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哲學期刊
這個問題太籠統了 要看具體期刊情況 不過一般核心至少一兩千 當然也要看你 如果你是牛人 你不給錢他們也會來找你 如果你是菜鳥那你只好和他們討價還價
⑵ 有什麼勵志的期刊嗎
意林咯,再大的道理不去實踐永遠是道理
⑶ 怎麼樣可以買到《世界哲學》雜志
中文名: 《世界哲學》
英文名: World Philosophy
類別: 國家級學術期刊
主辦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版哲學研究所
主編權: 李河
創刊時間: 1956年1月1日
出版周期: 雙月刊
曾獲獎項: 該刊被列為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
國內刊號: CN 11-4748/B
國際刊號: ISSN 1671-4318
郵發代號: 2-202
定價: 9.9元/期
其他: 16開
《世界哲學》(World Philosophy, 原名《哲學譯叢》)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主辦的國家級學術期刊,是CSSCI來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名刊建設工程」的首選刊物之一,2002年改刊為《世界哲學》至今,為雙月刊。編輯部主辦有世界哲學網。
你可以到郵政局訂閱此刊。
⑷ 小學生作品發表的雜志期刊,收費也行,又能幫到的嗎謝謝
閱讀
少年文藝
數學小靈通
小火炬
英語大王
新少年
當代小學生
小學生
小學生導讀
小學生生活
小學生時空
小學生天地
小學生學習指導
小學生優秀作文
小學生作文
小學生作文選刊
創新作文
小學生時代
作文成功之路
紅領巾
世界兒童
課堂內外(小學版)
故事作文
小哥白尼
小星星
小朋友
小學生之友
小學生導刊
小學生必讀
同學少年
紅蜻蜓
青少年日記
數學大世界
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教育社會科學)
小學時代
小學數學教育
小學生作文輔導
小學閱讀指南
小學科學
數學大王
讀寫算
河北教育
七彩語文
啟迪與智慧
少先隊活動
素質教育大參考
新作文
聰明泉
小雪花
學苑創造
小學科技
少兒科技
作文世界
小作家選刊
作文大王
素質教育博覽
幼兒100
啟蒙
教育研究與評論
中小學數學(小學版)
課程教學研究
新教師
幼兒教育
今日教育
黑龍江教育
班主任之友
語文世界
中小學音樂教育
小讀者
學生之友(小學版)
中小學實驗與裝備
中小學德育
教學月刊(小學版)
課程教材教學研究
小學教學
小學語文教學
中小學教學研究
小學教學研究
小學教學設計
小學教學參考
雲南教育
教育實踐與研究
中小學教師培訓
上海教育科研
教育科學研究
外國中小學教育
學前教育研究
課程-教材-教法
中小學外語教學(小學篇)
現代中小學教育
中小學管理
外國中小學教育
教育科學研究
上海教育科研
人民教育
課程-教材-教法
教學月刊(中學版)
教學與管理
學前教育研究
⑸ 一萬五千字的哲學研究論文怎麼寫
一 要想了解一位教授究竟偏愛哲學還是大陸哲學,最容易的是看看他書架上的圖書雜志。如果他有相當多的黑格爾和海德格爾的著作以及關於他們的著作,而沒有戴維森和羅爾斯的書,那他也許情願被描繪成偏愛大陸哲學的,至少不願意被說成是偏愛分析哲學的。如果他的書桌上堆滿了寫有大量標記的抽印本,都是選自《哲學雜志》、《哲學季刊》和《哲學評論》等期刊的文章,那麼他便可以被當作分析哲學家的典型。 不過,有時候你會遇到這樣一位哲學教授,他既參加由上述雜志舉辦的討論會,也能夠就諸如哈貝馬斯對海德格爾"轉向"的動機的解釋是否恰切的談得頭頭是道。還真有不少人,既包括以為母語的,也包括非英語母語的,能夠在羅爾斯與卡爾·施密特、德里達與維特根斯坦、福柯與C.考斯佳德(Christine Korsgaard)①之間游刃有餘。不過,本書各位撰稿人的大作中體現出的這種左右開弓的本領(ambidexterity),在全世界的哲學家中仍屬相對較少的一小部分。不妨做一個無法證實的猜想(雖然它以對許多國家的許多哲學系的訪問為基礎)我認為這部分哲學家的比例大約在百分之十左右。 左右開弓的本領之所以比較少見,其主要原因是:生為了找到哲學教職,先得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可靠的職業候選人,但他們的時間只允許他們涉足某一個領域,而他們能夠取悅的潛在僱主也只有那麼多。在大多數歐洲國家,競爭這樣的教職的候選人在進入市場之前,必須大量的思想史,因為他們不能讓自己在被問及這樣的問題時一臉茫然:霍布斯與馬基雅維利的關系如何?尼采何以偏愛索福克勒斯而不是蘇格拉底?而在英語國家,他們就不必操這個心。但他們卻必須能夠回答這樣的問題:主流英語哲學雜志(至少也得是其中特別重要的)最近幾期討論的問題都有哪些? 克爾凱郭爾與克里普克,D.劉易斯與謝林,無論一個學生具有多大思想的好奇心,也不管他想對他們持有多少見解,時間總是不夠。因此,如果他想這種左右開弓的本領,那通常都是以後的事情,即在他取得教職資格之後。然後他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來研究而不是為了取悅於面試者或資深的同事。 只要在如何看好各個國家的職業市場這個問題上始終存在著學上的差異,哲學就將繼續大體上"分裂"為分析哲學和大陸哲學兩大陣營。不過這種分裂是否值得憂慮尚未可知。哲學領域的學術研究,類似於文學領域而不是領域,總是有地域之分的。就像文學領域內的研究生所受到的訓練就是典型的對單個國家的文學的研究一樣,哲學領域內的研究生所受的訓練也是典型的對該國哲學系正在討論的著作和問題的研究。 當法國的哲學專業學生不可能不讀列維-布留爾,義大利的每一個哲學家都在閱讀克羅齊研究黑格爾的著作時,在德國幾乎沒有人去關注他們。在1930年代的美國,哈佛大學大多數哲學專業的學生在讀非常不同的著作,比海德堡、比薩、牛津甚至哥倫比亞大學的哲學學生更為廣泛。學生們關於哲學前沿、也就是那些緊迫問題的想法,因國別而相去甚遠,而且事實上,因其所在接受學術訓練的大學的不同而差異極大。 在每一個國家,大部分哲學教授都不會過多地超出其導師為他設定的研究領域。因此,如果某位學生在密歇根大學的導師向他保證:德里達整個是一個江湖醫生,或者圖賓根大學的導師認為形式語義學神神叨叨,認知科學小打小鬧,這個學生也許會就此一直相信下去。從理想上說,我們這些哲學家都認為應當不斷地質疑我們的預設;但事實上,我們並不比別人好多少。大多數分析哲學家都對大陸哲學持一種曖昧的輕視態度,同時又沒讀過多少那方面的著作。許多大陸哲學家對分析哲學嗤之以鼻,卻未曾嘗試搞清楚分析哲學家認為自己正在進行的研究。 但是,如果分析哲學和大陸哲學的分裂只不過是我們所熟悉的、幾乎不可避免地學術地域化的最為明顯的例子,那麼,為什麼它就應當比別的"分裂"產生出那麼多的不信任和輕蔑呢?--如天體物與物理化學之間、民法與刑法實踐之間、義大利文學與德國文學之間的"分裂"?又為什麼不將其僅僅視為單個學科內部受到不同專業吸引的不同學者之間的事情呢? 答案在於,我所描述的專業形成上的分歧,產生了對如下問題的不同解釋:什麼樣的哲學教授是有價值的、有效力的,哲學在文化中的地位又是怎樣的。以某種方式訓練下的學者所獲得的自我形象(self?image),與另一種方式訓練出來的學者相去甚遠。他們對經受不同學術訓練的人懷有輕蔑之意,故有猜疑之心:那些人是吃白食的,是從學科的聲望中取利的;但此學科的性質和功能如何,他們要麼一無所知,要麼無法理解--這使他們陷入了各種形式的思想惡習(intellectual vice)。 自我形象中最大的差異在於,自然科學的模式對絕大多數分析哲學家來說遠比絕大多數大陸哲學家重要得多。法國和德國哲學家所做的大部分工作在分析哲學家看來,頂多是"純粹的"思想史研究,而與哲學家應當解決問題(problem?solving)的分內工作相去甚遠。在《理智》(Nous)、《心》和《哲學雜志》上發表的大部分論文,對在西班牙、日本、波蘭和巴西教哲學的絕大多數學者來說,就像是真空中偽科學的嗡嗡作響。他們用貝克萊的名言諷刺那些被分析哲學家歸於"形而上學和認識論"名下的紛然雜陳的問題:"揚起一陣塵土,然後抱怨他們什麼也看不見。"那些被英語國家的哲學家形容為當代哲學研究的"核心領域"的問題,在他們看來,與最初把他們引入哲學之門的思想興趣幾乎毫不相干。
二 是否應當將自身當作一種來思考,這個有點像哲學與思想史的關系,或許不參照實質性的哲學即可加以討論。但事實上,元哲學問題(即倘若哲學有價值,那麼價值何在?最好的探求方式何在?)與知識、真理和意義的本性的問題無法分離。在下面,我將概述這其中的一個問題,以便表明它能夠產生多少不同的回應,而且這些不同的回應又是如何被不同的元哲學觀點產生的。 這個問題是:概念只是語詞的使用,抑或概念能夠被更好地理解--一旦獲得了明晰性則"概念的混淆"就會被清除,而不是只能被粗疏地把握的東西?圍繞這兩個選擇而展開的爭論使我們反思了這樣的問題:是否存在像"概念"這樣的活動?哲學家能否只是描述用法,並或許只是對用法中的變化提出建議?維特根斯坦放棄了系統化的意義理論的企圖,這是否正確?奎因認為"語言表達式的意義"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亞里士多德式的本質主義的殘余,這又是否恰當?如果他們兩位是正確的,那我們還能否保留"概念的明晰性"乃是哲學探究的一個目標這一思想?我們能否追隨奎因對分析與綜合、語言與事實的區分的批判,卻又堅持哲學家探究的是"概念"問題而非"經驗"問題這一思想?如果不能,那麼我們能否找到別的什麼方式,使哲學仍然步入科學的坦途? 元哲學問題是圍繞如下爭論而展開的:一個斷言的是不是用以做出這個斷言的句子的事兒,故既因使用者、亦因讀者的變化而變化?如果不是的話,那就一定有什麼不變的東西(即構成這個句子的語詞所表達的概念),從而或許確實存在著具有內在性質的東西,使得哲學分析有望得以確定。但是,倘若斷言的內容確實以那種方式不斷變化,那麼概念就會像人一樣--從來也沒有重復過同一個模樣,永遠在,不斷在成熟。你能夠通過改變用法而改變一個概念,但你無法一勞永逸地正確理解這個概念(get a concept right)。 B.布蘭頓(Robert Brandom)②論證道,依照人的模式來處理概念,乃是黑格爾的思想和實用主義的核心。③布蘭頓自己的推論主義的(inferentialist)語言哲學是圍繞如下論斷建立起來的:句子的內容在不斷流動,句子也毫不遜色。在他這種觀點看來,由句子組成的從斷定到斷定的推論構成了句子所具有的惟一內容。推論的性質並未成為語言結構的組成部分,而是當個體和社群著手修正他們語言的和非語言的行為模式的時候很容易把握的東西。④採納布蘭頓的觀點會迫使我們放棄這樣一種觀念:像"知識"或"德性"、"心靈"、"正義"這樣的概念擁有永恆的、結構性的特徵,哲學家能夠洞若觀火,而凡夫俗子卻可能視而不見。 如果缺少了這種觀念,就很難把哲學史看作絕大多數分析哲學家更喜愛的那副樣子--即對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曾經考察過的同樣素材的不斷考察,以希望最終正確理解知識、德性、心靈和正義。哲學家們能夠希望像科學家那樣一勞永逸地正確理解什麼事,這個希望對於絕大多數分析哲學家來說是非常寶貴的。基於這一希望而建立起自我形象的哲學家則譴責那些認為不存在被稱為"概念"和"意義"的穩定存在物的哲學家,指控他們把哲學還原為"純粹的對話"了。 就我本人而言,這一指控至少是相當准確的(即使把"純粹"二字去掉的話也是如此)。我認為,哲學從來沒有打算依賴於科學的可靠道路,讓哲學走上這樣一條路也不是什麼好主意,所以我滿足於這樣一種看法:哲學教授對文化的貢獻是通過對語詞的用法的變化提出建議,使新的語詞進入流通和傳播過程,而不是通過創造一些分析,為語詞的適當用法提供標准。我非常願意放棄正確理解事物的目標,而代之以擴大我們關於個體和文化的自我描述的交際語庫(repertoire)這一目標。在這種觀點看來,哲學的要旨並不是去發現人類"確實"是什麼,而是幫助我們成長--使我們更幸福,更自由,更具有適應性。我們的概念的成熟,概念語庫的增長,就構成了文化的進步。 作為語詞用法變化的一個例子(這種變化或許可以產生更成熟的元哲學爭論形式),我建議我們放棄"大陸哲學"這個術語,並將對話的哲學(conversational philosophy)與分析的哲學相對照。這個變化將會改變我們的關注點,即從世界各地強加於青年哲學工作者的求職要求上的差異,轉換到我剛才刻畫的問題之上:是否存在著哲學家能夠正確理解的東西。 我認為,"正確理解"(getting it right)這個詞,只有當對這個話題感興趣的每個人都從同樣的斷定得出大量相同的推斷時,才是適當的。而"正確理解"這回事的出現,也只是當人們就這個領域內的探究目標達成共識的時候,當有關的每一個人都清楚地知道解決問題的方式,從而問題能夠確定下來的時候。在我們討論的許多話題上,常識提供了這樣的共識,如同專家文化(expert cultures)在其他許多話題上一樣。在這些文化當中存在著一致,例如,一個基因的定位取得一致,就是把基因的化合物分析為它的組成元素,或者一個定理得到了證明。專家文化的成員都以幾乎相同的方式使用著相應的所指表達式(如"基因"、"元素"、"證明")。他們還對何物存在基本達成共識,因為對某種特定存在者的存在的共同信心,與對於某種所指表達式的效用的共識是分不開的。⑤ 分析哲學作為一個整體,現在不是而且從來也不是一種專家文化,具有這種長期而近乎普遍的共識的特徵。共識之所在一直是地域性的,暫時性的。在為分析哲學所統治的學系中,其教授撰寫的論文所處理的問題,在資歷較淺的新聘同事看來,通常完全是稀奇古怪的。飢腸轆轆的一代代分析哲學家,彼此都想把對方踩到腳下,這一景象在我看來,是支持對話哲學的最強有力的證據。分析哲學家未能發展出一個超越代際的問題域,這一失敗提供了最好的理由,使我們認為"讓我們正確理解它!"的口號有必要被另一種口號所取代,如"讓我們另闢蹊徑吧!";而這些一個接一個的失利,便是哲學職業化二百年來的顯著特徵。 回想一下這個充斥著失敗的二百年有助於我們認識到:哲學總是應該成為我們把常識和所有形形色色的專家文化加括弧之後留下的東西。⑥哲學永遠不應成為一種專家文化,每當它試圖把自己轉變為這樣一種文化的時候,它就蛻化為經院哲學了。無論是文學批評還是哲學都應當成為專家文化的觀念,乃是一種不幸的嘗試的結果,這種嘗試就是把這兩個探究領域塞入一種為滿足律師、醫生和自然科學家之用而設計的大學體制當中。⑦ 一旦我們放棄了某些東西是"天然的待解釋者"(natural explananda)(即那些在任何、任何都令熱衷思考的頭腦去關注的論題)的想法,我們就不會再把康德、黑格爾、維特根斯坦、奧斯丁和布蘭頓視為"做"(doing)形而上學、認識論或語義學的,也不會視之為在正確理解(或沒有了解)實在、知識或意義。相反,我們會認為他們是在表達對某種耳熟能詳的思想傾向的難以容忍的態度,並試圖確立一種新的語匯表,一種現在正在討論的描述現象的新方式。 黑格爾所表達的就是對康德等哲學家所使用的語匯表的難以容忍的態度,因為他們堅持認為主客二分是無法化約的。為了說服人們不要再以笛卡爾和康德式的方式言說,黑格爾提供了一整套對知識,對道德與理智進步,以及其他一切事物的重新描述。對於用以討論這些問題的許多舊術語,他都賦予了新的、特別是黑格爾式的涵義。後期維特根斯坦也表達了對自己的《邏輯哲學論》和摩爾、羅素的哲學傾向的無法容忍的態度。奧斯丁視艾耶爾的思想為草芥,因為他無法容忍其無休止的拖延,妨礙了去探尋能夠拯救英國經驗主義的東西。布蘭頓並不是在說:每個人都錯誤地理解了概念,只有我才正確地理解了它們。他的意思更像是:表象論者對語義內容的解釋已為世人熟知,他們提出的問題也越來越沉悶乏味,還是讓我們嘗試一種推論主義的解釋吧,看看能不能做得更好。《精神現象學》與《使之清晰》,猶如《哲學》與《感覺與可感物》,都不是用來回答"它們究竟在正確理解什麼"的問題,甚至也不是用以回答"它們在嘗試理解什麼"的問題。更有用的問題是:它是否有助於開始以那種方式言說? 分析哲學與大陸哲學的區分主要是個地和社會學的問題,而我更願意取而代之的分析的哲學與對話的哲學之間的區分則區別了不同的自我形象,這些形象由於採用了不同的元哲學態度而產生,反過來又是一階哲學問題(如關於概念本性的問題)之回答的原因和結果。 我更傾向於上述意義上的對話的哲學而不是分析的哲學,因為我更傾向於那些具有充分的主義態度的哲學家,他們認為自己在參與一場對話,而不是在從事一種准科學的訓練。我之所以對分析哲學抱有疑慮,是因為這一傳統中的哲學家們往往認為他們在研究生時代老師教他們討論的那些問題就是重要的,因為這些問題就是他們在研究生時代老師教他們討論的問題!因此,無論對於過去的還是現在的其他哲學家,他們都傾向於將其著作與那些問題聯系起來加以品評。在我看來,這一專業化的扭曲過程,較之對話哲學家那裡出現的類似現象,更有危害。
三 教授的地定位與其自我形象之間之所以存在著大致的聯系,其中一個原因是:對話的哲學在有些國家更為流行,在那裡,黑格爾的著作是接受哲學高級訓練的學生的必讀。而在那些對話的哲學不那麼流行的的國度,申請哲學教職的候選人可以在提到黑格爾的名字時茫然不知,而對他引入到哲學當中的主義也頗有疑慮。在這些國度里,學生們仍然傾向於從康德直接跨到弗雷格。跳過黑格爾有助於他們保持康德式的思想,即存在著思想、意識、理性或語言等等的永久性結構,等待著哲學家去揭示,而平民百姓困惑不解也無所謂。堅信這些結構的哲學家往往認為哲學與從笛卡爾到康德的哲學一脈相承,通常也認為黑格爾-尼采-海德格爾這一系乃是不幸地誤入歧途,置之不理也無傷大雅。 相反,致力於後面三位人物的哲學家通常對黑格爾的這一看法心有戚戚:"哲學乃是思想中對其的把握。"他們傾向於認為,哲學的進步不是由於對的解決,而是以新問題取代了舊問題--語詞的某種用法所產生的問題被另一種用法所產生的問題所取代。這種歷史主義的觀點使他們對維特根斯坦的主張(哲學的目標是"完全的清晰")心存疑慮,因為這是一種對事物實際所是的毫無疑問的把握,它要讓哲學(不只是亞里士多德哲學、笛卡爾哲學、弗雷格哲學,而是哲學本身)進入永久和平。他們猜測,只要存在著文化變遷,只要、和產生了以舊的方式使用的舊語詞無法令人滿意地描述的東西,哲學就不會終止。⑧這也令他們懷疑維特根斯坦對"無意義"(nonsense)這一術語不謹慎的使用,而對其另一個主張頗有同感--即如果你賦予萬事萬物以意義,則它們就有意義。因此,他們認為自己的任務不是用意義取代無意義,而是用某種更好的東西取代特定術語的可感的、一致的用法。 持黑格爾式的觀點的哲學家往往贊成"建構論"的思想,特別是這樣一種觀點(此觀點我已經順便提到過):關於各種對象的存在問題可以歸結為關於特定的所指表達式的問題。他們也傾向於將哲學的不斷視為由天才的個體而不是共同協作的群體所施展的富有想像力的跳躍。
⑹ A刊、B刊、C刊和普刊有什麼區別
一、區別
1、有沒有被認定。
各單位根據各自行業研究特點,會對期刊進行篩查,確定其中一部分期刊為核心期刊或專業期刊,那麼沒有被認定的那部分期刊,就被統稱為普刊。
而A刊、B刊、C刊屬於已被單位認定的期刊。A刊、B刊、C刊再根據各單位不同劃分標准進行細分。
2、學術水平高低。
普刊屬於行業認定的期刊之外的期刊,通常在這一行業內所代表學術水平會低於被認定期刊,而行業認定期刊根據不同劃分標准會分為A刊、B刊、C刊,根據劃分標准不一樣,所代表學術水平高低會有所區別。
關於A類、B類、C類:這是是一些單位對學術期刊的水平的簡單認定,各單位不一定,標准也不一致。
這種劃分方式按期刊代表學術水平通常A類>B類>C類。
由於具體劃分標准各行業各機構千差萬別,這里不再敘述,如有需要,可向所在學校或企業咨詢具體分類。
二、針對期刊從不同的角度分,有多種分類。
1、按期刊的學科歸屬進行分類
以《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期刊分類表》為代表,將期刊分為五個基本部類:
(1)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2)哲學(3)社會科學(4)自然科學(5)綜合性刊物。
2、按期刊的內容特徵和讀者層次進行分類
(1)一般期刊,強調知識性與趣味性,讀者面廣,如我國的《人民畫報》、《大眾電影》,美國的《時代》、《讀者文摘》等;
(2)學術期刊,主要刊載學術論文、研究報告、評論等文章,以專業工作者為主要對象;
(3)行業期刊,主要報道各行各業的產品、市場行情、經營管理進展與動態,如中國的《摩托車信息》、《傢具》、日本的《辦公室設備與產品》等;
(4)檢索期刊,如我國的《全國報刊索引》、《全國新書目》,美國的《化學文摘》等。
3、按期刊的學術地位分類,可分為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兩大類。
三、論文比較容易被接受並不分那個期刊,還是看論文的質量,論文質量好了就容易被接受。
四、時間:北大核心以上級別期刊的安排周期一般在6到8個月,審稿周期一個月。從投稿到審稿到發表一般需要一個月。
五、投稿的注意事項:
《發表學術論文「五不準」》明確指出,不準由「第三方」代寫論文、不準由「第三方」代投論文、不準由「第三方」對論文內容進行修改、不準提供虛假同行評審人信息、不準違反論文署名規范。
其中,「第三方」指除作者和期刊以外的任何機構和個人,「論文代寫」指論文署名作者未親自完成論文撰寫而由他人代理的行為,「論文代投」指論文署名作者未親自完成提交論文、回應評審意見等全過程而由他人代理的行為。
(6)元哲學期刊擴展閱讀
A類一級:被SSCI、A&HCI收錄的期刊。SSCI、A&HCI是衡量科研水平的重要標志,學術界通常會把SSCI、A&HCI論文放在最前邊。
A類二級:CSSCI期刊。CSSCI期刊的學術水平在國內教育界被認可和推崇,是統計「211工程」建設成效、申報各級重點學科、博士點的重要數據,部分CSSCI期刊是高校公認的具有代表性的頂尖期刊。
A類三級:屬二級學科的全國權威性專業期刊。比B類水平高的重要期刊,可以作為高校科研能力比較、博士論文、省級國家級重點學科申報、教師高級職稱評審的重要指標,通常都是某專業內的重要期刊。
B類:其他被CSSCI收錄的期刊,以及ISSHP收錄的論文、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光明日報、人民日報發表的論文都算是B類。
C類:沒有被CSSCI收錄但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收錄的期刊,在學科內有重要影響,多為青年高校教師論文發表的期刊。
⑺ 鄭志明的鄭志明教授1980-2007發表的期刊論文
台灣輔仁大學宗教學系鄭志明教授1980-2007發表的期刊論文:
1. 列子楊朱篇的意識形態,1980,哲學與文化月刊 7卷 9期
2. 疏導台灣當今秘密教派,1980,鵝湖月刊 61 期
3. 聖之時者 ─ 談孔子對時代的回應,1981,鵝湖月刊 67 期
4. 台灣瑤池金母信仰研究,1984,台灣風物 34 卷 3期
5. 台灣齋教的淵源與流變,1984,台北文獻直 67 期
6. 台灣民間鸞堂儒宗神教的宗教體系初探,1984,台北文獻直 67 期
7. 淺論當今台灣民間宗教研究的態度與方法,1984,台北文獻直 69 期
8. 唐代古文家的天命觀初探,1984,鵝湖月刊第 111 期
9. 左傳災異說探論,1984,鵝湖月刊 114 期
10. 試說無量壽經四十八別願的宗教精神,1984,中國佛教第28卷第12期
11. 唐代永嘉禪師證道歌義理初探,1984,中國佛教 28 卷 6期
12. 台灣無生老母信仰淵源探論,1985,台北文獻直 71 期
13. 從台灣俗諺談傳統社會的處世思想,1985,台北文獻直 74 期
14. 檢驗高中新編中國文化基本教材中的孔孟「根本」思想,1985,鵝湖月刊 120 期
15. 史通在中國文學上的價值,1985,孔孟月刊 275 期
16. 銷釋金剛科儀的義理初探,1985,中國佛教 29 卷 5 期
17. 唐代龐居士的詩偈及其宗教境界,1985,中國佛教 29 卷 11 期
18. 敦煌寫本老子想爾注義理初探,1986,中國學術年刊第八期
19. 台北地區弘化院的宗教體系,1986,台灣神學論刊 8 期
20. 台北地區夏教的宗教體系研究,1986,台北文獻直 76 期
21. 從台灣俗諺談傳統社會的宗教思想,1986,鵝湖月刊第 127 期
22. 莊子內篇「人」的概念探述,1986,鵝湖月刊 133 期
23.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義理疏證,1986,鵝湖月刊 137 期
24. 游記類鸞書所顯示之宗教新趨勢,1987,中研院民族所集刊 61 期
25. 醉古堂劍掃的社會人格,1987,中華文化復興月刊 20 卷 6 期
26. 菜根譚的社會思想,1987,科際整合學報第 1 期
27. 台灣勸善歌謠的社會關懷,1987,民俗曲藝 45、46 期
28. 灶君寶卷的灶神信仰,1987,民俗曲藝 48 期
29. 太上感應篇的倫理思想,1987,鵝湖月刊 143 期
30. 王爺傳說,1988,民俗曲藝 52、53 期
31. 試論清靜經的「道」,1988,鵝湖月刊 155 期
32. 功過格的倫理思想初探,1989,中國學術年刊 10 期
33. 當今台灣民間鸞書的文學形式,1990,漢學研究8卷1期
34. 唐代傳奇的夢,1991,鵝湖月刊190期
35. 從殘害骨肉事件談基層社會的文化意識,1991,文化評論
36. 關漢卿雜劇的宗教意識,1992,鵝湖月刊 208 期
37. 從「戶蠅蚊子大戰歌」談民間文學的創作意識,1992,淡江大學中文學報1期
38. 山海經的神話思維,1993,淡江大學中文學報2期
39. 從殺害骨肉事件談基層社會的文化意識,1993,鵝湖月刊 214 期
40. 台灣民間信仰的濟世觀,1994,內政部「宗教輔導論述專輯」
41. 莊子的鬼神觀,1994,鵝湖月刊 233 期
42. 台灣「新興宗教」的名詞界定,1995,台灣史料研究6號
43. 台灣民間宗教的文化意識,1995,歷史月刊86期
44. 末世預言與卯劫觀音,1995,歷史月刊92期
45. 信仰族群與族群和諧,1995,宗教哲學1卷2期
46. 台灣新興宗教的現象商議,1995,宗教哲學1卷4期
47. 民間信仰與台灣的族群和諧,1995,鵝湖月刊 237 期
48. 民間的養生術與民俗醫療,1996,歷史月利96期
49. 台灣觀音信仰的現象分析,1996,宗教哲學2卷1期
50. 台灣民間信仰的多重至上神觀,1996,宗教哲學2卷2期
51. 台灣善書研究的現況與展望,1996,宗教哲學2卷4期
52. 台灣媽祖祭典的現象分析,1997,宗教哲學3卷1期
53. 台灣「宗教教育」的問題商議,1997,宗教哲學3卷2期
54. 唐君毅儒家宗教精神說,1997,宗教哲學3卷3期
55. 論傅偉勛佛教生死學,1997,宗教哲學3卷4期
56. 從傳統宗教生死觀談代理孕母,1997,應用倫理研究通訊(1997.10)
57. 胡適的宗教觀,1997,鵝湖月刊 260、261 期
58. 康有為的宗教觀1997,鵝湖月利267、268期
59. 林清玄學佛散文的教主形象1998,鵝湖月利281期
60. 二十一世紀儒學的社會實踐,1999,文明探索19期
61. 道教的生死觀,1999,歷史月刊139期
62. 台灣新興宗教的文化特色1999,宗教哲學5卷1、2期
63. 杜光庭《道德真經廣聖義》的神人觀1999,鵝湖月刊285期
64. 儒學的現世性與宗教性,1999鵝湖月刊286期
65. 元雜劇桃花女的婚姻儀式,1999,鵝湖雜志288期
66. 楊贊儒與聖德寶宮,2000,台灣文獻51卷3 期
67. 台灣新興宗教的救劫運動,2000,宗教哲學6卷3期
68. 明初張宇初「峴泉集」的生命觀,2000,鵝湖月刊295期
69. 印順的中國古代神話研究,2000,鵝湖月刊297期
70. 《太平經》的養生觀,2000,鵝湖月刊299期
71. 《太平經》的性命觀,2000,鵝湖月刊300期
72. 譚嗣同的宗教觀,2000,鵝湖月刊302期
73. 從《太平經》談道教的生命觀,2000,中華道教學院南台分院學報1期
74. 近五十年來台灣地區民間宗教之研究與前瞻,2001,台灣文獻52卷2 期
75. 台灣宗教組織化的困境,2001,宗教論述專輯3輯
76. 涼山彝族「驅鬼經」的人鬼交感儀式,2001,民俗曲藝(2001.5)
77. 從說文解字談漢字的鬼神信仰,2001,鵝湖月刊307期
78. 教育的「聖俗」問題,2001,鵝湖月刊309期
79. 神觀交談-從多重至上神談起,2001,揭諦學刊4期
80. 社區文化的宇宙圖式與神聖空間,2001,鵝湖月刊312期
81. 台灣西王母信仰的時代意義,2001,鵝湖月刊218期
82. 砂勞越華人社團與宗教互動關系,2001,馬來亞大學《學術論文集》6 輯
83. 台灣民眾宗教信仰的生死關懷與靈驗性格,2001,輔大宗教研究3期
84. 台灣民眾宗教信仰的生死關懷與靈驗性格,2001,輔仁宗教研究3 期
85. 台灣新興宗教的宗教對話,2001,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1期
86. 民間信仰「合緣共振」與「含混多義」的思維模式,2001,玄奘學報4期
87. 從太上洞玄步虛章談步虛詞的神人交感,2001,中華道教學院南台分院學報2期
88. 台灣宗教團體經濟資源的問題,2002,宗教論述專輯4輯
89. 從靈感到修行,2002,宗教哲學8卷2期28
90. 談台灣葯簽文化,2002,傳統藝術19期
91. 從《太上洞玄步虛章》談步虛詞的神人交感,2002,道韻11輯
92. 華人信仰心理與宗教行為,2002,鵝湖月刊324期
93. 從唐君毅《病里乾坤》談儒學醫療,2002,鵝湖月刊328期
94. 巫術文化的哲學省思,2003,鵝湖月刊335期
95. 禁忌文化的哲學省思,2003,鵝湖月刊342期
96. 唐君毅的《人生之體驗》談儒學的生命教育,2003,新世紀宗教研究1卷3期
97. 哪吒神話的生命觀,2003,第一屆哪吒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98. 敦煌寫卷「患文」的宗教醫療觀,2003,普門學報15期
99. 台灣靈乩的宗教形態,2004,內政部宗教論述專輯6輯
100. 東馬德教會的發展,2004,世界宗教學刊3期
101. 宗教組織的現代化與對治現代化,2004,宗教哲學31期
102. 中國命運觀的文化意識,2004,文明探索叢刊37卷
103. 佛教與基督宗教社會關懷的省思,2004,文明探索叢刊38卷
104. 陳靖姑信仰與法派的宗教形態,2004,新世紀宗教研究2卷3期
105. 敦煌寫卷「亡文」的生命教育,2004,普門學報19期
106. 東南亞大伯公信仰的發展,2004,泉州華僑大學學報
107. 對台灣漢人宗教精神領域的研究,2004,高雄道教學院學報1期
108.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中的宗教觀,2004,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3期
109. 老子的醫療觀,2005,鵝湖月刊357期
110. 「通神」與「神通」的文化意識,2005,文明探索叢刊41卷
111. 人性與安寧療護,2005,宗教與民俗醫療創刊號
112. 《佛說天地八陽神咒經》的家庭禮儀與修行法門,2005,宗教與民俗醫療2期
113. 佛教經典的胚胎生命觀,2005,普門學報29期
114. 藏傳佛教在台發展現況與省思,2005,普門學報30期
115. 台灣靈乩的宗教形態,2006,文明探索叢刊45卷
116. 台灣寺院經濟資源的運用問題,2006,亞細亞民俗研究6輯
117. 《善生經》的生命修持觀,2006,宗教與民俗醫療學報3期
118. 雜阿含經》的瞻病關懷,2006,宗教與民俗醫療學報4期
119. 牟宗三《圓善論》的生命關懷,2006,揭諦11期
120. 從《道法會元》談宋元符籙法派的世界秩序觀,2006,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6期
121. 林兆恩的生命關懷,2006,輔仁宗教研究13期
122. 明代王道淵的性命相混說,2007,鵝湖380期
123. 《周易》六十四卦的生死關懷,2007,鵝湖月刊388、389期
124. 《佛說觀葯王葯上二菩薩經》的凈土觀,2007,妙林雜志19卷10、12月
125. 易經六十四卦的生死關懷,2007,中山大學文與哲學報10期
⑻ 我是一本大學的本科生,請問有哪些本科大學學報或政治學類的期刊接受本科生投稿,投稿難度不大且有公認度
你陷入了兩個誤區,第一是任何期刊和會議的投稿都沒有限定學歷,期刊論文不是學位論文,只有通信作者和第二第三作者之分,只有水平要求,沒有學歷要求,很多論文都是學生當第一作者導師當第二作者,作者的身份論文本身不做任何說明。而且本科生直升博士往往限定的就是論文數量和質量,本科生不能發論文的話怎麼會有此說?
第二是期刊的審稿(也就是你說的難度)並不是很嚴格,但是在檢索收錄的時候會很嚴格。公認度一般用被收錄的檢索和文獻的影響因子來度量,不是以你發表在什麼期刊上來度量。有些期刊會被相關檢索全文收錄,所以認為某些期刊比較有影響力的話不嚴格說也對。
有幾個比較容易投稿的國家級核心期刊你可以關注一下: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
但是我個人不推薦您自己發表,期刊審稿雖然不怎麼嚴,但是有個發表時間的問題,我建議您找本校的一些有影響力的老師幫助,冠上他的名字,找他有關系的學報來投稿,同時願意讓他當通信作者(指導老師為通信作者學生本人為第二作者的情況下,一般單位都把學生也算成第一作者)的話一般也會為你報銷相關費用。如果您堅持自己發表,審稿通過到發表出來恐怕一年時間都是少的,甚至入學開始投稿到畢業也發表不出來也有可能。另外數千元的版面費自費的話也很不劃算,自費這么一筆錢去獲得一個很可能畢業也是處在待發表狀態的論文,何苦來哉?就算是SSCI全文收錄的期刊審稿通過,你畢業的時候待發表狀態的論文也不能標注為待檢索,任何人也不會承認的。
⑼ 怎麼看期刊的等級
根據你的學科方向,選擇相對應的學術核心期刊。
還有以下幾點:
1、注意期刊的「主管單位」和「主辦單位」是有區別的
2、一些地方大學的學報也是不錯的投稿選擇
3、在網上檢索這些編輯部的機構名稱和刊名,獲取有用的鑒別信息。
(自然科學部分)
一類期刊:
科學通報(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國科學院)
二類期刊:
1. 綜合類:自然科學進展
2. 數學類:數學學報、數學進展、數學年刊、應用數學學報、高校應用數學學報
3. 物理學類:物理學報、高能物理與核物理、天文學報、半導體學報、金屬學報
4. 化學類:化學學報、高等學校化學學報、化工學報
5. 生物類:植物生理與分子生物學學報、動物學報、遺傳學報、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報
6. 地理類:地理學報、地理研究、地理科學
7. 計算機技術類:計算機學報、軟體學報、計算機研究與發展
8. 電子、電工、自動化類:自動化學報、電子學報、電工技術學報
9. 材料科學類:無機材料學報、中國稀土學報、材料研究學報
10. 體育類:中國運動醫學雜志
三類期刊:
1. 綜合類: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復旦學報(自然科學版)、武漢大學學報(理學版)、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東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 數學類:數學物理學報、應用概率統計、應用數學和力學、工程數學學報、數學研究與評論、系統科學與數學、計算數學
3. 物理學類:中國激光、原子與分子物理學報、物理學進展、天文學進展、光學學報、計算物理、物理
4. 化學類:分析化學、化學通報、應用化學、物理化學學報、無機化學學報、有機化學、高分子學報、分析試驗室、色譜、硅酸鹽學報、光譜學與光譜分析
5. 生物類:昆蟲學報、微生物學報、實驗生物學報、生物工程學報、生態學報、水生生物學報
6. 地理類:自然資源學報、經濟地理、地理科學進展、資源科學、人文地理、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環境科學、自然災害學報、地球學報
7. 計算機技術類:小型微型計算機系統、計算機科學、計算機工程與應用、計算機應用研究
8. 電子、電工、信息、自動化:電子與信息學報、信息與控制、電視技術、通信學報、電力系統自動化、電力電子技術
9.材料科學類:功能材料、復合材料學報、人工晶體學報
四類期刊:
1. 上述一、二、三類學術期刊以外的中文核心期刊(須為專業學術、理論、技術性刊物,並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04年版為准,北京大學出版社)上發表的學術論文;
2. 在部、省、自治區、直轄市所屬重點本科院校學報上發表的學術論文。
五類期刊:
1. 在一般本科院校學報上發表的論文;
2. 被收錄在具有「ISBN」書號的國際專業會議論文集的學術論文。
六類期刊:
1. 在一般專業學術性期刊上發表的論文;
2. 被收錄在具有「ISBN」書號的國內專業會議論文集的學術論文。
社會科學部分)
一類期刊:
中國社會科學(中國社科院)
二類期刊:
1. 綜合類:社會科學戰線、文獻(國家圖書館)、國外社會科學
2. 哲學類:哲學研究(中國社科院哲學所)、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國科院馬列主義所)、自然辯證法通訊(中國科學院)
3. 社會學類:社會學研究(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統計研究、人口研究、中國人口科學(中國社科院人口所)、世界宗教研究(中國社科院宗教所)、民族研究
4. 管理學類:中國行政管理、管理世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管理(中國企業管理學會、國家經貿委)
5. 政治學類:政治學研究(中國社科院政治學所)、求是、世界經濟與政治
6. 法學類:法學研究(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
7. 經濟學:經濟研究、經濟學動態、世界經濟(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所)、中國工業經濟
8. 新聞、廣播、電視、出版事業類:中國記者(新華社)、中國廣播電視學刊(中國廣播電視學會、廣電部政策研究室)、編輯學報(中國科技期刊研究會)
9. 圖書、情報、檔案學類:中國圖書館學報(中國圖書館學會)、大學圖書館學報(全國高校圖書館工作委員會)、圖書情報工作、檔案學通訊
10. 科學研究類:科學學研究、自然科學史研究
11. 教育學、心理學類:教育研究(中央教育科研所)、心理學報(中國心理學會、中科院心理研究所)、課程·教材·教法
12. 體育類:體育科學(中國體育科學學會)、中國體育科技(國家體委體育科研所)
13. 語言學類:中國語文(中國社科院語言所)、語言文字應用
14. 文學類:文藝研究、文學評論、文學遺產
15. 外國語類:外語教學與研究(北京外國語大學語言所)、中國翻譯(中國外文局編譯研究中心)
16. 藝術(含作品)類:中國音樂、音樂研究(人民音樂出版社)、美術(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欄)、美術研究、裝飾
17. 歷史、考古類:歷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世界歷史(世界歷史雜志社)、中國史研究(中國社科院歷史所)、考古(中國社科院考古所)
18. 黨政管理類:中國行政管理、求是(中共中央)
三類期刊:
1. 綜合類: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中國人民大學學報、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學術交流(黑龍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學術月刊、文史哲
2. 哲學類:自然辯證法研究(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科學技術與辯證法、毛澤東思想研究
3. 社會學類:中國統計、中國人才、人口與經濟、人口與計劃生育、世界民族
4. 管理學類: 領導科學、中外管理、管理科學學報
5. 政治學類:社會主義研究(教育部委託華中師大)、當代世界社會主義(中共編譯局)、現代國際關系(中國現代國際關系所)、青年研究
6. 法學類:中國法學(中國法學會)、中外法學(北京大學)、政法論壇(中國政法大學)
7. 經濟學類:財政研究(中國財政學會)、統計研究、農業經濟問題(中國農業經濟學會、中國農科院經濟所)、國際貿易問題、會計研究(中國會計學會、中國成本會計)、稅務研究(中國稅務學會)、審計研究(中國審計學會)、金融研究(金融研究雜志社)、宏觀經濟管理(國家計委)
8. 新聞、廣播、電視、出版事業類:中國出版(國家新聞出版署)、編輯學刊(上海編輯學會)、現代傳播、中國電化教育(中央電教館)、電化教育研究
9. 圖書、情報、檔案學類:圖書館雜志、情報學報(中國科學技術情報學會)、中國科技期刊研究、檔案學研究(中國檔案學會)
10. 科學研究類:中國軟科學、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科研管理
11. 教育學、心理學類:高等教育研究(武漢,中國高等教育學研究會,華中理工大學)、中國高教研究(教育部中國高教學會)、教育理論與實踐(山西省教科所)、中國教育學刊(教育部中國教育學會)、教育評論(福建教科所)、心理科學(中國心理學會)、學科教育、學前教育研究、中國特殊教育
12. 體育類:北京體育大學學報、天津體育學院學報、體育學刊、上海體育學院學報、體育與科學
13. 語言學類:語言研究、語文研究、古漢語研究、漢語學習
14. 文學類:文藝理論研究、外國文學評論、文藝理論與批評、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外國文學研究、中國文化研究(北京語言大學)
15. 外國語類:外國語、外語與外語教學(大連外語大學)、現代外語
16. 藝術(含作品)類:人民音樂、中央音樂學院學報、舞蹈(中國舞蹈家協會)、美術觀察、中國書法(中國書法家協會理論欄)、中國攝影
17. 歷史、考古類:史學理論研究、史學史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抗日戰爭研究、中國史研究動態、文物、旅遊學刊(中國旅遊學院、中國旅遊局)、中共黨史研究、史學月刊、考古與文物
18. 黨政管理類:高校理論戰線(教育部)、財政研究(中國財政學會)、統計研究、會計研究(中國會計學會、中國成本會計)、稅務研究(中國稅務學會)、審計研究(中國審計學會)、科技進步與對策
四類期刊:
1. 上述一、二、三類學術期刊以外的中文核心期刊(須為專業學術、理論性刊物,並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04年版為准,北京大學出版社)上發表的學術論文;
2. 在部、省、自治區、直轄市所屬重點本科院校學報上發表的學術論文。
五類期刊:
1. 在一般本科院校學報上發表的論文;
2. 被收錄在具有「ISBN」書號的國際專業會議論文集的學術論文。
六類期刊:
1. 在一般專業學術性期刊上發表的論文;
2. 被收錄在具有「ISBN」書號的國內專業會議論文集的學術論文
⑽ 有沒有比較好的外文會計類期刊推薦
國際公認的最頂尖(first-tier)的6本會計學術期刊,可供參考,謝謝!
1, Accounting Review (SSCI檢索):美國會計學會(AAA)發行的會計學術期刊,為會計三大期刊之一,簡稱AR。
2,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SSCI):芝加哥大學發行的會計學術期刊,為會計三大期刊之一,簡稱JAR。
3,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SSCI):Rochester大學發行的會計學術期刊,為會計三大期刊之一,簡稱JAE。
4,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SSCI):加拿大會計學會發行的會計學術期刊,已與三大期刊並列first-tier之列,簡稱CAR。
5,Accounting, Organization, and Society (SSCI):英國會計學會發行的會計學術期刊,簡稱AOS,通常與AR、JAR、JAE、CAR並稱為會計五大期刊。AOS偏好刊登field study類型的研究文章,且內容常常饒富哲學意涵。
6,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SSCI):由南加大發行的新興會計學術期刊(公元1996年創刊),以刊登分析性及實驗的研究文章為主,已被認可為first-tier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