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志創辦歷程
① 企業刊物的發展歷程
說到內刊的傳播媒介,我們很自然地想到報紙或雜志。其實,在互聯網日益普及、公司內部信息化建設日益完善的今天,網路版已經成為內刊非常有效的傳播方式。互聯網已經成為繼報刊、雜志、廣播、電視之後的第五大媒體,無論哪一個群體、哪一個行業,都無法拒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它以其前四大媒體所不具備的強大優勢攻城略地,日漸成為媒體業的主導。面臨這場數字化的沖擊波,企業內刊同樣毫無理由孤立於這個信息平台之外。企業內刊搭上互聯網這趟快車,無疑將為其擴大傳播范圍,增強與讀者的互動起到非常有益的效果。內刊與互聯網的結合,使內刊走進了一個發展的新時代,為其發展中遇到的上述矛盾提供了解決的方案。
② 創辦雜志社的程序是怎樣的
首先必須有一家政府機構作為你的主管部門,然後再申請相關工商首先和雜志出版刊號。建議到你最近的代辦公司辦理,其中有許多程序和技巧你不熟悉目前流行在香港創辦雜志社,也有專業機構代辦自己辦理耗時耗資巨大.如果你占時沒有資金,你可以掛靠邊人的文化公司先自己把雜志創辦發行出來.具體的事於和其它的事就是你和你掛靠的文化公司談了.就這么簡單.以後雜志賺錢了在自己注冊出來.
你會發現,傳說中的批號如此難搞的。不是打擊你的話,現在出版雜志是低技術含量的事情,小雜志很難吸引到廣告,基本都是過段時間就關門,無法維持的。
雜志沒有泛濫還因為沒有一個叫批號的東西。這個東西很難搞到的 按照《期刊出版管理規定》,
第九條 創辦期刊、設立期刊出版單位,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有確定的、不與已有期刊重復的名稱;
(二)有期刊出版單位的名稱、章程;
(三)有符合新聞出版總署認定條件的主管、主辦單位;
(四)有確定的期刊出版業務范圍;
(五)有30萬元以上的注冊資本;
(六)有適應期刊出版活動需要的組織機構和符合國家規定資格條件的編輯專業人員;
(七)有與主辦單位在同一行政區域的固定的工作場所;
(八)有確定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該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必須是在境內長久居住的中國公民;
(九)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條件。
除前款所列條件外,還須符合國家對期刊及期刊出版單位總量、結構、布局的總體規劃。
第十一條 兩個以上主辦單位合辦期刊,須確定一個主要主辦單位,並由主要主辦單位提出申請。
期刊的主要主辦單位應為其主管單位的隸屬單位。期刊出版單位和主要主辦單位須在同一行政區域。
第十二條 創辦期刊、設立期刊出版單位,由期刊出版單位的主辦單位提出申請,並提交以下材料:
(一)按要求填寫的《期刊出版申請表》;
(二)主管單位、主辦單位的有關資質證明材料;
(三)擬任出版單位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負責人簡歷、身份證明文件及國家有關部門頒發的職業資格證書;
(四)編輯出版人員的職業資格證書;
(五)辦刊資金來源、數額及相關的證明文件;
(六)期刊出版單位的章程;
(七)工作場所使用證明;
(八)期刊出版可行性論證報告。
③ 演講與口才雜志社的創辦歷程
邵守義,吉林市人,1937年生於吉林省東遼縣,2009年9月3日下午18時在吉林市醫院去世。中共黨員。我國著名的演講理論家和演講活動家、演講學教授。曾任吉林師范學院院長,之後任職於《演講與口才》、《做人與處事》的雜志社社長兼主編。曾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三育人」先進個人,全國百佳出版工作者、中華「鑄魂杯」獲得者。被《光明日報》、《中國新聞出版報》等譽為「中國新時期演講事業的開拓者」、「中國報刊界的拚命三郎」。中央電視台「東方之子」,《人物》雜志封面人物。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主講人之一。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技術、管理專家稱號,並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1982年邵守義創辦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本專門研究演講、口才與公關的刊物《演講與口才》。他為《演講與口才》確立的風格是科學性、知識性、實用性、趣味性,尤以「實用性」為主。《演講與口才》受到了廣大讀者的歡迎,發行量由1983年創刊時的2萬份,發展到1988年創紀錄的113萬份,到今天基本穩定在100萬份左右。此刊物在全國首屆期刊評選中,名列綜合文化類期刊榜首,還被評為最受歡迎的十佳雜志之一,全國百種重點社科期刊。1996年,他又創辦了《做人與處世》雜志。該雜志旗幟鮮明地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歌頌真善美,鞭撻假丑惡,目前發行量已逾二十萬,成為我國綜合文化生活類期刊中一枝長勢喜人的新秀。
邵守義在全國發起並組織了十多次有影響的演講大賽,組織了三次全國性的演講學術研討會,親自撰寫了新時期第一部演講學專著《實用演講學》,從理論與實踐上為新時期我國的演講事業做出了貢獻。國內各大新聞媒體爭相長篇報道邵守義的事跡,被《光明日報》譽為稱他為新時期中國演講事業的開拓者。
隨著形式的發展,邵守義創辦演講與口才雜志社網站——口才網。它主要刊登「演講、論辯、談話、交際、口語訓練」等方面的內容,是人們查閱、學習演講、論辯等知識的最佳平台,深受廣大網民喜愛,日點擊量過萬。 1983年,伴隨著改革的春風,在林林總總的期刊園地里,一枝奇葩悄然綻放,她,就是邵守義先生創辦的《演講與口才》。作為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本專門研究說學理論和提高人們口語表達能力的專業期刊,她的創刊與發展,牽動了社會各界讀者的心,在全國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經過23年的風雨洗禮,她仍然艷麗奪目,仍然芳香四溢。君請看——
一組呈幾何級數增長的數字
《演講與口才》創刊不久,就引起了廣大讀者的關注和喜愛,發行量成倍增長,短短幾年時間就突破了百萬大關。請看一組呈幾何級數增長的數字吧:
1982年,試刊號僅發行1萬冊;
1983年,創刊號發行2萬冊(年終達4萬冊);
1984年,月發行8萬冊;
1985年,月發行16萬冊;
1986年,月發行35萬冊;
1987年,月發行75萬冊;
1988年,月發行量猛增到113萬冊;
…………
伴隨著這一組呈幾何級數增長的數字,《演講與口才》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飛速地發展壯大起來,使她在全國期刊中享有較大的聲譽。
一組對比鮮明的數字
創刊之初到現在
*1982年試刊時,僅有邵守義一名工作人員,編輯、發行都靠他;如今,已經擁有各類員工40餘人,先後安排近百人就業或再就業。
*1982年試刊時,邵守義家中就是辦公室,全靠他一人肩挑手提搞發行;如今,已經擁有各類現代化的辦公設施,在長春、西安、南京、深圳設有四個印刷點,雜志社出版的期刊,源源不斷地發向全國各地。
*1983年創刊時,邵守義沒有一分錢,他靠借來的5000元資金,白手起家,創辦了《演講與口才》;如今,雜志社已經擁有上千萬元固定資產。
*1983年創刊時,只有一間8平米的辦公室;如今,雜志社已經擁有高7層、建築面積達5500平米的「吉林演講大廈」。
*1983年創刊時,只是一個4個人的小編輯部; *如今,已經成為擁有三份全國發行的刊物、有40餘人的大編輯部;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演講與口才》沒要國家一分錢,自籌自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謀發展,卻為社會做出了突出的貢獻,而社會也給了她豐厚的回報。
④ 《讀者》雜志發展歷程
甘肅人民出版社主辦的《讀者》雜志,自1981年3月創刊時的月發行量3萬冊,到2004年5月月發行量858萬冊,躍居中國期刊排名第一,亞洲期刊排名第一,世界綜合性期刊排名第四。從創辦至今,《讀者》始終以高雅文化、人文關懷為主調,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為一體,追求高質量、高品位、高水準,形成了高雅、清新、雋永的風格,贏得了海內外廣大讀者的贊譽。 (一)《讀者》雜志的發展歷程1998年以來,《讀者》連續入選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第一屆、第二屆百種重點社科期刊,2000年獲首屆國家期刊獎,2001年入選中國期刊方陣「雙高」(高知名度、高學術水平)期刊,2002年再獲國家期刊獎。 2000年1月、2001年11月分別創辦《讀者·鄉村版》、《讀者欣賞》兩份子刊,2003年主辦《老年博覽》、《西部人》雜志。《讀者》雜志還出版盲文和維吾爾文版,出版《讀者》合訂本、《讀者》精華本、《讀者》系列叢書、明信片和《讀者》多媒體光碟。 《讀者》雜志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981年-1984年,為《讀者》的初創期。《讀者》根據「文革」後形成的文化知識斷層,率先介紹西方的優秀文化、先進的思想和科學知識,很快引起了廣大讀者的興趣,尤其是青年讀者的關注。雜志在創刊第三年發行量達到136萬冊,為雜志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第二階段:1985年-1989年,為《讀者》的發展期。這一時期,雜志的發行量一直在150萬冊上下徘徊。《讀者》根據形勢的要求,對編輯思想適時作了調整,增加了弘揚中華文明和愛國主義的內容,雜志成功實現了分印,解決了制約雜志發展的「瓶頸」問題。 第三階段:1990年-1999年,為《讀者》的成長期。這一時期雜志提出「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貼近讀者」的口號,加進了與時代脈搏合拍的現實生活作品。雜志的發行量開始有力地攀升,1991年突破200萬冊,1992年突破300萬冊,1994年突破400萬冊大關,成為全國第一大刊,1995年月發行量穩定在400萬冊,穩居全國第一大刊。 1996年以來,發行量有所回落,但月發行量仍保持在300萬-400萬冊之間。 第四階段:2000年以後,為《讀者》的拓展期。這一時期,雜志利用自身的品牌效應,進行了一系列擴張,如擴版、改刊期、創辦子刊等。 2000年,雜志在年度由48頁改為64頁的基礎上,再改為半月刊;2001年月均發行量467萬冊;2002年月平均發行量達545萬冊;2003年4月突破700萬冊大關,10月又突破800萬冊大關,達到802萬冊,月平均發行量可達738萬冊以上;今年前7個月平均月發行量已達800萬冊,5月份更是到了創記錄的858萬冊。 《讀者》雜志推出的《讀者人文讀本》中學生版近日成功面世,此套讀本分別由12位不同背景的文化人出任各冊的主編,分初中、高中兩卷,每卷各6冊,印刷10萬套,碼洋2000萬。目前,《讀者人文讀本》大學版也在積極籌劃之中。 (二)《讀者》雜志發展成長的體會和經驗《讀者》雜志20多年的發展歷程,為我們提供了如下一些思路、啟示和經驗:1.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二為」方向,以人為本,抵制低俗,體現看似超然,實則親近的人文關懷。 《讀者》是一本文化類綜合性雜志,注重於文化知識的傳播和積累。編輯們全身心投入編輯實踐,像關愛自己的生命一樣關愛雜志,好中選優,百里挑一,把最精美的精神食糧奉獻給讀者。編發的文章,不僅注意思想性,更注重可讀性、感染力和滲透力。闡述人類文明的真諦,傾注社會關懷,與讀者產生共鳴,努力去體會和挖掘文章的韻味,可讀、愛讀、耐讀,在互動交流中陶冶情操,達到心靈溝通的效果。 《讀者》從創刊伊始,就確定了是一本不以純贏利為目的的大眾化刊物。其核心讀者群是高中到大學一二年級的青年學生,決定了這本雜志只能是低價位,「高質量低價位」是《讀者》以人為本、尊重讀者、依靠讀者、回報讀者的辦刊思路和原則體現。 尊重讀者,更要尊重作者,《讀者》率先做到了一稿三酬,使作者權益得到維護。 2003年8月又與百名作者、作家簽訂了作品使用合同,在執行著作權法、依法辦刊上又邁出了實質性的步驟,是中國期刊史上的又一個第一。 《讀者》始終堅決抵制低俗,堅持「真、善、美」的陽光主題,以人性、人道、善良、美好為標尺,旗幟鮮明地倡導人文關懷。《讀者》的人文關懷是人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的辯證統一,體現為一種文化的關懷,體現為情感的關懷,體現為成長及實現人生價值的關懷,體現為對社會發展的關懷。《讀者》的人文關懷是全方位的,是一種從個人到社會,從家庭到國家,從道德到科技、經濟、政治等的整體模式。 2.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三貼近」原則,緊扣時代脈搏,走漸變式發展道路。 《讀者》創刊於改革開放之初,發展成長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辦刊實踐使我們認識到,一份雜志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礎上,必須貼近時代,依時代的變化而進行適度地調整。 《讀者》20多年來的創新發展是一種漸變的過程:實現了由介紹人類優秀文化向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的漸變。 實現了刊發較長文章向內涵深刻、富有哲理性的短小精悍文章的漸變。 實現了由編輯型向編輯經營型的漸變。 實現了由面向全國到放眼世界市場的漸變。 3.樹立文化產業化思想,追求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和諧統一。 《讀者》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同時樹立文化產業化思想,努力追求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互利互濟、互相促進。 《讀者》的公益事業注重弘揚人的主體精神,倡導對社會、公眾的終極愛心。 從題材到內容:尊師重教,愛護自然、保護環境,維護人們健康、提倡衛生、遠離毒品等,都體現了人類主體對自身的關心。如為希望工程募得捐款152萬元,向全國特級教師贈送一年的《讀者》,免費作禁毒公益廣告,舉辦「保護母親河,共建讀者林」活動,至2004年7月,在全國范圍內捐款者已達120萬人次,募集資金400餘萬元,建設林地近2萬畝,等等。 《讀者》的社會影響不僅僅局限於公益事業。 2001年以來,《讀者》雜志積極調整辦刊思路,適時整合刊物內容,在市場營銷和品牌經營方面加大力度,策劃推出了一系列大的改革舉措。《讀者》品牌和影響力的提升,有助於廣告客戶形象、產品的提升,使《讀者》成為讀者心目中的《讀者》。 《讀者》雜志確定了在探索、拓廣發行市場與廣告經營能力的同時,圍繞《讀者》品牌,立體經營,多元發展,走集團化發展的道路。《讀者》成功實現了月刊改半月刊的轉變,又創辦了鄉村版、《讀者欣賞》;200期推出光碟版;推出合訂本、精選本,以及與雜志有關的叢書等。 2004年,《讀者》與新東方教育在線推出簡訊交流平台,進入互聯網領域;與聯通、移動運營商合作,為跨媒體經營作了有益的嘗試和准備。 4.努力跨越地域性障礙,實現走出去戰略,樹立民族品牌之旗,積極宏揚中華文化。 《讀者》成功地跨越地域性障礙,樹立中國民族文化品牌,有著多方面的原因:在內容設計上,《讀者》成功地建造了開放性的優秀文化構架。 《讀者》創刊以來,堅持並不斷完善「博採中外、薈萃精華、啟迪思想、開闊眼界」的辦刊宗旨,在堅持以中華文化為主線的前提下,力圖把中華文化置入世界文化的大構架中。《讀者》強調文化的綜合性,設法在文學、藝術、歷史、人文、科普等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等各個領域,體現文化的文明本質及其地域性、民族性、互補性、交叉性、傳承性和永恆性。《讀者》還試圖在高雅和通俗之間打通一條管道,彌合兩個極端之間的鴻溝。 在人才建設上,《讀者》自創刊以來到現在,出版社黨委對《讀者》實行直接領導,把《讀者》的工作作為全社的重中之重來抓;由思想政策水平高、業務知識水平豐富的副總編輯兼任主編或編委會主任,確保宣傳導向的正確。編輯和經營人員大多具有豐厚的知識背景和廣闊的視野;工作人員來自全國各地,具有不同的學校和學科背景,形成了敬業愛崗、團結互助、寬松和諧、緊張有序的團隊精神。 在管理經營上,歷屆領導、主編的發展意識、責任意識和全局意識使《讀者》跨越地域性障礙,穩步成長,最終成為中國的第一大刊,並順利走出國門,樹立中國民族品牌之旗。 在印刷發行上,《讀者》雜志利用中國現行發行機制,走出了獨具特色的發行之路。在全國建立了蘭州、南京、貴州等15個印點,有效地保證了雜志在最快時間內上市。 在市場擴張上,《讀者》積極探索麵向世界走出去的可行性道路,與美國大路公司、德國MC媒介公司就《讀者》在國外發行等事宜簽訂了合同。同時謀求將來出版英文版《讀者》,不僅打入海外華人市場,還要爭取更多的國外讀者,在國際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
⑤ 讀者雜志是什麼時候創辦的
讀者創辦於1981年,是綜合性的文摘雜志,以轉摘各類雜志、書刊的精彩段落或文章為主,其風格雋逸、定位面廣,深受廣大讀者的歡迎。根據2001年1月至6月央視調查咨詢中心對30個城市讀者調查數據,歸納出《讀者雜志主要特點如下:發行量:讀者自創刊以來,發行量逐步上升,2001年讀者期平均發行量在300萬冊左右。1991年至2001年始終在中國雜志發行量中位居首位,在英國公布的全世界雜志發行量排行中位居第七,在世界綜合性期刊雜志排行榜中位居第四。
⑥ 中國期刊的發展歷程:
2008年,成立於廣州,前身華南科技網,專注工程建築專業廣告信息咨詢,取得各會員企回事業單位認可。答
2009年,涉足電力、通訊、經濟類信息咨詢服務。
獲得2009年度「未來之星——最具成長性的新興企業」
2010年,廣州成立采編中心,以廣告信息咨詢為基礎,同年與醫療、教育、地質、煤炭、機械以及綜合性科技類期刊建立戰略合作關系。
2010年,廣東省誠信示範企業
2011年,為了響應國家西部大開發號召,公司戰略轉移至中國陸地版圖中心和我國中西部兩大經濟區域的結合部古城西安,在古城西安建立信息咨詢中心,並於同年網站晉升為中國期刊信息在線。
2011年,同年11月,因業務成熟發展需要,與多家雙核心期刊建立合作關系。
2012年,新的歷程,新的使命,新的需求,中國期刊信息在線全面改版,將為職稱晉級的各類先進科技工作者提供更完善、優質的咨詢服務,為各類廣告業主提供更完美的展示平台。
⑦ 林蒼生的雜志創辦經歷
林蒼生大學畢業後,1967年,曾和朋友創辦《草原雜志》,家裡出了20萬元,那時一棟房版子只要6萬元刊出黃權春明、餘光中、陳映真等名家作品,還介紹許常惠等人的民歌採集。雖然只出刊過三期,就賠完資金收場,卻成為文學青年珍藏。當時林蒼生以娟秀字體書寫的詩箋小卡片,更成為許多人收集的「骨董」。
⑧ 雜志的發展史
(1)起源
雜志形成於罷工、罷課或戰爭中的宣傳小冊子,這種類似於報紙注重時效的內手冊,兼容顧了更加詳盡的評論。所以一種新的媒體隨著這樣特殊的原因就產生了。
(2)成形
在最初,雜志和報紙的形式差不多,極易混淆。後來,報紙逐漸趨向於刊載有時間性的新聞,雜志則專刊小說、游記和娛樂性文章,在內容的區別上越來越明顯,在形式上,報紙的版面越來越大,為三到五英尺,對折,而雜志則經裝訂,加封面,成了書的形式。此後,雜志和報紙在人們的觀念中才具體地分開。
(3)成熟
雜志,發展到今天已越來越成熟。具體表現為分類的細化和電子化。
⑨ 想創辦一本雜志,要什麼流程
初步擬訂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了解同類刊物.
2.雜志定位,宗旨.讀者群.
3.前期宣傳
4.選擇作者群體
5.編輯流程
6.封面設計,版式風格
7.活動設計,和讀者交流
8.創刊時機,試刊
從以上幾個方面入手.
找當地的文化局來咨詢
相關法律程序如下:
注冊就能營業,祝你棋開得勝!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登記管理條例>
第四章 設立登記
第十四條 設立公司應當申請名稱預先核准。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設立公司必須報經審批或者公司經營范圍中
有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必須報經審批的項目的,應當在報送審批前辦
理公司名稱預先核准,並以公司登記機關核準的公司名稱報送審批。
第十五條 設立有限責任公司,應當由全體股東指定的代表或者
共同委託的代理人向公司登記機關申請名稱預先核准;設立股份有限
公司,應當由全體發起人指定的代表或者共同委託的代理人向公司登
記機關申請名稱預先核准。
申請名稱預先核准,應當提交下列文件:
(一)有限責任公司的全體股東或者股份有限公司的全體發起人
簽署的公司名稱預先核准申請書;
(二)股東或者發起人的法人資格證明或者自然人的身份證明;
(三)公司登記機關要求提交的其他文件。
公司登記機關應當自收到前款所列文件之日起10日內作出核准
或者駁回的決定。公司登記機關決定核準的,應當發給《企業名稱預
先核准通知書》。
第十六條 預先核準的公司名稱保留期為6個月。預先核準的公
司名稱在保留期內,不得用於從事經營活動,不得轉讓。
第十七條 設立有限責任公司,應當由全體股東指定的代表或者
共同委託的代理人向公司登記機關申請設立登記。設立國有獨資公司,
應當由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或者國家授權的部門作為申請人,申請設
立登記。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設立有限責任公司必須報經審批的,應
當自批准之日起90日內向公司登記機關申請設立登記;逾期申請設
立登記的,申請人應當報審批機關確認原批准文件的效力或者另行報
批。
申請設立有限責任公司,應當向公司登記機關提交下列文件:
(一)公司董事長簽署的設立登記申請書;
(二)全體股東指定代表或者共同委託代理人的證明;
(三)公司章程;
(四)具有法定資格的驗資機構出具的驗資證明;
(五)股東的法人資格證明或者自然人身份證明;
(六)載明公司董事、監事、經理的姓名、住所的文件以及有關
委派、選舉或者聘用的證明;
(七)公司法定代表人任職文件和身份證明;
(八)企業名稱預先核准通知書;
(九)公司住所證明。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設立有限責任公司必須報經審批的,還應當
提交有關的批准文件。
第十八條 設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應當於創立大會結束後3
0日內向公司登記機關申請設立登記。
申請設立股份有限公司,應當向公司登記機關提交下列文件:
(一)公司董事長簽署的設立登記申請書;
(二)國務院授權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批准
文件,募集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還應當提交國務院證券管理部門的批
准文件;
(三)創立大會的會議記錄;
(四)公司章程;
(五)籌辦公司的財務審計報告;
(六)具有法定資格的驗資機構出具的驗資證明;
(七)發起人的法人資格證明或者自然人身份證明;
(八)載明公司董事、監事、經理姓名、住所的文件以及有關委
派、選舉或者聘用的證明;
九)公司法定代表人任職文件和身份證明;
(十)企業名稱預先核准通知書;
(十一)公司住所證明。
第十九條 公司申請登記的經營范圍中有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必
須報經審批的項目的,應當在申請登記前報經國家有關部門審批,並
向公司登記機關提交批准文件。
第二十條 公司章程有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內容的,公司登記
機關有權要求公司作相應修改。
第二十一條 公司住所證明是指能夠證明公司對其住所享有使用
權的文件。
第二十二條 經公司登記機關核准設立登記並發給《企業法人營
業執照》,公司即告成立。公司憑公司登記機關核發的《企業法人營
業執照》刻制印章,開立銀行帳戶,申請納稅登記。
第八章 登記程序
第四十五條 公司登記機關收到申請人提交的符合本條例規定的
全部文件後,發給《公司登記受理通知書》。
公司登記機關自發出《公司登記受理通知書》之日起30日內,
作出核准登記或者不予登記的決定。
公司登記機關核准登記的,應當自核准登記之日起15日內通知
申請人,發給、換發或者收繳《企業法人營業執照》或者《營業執照》
。
公司登記機關不予登記的,應當自作出決定之日起15日內通知
申請人,發給《公司登記駁回通知書》。
第四十六條 公司辦理設立登記、變更登記,應當按照規定向公
司登記機關繳納登記費。
領取《企業法人營業執照》的,設立登記費按注冊資本總額的千
分之一繳納;注冊資本超過1000萬元的,超過部分按千分之零點
五繳納;注冊資本超過1億元的,超過部分不再繳納。
領取《營業執照》的,設立登記費為300元。
變更登記事項的,變更登記費為100元。
第四十七條 公司登記機關應當將核准登記的公司登記事項記載
於公司登記簿上,供社會公眾查閱、復制。查閱、復制公司登記事項,
應當按照規定交納查閱、復制費。
第四十八條 股份有限公司應當在其設立、變更、注銷登記被核
准後的30日內發布設立、變更、注銷登記公告,並應當自公告發布
之日起30日內將發布的公告報送公司登記機關備案。公司發布的設
立、變更、注銷登記公告的內容應當與公司登記機關核准登記的內容
一致;不一致的,公司登記機關有權要求公司更正。
吊銷《企業法人營業執照》和《營業執照》的公告由公司登記機
關發布
⑩ 怎麼創辦一個雜志,什麼流程什麼資料
根據《期刊出版管理規定》
第九條創辦期刊、設立期刊出版單位,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有確定的、不與已有期刊重復的名稱;
(二)有期刊出版單位的名稱、章程;
(三)有符合新聞出版總署認定條件的主管、主辦單位;
(四)有確定的期刊出版業務范圍;
(五)有30萬元以上的注冊資本;
(六)有適應期刊出版活動需要的組織機構和符合國家規定資格條件的編輯專業人員;
(七)有與主辦單位在同一行政區域的固定的工作場所;
(八)有確定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該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必須是在境內長久居住的中國公民;
(九)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條件。
除前款所列條件外,還須符合國家對期刊及期刊出版單位總量、結構、布局的總體規劃。
第十二條創辦期刊、設立期刊出版單位,由期刊出版單位的主辦單位提出申請,並提交以下材料:
(一)按要求填寫的《期刊出版申請表》;
(二)主管單位、主辦單位的有關資質證明材料;
(三)擬任出版單位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負責人簡歷、身份證明文件及國家有關部門頒發的職業資格證書;
(四)編輯出版人員的職業資格證書;
(五)辦刊資金來源、數額及相關的證明文件;
(六)期刊出版單位的章程;
(七)工作場所使用證明;
(八)期刊出版可行性論證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