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寫作提綱
㈠ 「游四平戰役紀念館有感」這篇作文該怎麼寫
四平戰役紀念館位於四平市英雄大街,與烈士紀念塔相對,建築面積2700平方米,正門上方鑲嵌著「四平戰役紀念館」七個鎦金大字,為彭真同志親筆題寫。該館初建於1958年,時稱「四平市展覽館」。此後該館多次易名(1961年改稱「四平市博物館」,1963年稱「四平戰役紀念館籌備處」,1965年稱「四平市博物館」,1973年恢復「展覽館」名稱,1980年更名為「四平市博物館」),1987年最後定名為「四平戰役紀念館」該館現有工作人員36名,分設文物部、陳列部、保管部、群工部、辦公室等機構。紀念館內設有一個序廳、四個展廳和一個電影錄象廳。
館內所陳列的內容包括《四戰四平文物陳列》和《四平地區出土歷史文物陳列》兩個部分:《四戰四平文物陳列》是為紀念解放戰爭期間聞名中外的「四平戰役」而設。陳列內容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概括展示了抗戰勝利後的國內形勢和中共中央關於爭取東北的戰略決策,突出了東北地區重要的戰略地位;第二部分,通過四戰四平的歷史進程,展示了我軍英勇頑強、不怕犧牲、前仆後繼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第三部分,展示了四平戰役在東北、乃至全國解放戰爭中的重大歷史意義。該館陳列展出的文物共計500餘件,均是解放戰爭期間、特別是在四平戰役中敵我雙方的武器裝備、電報文件、獎章錦旗,以及我方人民群眾支前所用的器具等。
《四平地區出土歷史文物陳列》主要陳列內容為四平及周邊地區出土的歷史文物。該陳列以考古分期和歷史編年為序,展出不同歷史階段的各類歷史文物共計780餘件。其中絕大多數為近年四平地區出土的文物精品,透過這些文物,可以窺見四平地區古代文明之一斑。
本館館藏文物極為豐富,多達七萬余件,其中歷史文物與考古發掘品居多,以遼金文物為大宗;其所收藏文物的另一特點是較完整地保存了解放戰爭時期、特別是四平戰役期間的文物資料。
該館擁有一批素質較高的專業研究人員,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特別是在歷史研究方面如遼金史、滿族葉赫部史和四平戰史及有關東北解放戰爭史的研究。陸續出版了《四平市文物志》、《四戰四平》、《四平英烈》、《血沃英雄城》、《松遼文物》、《東北古代民族史論著索引》等一批有影響的著作。此外,還編印了《四戰四平文物陳列簡介》、《四平地區館藏歷史文物陳列簡介》等一些書籍。
㈡ 八上歷史提綱
八年級歷史上學期復習提綱
第一單元侵略與反抗
第1課鴉片戰爭
1.林則徐虎門銷煙
原因:鴉片的輸入,給中華民族帶來深重的災難
時間:1839年6月3日
過程:1839年6月林則徐被道光帝派往廣州進行禁煙,進行暗訪密查,緝拿煙販,收繳鴉片。6月在虎門海灘銷毀鴉片。
意義:這是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領導這場斗爭的林則徐,成為民族英雄。
影響:這次活動成為鴉片戰爭的導火線。P3
2.鴉片戰爭的爆發
英國發動鴉片的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19世紀上半期,為了開辟中國市場,推銷工業品,掠奪廉價的工業原料。P1。P1
時間:1840年6月-1842年P3
結果:1842年英國侵略者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英《南京條約》
其內容是:割讓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通商口岸;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
影響: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P4
第2課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侵華罪行
1.第二次鴉片戰爭
原因: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列強不滿足既得利益企圖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時間:1856.10-1860.10
侵略者:英法聯軍為主凶,美俄為幫凶。
結果:佔領北京後,火燒圓明園。P6
2.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後,俄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共割佔了中國東北和西北領土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公里。其中《璦琿條約》是割占我國領土最多的條約。P8表
3.太平天國運動
時間:1851-1864年
領導者:洪秀全在廣西桂平金田村起義,建號太平天國起義軍稱「太平軍」
過程:1853年佔領南京改為天京,定為都城,建立起與清朝對峙的政權。為推翻清朝統治,派軍隊北伐和西征。青浦大捷中抗擊洋槍隊,具有反帝斗爭的性質。P9 1862年9月太平軍在浙江慈溪的戰斗中擊斃洋槍隊頭目華爾
第3課收復新疆
背景:P12
過程:1876年左宗棠作為欽差大臣,兵分三路進入新疆。採取「先北後南,緩進急戰」的策略,1878年收復了新疆。P13為加強西北邊疆的管理和防務,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立行省。P14
第4課甲午中日戰爭
背景:1894年,日本為實現征服朝鮮,侵略中國、稱霸世界的夢想,發動侵華戰爭。
時間:1894——1895年本在
主要戰役:黃海海戰鄧世昌率領致遠艦沖向敵艦與200餘名戰士壯烈犧牲。
威海衛戰役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結果:甲午中日戰爭清政府失敗後,1895年4月李鴻章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簽訂了《馬關條約》其內容:清政府割讓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增闢通商口岸等。影響: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地化程度。P17
第4課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背景:1900年春,義和團運動矛頭直指帝國主義侵略勢力。為了鎮壓義和團的反帝愛國運動P20
侵略者:英、美、俄、日、法、德、意、奧
時間:1900.6—— 1901年,
過程:義和團奮勇抵抗,侵略軍被義和團圍困於廊坊,狼狽逃回天津,8月中旬攻佔北京,所到之處,無惡不作燒殺搶劫。
結果:清政府被迫同八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其內容:清政府賠償白銀4.5億兩以海關等稅作擔保;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清政府拆毀大沽炮台,允許帝國主義國家派兵駐扎在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居住。
影響:中國人民增加了新的負擔,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從此,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P22
單元小結: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
1901年《辛丑條約》,清政府完全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各條約內容分別見P4,P17,P22)
第二單元近代化的探索(6——9課)
第6課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的目的:為了鎮壓農民起義,維護清王朝的統治。
洋務運動的時間: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
代表人物:奕忻(中央),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地方)P25
洋務運動的內容:(1)前期以「自強」為口號,採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軍事工業。如安慶內軍械所、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等。
(2)後期以「求富」為口號,開辦了一些民用工業。如李鴻章在上海創辦的輪船招商局、張之洞創辦的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等。
(3)從70-80年代籌建了南海、北洋和福建三支海軍。
(4)創辦新式學堂。1862年創辦的京師同文館是洋務派創辦的第一所新式學堂。P25-P27
*評價洋務運動(重點掌握):
1、失敗的封建統治者自救運動。(性質)
2、主觀目的是維護清朝統治而不是把中國引向資本主義。沒有使中國走向富強。
3、但引進了西方先進的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洋務運動為中國近代企業積累了累了生產經驗,培養了技術人才,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為中國近代化開辟道路。
4、(還可以補充一點:對外國經濟勢力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製作用)P27
第7課戊戌變法
1.公車上書
時間:1895年春,
導火線:《馬關條約》的簽訂
主要人物:康有為、梁啟超
影響:「公車上書」揭開了變法維新的序幕。P32
2..政治團體的形成
康有為、梁啟超創辦《萬國公報》宣傳維新變法,後改名為《中外紀聞》作為強學會的機關報。他們聯合朝中大臣在北京組織強學會。
3.戊戌變法
時間:1898年6月到9月,
內容:光緒帝發布了一系列變法令:內容( P31):要求從政治、經濟、軍事、教育、思想五個方面掌握。
性質:一次資產階級的維新變法運動
結果:1898年9月慈溪太後發動政變,把光緒帝囚禁在中南海瀛台,下令逮捕維新人士,殺害戊戌六君子,變法失敗了。這次變法歷時103天,又稱「百日維新」
第8課辛亥革命
准備: 1.1894年,孫中山組織了革命團體興中會。(第一個革命團體,成立地點:檀香山)
2.1905年,他建立統一的革命組織中國同盟會(第一個全國規模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孫中山為總理。通過了推翻清朝統治,廢除君主專制,建立民主共和國,改革土地制度的革命綱領。它的成立,大大推動了全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
3.創辦的機關刊物《民報》,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4.革命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即「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
武昌起義
時間:1911年10月10日
性質:一次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
結果:武漢三鎮取得勝利後,僅一個多月全國就有十幾個省宣布獨立。中華民國成立於1912年1月1日,孫中山當選首任總統。
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不足: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實被北洋軍閥袁世凱竊取,沒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
第9課新文化運動
背景:P40
時間:從1915年起
主要人物: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知識分子
口號:高舉「民主」和「科學」兩面旗幟,
標志:《青年雜志》的誕生第二年改為《新青年》
內容:以四提倡四反對(提倡民主,反對專制獨裁;提倡科學,反對迷信盲從;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為主要內容,向尊孔復古逆流進行攻擊,從而在社會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擴大:1918年,李大釗發表了《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兩篇文章,進行宣傳馬克思主義。在北京創辦《每周評論》,將革命推進到一個新時期。
新文化運動的評價: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性質)它啟發著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不過,新文化運動中也對東西文化絕對否定或絕對肯定的偏向,影響到後來。
單元小結:
運動名稱 領導階級 學習重點
洋務運動 開明的地主階級(奕忻,曾國藩等) 科學技術
戊戌變法 資產階級改良派(康有為,梁啟超,光緒帝) 政治制度(君主立憲制)
辛亥革命 資產階級革命派(孫中山) 政治制度(民主共和制)
新文化運動 小資產階級(陳獨秀,李大釗) 思想文化
第三單元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10-13課)
第10課五四愛國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1、五四運動
導火線:中國在巴黎和會外交是的失敗
時間:1919年5月4日
口號:「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取消「二十一條」、反對在對德「和約」上簽字、懲辦賣國賊要求,誓死力爭,還我青島。
運動的中心:北京——上海
主力:學生——工人
經過:6月初,上海工人舉行罷工、商人罷市,支持學生斗爭,工人階級起了巨大的作用,結果政府被迫釋放學生、罷免曹汝霖等賣國賊的職務,拒絕在和約上簽字。五四運動取得初步的勝利。
意義:五四愛國運動,是一次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性質)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2.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成立:1921年7月在上海召開的中共「一大」通過了黨的綱領,確定黨的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中心任務是:領導工人運動。選舉了中央領導機構中央局,選陳獨秀為中央局書記。中國共產黨誕生了。
意義:中國共產黨不僅代表工人階級的利益,而且代表著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她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闢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
3.1922年中共「二大」,確定黨的民主革命綱領是:打倒軍閥,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建立民主共和國。這是在中國第一次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第11課北伐戰爭
1、1924年中國國民黨在廣州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這標志著國共兩黨實現了第一次合作。
2.在蘇聯和共產黨的幫助下,1924年5月在廣州的黃埔創辦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簡稱黃埔軍校。黃埔軍校蔣介石任校長、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意義:培養了大量軍事政治人才。未建立國民國民軍奠定了基礎。
3.北伐戰爭
時間:1926年,廣東國民政府北伐。
目的: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統一全國;
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主要戰場:湖南、湖北;
主要戰役:汀泗橋、賀勝橋;
結果:在兩湖戰場消滅了吳佩孚主力;出師不到半年,北伐軍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國民政府從廣州遷到武漢。
4.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叛變革命,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了。(也是國民大革命失敗的直接原因)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它對外投靠帝國主義,對內鎮壓人民革命運動。
第12課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南昌起義:1927年8月1日(建軍節),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等領導了南昌起義。意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
2、八七會議:1927年8月7日,在漢口召開會議,通過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並決定在秋收時節發動武裝起義。
3、秋收起義:1927年9月,毛澤東領導了湘贛邊秋收起義,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意義:開辟了一條工農武裝割據,由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
4、三灣改編樹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5、1928年4月,朱德與毛澤東在井岡山會師,組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這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支堅強的隊伍。
6、兩次起義的歷史意義: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斗爭,創建人民軍隊、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開始。
第13課
1、長征
原因:博古等人的錯誤領導導致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被迫進行戰略轉移。
紅軍長征路線圖:1934年10月從江西福建交界處的中央革命根據地出發-突破湘江四道封鎖線-強渡烏江-占遵義-四渡赤水(體現了毛澤東的指揮才能)-巧渡金沙江(跳出敵人的包圍圈)-搶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撟-爬雪山-過草地-1935年10月到到達陝北吳起鎮-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標志長征勝利結束。
意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幹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2、遵義會議
時間:1935年1月
目的:解決博古等到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的錯誤
內容:取消了博古在軍事上的指揮權,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
意義: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第四單元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14-16課)
第14課
1、「九一八」事變
時間: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略中國東北。
結果:蔣介石不抵抗政策,致使東三省淪亡。
意義:中國人民局部抗戰開始。
2、東北人民的抗日斗爭。
抗日義勇軍(東北人民自發)和抗日游擊(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楊靖宇為代表)
3、西安事變
背景:①日本發動「華北事變」,中國的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
②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得到全國各界愛國人士的擁護;
③全國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
④張學良、楊虎城在中國共產黨的爭取下接受「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與紅軍實行停戰。
經過: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兵諫」,扣押了蔣介石。並通電全國, 提出停止內戰等主張。
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原因:中日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需要團結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課本原話:中國共產黨從全國人民的利益出發,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
意義: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
第15 課
1、盧溝橋事變
1937年7月7日,日軍製造了「盧溝橋事變」,又稱「七七事變」中國軍民奮起反擊,開始了全國性的抗日戰爭。
2、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形成
盧溝橋事變後,在民族危機空前高漲的情況下,國共兩黨實現了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
3、南京大屠殺
1937年底,日軍在南京進行滅絕人性的大屠殺,據戰後遠東軍事法庭統計,六周內共屠殺中國人民30多萬人。
第16課血肉築長城
1、主要戰役
戰役名稱 地位(特點) 指揮者 黨派
平型關大捷 抗戰以來的第一次大捷 林彪 共產黨
台兒庄戰役 抗戰以來的重大勝利 李宗仁 國民黨
百團大戰 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
最大規模的戰役 彭德懷 共產黨
2、中國共產黨開展游擊戰爭,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敵後戰場的戰略總後方。
3、中國共產黨「七大 」
(1)時間、地點:1945年 延安
(2)主要內容:①討論奪取抗戰勝利和勝利後中國將走什麼道路的重要問題。
②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這就是: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
(3)意義:為爭取抗戰的勝利和實現中國的光明前途准備了條件。
4、抗日戰爭的勝利
時間、標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簽字儀式,抗戰結束。1945年10月25日,台灣從日本殖民者手中回到祖國懷抱。
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
①抗日戰爭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②它洗雪了民族恥辱,成為中華民族由衰敗到振興的轉折點。
③中國抗日戰爭對徹底打敗日本帝國主義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④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和人類文明的進步,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單元小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的過程
時間 行 動
九一八事變後 中國共產黨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
西安事變後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蘆溝橋事變後 民族危機空前高漲,國共再次合作,正式建立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第五單元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17、18課)
第17課
1、重慶談判
背景:抗戰勝利後,美國為了控制中國,採取扶蔣反共的政策,支持蔣介石打內戰。
時間、地點:1945年8月,重慶談判。
蔣介石的目的:為了進一步贏得准備內戰的時間,也為了欺騙人民。
共產黨的目的: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國內和平,戳穿蔣介石假和平真內戰的陰謀。
共產黨代表: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等
結果:雙方經過43天的談判斗爭,於1945年10月10日簽訂了會談紀要,又稱「雙十協定」
2、內戰爆發
時間、標志:1946年6月,國民黨軍隊對中原解放區瘋狂進攻,標志全面內戰爆發。
主要戰役:彭德懷率領西北解放軍大敗敵軍,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陝北的重點進攻。
1947年夏,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主力挺進大別山,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反攻的序幕。劉、鄧大軍開辟的大別山根據地,嚴重威脅國民黨統治的中心南京和武漢。
第18課三大戰役
戰役名稱 時 間 殲敵人數 結 果 意義
遼沈戰役 1948.9——11 47萬 解放東北全境 P90
淮海戰役 1948.11一1949.1 55萬 奠定了解放長江以南各省的基礎
平津戰役 1948.11一1949.1 52萬 華北全境解放
渡江戰役 時間: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統治中國22年的國民黨政府垮台了。
意義:維護了國家的統一,推翻了國民黨反動統治。
人民解放戰爭勝利的原因:①共產黨英勇作戰,指揮得當;
②共產黨盡力爭取國內和平,得民心,得到人民的支持;
③國民黨發動內戰,大失民心;
④國民黨指揮不當等等
單元小結:人民戰爭發展的過程
時 間 階 段 標志性事件
1946年6月 戰爭爆發 蔣介石派軍進攻中原解放區
1947年夏 戰略進攻 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
48.9——49.1 戰略決戰 三大戰役
第19 課
1、張謇是江蘇南通人,是中國近代著名的實業家、教育家,他的「實業救國、教育救國」的主張和實踐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為我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寶貴貢獻。
他創辦企業:
大生紗廠、南通博物院(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博物院)
2、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過程
時期 發展狀況 原 因
洋務運動到清末 民族工業萌芽,難以生存和發展 封建制度的阻礙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發展的黃金階段 1、帝國主義放鬆對中國的經濟掠奪 2、辛亥革命的推動
一戰後到新中國成立前 發展受挫 1、帝國主義卷土重來 2、國民黨發動內戰和官僚資本的壓迫
3、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特徵:
a.受三座大山的壓迫,發展水平落後
b.發展不平衡。輕工業發達,重工業落後;
沿海沿江發達,廣大內地落後
第20課
1、19世紀初,西方發明的輪船、火車在近代相繼傳入中國。
2、中國第一條正式運營的鐵路——凇滬鐵路
3、19世紀70年代以後,中國開始架設有線電報。後來,照相和電影也傳入中國。
4、1872年上海創辦了《申報》,1897年上海創辦的商務印書館是近代中國歷史最長、規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機構。
5、社會習俗的變化P106
第21、22課
1、科技思想簡表
代表人物 主要貢獻 主 張 地 位
詹天佑 設計人字形路軌、修建京張鐵路 中國人自行設計和施工的第一條鐵路
侯德榜 侯氏制鹼法 中國近代
化學工業的奠基人
魏源(鴉片戰爭時期) 編寫《海國圖志》(史、地) 師夷長技以制夷 愛國思想家
嚴復(戊戌變法時期) 翻譯大量西方書籍、《天演論》 效法西方,維新改革 啟蒙思想家
2、戊戌變法期間建立的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家建立的最高學府。也是戊戌變法留下的重要成果,它的創辦表明近代中國教育改革邁出了重要的一步。(辛亥革命後改為北京大學)
3、清政府1905年頒布了《奏定學堂章程》,宣布於1905年廢除沿用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
4、文學藝術成就
文學:魯迅 《狂人日記》、《孔乙已》(他的小說為現代文學奠定基礎,
郭沫若 《屈原》 雜文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達到空前高度)
趙樹理 《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
丁玲 《太陽照在桑乾河上》
美術:徐悲鴻 《愚公移山》,
音樂:聶耳 《義勇軍進行曲》
冼星海 《黃河大合唱》
㈢ 作為大學生,我們怎樣做到在戰疫之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寫作思路:可以寫在戰疫之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做到樹立實踐人生目標,理想與信念作為人生前進的方向,需要正確科學的理念來引導;加強鍛煉道德修養,大學時期是,人生道德意識形成,發展和成熟的一個重要階段等等。
正文:
身為大學生的我們,應該學會通過更加深入的理論學習教育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努力掌握分析實際方法。要學會關注國家時事政策,領會當前世界局勢,遵守國家法規,擁護國家政策。維護國家利益,維護祖國統一,以振興中華為己任。
樹立實踐人生目標,理想與信念作為人生前進的方向,需要正確科學的理念來引導。面領著一系列人生課題的我們,要堅定崇高的信念,培養明確的理想,確立正確的目標。為此,我們更要學會抵制不良誘惑,拒絕不良思想侵蝕,堅定理想,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
加強鍛煉道德修養,大學時期是,人生道德意識形成,發展和成熟的一個重要階段。在這個時期我們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做一個知榮辱講道德的人。而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必須要在當代大學生上得到培育和弘揚。
我們要培養自己的原則,樹立正確的榮辱觀,加強鍛煉自我道德修養。通過參加活動來鍛煉自己的能力與修養,做到遵守社會公德,加強思想鍛煉,做一個知榮辱講道德的人。
我們大學生要從自我做起,從現在做起,自覺擔負起時代賦予的崇高使命。
㈣ 中國近代史提綱
中國近代(公元1840-1949年)
中國近代史從1840年開始到1949年結束。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整個中國近代史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的歷史。
中國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止於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覆亡,歷經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
19世紀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強接連發動了侵略中國的戰爭,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不斷遭到破壞,西方列強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激化。70年代以後,列強對華侵略加劇,中華民族危機日益深重。
鴉片戰爭前,中國仍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制國家。但由於清王朝這個封建地主政權腐朽沒落、妄自尊大,封建制度已危在旦夕。由於林則徐的虎門銷煙,英國借機侵略中國,但其實質是為了打開中國市場,銷售鴉片.1842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中英南京條約》,中國從此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向中國大量輸出商品和資本,逐漸沖擊著中國封建經濟。
1840年,外國資本主義用堅船利炮打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一場場強加給中華民族的災難。近百年來世界上幾乎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都對中國發動過一次甚至多次侵略戰爭。有公然入侵,也有不宣而戰;有單獨入侵,更有合夥劫掠,強迫中國簽訂了數以千計的不平等條約。通過這些不平等條約,資本主義列強扶植封建勢力作為統治中國的工具;蠶食和鯨吞中國領土;出兵控制,竊取中國軍事要地;劃分勢力范圍;控制重要通商口岸和建立租界;施行領事裁判權和片面最惠國待遇;通過戰爭勒索巨額賠款;在中國進行商品傾銷和資本輸出。外國資本主義列強推行的殖民主義,引起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巨烈動盪,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此,中國人民為擺脫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壓迫,進行了長時期的、不屈不撓的斗爭。
1840年以來,亡國滅種的危機一直威脅著千年古國。在中華民族危難之際,一代民族精英覺醒:林則徐、魏源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洪秀全領導的反清農民起義;康有為、梁啟超的「變法圖強」;孫中山的國民革命。正是他們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挺身而出,為反對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同仇敵愾,英勇奮斗,前赴後繼,拼搏不息,譜寫了中國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悲壯篇章。
1851年,洪秀全領導號召農民在金田宣布起義,建號「太平天國」。1853年春,太平軍佔領南京,把南京改名為天京,定為都城,正式建立農民政權,同清朝對峙。1856年,太平軍摧毀江南大營,解除了天京之圍。太平天國在軍事上達到了全盛時期。1864年夏,洪秀全病逝。不久,天京淪陷,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1856年,英國提出修改《中英南京條約》,但遭清政府的拒絕.英國藉此挑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這次英法聯軍出兵侵略中國,美俄是幫凶.雖然第二次鴉片戰爭與鴉片無關,但其實質與鴉片戰爭一樣,因此叫第二次鴉片戰爭.
1860年,英法聯軍再度攻佔天津,一路燒殺搶劫,咸豐帝逃往承德避暑山莊,讓他的弟弟恭親王弈欣擔任議和大臣,留守北京。接著英法聯軍洗劫並焚毀了北京西郊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圓明園,佔領了北京。並強迫清政府簽定《北京條約》。
19世紀60—90年代,洋務運動,以弈欣為首。發展中國軍事、民用、教育等,中國資產階級產生並且有所發展。
1883—1885年,中法戰爭,簽定《中法新約》,標志著中國西南的門戶被打開了。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失敗.1895年,《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1900年,帝國主義國家為了鎮壓義和團起義,維護在中國的利益,發動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1年,《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
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在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它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沉痛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
中國人民為反抗列強侵略,爭取民族獨立,進行著英勇的斗爭,開始了救亡圖存的探索。以「自強」「求富」為目的的洋務運動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資產階級維新派為了挽救民族危亡,發展資本主義,進行了維新變法運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新文化運動沖擊了封建主義的思想、道德和文化,開啟了思想解放的閘門。中國在飽受列強欺凌、被迫開放的環境中不斷進行著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的變革,中國的近代化艱難起步,社會結構開始逐步從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
1919年5月爆發了"五·四"學生愛國運動,6月初發展成為以工人階級為主力的全國規模的群眾愛國運動。"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的開端。在這個運動中,中國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台。1921年,毛澤東、董必武、陳潭秋、何叔衡、王燼美、鄧恩銘、李達等代表各地共產主義小組在上海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共產黨誕生了。
1919年爆發的五四愛國運動,標志著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第一次國共合作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高漲。國共合作破裂後,中國共產黨為反抗國民黨統治,進行工農武裝革命,開始了中國革命道路的艱難探索。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中華民族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全國抗日救亡運動不斷高漲。1935年,日本發動華北事變,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全國主要矛盾。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七七事變,中華民族全面抗戰從此開始。中國人民經過八年浴血奮戰,終於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來反侵略戰爭的徹底勝利。
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面臨著兩種命運、兩個前途的決戰。中國共產黨為爭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國民黨政府在美帝國主義支持下悍然發動內戰。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戰爭,推翻了國民黨在中國大陸的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北伐戰爭、 土地革命戰爭、 抗日戰爭和全國解放戰爭四個階段,終於在1949年推翻了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的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1949年,第一屆中國人民政協會召開,標志著中國人民民主革命的偉大勝利。長城抗戰(1933年1月-1933年5月)
熱河抗戰(1933年2月-1933年2月)
淞滬抗戰(1932年1月-1932年3月)
綏遠抗戰(1936年11月-1936年12月)
平津作戰(1937年7月)
太原會戰(1937年10月-1937年11月)
南口戰役(1937年9月)
平型關戰役(1937年9月)
忻口戰役(1937年10月)
娘子關戰役(1937年10月-1937年11月)
太原保衛戰(1937年11月)
淞滬會戰(1937年8月-1937年11月)
南京戰役(1937年12月)
徐州會戰(1938年2月-1938年5月)
台兒庄戰役(1938年3月-1938年4月)
武漢會戰(1938年8月-1938年10月)
廣州戰役(1938年10月)
南昌會戰(1939年3月-1939年4月)
隨棗會戰(1939年5月)
第一次長沙會戰(1939年9月-1939年10月)
桂南會戰(1939年11月-1940年2月)
昆侖關戰役(1939年12月-1940年1月)
棗宜會戰(1940年5月-1940年6月)
百團大戰(1940年8月-1940年12月)
上高會戰(1941年3月-1941年4月)
晉南戰役(1941年5月-1941年6月)
第二次長沙會戰(1941年9月-1941年10月)
第三次長沙會戰(1941年12月-1942年1月)
滇湎路戰役(1942年3月-1942年9月)
常德會戰(1943年11月-1944年1月)
豫湘桂會戰(1944年4月-1944年12月)
豫中會戰(1944年4月)
長沙會戰(1944年5月)
衡陽保衛戰(1944年6月-1944年8月)
桂柳會戰(1944年8月)
緬北滇西戰役(1943年10月-1945年3月)
密支那戰役(1944年5月-1944年8月)
強渡怒江戰役(1944年6月-1944年7月)
湘西會戰(1945年4月-1945年6月)
桂柳反攻戰役(1945年4月-1945年8月)
㈤ 中華民族抗日戰爭提綱
識記:
1. 1931年日本發動侵略中國的九一八事變,進而佔領沈陽及整個東北。從此,中國開始的局部抗戰。
2.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又稱「七七事變」)標志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爆發,中國全民族抗戰(全面抗戰)開始。
3. 1937年12月日軍攻陷南京,進行了長達6個星期的大屠殺。南京大屠殺中遇害的中國軍民達30多萬。
4. 李宗仁指揮的台兒庄戰役是抗戰以來正面戰場的最大勝利。1940年秋,彭德懷指揮八路軍集中105個團的兵力在華北發動了「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規模最大的戰役。
5.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簽署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9月9日侵華日軍向南京國民政府遞交投降書,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結束。10月25日台北受降儀式舉行,日本侵略者在台灣50年的殖民統治(1895~1945)結束,台灣重新回歸祖國。
6. 1945年中共七大在延安召開,大會規定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
綜合運用:
1.⑴什麼是西安事變?⑵是哪兩位將軍發動的?為什麼要發動西安事變?⑶為解決西安事變,中共採取什麼方針?為什麼要主張這樣解決?中共派誰為代表前往西安談判處理?⑷西安事變最終是怎麼解決的?⑸有何意義?
答:⑴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在多次勸說蔣介石「停止內戰,一致抗日」遭到拒絕後,為了逼蔣抗日,發動「兵諫」,扣押了蔣介石,通電全國,提出停止內戰等主張。這就是西安事變。⑵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的目的是為了逼蔣抗日。⑶事變發生後,中國共產黨以全民族利益為重,提出和平解決方針,派周恩來前往西安談判處理。⑷經過中國共產黨和各方努力,蔣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剿共,聯共抗日」的主張,事變得到了和平解決。⑸意義: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十年內戰基本結束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2.中共七大召開於何時何地?有哪些內容?其意義是什麼?
答:⑴1945年(4~6月),延安。⑵內容:①大會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②大會通過了新黨章,明確規定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③大會選舉了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央委員會。(④會上,毛澤東作了《論聯合政府》的報告,朱德作了《論解放區戰場》的報告,劉少奇作了《關於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
⑶意義:①中共七大指明了抗戰勝利後中國的光明前途;②形成了全黨高度的政治團結和思想統一;③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3.中國近代史上,日本曾兩次大規模的侵華。請回答:
⑴第一次大規模的侵華是在何時?結果如何?
答: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中國失敗,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詳見「中國近代史第一單元」)。
⑵日本第二次大規模的全面侵華又是在何時?結果如何?
答:1937年~1945年日本全面侵華戰爭,中國取得抗戰的勝利。
⑶列舉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取得勝利的著名戰役及其領導黨派或指揮者。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兩支抗日軍隊的名稱叫什麼?
答:①平型關大捷——八路軍115師林彪、聶榮臻、羅榮桓等(共產黨);台兒庄戰役——李宗仁(國民黨);百團大戰——彭德懷(共產黨);湘西會戰——(國民黨)等。②八路軍和新四軍。
⑷抗日戰爭的勝利最主要的原因是什麼?抗日戰爭的勝利有何意義?
答:最主要的原因:國共兩黨相互配合,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全民族抗日。意義:①抗日戰爭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②它洗刷了民族恥辱,為中國的獨立和解放奠定了基礎,成為中華民族由衰敗到振興的轉折點。③中國的抗日戰爭,對徹底打敗日本帝國主義具有決定性作用,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和人類文明的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
⑸你認為中國的抗日戰爭具有哪些鮮明的特徵?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什麼?
提示:①它的性質是中華民族的解放戰爭,其民族性、全民性特徵突出;它經歷局部戰爭逐步向全民抗戰的過程;它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緊密相連;等等。②主要矛盾:中日民族矛盾。
⑹你是如何看待中國的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所處的地位(國際意義)?
要點提示:中國是抗擊日本法西斯的主戰場,中國的抗日戰爭對徹底打敗日本帝國主義具有決定性作用,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也是抗擊法西斯侵略時間最長的國家,中國的抗戰牽制了日本「北侵南進」,從而有力的支援了蘇德戰場、太平洋戰場正義力量的反法西斯斗爭。)
⑺你認為抗日精神表現在哪些方面?
提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精神;萬眾一心,共御外侮的大局意識;百折不撓,愈挫愈奮的必勝信念;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視死如歸,殺身成仁的崇高氣節;等等。
⑻當前影響世界和平與安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你認為如何才能避免戰爭,維護世界和平?
提示:①因素:霸權主義;恐怖主義;地區沖突;民族矛盾;宗教矛盾等②加強各國友好交流;反對霸權主義;用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用和平共處處理國際關系;發揮聯合國的作用;等等
4. 就中日關系的歷史與現狀回答:
⑴中日友好佔主流,友好符合兩國人民的利益。列舉古代中日友好交流的史實。
答:遣唐使;鑒真東渡(參見中國古代史第五單元);日本學習和模仿中國古代隋唐的政治經濟制度,建立中央集權制度,進行大化改新;等。
⑵列舉近代日本在華犯下的滔天罪行。
答:發動甲午中日戰爭;參加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發動九一八事變,侵略中國東北;1937年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強迫簽訂不平等條約;進行野蠻的南京大屠殺;發動細菌戰等。
⑶列舉為了抵抗日本的侵略的民族英雄及事跡。
答:明朝時,民族英雄戚繼光抗倭;甲午中日戰爭中,鄧世昌等在黃海海戰中壯烈犧牲;
採納啊親!!
㈥ 中考歷史復習提綱
第一單元 侵略與反抗
1、中英鴉片戰爭(1840—1842年)
(1)根本原因:英國為了打開中國市場,掠奪原料,傾銷商品。
(2)導火線:1839年林則徐領導的虎門銷煙運動,沉重打擊了英國侵略者。
(3)主要經過:1840年6月,英國挑起戰爭。1842年8月,英艦開抵南京江面,清政府被迫求和簽訂《南京條約》。
(4)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
①割地——割香港島給英國 ②賠款——2100萬銀元
③通商——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
④協稅——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
(5)影響: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2、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
(1)根本原因:西方列強不滿足既得利益,企圖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
(2)參戰國家:英、法聯軍為主凶,美、俄兩國為幫凶。
(3)主要經過:1856年10月英、法發動,1860年,英、法軍隊進攻北京,火燒圓明園,俄國趁火打劫,共割佔了中國領土150多萬平方公里。
(4)影響:進一步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程度。
3、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中外反動勢力勾結起來,成立了「洋槍隊」,1862年,太平軍在慈溪戰斗中,擊斃了洋槍隊頭目華爾。
4、為了粉碎英、俄利用阿古柏分裂新疆的陰謀,清政府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進軍新疆,左宗棠採取「先北後南,緩進急戰」的策略,收復了除沙俄強占的伊犁地區以外的新疆全部領土。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立行省。
5、甲午中日戰爭(1894—1895年)
(1)起因:日本為實現征服朝鮮,侵略中國,稱霸世界的夢想。
(2)經過:1894年,日本佔領朝鮮,侵略中國,在黃海戰役中,鄧世昌英勇抗敵,以身殉國,1895年初,日軍攻佔威海衛,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同年4月,李鴻章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簽訂了《馬關條約》,戰爭結束。
(3)《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
①割地——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 ②賠款——2億兩白銀
③開放通商口岸 ④設廠——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設廠
(4)影響:《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
6、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0—1901年)
(1)起因:從1898年起,義和團掀起了一場反帝愛國運動,威脅到列強在華利益。
(2)經過:1900年由西摩爾率八國聯軍入侵,攻佔天津,隨後攻陷北京,慈禧太後帶領光緒帝倉皇出逃,1901年,清政府被迫簽訂《辛丑條約》。
(3)《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
①經濟—賠款白銀4.5億兩 ②政治—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
③外交—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
④軍事—清政府拆毀大沽炮台,允許列強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
(4)影響:《辛丑條約》的簽訂,使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二單元 近代化的探索
7、洋務運動(19世紀60年代—90年代)
(1)背景: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朝內外交困 (2)目的:維護清朝統治
(3)學習對象:西方先進生產技術 (4)領導階級:地主階級
(5)時間:19世紀60—90年代 (6)主張:「師夷長技以自強」
(7)代表人物:中央—奕欣 地方—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8)主要內容:前期—以「自強」為口號,創辦了近代軍事工業,主要有安慶內軍機械所、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簡稱「兩局一所」)
後期——以「求富」為口號,開辦民用工業,主要有輪船招商局(李鴻章),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張之洞)。後來還籌建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軍,興辦了京師同文館等一批新式學堂。
(9)結果:甲午戰爭北洋艦隊全軍覆滅,標志著洋務運動徹底破產。
(10)性質:封建統治者進行的一場自救運動。
(11)評價:消極:主觀目的是維護封建統治,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
積極:通過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創辦近代工業,客觀上為中
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對西方列強、侵
略也起了一定的抵製作用。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
8、戊戌變法(1895年—1898年)
(1)背景:《馬關條約》簽訂,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2)領導階級:資產階級維新派 (3)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
(4)學習對象:西方先進制度(君主立憲制)
(5)主要經過:序幕—1895年,康有為、梁啟超發起「公車上書」。
↓
發展—康有為、梁啟超創辦《萬國公報》(後更名為《中外紀聞》),組織強學
會,宣傳變法,維新派政治團體形成。
高潮—1898年,光緒帝發布變法法令,前後持續103天,
↓ 史稱「百日維新」(又叫戊戌變法)
結束—1898年9月,慈禧太後發政變,囚禁光緒帝,譚
嗣同等六人被殺害,變法失敗。
(6)「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
經濟上—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 軍事上—訓練新式軍隊
政治上—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文化教育上—開辦新式學堂,翻譯西方書籍,創辦報刊。
(7)性質:資產階級領導的一場政治改良運動。
(8)失敗原因:①資產階級力量薄弱,依靠一位沒有實權的皇帝。
②變法觸犯了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封建頑固派的利益,遭到他們的極力反對。
(9)歷史意義:這次變法廣泛傳播了資產階級政治學說和自然科學知識,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促使資產階級的斗爭由改良轉向了革命。
9、辛亥革命(1894年—1912年)
(1)領導階級:資產階級革命派 (2)學習對象:西方先進制度(民主共和制)
(3)代表人物:孫中山
(4)指導思想—三民主義
(5)機關刊物—《民報》
(6)性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7)主要經過:①革命准備—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組織了革命團
體興中會;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成
立了中國同盟會。(意義:大大推進了全國
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
②武昌起義—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在湖北武昌
發動起義,佔領楚望台軍械所,到11日,
起義軍完全佔領武昌城,史稱「辛亥革命」。
③中華民國成立—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
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
國正式成立,這一年為中華民國元年。
④結 束— 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建立起北洋軍閥的統治。
(8)歷史意義: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失敗: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半封
建社會的性質,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沒有完成。
10、新文化運動(1915年—20世紀20年代)
(1)領導階級:激進民主主義者 (2)學習對象:西方先進思想、文化
(3)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4)性質:思想解放運動
(5)旗幟:「民主」和「科學」 (6)宣傳陣地:《新青年》
(7)主要內容:前期—「四提倡」、「四反對」
提倡民主,反對獨裁專制;提倡科學,反對迷信盲從。
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後期—宣傳馬克思主義,1918年,李大釗發表《庶民的勝利》和《布
爾會維主義的勝利》,頌揚十月革命,同年底,李大釗又在北京
創辦了《每周評論》。
(8)意義:①啟發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
②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
(9)局限性:對東西方文化有絕對否定或絕對肯定的偏向。
第三單元 新民主義革命的興起
11、五四愛國運動(1919年5月4日—6月初)
(1)導火線: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2)領導人:陳獨秀、李大釗。
(3)斗爭口號:「外爭國權,內除國賊」,取消「二十一條」,反對在對德「和約」上簽字,「誓死力爭,還我青島」等。
(4)經過:1919年5月4日—6月初,斗爭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學生,以罷課為主要斗爭方式
1919年6月初以後,斗爭中心轉移到上海,主力是工人,工人罷工、商人罷市成為主要斗爭方式。
(5)結果:取得初步勝利(表現在①北洋政府釋放被捕學生;②罷免曹汝霖等賣國賊的職務;③拒絕在對德「和約」上簽字)。
(6)性質:是一場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
(7)意義: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12、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1)時間:1921年7月 (2)地點:上海,後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
(3)代表:毛澤東、董必武、李達等13人。
(4)內容:①通過了黨的綱領—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
實現共產主義
②確定黨的中心任務是領導工人運動
③選舉陳獨秀為中央局書記
(5)意義: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闢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了。
13、北伐戰爭
(1)1924年5月,黃埔軍校在廣州成立,蔣介石任校長,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黃埔軍校培養了大量軍事政治人才,為建立國民革命軍奠定了基礎。
(2)北伐戰爭
①目的: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統一全國 ②主要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③主戰場:湖南、湖北 ④主要戰役:汀泗橋、賀勝橋戰役(葉挺獨立團)
⑤戰果:不到半年,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1927年初,國民政府從廣州遷到武漢。
⑥結局:蔣介石、汪精衛等突然叛變革命,國民革命運動失敗。
(3)1927年4月,蔣介石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南京國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
14、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朱德等人在南昌舉行武裝起義,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是創建人民軍隊的開端。
15、1927年9月,毛澤東領導了秋收起義,隨後率領部隊向農村進軍,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16、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的起義軍與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在井岡山勝利會師,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
17、紅軍長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1)原因: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嚴重失利,被迫長征。
(2)經過:瑞金出發→挺進湘西→沖破四道封鎖線→改向貴州→渡過烏江→奪取遵義→四渡赤水(打亂敵人追剿計劃)→巧渡金沙江(跳出敵人包圍圈)→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雪山→過草地→到達陝北吳起鎮→甘肅會寧(紅一、二、四方面軍三大主力會師)。
(3)遵義會議(1935年1月)
①內容:解決了博古等在軍事上和組織上的錯誤;取消了博古的軍事指揮權;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
②意義:這次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4)長征勝利意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幹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5)長征精神:艱苦奮斗、百折不撓,嚴守紀律,不怕犧牲,堅定信念,以苦為樂等。
第四單元 抗日戰爭(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
18、1931年9月18日,日軍有預謀地製造了柳條湖事件,並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城,九•一八事變爆發了,由於蔣介石下令不抵抗,不到半年,東三省完全淪陷,共產黨員楊靖宇等在東北組織游擊隊,開展抗日游擊戰爭,九•一八事變拉開了中國人民局部抗戰的序幕。
19、西安事變(1936年12月12日)
(1)背景:①根本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抗日救國已成為當務之急。
②催化劑—受中共呼籲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感召。
③直接原因—蔣介石拒絕張、楊停止內戰,聯合抗日的建議。
(2)目的:逼蔣抗日
(3)經過:張學良,楊虎城聯合行動,扣押了蔣介石,實行「兵諫」,通電全國,要求停止內戰,聯共抗日。
(4)解決:中國共產黨從全民族利益出發,主張和平解決,派周恩來到西安調停,最後蔣介石接受了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5)意義:標志著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20、1937年7月7日,日軍突然進攻盧溝橋,炮轟宛平城,中國守軍奮起抵抗,佟麟閣、趙登禹先後為國捐軀。全國性的抗日戰爭從此爆發。(盧溝橋事變又稱七七事變)。
21、盧溝橋事變後,國共兩黨再次合作,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爭。
22、盧溝橋事變以後,日軍又發動八•一三事變,大舉進攻上海,1937年12月,日軍攻陷南京,屠殺中國居民達三十萬人以上,國民政府被迫遷都重慶。
23、1937年9月的「平型關大捷」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次大捷,1938年春天李宗仁將軍指揮的台兒庄戰役,殲敵一萬多人,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重大勝利。
24、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根據地軍民頑強抗戰,成為抗擊日本侵略的中流砥柱,延安是敵後戰場的戰略總後方。
25、為了粉碎敵人「囚籠」政策,1940年8月,八路軍在彭德懷指揮下,發動了「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最大規模戰役。
26、中共七大
(1)時間:1945年4月 (2)地址:延安
(3)背景:抗戰即將勝利
(4)中心任務:討論奪取抗戰勝利和勝利後中國將走什麼道路的重要問題。
(5)內容: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參見P82)
(6)意義:為爭取抗戰的勝利和實現中國的光明前途准備了條件。
27、抗日戰爭的勝利
(1)原因:①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非正義,失道寡助;中國的抗日是正
義戰爭,得道多助。
②美蘇的配合與國際反法西斯力量的援助。
③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敵後抗日武裝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④國共合作,全民族抗戰。
(2)經過:①1945年8月,美國向日本廣島、長崎投擲原子彈;
②蘇聯進攻在中國東北的日軍;
③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軍民開始由局部反攻轉入大反攻。
④1945年8月15日,日本被迫宣布無條件投降,抗戰取得偉大勝利。
(3)啟示:反對戰爭,珍惜和平;勿忘國恥,發奮圖強;警惕日本軍國主
義復活等。
(4)意義:①是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洗雪了百年恥辱。
②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
牲,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第五單元 解放戰爭的勝利(1946年6月—1949年4月)
28、重慶談判(1945年8月—1946年1月)
(1)背景:抗戰勝利後,全國人民渴望和平、民主,但蔣介石在美國支撐下,陰謀發動內戰。
(2)目的——蔣介石:為發動內戰贏得時間,欺騙人民
毛澤東: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揭露蔣介石「假和平,真內戰」的陰謀。
(3)結果:毛澤東在周恩來等人陪同下,赴重慶談判,國共雙方達成「雙十協定」。
29、1940年6月,蔣介石對原解放區發動瘋狂進攻,全面內戰爆發;1947年3月國民黨大舉進攻陝甘寧解放區,中共中央主動撤出延安,轉戰陝北。
30、1947年夏,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開辟大別山根據地,揭開了戰略進攻的序幕。
31、從1948年9月到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發動了舉世聞名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三大戰役共殲敵一百五十多萬人,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上被消滅。
32、遼沈戰役(東北解放軍)先後解放了錦州、長春、沈陽和東北全境;淮海戰役(中原解放軍和華北解放軍)殲敵最多,奠定了解放長江以南各省的基礎;平津戰役(東北解放軍和華北解放軍)先後攻克張家口、天津和平解放北平,使華北全境解放。
33、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發動渡江戰役,4月23日,解放南京,標志統治中國22年的國民黨政權垮台。
34、人民解放戰爭迅速勝利的原因
(1)共產黨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支持(主要原因) (2)廣大解放軍戰士英勇善戰
(3)黨中央正確的戰略戰術 (4)國民黨統治腐敗,土氣低落
35、啟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心向背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
㈦ 毛澤東《論持久戰》一文的主要內容及意義
《論持久戰》主要內容:
著作開篇以「中國必亡論」和「中國速勝論」做引子,然後針對這兩種錯誤觀點作者進行了一一駁斥,接著引出作者自己的觀點: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後的勝利是中國的,並通過
「能動性在戰爭中」、「戰爭和政治」、「抗戰的政治動員」、「戰爭的目的」、「防禦中的進攻」、「持久中的速決」、「內線中的外線」、「主動性,靈活性,計劃性」、「運動戰,游擊戰,陣地戰」、等既獨立而又有聯系的篇章的闡述,來說明抗日戰爭為什麼是持久戰。
怎麼進行持久戰,為什麼能取得最後的勝利,應當怎樣做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論持久戰》的意義:
《論持久戰》把馬列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的抗戰實際情況相結合,讓處在水深火熱、迷霧中的人們不再彷徨,有了前進的方向。在中國共產黨人的帶領下,人民群眾振奮精神,萬眾一心,積極投身於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之中,形成了中華民族不可抗拒的凝聚力。
(7)戰疫寫作提綱擴展閱讀:
1938年五月至六月間,在中國抗日戰爭的重要關頭,毛澤東發表了《論持久戰》這篇軍事哲學著作。
他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深刻分析戰爭的形勢和特點,科學預見戰爭的前景和進程,明確指出勝利的道路和方法,回答了困擾人們思想的種種問題,對制定全國抗戰的戰略方針,鼓舞全國人民的必勝信心,產生了重大影響。
在《論持久戰》發表80周年之際,結合今天的現實問題,學習和汲取其中穿越歷史時空的哲學智慧,對於我們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世界統一於物質,物質是第一性的。這是辯證唯物主義最基本、最核心的觀點,要求我們堅持從客觀實際出發制定政策、推動工作。
在《論持久戰》中,毛澤東綜合分析時代背景和中日國情,將這場戰爭界定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和帝國主義的日本之間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進行的一個決死的戰爭」,總結出敵強我弱、敵小我大、敵退步我進步、敵寡助我多助的特點。
從而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戰爭的持久性和最後勝利屬於中國而不屬於日本。」當前,我們面對的最大實際,就是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
同時要深刻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因此,我們要從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國內和國際等的結合上,深刻認識我國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准確把握新時代的「變」與「不變」,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又順應新時代的新變化新要求,使主觀世界更好地符合客觀世界,真正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
㈧ 同上一堂戰疫思政大課觀後感20字左右
1、第一部分,由觀而引出感,這開頭部分就好比一條醒目的標語或引子一樣,先交待清楚看了什麼影片,有什麼感想。一般來說,這一部分要求用肯定的語氣概括地說出感受。
2、第二部分,具體談感受是什麼。要自然真實,有感而發,不要無病呻吟,虛假不實,這樣才能感人,打動讀者。
3、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實到自己的現實生活中去,聯系生活中的事例來談感受,因為「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導我們的實際行動,要不就毫無意義了。
4、第四部分,文章的結尾,要對全文內容做個收尾總結,可以進一步抒發理想或希望與祝願,把全文的情感升華到頂點。
範文:
面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加快蔓延的嚴重趨勢,全黨全局全國各民族人民都站在一起,心連著心,攜手抵抗疫情。「只要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我們就一定能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危難時刻,習近平總書記的溫暖話語,堅定著人民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信心和決心。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84歲高齡的鍾南山院士繼2003年抗擊非典後再次出征,深入疫情前線。無數黨員幹部沖鋒在防控疫情斗爭的第一線。無數醫務人員不畏生死、不計報酬抗擊疫情。「眾志成城,抗擊疫情」成為2020年新春的集結號。
我們要堅定信心,相信科學,不信謠,不傳謠,堅決執行黨委政府的各項措施。作為學生幹部,做好學校和班級同學之間的聯絡員,時刻關注班級同學的假期動態,做好班內疫情防控宣傳。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面對疫情,我們不能恐慌也不能輕視,應該相信黨,相信政府。面對疫情,我們不能有僥幸心理,應該做好個人防護,加強對新型冠狀病毒及疫情的認知保護自己也保障他人。只要我們堅定信心,振奮精神,我們一定能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的戰役中取得勝利。
生命重於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願每一位奮戰在前線的醫護人員平安健康。願每一位患者早日康復,願每一個人都能做好防護,健健康康。
(8)戰疫寫作提綱擴展閱讀:
觀後感寫作注意事項
1、重點在「感」字
很多人開始寫觀後感,往往將「觀」的內容寫得很長,總愛把故事情節從頭到尾加以介紹,生怕讀者不知其內容,而發表「感」的文字卻很少。這就搞錯了觀後感的重點。觀後感不是講故事,而是談體會,寫感想。
2、離不開「觀」
有的同學寫觀後感,只是在開頭提一下「觀了某部影片後,大有啟發」等字樣,以後就脫離了原片。說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頭不對馬嘴,無實際意義。要讓「觀」和「感」相吻合。
3、聯系實際而「感」
要寫好「感」就該聯系實際,深入發揮,把自己的「感」寫深、寫透。這里的實際,不是單指自我實際,還包括他人實際,社會實際。
㈨ 以《戰爭和和平》寫一篇作文,寫一場戰爭,可以想像世界極端武器,字數不限。要列提綱!急用!!
《戰爭與和平》不愧是一部宏偉壯麗的史詩。
它不僅描寫了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一場戰爭,它還喚起我們對民族和世界歷史的濃厚興趣,喚起我們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深切關懷。這是任何專門描寫和研究戰爭的論著代替不了的。而作為一部偉大而深刻的文學作品,它還是任何學術論著代替不了的,因為它還是一部人們心靈的史詩,一部生命的史詩。我們在這里不僅看到了戰爭和民族的歷史,還看到了在戰爭與和平的轉換中活生生的人和他們的心靈,看到了他們深深的渴望、痛苦、歡樂和追求
我把娜塔莎比做皎潔的明月,因為她美得像神話,有大美之形,像天賜。
當安德烈公爵遭受喪妻之痛和在慘敗的奧斯特里茨戰役的慘敗之後,感慨於他之前一直所追求的名譽榮耀情感只是大夢一場,感覺受到了命運的欺騙和遺棄。安德烈的感情世界曾象是古拙的老橡樹:「唯獨它不欲屈從於春日的魅力,不欲目睹春季,亦不欲目睹旭日。」但他的難以言寓的絕望和痛苦敵不過少女的快樂。當飽經滄桑的安德烈到羅斯托夫家的庄園時,不是被清脆的少女的笑聲吸引的嗎?少女娜塔莎是多麼快樂啊!
娜塔莎用她那強大和青春的生命力頑強的抵抗住了命運的挑戰,忍受住了美的背後那巨大的擔當;沒有一遇苦痛,便憂怨、乞憐、頹傷,呈現敗像,變成醜陋。在莫斯科即將淪陷之時,娜塔莎肯於舍棄家財,以救治、運送傷員為第一要務,譜出一曲高尚、美好人性的千古絕唱。
經歷風雨屈辱、苦難煎熬之後,還能典雅迷人、唇齒留香,便是不朽。
書中總不乏悲慘而凄涼的場景,對於生活在那個戰火連綿的時代的人,對死亡都有各自不同的見解。剛毅而有英勇的安得烈就幾次觸摸到死亡的底線。雖然他最後還是沒有逃過死亡之神,但他的死偉大而令人敬佩。死亡對與這本書中所有的人來說都是並不遙遠的,也許今天躲過了明天還會在來,若又躲過了明天,總有一天死亡也會臨近。但他們面對死亡的做法卻可以深深啟發我,也許這本書中還有太多的啟迪,但對於我來說這的確是啟發我最深的。
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稱這部小說為 「更加直接和更加准確地了解俄羅斯人民的性格和氣質以及整個俄國生活」,讀它 「勝過讀幾百部有關民族學和歷史的著作」。我覺得,《戰爭與和平》這本書不愧為列夫.托爾斯泰創作長河中的閃光點
讀了《戰爭與和平》我印象深刻,收益非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