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期刊雜志 » 采訪杜甫提綱

采訪杜甫提綱

發布時間: 2021-03-08 07:58:14

① 作文:與杜甫的心靈交流600字,提綱

初冬,走過那一片楓葉林,滿地黃葉堆積,蓋滿了土地,
我明白
這叫做落葉歸根。此時,那一陣寒風襲來,
枝頭那片泛黃的樹葉脫離
了樹枝,
在風中獨自旋轉,獨自飄零,舞出它一世的凄美墜落在這片
深沉的土地上,
我想到了你,
杜甫,
想到你飄搖、
凄涼、
蕭瑟的一生,
不禁又多了幾分沉重。

我佇立在風中,閉上眼思緒帶領我來到了你的茅草屋旁,此時,
你也倚著拐杖立於這寒風中,
許久。
風兒吹亂了你滿頭的銀絲,
在風
中飛揚,時光終究將你拋下,
韶華飛逝,在你額頭上,那深深的溝壑
之間裝滿了你的愁緒與無奈,
我多想幫你撫平那深深的印跡,
撫平你
內心剪不斷,理還亂的愁,可是我不能,只能默默地傾聽你凝眉遠眺
的聲聲嘆息。

在那個動盪不安的亂世之中,
你是那樣的出眾,你才高八斗,志
趣高潔,理想崇高,那是許多人無法達到的高度,那一句「會當凌絕
頂,一覽眾山小」道出了你的遠大抱負,博大胸襟,為後人所傳誦、
敬仰,
昔日的凌雲壯志如今想來是否內心還洶涌著,
可是無奈你生不
逢時,那個亂世註定是要與你的抱負背道而馳的,
壯志難酬,多少無
奈,多少凄怨,罷、罷、罷!

杜甫,
你從不會自怨自艾從未後悔過對嗎?因為你一直有理想和
信念相伴,
它們給你帶來了力量和溫暖,
你屈身於這間破陋的茅草屋

里卻心繫天下,憂國憂民,那一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
俱歡顏」
感動了無數後人,震撼了無數後人,這間茅草屋其實也熠熠
地發著光芒,
何來這般胸襟?因為你的心裡裝下了天下蒼生。
這么多
年的風風雨雨,
你依舊堅持著自己,
依舊堅持自己高尚的節操,
這怎
能不叫我心生敬畏,
仰視你靈魂的高度,
即使自己已是窮困潦倒卻從
未動搖自己的人生信條與原則,
從不屑於阿諛奉承那些達官貴人,

它們的高度爬上去,
你一生是那樣的高潔,
你靈魂的高度幾人能及?

你在風中搖了搖頭,
拄著拐杖蹣跚地走進了茅草屋,
我凝望著你
的背影,
心中久久不能平靜,
而此時思緒又回到了滿地落葉上,
我帶
著被盪滌過的心繼續漫步在這條小路上

② 杜甫作文提綱 題目:一輪明月勾起多少往事 寫杜甫

一輪明月幾多情

月亮的別稱有很多。如叫玉魄、玉盤、玉兔、玉壺、冰輪、皓魄、蟬娟、桂魄、姮娥、蟾宮、金鏡、丹桂、素娥等。我國古代詩歌有很多句子與月亮有關,月亮是我國古代詩人的鍾情之物,也是泄憤之物。他們對月寄予了很多人生的理想、追求、憂思,甚至怨恨等等。月亮在詩人的筆下真是千姿百態。其中在借月懷思方面就有不少的佳作,例如杜甫的《月夜》就寫得頗為動人。

思親懷鄉的表達方式方法有多種多樣,如王昌齡的《閨怨》以「陌頭楊柳色」引出少婦對夫婿的思念,而王維的《相思》以采擷相思子來表達對對方的思念,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則以聽夜雨剪窗燭來表達夫妻的相思之情,杜甫在《月夜》里卻以望月來表達思親之深切,把這種思念表現得淋漓盡致。

《月夜》寫於天寶十五年八月,是唐代詩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詩。當時杜甫離家北上,企圖趕到靈武,為平叛效力,但他啟程不久就被叛軍捉住擄至長安。詩人身陷敵中,而妻子兒女卻留鄜州。由於此情此景,所以很自然就會產生思念親人的思緒。詩人仰頭看到明月,於是就把無限的懷念之情,無邊的愁苦之思湧出來,進而寫下了這首千古傳誦的名作。詩中的情思由月引起,向月傳相思,又向月寄託希望與親人共明月,正所謂一開一合全都離不開月,但又句句都飽含著對親人的思念之情。這首詩題為「月夜」,作者看到的本來是長安的月,可他不說自己如何看月,怎樣思親,憂愁的容貌怎麼樣,而是神騁千里,落筆寫妻子獨自在部州看月,「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詩人設想,此時妻子正在月下懷想生死未卜的丈夫,不知他飄泊在何方……這曲筆真是一石二鳥,因為這樣寫,也包含了作者在長安獨自看月以及所思,詩人以月為中介,把兩地的相思生動形象地描寫出來了。鄜州、長安雖然兩地相隔,但月光是普照的,望月思人,自古就有,也是常情,所以這樣寫合情合理,而且比單方面寫自己如何思念親人要深刻得多,增加了思的濃度。這種表達與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茉英少一人」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再細細品味這兩句詩,還有更深的含義,透過「今夜」「只獨看」完全可以想像到詩人與妻子曾經有過一同觀賞明月的美好時光,但現在呢?各自在異地看月,而且不是欣賞自然風光,而是思念對方,一種渴望「同看」的意念躍然而出。頷聯「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也由看月而來,這實際上是進一步寫愁思。這兩句既寫了詩人思親的擴大,由妻而想及到小兒女,又暗示了思親的更深內涵。從史料中我們知道,安史之亂以前,作者曾在長安居住達十年之久,長安淪陷,一家人逃難到鄜州,寄居羌村。如要說那時望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雖然感慨無限,不過,一家人仍可以互相照顧,可如今,天各一方,詩人由此而想到妻子自己獨看柳州之月再憶長安,那恐怕不僅是辛酸,還會交織著憂慮與恐懼。從小兒女未解大人所憶之說,可以使人想像到世事的艱難復雜。而詩人自己呢?除了擔心妻兒,還會不會勾起人生往事?詩人寫這首詩時,已經44歲了,事業未成,人生已過半,前途茫茫。總之,憶長安之「憶」是難以一言而蔽之的。頸聯「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這是寫月下之人懷思之久。詩人一家生逢安史之亂,又幾經分離,正因為有這些坎坷的人生,所以才會有憶之深,思之切,在月下長久站立,以致雲鬟濕,玉臂寒。尾聯「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這是以月收篇,可仍然離不開思親。妻子憶長安,擔心丈夫,而自己想到妻子憂心忡忡,深夜未寐,都不免會傷心落淚。什麼時候能夠夫妻團聚,雙雙倚著薄帷,同看圓月,沒有悲傷的眼淚?這是感傷和希望,也委婉地表達出想念迫切的感情。至此,詩人相思之苦,懷人之切盡頓於斯。

③ 采訪杜甫應該問什麼問題

采訪杜甫應該問什麼問題可以問他關於國家的看法,愛國方面的問題。

④ 如果我是記者去采訪李白,應該怎樣采訪

李白只來是個有天才的詩人,你要源采訪他什麼?或是想知道什麼?抱負?胸襟?李白搞政治,輕則社會混亂,人人自危。重則,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李白的見識只是個理想的童話,他認為自己有那個能力,「至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他連政治形勢都沒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況且他高傲的個性能做成官?得罪人太多,顯然是不行的!社會積弊太多,以他浪漫主義風格,想一朝清?急則生變,不是他死,就是眾多涉及既得利益的官員和大地主大商人的死亡。以李白的頭腦,他能把其他人都投進牢獄?就算他想,皇帝恐怕也不會支持他的!我們不能憑個人的主觀願望來期望李白。李白做個天才詩人才是最好的。杜甫可以做國家支柱,但是還要許多輔助,看杜甫個性了,結交權貴。就像張居正,通過太監的幫助,當上內閣首輔,然後改革。權貴們能利用你,你也能利用他們。而要利用他們,首先得同流合污,取得信任。不過杜甫那麼一個儒家傳統繼承者,「仁」似乎太濃了,也有點不適合政治。

⑤ 論杜甫沉鬱頓挫的詩風,提綱怎麼寫 急需!!謝謝!!

論杜甫詩風,可結合他的生活經歷和生活境遇,分析其在特定時期的作品,如困居長安時內期、安史容之亂時期的作品,只有結合歷史背景,分析其詩歌作品,才能完整的了解其藝術思想、藝術風格。
我個人認為,應從年代入手,分為幾個階段來論。

⑥ 杜甫傳主要提綱思想變化主要作品多謝

《杜甫傳》摘自《新唐書》,詳細介紹了詩聖杜甫的一生及成就。《新唐書》為北宋歐陽修、宋祁、范鎮、呂夏卿等合撰,是記載唐朝歷史的紀傳體史書。

⑦ 論杜甫沉鬱頓挫的詩風,提綱怎麼寫

論杜甫詩風,可結合他的生活經歷和生活境遇,分析其在特定時期的作品,如困居長回安時期、安史之亂時答期的作品,只有結合歷史背景,分析其詩歌作品,才能完整的了解其藝術思想、藝術風格.
我個人認為,應從年代入手,分為幾個階段來論.

論文提綱怎麼寫李白.杜甫之比較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啊!
李白和杜甫是我國古代最為著名的、影響最為深遠的詩人,但自唐代以來,人們多喜將他們並論,更有學者對他們的進行比較,以致很多詩評家都捲入了對李杜孰優孰劣的爭論。進入二十世紀以後,雖然學界還存在著李杜優劣論,但人們更喜探討李杜之間的交誼、李杜詩歌思想和藝術之異同。

一、李杜之交誼和相互影響

本世紀較早探討李杜交誼的學者是聞一多。他在《杜甫》一文中用飽含感情的筆墨,描述了李杜二人的交往和友誼。如他在寫到李杜第一次會面時說:"我們該當品三通畫角,發三通擂鼓,然後提出筆來蘸飽了金墨,大書而特書。因為我們四千年的歷史里,除了孔子見老子(假如他們是見過面的)沒有比這兩人的會面,更重大,更神聖,更可紀念的。"
四十年代,陳叔渠在《唐代兩大詩人的風義感及其他》中也論及李杜之交誼。他認為,"杜甫對於李白,一片憐才之忱,在他的詩中,時時可見";"最奇怪的是,李白對於杜甫,卻是很為冷淡","這可見老杜的憐才愛友,一熱烈至誠,出於無情的了。"
五十年代,林庚在《詩人李白》中較為細入地探討了李杜之間的交誼。他認為,"李白是杜甫生平最傾心的詩人",而其因素又有政治和詩歌兩方面。李白與杜甫相會游從的半年中,李白影響杜甫的成分要多一些。他們真無愧於是志同道合的好友,他們對於政治的警惕性, 對於現實的敏感,乃是時代真實的鏡子。他們的默契也就是現實主義傳統的發揚。從詩歌藝術上說,也是李白影響杜甫為多:"杜甫在遇見李白之前,現存約十首的詩中幾乎都是五律,可見杜甫早期的作品原是以五律為主的。"而杜甫在遇見李白之後,受到李白七古的影響,後來又"從七古中獲得全新的解放,因而又創造了他自己所獨有的五古" 。
六十年代,人們對李杜交誼更為關注,出現了好幾篇論述李杜之交誼的文章,如郭沫若的《詩歌史上的雙子星座》、耿元瑞的《有關李杜交遊的幾個問題》等。郭文指出,"李白和杜甫是像兄弟一樣的好朋友。他們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就像天上的雙子星座一樣,永遠並列著發出不滅的光輝。
七十年代,郭沫若在《李白與杜甫》中進一步闡述了他對李杜交往和友誼的看法。他說:"杜甫十分同情李白,毫無問題。"而"李白雖然年長十一歲,他對於杜甫也有同樣深厚的感情。""前人愛以現存詩歌的數量來衡量李杜感情的厚薄,說杜厚於李,而李薄於杜。那真是皮相的見解。"對於相傳李白所作的《戲贈杜甫》詩,作者認為,"既非嘲誚""戲贈",也不是後人偽作,"那詩親切動人,正表明著李白對於杜甫的深厚的關心。"
八十年代以後,仍然有一些學者論及李杜之交往和友誼,如李寬的《杜甫與李白的友誼》、葉嘉瑩的《談李白、杜甫的友誼和天才的寂寞》、王輝斌的《李杜初識時地探索》等。葉嘉瑩通過對杜甫《贈李白》一詩的解說,證明李杜相輕之說的決不可信,看出李杜二人於外表的相異之下所蘊含的一份生命與心靈上的相通。王輝斌文則對李杜天寶三載前後的行蹤進行考察,認為他們初識的地點不在洛陽而在梁園。

二、對李杜優劣的再討論

雖然本世紀大部分學者並不熱衷於討論李杜孰優孰劣的問題,但是在一定的時期仍有一些學者自覺或不自覺地持揚李抑杜或揚杜抑李的觀點。
本世紀上半葉 這一時期,大多學者對歷史上的李杜優劣論不以為然。如胡小石在《李杜詩之比較》中就沒有對李杜強分高下,而是從李杜二人的創作實際出發對其詩歌藝術之異同一一比較。汪靜之在《李杜研究》中也認為,歷史上揚李抑杜或揚杜抑李者中能真了解李、杜者不多,"李杜二派的辯論,因為偏倚的嗜好而盲贊瞎謗,都沒有說著最重要處"。所以作者從七個方面分析了李杜的相異之處。
而另外一些學者雖然沒有明確地持李杜優劣論,但隱隱約約顯露出一點抑李揚杜的調子。如胡適在《白話文學史》中就說,"李白雖然\'咳唾落九天,隨風生珠玉\',然而我們凡夫俗子鍾不免自慚形穢,終覺他歌唱的不是我們的歌唱,他在雲霧里嘲笑那瘦詩人杜甫,然而我們終覺得杜甫能了解我們,我們也能了解杜甫。杜甫是我們的詩人,而李白終於是\'天上謫仙人\'而已。"再如李廣田在《杜甫的創作態度》中借用宋人羅大經的話表明了自己抑李揚杜的觀點 ,還認為:"以詩之純風格言,李或有勝杜處;以詩之思想內容言,杜實勝李百倍;因任何作品,都不能只憑其風格而偉大。何況所謂風格優越雲雲,實在也還是一般的偏見,因為歸根結蒂,風格仍為思想所決定,一個人如果根本不能接受李白的思想,也就無從欣賞他的風格了。"當然,這種揚杜抑李論是有抗日戰爭這一特殊的背景的,同時也和論者所持的文學理論觀念分不開。同樣,傅庚生在《評李杜詩》中也從思想和情思的重要性方面肯定了杜甫,貶低了李白:"若藉著如此的一種客觀標准去衡量李、杜二人的詩歌,我們會發現杜甫有八九分的光景了,李白要遜似二三分。"
本世紀下半葉 五六十年代,由於受新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影響,學界在研究古典詩歌時,也就更多地強調了文學的社會功用和詩歌作品的現實性或人民性。用這種觀點來衡量李杜,就出現了比較明顯的揚杜抑李論了。然而,當時也有一些學者並未揚此抑彼,而是能夠持平,見出李杜二人各自的成就。如蘇仲翔的《李杜詩選》就各選李杜詩歌二百餘首(共五百餘首),合為一編,以見其詩歌實質、風格之異同。作者指出,李白和杜甫,是照耀著唐代乃至整個古典詩壇的兩面萬古常新的旗幟。他們二人的作品無疑"同樣都具有高度的現實性和人民性","李白和杜甫,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來說,都是繼往開來、沾溉百世的人物"。
郭沫若的《李白與杜甫》的出版,又較為集中地體現了文革時期自上而下的揚李抑杜的傾向。據王學泰《二十世紀文化變遷中的杜甫研究》介紹,解放後毛澤東不只一次地說過,他更愛讀李白的詩,而且認為李白是千古詩人之冠;江青在審查影片《杜甫》是也曾強調說"主席更喜歡李白的詩",言外之意就是不能再贊揚其他詩人了,尤其是不能贊揚曾與李白並稱的杜甫。所以郭沫若在《李白與杜甫》幾乎處處"揚李抑杜",完全改變了他在六十年代初所持的李白與杜甫是中國"詩歌史上的雙子星座"的看法。
八十年代以後,幾乎沒有人再在李杜比較時持揚此抑彼的觀點了,人們大多對李杜詩歌創作之異同條分縷析。

三、李杜思想、詩歌藝術之比較

八十年代以前 從本世紀二十年代開始,就有學者對李杜的思想和詩歌藝術進行了比較。如胡小石的《李杜詩之比較》就對李杜詩歌藝術和成就進行了較為系統的分析和比較。再如,汪靜之在《李杜研究》中也就思想、性格、藝術、境遇、行為、嗜好、身體等方面對李杜進行了比較。
五十年代,蘇仲翔在《李杜詩選·導言》中首先探討了李杜思想方面的異同。他認為,在對於祖國的愛慕、對於人民的熱愛、對於侵略戰爭的憎恨等三方面,李杜是共同的;至於二人不盡相同而且在詩中比較突出的,則為李多人民自豪感與反抗精神,杜富人道主義與悲天憫人之懷。接著從在詩歌史的地位上說,李杜"都是繼往開來、沾溉百世的人物。李白是第一個吸取民族優良傳統和外來形式,奄有陶謝庾鮑沈宋各家之長,把中國詩歌推向全面發展的\'先驅\';杜甫則是隨著時代進展又把詩歌創作提到現實主義空前未有的高度,因而贏得\'詩史\'、\'詩聖\'稱號的集大成者。"
八十年代以後 從八十年代初開始,對李杜各方面進行比較的成果就越來越多了。在這些成果中,首先值得一提的羅宗強的《李杜論略》。該書從政治思想、生活理想、文學思想、創作方法、藝術風格、藝術表現手法等方面對李杜二人進行了系統、深入的比較,而且精見迭出。
在羅宗強著作同時或之後,學界還出現了一些李杜比較的專題論文,如金啟華的《李杜詩論的比較》、袁行霈的《論李杜詩歌的風格和意象》、裴斐的《唐代轉折時期的李、杜及其詩歌》、蕭瑞鋒的《李杜異同論》、蘇為群的《李杜山水詩的特色及其異同》、吳光興的《李杜獨尊與八世紀詩歌的價值重估》等。
其中金啟華文認為李杜詩論的共同之處在於都主張吸收風雅騷賦,建安以前各家之作,取精用宏,成就他們的偉大;不同之點主要在於對聲律的看法,分道揚鑣,各行其是,成就他們各自不同的特色。袁行霈文認為,在建立自己獨特的意象群方面,李白和杜甫都是能手。飄逸與沉鬱這兩種不同的風格,突出地表現在不同的意象群上。李白所創造的富於個性特點的意象中最突出的就是飛翔的大鵬,還有奔騰咆哮的黃河、長江,高出天外的山峰、飛瀉直下的瀑布,這些"都具有超凡的氣概,曲折地表現了李白沖決束縛、追求自由的熱情,可以見出他飄逸不群的風格";而杜甫傷時憂國的情懷借著客觀物象表現出來,形成帶有濃厚憂郁色彩的意象,如瘦馬、病桔等,"在這些被損害與被遺棄的生物身上,杜甫表現了多種深沉而憂郁的情思。"作者指出,李杜風格的不同還體現在意象的組合上。李白詩中意象的組合比較疏朗,好象疏體的寫意畫,三兩傳神之筆可能勝過滿紙的勾畫;杜甫詩中意象的組合比較緊密,往往把幾個意象壓縮在依據詩中,顯得凝重、老成、深沉。李杜意象疏密的不同還表現在詩的章法上:李白的詩章法疏宕,跳躍性強,詩的節律也比較急迫,有一股不斷向前沖擊的力量;杜詩意象之間的脈絡相當分明,章法十分嚴密,節律迴旋舒緩,有一種沁人心脾的滲透力。裴斐文則認為,李杜都有很大的政治抱負,其個性差異表現在各自選擇的從政道路不同:杜甫是標準的正統派,立志作賢臣,採取的入仕方式亦與一般士子無異;李白則夢想當策士,獻奇策立奇功,一舉而致卿相。但他們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之均以悲劇告終。吳光興認為,李杜生前不受重視,李杜齊名當以其文集行世為限,約在八世紀七八十年代之交或八十年代,"李杜獨尊"的構想最初很可能出於"新古文派"。作者還認為,八、九世紀之交至北宋王安石之前,李杜被視為一種共同的審美理想――壯大奇麗;從王安石開始,李杜不同,李為豪放,杜為沉鬱。

小結

總之,二十世紀的李白研究無論是生平、思想研究,還是藝術分析、作品整理,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當然在特定的時期內,李白研究也曾因受到各種非學術因素的干擾而走過彎路。八十年代以後李白研究雖然突飛猛進,但是選題重復、徒有方法之新而無突破之實的現象日益嚴重。九十年代,真正有份量、有突破、令人為之一振的論著和論文更是越來越少。然而,由於有本世紀李白研究的所取得的成績作基礎,加上更為扎實的治學精神、更為先進的研究方法、更為自由開放的學術環境,二十一世紀的李白研究必將會出現更為長足的進步。

⑨ 杜甫萬方多難成就的詩聖的自學提綱怎麼寫

最近看了一篇人物傳記,也是我看過的第一篇由現代人寫的人物傳記,是由馮至先生寫的,名字是《萬方多難中成就的詩聖》,說的是詩聖杜甫。寫的很長,這當然是人物傳記的一個特點了。看過之後,對傳記主人公杜甫也頗有一番感懷,所以就借品評馮至先生這篇傳記的機會感覺一下詩聖杜甫。
馮至先生這篇傳記分為三個部分:《長安十年》、《流亡》、《侍奉皇帝與走向人民》。馮先生在文章中開文沒有記敘杜甫的「輕松」少年,結尾也沒有記敘杜甫的孤苦逝去。而是從杜甫走向「夢想」寫到他走向「民間」,也就是記敘他三十五歲之後的人生。《新唐書 藝文志》中有一部分寫到了杜甫,還是在他祖父杜審言後面談到的杜甫。《新唐書》迴避了朝政腐敗的事情,只是說杜甫早年科舉考試失敗,一直都沒有被任用,而沒有實說他是被排擠的。那麼根據一些其他古籍中的記載來看,杜甫在三十五歲之前,也就是他來到長安以前是很平常的一個人,在他剛剛弱冠的時候就出了家門到各地去雲游,在三十三歲的時候認識了李白。李白對杜甫的影響十分巨大,是李白的人生經歷和性格特點感染了杜甫,進而使杜甫對長安充滿了希望,充滿了文人所特有的情懷。杜甫很想也如李白那樣,入宮為官,這算入仕;又出外雲游天涯,這算出仕。中國文人就是這樣,既想念入朝輔弼天下,得到諸葛亮那樣的「鞠躬盡瘁」,又想是莊子那樣的逍遙自若。李白恰巧就表現出了這個樣子來,然後就被杜甫所欽慕了。其實李白的人生並不是杜甫想像的那樣,其實李白的人生狀態也是他個人性格的體現,就是他想得開,或者是想不開了用酒來想得開。反正杜甫就被「害」上了長安,開始了心酸的人生旅途。
馮先生就說杜甫【無論是家庭的儒術傳統或是個人的要求都促使他必須在政府里謀得一個工作的地位】,這自然是杜甫本人的有些迫不得已的入仕理由之一。恰恰他入仕的又不是時候,是【政治正顯日趨腐化的徵象】的時候。他自然沒有他祖父杜審言那麼幸運,浪盪的性情還會被提拔。可是那麼多的好現象都給了杜甫特殊的動力,來闖盪已不一般的朝廷了。初到長安的杜甫很快便被潑了一身冷水,這是必然的結果,所以他也就把豪氣收斂了一些。
等到他36歲的時候迎來了第一次機會,就是在747年唐玄宗【詔徵文學藝術有一技之長的人到京都就選】,杜甫自然而然的就去參加了,結果沒有錄上,還是因為李林甫的緣故。馮先生認為這是一場欺騙性的考試,其實玄宗沒有騙人,但是就杜甫本人來說確實是受騙了,而且打擊也是比較大的。在他37歲的時候其實已經道白人生了,在《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他寫道:紈絝不餓死,儒冠多誤身。寫得很清楚,很明了,道理似乎他也懂了。可是在40歲的時候他還是在延思匭里投入了《進三大賦表》,雖說得到了玄宗的贊賞,結果還是被好事者仍在了一邊。三年後他又進賦,結果類同,馮先生就說他已經【為了求得一個官職到了不擇手段的地步】,說的很狠。
不久,就是安史之亂,天下進入了動盪時期。杜甫也隨著開始了流亡。此時杜甫的心中也添了許多的憂國憂民,但是也不免他個人的可憐。等到肅宗即位後,他覺得希望又來臨了,注意,此時他心中的希望已經添加了新的成分,或者是這個成分過去就有,現在更多了,就是國泰民安的希望。我們讀杜甫的時候會認為他的遭遇全是李林甫、楊國忠這樣的人造成的,比如前面的欺騙性的考試、延思匭的事這些都是他們的問題嘛。「安史」之後,李、楊連帶著玄宗都過去了。肅宗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一個新,這對杜甫來說更加的有意義。雖然杜甫和他的幾個好朋友的都封了官,可是,不久就又開始動盪。最終,命運也把他推向了勞苦大眾之間,同時成就了他的詩風和地位,就是在他47歲的時候。
馮先生說杜甫【不過是一個小心謹慎的官吏】,這話說的沒錯。經歷了那麼多,他不得不謹慎的做官,所以他也開始覺得自己所追求的這個時期是不是真的自在,是不是真的還是自己想要的。接著馮先生就說【擔心他六七年來開辟的詩的國土會斷送在左拾遺的職位上。幸而不久他的生活發生了一個大的變動】。這話說的很值得回味,雖說杜甫此時有些不自在,有些懷疑,但是他仍舊留戀,他需要平安,他需要在平和中休息,好好的休息。即使是因此成就不了「詩聖」了,但那時身外物啊!個人來說怎麼能為了入民間而幸而變故呢?當然馮先生和大家一樣,是作為一個觀眾來希望杜甫的,希望他找到真正的自己。而不是假活在宮中。【他不能「從容陪笑語』『供奉皇帝,覺得好像是一個被遺棄的人。】
房琯倒台後,杜甫就自然而然的來到了民間。這階段也是杜甫人生中最」精彩「的時候,最」真實「的時候,我也不消如何的說。
在杜甫的人生中呢,我僅僅總結了兩個矛盾,第一個矛盾是出仕與入仕的矛盾,在前面我也說過了,這是中國文人的一個共有的心理矛盾。第二個矛盾就是他憂國與憂民的矛盾,有人會說憂國和憂民怎麼會有矛盾呢?在亂世(這里包括統一的王朝昏庸的中央),憂國和憂民就存在著矛盾,因為朝廷和人民的已經形成對立了,對不對。馮先生也說【杜甫看見人民受了這么多統治者給予他們的災害,但因為胡人的勢力又膨脹了,為國家著想,他都按照個別的情況來鼓勵他們、安慰他們。】又矛盾的人過日子是很累的,何況他還有兩個矛盾。縱觀杜甫一生,或許他沒有什麼高明的治國方略,不會成為名相,沒有民間生活和坎坷人生也不會在文學上大成功,所以說他不見得是一個成功的人。但他追求的,在後半生中也不是怎麼樣的成功,而是安定。那麼後人呢看重的還是「詩聖」,而不是從他本身的角度去看。包括屈原在內,恐怕他們都不是想要成為什麼「詩祖」、「詩聖」,是被形勢、被生活逼成了「詩祖」、「詩聖」!
公元七百七十年,杜甫五十九歲了,一個人死在了舟中。和李白一樣都死在了水上,不同的地方,也就是他們真正的不同之處了。

⑩ 我需要《我離杜甫很近》的作文題綱,500字,只要提綱就行,稍微詳細一點,哪位大神幫幫忙

你就像是那冰冷的北極星,以你那孤獨而深刻的情懷給了中國詩壇三千繁華一個夢,給了中國歷史一個記號。

你註定是要孤獨的。在那萬方多難的時代,你註定要以你堅韌的靈魂,苦苦尋覓那與你同承一息的微小天地,一如北極星那延伸到縹緲星際的固執。你縱使無法改變
冰冷,但卻毫不吝惜的向世人灑下溫暖光明,就這樣一路潤及,救贖著萬千悲苦卻熾熱的心靈,給我的心深深刻下兩個字——真誠。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清清兩行文字,是你情真意切的呼喚。妻兒殷殷的守候,那是你悲慘境遇中唯一能聊以慰藉的夢境。「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
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顛沛流離中,面對兒女的期盼,你更是一心慚愧。你悲這世道的不公,你被自己的懷才不遇,你更悲的是不能給兒女一個幸福的童年,一份
完整的父愛。作為一個父親,你讓我看到了真摯的你,一個溫暖博愛的杜甫。

貞觀的繁華已消然褪去,那赤裸的凋敝與凄慘怎能逃過那濟世為懷的筆鋒。

「莫辭酒味薄,黍地無人耕。兵戈既未息,兒童盡東征。請為父老歌,艱難愧深情。」由那羌村行,我讀出了你滄桑的悲憤,讀出了你悲天憫人的無奈,我似是感到
你沉鬱的血液,縱然在錚錚吶喊,卻苦於人微言輕,力不從心而痛苦掙扎著,唯有寄託於詩,讓後人來分擔你的遺憾。更有那一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
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讓我們知道,你的孤獨不在於自己,而是孤獨天下有志之士,孤獨那份與你相生的濟世為懷,矢志不渝。在你那忠誠而深沉的文字中,
我只有默默欽嘆,用我這微薄的文字來讀你的冰山一角。

盛唐錯過了你的年華,那國破家亡的時代自然是承載不了你才氣。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你以決絕的悲憤攜卷著國仇家恨,將苦難的笙歌奏響在破碎的山河大地,響徹你的執著,你的執著的愛國
之情,我原是不懂,只笑你固執,卻不知那是你骨子裡根深蒂固的羈絆,早將這情感深入血液,縱使這個國家拋棄了你,悲苦了你,你仍無悔地愛著他,那其實我這
狹促的眼光所能看到的,你的無私,熱誠。

看你那裹滿滄桑的寬厚布衣,看你那清清冷冷的身影,看你那沉鬱頓挫詩篇,看你那真誠高尚的情操,杜甫,我只想對你說,你的時代留在我心中。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