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期刊雜志 » 舌診提綱

舌診提綱

發布時間: 2021-03-06 15:18:07

Ⅰ 六十一難 六十一難曰:經言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脈而知之謂之巧,何謂也

意思是看一眼就復知道你有什麼病制的,就跟神仙一樣,很厲害;聽你聲音就知道你有什麼病的,就跟聖人一樣,也跟厲害;需要問,才能把病問出了的,就說明這醫生很有工夫;需要切脈把病瞧出來的,說這醫生也是很巧妙的。

出自——戰國時期扁鵲《難經》第六十一難。

原文:曰:經言,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脈而知之謂之巧。何謂也?

中醫診斷疾病的方法。望是觀察病人的發育情況、面色、舌苔、表情等;聞是聽病人的說話聲音、咳嗽、喘息,並且嗅出病人的口臭、體臭等氣味;問是詢問病人自己所感到的症狀,以前所患過的病等;切是用手診脈或按腹部有沒有痞塊。叫做四診。

(1)舌診提綱擴展閱讀:

簡單來說,望診包括一般望診和舌診兩部分內容,一般望診又包括望神察色,望形態望五官等,舌診包括望舌質望舌苔。望診首先是望神,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的體現,如神志清楚,語言清晰,目光明亮,反應靈敏,稱為有神,是健康或病情輕淺的表現。

如精神萎靡,表情淡漠,目光晦暗,反應遲鈍,甚至神志不清,稱為無神,表示病情較重。通過望神可以對病人的病情和預後,做一個估計,做到心中有數。

Ⅱ 有人可以解釋 「心之本脈系於舌根,脾之絡脈系於舌旁,肝脈循陰器絡於舌本,腎之津液出於舌端「 嗎

舌為心竅,
<<靈樞脈度》亦雲 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能知五味矣。

《靈樞。經脈》內說 脾足太陰之脈連舌本容,散舌下腎足少陰之脈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 《世醫得效方。舌之病能》說 心之本脈系於舌根,脾之絡脈系於舌旁,肝脈循陰器,絡於舌本,腎之津液出於舌端,分布五臟,心實主之。 又《靈樞。經筋》曰 足太陽之筋, 其支者,別入結於舌本。 手少陽之筋, 其支者,當曲頰入系舌本。人體內在臟腑皆通過經脈直接或間接與舌相連,臟腑精氣上榮於舌,而臟腑病變亦反映於舌.

楊雲峰在《臨證驗舌法》 查諸臟腑圖,脾、肺、肝、腎無不根系與心;核諸經絡,考手足陰陽,無脈不通於舌,則知經絡臟腑之病。 此即中醫望舌以診全身臟腑病變的原理之所在。故此《望舌遵經。望舌診法提綱》指出 心者生之本,形之君,至虛至靈,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其竅開於舌,其經通於舌,舌者心之外候,是以望舌可測其臟腑經絡、寒熱虛實也

這兩句話是有不完全相符的地方,不要呆板去理解。

Ⅲ 中醫和西醫的差別,在線等

中醫與西醫的區別 ----(醫學常識的通俗簡單介紹) 西醫的理論基礎是西醫人體解剖學說的」八大系統」.八大系統包括: 1.運動系統:主要介紹骨學,有骨的形態(分長骨,短骨,扁骨和不規則骨).骨的構造(骨主要由骨質,骨髓和骨膜構成),全身骨有206塊,分顱骨23塊(包括腦顱骨8塊,面顱骨15塊),軀干骨51塊(包括椎骨總26塊,分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椎1塊,尾椎1塊.胸骨1塊.肋骨共12對肋骨和肋軟骨構成,),上肢骨64塊,下肢骨62塊,還有6塊聽骨.)骨的連接(包括七個主要關節的構成,結構特點,運動方式,易損情況).骨胳肌的構造和形態,功能作用. 2.消化系統:由口腔,咽,食管,胃,小腸,大腸,肝,胰,胃腺腸腺. 3.呼吸系統,包括鼻,咽,喉,氣管,主支氣管和肺. 4.泌尿系統,由腎,輸尿管,膀胱和尿道組成.其基本功能是排出機體中的代謝產物,機體在新陳代謝過程中產生的廢物,由循環系統運到腎,在腎內形成尿,經輸尿管運到膀胱暫時儲存,最後經尿道排出體外. 5.生殖系統,包括男性生殖器和女性生殖器.男性生殖器分睾丸,附睾,輸精管,***管,前列腺,精囊腺,陰囊和陰莖.女性生殖器包括卵巢,輸卵管,子宮和女陰. 6.循環系統,是一個密閉的管道系統,可分為心血管系和淋巴系兩個部分.心血管系由心臟,毛細血管和靜脈組成,其中循環流動著血液.淋巴系由淋巴管道,淋巴器官和散在的淋巴組織組成,在淋巴系的管道內流動著的液體是淋巴.在人體的生理活動中,循環系擔負著重要的生理功能.消化管吸收的營養物質,肺吸入的氧氣,通過循環系輸送到全身各器官,各組織各細胞,同時將各器官各組織各細胞的代謝產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分別運送到肺,腎或皮膚等腰三角形各器官排出體外,從而保證人體新新陳代謝活動的正常進行.(這理論與中醫基礎理論是相同的)內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借循環送到相應的器官而調節其生理功能.此外,淋巴器官和淋巴組織還能產生淋巴細胞,過濾淋巴並參與機體免疫反應.附:胸腺,它是淋巴組織器官,但兼有內分泌功能,胸腺主要分泌胸腺素,參與細胞免疫功能. 7.內分泌系統,有內分泌器官如甲狀腺,甲狀旁腺,腎上腺,垂體,松果體,內分泌細胞團如胰島,睾丸內的間質細胞,卵巢內的卵巢細胞和黃體細胞.內分泌器官分泌的物質為"激素",激素直接通過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進入血液循環,運到全身組織,器官,以調節機體的新陳代謝,生長發育和生殖功能等. 8.神經系統.神經系統在人體各系統中處於主導地位,它既能協調人體各系統的活動,維持內部環境的恆定,使人體成為一個完整的統一體,又能通過各種感受器接受外界刺激,並作出反應,使人體與外界環境保持平衡.它包括中樞神經和周圍神經. 西醫的診斷手段有醫生的」問」加各種化驗和機器檢查輔助,以找出病因.它的優勢是可以把身體各部位的各種病態或損壞情況再現出來,一目瞭然,這是很先進的.當然醫生的經驗和技術也是很重要的,否則光憑圖象資料這種診斷誤差也是很大的.因為機器設備的優劣和操縱者對圖象資料的處理也是很關健的. 西醫的治病原則明顯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非常有針對性。不過有一點容易讓人接受的是,並且強於中醫的是,對於器質性病變的組織和器官進行手術.把它們部分或全部切除或進行更換.效果明顯和痊癒時間也短. 西葯因是單純地治療。所以西葯的基礎可以概括為"三素一液",就是抗生素,維生素,激素,和輸液(吊5%生理鹽水打點滴或5%生理鹽水加5%或10%葡萄糖),西葯准確的說,其名稱應該說是「化學葯」,它的副作用是有目共睹,西葯對肝腎的損害是不可逆轉、不可預防的.葯品中所說的負作用是不是中毒?負作用的累積是不是會使人喪失生命?學生物,學化學的人應該清楚的。從這里也可以斷定,西葯絕對沒有調理補益身體健康的功能。 西葯還有一個優勢是使用方便,病人到醫務室打針,拿葯吃,過程簡單.病人沒有什麼要自己去做的事情. 中醫基礎理論主要包括: 1."藏象學說",是人體互為表裡的五臟(脾、肺、腎、肝、心)、六腑(胃、大腸、三焦、膀胱、膽、小腸)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相互關系.在五臟中,在中醫里「腎」的功能作用與西醫中的「腎」的作用是相差很大的,可以說有天壤之別。中醫基礎理論中的」腎」, 不是我們口中常說即西醫說的「腎」,它所具有的功能非常多.基本上和西醫所說的八大系統都有一些聯系. 中醫所說的「腎」是中醫理論中所說的五臟之一的「腎」,它管的身體機能可就多了,1、「腎」促進生殖繁衍;2、「腎」促進生長發育;3、「腎」參與血液生成;4、「腎」抵禦外邪侵襲;5、「腎」主水液,是負責調節人休水液代謝平衡的中心環節;6、「腎主納氣」還有調節呼吸作用;7、「腎主骨」還管著骨和髓;8、「腎其華在發」還管著頭發呢;9、「腎開竅於耳及二陰」還管著耳朵和大小便喲。所以說中醫的補腎其實就在於在滋補人的生命的根本. 2."陰陽五行" 中醫中的"陰陽學說"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體是由「陰陽」所組成,在介紹人體的病理變化時說,「陰損及陽,陽損及陰,最終會導致陰陽兩虛」 中醫學認為"陰勝則(得)陽病,陽勝則(得)陰病,陽(病)勝則(表現)熱,陰勝則(表現)寒,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治病時採取的是:寒(病)則熱(葯)治,熱(病)則寒(葯)治 。中醫的治療調理是為了達到「陰平陽秘」理想境界,即陰氣平順陽氣因守,兩者互相調節而維持其相對平衡,平衡就是健康。 五行是說金水木火土各代表肺,腎,肝,心,脾,中的一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肺生腎、肺為腎之母,腎為肺之子,腎生肝、腎為肝之母;肝生心、肝為心之母;心生脾、心為脾之母,脾為心之子;母強子強,母弱子弱,母病及子,子病犯母使母也弱;病理進行如,子臟如先出現病態,病邪從子臟傳入母臟,然後再出現母臟的病態;具體實例,如心火亢盛而到肝炎熾盛。母臟子臟之間可相互輔助或相互損害,還有它們之間如何相生、相畏、相剋、反克及保持平衡等.這是一個玄奧神秘的理論。但用得正確,有時按照這規律去治病效果還是非常顯著的。 3、"氣血津液學說",氣血津液既是臟腑功能活動的產物,又是臟腑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中醫「氣」這個概念在西醫是沒有的。氣即「真氣」,它充養 全身,是人生命的基礎。 4."經絡學說",是中醫學特有的研究人體經絡系統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臟腑相互關系的學說 ,是中醫學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但從西醫的人體解剖上則不能體現出來,於是就有人攻擊說這是偽科學)前些年北京已有教授用現代科技物理學證明了經絡的存在和可信性也得到了世界醫學界的認可.但是令人遺憾的是還是沒有人能說清楚西醫中的「血循環系統和神經系統與中醫的《經絡系統》有什麼關聯」,誰也說不清,而經絡在人體解剖中確實看不見它的物質存在,這正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和神秘所在。雖然有些學生物的人想來解釋或攻擊中醫的理論,但他們同樣沒有令人可信服的理由和理論基礎以及相應的實踐操作,有的只是推論,只是文人之間的攻擊文字,而不是詳盡的學術討論和理解。這更說明傳統文化的魅力啊。 5.除此還有"病因學說""病機學說". 有一個問題真是非夷所思.在兩千多年以前,沒有解剖作為基礎,硬是把人體的結構進行了劃分和總結,還創造了以這個中醫理論為基礎的一套用葯原則.雖然在現在看來,有一些說法要進行一些修改,但它的絕大部分還是得到實踐的檢驗結果的證實和支持.這才是泱泱大國傳統文化的燦爛光輝.我們今人為什麼不發精力去完善,使之更加完美? 傳統中醫診斷(在現階段表現得比較簡單)講究望、聞、問、切,來診斷各類疾病.望人的神氣,望人皮膚顏色和光澤,望形體的強弱和外形變化,望姿態,望頭面部,望舌.聞是聞聲,了解呼吸,語言,咳嗽,嘔吐,呃逆,噯氣等聲音高低,強弱,清濁等.問.所有的醫生都會問患者來看病的原因.最後是切,切是切脈,這是一個最有技巧的技術活.名醫可從人的脈搏情況就知道患者有什麼問題,需要怎麼調理治療.現在的中醫學院已沒有好的教師來教學生學切脈了,有的只是照本宣科,非常的遺憾,這個傳統文化的精華可能就要失傳了. 中醫的治病原則是"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 中醫學認為:人體內臟和體表各部組織,器官之間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體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系統,把六腑,五官,九竅,四肢百骸等全身組織器官有機地聯系起來,構成一個表裡相聯,上下溝通,密切聯系,協調共濟,井然有序的統一整體.並且通過精,氣,神的作用來完成機體統一的機能活動.通俗的說,人體是一部非常精密的機器,而這部機器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全自動化的,缺一不能算是完美,損一則會引起連鎖反應,直至全面崩潰不可收拾.這與西醫的頭痛治頭、腳痛治腳有著天壤之別喲。 中醫認為:"辨證論治"是中醫學的特點和精華所在.從疾病的表面現象----症狀,分析出它是疾病發展過程中的某一階段所產生的"證候","證候"反映了疾病的病理變化的本質.中醫治病主要的不是著眼於"病"的異同,而是著眼於"證"的區別.相同的證,用基本相同的治法:不同的證,用基本不同的治法,也有說"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這是中醫學辨證論治的精神實質.說白話,就是說,在開處方時,相同的病可用不同的葯、不同的方法來治療,不同的病可用相同的葯或相同的方法來治療。中醫看病的」證」,這一點對於普通老百姓也真是不好理解,因為它不如聽得多的」某某病」來得順耳. 中醫用的葯是叫中葯(包括中成葯和中葯飲片,中葯飲片是做湯葯用的),可是有幾千年歷史了,這些中葯都是一代一代人的經驗的結晶和積累.這是寶貴的財富.更主要的是,中葯飲片,中葯湯葯基本上是沒有副作用的.可以長期放心和服用.當然中草葯中也有一些是有毒或有小毒的,它們配在處方葯中也是有毒的,這些有毒的中草葯在各類中醫葯書中都已經明確標明了和有服用警示的,如果明知有毒一意孤行硬要去嘗試,這就是個人負責的范疇了。(順便告訴人們一點小秘密,江湖郎中和鄉下的土醫生最喜歡用毒葯,他們賣的中葯可就有毒了.例如,止痛外用葯喜歡用草烏川烏,內服葯喜歡用制草烏,天仙籽,天仙藤,三錢三,元胡,因為這些葯止痛的效果顯著,但副作用也是很大的。他們的做法有點象某些西葯,只顧有效而不管其它,真是有異曲同工之妙。象氯黴素,它的抗炎抗菌作用是最強的,但它的負作用也是最大的,它很可能破壞人體的造血功能,相對它的抗炎抗菌作用怎麼評價?孰是孰非呢???) 所以說中葯的優勢是西葯不能比的,特別是中葯補益葯這一塊,我們要抓住這個優勢,抓住機遇把這塊市場做大做強. 有趣的是當西醫治不好的疑難雜症,病人就會自動轉向進行中醫葯治療.這一點在農村尤其突出.有許多的病例就是在西醫葯無效的情說下用中醫葯治療好了. 我們也從眾多的實例中知道,對於腎結石用西醫的碎石機進行治療產生了很多很多的極其嚴重的後遺症,有些過了一段時間後,連續幾年都要到醫院去做消除碎石後遺症手術的手術.其痛苦和經濟上的損失真是有苦說不出啊. "中醫理論講究的就是人體內各個器官的協調平衡,強調整體,在調理平衡中去除病因而達到治病的目的. 一味中葯又不單純是對一種病症有效而是可以對多種症狀一起治療,而一個多味葯的復方處方,其功效就更好了。所以我要說中醫理論對於人的養生,維護人的健康是最科學最先進的最有效的.中葯是我國人民養生護生,保持身體健康狀況的首選。

Ⅳ 舌為心之外候是什麼意思

舌為心竅,亦稱心開竅於舌,是指舌的變化與心的功能關系密切,通過對舌的觀察可以了解心主血脈及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
竅「穴也,空也」(《說文》),即孔竅、苗竅。五臟主五官,是指五臟的功能活動與人體的感覺有關。人體面部五官七竅,其中目、鼻、耳、口皆為孔竅,為人體的感覺器官,分別為肝、肺、腎、脾所主,而與人體視覺、嗅覺、聽覺、味覺有關。舌為口腔中的主要器官,是有許多橫紋肌組成的一個肌性器官。其雖非孔竅而中醫學亦稱之為心之竅,其理有四:其一,心與舌體通過經脈相互聯系,《靈樞。經脈》說「手少陰之別……,循經入心中,系舌本」。其二,心主血脈,而舌體血管豐富,外無表皮覆蓋,故舌色較面部更能靈敏反映心主血脈的功能狀態。其三,舌粘膜上分布有絲狀乳頭、菌狀乳頭、輪廓乳頭,在乳頭之間有許多「味蕾」,因而舌具有感受味覺功能。心主血脈,心之氣血通過經脈上榮於舌,使之發揮鑒別五味作用。因此,舌雖非孔竅,因其與感覺有關,故與其他四竅歸四臟一樣,將舌歸為心之官竅。如《千金要方》曰:「舌者心之官,故心氣通於舌。」《靈樞。脈度》亦雲:「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能知五味矣。」其四,舌與言語、聲音有關,如《靈樞。憂恚無言》說:「舌者,音聲之機也。」舌體運動及語言表達功能依賴心神以統領,而語言功能則能反映心主神志功能正常與否。
綜上所述,舌與心在生理上密切相關,心的主血、藏神功能正常,則舌體紅潤柔軟,運動靈活,語言流利,味覺正常。在病理上,若心有病變,亦可從舌反映出來。如心陽不足,可見舌質淡白胖嫩;心陰虧虛,則舌質紅絳瘦小;心血不足,則舌白薄瘦;心火上炎,則舌紅生瘡,或見木舌、重舌;心血瘀阻,則舌質紫暗,或有瘀斑;心主神志功能失常,可見舌卷、舌強、語蹇,或失語等症,如《靈樞。五閱五使》說:「舌者,心之官也。……心病者,舌卷短。」明代章潢在《圖書編》中說:「舌為心之苗,心氣通則舌知五味;心病則舌焦卷而短,不知五味矣。」由於心與舌之間在生理上病理密切相關,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心主脈……,在竅為舌。」楊雲峰在《臨證驗舌法》中說:「舌者,心之苗也。」
應當指出,舌除與心關系密切外,其與脾、腎、肝等臟亦有聯系。如《靈樞。經脈》說:「脾足太陰之脈……連舌本,散舌下。」「腎足少陰之脈,……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世醫得效方。舌之病能》說:「心之本脈系於舌根,脾之絡脈系於舌旁,肝脈循陰器,絡於舌本,腎之津液出於舌端,分布五臟,心實主之。」又《靈樞。經筋》曰:「足太陽之筋,……其支者,別入結於舌本。」「手少陽之筋,……其支者,當曲頰入系舌本。」可見,人體內在臟腑皆通過經脈直接或間接與舌相連,臟腑精氣上榮於舌,而臟腑病變亦反映於舌。故此望舌不僅可以察知心臟氣血的盛衰,而且可推知其他臟腑的病變。正如唐容川在《血證論》中所說:「舌為心之苗,而居口中,臟腑之氣,發現於口者,多著於舌,故察舌可以診知臟腑諸病。」楊雲峰在《臨證驗舌法》亦雲:「查諸臟腑圖,脾、肺、肝、腎無不根系與心;核諸經絡,考手足陰陽,無脈不通於舌,則知經絡臟腑之病。」此即中醫望舌以診全身臟腑病變的原理之所在。故此《望舌遵經。望舌診法提綱》指出:「心者生之本,形之君,至虛至靈,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其竅開於舌,其經通於舌,舌者心之外候,是以望舌可測其臟腑經絡、寒熱虛實也。」

Ⅳ 請教關於舌苔的問題

正常的苔象是薄白的,舌色微紅潤.
簡單的說,黃苔為火.白苔為寒,膩苔為濕.苔干為燥.無苔為少胃氣.
證治准繩·察舌》:凡舌上胎白而滑者,表有寒也,又曰丹田有熱、胸中有寒也。胎黃而燥渴者,熱盛也。胎黑而燥渴者,熱盛而亢極也。若不燥渴,舌上黑胎而滑者,為寒為陰也。舌卷而焦,黑而燥者,陽毒熱極也。舌青而胎滑者,陰毒冷極也。凡舌腫脹,舌上燥裂,舌生芒刺,皆熱甚也。
《望診遵經·望舌診法提綱》:舌常有胎也,無苔者虛也。胎垢薄者,形氣不足;胎垢厚者,病氣有餘。白胎者病在表;黃胎者病在里;灰黑胎者,病在少陰。胎色由白而黃,由黃而黑者,病日進;胎色由黑而黃,由黃而白者,病日退。
《形色外診簡摩·苔質辨證法》:苔之有根者,其薄苔必均勻鋪開,緊貼舌面之上;其厚苔必四周有薄苔輔之,亦緊貼舌上,似從舌里生出,方為有根。若厚苔一片,四周潔凈如截,頗似別以一物塗在舌上,不是舌上所自生者,是無根也。此必久病,先有胃氣而生苔,繼乃胃氣告匱,不能接生新苔,而舊苔僅浮於舌面,不能與舌中之氣相通,即胃腎之氣不能上朝以通於舌也。
《察舌辨症新法》:苔之真退、真化,與駁去、驟退,有大分別。真退必由化而退,何謂退?因苔由厚而漸薄,由板而生孔,由密而漸疏,由有而漸無,由舌根外達至舌尖,由尖而漸變疏薄,由退而復生新苔,此皆凶兆。若驟然退去,不復生新苔,或如駁去,斑斑駁駁,存留如豆腐屑鋪舌上,東一點,西一點,散離而不連續,皆逆象也。皆因誤用攻伐消導之劑,或誤表之故,胃氣胃汁,俱被傷殘,故有此候。
《通俗傷寒論》:凡舌苔糙者多穢濁,粘者多痰涎,固已。惟厚膩與厚腐,尤宜明辨。厚膩者多食積,亦有濕滯。……若厚腐雖多由胃液腐敗,然有膿腐霉腐之別:如舌上生膿腐苔,白帶淡紅,粘厚如瘡中之膿,凡內癰最多此證。肺癰、腸癰多白腐苔;胃癰多黃腐苔;肝癰、腰癰多紫黑腐苔;下疳結毒仍多白腐苔。若霉腐苔,滿舌生白衣如霉苔,或生糜點如飯子樣,……多見於濕溫、溫毒、伏暑、赤痢、梅毒、疳積等證。

Ⅵ 「望而知之謂之神」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通過察望病人的表現就能知道病情病因,(這樣的人)可以稱作神仙了版。

出自《六十一難》權

「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脈而知之謂之巧」

這是中醫看病的四種形式之一,望聞問切,光觀望(指氣色)就能得知患者症結所在。

具體來講中醫四法分別是指通過觀一個人的氣色就知道其症結所在的大夫稱之為神;

通過聽患者的呼吸、氣味就知道其症結所在的大夫稱之為聖;

通過對患者進行症問詢而知其症結所在的大夫稱之為工;

通過把脈才知患者症結所在的大夫只能稱之為巧匠了。

(6)舌診提綱擴展閱讀

望診包括一般望診和舌診兩部分內容,一般望診又包括望神察色,望形態望五官等,舌診包括望舌質望舌苔。望診首先是望神,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的體現,如神志清楚,語言清晰,目光明亮,反應靈敏,稱為有神,是健康或病情輕淺的表現。

如精神萎靡,表情淡漠,目光晦暗,反應遲鈍,甚至神志不清,稱為無神,表示病情較重。通過望神可以對病人的病情和預後,做一個估計,做到心中有數。

Ⅶ 你好,我們學臨床醫學的,請問中醫特長師考些什麼內容

國家規定的中醫學相關專業(中專、大專、本科)可以直接憑學歷考取醫師資格證書外,非中醫學專業的人員只能走傳統醫學師承和確有專長,一年後再考取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證書。

考核內容

1、第一站中醫基本操作

  • 中醫四診操作

  • 中醫舌象識別

  • 四診操作

  • 針灸推拿操作;常見急症針灸技術操作

  • 中醫獨特診療技術操作

    2.中醫臨床答辯

    中醫,中葯,方劑基本知識以及中醫獨特診療技術和臨床應用水平

    1、考核的方法分為實際操作和答辯兩種方式

    • 實際操作:使用器具在模型人上操作

    (1)操作內容有:針灸刺法、灸法,經絡點穴,拔罐技術,攻女咅質、舌苔或咅形識別。

    (2) 點穴要求掌握''大綱」內的54個穴位為重點。

    (3)舌診要求考生隨機抽取舌象圖片題卡一份,採用中醫術語對舌質、舌苔或舌形進行臨床診斷的闡述。

    例:舌紅苔黃,主熱證。

    2、答辯

    答辯內容根據「大綱」要求涵蓋中基、中診、中葯、方劑以及臨床各科疾病的診療知識。

    (1)中基

    包括陰陽五行學說、臟腑經絡理論、病因病機理論以及治則治法原理。

    舉例:

    • 五行制化的含義及規律?

    • 何謂攻補兼施?

    • 如何根據五行相生規律確定治則?其常用治法有哪些?

    • 什麼是正治?

    • 肺氣宣發與肺氣肅降的生理作用有何不同?

    (2)中診

    包括望、聞、問、切、按五診,以及八綱、病因、氣血津液、臟腑、經絡、六經、衛氣營血、三焦辨證的運用。

    舉例

    • 什麼是神?

    • 咳後有雞鳴樣回聲見於什麼病?咳聲如犬吠見於什麼病?

    • 常色的概念是什麼?表現特點是什麼?

    • 結脈的脈象特徵及臨床意義是什麼?

    • 什麼是同病異治?

    (3)中葯

    包括常用中葯的功效、應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基本知識。

    舉例

    • 請例舉2味善解葯、食中毒的中葯名。古人常用何葯治療梅毒?

    • 請判斷天花粉和蒲黃均以花粉入葯的說法是否正確。為什麼?

    • 寒涼葯與溫熱葯分別有什麼作用?

    • 僵蠶、白附子、川茸各宜治療何種病證的頭痛?

    • 歸經的含義是什麼?對臨床用葯有何指導意義?

    (4)方劑

    包括常用方劑的功效、主治、組方原則、配伍意義、臨床應用等基礎知識。

    • 請簡述「臣葯」的含義?

    • 簡述烏梅丸、大承氣湯、四逆湯、四逆散

    • 各治何種類型之厥證?

    • 試述健脾丸的功用、主治和辨證要點?

    • 銀翹散和桑菊飲的組成有什麼異同?

    • 試述半夏白術天麻湯的葯物組成。

    (5)臨床各科疾病的診療知識

    包括「大綱」內要求的32種各科常見疾病的診療知識。

    2、對指導老師學術思想、臨床經驗和技術專長的掌握水平及應用能力

    答題要點:

    (1) 簡述指導老師學術思想、臨床經驗和技術專長。

    (2) 臨床中如何應用指導老師的臨床經驗和技術專長?

    3、常見急症針灸技術操作

    考核內容包括「大綱」內要求的對暈厥、虛脫、抽搐、痛經、內臟絞痛、牙痛、高熱等急症的針灸技術應用。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