鈦合金期刊
Ⅰ 乒乓球底板,馬琳,鈦合金+碳素
你說的就是那個 是6月的期刊
Ⅱ 求助《機械設計與製造》雜志今年8月份期刊的封面與目錄圖片或是PDF文件,急用!謝謝! 急 急!
1
基於逆向工程技術的義耳贗復體設計唐斯揚;李彥生;1-2
2
三次均勻有理B樣條曲線插補演算法的研究陳偉華;張鐵;3-5
3
半掛車牽引座鞍體的有限元模態分析陳秀梧;何仁;5-7
4
基於嵌入式WEB多功能家用機器人控制系統的設計孫進華;蔣梁中;8-10
5
基於AutoCADVBA的直線度和圓度誤差評定軟體的設計李軍;李蘇紅;11-12
6
基於曲率的二維彎曲回彈補償計算方法朱寅;陳振教;阮鋒;周馳;廖娟;13-14
7
SLM激光快速成型設備的設計與開發陳光霞;曾曉雁;15-16
8
基於Pro/E的多頭ZA蝸桿的全參數化設計孫劍萍;湯兆平;17-18
9
散亂點雲的拓撲結構重建演算法的研究倪敏敏;何雪明;薛瑩;鄧楊;19-21
10
鼓風機葉輪過盈配合的有限元數值模擬陳啟明;黃文俊;胡四兵;王鵬亮;於躍平;21-23
11
裝載機側置式油箱的有限元分析與改進設計王虎奇;何海釗;盧海燕;24-25
12
圓柱滾子軸承內圈在冷輾擴有限元分析中毛坯形狀及尺寸的確定閆素倩;楊伯原;張洛平;26-27
13
R型變壓器鐵芯裁剪曲線演算法研究歐陽玉平;郭帥;戴樂寅;28-29
14
齒輪的參數化設計與三維建模的方法研究何幸保;高英武;湯楚宙;羅軍;30-32
15
單缸柴油機噴油系統的模擬計算與試驗研究徐振偉;尹必峰;劉勝吉;李菁;張新;程用科;32-34
16
頂驅動力水龍頭有限元分析與結構優化邱亞玲;賀敏;王維;楊德勝;莫麗;35-37
17
打結器試驗台的設計布庫;萬其號;李岩;黃偉;37-39
18
剪刃側隙對飛剪剪切斷面質量影響的有限元分析王勇勤;吳沙;嚴興春;趙才華;40-41
19
基於葉素-動量理論及有限元方法的風力機葉片載荷分析和強度計算趙峰;段巍;42-44
20
基於原型的義肢機構的創新設計周萬春;周銅;王棟;45-46
21
一種小線段的非對稱S曲線速度規劃與前瞻演算法陳光勝;梅雪松;47-49
22
ITER內饋線支承系統的結構設計與分析傅麗瑩;許賢良;宋雲濤;陳永華;50-52
23
高精度超聲波輔助珩齒裝置設計張秀親;王時英;呂明;53-55
24
襯套離散化建模方法在汽車懸架模擬分析中的應用柳楊;55-57
25
基於VC++的STEP-NC程序生成器研究及實現陳偉雄;姚錫凡;58-60
26
神經網路在冷剪機曲軸優化中的應用梁偉;王傑;王玫;60-62
27
噴炬新模型在平面噴塗軌跡優化中的應用研究龔俊;陸保印;曾勇;63-65
28
新技術在滾切剪機設計中的應用楚志兵;董軍;黃慶學;66-68
29
基於NX的復合機床後處理器開發與應用夏愛宏;戈迎喜;69-70
30
微孔砂輪射流沖擊內外冷卻技術在鈦合金磨削中的應用研究陳曉梅;張德明;靖崇龍;許建偉;周久兵;竇智宇;李志春;71-73
31
混沌粒子群演算法在電液伺服閥優化設計中的應用田婷;賀利樂;74-76
32
復雜曲面零件在線檢測系統的開發與應用鄧海祥;諸進才;何超傑;76-78
33
三相分離器設計及其應用蔡金龍;韓永嘉;張鵬宇;鄭志;79-81
34
基於灰色關聯理論的作業車間調度中的應用研究孫華;戴躍洪;81-82
35
一種新型工業電加熱器的開發與應用華同曙;丁建寧;譚克;李錦春;83-84
36
基於鍵合圖的多能域耦合系統自動化建模與模擬王中雙;劉德剛;85-87
37
三元催化器的消聲特性研究張兆合;張浩;88-90
38
渦輪增壓器用電液比例閥電磁鐵的研究張宜華;屈盛官;宋現鋒;李小強;夏偉;91-93
39
空氣主動懸架自適應Fuzzy-PID控制研究陳立付;潘公宇;張慶慶;94-96
40
微矩形溝槽熱管傳熱極限模型和實驗研究練彬;歐元賢;97-99
41
點火線圈骨架導線接觸片彎曲設備研製周潘偉;談士力;周濤;100-102
42
一種新型的多足仿生機器人的機構設計與研究臧紅彬;103-105
43
縱向拼焊板V形自由彎曲及回彈模擬研究齊麥順;105-107
44
基於COSMOSWORKS的固定球閥密封比壓的分析研究郝劉峰;彭龑;秦立林;108-110
45
基於UG平台的離心泵葉片的三維幾何建模及優化王宏偉;余學軍;劉小兵;張惟斌;110-111
46
汽車前軸制坯輥鍛工藝分析與三維數值模擬李如雄;王金鋁;112-114
47
基於模糊綜合評價法的機械製造工藝方案選擇時高偉;王優強;孫文麗;114-115
48
基於ANSYS的軸向磁化磁環位置特性的研究賈東方;汪希平;李文鵬;田豐;錢婧;116-118
49
強化傳熱微溝槽圓管壓扁變形過程研究鄧大祥;118-120
50
端面法磨削玻璃時減振技術研究李晉;程全;武良臣;121-123
51
Ni-P-MoS_2化學復合鍍層的制備及自潤滑性能研究曹劍;123-125
52
基於IMAGEWARE風扇葉反求與快速原型製作王小軍;126-127
53
不同工質溝槽式微熱管傳熱性能實驗研究何中堅;周宏甫;128-130
54
基於組件元的機電產品多領域集成方法研究雷春麗;芮執元;131-133
55
溝槽式微熱管彎曲變形特性研究陳偉彬;133-135
56
異形瓶分件供送變螺距螺桿的三維實體建模李軍霞;史榮;姚雲峰;高靜娜;136-138
57
逆向工程實體模型重建技術研究慈瑞梅;139-141
58
乾式串聯鐵心電抗器振動雜訊控制研究劉旺玉;李靜;張勇;朱江;141-143
59
多功能制孔執行器的研製羅和平;劉春時;李焱;林劍鋒;閆海;張傳思;144-146
60
基於電磁力反饋的浮力測量系統研製任豐蘭;邵家雲;146-147
61
汽輪機低壓缸漏汽的原因分析與研究肖增弘;孟召君;王雷;王中利;148-150
62
風場風速特性的研究張舜德;高文元;王現青;褚金;150-151
63
基於MRDS的工業機器人模擬研究王宏;張東來;李兵;152-154
64
基於OpenGL的噴塗機器人噴槍軌跡優化模擬胡裕淵;趙德安;姬偉;李發忠;155-156
65
XK714G數控銑床經濟切削狀態下零件尺寸精度試驗研究姜志宏;張曉莉;157-158
66
雙足移動型爬壁機器人吸盤力學性能研究毛志偉;楊志斌;周少玲;張華;鄭國雲;159-161
67
移動焊接機器人滑模控制研究王武;趙正印;葛瑜;162-163
68
基於蟻群演算法路徑規劃的收斂性分析劉軍;劉廣瑞;164-165
69
基於冷鐓機理的綠色切削技術的研究朱紅萍;李莉敏;陳沈融;阮和根;166-167
70
開放式機器人解釋器的研究王浩;謝存禧;167-168
71
基於反演的機器人滑模變結構控制研究薛小峰;高陽;田志祥;169-170
72
基於EMC2的並聯運動機床的控制系統設計與模擬李濱城;楊丹;顧金鳳;171-172
73
移動機器人的准滑模控制研究高陽;薛小峰;田志祥;173-175
74
基於單因素實驗的鈦合金砂帶磨削砂帶壽命研究及分析肖貴堅;黃雲;黃智;劉瑞傑;175-177
75
一類新型全解耦三平移並聯機器人機構的構型設計石志新;葉梅燕;178-180
76
基於SolidWorks的巡線機器人機械本體設計及越障運動模擬余曉鑫;田聯房;王孝洪;毛宗源;賈宇輝;180-182
77
基於單片機控制小型開放式數控平台設計葉健敏;高志;胡秀亮;王濤;183-184
78
慢走絲電火花線切割加工精度影響因素的研究馮巧波;周佳駿;185-186
79
超聲內圓磨削系統新型振子的模擬和實驗研究殷振;李華;李艷;謝鷗;187-189
80
面向SolidEdge的參數化標准件圖庫開發方法王小虎;殷國富;徐雷;190-192
81
PEMFC系統數據採集性能研究李宗濤;劉小康;袁偉;潘敏強;193-195
82
高速列車輪軸過盈配合性能分析盧萍;崔大賓;王寧;196-198
83
鋁型材擠壓成形過程金屬流動狀態的數值模擬王堯;周照耀;潘健怡;劉亮;吳苑標;198-200
84
立式加工中心立柱結構動態分析與優選劉江;唐傳軍;張旦旦;201-202
85
貨車保險杠低速碰撞性能模擬張立;錢立軍;吳陽年;203-204
86
基於ANSYS滾動直線導軌副鋼球製造誤差的研究孫俊蘭;姜大志;205-206
87
基於模糊控制的風力發電機組低風速時最大風能追蹤控制模擬研究楊曉紅;葛海濤;207-209
88
U型立體倉庫系統的排隊論模型建立及系統作業參數分析董皓;康會峰;趙春艷;杜亞江;蔣兆遠;210-212
89
伺服曲柄壓力機的剛性連接分析趙婷婷;賈明全;212-213
90
汽車前懸架總成的耐久性模擬研究王成龍;周震華;214-216
91
基於整體應力分析的定模板疲勞強度校核周雄新;歐笛聲;216-217
92
用接觸法模擬盲孔螺栓的聯接作用夏衛明;嵇寬斌;218-220
93
大展弦比機翼結構拓撲優化研究劉洋;王富生;岳珠峰;220-222
94
基於FEM的超聲電機設計研究陳興洲;223-225
95
5BF-3型水果分級機動力學分析周曉蓉;黎培輝;楊堅;225-226
96
飛機柔性夾具的應用與研究吳燦雲;王新鄉;胡國清;唐實;范柄林;萬世明;孫根娣;崔雅文;燕繼明;劉明華;227-229
97
連接板多工位級進模設計賀平;陶麗君;劉占軍;王哲峰;230-231
98
可重構多功能沖壓模具虛擬裝配及工作過程模擬郭玉琴;辛賀義;231-233
99
沖壓模架參數化系統的設計研究辛舟;曹蘭蘭;234-235
100
短間距正反拉伸工藝及模具改進王立志;趙宇;羅錫;邢記星;236-237
101
基於3DSMAX和VIRTOOLS技術的夾具虛擬裝配系統研究范孝良;李玉珍;茅興飛;237-239
102
特殊形狀沖壓連接的模具設計王江濤;申明倩;240-242
103
模具數控加工切削參數優化方案模糊綜合評價龔肖新;芮延年;242-244
104
基於Pro/E的工業用低速齒輪三維模具設計董渠;王傳洋;245-246
105
基於PLM的部隊車輛管理信息系統研發李英林;汪永超;劉勇;余顯芳;金軒;247-249
106
面向協同設計的產品信息模型研究許琦;250-251
107
混流生產車間布局研究王進;樊樹海;252-253
108
基於Solidworks轎車門窗升降機鉚壓平台設計陳華;254-255
109
基於零件族的定製產品自動裝配技術研究史俊友;付玲;孫一鑌;劉軍科;256-258
110
基於AutoMod模擬平台的有色金屬立體倉儲存放系統模擬分析蔣兆遠;康會峰;黃新春;258-260
111
基於影像測量技術的工件主動尋位問題研究王慶霞;李蓓智;261-263
112
太陽能光伏發電二軸跟蹤機構的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陳建彬;沈惠平;丁磊;危鳳江;264-266
113
復雜網路在製造業中的應用分析諶炎輝;趙輝煌;陳岳坪;胡義華;267-268
114
北京祥升行:光碟印刷刻錄機使增值服務變盈利項目269
Ⅲ F35 厲害,還是F22厲害
我個人認為,他們各有千秋,而且不具備可比性! 原因有三: F/A-22A是重型多用途戰斗機,雙發回,任務重點在對空方答面. F/A-35三型都是輕型多用途戰斗機,單發,任務重點在對地方面. 要說性能,他們倆也是各有千秋, 雖然F22各方面性能都比F35強但是他的作戰效能並不是全都比F35強. 現在社會對比任何事務都是比效能而不是性能.效能是全面的,而性能只是單方面的! F35有許多F22所不具備的功能如,垂直起降,可艦載等等. 所以綜合所有已知因素來說,我認為F35比F22要強,主要體現在它的作戰效能和任務完成能力方面! 還要說明的是F35並不是單純的F22的低端機,它的功能是符合大家需要的! 它也不是F22的出口型,因為F22在3年內一定會向北約成員國出口! 它們是完全不同的戰斗機,F22可以叫殲擊機,F35則可以叫艦載機或攻擊機. 以上僅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Ⅳ 求幾篇中國期刊網的文獻
已發送了 107
Ⅳ 世界最先進戰機
目前世界最先進的戰機 並且已經裝備的是美國的F22
F-22戰斗機是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與波音公司為美國空軍研製的21世紀初主力制空戰斗機,主要用於替換美國空軍現役的F-15戰斗機,在美國空軍武器裝備發展中佔有最優先的地位。2002年9月,美空軍正式將F-22改名為F/A-22,確立了F/A-22將兼顧制空與對地攻擊雙重任務。2005年12月,美國空軍蘭利空軍基地的第27戰斗機中隊裝備的F-22A率先達到初始作戰能力(IOC),隨後國防部表示F-22A已經達到戰備狀態。同時美國空軍又恢復了F-22這一名稱。在2007年進行的一系列演習中,F-22A創造了模擬空戰擊落144架「敵機」而自身無一傷亡的「神話」。盡管這一數字不可全信,但仍足以佐證F-22A性能的超前程度。
2007年初F-22已經完成交付一個完整的大隊,並已開始部署到阿拉斯加和日本沖繩島。盡管稍後F-22即退回美國基地,但該機已經成為美國干涉東亞事務的重要籌碼。2007年8月,美國空軍簽訂了總額50億美元的多年采購合同,3年內共采購60架F-22戰斗機。2007年底,F-22形成完全戰鬥力。如果預算經費沒有大的改變,F-22將在幾年內停產,也就是說在其他國家的第四代戰斗機開始正式研製之前,F-22將已完成生產裝備。
美國空軍航空系統部建立了先進戰術戰斗機系統計劃辦公室(SPO)。SPO於1983年具體提出了ATF的概念,隨後分別向七家主要的航空製造企業發出了各價值100萬美元的設計方案合同,包括波音、通用動力、格魯曼、洛克西德、麥道、諾斯羅普和洛克韋爾下屬的北美飛機公司。在要求中,ATF應該能在未來空空、空地戰場威脅環境中奪取空中優勢,確保美軍在全面或高技術的局部戰爭中奪取絕對的制空權。具體包括五個方面的要求:低可探測性、高機動性和敏捷性、超音速巡航、較大的有效載荷、具有飛越所有戰區的足夠航程。同年,通用電氣和普·惠公司被選入ATF計劃,為ATF研製新型發動機。美國空軍希望憑借少量的先進的F/A-22抗擊大量技術相對落後的敵機,取得制空權。美國方面稱其為制空(Air Dominance)戰機。
為了在技術水平上徹底超越F-15和蘇聯戰斗機,SPO不斷為ATF增加細節的明確要求。包括甚高速集成電路、主動變彎機翼、高壓液壓系統、不易燃液壓技術、液壓傳動武器掛架、隱身能力、聲控指揮控制、保形感測器、共享天線、一體化飛行控制與推進控制、短距起落、矢量推力、人工智慧、先進復合材料、先進數據融合和座艙顯示、集成電子戰系統(主要包括AN/ALR-94電子戰系統和AN/ALE-52箔條投放器等)、通信/導航/識別一體化、變速常頻發電機、氧氣發生系統以及光纖匯流排等等。1985年9月,美國空軍開始發布招標。到1986年7月,七個競爭方案全部提交。經過空軍評審,1986年10月31日宣布洛克希德/波音公司的YF/A-22和諾斯羅普/麥道公司的YF-23方案為優勝。1990年6和9月,YF-23和YF/A-22先後開始試飛。
經過半年多的對比試飛,1991年4月23日,美空軍宣布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YF/A-22獲勝。這就是F/A-22最早的原型機。91年8月,F/A-22戰斗機進人工程製造和發展階段。首架F/A-22原型機於1997年4月9日出廠,5月29日首飛,生產型計劃於2004年開始裝備部隊。美空軍原計劃采購438架,現減為339架。
為配合研製計劃的進行,許多空中測試平台也應運而生。其中最為特別的是波音757FTB「空中測試平台」。
F/A-22的材料分布圖如下。在機身製造上,F/A-22有著許多獨創的新技術特點。例如前機身的舭狀邊緣,世界上最大的鈦合金鍛件——中機身隔框,傳統航空材料(鋁合金與合金鋼)僅佔全重的20%,鈦合金比例高達36%,復合材料也達到24%。該機的整體式座艙蓋尺寸達到了史無前例的3米x1米x0.76米的規模,重達163千克,可承受以相對速度1018千米/小時正面的一隻1.8千克重飛鳥的撞擊。該座艙蓋採用聚碳酸脂透明件,厚度達20毫米,強度達到117~196MPa。該座艙因為強度很大,彈射座椅已經無法使用穿蓋方式,改為使用火箭拋射方式。F-22後機身前後梁採用了熱等靜壓鈦合金鑄件的電子束焊接結構。
F/A-22戰斗機採用翼身融合體、雙發雙垂尾布局,綜合優化曲面外形,截尖菱形上單翼,V形傾斜雙垂尾,全動平尾,S形進氣道,使飛機的隱身性能和機動性能得到了很好的折衷(見題圖)。據介紹,F/A-22的雷達反射截面積約為0.1平方米,生存能力比目前的常規飛機提高18倍,作戰效能是F-15戰斗機的3倍。
F/A-22裝兩台普拉特·惠特尼公司F119-PW-100加力式渦扇發動機,單台加力推力155.7千牛,發動機推重比達到10,飛機推重比達到1.1。發動機不開加力時,飛機能以M1.58作超音速巡航30分鍾。這一特性對於高速突防、快速通過敵防空區極為有效,並可大大提高空中發射導彈的初始速度,使空射武器沒有空帶限制,這在雙方迎頭相遇的超視距空戰中尤為重要。同時,超音速巡航能力還有利於快速追擊,利用速度優勢提高截擊能力、擴大導彈的攻擊范圍和增加攻擊機會。發動機裝二元俯仰軸推力矢量噴口,可在俯仰方向變化正負20度,使飛機具有高的超音速機動性能和好的低速大迎角性能,最大迎角可達60度。飛機能在空中迅速變換自己的位置,使機頭快速指向目標,並能在空中任一位置向敵機發起攻擊。F/A-22的爬升率、盤旋角速度、滾轉角速度、加速特性、盤旋半徑、爬升特性、盤旋角加速度和滾轉角加速度等性能都優於F-15戰斗機。這些性能指標上的優勢使F/A-22具有更強的空中格鬥能力,能變被動為主動,變劣勢為優勢,進行各種超常規機動作戰。F/A-22的短距起降能力極佳,能在500米長的跑道上起降。
F119-PW-100在2002年9月獲得美國空軍頒發的初始使用批准(ISR),標志著該發動機即將投入現役使用。在4000多小時的飛行試驗中,F119-PW-100發動機沒有發生過一起空中停車或發動機失速的故障,這一極高可靠性的表現是航空發動機歷史上前所未有。普·惠公司成功進行了F119的全面的部件和整機試驗,其中包括相當於美國空軍6年的服役期的耐久試驗。嚴格的試驗項目證實了該發動機熱端部件的全壽命期能力和其他所有部件的基地維修間隔壽命。所有的試驗結果都證實了該發動機滿足維修性、性能、操作性和結構完整性的要求。
美空軍表示:F119發動在整個飛行試驗評估中工作良好,滿足或超過所有要求,期望F119在實際使用環境條件下仍保持優良的性能。目前,F119正在進行加速成熟計劃AMP的試驗,這一計劃是F119部件改進計劃的一部分。AMP將模擬F/A-22武器系統6到8年的運行時間以及其他惡劣的工作條件。例如,提高了最高渦輪前溫度的工作時間,增加加力燃燒室點火器的數目和噴管矢量循環數以及加大發動機的不平衡量使之超出正常預計值。即使在如此惡劣的條件下,F119發動機仍具備較好的性能、可操作性、可靠性和耐久性。迄今為止,普·惠公司已交付36台生產型F119發動機。
F/A-22配備綜合航空電子系統。配備綜合航空電子系統是第四代戰斗機的主要特點之一。該系統的特點包括:通過數據匯流排進行信息傳送,採用模塊化結構實現結構的簡化和資源共享,通過感測器數據融合獲取更豐富、准確、質量更高的目標信息,所有作戰信息通過平顯和多功能顯示器顯示,為飛行員提供關鍵的飛行及作戰信息,顯著降低了飛行員的工作負擔,通過機內自檢和系統重構,使系統具有容錯能力,提高了系統的可靠性和可維修性。高性能的綜合航空電子系統使F/A-22具有良好的識別、選擇、瞄準、快攻和幫助飛行員決策的能力。
F/A-22配裝APG-77多功能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AESA),對3平方米目標的最大探測距離為200公里,可同時跟蹤攻擊30個空中目標,能探測跟蹤16個地面目標,並能攔截巡航導彈。另外,它還有很強的偵察能力,所用的電子偵家設備可以比F-4G「野鼬鼠」飛機更精確、快速地測定敵方雷達的坐標位置。美空軍還將為F/A-22的APG-77增加合成孔徑技術(SAR),以改善其對地武器投放精度。SAR將在F/A-22形成初步作戰能力後,作為首個重大改進項目。當SAR成功結合在APG-77上以後,F/A-22採用JDAM攻擊時,將使誤差減少約50%。由於用SAR部件替代AESA中老式的零部件,要比較便宜,所以從長遠觀點來看SAR能節省APG-77的費用。下圖顯示了相控陣雷達的優點,在極短的瞬間內可以進行多項工作。
AN/APG-77雷達可通過F-22飛機上的通用信息處理機(CIP)與其它的感測器和航空電子設備相聯。該處理機可對天線的收/發波束方向圖進行控制並對所接收到的雷達數據進行處理。這種有源電掃陣列由2000個低功率X波段收/發組件構成。每一輻射單元的發射機和接收機是分置的,這種類型的天線可為支持F-22飛機的空中優勢提供必需的靈活性、低雷達截面和寬頻寬。較低的壽命周期成本可對增加的復雜性、重量和采購成本進行補償。APG-77採用了砷化鎵(GaAs)技術,一個70mm×3mm的收/發組件可產生10W的射頻功率。APG-77本身沒有數據處理機。F-22上的兩台CIP把雷達同F-22飛機上的其它感測器和電子戰系統綜合在一起。雷達同飛機武器系統的有效介面就是直接通過這兩個CIP來實現的。
APG-77具有先進的抗電子干擾能力,預計裝機後,F-22將在強雜波和多目標威脅的環境下具有全天候、全向、全高度空/空和空/地作戰能力。據2000年期刊透露,APG-77除去具有聚束式合成孔徑方式獲得高解析度外,還採用逆合成孔徑技術獲得超高解析度(UHR)。由於其解析度為約0.3米,一個30米長的目標就會有100個像素來確定目標的大小和形狀。這種目標的形狀識別能力加上回波頻譜特徵的計算機比對,使該雷達具有一定的「非合作目標識別(NCTR)」能力。
工作方式 空/空:空/空搜索與跟蹤,空戰機動(ACM,近程空戰格鬥),邊測距邊搜索(RWS),搜索高度顯
示,邊速度搜索邊測距(VSR),邊跟蹤邊掃描,單目標跟蹤(STT),襲擊群目標分辨,改
善上視搜索(遠距搜索),戰情提示,通過凹口跟蹤技術。
空/地:增強實波束地形測繪,擴展地形測繪,多普勒波束銳化(選用地圖「凍結」),信標,地
面動目標跟蹤,地面動目標顯示(GMTI)。
空/海:海面目標檢測(選用地圖「凍結」,中/低海情),固定目標跟蹤,地面動目標顯示
(GMTI),地面動目標跟蹤(GMTT)。
作用距離 160n mile(用VSR方式對上視/下視迎頭目標)
160n mile(用RWS方式對迎頭或尾追目標)
80n mile(用增強實波束地圖測繪方式對導航地形圖和地面目標探測)
40n mile(使用GMTI方式對陸地和海面目標)
10n mile(用ACM方式自動鎖定被探測到的第1個目標)
31n mile(用STT方式自動鎖定第1個目標)
掃描范圍 格鬥狀態:30°×20°(正常),10°×60°(垂直掃描)
跟蹤能力 同時跟蹤10個目標
波束銳化 8:1(DBS1),64:1(DBS2)
ISAR 像素的目標尺寸為0.3m,30m長目標有100個像素
天線型式 有源相控陣列
天線直徑 約1m
T/R組件 2000個
組件功率 10W/組件
MTBF 整機 400h
天線 2000h
冷卻方式 液冷
根據軍方對F-22飛機的探測距離遠的要求,雷達設計師對有源和無源陣列及其體積、重量和電源作了論證比較後選擇了有源電掃陣列。雖然有源電掃陣列在技術和費用方面的風險較高,但能獲得較寬的射頻帶寬並實現遠距離探測。6位相移T/R組件設計本身代表了一種復雜的折衷,即對發射功率、效率和增益等參數作相互折衷選擇後以得到一個可承受的T/R組件性能結果和可承受的最終成本,對GaAs晶元的多次研製評估後達到這種平衡。接收機使用低溫共燒陶瓷(LTCC)作為中頻接收機的基板,這種LTCC具有導熱性佳和重量輕的優點。在激勵器、采樣數據交換器、通道形成器和陣列環流器基板/匯流環中也均使用了LTCC。在激勵器中採用的大量振動隔離措施對頻綜器的離散頻譜產生有效的控制。電源使用高密度電源並採用分布式設計,這樣做大大提高了雷達的可靠性和可維修性。
2001年5月,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提出將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為JSF聯合攻擊戰斗機設計的有源電子掃瞄陣列雷達用於F/A-22戰斗機的可行性。據諾·羅公司介紹,由於F/A-22的設計方案在該項目進入工程製造與發展階段(91年8月)時即已定型。因此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JSF聯合攻擊戰斗機的雷達遠比F/A-22先進得多。正是由於這種技術上的先進性,使得JSF的雷達系統售價僅相當於F/A-22雷達的一半,重量更輕,作戰能力相當,其中空對地目標定位能力比F/A-22雷達還要強。成本問題也部分導致了兩種機型在生產數量上的巨大差異。然而,到目前為止,JSF上的系統還沒有被批准用於F/A-22上。這是因為系統集成和測試的成本也很高,阻礙了系統被用於其它設計。
武器方面,F/A-22配備一門口徑M61A2 20毫米機炮;可掛4枚發射後不管AIM-120C中距空空導彈和2枚AIM-9X近距導彈,還可掛HARM「哈姆」高速反輻射導彈,AGM-154聯合防區外發射武器,GBU-32聯合直接攻擊彈葯,JASSM聯合防區外隱身空地導彈,WCMD風修正子母彈,GBU-22「寶石路」III型制導炸彈等。炮口和彈艙門均裝有能夠快速開啟的艙門,輕巧敏捷的彈艙掛架還具有快速伸出並彈射彈葯的功能。使得這些開口都得到了保護,提高了隱身性能。
2002年4月美空軍為使F/A-22具有懸掛標准重量250磅(113千克)的小型炸彈(SDB)的能力,計劃將原本設計在武器艙內的環控系統導管去掉。SDB目前正在由波音公司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進行競爭。如計劃實現,F/A-22戰斗機可內掛多達8顆SDB,顯著增強對地攻擊能力。目前武器艙僅為內掛AIM-120C和JDAM設計,設計時環控系統導管穿過武器艙,不便於掛載其他武器,因此必須移走。環控系統導管的作用在於將發動機吸入的空氣引到環控系統,為飛機的航空電子設備和飛行員提供冷卻用氣體。這項從武器艙內移走環控系統導管的工作,可能在2003財年開始進行。
F/A-22戰斗機的空重為13.6噸,最大起飛重量27噸,最大飛行速度M2.1,作戰半徑1500公里。F/A-22戰斗機的研製和生產總費用達到了700億美元,出廠價格預計每架為7200萬美元,是目前世界上最貴的戰斗機。
作為第四代戰斗機,F/A-22戰鬥力倍增,而可維修性大大提高。F/A-22將比它所替代的第三代戰斗機可靠得多。與F-15相比,F/A-22飛機保障所需的資源明顯減少,作戰能力卻明顯提高。這樣F/A-22是真正意義上的戰鬥力倍增器。從F/A-22設計伊始,就注重保障性設計,目的是降低F/A-22的使用與保障費用,由此將使F/A-22飛機20年服役費用只有F-15同樣使用年限的一半。過去保障性設計只是在飛機設計全過程的最後階段才給予考慮;但在F/A-22的飛機部件或系統圖紙設計階段,維修人員就與設計工程師及製造工程師一起,參與飛機部件或系統的設計、製造及維修工作。設計、生產、維修三方在保障性設計方面需要通力合作。生產一線使用的工具,如果對維修保障有用,也推廣應用到維修一線。例如,工廠生產線上使用的座艙蓋安裝吊車,已經應用在部隊。F/A-22與F-15相比,可連續出動架次是F-15的兩倍,可靠性指標也是F-15的兩倍,每飛行小時只需要0.5個直接維修工時,再次出動檢修時間是F-15的2/3。此外,部署一個F/A-22中隊(24架飛機)值班30天僅需8架C-141運輸機,而部署一個F-15C中隊則需16架C-141運輸機;部署F/A-22中隊所需的車間設備(如機輪和輪胎、彈射座椅、飛行員裝備等)和飛機備件也都比F-15明顯減少。
F/A-22機身底部離地面只有0.9m,這樣,幾乎所有的部件或系統都在肩膀高的高度范圍之內。模塊化結構的航空電子系統,採用了目前民用計算機相當流行的即插即用(P&P)技術,排除故障既方便又迅速。機內自檢技術可以將故障診斷系統到外場可更換模塊(LRM)即可插拔電路板卡,實際上是一個可確定故障等級的專用電子卡。故障過濾技術系統可以確定故障危險等級以確定是否在座艙向飛行員發出提示甚至告警信息。重要故障數據記錄使得維修人員知道什麼時間什麼部件發生什麼故障。F/A-22飛機上擁有能為飛行員供氧的機載制氧系統(OBOGS),因此不需要地面液氧設備。為保證飛行安全,在油箱油量下降時,需給油箱充惰性氣體。因此,F/A-22擁有機載惰性氣體製造系統(OBIGGS),用其輸出的氮氣給油箱充氣。F/A-22還擁有1個輔助動力裝置(APU),因此不需要地面電瓶車。F/A-22的操作盡可能簡單,例如,只需要4個簡單的步驟,就可以使發動機啟動。總體上看,F/A-22再次出動准備包括給飛機補充油料、彈葯,以便飛機能再次升空作戰。F/A-22允許航炮裝彈和導彈掛裝同時進行,而在其他戰斗機上,則必須嚴格按先後次序進行。F/A-22採用單個加油點、單個耗材狀態檢查點。F/A-22採用氣動液壓伸縮式導彈發射架,以防飛機再次出動准備期間發生走火。
F/A-22系統具有可靠性高、保障備件少、空運保障量小等特點。它的航空電子系統採用容錯技術,當某一電路板發生故障時,系統能自動進行重構。該電子系統應用液冷技術,利於延長系統壽命。此外,在研製期間,航空電子系統就經歷了綜合分析、研製測試和全規模測試,這些測試比傳統的軍用標准測試更加嚴格、時間更長。例如,電子設備測試的熱循環次數是軍標的10倍,高速震動的振動時間也是軍標的10倍。
近期F/A-22武器系統有新進展。美EDO公司從洛克西德·馬丁航空公司獲得了一份940萬美元關於其先進中程空空導彈發射器的合同,合同還包括140萬美元的先進材料采購經費,經洛克西德公司批准,該先進材料將由EDO公司的船舶與飛機系統工廠生產。EDO的首席執行官稱,這一合同鞏固了EDO公司作為一個用於飛機上的氣動發射機構的供應商的地位,這種氣動發射機構將在21世紀裝備部隊。EDO公司的武器彈射產品是公司成長戰略的一個核心產品,這種專用產品廣泛用在國內和國際的飛機上,包括未來的聯合攻擊機。這種導彈彈射發射裝置稱為LAU-142/A AVEL,可使掛裝在飛機內部的武器安全與飛機分離。AVEL使用了一種高可靠性、非化學能系統。當在飛行中接到發射導彈的指令時,AVEL系統充氣,然後將導彈安全地推射出去,導彈非常迅速地穿過臨界空氣流動層。
2001年8月,F/A-22研製成功10年後,美國終於下定決心投入巨資批量生產F/A-22戰斗機。國防部次長阿爾德里奇宣布,將正式投產F/A-22「猛禽」戰斗機,以替代目前正在服役的F-15機群。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將承接生產295架F/A-22的生產訂單,如果價格成本令軍方滿意,五角大樓將會增加訂數。
由於訂購計劃的確定,F/A-22的其他試驗計劃也開始加速進行。如近期F/A-22進行了被彈試驗,即抗毀損能力的試驗。試驗中用高射炮彈向停放在實驗室內的F/A-22射擊,F/A-22的部分蒙皮損壞,但主要結構未受大的影響。這證明了F/A-22的機體結構可以頂住少量小型高炮炮彈的攻擊。
目前美國空軍已經為F/A-22戰斗機的首支作戰聯隊選定基地,即著名的弗吉尼亞州蘭利空軍基地。首批F/A-22計劃於2004年9月進駐該基地,2005年12月將具備初始作戰能力。之前美空軍根據F/A-22戰斗機作戰聯隊駐扎的最終環境影響的聲明中有關的信息、分析以及公眾的態度,做了詳細的研究報告。可見環保力量的強大。最終認為駐扎蘭利基地符合美國的國家環境政策法案NEPA以及政府關於NEPA中環境質量的規定。
具體工作包括:
·在基地建立三個戰斗機中隊,包括72架F/A-22戰斗機和6架備用機。F-15「鷹」戰斗機被替換。該工作將於2002年開始;
·在基地為訓練和作戰部署提供管理;
·為
全長 18.92m
全寬 13.56m
全高 5m
空重 13636Kg
最大起飛重量 27273Kg
超音速巡航時飛行速度 1590km/h
高空最大飛行速率 M1.35
海平面最大飛行速率 1482km/h
升限 15240m
Ⅵ 鈦金色的cmyk值是多少
答:鈦金色的cmyk值是C5 M15 Y65 K0
Ⅶ 關於鈦金屬方面的英語
Welding rolling tube,焊軋管
Welding drawing tube, 焊接拉拔管,
Austenitic, 奧氏體,
ferritic鐵素體,
Ⅷ 期刊醫療裝備2015年第28卷上半月第10期目錄
CT和MRI在腦彌漫性軸索損傷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李斌 黎家強
聯合檢測腫瘤標志物在結直腸癌的診斷價值
曾慶海 張詩顏
鼻咽癌患者普通放射治療與調強放射治療期間的心理狀態比較分析
劉鵬 陳啟文
超順應性的可回收覆膜分段支架研製
冷德嶸
3D T2-FLAIR增強在兒童感染性腦膜炎診斷中的應用研究
尹燕 李君偉 李璐 金科
血小板體積分布寬度的臨床應用
談曉梅 朱旭明 樊浩翔
血液凈化中心透析設備的水處理信息化管理系統
李雲 程捷 林寧
胎兒監護儀探頭的存在問題與改進方法
薛晨輝
早期肺癌CT診斷的特點及誤診原因
劉瓊惠
良惡性甲狀腺結節鑒別的影像學應用
韓宇欣 閆建華
不同進樣方式對檢驗結果的影響
朱李登
島津MUX-10型移動X線機故障檢修
何金良
放射治療中宮頸癌患者腹部體輪廓變化對於劑量影響研究
林興福 王少鋒 李奇欣 陳萬泉 柏朋剛 陳開強 陳文娟 倪曉雷
邁瑞WATO EX-60麻醉機流量感測器監測失靈的維修
江鑫富
視野及影像失真測試卡的設計與應用
鄭立夫 宋連有 姜濤
基於平台概念的醫療設備管理系統
湯靜
GEN』S血球儀原理及常見故障分析
陳善聰
萬東高頻GFS502型X線機維修實例
許忠 史志陽
醫院醫學工程師如何做好CT機的維護維修工作
鮑紅生
紐邦E360呼吸機電路板維修一例
江鑫富
AK 200S血透機常見故障處理
趙楊
超聲診斷儀的常見故障檢修
孫寶奇
奧林巴斯CLE—E型胃鏡冷光源故障維修
李丹 王瑞洋 甘沁密 陳撲梅 申開州
Vitros 3600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反應杯運送模塊故障維修二例
周利 陳劍 馬明紅 尹霜梅 馮磊
ECG-9130P心電圖記錄儀故障分析
焦進保 王秀容
自製簡易呼吸器的儲氧袋
李炎丹 黃順紅 鄒佩珍
飛利浦64排Brilliance CT的維護與保養
張麗麗
Prospeed FII報錯故障分析一例
王坦新 李生軍 張東峰
醫用冷光源的使用保養及維修
嚴剛林
A/B超聲診斷儀故障實例分析與檢修
李維秀 李冬 段愛根 楊立承 蹇林洪 劉雲濤
醫院X線設備的維護
王峰
消毒供應中心對眼科手術器械實行集中處理
鄭培英 庄建榮 陳菊清
強化醫學計量管理對保障醫療裝備使用安全的影響
李傑
手術室腔鏡類精密貴重器械清點表的設計與應用
陸燕弟 孫飈 何瑞冰
《政府采購法實施條例》對醫療設備采購的影響
郭麗鳳
醫院大型醫療設備購置論證和驗收管理
葉海榮 楊智才 許旭光 譚宏峰
導醫服務在健康體檢中的應用
李春梅 楊天煌 黃雅香
某市初中學生手衛生設施及行為的現況調查
王平 楊新民
醫院醫用壓力容器的管理
馮俊佳
DR設備的日常維護在質量控制中的作用
王建凱
常用化學試劑葯品的分類儲存管理
文彬 邱丹
醫療設備檔案的科學管理
王清 李玉琴
企業資源計劃系統在醫療設備管理中的應用
張翠紅 楊柏青
夜光消防疏散通道序號標識牌的設計與應用
祝煥蕾
醫療設備效益分析及管理系統的開發
馬勇
醫院信息系統運用與完善
王茜
醫療計量設備的管理現狀與改進
丁思德
中心供氧系統供應意外中斷的應急演練
黃龍忠
品質管理圈在健康體檢漏檢棄檢中的應用價值
鄭曉艷 何冬梅 張湘萍
加強醫院財務管理的對策
蘇丹
醫院醫療設備的科學管理
王清 趙剛 王月虎 李玉琴
醫工部組織化進程中的陷阱
陳翀
產科輸血不良事件的回顧性分析
周鵬飛 鄧芳 張妍 史玲翠
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在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中的應用
徐峰 王江 盧平 李陽 黃旭 周旋 吳娜
食物過敏症患者48例血清特異性IgE的檢測
沈加賢
佛山市社區老年慢性病患者養老模式調查研究
黃翡翎 潘傑 付利
宮腔鏡電切術治療子宮縱隔96例療效觀察
孫川
閩北地區無償獻血者梅毒抗體的檢測結果
毛惠琴 鄧金枝
血清澱粉酶和脂肪酶檢測在診斷急腹症中的應用
張興鋒 徐文波 葉丹 毛星星 馮磊
產生外帶輸液的風險與預防
楊春悟
床邊X射線檢查的合理使用及輻射防護措施
葉海榮 楊智才 許旭光 吳卓誠
Pilon骨折切開復位脛腓骨雙鋼板內固定臨床效果
周仲俠 王濤 廖紀穩 韓小平 陳剛
嬰幼兒先天性腦膜膨出與頭皮皮樣囊腫的MRI診斷
湯靜 王海 李春旺
植入式靜脈輸液港在乳腺癌輔助化療中的應用
李艷紅
血液透析患者應用未濕化中低流量鼻導管吸氧的臨床觀察
劉綺文 陳春香
CT與MRI在急性顱腦損傷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李金祿
輕比重單側腰麻在高齡患者髖關節手術的應用及護理配合
黃麗麗 趙文輝 張玲
輸血前血液篩查中新型HBV基因突變及抗原分析的研究
孫玲玲 孫偉峰 張震
遠程心電圖檢查的臨床應用
熊會林 何素群 吳燕冰 李麗娟
3.0T MRU在兒童UPJO中的臨床應用
孟京志 朱宗明 路旭東
血清前白蛋白在肝硬化分級診斷中的應用
徐文波 向秀華 張興鋒 葉丹
預充式導管沖洗器在正壓型無針連接式留置針封管中的應用
馮潔棧 曾金英 鄒舒倩
尼可地爾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的臨床效果
劉佳
天然蜂蜜用於葯物外滲治療的臨床效果
呂春梅 吳貞華 周俏華 聶惠敏 鄺杏娥 張建華
家庭協作模式及改良式固定在兒童多導睡眠監測連線中的應用
袁遠 丁玲
髕骨環內固定治療髕骨粉碎性骨折療效分析
付樂良 蘇有瓊 吳志雄
氯已定擦浴對ICU多重耐葯菌患者感染發生率的影響
呂春梅 李綺慈 莫韶妹 李杏崧 周俏華 聶惠敏 馬潔葵
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症的臨床分析和預防措施
劉斌
一例體外膜肺氧合(ECMO)治療暴發性心肌炎的治療
周俏華 李綺慈 李杏崧 莫韶妹 呂春梅
靜脈使用胺碘酮治療快速心律失常的療效觀察
胡玉萍 張舸洋 張強力
低鉀血症的原因和治療
賴正芬
右美托咪定在治療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的臨床應用研究
毛克江 余志輝 方濱
運用床邊核查表降低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的臨床應用
李綺慈 呂春梅 莫韶妹 李杏崧
頸動脈線圈在3.0T磁共振顳下頜關節掃描中的應用
張玲霞
血液透析聯合血液灌流治療尿毒症頑固性高血壓患者的臨床效果
王靖 邵德榮 苗仲艷 楊翠珍 馬福蓮
超激光疼痛治療儀照射治療感染傷口的療效觀察
鄧翠芬
曲腿式半卧位在縱隔鏡T_(3-4)交感神經切斷術中的應用
任傑平 張培 楊滿芳
老年人肺心病合並冠心病臨床治療分析
宋桐傑
MRI化學位移成像對脂肪肝患者的診斷價值
趙穎 薛晶
早產兒胃食管反流採取頭高俯卧位的護理干預
李桂英
輸液泵在硫酸鎂治療妊娠高血壓綜合征中的應用
周立萍
化療患者內置PICC管的護理
羅惠歡
3M透明敷貼聯合無痛保護膜預防PICC局部皮膚過敏的效果觀察
甘淑貞 李麗香 林麗嬋
血細胞分離機行血液成分採集的護理配合
李碧雲 羅曉華 王愛民 陳開松
急性腦梗死頸部血管超聲(CUS)的診斷價值
高琪
心導管介入治療的圍手術期護理
邵亞新
應用小切口闌尾切除術治療急性闌尾炎126例的臨床效果
董寶利
急診宮外孕患者的護理
嚴波
128層螺旋CT對隱匿性肋骨骨折的應用
賴長權
急診輸液護理過程中的常見問題及對策
方園
經皮內鏡下胃造瘺的手術護理
利雪珍 毛小英 馮結蘭
圍手術期心理干預在乳腺切除患者中的應用價值
胡輝
心理護理對臨產婦分娩過程的影響
宣凌萍
急診輸液中潛在的護理風險因素
陳麗
人文關懷護理對膝關節鏡下手術患者的影響
王艷麗
門急診輸液患者的護理需求及信息化管理
袁玲
實習護生責任制在普外科病房帶教中的應用效果
朱紅
心理護理在血液科護理中的重要性
郭娟
新生兒胃管的固定方法和部位
祝一平
3M液體敷料和造口護膚粉用於失禁性皮炎的臨床效果及護理
曾金英 鄧偉英 董娟娜
一例橫結腸Dieulafoy病並發消化道出血的護理
賴珊玲 張海燕 丁婷
護理干預在非霍奇金淋巴瘤治療中的臨床效果
張瑛
護理人員的職業壓力
高玉紅 張趙峰 李冰清
高壓氧聯合葯物治療鼻咽癌放療後放射性腦病的護理體會
陳簡興
護生臨床溝通能力的調查
許逢非
紫杉醇過敏患者家屬的心理干預一例
杜宜華
腫瘤患者的心理護理
孔大英
心臟介入治療並發心臟壓塞的早期識別及護理
劉春榮
集束化護理對新生兒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預防效果觀察
吳旭萍
健康教育干預慢性胃炎護理的臨床效果
趙盼盼
應用鈦合金網修復胸壁缺損的護理
陳燕萍
產後早期乳房按摩對產後乳房脹痛和泌乳的影響
顧馨
白血病患者化療期間的心理分析與針對性護理
袁園
一例毒鼠強中毒的急救護理體會
張雙美 呂春梅
對急診護理操作實施的風險管理
陳夢菁
緊急宮頸環扎術治療妊娠合並宮頸功能不全的護理
杜燕平 孫美好 吳秀娥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家庭管理
張建
電話隨訪出院患者的滿意度
陳筱鳳 馬菲菲
促紅細胞生成素與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張永紅
強化免疫檢驗質量管理對臨床免疫檢驗准確性的影響
熊勛爵
鼻內鏡手術治療鼻咽癌放療後並發鼻竇炎圍手術期護理
呂肖霞
無創輔助通氣撤機失敗患者的心理護理
尤琦紅 史曉芬 余芳
老年慢阻肺的心理特點及其護理干預對患者病情恢復的影響
吳少賢
無縫隙護理管理在婦產科中的應用效果
王招英 域春鶯 洪群慧
在心臟再同步化治療中應用生理性起搏的護理
過慶華 曹文君
體外循環心內直視術患者的圍術期呼吸道管理
周紅琴 高佩蓓 陳瀟君 王莉潔
循證護理在急性心肌梗塞死後心律失常護理中的效果
歐碧英
利妥昔單抗注射液聯合化療治療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不良反應的護理
殷丹
不同護理模式在順產產程中的效果觀察
李淑平
放射性核素骨顯像患者的護理
高紅莉
舌下腺囊腫切除術中應用臨床護理路徑的效果分析
駱佳音
Ⅸ 為保證鈦合金具有穩定的力學性能應採用的退火方法是
鈦合金的熱處理兼有鋼和鋁合金熱處理的特點,原則上鋼的熱處理都可用到鈦合金上,但回目前用得較成熟答的是退火、淬火和時效. 退火 退火的目的是消除應力(去應力退火)或消除加工硬化及穩定組織(高溫退火). 去應力退火是在再結晶溫度以下進行的,以便消除機械加工及焊接殘余應力.對於大多數合金,退火溫度為450~650℃,焊接件保溫2~12h後空冷,機加工件保溫1~2h後空冷.工業純鈦再結晶溫度採用550~690℃,其合金再結晶溫度則選用750~800℃,保溫1~3h後空冷. 高溫退火是在再結晶溫度以上進行的.對於大多數鈦合金退火溫度為650~850℃,冷卻速度決定於合金的種類.高溫退火後,合金的組織穩定,並能獲得良好的綜合力學性能,所以目前大多數鈦合金都在退火狀態使用.
Ⅹ 有關Ti合金(TC18)高溫蠕變實驗數據的確定
你的問題在這里可能是找不到答案的 【太專業了】
提供一個我個人處理這類問題的方案供參考:
我會在TC18適用范圍內找出個產品,以該產品的需求強度和操作溫度作為第一階段實驗值,再由實驗結果作調整
比如說我要用TG6來作為發動機材料,發動機必須滿足 800 ℃, 500MPa的條件,所以我將800 ℃, 500MPa定為實驗條件。【參考建議】
相關實驗方法可依循
一. 蠕變持久試驗機適用試驗方法標准
1. 國家標准GB/T2039-1997《金屬拉伸蠕變及持久試驗方法》
2. 航空工業標准HB5195-96《金屬高溫拉伸持久試驗方法》
一般將蠕變應變的控制在0.4%以下 【不是很正確印象有看過一篇paper 是這么寫的,很抱歉不記得是哪一篇了】
節錄【顯微組織對近α型TG6 鈦合金高溫蠕變變形行為的影響】的試驗方法:
在RDW30100 型電子式蠕變持久試驗機上測試了TG6 鈦合金在600 ℃, 200MPa 條件下的蠕變性能,試驗採用圓柱試樣,工作部分直徑為16 mm,標距長50 mm,採用自動數據採集系統記錄應變與時間的關系曲線,根據曲線的斜率計算出穩態蠕變速率(最小蠕變速率)。在Philip Quanta−600 型掃描電鏡上進行TG6鈦合金顯微組織的觀察和分析。
希望對你的研究有所幫助,預祝研究成功。
提供幾篇最近曾看過的期刊論文【僅供參考】
TC18鈦合金的組織和性能與熱處理制度的關系 材料研究學報2009年第1期
中文摘要: 通過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設計方法研究了兩階段退火熱處理制度的三個溫度階段對TC18鈦合金性能、組織的影響,定量分析了合金熱處理溫度變化對總體性能的影響,結果表明,在本文試驗條件下可通過提高中溫溫度、降低低溫溫度來提高合金的強度,降低高溫溫度、提高低溫溫度可改善合金的塑性,通過降低高溫溫度或中溫溫度可提高合金的沖擊韌性,顯微組織分析表明,TC18鈦合金的強度主要受未轉變β組織及在其上產生的次生αs相的總的含量、次生αs相的含量、形狀的控制;合金的塑性受初生αp相形狀及次生αs相的數量、形狀控制;合金的沖擊韌性受初生αp相的含量及形狀控制.
TC18鈦合金熱壓參數對流動應力與顯微組織的影響 材料工程2010年第1期
作者: 沙愛學 李紅恩
中文摘要: 通過在700~950℃和應變速率0.001~50s~(-1)條件下的熱模擬實驗,系統研究了TC18鈦合金應變速率、變形溫度對變形抗力和顯微組織的影響.結果表明:提高變形溫度或降低應變速率,可顯著降低TC18合金變形過程中的真應力,與單相區相比,兩相區變形抗力對溫度的變化更為敏感.在α+β區變形時,α相和β相都參與變形,球狀初生α沿形變方向略有拉長,β相沿金屬流動方向形成纖維組織;β相變點以上溫度變形時,β相沿金屬流動方向呈纖維狀分布,在950℃可以觀察到再結晶的等軸β晶粒.
兩種典型熱處理工藝對TC18鈦合金組織性能的影響 鈦工業進展2009年第6期
作者: 韓棟 奚正平 盧亞鋒 張鵬省 楊建朝 毛小南
中文摘要: 採用兩階段退火和固溶強化兩種典型的熱處理制度,通過力學性能檢測、顯微組織分析和XRD物相分析,系統研究了整體熱處理工藝對TC18鈦合金大型鍛件組織和性能的影響.結果表明:兩階段退火態的組織不僅滿足強度和塑性匹配,而且斷裂韌性KIC值可達75 Mpa•m1/2;固溶強化熱處理後的組織雖具有比前者更高的強度,但塑性損失較大,斷裂韌性KIC值較低.
BT18y鈦合金等軸組織與全片層組織的室溫拉伸塑性 中國有色金屬學報2005年第5期
作者: 楊義 黃愛軍 徐峰 李閣平
中文摘要: 測試了兩種溫度固溶後鍛態Ti-6.9Al-3.6Zr-2.7Sn-0.7Mo-0.6Nb-0.21Si(BT18y)鈦合金棒的室溫拉伸性能。 利用金相顯微鏡、 透射電鏡和掃描電鏡研究了該合金的室溫拉伸塑性與顯微組織的關系。 結果表明: 經920 ℃、 2 h空冷處理的材料為細晶等軸組織, 變形時晶粒間的協調性好, 具有優良的室溫拉伸性能, 塑性尤其突出; 經1 020 ℃、 2 h空冷處理的材料為具有晶界α相的粗晶元層組織, 在拉伸變形時, 同時要求相鄰晶粒之間、 晶粒內部的相鄰α片束團之間相互協調, 增加了塑性變形的阻力, 但殘余β相使得材料保持了一定的塑性。 多個視角觀察表明: α片束團表現出了方向性, 與拉伸軸夾角較小的片束具有良好的拉伸性能, 與拉伸軸夾角較大的片束內的β相中間層是拉伸時裂紋的優先形成區。
BT22鈦合金及其大型鍛件的研究進展 材料導報 2010, 24(3)
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西安,710016
作者: 韓棟 張鵬省 毛小南 盧亞鋒 奚正平 楊建朝 HAN
摘要:綜述了國內外BT22合金及其改型合金的應用現狀,歸納介紹了BT22合金的鍛造加工及熱處理工藝.結果表明,BT22合金在兩相區低於β_轉15~50℃的溫度范圍內多火次鍛造,每火次變形量不低於60%.通過嚴格控制變形速率和終鍛溫度可制備出組織均勻、晶粒細小的鍛件,經兩階段整體熱處理後可獲得強度、塑性和韌性的最佳匹配.針對我國的研究現狀指出了BT22合金大型鍛件制備方面亟待解決的問題和未來研究發展的方向.
BT22鈦合金簡介 熱加工工藝 2009, 38(14)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冶金工程學院,陜西,西安,710055;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鈦合金研究所,陜西,西安,710016)
作者: 羅雷 毛小南 楊冠軍 牛蓉蓉
摘要:介紹了一種高強高韌的鈦合金新材料(BT22)的發展及應用現狀,並列出了該合金的合金成分、力學性能、物理性能、合金相變以及熱處理工藝.
BT22鈦合金固溶冷卻過程中溫降特性分析 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 2010年02期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
吳曉東 葛鵬 楊冠軍 毛小南 周偉 馮寶香
【摘要】:採用ANSYS有限元分析軟體對BT22鈦合金固溶熱處理後降溫階段溫度場進行模擬,並繪制熱處理工件在降溫過程中的溫度分布等值圖,從溫度-時間曲線和工件內部不同部位溫度曲線兩個角度分析溫降的不均勻性。通過對比實測曲線和模擬曲線發現兩者的相對誤差在2%~5%,同時把實測降溫曲線分為3個階段:快速降溫階段、平緩降溫階段和慢降溫階段,並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顯微組織對TC18鈦合金應力控制低周疲勞性能的影響 材料工程2009年第5期
作者: 王慶如 沙愛學 馮抗屯
中文摘要: 研究了片狀和網籃兩種典型組織對TC18鈦合金不同應力振幅下低周疲勞壽命的影響.結果表明:TC18鈦合金低周疲勞壽命對顯微組織的變化不敏感.在相同的應力振幅下,雙態組織和片狀組織的疲勞壽命基本相當.TC18鈦合金的低周疲勞壽命N取決於載入的應力振幅,σmax與N之間呈對數關系,相關系數達0.99以上
不同W含量的片層狀TiAl合金的蠕變行為研究 陳文浩 西南交通大學2009
【摘要】: 本文研究了三種含鎢(W)量分別為0、1、1.4(原子百分比),具有全片層組織形態的鑄態TiAl合金(Alloy 0W、Alloy 1W、Alloy 1.4W)在700℃、大氣氣氛、不同應力條件下的1000小時長的蠕變性能。在蠕變前後,對三種合金的微觀組織變化進行了詳細的顯微分析。 研究發現,含W量分別為0at.%,1 at.%,1.4 at.%的三種全片層鑄態TiAl合金中,蠕變性能最好的是含1 at.%W的合金,而含1.4 at.%W的合金蠕變性能最差。晶粒尺度對全片層組織TiAl合金的蠕變抗力有決定性的影響。細化晶粒度將明顯降低合金的蠕變性能。W能起到穩定起到穩定γ和a_2片層的作用。在1000小時蠕變後,含有鎢(W)元素的兩種合金,其γ和a_2片層保持了穩定,不含W的合金其a_2片層出現了平行分解,a_2片層的含量有所下降。同時還發現一定量的B2+ω偏聚相位於晶界對全片層TiAl合金的蠕變性能是有益的。三種合金的晶內蠕變機制均為位錯的滑移和攀移。在蠕變後,合金γ片層內部出現了大量位錯,在生成後將向γ片層中心運動,並相互纏積,同時位錯無法越過a_2片層運動。
Ti-44Al-5Nb-0.85W-0.85B高溫蠕變行為研究
劉學勇 黃澤文
西南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材料先進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四川成都610031
【摘要】:研究了細晶鑄態TiAl合金Ti-44Al-5Nb-0.85W-0.85B(at.%)的蠕變行為。合金在蠕變前分別在1260℃和1340℃兩個不同溫度下熱等靜處理以得到兩種不同的顯微結構:經1260℃熱等靜壓處理後,塊狀B2+ω沉澱相在板條晶界偏析,而在α單相區(1340℃)進行的熱等靜壓處理完全消除了這種塊狀B2+ω偏聚相。 在700℃,150~300MPa應力下進行恆應力拉伸蠕變實驗,研究並討論了B2+ω偏聚相對合金在不同應力下的蠕變性能的影響。結果顯示,兩種狀態的下的該合金即使是在700℃,300MPa應力下經歷1000小時長時間蠕變後,仍處於穩態蠕變階段,沒有發生斷裂現象。含W的全板條合金顯示出了良好的蠕變性能。並且發現,含有B2+ω偏聚相的顯微結構比不含該偏聚相的顯微結構表現出更好的蠕變性能,在200~300MPa之間存在蠕變控制機理的轉變。 對顯微組織進行詳細的掃描電鏡和透射電鏡觀察,結果顯示,粗大γ板條含有較高的位錯密度,在板條尖端和反向疇界以及α2/γ介面發現了位錯塞積現象。α2+γ板條表現出相對好的穩定性。偶爾發現粗大α2板條發生了平行分解,僅少量γ板條生成變形孿晶,沒有發現板條斷開和發生球化的現象。 研究表明,塊狀B2+ω偏聚相在1340℃下熱等靜壓處理後被完全消除,但是,此有序相在蠕變後又重新出現在晶界。
粉末冶金TiAl基合金高溫變形行為 北京科技大學學報;2010年09期
路新 王述超 朱鴻民 曲選輝
【摘要】:採用等溫壓縮試驗,在變形溫度為600~1050℃、應變速率為0.002~0.2s-1的條件下,研究了粉末冶金Ti-47.5Al-2.5V-1.0Cr合金的高溫壓縮性能與高溫變形行為.結果表明:合金在高溫壓縮變形時,屈服強度隨變形溫度的升高、應變速率的降低而降低,塑性趨於升高.合金在高溫塑性變形時,峰值流變應力、應變速率和變形溫度之間較好地滿足雙曲正弦函數形式修正的Arrhenius關系,說明其變形受熱啟動控制.在800~1050℃/0.002~0.2s-1范圍內,合金應變敏感系數m為0.152,高溫變形啟動能Q為376kJ.mol-1.
TC21合金應力控制和應變控制的低周疲勞行為 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2009年第2期
中文摘要: 研究TC21合金應變控制和應力控制的低周疲勞行為.實驗溫度為室溫,循環應變比和應力比均為0.1,載荷波形為三角波.結果表明,在應變疲勞的最初階段,TC21合金循環拉應力時快速軟化,循環壓應力時快速硬化,隨著循環進行軟化和硬化速度降低.在整個循環階段,軟化速度與應變有關;背應力影響較小,摩擦應力一直在變化,循環應力的變化與摩擦應力有關.應力控制的低周疲勞結果表明,TC21合金循環蠕變明顯,循環蠕變與應力大小有關,摩擦應力是影響循環蠕變的主要因素.
Ti-47Al-2W-0.5Si抗蠕變合金的高溫力學行為和變形機制 金屬學報;2001年08期
周蘭章 郭建亭 V.Lupinc M.Maldini
【摘要】:研究了 Ti-47Al-2W—0.5Si鑄造合金的力學行為和變形機制 結果表明,合金的室溫-高溫屈服強度和 650℃蠕變強度都超過 IN713LC鎳基高溫合金的比屈服強度和比蠕變強度,表現出優異的中溫力學性能 在蠕變過程中,隨著載荷和溫度的增加,合金的最小蠕變速率隨之增大,可用蠕變方程εm=A( )10exp(- )來描述.位錯在介面處繁殖,並在α2/γ層片中纏結和塞積,導致合金的初始蠕變應變速率降低.當位錯運動受阻時,可以通過孿生方式使內應力得到緩解.在蠕變第一階段就可以發生孿生和剪切現象.在高溫應力作用下,α2片層發生粗化和相轉變 此外,還對合金的實際應用效果進行了考核,並說明了該合金的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