江流域社會經濟文化研究中心是重慶市重點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截至2013年底,學校獲得重慶市教學成果一等獎、教育部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成果三等獎、國家民委優秀成果二等獎、國家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重慶市哲學社會科學二等獎、重慶市科技進步三等獎等各類學術榮譽20餘項。
截止到2013年底,學校共承擔國家級科研課題10項(國家社科基金4項),重慶市級科研課題117項。2004-2006年,共出版著作74部,公開發表學術論文、作品2,689篇/件,其中,在全國中文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作品784篇/件,被SCI、EI、ISTP收錄36篇,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17篇。獲省部級以上獎55項、區級政府獎29項。共承擔國家社科基金、國家自科基金等國家級科研課題18項,教育部等國家部委科研項目22項,重慶市級科研課題300多項。 圖書館
截止2013年底,圖書館內各類載體文獻177.6萬冊。電子圖書27.8萬冊,紙質文獻149.8萬冊,專題資料庫14種,數字資源容量達25TB。
學術期刊
《長江師范學院學報》
本刊創辦於1985年,1998年9月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准國內外公開發行。
《長江師范學院報》
《長江師范學院報》是由重慶市新聞出版局審批、長江師范學院主管主辦的學校黨委機關報,月報,對開四版,面向全國公開發行(國內統一連續出版物號:CN50—0825/G)。
《三峽教育論壇》
《三峽教育論壇》的前身為《涪陵教育學院學報》,創辦於1991年,已經連續出版了17卷共63期,每季度末月出版。
《烏江論叢》、《巴渝教育探索》
重慶市內部連續出版刊物。

㈢ 長江師范學院學報投稿要多久才能有結果

省級期刊,出結果的比較快,學報的話最多一個月內。論文發表方面有什麼問題的話可以找原上草論文了解。

㈣ 長江師范怎麼樣

是重慶的長江師范學院吧?
是一所重慶市屬普通本科院校,2006年9月,由涪陵師范學院更名為長江師范學院。現有李渡、江東和建涪三個校區,校園佔地面積近2000畝,建築面積62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1.5億元。建有市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4個,校級實驗教學中心11個,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110個。圖書館總建築面積約4萬平方米,有紙質藏書150多萬冊,購置和自建各類專題資料庫14種,數字資源容量近25TB。
學校現有17個二級教學單位和大學外語教學科研部。設有50個本科專業。現有市級重點建設課程3門,市級精品課程10門,市級精品視頻公開課5門,市級精品資源共享課3門,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1個,市級特色專業建設點5個。是重慶市中小學骨幹教師培訓基地、重慶市三峽移民勞動技能培訓基地、重慶市屬高校唯一的少數民族預科教育基地。
學校現有專任教師870多人,其中,其中教授102人,副教授264人;博士145人,碩士523人。有兼職博士生導師3人,有兼職碩士生導師33人。有全國優秀教師1人,全國高校優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1人,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先進個人1人,重慶市優秀教師1人,重慶市教育系統優秀教育工作者1人。重慶市先進工作者1人,重慶市教育系統職業道德標兵1人,重慶市中青年骨幹教師9人,重慶市師德先進個人2人,重慶市中青年骨幹資助計劃28人。另有兼職教授20人,外籍教師6人。
學校現有科研機構15個,其中有國家部委聯合共建研究基地2個,重慶市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個,重慶市工程研究中心2個,重慶市高校重點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2個,重慶市高校科技創新團隊3個。主辦有《長江師范學院學報》、《長江師范學院報》兩種全國公開發行報刊和《三峽教育論壇》、《烏江論叢》、《巴渝教育探索》等重慶市內部連續出版刊物。2004年以來,共承擔國家社科基金、國家自科基金等國家級科研課題18項,教育部等國家部委科研項目22項,重慶市級科研課題300多項。近年來,學校獲得重慶市教學成果一等獎、教育部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成果三等獎、國家民委優秀成果二等獎、國家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重慶市哲學社會科學二等獎、重慶市科技進步三等獎等各類學術榮譽20餘項。
學校面向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招生,現有全日制在校學生近2萬人。
2004年開始招收來自美國、墨西哥、澳大利亞、波蘭、日本、韓國、泰國、斐濟等國的留學生,先後與美國聖何塞州立大學、喬治亞西南州立大學、英國考文垂大學、波蘭盧布林天主教大學、韓國公州立大學與草堂大學、日本廣島文化學園大學,以及泰國38所皇家師范大學等高校開展了合作與交流,已形成互派留學生的合作機制,並資助教師到國外進修訪學60多人(次)。

引自於學校官方網站

㈤ 長江師范學院學報的介紹

《長江師范學院學報》創辦於1985年,由長江師范學院主辦,1998年9月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准國內外公開發行。

㈥ 韓毓海的榮譽

北京大學工商銀行教學獎,2008年;北京市第九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論文《所謂無詞的言語》),2006年;
上海市第七屆上海文學獎(論文《中國當代文學的發生與現代性問題》),1998年;
中國作家協會首屆郭沫若散文隨筆獎(《香巴拉的中國》),2004年;
五個一工程最佳電視劇獎、中國電視飛天獎、金鷹獎(《我親愛的祖國》)2002年;
五個一工程圖書獎(《我親愛的祖國》),2002年。 1.《天下》,中國海關出版社,2006年;
2.《我們的時代:當代中國從哪裡來,到哪裡去》(與黃平教授、姚洋教授合著),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年;
3.《知識的戰術研究:當代社會關鍵詞》,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年;
4.《20世紀的中國學術與社會文學卷》,(主編、第一撰稿人),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
5.《從紅玫瑰到紅旗》,上海遠東出版社,1998年;
6.《鎖鏈上的花環》,時代文藝出版社,1993年;
7.《新文學的本體與形式》,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
8.《我親愛的祖國》,作家出版社,2000年;
9.《星火》,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
10.《摩登者說》,中央編譯出版社,1996年;
11.《五百年來誰著史》,九州出版社;
12、《人間正道》,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陸港澳三地著名學者合著);
13、《偉大也要有人懂》(副標題:少年讀馬克思),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2014年。 1,Speech without words,Positions,Volume 13,Winter 2005,該文被SCI 收錄(2008)
2,Assessing China』s Reform,Economy and Political Weekly,June,2006,該文被華盛頓大學(Washington University) 編入亞洲研究教材(Asia Study Syllabus)。
3,Opening Art and Politics:Discursive Practice in Mao Zedong Thought,China Study Group,NY,Dec,2000 21集電視劇《我親愛的祖國》,與姜立煌莫言劉毅然王炳根 共同編劇,1999年
32集電視劇《星火》,與劉毅然張文鍾毛建福 共同編劇,2007年
34集電視劇《毛岸英》,與張麗王軍釗 劉毅然 共同編劇,2010年 2009年(1-6月)
1,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弱小之謎――晉商興衰的歷史考察,《文化縱橫》2期
2,曼哈頓的秘密,《天涯》,2期,(《文摘報》、《天天新報》、《世界博覽》轉載)
3, 從世界到中國:重新檢視五四的意義,《人民日報》(海外版),5月5日
4, 五四運動與中國的科學與教育,《綠葉》,5期
5, 崇高,令我們盪氣回腸――紀念《講話》發表76周年,《中國社會科學報》,5月23日
6, 大地法挑戰海洋資本主義,《綠葉》,6期,
7, 重新思考19世紀,《書城》,7期
8, 達爾文主義與近代中國,《第一財經日報》,2月13日
2008年
1, 漫長的革命――毛澤東與文化領導權問題(上),《文藝理論與批評》,1期(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轉載)
2, 漫長的革命――毛澤東與文化領導權問題(下),《文藝理論與批評》,2期(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轉載)
3, 關於90年代中國文學的反思,《粵海風》4期,(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轉載)
4, 當代文學研究的基本歷史態度,《粵海風》,1期
5, 從基層重建中國當代文化時空觀,《綠葉》,7期,(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轉載)
6, 文化領導權之爭與中國革命的遺產,《綠葉》2期,並收入《聚焦當代中國價值觀》,三聯書店,2008年7, 李澤厚、劉再復、甘陽對我們時代的影響――80年代的繼承與反思,《綠葉》5期,(人民大學包括復印資料轉載)
8, 別了,美國式發展道路,《綠葉》11期
9, 鴉片、白銀和戰爭――「天朝」經濟體系的瓦解,《世界博覽》8期
10, 西部為體,東南為用,《世界博覽》,4期
11, 漫長的18世紀:歷史的耦合,《天涯》5期
12, 明代的陸地與海洋貿易,《世界博覽》18期
13, 明代與世界白銀貨幣體系,《世界博覽》20期
14,上海租界地的公共權力,《世界博覽》16期
15, 債務經濟瓦解美國?《世界博覽》22期
16, 90年代反思錄(上),《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4卷,5期
17, 90年代反思錄(下),《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4卷,6期
2007年
1,《星火》編劇中的幾個問題,《高校理論戰線》,3期
2,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小說選刊》7期
3,「春風到處說柳青」――再讀《創業史》,《天涯》3期,《三農中國》
4,新世界史觀、金融霸權與大國興衰,《粵海風》,5期
6,「他們的命運交織,就是中國現代史」――談《星火》的編劇及中國現代史問題,《人民日報》,2月2日
7,中日思想交流的新時代――對話熟悉的陌生人,《二十一世紀經濟報道》,4月16日
8,我們在什麼時候失去了梁生寶――重讀《創業史》,《二十一世紀經濟報道》1月8日
9,從地中海到南海:金融權力與大國興衰,《第一財經日報》5月1日
2006年
1,日本「近代的超克」及其變奏,《二十一世紀經濟報道》,10月16日
2, 大人物與小人物的「假設」與「求證」――1954年《紅樓夢》大討論再回首,《二十一世紀經濟報道》11月27日
3,竹內好何以成為問題,《讀書》4期
4, 1980年代的文化脈象(上),黃平、姚洋、韓毓海,《天涯》3期
5, 1980年代的文化脈象(下),黃平、姚洋、韓毓海,《天涯》4期
2005年
1,狂飆為我從天落——為小說《那兒》而作,《書城》1-2期
2,中國歷史的動力結構 ,《書城》5期
3,重新開眼看日本,《書城》8期
6, 多元時代的文化自主(黃平姚洋 韓毓海),《書城》12期
7, 經濟學與文學及其他,《天涯》2期
2004年
1,新的現實與可能性-城市與農村:當前創作與批評的歷史參照,《文學評論》4期
2,自遠方,《書城》4期
3,香巴拉的中國,《書城》6期
8,盧舍那《書城》, 10期
9, 所謂無詞的言語,《現代中國》,湖北教育出版社,10月10, 何為帝國,帝國何為?《文藝理論與批評》6期
11, 大雨落幽燕,《作家》,7期
2003年
1,上海的租界,《書城》 1期
2,京華煙雲,《書城》2期
3,鳥致院 ,《書城》3期
4生命的政治——資本主義與疾病,《書城》4期
5,這美麗的香格里拉 ,《書城》4期
6,「共和」的秘密,《書城》6期
7,城市的月亮 ,《書城》9期
8,我們怎樣才能看到幽靈?――從市民道德與政治生活解讀近期電視劇》,《書城》10期
9,文化研究的公共空間:歷史與實踐的可能性,《上海文學》6期
10,可比性、普遍性與文化政治(上),張旭東、韓毓海,《文藝理論研究與批評》,4
11,可比性、普遍性與文化政治(中),張旭東、韓毓海,《文藝理論研究與批評》,5
12, 可比性、普遍性與文化政治(下),張旭東、韓毓海,《文藝理論研究與批評》,6
2002年
1,「我沒意見」,《書城》1期
2,由汨羅江到大澤鄉,《書城》4期
3,NEW BEIJING 小劇場,《書城》6期
4,北京的「後院」,《書城》7期
5, 「發展靠政策」,《 書城》8期
6, 一篇讀罷頭飛雪 ,《書城》10期
2001年
1,夜闌卧聽風吹雨,《讀書》1期
2,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中關村,《天涯》1期
3,世界體系中的法國大革命,《天涯》,
1999年
1, 全球化,還是資本主義?《二十一世紀》(香港),4期
2, 我們是否要接受一個同質化的世界?《二十一世紀》(香港),8期
3, 吁請一種有活力的文學思想,《上海文學》,2期
4, 強勁的思想激活現實,《亞洲周刊》11期
5, 「資本」等於「自由化」嗎?《科學時報》1月3日
1998年
1, 市場意識形態的形成與批評的困境,《天涯》1期
2, 在「自由主義」意識形態的背後,《天涯》5期
3,中國當代文學在資本主義全球化時代的位置,《戰略與管理》5期
4, 我的大學邏輯,《中國經濟時報》1998年4月30日
5, 相約98,告別98:就當前中國思想論爭答朱學勤先生,《中國圖書商報》,1998年12月31日
6, 一九一五,復辟時期的文化界,《讀書》5期
7, 有話好好說,《讀書》8期
8,「歷史進步時代」反思的可能性,《讀書》1期
1997年
1,從文學史到思想史,《當代作家評論》2期
1996年
1,平原忽兮路超遠――陳平原的學術史研究管見,《當代作家評論》3期
2, 「理論還有什麼用?」──我看「當代理論」,《當代作家評論》2期
3,中國現代性修辭方式的建立及其批判,《戰略與管理》2期
4,謝冕的「現代」,《文藝爭鳴》4期
5, 「大悲」:「民間社會敘事」的失敗與張愛玲小說的意識形態性,《人文雜志》3期
6,春花秋月何時了――鴛鴦蝴蝶派與文化生產的近代興起,《作家》1期
1995年
1, 清華問學錄――關於中國新文化研究的範式問題,鄭敏、韓毓海,《上海文學》9期
2, 幾度風雨海上花――新感覺派的興衰與中國的現代性,《上海文學》5期
1994年
1,「和平年代」――走向一種「新歷史主義」?《當代作家評論》5期
3,錢鍾書的天才,《當代作家評論》4期
4, 「現代性」與「現代化」,《學術月刊》6期
5,王朔與當代文學的轉型――90年代「市民社會」話語的反思,《中國社會科學季刊》7期
1993年
1,「歷史」·「意識形態」與被冷落了的傳統――讀《蒲橋集》瑣記,《當代作家評論》1期
2,傑姆遜的文化企圖――評傑姆遜的「後現代主義」和「第三世界文化理論」,《上海文學》3期
1992年
1,大地夢回——《呼喊與細雨》的超驗救贖意義,《當代作家評論》4期
2,「悲劇的誕生」與「謊言的衰朽」
——王安憶《叔叔的故事》及中國當代文學的藝術問題,《當代作家評論》2期
1991年
1,新文學的宏觀視角——論中國新文學的三次語言革命,《當代作家評論》2期
2,人活天地間——《泥日》隨感錄,《當代作家評論》5期

㈦ 重慶是不是有個長江師范學院 在哪裡 學校好么 裡面語言類專業 有哪些

長江師范學院位於中國第四個直轄市——重慶市。其前身是1931年興建的涪陵縣立鄉村師范學校,1977年建為「涪陵地區師范學校高師班」,1982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涪陵師范專科學校,後更名為涪陵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經教育部批准,2001年5月,涪陵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和涪陵教育學院合並,組建涪陵師范學院。(涪陵教育學院的前身是1962年建立的涪陵地區教師進修學校,1984年更名為涪陵教育學院,2000年涪陵工業學校和涪陵 師范學校並入涪陵教育學院。)2006年9月,教育部批准涪陵師范學院更名為長江師范學院。
在地方文化的浸潤孕育下,長江師范學院承襲「誠意正心、鉤深致遠」的治學旨趣,形成了「學高身正、敬業自強」的校訓,確立了「育人為本、質量為先、重學崇術、尚知篤行」的辦學理念。
近年來,學校各項事業發展迅速,辦學實力顯著增強。2007年,學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學校現有李渡、江東和建涪三個校區,校園佔地面積109.44萬平方米(1,642畝),建築面積達50.78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7,549萬元。建有校級公共基礎實驗教學中心1個,校系共管實驗教學中心6個及各類專業實驗室32個,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97個。有1000座的語言實驗教學中心,11間現代化微格訓練室。圖書館總建築面積3.86萬平方米,有藏書157.09萬冊、CNKI資料庫1,564.5萬條、人大復印資料全文檢索資料庫25.88萬條。校園網光纜22.5公里,信息點12,153個。建有籃球館、體操館、游泳池、足球場、籃球場、排球場、網球場、乒乓球場、學生活動中心等,各類體育設施完備。
學校現有文學與新聞學院、外國語學院等19個二級教學單位,設有37個本科專業,涵蓋文學、理學、教育學、法學、管理學、歷史學、經濟學、工學等八大學科門類,形成了以文學、理學為主,多學科相互融合、各具特點,以教師教育為優勢和特色,師范類專業和非師范類專業協調發展、優勢互補的學科專業結構。現有重慶市「十一五」規劃重點建設學科1個,校級重點建設學科5個、重點扶持學科8個。現有市級精品課程7門、市級重點建設課程4門、校級重點建設課程41門。學校是重慶市中小學骨幹教師培訓基地、重慶市三峽移民勞動技能培訓基地、重慶市屬高校唯一的少數民族預科教育基地。
學校現有教職工1300餘名,其中專任教師775名。其中具有正高職稱的43人,副高職稱的199人,具有博士、碩士學位的369人,正在攻讀博士、碩士學位的146人。有全國優秀教師2人,重慶市優秀教師2人,重慶市優秀教育工作者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人,獲曾憲梓教育基金教師獎9人。重慶市「322重點人才工程」二層次人選1人,重慶市高校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14人,重慶市高校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資助計劃38人。校級教學名師2人、教學帶頭人15人、學術帶頭人50人、中青年學術骨幹30人。另有兼職教授26人,外籍教師5人。
學校現有科研機構14個,其中烏江流域社會經濟文化研究中心是重慶市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主辦有《長江師范學院學報》、《長江師范學院報》兩種全國公開發行報刊和《三峽教育論壇》、《烏江論叢》、《巴渝教育探索》等重慶市內部連續出版刊物。學校緊緊圍繞教學工作,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科學研究特色明顯。2004年以來,共承擔國家級科研課題10項(國家社科基金4項),重慶市級科研課題117項。2004-2006年,共出版著作74部,公開發表學術論文、作品2,689篇/件,其中,在全國中文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作品784篇/件,被SCI、EI、ISTP收錄36篇,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17篇。獲省部級以上獎55項、區級政府獎29項。
學校面向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招生,現有全日制在校學生13,827人,其中,本科生10,702人。1977年以來,學校為國家培養了4萬多名各級各類人才,畢業生以「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幹得好、水平高」的良好形象著稱,學校因此被譽為「培養『三區』教育子弟兵的搖籃」。近三年來,學生在「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珠江鋼琴杯」全國高校音樂教育專業大學生基本功比賽、全國高師學生英語教師職業技能競賽、計算機應用技能大賽等賽事中獲國家級獎100多項、市級獎300多項;先後獲國家級、重慶市級學生先進集體獎40多項,國家級、重慶市級學生先進個人300多人次。
學校大力推進對外交流與合作。常年聘請多名外籍專家來校任教,定期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來校進行學術交流。2004年開始招收來自美國、澳大利亞、墨西哥、泰國、斐濟等國的留學生,是重慶市同類院校中招收留學生最多的高校,與新加坡創新計算機學院開展了合作辦學。三年來,學校先後與日本立命館大學、日本活水女子大學、美國查爾斯頓大學以及泰國38所皇家師范大學等高校開展了交流和合作,資助教師到國外進修訪學20人次。
學校是「全國部門綠化400佳單位」、「重慶市文明單位」、「重慶市文明學校」、「重慶市園林式單位」。先後獲得「全國保護母親河先進集體」、「全國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單位」、「重慶市民族工作先進單位」、「重慶市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重慶市先進基層黨組織」、「重慶市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重慶市高校校園網路工作先進集體」、「重慶市高校檔案工作先進集體」、「重慶市高校後勤社會化改革先進集體」、「重慶市語言文字規范化示範學校」等榮譽稱號。

㈧ 熊輝的學術論文

1. 《知識分子鄉村立場的回歸》,《光明日報》,2005年6月10日。2. 《審美範式重建與新詩再次復興》,《文藝研究》,2006年12期。(第二作者)3. 《張揚詩歌的人文精神》,《光明日報》,2007年12月7日。4. 《簡論王久辛作品的藝術感染力》,《詩刊》,2007年7期。5. 《跨越國界的情感共鳴》,《文藝報》,2009年3月21日。6. 《地域文化與區域文學史的建構》,《重慶師范大學學報》,2010年2期。7. 《土地意識與生命意識的呈現》,《詩刊》,2008年4期。8. 《塗抹著橄欖綠的邊地情思》,《當代文壇》。2003年3期。9. 《校園菁菁 情思悠悠——冬嬰校園詩賞析》,《涪陵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1期。10. 《從魯迅詩歌獎作品看詩歌寫作路向》,《中國詩人》,2002年3期。11. 《葉玉琳詩歌論》,《文論報》,2001年12月15日。12. 《尋找心靈的憩園》,《重慶日報》(「兩江潮」副刊),2001年3月5日。13. 《唱給歲月無奈的歌——讀冬嬰近期作品有感》,《北碚文化報》,2002年8月30日。14. 《在文化轉型中把握中國新詩》,《中外詩歌研究》,2001年3-4合期。15. 《楓葉紅時情正濃》,《葡萄園》詩刊(台灣),2004年春季號。16. 《澳門新詩精神和藝術的一個側面》,《中西詩歌》(澳門),2005年1期。17. 《九葉詩派藝術研究的拓展》,《詩探索》,2003年3-4合期。18. 《金所軍詩歌的一種特質》,《文藝報》,2005年5月12日。19. 《別樣的鄉土情懷:金所軍詩歌的一種特質》,《中國文化報》,2005年7月6日。20. 《從2003年高考詩歌鑒賞一題的答題情況說起》,《學語文》,2004年3-4合期。21. 《游歷中的情思:呂進詩歌片談》,《重慶文藝》,2005年2期。22. 《植根於本土文化土壤》,《文學報》,2003年7月10日。23. 《論葉延濱九十年代的詩歌創作》,《詩選刊》,2003年7月。24. 《當代重慶詩歌論》,《詩江西》(文論卷),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4年。25. 《當代四川詩歌發展概貌》,《詩江西》(文論卷),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4年。26. 《論郭新民的愛情詩》,《中國文化報》,2004年6月23日。27. 《黃葵鄉土詩歌的文化精神》,《安慶的棉花》,中國民航出版社,2004年。28. 《知識分子情懷的詩性言說》,《詩林》,2005年6期。29. 《論郭新民的土地詩》,《長治學院學報》,2006年1期。30. 《新詩演變軌跡的深度勾畫》,《泰山學院學報》,2006年4 期。31. 《在塵世與精神間升騰的愛情》,《山西日報》,2006年 10月24日。32. 《關於詩歌諸題答紫楓先生》,《葡萄園》詩刊,2007年春季號。33. 《在文本解讀的基礎上進行詩人研究》,《中外詩歌研究》,2007年1期。34. 《金所軍詩歌創作理路的新變》,《詩探索》,2006年3-4期。35. 《開展文學通識課教學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義》,《重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4期。36. 《論白帆的懷鄉詩》,《開花的夢土·序》,中國文聯出版社,2007年。37. 《他們將詩寫在土地上》,《驚蟄》,2007年4期。38. 《簡論袁智忠散文詩的美學特質》,《重慶工商大學學報》,2008年1期。39. 《歷史敘事與藝術表現的深度融合》,《解放軍文藝》,2008年4期。40. 《紮根於故鄉土地的情思》,《麥門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8年。41. 《在無奈與孤獨中詩意地棲居——論李杜詩歌的精神意蘊》,《詩探索》,2008年第1輯。42. 《回響在甘南草原的吟唱——甘南青年詩人群印象》,《臘子口》,2008年詩歌專輯。43. 《冬嬰的物質困境與詩意追求》,《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1期。44. 《積極的生命姿態:讀蒙田的<熱愛生命>》,《重慶晨報》,2010年6月9日。45. 《詩歌創作源於真摯的情感體悟》,《葡萄園詩刊》(台灣),2010年夏季號。46. 《簡評唐瑛<宋代文言小說異類姻緣研究>》,《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0年3期。47. 《論冬嬰校園詩中的學生形象》,《課本外的藍天》,北京:中國2010年版。48. 《感性作品與理性批評的文本互參》,《星星》詩刊(理論版),2010年7期。49. 《在生活與生命的雙向維度上建構詩歌的精神意蘊》,《世界詩人》,2010年4期。50. 《世界文明的詩性言說》,《文藝報》,2011年12月8日。51. 《鄉土詩創作應挖掘民間文化精神》,《葡萄園》詩刊,2012年夏季卷。52. 《詩歌是現代人的安身立命之所》,《星星》詩刊(理論版),2012年9期。53. 《詩歌評論折射出的理性光芒:談馬忠的詩學觀念》,《詩美探真》,中國文聯出版社,2013年。54. 《新世紀詩歌創作應具有入世情懷》,《星星》詩刊(理論版),2013年5期。55. 《從青春的惆悵到生命的沉思:簡論潘雲貴的散文詩創作》,《延河》,2013年10期。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