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志人物簡介
㈠ 請問一下詩歌雜志封面人物介紹怎麼寫
人名 作品 榮譽 學業經歷
㈡ 南方人物周刊的簡介
創辦《南方人物周刊》的設想是在2003年,正值報刊整頓時期,一大批市場化程度不高的雜版志被停刊。權南方集團兼並了《廣東審計》的刊號,想要創辦一份新的刊物。當時南方周末的副主編徐列正做報紙的人物版,他建議創辦一份真正意義上的人物類雜志。目的是想通過記錄當下中國人物的命運,來記錄中國時代的變遷。以人物為切入點,以人物故事來反映時代的變遷。同時,還加強政治方面的領導,把握辦刊的方向。《南方人物周刊》利用《南方周末》豐富的人力、物力資源,還有南方報業的品牌魅力,在2004年6月順利創刊之後,發展突飛猛進,日新月異,屢獲獎項,如2004年歐萊雅「風尚媒體大獎」新銳獎。並且辦刊的質量越來越高,發行量越來越大。
《南方人物周刊》融新聞性與可讀性為一體,適合中高端讀者的品味,使您在閑暇時光,翻閱一幅幅具有視覺沖擊力的圖片和一篇篇平實優美的文字,從他們的故事中感悟時代的變遷和人性的魅力,為他們的故事而感動,為他們的命運而感慨,為他們的成功而感嘆。
㈢ 時代的人物簡介
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1日(農歷七月初九)出生於北京,漢族,江西德安人。畢業於西南農學院。1964年開始雜交水稻研究,1971年調入湖南省農業科學院,1978年晉升為研究員,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中國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袁隆平的秈型雜交水稻研究獲中國迄今唯一特等發明獎(截止2009年8月);湖南省委、省政府授予袁隆平「功勛科學家」稱號;中國發現的國際編號為8117的小行星被命名為「袁隆平星」;他先後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和聯合國糧農組織「糧食安全保障榮譽獎」等8項國際獎勵。
2004年年底,袁隆平獲評中央電視台「感動中國2004年度人物」十大人物之一。
成就貢獻
從1964年開始,袁隆平研究雜交水稻技術,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製成功雜交水稻種植技術,從而為全國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袁隆平的雜交稻研究,在中國國內是具有開創性的,但是世界上首次成功的水稻雜交是由美國人Henry hank Beachell在1963年於印度尼西亞完成的,1966年在IRRI,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跡稻IR8)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研究,在中國國內是具有開創性的,不過並非世界首創,日本新城長友在1965年得到粳稻的三系配套,但未能用於生產。
1980-1981年,袁隆平赴美任國際水稻研究所技術指導。1982年任全國雜交水稻專家顧問組副組長。1985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為雜交水稻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計劃兩系雜交水稻專題的責任專家。1991年受聘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首席顧問。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5年研製成功兩系雜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級雜交稻育種技術路線,2000年實現了農業部制定的中國超級稻育種的第一期目標,2004年提前一年實現了超級稻第二期目標。從1971年至今,他任湖南農業科學院研究員,並任湖南省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他先後發表論文60餘(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㈣ 人物簡介
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1955年2月24日—2011年10月5日),出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美國發明家、企業家、美國蘋果公司聯合創辦人。
1976年4月1日,喬布斯簽署了一份合同,決定成立一家電腦公司。1977年4月,喬布斯在美國第一次計算機展覽會展示了蘋果Ⅱ號樣機。1997年蘋果推出iMac,創新的外殼顏色透明設計使得產品大賣,並讓蘋果度過財政危機。 2011年8月24日,史蒂夫·喬布斯向蘋果董事會提交辭職申請。
喬布斯被認為是計算機業界與娛樂業界的標志性人物,他經歷了蘋果公司幾十年的起落與興衰,先後領導和推出了麥金塔計算機(Macintosh)、iMac、iPod、iPhone、iPad等風靡全球的電子產品,深刻地改變了現代通訊、娛樂、生活方式。喬布斯同時也是前Pixar動畫公司的董事長及行政總裁。
2011年10月5日,史蒂夫·喬布斯因患胰腺癌病逝,享年56歲。
主要作品
《活著就為改變世界》 威廉·西蒙所著 講述了史蒂夫·喬布斯這個創業奇才
《史蒂夫·喬布斯傳》 沃爾特·艾薩克森所著 喬布斯一生的傳奇經歷。
獲獎記錄
▪2012 美國最具影響力20人 (提名)
▪2009 時代周刊年度風雲人物之一、美國最佳CEO (提名)
▪2007 年度最偉大商人 (提名)
▪1997 最成功的管理者 (提名)
▪1989 十年企業家 (提名)
▪1987 傑斐遜公眾服務獎 (獲獎)
▪1985 里根總統授予的國家級技術勛章 (獲獎)
㈤ 孫天平的人物簡介
畢業後一直從事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工作,1978年任副處長,1989年自學入易門,從此將他導入了研究易學的人生道路,對上古三大奇書的《周易》、《黃帝內經》產生了濃厚興趣,速讀了幾十部有關的書籍,兩年後開始滾動寫作,十二年過去了,終於迎來了碩果累累的豐收局面。他遵循毛澤東的教導,運用「實踐論」的方法,從自己和身邊的人研究起,大量的預測實例,總結了人類社會活動的規律,發現這些規律與大自然的固有規律如出一轍,在「天人合一」理論的指導下,與現代高科技理論相結合,終於實現了基礎科學理論上的重大突破,把幾千年來形成的中華傳統文化「陰陽五行」理論,繼承發展為「陰陽四行」理論和學說,發展了易學理論;並提出「陰陽」是兩個空間體系的理論,擴大了科學領域;首次創立了「氣陰論」理論,為中醫學理論的飛躍找到了突破口;系統的建立了「四行」易醫理論,開辟了診治「疑難病例」的新途徑。除此外,還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新觀點:如八卦是一種工具,而且是我們祖先用來計算人超級智能思維、以象數義理作出回答的計算工具,要比世界計算機的誕生早2000多年;地球結構理論,就是萬物微觀和宏觀的結構理論,如地球是一個「1-2-4」三級組合體不可分結構,1代表地球、2代表陰陽、4代表四象,三者互相包含不可分割,故4是物質最小基本單位結構的極限(不能小於4),而64是物質結構最大的群體極限(小於64不足,大於64可化簡);中醫和易醫的結合才是祖國醫學的完整體系,而不是中西醫的結合,中醫是研究陽性理論的,易醫是研究陰性理論的,兩者的結合才能防止祖國醫學理論的出偏等。由於他的理論新奇深,獲得了「高級預測師」、「高級周易研究師」、「當代易學家」、「高級醫師」、「世界傑出華人藝術家」、「百名藝術英才」等稱號,本人業績已入選《中華人物大典》、《中國世紀專家》美國《世界名人錄》等人物傳記十餘部,在國內外各種雜志發表論文20餘篇,獲優秀論文及獎的八篇,2000年還獲得了國際殊榮「紫荊花醫學發展成就獎」。他的雄心是:在自己的理想實現以後,將會出現一個安泰的局面,而靈感成全了他的事業。十二年來,每日工作14-16個小時,撰寫專著近十部,300多萬字,工夫不負有心人,僅近五年不完全統計,為職工、家屬免費診治病咨詢近萬人次,凡是醫院定了名的病免看,定不了病名的「疑難雜症」都在此列,治癒有效率達90%以上,收到了明顯的效果。他認為,沒有靈感就沒有他的成功,他將用畢生的餘力,為自己的理想而戰。
㈥ 楊先一的人物簡介
楊先一,男,1965年出生,198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加拿大圭爾夫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
楊先一博士是第一個成功地提出了一個「受生物啟發的神經網路系統(Biologically Inspired Neural Network Framework)」,該系統可用於各種機器人系統的實時環境感知、路徑規劃、目標跟蹤與智能控制,並發表了一系列的研究論文。因此,他被認為是「將受生物啟發的方法用於機器人學與控制系統」的先驅者之一。他於2002年主編國際機器人與自動化(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botics and Automation)雜志的「受生物啟發的機器人學」(Biologically Inspired Robotics)專刊;現正主編智能自動化與軟計算(Intelligent Automation and Soft Computing) 雜志的「具有受生物啟發的智能機器人與製造自動化」(Robotics and Manufacturing Automation with Biologically Inspired Intelligence) 專刊,以及在多個國際會議上組織過「受生物啟發的機器人學」專題學術討論。他已先後在各種學術刊物、國際會議及專著上發表近160篇學術論文。
楊先一教授參與了多個國際會議的組織委員會及學術委員會,並應邀到世界許多大學作過學術報告與交流。他還是加拿大和香港一些科研基金的項目評審人,以及許多國際學術刊物的論文評審人。他現擔任「國際連續離散及脈沖系統動力學(Dynamics of Continuous,Discrete,and Impulse Systems,an International Journal)雜志」 和「國際信息獲取(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Acquisition)雜志」的技術編輯。楊先一教授獲得過多項獎勵,例如獲得加拿大安大略省材料與製造部的優秀新教授獎。
楊先一 Simon X.Yang
㈦ 沈繼龍的人物簡介
沈繼龍,男,1953年2月出生於安徽省潁上縣,醫學博士,安徽醫科大學病原生物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安徽省醫學會常務理事;安徽醫科大學國際教育學院院長,外事辦公室主任,兼校港澳台辦主任,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重要遺傳病基因資源利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安徽省病原生物學實驗室主任,安徽省人獸共患病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安徽省血吸蟲病防治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982年碩士畢業於山東醫科大學(現山東大學醫學院)並獲碩士學位。
1990年於中山醫科大學(現中山大學醫學院)博士研究生畢業獲得博士學位,期間由衛生部選派赴日本帝京大學研修。
1993-1999年於安徽省蚌埠醫學院任教,任檢驗醫學系主任,期間由教育部選派作為高訪學者赴美國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CWRU)從事熱帶醫學研究。
1999年起於安徽醫科大學任教。
近年先後在義大利Bari大學、德國海德堡大學等短期訪問研究和交流。
沈繼龍教授主講研究生、本科生等各層次專業課程,已指導畢業博士、碩士研究生70餘名,學生遍布國內外。他在教學一線長達30年,主講人體寄生蟲學、臨床寄生蟲學與檢驗、檢驗醫學專業英語、醫學日語、實驗室生物安全等課程。在教學中始終把德育和專業知識教學放到同等位置。在各層次教學中,善於針對不同的對象,採取個性化教學方法。讓學生在科研工作中創新思維,訓練技能。他指導的研究生和大學生課外科技競賽先後獲得省「優秀研究論文獎」、「挑戰杯全國大學生科技創新大賽」省級一等獎和全國三等獎、第三屆挑戰杯安徽省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銀獎、省級學會「優秀論文獎」等。
沈教授任全國規劃本科教材檢驗醫學專業評審委員,主編全國規劃教材《臨床寄生蟲學與檢驗》第二版和第三版,並獲「衛生部全國規劃優秀教材獎」;另作為副主編和編委參加臨床醫學、護理學等國家規劃本科教材編寫10餘部,國內外出版學術專著10餘部;獲省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和省級、廳級科技進步獎多項。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生命科學部初審專家和第十一屆、十二屆終審評委;中華醫學科技獎第二屆評審委員;中國動物學會寄生蟲學分會常務理事;安徽省微生物與免疫學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熱帶病與寄生蟲學分會常務理事;中華預防醫學會安徽省寄生蟲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安徽省檢驗醫學會副主委;省熱帶病與寄生蟲學會副主委;國家核心期刊《中國人獸共患病學報》副主編;《臨床輸血與檢驗雜志》和《熱帶病與寄生蟲學雜志》副主編、《中華預防醫學雜志》編委、《安徽醫科大學學報》常務編委、《安徽醫學》、《中華疾病控制雜志》、《熱帶病雜志》等編委。先後被授予「安徽省優秀留學回國人員」、教育部 「科研管理先進個人」、「安徽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安徽省模範教師」、安徽省「先進工作者」、安徽省「師德標兵」等稱號。近年主持承擔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計劃(「973」計劃)、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及其重點項目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2項;教育部博士點基金1項;省部級以及國際合作等科研基金課題多項。目前主要研究方向為血吸蟲病肝纖維化細胞信號轉導的干預;我國弓形蟲株基因型、毒力與致病機制;結膜吸吮線蟲及其媒介研究;基因工程疫苗與重組免疫診斷試劑研發等。至今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科研論文200餘篇以及部分科普文章;參加國際會議學術交流10餘次,並多次應邀大會報告和主持分場會議。
㈧ 人物簡介怎麼寫
1.首先介紹人物基本情況:要寫姓名、性別,出生時間,出生地或籍貫(祖籍),受教育情況,現在所在單位或所在地。
2.其次介紹人物身形特點,身高、長相,喜好等;
3.再其次介紹人物個性特點,憨厚還是奸詐,樂於助人還是小氣吝嗇,敢作敢當還是推諉責任等等等等。
㈨ 關信平的人物簡介
關信平:男,1956年10月生,成都人。南開大學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系教授、系主任,社會學和人口版學博士生導師,《權南開學報》編輯部副主任、南開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教育部社會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公共管理專業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副會長、國務院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試點小組專家組成員、民政部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工作協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全國社會工作水平評價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社會學會常務理事及其社會政策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中國勞動學會勞動科學教育分會副會長、天津市社會學會副會長、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理事、 「Global Social Policy」雜志編委、香港「China Social Work」雜志編委、《社會》雜志編委、《中國社會學年鑒》編委。
㈩ 施拉姆的人物簡介
他建立的傳播學研究機構有:衣阿華大學輿論調查中心、香港中文大學傳播研究中心、伊利諾伊大學傳播研究所、斯坦福大學傳播研究所、夏威夷東西方中心傳播研究所。施拉姆一生著述頗豐,是美國傳播學的主要奠基人和集大成者,被譽為「傳播學之父」、「傳播學的鼻祖」。他出生在一個音樂世家,那時候,人們還未受到媒介傳播的影響,只有在教堂裡面才有信息傳播的痕跡;因此,施拉姆很注重大眾傳播對青少年的影響。
施拉姆善於演奏長笛,曾在音樂學院學習,是馬里塔學院的學士、哈佛大學的碩士、衣阿華大學的博士。畢業之後曾在《波士頓先驅報》和美聯社做記者和編輯,後期轉向新聞傳播學的研究和教學,曾任衣阿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院長。
青年時期,他的成就主要在文學創作方面,在《大西洋月刊》等雜志上發表了很多短篇小說,曾經獲得歐·亨利短篇小說獎。
中年時期,施拉姆將目光轉向新聞傳播學。1949年出版《大眾傳媒》。收錄了政治學、心理學、社會學、語言學等方面的知識。新聞學第一部經典教科書。1956年出書《報刊的四種理論》是對他研究的傳播學的總結製作。60年代,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要他寫出《大眾媒介與國家發展》的書籍。
晚年來到夏威夷,創建夏威夷東西方中心傳播研究機構,培養了一大批傳播學人才,形成了「施拉姆學派」。在夏威夷完成了《傳播學概論》是第一部系統的闡述傳播學理論的著述,是他一生在構建和完善傳播學體系的心血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