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七年級生物下冊復習提綱
㈠ 七年級下蘇教版生物復習提綱
北師大版生物七年級下冊復習提綱
遂寧高級實驗學校 徐麗
第八章 人體的營養
1、 食物中的營養成分主要包括:水、無機鹽、糖類、脂肪、蛋白質和維生素六大類。
其中糖類、脂肪、蛋白質能提供能量,它們被稱為「三大產熱營養素」,提供能量最多的是脂肪;貯能的是脂肪;主要的能源物質是糖類。構成細胞的主要物質是水、基本物質是蛋白質。無機鹽是調節人體某些組織、器官新陳代謝的重要物質,蛋白質是人體生長發育、組織更新和修復的重要原料。
2、 檢測蛋白質用雙縮尿試劑,呈現紫色反應;檢測維生素C用吲哚酚試劑,呈現褪色反應。
3、糖的主要來源是谷類和薯類,蛋白質的主要來源是瘦肉、魚、奶、蛋和豆類,脂肪的主要來源是肉類、花生、芝麻和植物油。植物性食物不含維生素A,但含胡蘿卜素,在體內可轉化為維生素A,動物性食物含維生素A。
4、夜盲症—--缺維生素A;壞血病—--缺維生素C;腳氣病—--缺維生素B1;口角炎、皮炎—--缺維生素B2;佝僂病—--缺維生素D和鈣
6、 人消化系統包括消化道、消化腺兩部分。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腸、大腸、肛門等消化器官。最大的消化腺是肝臟。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是膽汁,作用是把食物的大塊脂肪變成微小顆粒,從而增加了脂肪顆粒的接觸面積,有利於脂肪的消化。腸液和胰液消化液含最多種類酶。消化管的功能是:容納、磨碎、攪拌和運輸食物。
7、 消化:食物的營養成分在消化管內被水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質的過程。
吸收:指食物中的水、無機鹽、維生素,以及食物經過消化後形成的小分子物質,如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通過消化管的黏膜上皮細胞進入血液的過程。
8、 需要經消化才能吸收的物質有澱粉、蛋白質、脂肪,各自的起始消化部位在口腔、胃、小腸。經消化後能被吸收的物質有葡萄糖、甘油、脂肪酸、氨基酸。澱粉遇碘會變藍。不用消化可直接吸收的物質有:水、無機鹽、維生素。
澱粉在口腔內初步分解為麥芽糖,在小腸內最終分解為葡萄糖。蛋白質在胃內初步分解,在小腸內最終分解為氨基酸。脂肪在小腸內先通過膽汁的乳化作用,最終消化為甘油和脂肪酸。
9、 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是小腸,小腸適於消化、吸收的結構特點:1)消化道中最長一段,環行皺襞、小腸絨毛可增大消化和吸收的面積2)絨毛壁、毛細血管壁只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有利於營養物質的吸收3)含消化液腸液、胰液、膽汁,可消化糖類、蛋白質、脂肪。
消化腺 唾液腺 胃腺 腸腺 胰腺 肝臟
消化液 唾液 胃液 腸液 胰液 膽汁
消化液排出入的器官 口腔 胃 小腸
消化液所含的消化酶 唾液澱粉酶 蛋白酶 消化糖類、蛋白質、脂肪的酶不含消化酶
10、 消化管的各部分的吸收功能
口腔、咽、食管:無吸收養分的功能 胃:部分的水和酒精
小腸:絕大部分的營養物質 大腸:少量的水、無機鹽和部分的維生素
11、營養不良和營養過剩都屬於營養失調,造成營養失調的主要原因是不良的飲食習慣和不合理的飲食結構。
12、青少年應多吃含蛋白質和鈣豐富的食物。
第九章 人體內的物質運輸
1、 加了抗凝劑(檸檬酸鈉)的血液會出現分層的現象。血液可分為血漿和血細胞。血漿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水(90%),血漿主要功能是運載血細胞,運送營養物質和廢物。血細胞可分為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
數量 功能 相關病症
紅細胞 男:5.0ⅹ1012個/L(血紅蛋白120-160g /L)
女:4.2ⅹ1012個/L(血紅蛋白110-150g/L) 運輸氧和
部分二氧化碳 過少:貧血病
白細胞 (4—10)ⅹ109個/L 吞噬病菌,防禦、保護作用 過多:炎症
血小板 (1—3)個ⅹ1011個/L 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過少:流血不止
2、 血紅蛋白是一種含鐵蛋白質,呈紅色,決定了血液的顏色,它的特性是:在氧含量高的地方易與氧結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易與氧分離
3、 貧血是指紅細胞的數量少或血紅蛋白的含量少,前者的原因是營養不良,後者的原因是缺鐵,應多吃含鐵和蛋白質豐富的食物。
4、 動脈血:含氧量豐富,顏色鮮紅 。 動脈:將血液從心臟輸送到身體各部位的血管。
靜脈血:含氧量較少,顏色暗紅。 靜脈:將血液從身體各部位送回心臟的血管。
5、 血漿:加抗凝劑,血細胞在下,血漿在上,淡黃色半透明液體,含纖維蛋白原。
血清:不加抗凝劑,血液凝固後在血塊的周圍出現的黃色透明液體,不含纖維蛋白原。
6、 血液的功能:1)運輸氧和二氧化碳、運輸營養物質和廢物的作用
2)防禦保護作用3)體溫調節
7、 ABO型系統包括A型、B型、AB型、O型四種血型。 輸血的原則是:輸同型血
8、比較三種血管的管壁、彈性、血流速度、功能、分布及出血護理?
管壁 彈性 血流速度 功能 分布 出血狀態 止血方法
動脈 較厚 大 快 離心輸血 分布較深 噴射狀
(鮮紅色) 近心端止血
靜脈 較薄 小 慢 向心輸血 有的分布較淺,有的與動脈伴行 平靜緩流(暗紅色) 遠心端止血
毛細血管 最薄(只由一層細胞扁平細胞構成) 最小 最慢 進行物質交換 分布最廣,全身都有 慢慢滲出
(紅色) 消毒後包紮
9、毛細血管的五最:1)管壁最薄2)血流最慢3)分布最廣4)數量最多5)管腔最小
10、心臟可分為四個腔,四腔的關系是:同側心房心室相通,異側心房心室不相通。心臟由心肌構成,當心肌收縮時,血液送到全身,當心肌舒張時,血液回心臟,此時心臟處於休息狀態。
11、心臟四腔與連接的血管:見書38頁圖
左心室——主動脈 右心室——肺動脈 左心房——肺靜脈 右心房——上、下腔靜脈
12、比較房室瓣、動脈瓣、靜脈瓣的位置、開放方向、保證血流的方向?
位置 開放方向 保證血流的方向
房室瓣 心房與心室之間 向心室開 心房 → 心室
動脈瓣 心室與動脈之間 向動脈開 心室 → 動脈
靜脈瓣 在四肢靜脈內 向心臟方向開 靜脈 → 心房
心室收縮時,房室瓣關閉,動脈瓣開放;心室舒張時,動脈瓣關閉,房室瓣開放。動脈中沒有任何瓣膜。
13、每分輸出量=每搏輸出量χ心率
每分輸出量也叫心輸出量,它是衡量心臟工作能量的一項指標。運動員主要通過提高每搏輸出量來提高心輸出量。
心動周期=60秒(一分鍾)÷心率 心臟每收縮和舒張一次為一個心動周期。
14在一個心動周期中,舒張期比收縮期長的好處在於:
1) 有利於血液流回心臟 2)使心肌有充分的時間休息
15、血液循環包括體循環和肺循環兩條途徑。
組織細胞
氧、營養物質 二氧化碳等廢物
左心室 主動脈 全身動脈 毛細血管網 各級靜脈 上、下腔靜脈 右心房
左心房 肺靜脈 肺部毛細血管網 肺動脈 右心室
氧 二氧化碳
肺 泡
小結:1)各循環都是從心室開始的,終止於心房
2) 體循環流出的是動脈血,流回的是靜脈血;肺循環流出的是靜脈血,流回的是動脈血
3)兩個循環同時進行,最後在心臟匯合,形成一條完整的循環途徑。
4) 在全身組織細胞毛細血管處:血液由動脈血變成靜脈血
在肺部毛細血管處:血液由靜脈血變成動脈血
5)心臟左側流動脈血,右側流靜脈血
16、血壓:血液在血管內向前流動時,對血管壁產生的側壓力。
我們通常所說的血壓是體循環的動脈血壓。它的表示方式:收縮壓/舒張壓可用血壓計在上臂肱動脈處測得。其數值通常用千帕(千帕斯卡)來表示。
心臟收縮時,動脈血壓所達到的最高數值,叫收縮壓。心臟舒張時,動脈血壓所達到的最低數值,叫舒張壓。健康成年人收縮壓正常值是:12~18.7千帕,舒張壓為8~12千帕。
17、血液循環系統由心臟和血管組成。手上的「青筋」指的是靜脈。
18、成年人的血量約為體重的7%-8%,失血達1200ML以上會有生命危險。一次失血不超過400ML不會影響健康。提倡無償獻血。一次獻血200---300ML。
19、脈搏是指動脈的搏動,次數與心率相同,但意義不同,它測量的部位在橈動脈。
第十章 人體的能量供應
1、 食物的熱價是指每克食物在體外充分燃燒時釋放的能量,單位是KJ/g 。食物中各成分貯存的能量的大小: 脂肪38KJ/g, 蛋白質23 KJ/g, 糖類17KJ/g。
2、 人體呼出氣體與吸入的氣體(空氣)比較:氧氣含量減少了,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
3、 呼吸作用:生物體細胞內葡萄糖等有機物氧化分解並釋放能量的過程。它的意義在於:為生命活動提供動力。
4、 呼吸系統包括呼吸道、肺兩部分。其中呼吸道又可包括鼻、咽、喉、氣管、支氣管等器官。呼吸道的作用是:1)氣體進出肺的通道2)能溫暖、濕潤、清潔吸入的氣體。
肺的作用是:氣體交換的場所。 痰的形成部位是在氣管和支氣管。
5、肺位於胸腔內,左右各一個,由細支氣管的樹狀分支和肺泡組成。是主要的呼吸器官。它具有的特點:①肺泡數量多,總面積大 ②肺泡外麵包繞著豐富的毛細血管和彈性纖維 ③肺泡壁和毛細血管 壁薄,僅由單層細胞構成等,所以很適合進行氣體交換。
6、消化和呼吸的共同器官是咽。咽是食物和空氣進入體內的共同通道。呼吸時會使軟骨像抬起的蓋子,使空氣暢通無阻;吞咽時,又像蓋子一樣蓋住喉口,以免食物進入氣管,為此,我們吃飯時不能大聲說笑,否則會厭軟骨來不及蓋住喉入口,食物進入氣管,容易引起劇烈的咳嗽。
7、呼吸運動是胸廓的擴大和縮小的運動。
胸廓是由脊柱、肋骨、胸骨及肋間肌組成,底部由膈封閉
8、肋間外肌收縮 →肋骨上提並外展,胸骨上移 →胸廓的橫徑加大
膈肌收縮 隔頂下降 胸廓的縱徑加長 →胸廓容積擴大→肺容積擴張→新鮮空氣由呼吸道進入肺,即吸氣
肋間外肌和膈肌舒張→胸廓容積縮小→肺容積縮小→肺泡內部分氣體排出提外,即呼氣
因此,是胸廓的變化才引起吸氣和呼氣。通過呼吸運動實現了肺的通氣。
9、人體的氣體交換過程主要包括肺通氣、肺的換氣和組織氣體交換。它們的區別如下:
概念 實現方式 表示方式 結果
肺的通氣 外界與肺泡之間進行氣體交換的過程 呼吸運動 呼氣與吸氣
肺的換氣 肺泡與血液之間進行氧氣和二氧化碳的交換 氣體擴散 氧氣
肺泡 血液
二氧化碳 靜脈血變動脈血
組織氣體交換 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進行的氧氣和二氧化碳的交換 氣體擴散 氧氣
血液 組織細胞
二氧化碳 動脈血變靜脈血
10、氣體在血液中的運輸:人體血液中的氧氣與血紅蛋白結合,以氧合血紅蛋白形式在血液中運輸,大部分的二氧化碳在血漿中運輸。
第十一章 人體代謝廢物的排出
1、 排泄是人體將代謝廢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以及多餘的水和無機鹽排出體外的過程
2、 人體的代謝廢物包括:尿素、二氧化碳、水、無機鹽。糞便不是代謝廢物
3、 人體排泄的途徑:
1)排汗(皮膚):一部分的水和少量的無機鹽、尿素
2)呼氣(呼吸系統):二氧化碳、少量的水
3)排尿(泌尿系統):絕大部分的水、無機鹽和尿素(最主要的排泄途徑)
4、排泄的意義:1)將代謝廢物排出體外2)調節體內水與無機鹽的含量平衡3)維持細胞生活環境的穩定。排糞便是排食物殘渣,不算是排泄。
5、泌尿系統的組成:①腎臟:有形成尿液的功能 ②輸尿管:輸送尿液 ③膀胱:暫時儲存尿液的功能 ④尿道:排出尿液的功能
其中,最主要的器官是腎臟,構成腎臟的基本單位是腎單位,每個腎臟由100多萬個腎單位構成。腎臟可分為:皮質、髓質和腎盂。腎單位包括腎小體和腎小管。腎小體由腎小球和腎小囊組成,主要分布在皮質;腎小球主要分布在髓質。書61、62頁圖
6、尿的形成
1) 腎小球濾過作用:血液流經腎小球時,除血細胞和大分子蛋白質外,血漿中的一部分水、無機鹽、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質由腎小球濾過到腎小囊中形成原尿。
2) 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原尿流經腎小球時,原尿中的有用物質如大部分的水、部分無機鹽和全部的葡萄糖等被腎小管重新吸收進入血液中,剩下的物質形成尿液。
7、原尿是通過腎小球的濾過作用,在腎小囊中形成的
尿液是通過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後形成的
8、血液流經腎臟需經過2次毛細血管,分別是在腎小球和腎小管周圍,在前者,血液的氧含量沒有發生變化,在後者氧含量發生了變化:由動脈血變成靜脈血。
9、腎小球是毛細血管球,它兩端連接的都是動脈。出球小動脈兩端都是毛細血管網。
10、血漿、原尿和尿液成分上的區別:
只有血漿中有血細胞和大分子蛋白質;原尿中沒有大分子物質但有葡萄糖;尿液中沒有葡萄糖。
11、尿液排出的途徑: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體外
12、尿液異常與其相對應可能發生病變的腎的結構:
尿液中出現紅細胞、蛋白質→腎小球 尿液中出現葡萄糖→腎小管 尿量多→腎小管
13、尿液的形成是連續的,排出是間歇的。
14、皮膚包括表皮和真皮
位置 構成 厚度 結構及作用
表皮 外 上皮組織 較薄 無血管。角質層—保護 生發層—分裂產生新細胞
真皮 內 結締組織 較厚 彈性纖維和膠原纖維—-彈性和韌性
豐富的毛細血管—-運輸、調節體溫
神經末梢—-感受外界刺激
附屬結構:毛發、汗腺、皮脂腺、指(趾)甲等
15、一位同學在削鉛筆時不小心劃破了手指,流出了血,那至少傷到了皮膚的真皮。
16、排汗不僅起到排泄作用,還可以調節體溫。汗腺包括分泌部和導管兩部分。
第十二章 人體的自我調節
1、 人的自我調節方式主要有神經調節和激素調節兩大類型。其中神經調節具有主導作用。
2、 神經系統由腦、脊髓和它們發出的神經組成。
它可分為:中樞神經系統(腦、脊髓)和周圍神經系統(腦神經12對、脊神經31對)
3、 神經元是神經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由胞體(代謝中心)和突起組成
突起包括樹突和軸突。樹突:短,是樹狀分支;軸突:長,分支少
神經元的功能:具有接受刺激、產生沖動、傳導沖動的功能。
4、 反射是通過神經系統對刺激做出的規律性反應。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過程的結構是反射弧。
5、 反射弧的結構:包括①感應器:感受刺激,產生沖動 ②傳入神經元:傳導沖動到神經中樞 ③神經中樞:接受傳來的沖動產生新的神經沖動 ④傳出神經元:把新的神經沖動由神經中樞傳致效應器 ⑤效應器:接受沖動,引起相應的肌肉和腺體活動。
神經沖動在反射弧上傳導的方向:感應器→傳入神經元→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元→效應器
6、神經中樞:位於灰質內,由功能相同的神經元胞體匯聚形成
7、反射的類型:
非條件反射:是生來就已經建立的先天性反射。
條件反射:是在出生以後個體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後天性反射。
(條件反射比非條件反射高級,它是建立在非條件反射的基礎上的)
兩者的比較如下表
比較項目 非條件反射 條件反射
形成過程 生來就有的 出生後在生活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神經中樞 大腦皮層以下 大腦皮層
刺激 非條件刺激 條件刺激,可由任何可以感受的無關刺激轉化而來
神經聯系 固定不變的 暫時的、可變的
適應范圍 小,只適應不變的環境 大,可適應多變的環境
能夠對語言和文字的刺激建立的條件反射是人類條件反射的最突出特徵。
8、大腦皮層是人體最高級的中樞,有軀體感覺、軀體運動、語言、視覺、聽覺等中樞,其中語言中樞是人類特有的,軀體運動和軀體感覺中樞是對側控制的。
9、眼球的結構 書81頁圖
10、視覺的形成:物體反射的光線→角膜→瞳孔→晶狀體→玻璃體→視網膜成像→視神經→大腦皮層的視覺中樞,形成視覺
我們能看清遠近不同的物體的原因:睫狀體舒縮,調節晶狀體的曲度,從而使遠近不同的物象都能清晰地成像在視網膜上,所以我們能看清遠近不同的物體。
11、近視是因為眼球前後徑過長或晶狀體曲度過大,使得物體在視網膜前方成像造成的,可用凹透鏡矯正
遠視是因為眼球前後徑過短或晶狀體曲度過小,使得物體在視網膜後方成像造成的,可用凸透鏡矯正。
12、聽覺的形成:外界聲波→外耳道→鼓膜(鼓膜產生振動)→聽小骨(錘、鑽、鐙)→耳蝸(耳蝸內感受器受到振動的刺激,產生沖動)→位聽視經→大腦皮層聽覺中樞,形成聽覺
13、視覺感受器:視網膜 聽覺感受器:耳蝸 頭部位置感受器:前庭和半規管
嗅覺感受器:嗅黏膜 味覺感受器:味蕾
14、四種味覺及其最敏感的部位——酸:舌的外側 甜:舌尖 咸:舌尖 苦:舌根
15、人體觸覺最敏感的部位:唇、舌尖、鼻尖。
另外,肢體的腹側面比相對應的背側面觸覺要敏感。
16、冷感受器——感受冷刺激的感受器。溫感受器——感受溫刺激的感受器。
17、 耳的結構:
外耳 耳廓:收集聲波
外耳道:傳送聲波
鼓膜:產生振動
中耳 鼓室:咽鼓管與咽部相通
聽小骨:由錘骨,鑽骨和鐙骨組成聽骨鏈
耳蝸:含聽覺感受器
內耳 前庭:含頭部位置變動的感受器
半規管:含頭部位置變動的感受器
18、如果感受器持續受到某種刺激,其產生沖動的能力會隨刺激持續時間的延長而減弱,這叫感受器的適應。
19:外分泌腺與內分泌腺的區別腺體類別 導管 分泌物去向 舉例
外分泌腺 有導管 進入體內管腔或排出體外 唾液腺、肝臟、腸腺、胃腺、皮脂腺等
內分泌腺 無導管 進入腺體內的毛細血管 垂體、甲狀腺、腎上腺、胰島、性腺等
19、激素:在人體內,由內分泌腺所分泌的具有重要調節作用的物質。
它們在血液中量雖少但作用非常顯著,特別是對於新陳代謝、生長發育和生殖的調節是不可缺少的。
激素名稱 產生部位 主要功能 異常症
生長激素 垂體 促進生長 幼年:不足→侏儒症;過多→巨人症;
成年:過多→肢端肥大症
性激素 性腺 促進生殖器官的生長發育,
激發並維持第二性徵
甲狀腺激素 甲狀腺 促進新陳代謝,促進生長發育,提高神經系統興奮性 幼年:不足→呆小症(智力低下)
成年:不足→甲狀腺功能低下
分泌過多→甲狀腺功能亢進(簡稱「甲亢」)
缺碘導致合成過少:地方性甲狀腺腫(大脖子病)
胰島素 胰島 降低血糖濃度 分泌過少——糖尿病
20、侏儒症與呆小症異同:
相同點:患者都是從幼年患病且身材都矮小
不同點:「侏儒症」是由於患者在幼年時生長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生長緩慢,患者身材矮小但智力一般正常。「呆小症」是由於甲狀腺功能不足,甲狀激素分泌過少,造成生長發育遲緩,患者不僅身材矮,生殖器官不發育且智力低下。
21、孕婦在懷孕時缺碘,生出來的嬰兒會患呆小症。
22、預防地方性甲狀腺腫的措施:1)食鹽加碘 2)常吃含碘豐富的海帶等海產品
第13章 傳染病及人體免疫
1、病原體——能引起人或動物患病的生物,如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等
2、傳染病——由病原體引起的,能在人與人間或人與動物間傳播的疾病
3、特點——傳染性和流傳性
4、傳染病流行的基本環節
1)、傳染源——能夠散播病原體的人或動物,可是患者也可是攜帶者
2)、傳播途徑——病原體離開傳染源到達健康人所經過的途徑,可為空氣傳播、飲食傳播生物媒介傳播等。
3)、易感人群:對某種傳染病缺少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該病的人群四、傳染病的預防措施:如果控制傳染病流行的三個基本環節中,缺少了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傳染病就不能流行了,所以預防措施如下:
1)控制傳染源:當人體發病初期表現出來的傳染病症狀的時候,傳染性最強。對傳染病人要盡可能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報告、早治療、早隔離,對患傳染病的動物也應及時處理
2)切斷傳播途徑:主要是講究個人衛生和環境衛生。消滅各種傳播疾病的媒介生物,如蚊、蠅、蚤等,進行一些必要的消毒工作。
3)保護易感人群:不要讓易感人群與傳染源接觸;讓易感人群預防接種;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可以提高他們的抗病能力。
5、從傳染病流行的三個環節來看,流行性感冒流行時,流感患者是傳染源,含有流感病毒的飛沫是傳播途徑周圍對該病缺乏抵抗力的人則是易感人群。
6、 第一道防線——皮膚和黏膜的屏障作用
第二道防線——白細胞的吞噬作用和溶菌酶的殺菌作用
第三道防線—— 組成:免疫器官(脾、淋巴結)、免疫細胞(淋巴細胞)功能:產生抗體,消除病原體(抗原)
一定的抗體能與一定的抗原結合,使抗原清除或病原體失去致病性。抗原被清除後,身體仍保持產生相應抗體的能力,當同樣的抗原再次侵入人體時,身體就會產生大量的抗體。所以患過水痘、天花的人就不會再患了。
免疫種類 形成 功能
非特異性免疫
遺傳而來,人人生來就有 對一切病原體都起作用
特異性免疫
只有在出生以後,與該病原體經過斗爭的人才有,不能遺傳 對某一中特定病原體起作用
7、免疫的功能:
1) 排除和消滅侵入人體的病原微生物,維護人體健康。
2) 及時清除體內衰老的、死亡的或損傷的細胞。
3) 隨時識別和清除體內產生的異常細胞。
8、抗原——引起人體產生抗體的物質。
抗體——身體免疫系統受抗原刺激後產生的一類蛋白質,能與相應的抗原發特異性結合,主要存在於血清中。
9、計劃免疫——在易感人群中有計劃地進行預防接種。92年前要求12歲以下兒童接受「四苗」,92年後增加一苗。
10、「五苗」:卡介苗——結核病;百白破——百日咳、白喉、破傷風;脊髓灰質炎疫苗——小兒麻痹症;麻疹疫苗——麻疹。
㈡ 蘇教版七年級下冊生物復習提綱
生物七年級下冊復習要點(帶*號的為重點題)
1、人類和現代類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人類與其它動物的區別①能直立行走②能製造和使用工具③腦發育完善,有語言、文字和邏輯思維能力。
2*、人的生殖由生殖系統完成,男性生殖系統的主要器官是睾丸,它能產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女性生殖系統的主要器官是卵巢,它能產生卵細胞和分泌雌性激素,精子和卵細胞結合(即受精)的部位在輸卵管,子宮是胚胎和胎兒發育的場所,胎兒通過胎盤和臍帶從母體獲得營養物質和氧氣。胎盤是胎兒和母體交換物質的器官。
3、同學們目前正處於一生發育的重要時期--青春期,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個顯著特點,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體發育和智力發展的黃金時期。為了控制人口數量和提高人口素質,我國把計劃生育列為一項基本國策,具體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優生。
4*、人體細胞中的物質來源於食物中的營養物質,營養物質中糖類、脂肪、蛋白質是組成細胞的主要有機物(含能量),水、無機鹽、維生素不含能量,人體所需的能量主要來自於糖類,脂肪是備用能源物質,蛋白質是生長發育和組織更新的原料,水是細胞的主要成分,無機鹽中兒童缺鈣易患佝僂病,中老年人缺鈣易患骨質疏鬆症,缺鐵易患貧血,成年人缺碘易患地方性甲狀腺腫,兒童缺碘引起智力障礙 ,在維生素中,夜盲症是缺乏維生素A而引起的,壞血病是缺乏維生素C而引起的,缺乏維生素D將影響鈣和磷的吸收和骨的發育而患佝僂病。缺乏維生素B1會患腳氣病。
5、在唾液對饅頭中澱粉的消化實驗中,把試管放在37℃左右的水中的目的是發揮唾液中消化酶的最大效力(即唾液澱粉酶),實驗中滴加碘液是為了檢驗澱粉的存在與否。
6*、將食物中復雜的營養物質(如:蛋白質、脂肪、澱粉)分解成為簡單的、可以吸收的營養物質的過程叫做消化,食物的消化是由消化系統完成的,消化系統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組成的(見課本P32頁)在消化腺中,肝臟是最大的消化腺,它分泌的膽汁不含消化酶,而其他消化腺所分泌的消化液中都有消化酶,其中腸腺分泌的腸液和胰腺分泌的胰液中都含有消化澱粉、脂肪、蛋白質的酶。
7*、澱粉的消化是從口腔開始的,它先被消化成[麥芽糖],最終被消化成[葡萄糖],蛋白質的消化是從胃開始的,最終被消化成[氨基酸],脂肪的消化是在小腸里進行的,它先在肝臟分泌的膽汁的作用下被乳化成脂肪微粒,最終被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
8*、胃是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分,主要功能是[儲存食物並初步消化],小腸是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的主要場所,也是消化道中最長的一段,小腸的結構特點有三點:①內有許多環形皺襞②皺襞上有許多小腸絨毛③小腸絨毛的壁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其內有毛細血管,它也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這些特點有利於消化和吸收。
9*、消化後的營養物質在小腸等處被吸收後,隨著內壁血管中血液運往全身。綜合來看在消化道中,口腔只有消化沒有吸收功能,咽和食道即沒有消化功能也沒有吸收功能,胃和小腸都有消化和吸收功能,但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場所是小腸,大腸只有吸收沒有消化功能。
為了做到合理營養,營養學家設計了「平衡膳食寶塔」並指出早、中晚餐的能量分別為30%、40%、30%,我國將產自良好生態環境的、無污染、安全、優質的食品,統稱為綠色食品。
10*.人的呼吸是由(呼吸系統)完成的。由(呼吸道)和(肺)兩部分組成。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氣管和支氣管,是(氣體)進出(肺)的通道;鼻腔中有鼻毛可以阻擋灰塵,鼻腔內表面的粘膜能分泌粘液,從而濕潤空氣,粘附灰塵和病菌等,粘膜內的毛細血管還可溫暖空氣,痰是在氣管和支氣管里產生的,經過纖毛的擺動送到咽部,經咳嗽排出體外。
11、在吞咽食物時,會厭軟骨會蓋住氣管,以免食物誤入氣管。
12*、外界空氣經過呼吸道的處理後進入肺,在肺里與血液進行氣體交換,所以肺是進行(氣體交換)的場所。 肺是呼吸系統的主要器官,肺位於(胸腔)內,左右各一個。左肺分二葉,右肺分三葉 。
13、肺富有彈性,當肋骨間的肌肉和膈肌收縮時,胸廓就擴大,肺就擴張,肺內氣壓就縮小,於是氣體就被吸入,反之正好相反。人每分種大約呼吸16次
14、呼出的氣體在組成成分上發生了變化:氧氣的含量減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注意氧的含量仍多於二氧化碳)
15*、肺泡外麵包繞著豐富的毛細血管,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都是由一層扁平的上皮細胞構成,這樣當你吸氣時,空氣中的氧氣透過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即兩層細胞)進入血液被運往全身,同時二氧化碳也透過這兩層壁反方向進入肺泡,然後隨著呼氣被排出體外。
16*、血液是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的,血液加入抗凝劑會出現 分層現象,分為兩層,上層是血漿,中間很薄的一層是白細胞和血小板,下層是紅細胞。不加抗凝劑血液會 凝固 成血塊,血漿的主要功能是運載血細胞,運輸營養物質 和廢物等。
17.三種血細胞的比較見(表格)
種類
形態特點
正常值
功能
病症
紅細胞
兩面凹的圓餅狀,成熟的紅細胞中無細胞核
男子:5.0×1012個/升;女子:4.2×1012個/升
運輸氧和一部分二氧化碳
貧血
白細胞
比紅細胞大,有細胞核
4—10×109個/升
吞噬病菌,對人體有防禦功能和保護作用
發炎
血小板
個體較小,形態不規則,無細胞核
100—300×109個/升
止血和加速凝血
18、紅細胞所以呈紅色,是因為在紅細胞里有一種紅色含(鐵)的蛋白質,叫做(血紅蛋白).它的特性是:在氧含量(高)的地方,與氧容易(結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與氧容易(分離)。
19、動脈血:是指血紅蛋白與氧結合後,這種 含氧豐富, 顏色鮮紅的血液,叫動脈血。靜脈血:是指血紅蛋白與氧分離後,這種含氧較少,顏色暗紅的血液,叫 靜脈血。
20、貧血:由血液中 紅細胞的數量過少,或者紅細胞中 血紅蛋白的含量過少而引起的一種疾病,叫做貧血。發炎:在傷口受感染的部位,有些白細胞聚集,出現局部紅腫的現象,叫做 發炎,即出現炎症反應。
21、血液循環系統是由(心臟)和(血管)組成的封閉的管道,在血液循環系統內流動的液體是(血液)。
22*、從血流方向看,逐漸分支的血管是 動脈,逐漸匯合的血管是 靜脈。紅細胞呈單行通過的血管是 毛細血管。三種血管內血流速度由快到慢是: 動脈> 靜脈> 毛細血管 ,在四肢靜脈的內表面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靜脈瓣(三種血管比較見書)
23*.心臟有四個腔,分別是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其中左心房與左心室相通,右心房與右心室相通。左心房與肺靜脈相連通,左心室與主動脈相連通,右心房與上下腔靜脈相連通;右心室與肺動脈相連通。心室的肌肉壁比心房的壁厚,左心室的壁最厚,心房與心室有房室瓣;心室與動脈之間有動脈瓣,其作用是防止血液倒流。保證了血液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動,只能由心房流向心室,從心室流向動脈,而不能倒流。
24.心臟其實是由左右兩個「泵」同時協同工作的,兩個「泵」的中間由一層厚厚的肌肉壁分隔開。左側收集來自肺部的血液,並將這些血液泵至全身;右側收集來自全身其他部分的血液,並將這些血液泵至肺。
25*.血液由左心室進入主動脈,再流經全身的各級動脈、毛細血管網、各級靜脈,最後匯集到上、下腔靜脈,流回到右心房。這一循環途徑稱為體循環。在體循環中,當血液流經身體各部分組織細胞周圍的毛細血管網時,不僅把運來的營養物質送給細胞,把細胞產生的二氧化碳等廢物帶走,而且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把它所結合的氧釋放出來,供細胞利用。這樣,血液就由含氧豐富、顏色鮮紅的動脈血,變成了含氧較少、顏色暗紅的靜脈血。
體循環:左心室→主動脈→各級動脈→全身毛血管→各級靜脈→上下腔靜脈→右心房(動脈血→靜脈血)
26*.流回右心房的血液,經右心室壓入肺動脈,流經肺部的毛細管網,再由肺靜脈流回左心房,這一循環途徑稱為肺循環。血液流經肺部的毛細血管網時,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進入肺泡,肺泡中的氧進入血液,與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結合。這樣,血液就由含氧較少、顏色暗紅的靜脈血,變成了含氧豐富、顏色鮮紅的動脈血。
肺循環:右心室→肺動脈→肺部毛血管→肺靜脈→左心房(靜脈血→動脈血)。註:在肺循環中肺動脈中流的是靜脈血,肺靜脈中流的是動脈血。在體循環中血管和血液正好相同。
27.體循環是血液從心臟左側出發回到右側,肺循環是血液從心臟右側出發回到左側,於是在心臟處組成了一條完整的血液循環途徑。
28、血量:人體內血液的總量。成年人的血量約占體重的7%--8%.一次失血 30% (1200--1500ml),會危及生命;一次失血<10%(400--500ml),尚可恢復;一次輸血200--300ml,不會影響健康。輸血時必須輸 同型血為原則。ABO血型系統有A、B、O、AB型四種血型。
29.二氧化碳、尿素和多餘的水等排出體外的過程叫做排泄。糞便是由食物消化後的殘渣形成的,它排出體外的過程叫做排遺。人體排出的廢物將進入環境,參與生物圈中的物質循環。
30*.泌尿系統的組成包括: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其中,腎是形成尿液的器官;每個腎包括大約100萬個結構和功能單位,叫做腎單位。每個腎單位由腎小球、腎小囊、腎小管等部分組成。腎小球是血管球,由進球小動脈分出的許多毛細血管相互纏繞而成,這些毛細血管匯集成出球小動脈。腎小囊套在腎小球的外面,下接腎小管。腎小管細長而曲折,周圍繞著大量的毛細血管。
31*.尿的形成主要與腎單位有關系。腎單位中的腎小球和緊貼著它的腎小囊壁起過濾作用。當血液流經腎小球和腎小囊壁時,除血細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質以外,血漿中的一部分水、無機鹽、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質,都可以經過腎小球過濾到腎小囊中。腎小囊中的液體稱為原尿。人體每天形成的原尿大約有150升。當原尿流經腎小管時,全部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無機鹽等被腎小管重新吸收;這些被重新吸收的物質進入包繞在腎小管外面的毛細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剩下的水和無機鹽、尿素等就形成了尿液。人體每天排出的尿液約為1.5升,比原尿少了許多。
32.尿的排出:腎→輸尿管→膀胱→尿道。人體排尿,不僅起到排出廢物的作用,而且對調節
體內水和無機鹽的平衡,維持組織細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也有重要的作用。
33.人糞尿中除了大量的水分外,還含有一定數量的有機物。這些有機物經過細菌和真菌的分解作用,可以轉化成含氮、含磷、含鉀等多種無機鹽。人糞尿具有來源廣、養分全、肥效持久、能夠改良土壤和成本低等優點。高溫堆肥是生產農家肥料的重要方式。
34*.視覺的形成過程大致是:外界物體反射來的光線,依次經過角膜、瞳孔、晶狀體和玻璃體,並經過晶狀體等的折射,最終落在視網膜上,形成一個物像。視網膜上有對光線敏感的細胞,這些細胞將圖像信息通過視覺神經傳給大腦的一定區域,人就產生了視覺。外界光線→角膜→瞳孔→晶狀體→玻璃體→視網膜視神經→大腦中的視覺中樞(形成視覺)
35*.眼球與照相機相比,晶狀體相當於照相機的鏡頭,瞳孔相當於光圈,脈絡膜相當於照相機暗室的壁,視網膜相當於照相機的膠卷。
36.人在強光下,瞳孔縮小,人在弱光下瞳孔擴大。瞳孔的大小是由虹膜調節。
37.物像只有落到視網膜上,人才能夠清晰地看到這個物體,這就需要眼球內晶狀體等結構具有靈敏的調節功能。如果晶狀體的調節負擔過重,晶狀體過度變凸且不能恢復原狀,甚至眼球的前後徑過長,那麼,遠處物體的光線通過晶狀體等折射所形成的物像,就會落到視網膜的前方,這樣看到的則是一個模糊不清的物像。這種看不清遠處物體的眼,叫做近視眼。近視眼可以通過配戴近視鏡——凹透鏡加以矯正。
38.聽覺的形成過程大致是:外界的聲波經過外耳道傳到鼓膜,鼓膜的振動通過聽小骨傳到內耳,刺激了耳蝸內對聲波敏感的感覺細胞,這些細胞就將聲音信息通過聽覺神經傳給大腦的一定區域,人就產生了聽覺。外界的聲波→外耳道→鼓膜→聽小骨→內耳→耳蝸→聽覺神經→大腦中的聽覺中樞(形成了聽覺)
39*.神經系統包括: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系統。腦和脊髓是神經系統的中樞部分,組成中樞神經系統;腦神經和脊神經是神經系統的周圍部分,組成周圍神經系統。其中,腦包括大腦、小腦、腦干。大腦約有140億個神經細胞,具有感覺、運動、語言等多種生命活動的功能區——神經中樞,其中人類特有的是語言中樞;小腦的功能是:使運動協調、准確,維持身體平衡;腦干中有專門調節心跳、呼吸、血壓等中樞。脊髓能對外界或體內的刺激產生反應,並將反應傳導到大腦,是腦與軀干、內臟之間的聯系通路。腦神經和脊神經的功能都是傳導神經沖動。
40*.神經元又叫神經細胞,是構成神經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神經元是由細胞體和突起構成,功能是受刺激後產生並傳導興奮。神經細胞與其他細胞明顯不同,它的細胞體有許多突起,有的突起很長,有些突起很短。長的突起外表大都套有一層鞘,組成神經纖維,神經纖維末端的細小分支叫做神經末梢。人體內有數經億計的神經元,各個神經元的突起末端都與多個神經元突起相連接,形成非常復雜的網路。這個復雜的網路就是人體內的信息傳遞和處理系統。
41*.神經系統調節的基本方式是反射。人體通過神經系統,對外界或內部的各種刺激所發生的有規律的反應,就叫反射。參與反射的神經結構叫做反射弧,反射是通過反射弧完成的。
反射弧的結構模式是: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
42*.縮手反射、眨眼反射、排尿反射和膝跳反射等,都是簡單的、人生來就有的反射,叫簡單反射。人通過長期生活經驗的積累,這能形成復雜的反射,如同學們聽到上課鈴聲,就會迅速走進教室等。對於某些語言、文字刺激,也能形成復雜的反射,如望梅止渴、談虎色變、動物表演節目。人類特有的反射是與語言文字有關的反射。
43.一個小孩的手指被蜜蜂蟄刺後立即縮回是簡單反射,以後看見蜜蜂躲是復雜反射,聽見蜜蜂聲躲避是復雜反射。手指被蜜蜂蟄刺後立即縮回,說明脊髓具有反射功能,然後產生了痛覺,說明脊髓還有傳導功能。
44.即是內分泌腺又是外分泌腺體的是胰腺。
45*.侏儒症和呆小症的相同點都是身材矮小,不同是侏儒症患者出除了身材矮小其它方面都正常,而呆小症智力低下而且其它發育也不正常。某人脖子腫大,呼吸困難,勞動時心跳快、氣短,從症狀上看,此人可能是患地方性甲狀腺腫,其原因是飲食中缺碘。
46.科學家在研究甲狀腺的功能時,設計了3組實驗:(1)科學家首先破壞了蝌蚪的甲狀腺,經過培養一段時間,發現蝌蚪停止了發育,不能發育成蛙。說明甲狀腺與蝌蚪的發育有關。(2)當科學家在飼養缸的水中放入甲狀腺激素,發現破壞了甲狀腺的蝌蚪又發育成蛙。因此說明蝌蚪發育成蛙是甲狀腺激素作用的結果。(3)在飼養正常的蝌蚪的水中放入甲狀腺激素,則蝌蚪提前發育成蛙,但蛙只有蒼蠅大小。說明調節生物生長發育的激素,含量即不能過多,也不能過少。
㈢ 蘇教版七年級下冊生物復習提綱 下載
ok,
我已經發了
㈣ 七年級生物蘇教版下復習提綱和試卷
第8章 人的生殖與發育
第一節 精卵結合孕育新的生命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1、識別男女生殖系統的基本結構和功能
2、識別卵子和精子,描述受精過程
3、描述胚胎發育過程
二、能力目標:1、培養學生的觀察語言表達能力
2、培養學生自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1、說明精子和卵子結合形成受精卵是重要的生殖過程
2、說明睾丸產生精子和卵巢產生卵子
教學難點:
說明睾丸和卵巢是主要的生殖器官;描述胚胎發育過程以及胚胎發育的條件和場所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方法:討論法
教學設計:
一、、引入:你知道自己是從哪裡來的嗎?
二、、學生積極發言說出自己的來源,教師總結引入課題
三、學生活動:
1、觀察圖8—1和圖8—2小組討論說出男女生殖系統的組成和功能
2、討論:為什麼說睾丸和卵巢分別是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統的主要器官?
3、分組討論精子和卵子排出的路線,然後每組代表上黑板畫出示意圖
4、顯微鏡觀察動物的卵子和精子玻片標本
5、閱讀課文討論:(1)精子和卵子是在什麼地方相遇的?
(2)什麼是受精作用 (3)精卵結合而成的細胞叫什麼?
6、學生自學課文內容,了解常用節育方式提出心中的問題或疑惑
7、學生討論:(1)新生命是從什麼時候開始?(2)精卵結合後在什麼地方發育?
(3)為什麼回有「十月懷胎」之說?(4)人是從什麼地方分娩出來的?
(5)母體是通過什麼結構向胎兒提供營養物質的?
(6)你應該如何對待自己的父母?
四、教師活動:
對學生的討論結果給予肯定,鼓勵學生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並給予補充
五、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有何收獲?你還有什麼疑惑?
六、練習:課本第6頁:自我評價 1、2、3、4 (請學生講解)
思維拓展(學生討論)
板書設計:
第一節 精卵結合孕育新的生命
一、生殖系統的組成與功能:
睾丸: 產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男性生殖系統 輸精管: 輸送精子
的結構和功能 前列腺:
陰莖:精子的排出的通道
卵巢: 產生卵子、分泌雌性激素
輸卵管:受精場所
女性生殖系統 子宮:胚胎發育的場所
的結構和功能 陰道:月經排出的通道
二、受精過程:
1、受精:精子和卵子結合的過程叫受精
2、節育方式:結扎
三、胚胎發育:
卵子 受精 發育 分娩
精子 (輸卵管) 受精卵 (子宮) 胎兒(陰道) 嬰兒
第 二節 人的生長發育和青春期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1、識別人生長發育的各個時期
2、舉例說出青春期生長發育的特點
3、舉例說出青春期生衛生行為和習慣的重要性
4、關注青春期心理衛生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學習青春期有關知識,提高學生自我認識的能力和行為控制能力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1、識別人體生長發育各個時期的變化
2、舉例說出青春期的性發育包括性器官發育和第二性徵發育,
說出青春期性發育的突出特點
教學難點:1、說出青春期性發育的突出特徵
2、說明做好青春期衛生與保健的重要性
教學方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設計:
一、 引入:人的生長發育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一共有多少個時期?
二、學生活動:
1、討論:請結合自己的生長發育過程,想一想,說一說各個時期有什麼特點
2、活動:(1)學生4人一組,每個同學將自己的各個時期照片拿出來,請另外3個同學猜是哪個時期。(可參考照片背面的年齡,判斷回答是否正確)
(2)將家中長輩各時期照片拿出來交流,分析成年期又分為哪幾個階段?
3、討論:根據人的一生中各個階段的特點,我們在平時生活中應注意什麼問題?
4、觀察圖8—8男女部分生殖器官發育趨勢示意圖,試著從圖中說出自己獲得
哪些信息?
5、學生觀察表8—1,根據表格中的內容和自己的實際情況說出有哪些特徵屬於男女的第二性徵?
6、討論:當你首次出現月經或遺精時,是否告訴父母?你父母是什麼態度?你
是什麼感覺?
7、討論:你將如何與異性朋友交往?
8、討論:青春期我們在飲食衛生上要注意什麼問題?在穿著打扮上要注意什麼問題?
三:教師活動:
歸納、總結學生的發言,啟發、引導學生積極大膽的把自己內心的想法說出來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獲?還有什麼你想知道的?
五、練習:課本11頁 自我評價 1、2、3 思維拓展
板書設計:
第二節 人的生長發育和青春期
嬰兒期(0~1歲)
幼兒期(2~6歲)
一、人的生長發育 童年期(7~11歲)
青春期(12~23歲) 青年期 (24~39歲)
成年期(24歲以上) 中年期 (40~59歲)
老年期 (60歲以上)
二、青春期發育:第二性徵的出現
二、 青春期衛生
第三節 人體概述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描述組成人體的主要器官和系統,並說出人體各個系統的主要功能
2、親自動手實驗,總結骨的成分和骨的特性之間的關系,從而了解研究人體結構和功能的一般方法
二、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表達能力、合作能力和實驗能力
教學重點:
1、識別組成人體的器官和系統,舉例說出組成人體的主要器官和系統
2、舉例說出人體各系統的主要功能
3、舉例說明人體各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是相互統一的
教學難點:
1、舉例說出組成人體的主要器官和系統
2、分析骨的成分與骨特性之間的關系
教學方法:討論法、實驗探究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設計:
一、引入:人類新個體的產生是由什麼系統完成的?該系統由什麼組成?它們的功能是什麼?
二、學生積極回答,教師總結引入課題
三、 教學過程:
教師:展示人體全身骨骼模型,請學生介紹這模型有哪些骨骼?哪些肌肉?這些骨骼和肌肉屬於哪些系統?該系統有什麼功能?
學生:觀察模型說出骨骼和肌肉的名稱,相互討論說出運動系統的功能
活動:請一學生上黑板前做快速下蹲的表演,一分鍾內能做多少個
討論:表演的同學運動後有什麼變化?看到這些變化,使你想到了什麼系統?
人體各個系統有什麼功能?
學生:互相討論交流,積極回答,並相互補充
教師:總結歸納
教師:當你吃魚時,不小心被一小根魚骨卡住了,家人叫你趕快喝醋,你認為這種方法能解決問題嗎?
學生:討論猜測
實驗:學生4人一組做骨的成分與骨的特性之間的關系的實驗:1、一個燒杯里裝食醋,另一個燒杯裝10%的稀鹽酸,分別把相同大小的魚骨放進燒杯,觀察現象,10分鍾後取出,漂洗後,用手觸摸,看能否打結。
2、用鑷子夾起一根魚肋骨,放在酒精燈上煅燒,觀察顏色變化,用鑷子輕
輕敲打煅燒後的骨。
教師:請各組代表說出實驗過程中所觀察到的現象
學生:各組代表積極說出自己觀察到的現象
討論:1、魚骨放在醋中沒有變軟,而放在鹽酸中卻變軟了,當被魚骨卡住喉嚨,喝醋行嗎?應怎樣處理?該實驗說明了骨骼含有什麼物質?
2、魚骨能夠煅燒,說明骨骼里含有什麼物質?
3、這些物質使骨骼有什麼樣的特性?
學生互相討論回答
教師:總結、歸納,今天大家表現很不錯,讓我們為取得成功而鼓掌
四、 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獲?
五、 課後反思:
六、練習:課本16頁 自我評價 1、2、3 思維拓展
板書設計:
第三節 人體概述
一、人體系統的組成和功能:
運動系統:運動、支持、保護的功能
消化系統:消化、吸收
呼吸系統:吸收氧氣、排出二氧化碳
循環系統:運進氧和養料、運走二氧化碳和廢物
人體系統 泌尿系統:排出代謝廢物
內分泌系統:具調節功能
生殖系統:生殖
神經系統:具調節功能
二、骨的成分和骨的特性:
有機物(主要是蛋白質):使骨柔韌,有彈性 (能夠煅燒)
骨的成分
無機物(主要是鈣鹽):使骨脆硬 (能夠溶解在稀鹽酸中)
第9章 人的食物來自環境
第一節 人體需要的主要營養物質
教學目標:
一、知識:1、探究食物中含有蛋白質、澱粉、脂肪
2、舉例說明人體需要的主要營養物質
二、能力: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加工、應用信息的能力以及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小組合作交流能力等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使學生形成關注、關心自身和他人健康,用科學知識指導健康生活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1、 探究食物中含有蛋白質、澱粉、脂肪
2、 舉例說明人體需要的主要營養物質
教學難點:舉例說明人體需要的主要營養物質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師:展示兩組圖片,一組是非洲難民的孩子骨瘦如柴,無力行走的圖片;另一組是一些少年兒童過度肥胖的圖片。
提問:兩組圖片中孩子體態上的明顯差異是什麼原因引導的?(學生答:營養)同學們想不想給他們提供一些科學營養的建議呢?(學生答:想。)
師:要想科學營養,就離不開營養物質,而我們獲得營養物質的主要途徑是攝取食物,那麼食物究竟為我們提供了哪些營養物質呢?
二、師生互動,解決疑難
1、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針對自己經常食用的5種食物,提出有關營養成分的問題,並作出相關的假設 2、將各小組統計結果進行交流,再統計,全班總計列出多少種食物及營養成分。
3.教師展示收集的食物種類及營養成分。
匯總調查資料、分析、討論和歸納有關信息(見下表)。
編號 食物名稱 主要營養成分 生產原料 產地 最終來源
1
2
3
4
5
師:食物究竟給我們提供了哪些營養成分?
學生閱讀教科書內容後回答:包括水、無機鹽、糖類、脂肪、蛋白質
和維生素共六大類。
師:誰能告訴我哪些營養成分屬於無機物?哪些屬於有機物?
生:水、無機鹽屬無機物,糖類、脂肪、蛋白質和維生素屬於有機物。
師:三大產熱營養素是哪三種營養成分?
生: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三、實驗:1、探究食物中含有蛋白質、澱粉和脂肪
學生4人一組進行實驗,並講述實驗現象和結果
討論:不同食物中含有的蛋白質、澱粉、脂肪一樣多嗎?
師:我們認識到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包括有機物和無機物,這幾種物質分別有什麼作用?我們主要從哪些食物中可以獲得這些物質?
生:結合第21、22頁教科書內容和自身生活經驗,小組總結歸納,小組成員分工合作。
師:參與小組活動,指導學生列表歸納。
生:匯報合作成果。
師:適時對學習小組進行表揚和激勵。
生:學生互評,並對學習小組的成果進行評價。
師:食物中是否含有無機鹽呢?下面我們用實驗來進行探究
3、 探究食物中含有無機鹽
學生4人一組進行實驗,並對實驗現象進行記錄,小組互評實驗結果
學生舉例說出各種無機鹽的作用
4、指導學生閱讀課本25頁了解各種維生素的作用及缺乏會導致的疾病
四、師生共同小結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誰能告訴我你有哪些收獲,你對食物中的營養成分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生:回憶並答出營養成分的種類,主要食物來源及主要功能,並互相補充。
(師適時質疑)
五、自我評價:課本24頁 1、2、3、4 思維拓展
板書設計:
第一節 人體需要的主要營養物質
人體需要的主要營養物質:
1、蛋白質
2、澱粉 人體供能物質
3、脂肪
4、水
5、無機鹽
6、維生素
第二節 人體的消化與吸收
教學目標:
一、 知識:1、描述人體消化系統的組成及主要消化腺的作用
2、說出小腸的結構特點
3、概述食物在消化道內的消化和吸收過程
二、 能力:
通過討論、交流、實驗觀察,培養學生表達、交流、觀察、動手等能力
教學重點:
1、描述人體消化系統的組成及主要消化腺的作用
2、說出小腸的結構特點
3、概述食物在消化道內的消化和吸收過程
教學難點:說出小腸的結構特點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方法:討論法、實驗探究法
教學設計:
分為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創設問題情景引入新課 新課學習 知識應用 拓展知識 課堂反思 課堂小測驗
整個教學過程的設計如下:
教師活動 媒介 學生活動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問題、消化系統圖片 認真聽講、積極思考,激發興趣
指導學生角色扮演 活動—小品表演 進行角色扮演、觀看、細聽
引導討論 小品和課文內容 討論、交流、表達
引導實驗觀察:口腔內的化學性消化 實驗活動 實驗、觀察、討論、交流、表達
點撥、指導閱讀 課本內容 帶著問題閱讀
問題討論 問題 分析、解析、加深理解
引導學生歸納整理 板書 歸納表達、理順知識
引導實驗:觀察小腸結構 實驗活動 實驗、觀察、討論、交流
設置問題,拓展知識 問題 交流表達
引導課堂反思 問題 交流表達
布置課堂小測驗 測驗 完成小測驗
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出示學生比較熟悉的圖片和一段富有啟發性的文字「食物究竟在人體的什麼地方發生變化呢?」作為導言。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探究的願望;為學習者指明方向,引導學生帶著慾望進入學習任務,從而使學生成為知識的主動建構者。讓學生表演小品(角色扮演:學生分別扮演口腔、胃、小腸、大腸、肝臟等器官),再次創設情境,引入新課學習環節。
2.新課學習根據小品內容提出幾個問題,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相互討論、相互學習。在學生討論、交流時,教師則是多看、多聽、多感受而少說話,並及時對結果進行歸納、總結和提高,將零碎的知識系統化。
討論後,學生帶著問題做實驗――探究口腔內的化學性消化,理解口腔內的化學性消化
3.知識應用和知識拓展:教師提出「你知道哪些消化系統的疾病?」讓學生說出自己所知道的消化系統的疾病。引導學生學會搜集信息、積累知識,並時刻關注生活、關注學習、關注健康。
討論後,學生帶著問題做實驗――觀察雞小腸,學生用手摸、用眼看、用放大鏡觀察,然後猜測結構與功能的關系,這是學習的感性認識階段。最後,引導學生歸納總結、理順知識,這是學習的理性認識階段。
4、課堂小結、反思
板書設計:
第二節 人體的消化與吸收
口腔
食道
胃(吸收水,酒精)
消化道 小腸(吸收大部分水、無機鹽、維生素、甘油、
1、消化系統 脂肪酸、氨基酸)
的組成 大腸(吸收少量水、無機鹽、維生素)
肛門
唾液腺(分泌唾液澱粉酶)
肝 (分泌膽汁)
消化腺 胰腺 (分泌胰液)
胃腺 (分泌胃液,含胃蛋白酶)
腸腺 (分泌腸液)
2、食物的消化與吸收:
澱粉 口腔唾液澱粉酶 麥芽糖 小腸 酶 葡萄糖
蛋白質 胃胃蛋白酶 多肽 酶小腸 氨基酸
脂肪 酶小腸 甘油、脂肪酸
第三節 膳食指南與食品安全
教學目標:
一、 知識:1、關注並學會粗略評價自身的營養狀況
2、明白什麼是合理膳食並理解合理膳食的意義
二、能力:
1、有興趣評價自身的營養狀況並原與其他同學交流,嘗試設計表格
2、有興趣參與課堂調查活動,並小組協作將數據進行初步處理
3、嘗試設計一份營養合理的食譜
二、 情感:關心長輩的飲食,體驗父母的辛勞,學習表達孝心
教學重點:
1、關注並學會粗略評價自身的營養狀況
2、參與設計一份營養合理的食譜
3、關注食品安全
教學難點:關注食品安全
教學方法:調查探究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設計: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情境導入 人太胖太瘦都說明這個人的營養狀況不太好,那什麼樣的體重才是比較標準的呢
討論、交流、表達
調動學生積極性
(二)評價自身的營養狀況並交流 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和營養狀況
參與討論,交流,表達 讓學生關注並粗略評價自身的營養狀況
(三)過度 為了讓同學們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飲食習慣和飲食結構,我們來做一個簡單的課堂調查 學生發言,討論自己的飲食習慣和飲食結構是否正確,並說出科學依據 讓學生明白飲食衛生的科學道理,體現教學來自生活,指導學生的日常生活,提高學生日常生活中的科學素養
(四)營養學專家對合理膳食的建議 提問:什麼樣的飲食習慣和飲食結構才是合理的,才有利於我們健康成長?說說自己的看法
講述《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和平衡膳食寶塔》的有知識
學生發言,談談對正確的飲食習慣和飲食結構的理解 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後再給出營養專家的建議,有利於學生更深刻的理解怎樣才是正確的飲食習慣和飲食結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五)「今天我們當家」——為家人設計一日食譜
描述父母的辛勞和同學們的幸福生活,安排學生討論如何為家人設計營養合理的一日食譜
小組討論,設計一日食譜應該注意哪些方面?完成一日食譜的設計並付之實施(課後) 通過應用學過的知識進行以「今天我當家」為主題的設計食譜活動,對學生進行孝心教育,讓他們關心長輩的飲食、體驗父母的辛勞
(六)關注食品安全 引導學生注意食品安全,指導學生設計調查表,調查當地食品的安全性 小組設計調查表,分工合作,並在課堂上交流(課後) 讓學生了解食品安全,懂得如何鑒別食品的安全性,保護好自己的健康
(七)課堂反思、小結 這節課你們有什麼收獲?還想了解些什麼? 學生討論,交流、表達 通過反思與小結,讓學生對知識進行整理
(八)課堂練習 布置課堂練習 學生完成練習 對知識進行鞏固
板書設計:
第四節 膳食指南與食品安全
一、 膳食指南:1、多吃谷類,供給充足能量
2、保證魚、肉、蛋、奶、豆類和蔬菜攝入
3、參加體力活動,避免盲目節食
二、 平衡膳食寶塔:
第一層:谷類 (每天300克~500克)
第二層:蔬菜、水果類(分別是400克~500克 100克~200克)
第三層:魚、禽、肉、蛋類(235克~200克)
第四層:奶、豆類(分別是100克 50克)
第五層:油脂類(每天不超過25克)
三、食品安全:
第10章 人體內的物質運輸和能量供給
第一節 血液和血型
教學目標:
一、 知識:1、說出血液的組成和功能
2、觀察血塗片,區分白細胞與紅細胞、
3、說出血液中幾種成分含量的正常值,學會解讀血常規化驗的主要數據
4、說出ABO血型的類型及鑒定的過程
5、說出失血對人體的影響,理解血型和輸血的關系
二、 能力:
培養學生對現象的觀察能力,實驗的規范操作能力和實驗探究的思維方式。
三、情感:
通過對人體血量等知識的學習,對學生進行無償獻血、義務獻血的教育。
教學重點:1、說出血液的組成和功能
2、說出ABO血型的類型及鑒定
教學難點:1、血常規檢查對診斷疾病的意義
2、說明血型堅定的過程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方法:實驗法,討論探究法
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提問:在我們人的血管里流動的是什麼? 討論,交流,進入課題
觀察血液的組成 演示實驗:血液的組成成分 觀察教師的操作,注意發現問題,學習實驗的規范操作
血液中血漿及血細胞的組成 觀察量筒內分層現象,注意顏色及所佔體積
認識紅細胞和白細胞 教師講解、巡視、指導 實驗:觀察血塗片
紅細胞的正常值,血液為什麼是紅色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知識和圖10—2人的血細胞 顯微鏡下觀察紅細胞和白細胞的顏色和數目以及結構上的差異,觀察血小板的形狀
貧血的概念 如何對待補鐵的問題? 閱讀補充資料討論交流
了解發炎 講解什麼是發炎 學習白細胞的作用和正常值
血小板與凝血 巡迴演示比較 觀察血塊周圍的液體和使用抗凝劑的血液有什麼不同
認識化驗單,知道血常規檢測內容 展示幾張化驗單,分發給學生 學生分組閱讀,討論化驗單上幾項指標的不同
學習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第二課時)輸血和血型 如果你醫生,面對失血過多的病人,你如何搶救? 討論,交流
輸血原則 巡視並適時指導 分組活動,模擬「血型鑒定」
我過無償獻血制度 講解我國無償獻血制度 查找有關無償獻血資料(課逅
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獲? 討論,交流
課堂練習 布置課堂練習 完成練習
板書設計:
第一節 血液和血型
運載血細胞
血漿(功能) 運輸養料和廢物
防禦保衛
1、血液的組成
紅細胞(內含血紅蛋白):運輸氧氣
血細胞 白細胞:吞噬病菌
血小板:加快血液凝固
2、輸血和血型
(1)血型:A型、B型、AB型、O型
(2)輸血以輸同型血為好,緊急狀況下,O型血的人可以給任何人輸血。
AB型血的人可以接受任何人的血
㈤ 七年級生物下復習提綱(蘇教版)急!!!
你現在在線的話
我可以把我網校的ID和密碼給你。。。
清華附中的
我看了
裡面回有。。。
很多
還有課件答
試題。。。
我就在線。。。
你可以用網路HI找我。。。
我下載不了
只能你自己去看
喂
好心好意把密碼都給你了
如果不給我分就不要上。。。。。。
那裡面可不止有生物提綱。。。。
㈥ 急求初一下學期生物復習提綱(蘇教版)!!!!!!!!!!!!!!!感謝至極!
初中生物復習提綱
生物世界(七 上P3-P15)
1.生物的分類
▲按照形態結構分:分為動物、植物、細菌、真菌、病毒等生物
2.生物的特徵:(1)、由細胞構成(病毒除外)(2)、生物能生長和發育
(3)、生物都具有新陳代謝 (4)、生物都具有繁殖、遺傳、變異現象
(5)、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6)、生物能適應一定的環境,也能影響環境
▲探究光對鼠婦生活影響的實驗中:
① 實驗的變數是光,其他的條件都應相同。
② 實驗中用10隻鼠婦而不是1隻原因是減少實驗的偶然性,提高實驗的可靠性 。
▲探究的過程:1、提出問題 2、作出假設 3、制定計劃、實施計劃 4、得出結論 5、表達和交流 。
▲對照實驗中,對照組與實驗組除了需要對照的實驗變數不同外,其他的條件都應相同。即變數唯一。
探索生命(七 上P17-P28)
1.顯微鏡:
▲觀察的物像與實際圖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動方向和視野中物象的移動方向相反。
▲放大倍數=物鏡倍數X目鏡倍數
▲ 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的生物標本,應該薄而透明,光線能透過,才能觀察清楚。因此必須加工製成玻片標本。
▲顯微鏡的使用:
(1)取鏡和安放:左托右握
(2)對光:①選低倍物鏡對准通光孔(物鏡鏡頭距載物台2cm)
②選較大光圈對准通光孔 最終顯微鏡內看到白亮的視野
③左眼看鏡內,右眼睜開,使反光鏡反射光線對准通光孔
(3)觀察:當物鏡大幅度下降時,眼睛應在側面看鏡頭下降
(4)整理
2.臨時玻片標本的製作:
▲被國際上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是 (袁隆平)
▲用顯微鏡觀察裝片時,發現視野中有一個污點,移動物鏡和玻片標本污點都不動,說明污點在(目鏡 )
▲當你發現顯微鏡鏡頭不清潔時,除去污物的正確方法是 (用擦鏡紙擦)
▲在載玻片上寫下一個小小的字母"d"用顯微鏡觀察時,會看到放大的圖像形狀是(p)
3.小東為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做了如下實驗:(5分)
①用硬紙板製成一個長方形的紙盒(上方沒有蓋),將紙盒分成長度相等的兩部分,一部分用黑紙包好形成一個黑暗的環境,另一部分不做處理。
②把紙盒靜置桌上,並將抓來的10隻鼠婦放入紙盒中央。
③10分鍾後觀察鼠婦的動向:移到黑暗一端多?還是移到亮處一端多?
請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小東把紙盒一端用黑紙包好形成黑暗環境,另一端不做處理的目的是__________。
(2)小東做實驗時,小明也在旁邊,並向小東建議應在紙盒黑暗的一端灑點水,使它潮濕,而亮的一端保持乾燥。但小東沒有採納小明的建議。你認為小東做得對嗎?__________;為什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實驗結束後,應怎樣處理鼠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體的結構層次(七 上P30-P52)
1.細胞---生物體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病毒除外)
▲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包括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在細胞質中有液泡、葉綠體、線粒體。
▲動物(人)細胞的基本結構包括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
▲植物細胞和動物(人)細胞結構區別:植物細胞比動物細胞多細胞壁、液泡、葉綠體。
▲細胞各結構的作用:
(1)植物細胞結構中的細胞壁,位於植物細胞的外層,具有保護細胞內部結構和維持細胞形態的作用。使植物細胞吸水不會脹破。
(2)細胞膜具有保護細胞內部結構的作用,同時還能控制細胞內外物質的進出(門衛)。顯微鏡下不易看到。
(3)細胞質是一種透明的液體,它具有流動性,這有利於細胞之間和細胞與外界環境之間進行物質交換,是生命活動的重要場所。
(4)細胞細胞質內有線粒體與細胞呼吸作用(動力車間)有關;植物細胞的葉綠體與植物光合作用(生產車間) 有關;植物細胞液泡充滿細胞液(切瓜果流出的汁液通常是細胞液)。線粒體和葉綠體都是能量轉換器。
(5)細胞核內含遺傳物質,傳遞遺傳信息(管理調控部門)。
▲細胞核中有一種被鹼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質稱為染色體,它的主要成分是脫氧核糖核酸(DNA)和蛋白質。其中脫氧核糖核酸(DNA)是主要遺傳物質。
▲染色體圖的識別:
▲細胞圖的識別:
▲細胞的觀察實驗:
(1)觀察洋蔥表皮細胞時,發現細胞染色最深的部分是細胞核;洋蔥表皮細胞的形態是長格子狀的長方體。
(2)觀察人體口腔上皮細胞時,發現細胞染色最深的部分是細胞核;口腔上皮細胞的形態是邊緣整齊的扁平細胞。刮取上皮細胞的部位是口腔內側壁;在載玻片中央滴的液體是0.9%的生理鹽水,作用是維持細胞原形。
2.細胞的生活
▲細胞分裂的結果是使細胞數目增多;細胞生長結果是使細胞體積增大。生物體由小長大(生長),這是細胞分裂和細胞分化的結果。
▲細胞分裂通常是一個細胞分裂成兩個細胞的過程。首先分裂是細胞核,它的裡面出現染色體,染色體在中央平均分成兩份,向細胞兩端移動;其次細胞質也平均分成兩份;最後形成細胞膜(壁)。分裂產生的新細胞的染色體與原細胞的染色體相同。
▲細胞分化是指分裂後的細胞在形態、結構和功能上向著不同方向變化的過程。細胞分化的結果是形成組織。
3.組織指形態相似、結構和功能相同的細胞群。
(1)植物的組織主要有:分生組織、基本組織、保護組織和輸導組織。
組織名稱功 能例子分生組織具有分裂增生能力如:根尖、芽基本組織能製造和存貯有機養料如:果肉保護組織保護作用如:植物表皮輸導組織運輸水分、無機鹽、和有機養料如:葉脈中導管、篩管(2)人體的主要組織有上皮組織、肌肉組織、結締組織和神經組織四大類。
組織名稱功 能部位組成上皮組織保護作用皮膚外表面、器官腸胃的內表面肌肉組織收縮、舒張,使身體產生運動骨骼肌、心肌、平滑肌結締組織支持、營養、連接和保護等血液、骨組織、脂肪、肌腱神經組織受刺激能產生興奮、傳導興奮腦和脊髓(3)組織的形成是細胞分化的結果。組織的形成示意圖:
4.器官指幾種不同的組織構成在生物體內完成一定功能的結構。
▲一株完整的綠色開花植物包括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六種器官。其中根、莖、葉是營養器官,花、果實和種子是營養器官。
▲人體的胸腔有心臟、肺等器官,腹腔有胃、腸、肝臟等器官。一根骨或一塊肌肉是器官。
5.系統指一些器官進一步有序地連接起來,共同完成一項或幾項生物活動,就構成了系統。人體的各大系統主要在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調節下共同完成各項生命活動。
6.生物體的構成
▲多細胞植物體的結構層次是:細胞→組織→器官→植物體。
▲多細胞動物體的結構層次是: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動物體。
▲單細胞生物的形態結構和生命活動中特點:(1)身體僅由一個細胞構成。(2)能獨立完成營養、呼吸、排泄、運動、生殖等生命活動。
▲單細胞生物:(1)所有細菌(2)植物--衣藻、硅藻 (3)動物--草履蟲、變形蟲 (4)真菌--酵母菌
7.草履蟲
▲形態:像倒轉的草鞋底。
▲結構:表膜、細胞質和細胞核,食物泡、伸縮泡。
▲生命活動:運動--纖毛擺動;營養--食物是細菌、單細胞藻類,在食物泡中消化吸收;排泄--伸縮泡、表膜 ;呼吸--表膜 ; 生殖--細胞分裂。
▲為什麼說草履蟲有凈化污水的作用?答:消耗水中的有機質,吞掉細菌。
▲草履蟲與植物細胞相比,它沒有細胞壁、葉綠體和液泡,細胞內沒有葉綠體,不能自己製造有機物。
▲在載玻片上滴上兩滴草履蟲培養液,中間連起來,在一邊加鹽,草履蟲全部都游到未加鹽的一側,因為草履蟲能逃避有害刺激;如在一側滴加牛肉湯,草履蟲全都集中到牛肉湯中,因為草履蟲能趨向有利刺激。
▲草履蟲識記圖
8.探究實驗的一般過程:提出探究的問題;作出假設;設計探究實驗;分析實驗現象得出結論;表達交流。
▲案例:探究"夏季腐肉里的蛆是從哪來的"。
(1)提出問題:夏季腐肉里的蛆是從哪來的?
(2)作出假設: 蛆是(或不是)由腐爛的肉變來的 。
(3)設計並實施探究實驗:把相同大小的兩塊鮮肉分別放在甲、乙兩個廣口瓶中。其中甲廣口瓶 不封口 ,乙用多層紗布 封口 。
(4)分析實驗現象得出結論:
▲實驗現象:數日後,甲、乙兩瓶中肉質腐爛;甲瓶內的腐肉上發現了蛆(蒼蠅的幼體),用紗布封口的乙瓶內則沒有蛆。
▲對甲瓶腐肉上出現了蛆的解釋是: 廣口瓶沒有封口,外界的蠅接觸到腐肉 。
▲你從該實驗得出的結論是 蛆不是由腐爛的肉變來的 。
在對照實驗中,實驗組和對照組應做到:除設定某一個變數,其他實驗條件相同。
種子(七 上P55-P58)
1.種子的結構
我們常見到許多種子,例如玉米。小麥、花生、大豆、菜豆等的種子。種子的大小和形狀千差萬別,但是它們的基本結構是相同的,都是由種 皮和胚組成的,胚實際上是幼小的生命體,即新植物體的幼體,是種子的主要部分,它包括子葉、胚芽、胚軸和胚根。有的種子還有胚乳。
2.菜豆種子與玉米種子結構的比較:▲菜豆種子的結構
▲菜豆種子結構圖 ▲ 玉米種子結構圖
▲玉米種子的結構
▲菜豆種子與玉米種子結構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相同點不同點菜豆種子有種皮和胚無胚乳,營養物質貯藏在子葉里,子葉兩片玉米種子有種皮和胚有胚乳,營養物質貯藏在胚乳里,子葉一片 凡是種子的胚有兩片子葉的,稱為雙子葉植物,如菜豆、花生、西瓜、桃樹等。
凡是種子的胚有一片子葉的,稱為單子葉植物,如玉米、小麥、高粱、水稻等。
3.種子的萌發
▲種子萌發的外界環境條件:適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氣
自身條件:具有完整的、生命力的胚,已度過休眠期。
▲種子萌發的過程:吸收水分--營養物質轉運--胚根發育成根--胚芽胚軸發育成莖、葉。 首先突破種皮的是胚根。食用豆芽的白胖部分是由胚軸發育來的。
▲煮熟的種子不萌發是因為胚沒生命力;大米播種在田裡不萌發是因為胚不完整;干種子不萌發是因為沒有足夠的水分;完全浸入水中的種子不萌發是因為沒有充足的空氣;早春農民用塑料薄膜覆蓋地面可以提早出苗是因為為種子萌發提供了適宜的溫度。
▲ 測定一袋種子的萌發率,應採用的方法是抽樣檢測。發芽率超過90℅才能做種子給農民。
▲ 我們食用的麵粉來自小麥種子的胚乳;花生油來自花生種子的子葉。所以說種子的營養物質貯藏在子葉或胚乳中。
根(七 上P60-P67)
1.根尖的結構
▲ 根的主要功能是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無機鹽。根尖的結構從尖端向上依次有根冠、分生區、伸長區、成熟區。
▲ 根尖的結構圖 : ▲ 根尖各結構的特點:
▲ 根生長的最關鍵部位是分生區;根生長的最快部位是伸長區;移栽幼苗時要帶土坨是因為保護幼根和根毛。
2.根的功能
▲ 根對水分的吸收:
(1) 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區。該區用肉眼觀察,發現長有大量的白色"絨毛",這就是根毛。根毛在成熟區大量出現的意義是增大了吸收面積。
(2) 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是因為:①水是植物細胞的主要成分;②水能維持植物的姿態,例如植株硬挺、葉片舒展;③水參與植物的多項生命活動,例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3) 根吸水的條件是根的細胞細胞液濃度大於土壤溶液濃度。一次施肥過多會造成"燒苗"現象是因為土壤溶液濃度大於根的細胞細胞液濃度。糖拌番茄時細胞會失水;將發蔫的青菜放在清水中青菜會吸水硬挺;鹽鹼地上植物長不好是因為土壤溶液濃度大於根的細胞細胞液濃度,根不能吸水。
(4) 沙漠中有不毛之地,也有綠洲,這說明水能影響植物的分布。
▲植物細胞"吸水""失水"圖:
▲右圖是某同學設計的一組實驗:在兩個大小相似的蘿卜中各挖一個大小相等的洞,向甲、乙蘿卜的洞中分別注入等量的清水和濃鹽水,各用一個裝有玻璃管的橡皮塞塞住洞口,記下玻璃管內液面的高度(如圖)。放置一段時間,分析會出現的變化:
(1)玻璃管內液面高度變化是甲液面下降;乙液面上升_。
(2)用手捏蘿卜的感覺:甲硬 ;乙軟。
(3)結論植物細胞可以吸水或失水。
(4)植物細胞吸水或失水主要取決於細胞液濃度與外界溶液濃度的大小。
(5)由此可以說明:為什麼不能給作物一次性施肥過多
會使土壤溶液濃度大於根的細胞細胞液濃度,植物不能吸水而死亡。
▲ 根對無機鹽的吸收:
(1) 植物的生長需要量最多的三種無機鹽是氮、磷、鉀。
(2) 三種無機鹽的作用表:
莖(七 上P68-P71)
1.芽
▲芽是未展開的枝或花。將來發育成花的芽稱為-花芽;
將來發育成枝的芽稱為--枝芽,枝(枝條)是由莖、葉、芽組成。
▲枝芽圖:
2.莖的結構:
▲木本植物的莖從外到內依次有樹皮、形成層、木質部、髓四部分。
▲ 草本植物的莖內沒有形成層,所以莖不能逐年加粗。
▲ 木材主要取材於木本植物莖的木質部;織衣服用的麻纖維主要取材於木本植物莖的韌皮部。
3.莖的功能:
花和果實(七 上P73-P75)
1. 花的結構:
▲花的結構圖
▲ 花的開放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如光照、溫度、濕度等。"人間芳菲四月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溫度)
▲ 一朵花的主要部分是雄蕊和雌蕊,原因是它們和果實與種子的形成有關。
2. 果實的結構:
▲ 果實由果皮和種子兩部分構成。
▲ 一顆花生是一個果實;"花生米"是花生的種子;"麻屋子"指花生的果皮;"紅帳子" 指花生的種皮;"白胖子" 指花生種子的胚。
▲ 常見的果實有小麥粒、玉米粒、西瓜、葡萄、黃瓜。常見的種子有蠶豆、綠豆、西瓜子、杏仁、芝麻。
▲ 綠色開花植物經過開花、傳粉、受精之後,花萼、花瓣、雌蕊的柱頭、花柱和雄蕊也慢慢凋落。只有子
房逐漸長大,子房內的胚珠也慢慢地發育。最終: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七 上P77-P96)
1. 光合作用
▲ 光合作用的概念: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變成貯存能量的有機物,並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
▲ 光合作用的公式:
2
▲ 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葉;光合作用的場所是葉綠體;光合作用的條件是光(為什麼光合作用需要光?光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或動力。)
▲ 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光合作用的產物是有機物和氧氣。
▲ 光合作用的實質:合成有機物(二氧化碳和水轉變成有機物)
貯存能量(將光能轉變為能貯藏的化學能 例如:石油 煤炭)
▲ 光合作用的意義:①為幾乎所有生物提供了食物(有機物)的來源;②為幾乎所有生物提供了氧氣的來源,平衡了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③為幾乎所有生物提供了能量的來源。
▲ 光合作用的應用:影響光合作用的效率的因素有光照、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等。
增產方法:①把空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增加到0.5℅~0.6℅時,農作物的光合作用會顯著增強。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又被稱為"空中肥料"。②適當增加溫度。如利用溫室生產反季節蔬菜。③給果樹剪枝增產的原因是使有機物集中運到健壯的果實中。④合理密植。⑤適當增加光照時間和強度。
▲ 光合作用的實驗:
(1) 驗證:綠葉在光下製造澱粉
① 暗處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處一晝夜,目的:讓天竺葵在黑暗中把葉片中的澱粉全部轉運和消耗。
② 對照實驗: 將一片葉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紙片遮蓋, 目的:做對照實驗,看看 照光的部位 和 不照
(2) 驗證:綠葉在光下產生氧氣
① 取金魚藻放在盛滿清水的燒杯中,再反扣一隻漏斗。漏斗頸上再反扣一隻裝滿清水的試管。
② 把這一裝置移到陽光下,不久看到的現象是金魚藻不斷放出小氣泡。
③ 待試管中收集到一些氣體後,按住試管口,取出試管。
④ 松開試管口,將帶火星的細木條迅速插入試管,看到的現象是帶火星的細木條復燃。
結論:氧氣能夠助燃。綠葉在光下能產生氧氣。
(3) 驗證:綠葉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
2.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的概念:細胞利用氧,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並且將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供給生命活動需要的過程。
▲呼吸作用的公式:
▲ 呼吸作用的實質: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
▲ 呼吸作用的意義:為植物的各項生命活動提供能量。如(細胞分裂、吸收無機鹽、運輸有機物)
▲ 呼吸作用的應用:
(1) 促進呼吸作用:①給農作物根鬆土;②水淹後及時排澇。
(2) 抑制呼吸作用的方法:①降低溫度;②減少氧氣供給;③減少植物細胞含水量(乾燥)。
(3) 新疆吐魯番瓜果為什麼特別甜?因為該地白天溫度高,光合作用旺盛,製造有機物多;夜間溫度低,呼吸作用很弱,分解有機物少;所以瓜果很甜。
(4) 如何延長種子、果實和蔬菜貯藏時間?。低溫、乾燥、減少氧氣,抑制呼吸作用。
(5) 為什麼蘿卜放久了會空心?水果放久了會變輕,味道會變差?因為呼吸作用分解有機物。
▲呼吸作用的實驗:
(1) 驗證:呼吸作用產生二氧化碳
(2) 驗證:呼吸作用吸收氧
▲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關系
(1) 區別:
光 合 作 用 呼 吸 作 用 場 所 含葉綠體的細胞 所有活細胞 條 件 有光 時時刻刻(白天黑夜)都進行 產 物 有機物和氧 二氧化碳和水 原 料 二氧化碳和水 有機物和氧 實 質 合成有機物;貯藏能量 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2) 聯系:相互依存。因為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機物是光合作用製造的,呼吸作用釋放的能量是光合作用貯藏的;而進行光合作用所需的能量是呼吸作用釋放的。
▲ 白天把植物放卧室好,還是晚上把植物放卧室好?白天。因為白天植物光合作用強於呼吸作用,會為卧室增加氧氣;而晚上植物因呼吸作用會和人爭奪氧氣。
葉 (七 上 P82-P84)
(1)葉片的結構:一般包括表皮、葉肉、葉脈三部分。葉片呈綠色的主要原因是葉綠體中含有綠色的葉綠素。
▲葉片的結構圖
▲實驗:葉片的結構的觀察
(2)葉片的功能:是進行光合作用和蒸騰作用的主要器官。葉綠素的形成條件是光下。例如:韭黃、白菜的心
▲葉片為什麼正面顏色深,而背面顏色淺?因為靠近上表皮的柵欄層,細胞排列緊密,含葉綠體顆粒多。而靠近下表皮的海綿層,細胞排列疏鬆,含葉綠體顆粒少。所以正面顏色深,而背面顏色淺。
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七 上 P98-P111)
1. 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①為各種生物提供食物;
②促進氧循環,使生物圈中氧和二氧化碳相對平衡;
③促進和穩定水循環。
2. 生物圈是地球上的生物和它們生活環境的總稱。
3.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影響氧循環。植物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使生物圈中的氧氣和二氧化碳處於相對平衡。生物圈中氧氣體積分數為21%,二氧化碳0.03%
4.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貯存在植物體的有機物中,這些有機物不僅為植物自身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也為動物和人類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5.綠色植物通過蒸騰作用參與生物圈的水循環。水循環的動力主要是光能,使水通過蒸發進入大氣。植物的樹冠層、枯枝落葉、草本、苔蘚植物等有利於保持水土。
6.產量居世界主要糧食作物前三位的依次為小麥、玉米、水稻。
7.我們飲用牛奶所獲得的能量直接來自於呼吸作用;間接來自於光合作用;最終來自於太陽。
▲ 蒸騰作用
(1)蒸騰作用概念:水分以氣體狀態從植物體內散發到植物體外的過程,叫做蒸騰作用。主要在葉片進行。
(2)蒸騰作用的意義:
① 可降低植物的溫度,使植物不至於被灼傷
② 促進根吸收水分;促使水分在體內運輸。蒸騰作用是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動力。
③ 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無機鹽在體內運輸。
④可增加大氣濕度,降低環境溫度,提高降水量。促進、穩定生物圈水循環。(對外界環境意
▲ 葉肉細胞中的水分很小一部分(1%)參與植物體內各項生命活動,絕大部分(99%)變成水蒸氣,通過氣孔散發到大氣中。氣孔的張開和閉合可以調節蒸騰作用,使植物體內經常保持著適當的水分。
▲人們食用的部分:甘薯、蘿卜為根,白菜、菠菜、芹菜、韭菜等為葉,花菜、黃花菜為花,藕、馬鈴薯、荸薺、甘蔗等為莖,黃瓜、芸豆、蘋果等為果實。
▲森林的作用:為人類提供了豐富的資源;通過光合作用、蒸騰作用參與氧循環和水循環;吸收有毒氣體,降低噪音、強光對人體的傷害,促進身心健康;是動物棲息的樂園。
▲我國的森林資源:森林覆蓋率為18.21%,是世界的61.3%。3月12日是我國的植樹節,1984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
▲常見的具有環保作用的樹種主要有法國梧桐、海桐、女貞、槐樹等。常用草坪植物有高羊茅、酢漿草、狗牙根等.
㈦ 七年下冊蘇教版生物復習提綱
七年級生物復習提綱(下冊)人類的起源和發展:現在類人猿和人類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在距今1200多萬年前,森林古猿廣布於非、亞、歐地區,尤其是非洲的熱帶叢林。
300萬年前的人類化石:露西 175萬年前古人類:東非人
1929年:裴文中發現了第一個北京猿人頭蓋骨的化石。
生殖系統:人生要經歷由雌雄生殖細胞的結合,通過胚胎發育形成新個體的過程。這一過程是靠生殖系統來完成的。男人和女人的生殖系統不一樣,大人和小孩的也有差別。
男女生殖系統解剖圖:男:睾丸,分泌雄性激素,產生精子。女:卵巢,分泌雌性激素,產生卵細胞。胚胎及胎兒孕育的場所是子宮。母體與胎兒通過胎盤及臍帶進行物質交換。
生殖過程:精子與卵細胞在輸卵管結合成受精卵,標志著新生命的開始。
分娩:懷孕到第40周時,胎兒就發育成熟了。成熟的胎兒和胎盤從母體的陰道排出,這個過程叫做分娩。
青春期的特點:身高突增,神經系統以及心臟和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明顯增強。男孩出現遺精,女孩會來月經。 青春期是身體發育和智力發育的黃金時期。青春期的性意識:初期的與異性疏遠,到逐漸願意與異性接近,或對異性產生朦朧的依戀。
我國計劃生育的基本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優生。少生是控制人口數量的關鍵。食物中的營養物質:食物中含有糖類、脂肪、蛋白質、水、無機鹽和維生素等六類營養物質。
食物中的糖類、脂肪、蛋白質、水和無機鹽、 維生素。糖類為人體提供能量。脂肪作為備用能源物質為人體通過能量。蛋白質:人的生長發育及受損細胞的修復與更新都離不開蛋白質,同時為人體提供能量。
食物在消化系統中的變化:口腔是消化系統的開始部分,裡面有牙齒、舌和唾液腺。唾液腺有導管,它所分泌的唾液通過導管進入口腔。 初步消化澱粉,將澱粉轉化成麥芽糖。
消化系統的組成和功能:
消化系統:消化道:一條很長的管道。消化腺分為兩類:有的是位於消化道的大消化腺,如肝臟;有的是分布在消化道內壁的小腺體,如腸腺。
營養物質的吸收:食物在消化道內經過消化,最終分解成葡萄糖、氨基酸等能夠被人體吸收的營養物質。
食品的合理營養、食品安全:7下P37
呼吸系統:人體的呼吸系統是由呼吸道和肺組成的。呼吸系統具有適合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結構和功能。
呼吸道:鼻、咽、喉、氣管、支氣管,是氣體進出肺的通道。
呼吸道的作用:氣體的通道,對吸入的氣體進行處理,使肺部的氣體溫暖、濕潤、清潔。
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肺是呼吸系統的主要器官,它位於胸腔內,左右各一個,左肺有兩頁,右肺有三葉。在你不知不覺中,你的肺在有節奏地呼氣和吸氣。
肺的運動模式圖:7下P49
肺泡和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7下P50
一個人一天要呼吸兩萬多次,每天至少要與環境交換一萬多升氣體。
血液的組成:血液是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的,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新鮮的血液加入抗凝劑,靜止一段時間後出現分層現象,上層淡黃色為血漿,下層暗紅色是紅細胞。在兩層交界處,有很薄的一層白色物質,這是白細胞和血小板。
血漿:主要成分水。運輸血細胞,運輸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所需要的物質和體內產生的廢物等。
血細胞: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血液分層後,紅細胞在下層,呈紅色,白細胞和血小板在兩層交界處,很薄,呈白色。
紅細胞:血細胞中數量最多,兩面凹的圓餅狀,沒有細胞核,有血紅蛋白,血紅蛋白可以運載氧氣。 紅細胞減少或血紅蛋白少是貧血。
白細胞:有細胞核,比紅細胞大,可以穿過毛細血管壁,包圍,吞噬細菌。白細胞數量多是有炎症。
血小板:最小的血細胞,沒有細胞核,形狀不規則,可以釋放與血液凝固有關的物質。
動脈:血液從心臟流向身體各處,管壁厚,彈性大,流速快。毛細血管:連接最小動脈與靜脈的血管。管壁只有一層上皮細胞構成,管徑只允許紅細胞單行通過。流速最慢。這種結構有利於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進行物質交換。靜脈:血液從身體各處流回心臟,管壁薄,彈性小,流速慢。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靜脈瓣。心臟解剖圖:心房與心室之間房室瓣,心室與動脈之間動脈瓣,防止血液倒流。
右心房
左心房
右心室
左心室
㈧ 七年級下冊生物復習提綱 蘇教版,急
中考生物(蘇教版)八年級下冊知識點整理
第8單元 生物技術
第20章 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術
1.發酵技術與食品生產A
發酵現象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常見的發酵產品與相應的微生物:酒釀----酵母菌,酸奶---乳酸菌
水果放久了有酒味-酵母菌,果酒變酸-乳酸菌
2.發酵技術與日常生活A
(1)化工產品:如酒精、檸檬酸、乳酸、香料等(2)醫葯產品:如抗生素(青黴素、紅黴素等)、維生素等(3)食品和飲料:如醬製品、酒類、飲料等
3.食品腐敗的原因B
食品腐敗的原因:微生物的生長、繁殖等引起。
4.適當的保存食品的方法A(選擇、判斷)
食品保存的原理:抑制微生物在食品中的生長、繁殖。
食品保存的方法―傳統方法:曬干、風干、鹽漬、糖漬、煙熏、酒泡等
現代方法:罐藏、脫水、冷凍、真空包裝、添加防腐劑、利用溶菌酶
第21章 現代生物技術
1.基因工程和轉基因技術B
基因工程:按照人的意願,運用人工方法,對生物的基因組成進行「移花接木」式改造的重組技術。
轉基因技術:將外源基因直接導入動植物體或它們的受精卵內,並能在細胞中發揮作用的技術。 轉基因動植物:被導入外源基因的動植物。
P12圖21-2 :轉基因抗蟲煙草培養示意圖
將蘇雲金桿菌中的殺蟲毒素基因轉入普通煙草細胞的細胞核中,從而培育出有抗蟲特性的煙草新品種。
2.細胞工程和克隆技術C
細胞工程:指在細胞水平上,有計劃地改造細胞的遺傳結構,培育人類所需要的動植物新品種的技術。
克隆:不經過受精作用而獲得新個體的方法。(無性生殖)
克隆羊多莉的誕生過程:(大題)
(1)母羊A提供細胞核、母羊B提供細胞質、母羊C提供胚胎發育場所。
(2)多利羊在形態特徵等方面幾乎和母羊A一模一樣。
(3)原因:多利羊獲得的是母羊A 細胞核中的遺傳物質。
(4)多利羊與以往的克隆動物的最大區別是它的細胞核來源於高度分化了的體細胞-乳腺細胞,而不是早期的胚胎細胞。
3.生物技術在工業、農業、環境保護、醫葯等領域的作用A
4.生物技術的安全性和社會倫理問題A
(1)轉基因食品 (2)克隆人 (理論可行,但是實際有爭議) (3)生物武器
第9單元 生物的多樣性
第22章 豐富多彩的生物世界
1.生物分類的依據A
生物學家依據生物的形態結構特徵、營養方式、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以及在進化上的親疏遠近關系等,將生物分為若干類群。
2.生物分類的等級B(選擇、判斷)
分類的等級從高到低依次是:界、門、綱、目、科、屬、種。
種是生物界最基本的分類單位。
在生物各類群之間,所處的共同分類單位越小,它們之間的相似程度就越大,表明它們的親緣關系就越近。
3.植物的主要類群及其特徵B
(1)藻類植物有單細胞的(如衣藻),也有多細胞的(如紫菜、海帶),結構比較簡單,沒有根莖葉的分化,大都生活在水中。天氣轉暖,池水變綠,這與藻類的大量繁殖有關。
(2)蕨類植物有真正的根、莖、葉,且體內具有輸導組織,依靠孢子(生殖細胞)繁殖。常見種類有石松、蕨、桫欏等。
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的生殖都離不開水,因此,它們生長在陰暗潮濕的環境中。
(3)種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裸子植物的種子裸露,沒有果皮包被。常見種類主要包括各種松、柏以及銀杏、蘇鐵等。
(4)被子植物是常見的綠色開花植物,一般都具有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種子外面有果皮包被形成果實。生殖過程不需要水,適於生活在各種環境中。
4.植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A
5.我國的珍稀植物A
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有:桫欏、水杉、金花茶、珙桐等。
6.動物(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的主要特徵B
(1)無脊椎動物的共同特徵是它們的身體內沒有由脊椎骨組成的脊柱。無脊椎動物約占動物種數的95%,包括環節動物門、軟體動物門、節肢動物門等主要類群。
環節動物的身體是由許多形態相似的體節組成。代表動物有:蚯蚓、螞蝗、沙蠶等。
軟體動物大多數在身體的腹面有塊狀肌肉足,體外被覆堅硬的貝殼。代表動物有:珍珠貝、蝸牛、槍烏賊(魷魚)等。
節肢動物是動物界中種類最多,數量最大,分布最廣的動物類群,占動物總數的4/5以上,同時也是無脊椎動物中最適應各種生活環境的類群。 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徵是身體分節,體表有堅硬的外骨骼和分節的附肢,頭部有眼、觸角和口等器官。
代表動物有:甲殼綱---蟹、蝦、 蛛形綱---蜘蛛、
多足綱---蜈蚣、 昆蟲綱---蝴蝶、蝗蟲等。
甲殼綱特徵:
身體分為頭胸部(包有頭胸甲)、腹部;有2對觸角;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
(2)脊椎動物代表著動物界的高等類群。現存的脊椎動物主要包括:魚綱、兩棲綱、爬行綱、鳥綱和哺乳綱。它們的共同特點是身體的背部有脊柱。
魚類與水生生活相適應的特徵:
身體呈流線型;體表被覆鱗片;用鰓呼吸;身體兩側大多有側線,能感知水流的方向。代表動物有淡水魚類和海洋魚類。如:海馬、鯊魚。
兩棲動物是脊椎動物由水生向陸生的過渡類群。兩棲動物的幼體(如: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大多數成體生活在陸地上,用肺呼吸。兩棲動物皮膚有輔助呼吸的作用。代表動物:蛙、大鯢。
爬行類由於具有較為發達的肺而成為真正生活在陸地上的動物。爬行類體表覆蓋鱗片或甲,在陸地產卵,卵的表面具有堅硬的卵殼(卵生)。 代表動物有蟒蛇、揚子鱷、壁虎。
鳥類適應飛行生活的特徵有:身體大多呈流線型,前肢變成了翼,體表被覆羽毛,卵生等。我國是世界上鳥類種類最多的國家之一。
哺乳動物的體表一般有體毛,胚胎發育在母體子宮內進行(胎生),幼體依靠母乳作為營養物質(哺乳)。如:鯨魚和海豚。
形態結構
生殖
呼吸
生活環境
魚類
流線型,體表被覆鱗片
體外受精,卵生
用鰓呼吸
水中
兩棲類
皮膚裸露
體外受精,卵生,變態發育
幼體用鰓呼吸,成體用肺呼吸,兼用皮膚輔助呼吸
水中或潮濕的陸地
爬行類
體表被覆鱗片或甲
體內受精,卵生,有卵殼
用肺呼吸
水中或陸地
鳥類
流線型,前肢變成翼,體表覆蓋羽毛
體內受精,卵生,有卵殼
用肺呼吸
空中、陸地或水中
哺乳類
一般有體毛,大腦發達
體內受精,胎生,哺乳
用肺呼吸
空中、陸地或水中
7.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A
8.我國的珍稀動物A
我國珍稀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除了被譽為「活化石」的大熊貓外,還有蒙古野驢、金絲猴、白鰭豚、丹頂鶴、朱䴉、揚子鱷等。
9.病毒和細菌的主要特徵B
病毒很小, 要用電子顯微鏡觀察。它們結構非常簡單,沒有細胞結構,一般只有蛋白質外殼和遺傳物質核酸。病毒不能獨立生活,必須寄生在生物的活細胞里。無限增殖。
細菌分布極其廣泛。它們具有細胞結構,但沒有成形的細胞核。細胞一般由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和核物質等部分構成。有些細胞還具有莢膜(保護)和鞭毛(運動結構)等結構。根據細菌不同的形態,可以把它們分為球菌、桿菌和螺旋菌三類。細菌營腐生(分解死的動植物遺體)和寄生生活。無性生殖(分裂生殖)。
10.真菌的主要特徵B
除了少數真菌個體微小外,絕大多數真菌個體較大。真菌有單細胞的(酵母菌)和多細胞的(黴菌等)。它們的共同特徵是細胞都由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等組成,細胞內沒有葉綠體,一般營腐生或寄生生活。真菌通過無性生殖或有性生殖的方式繁衍後代。
病毒對人類生活有利有弊;大多數細菌對人類有益,少數細菌對人類有害。
11.病毒、細菌以及真菌與人類生活的關系A
有無細胞結構
有無成形的細胞核
生殖方式
營養方式
代表生物
病毒
無
——
無限增殖
寄生
愛滋病病毒、禽流感病毒
細菌
有
無
分裂生殖
腐生或寄生
結核桿菌、甲烷菌
真菌
有(單細胞或多細胞)
有
無性生殖或有性生殖
腐生或寄生
酵母菌(單)、木耳、黴菌(多)第23章 生物多樣性保護
1.生物多樣性的含義A
生物多樣性主要包括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
2.生物多樣性的價值A
直接價值(食用價值、葯用價值、工業原料、科研價值、美學價值)、間接價值(生態價值)、潛在價值
3.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及其原因A
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主要體現為物種滅絕速度的加快。
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口快速增長是破壞或改變野生動物棲息地和過度利用生物資源的最主要原因。此外,環境污染也是造成生物多樣性喪失的重要原因。
4.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途徑A
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途徑: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加強教育和法制管理。
就地保護是保護生物多樣性最為有效的措施。主要場所:自然保護區。
遷地保護是對就地保護的補充。植物園、動物園、水族館和基因庫等是實施遷地保護的主要手段。
第24章 生命起源和生物進化
1.生命起源的過程A
原始大氣——有機小分子(如氨基酸等)——有機大分子(如蛋白質、核酸等)——原始生命(能生長、生殖、遺傳)——原始單細胞生物
原始大氣的成分:二氧化碳、甲烷、氮氣、氨、氫氣和水蒸氣(注意:沒有氧氣)
原始生命誕生的場所:原始海洋
2.生命起源的實驗證據B
米勒模擬原始地球條件的實驗:
①火花放電的作用:模擬原始地球的閃電
②向裝置內輸入的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甲烷、氮氣、氨、氫氣和水蒸氣
③米勒提出的問題是:原始地球有沒有可能產生生命
④米勒作出的假設是:原始地球有可能產生生命
⑤米勒在實驗中搜集到的證據是:容器中產生了原先不存在的各種氨基酸等有機小分子
⑥米勒得出的結論是:在一定的條件下,原始地球上的原始大氣中各種成分是能夠轉變為有機小分子的。
3.生物進化的證據A
生物進化的直接證據:化石。化石是地層里古代生物的遺體、遺跡和遺物的總稱。
馬的進化趨勢是體型由小到大,四肢越來越長,多趾足逐漸變成中趾發達並惟一著地。
在德國發現的「始祖鳥」化石就是爬行類進化成鳥類的典型證據。
4.生物進化的主要歷程B
生物進化的規律:從單細胞到多細胞、從低等到高等、從簡單到復雜、從水生到陸生。
5.達爾文生物進化學說的基本思想B
達爾文的進化學說——自然選擇學說(「19世紀自然科學三大發現之一」)
達爾文認為,地球上的生物一般具有很強的生殖能力,但是由於食物和生活空間等條件有一定限度,因而生物會為爭奪必需的食物和生活空間等進行生存斗爭。在生存斗爭中經過激烈的競爭,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的過程,就是自然選擇。生物進化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嘗試用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解釋長頸鹿頸長的原因:古代的長頸鹿,有頸長的和頸短的,頸的長短是可以遺傳的。在環境條件發生變化,如缺乏青草的時候,頸長的可以吃到高處的樹葉,就容易生存下來,並且繁殖後代。頸短的長頸鹿吃不到足夠的樹葉,活下來的可能性就很小,留下來的後代也更少,經過許多代以後,頸短的就被淘汰。因此,我們現在看到的長頸鹿都是頸長的。
嘗試用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解釋樺尺蛾在污染地區的黑化現象:樺尺蛾的變異會產生黑色和灰色。在污染區,黑色樺尺蛾是有利變異,在生存斗爭中獲勝,適者生存,並繁殖後代;灰色個體在自然選擇中易被淘汰。這樣在一代代的繁殖過程中,黑色個體就會越來越多,出現了在污染地區的黑化現象。
6.加拉帕戈斯雀進化的原因B
原因:自然選擇
由於環境條件的改變,地雀在喙的形態、大小等方面發生了進化,以適應改變的環境。在生存斗爭中通過激烈的競爭,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的過程即自然選擇。
7.人類起源於古猿A
. 著名的瑞典分類學家林奈首先把人類歸入哺乳綱靈長目,認為人是靈長目中最高等的動物。英國生物學家赫胥黎通過比較解剖等方法,第一次提出了人、猿同祖。
埃及古猿頭骨化石被認為是猿和人的共同祖先的證據之一。
8.人類進化的主要歷程A
人類進化的主要歷程:南方古猿階段、能人階段、直立人階段和智人階段。
在人類進化過程中,腦容量的增加是最顯著的變化之一。
階段名稱
腦容量(mL) 不要記數字
特 點
南方古猿
500
兩足能夠直立行走
能人
550-750
可能具有語言能力
直立人
1000
最早用火、狩獵、製造石器、有語言能力
智人
1300--1500
身穿獸皮衣、手執標槍和長矛第10單元 生物和環境是統一體
第25章 生態系統
1.生態系統的成分A
所有的生態系統一般都有四種基本的組成成分,即非生物成分、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非生物成分包括陽光、空氣、水分和土壤等。綠色植物是生產者;以動植物為食的動物和人是消費者;許多微生物(營腐生生活的細菌、真菌)是分解者。
2.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B
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之間存在著取食與被取食的關系。肉食動物取食草食動物,草食動物取食植物,生物之間通過取食的關系而互相聯系形成食物鏈(捕食鏈)。同時,生態系統中的各條食物鏈不是彼此分離的。許多食物鏈經常互相交錯,形成一張無形的網路,這種復雜的食物關系稱為食物網。
要求:(以右圖食物網為例)
①正確指出生產者、消費者
②正確數出食物鏈的條數(從生產者到最高級消費者)
③正確指出最長的或最短的食物鏈
④含某種物質濃度最高的消費者(生物富集)
⑤生產者和各級消費者占的營養級
3.生物富集及其影響B
生物富集是指生物從周圍的環境中吸收並積累某種物質,使生物體內該物質的濃度不斷增加的現象。生物富集常常伴隨食物鏈而發生。
4.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B
營養級:生態學上把食物鏈中各個營養層次稱為營養級。
生產者——第一營養級;初級消費者(植食性動物)——第二營養級;次級消費者(以植食性動物為食的肉食性動物)——第三營養級;依此類推。
在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一般是從生產者固定太陽能開始的。
能量流動的特點:(能量沿著食物鏈)單向流動,逐漸遞減。
5.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B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是碳循環的主要形式。
物質循環的特點:反復出現、循環利用(反復循環)
在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相伴隨。
第26章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1.生態系統的類型A
根據地理條件的不同,生態系統可以分為兩大類:水域生態系統和陸地生態系統。水域生態系統又可以分為海洋生態系統和淡水生態系統。陸地生態系統也可以分為森林、草原、荒漠等系統。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包括大氣圈的下層、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層(主要是土壤層),生物圈內有生命存在。
2.生態平衡B
概念:在一定的時間內,一個自然生態系統內的生物種類和數量一般是相對穩定的,它們之間及其與環境之間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也保持相對穩定,這種穩定稱為生態平衡。
特點:生態平衡是一種動態的和相對穩定的平衡。
生態平衡依賴於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一般的說,生態系統中生物的種類越多,食物鏈和食物網越復雜,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就越強。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
3.人工生態系統和生態農業A
根據人類的需要,人工建立起來的現代化農場、大型養殖基地等各種高生產率的系統稱為人工生態系統。人工生態系統的平衡需要人類來維持。農田生態系統是典型的人工生態系統。
人類需要對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有利的生態平衡。生態農業正是這樣一種處於生態平衡的人工生態系統它合理的利用了自然資源,協調了農業、林業、牧業、漁業和加工業等的綜合發展。
4.生物圈是生物的共同家園A
5.人類活動對生態平衡的影響B
人類在創造現代文明的同時,也自覺或不自覺地干出了自毀家園的蠢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變化是,森林面積的減少、荒漠化的擴大以及污染的加劇等,使得人類的生存環境越來越惡劣。
可持續發展戰略強調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既要使當代人類的各種需要得到滿足,又要保護環境,不對人類後代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