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論文素材 » 中美家庭觀差異論文

中美家庭觀差異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3-30 04:14:35

Ⅰ 急求有關《刮痧》電影中,中美家庭價值觀差異的論文

通過電影「刮痧」,可以看出中國與西方文化存在許多的差異。中國兩千年中醫傳統經絡療法「刮痧」不被美國認可,造成「虐待兒童」疑案,使得影片中許大同一家被迫服從法律,父子分離、夫妻分居。在中國人看來,明明是爺爺對孫子的愛而用刮痧的手法為其治病,而美國人卻認為是虐待兒童。可見中西文化觀念差異是比較大的。
我認為中西文化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價值觀差異,教育文化上的差異,思維方式上的差異以及生活態度上的差異。
我主要講價值觀上的差異。
在價值觀上,西方古代哲人,尤其古代宗教先知是明確的人性本惡論觀點的代表者。基督教主張原罪說,他們的罪先天地來自其祖先--亞當與夏娃「,The sins of the fathers are visited upon the chil-dren.」(父輩的罪孽會殃及子孫。)說明任何人天生即是有罪的。與西方古代哲人相反,中國古代聖人都是「性善論」的代表,「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不同的人性論觀點深刻地影響了中西文化發展的道路。西方國家從「性本惡」出發,強調法治,注重管理。中國傳統文化從「性善論」出發,注重人治,強調以德治理。 西方人比較崇尚獨立、自主和個人奮斗,喜歡張揚個性。當取得成就或榮譽時,一般不掩飾自己的自信心和喜悅。相反,中國文化不主張炫耀個人榮譽,主張內斂,提倡謙虛。中國人常常避免鋒芒畢露,強調中庸,認為「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當聽到外國人誇耀自己某方面做得好時,中國人常用「哪裡哪裡」、「一般一般」等謙虛的回答。這種中國式的謙虛經常使西方人迷惑不解。西方人比較推崇個人自由,認為「天賦人權」,保護個人權利和個人自由是非常重要的,而個人作為集體和組織中成員的重要性和意義是次要的。因此,他們把自我放在了高於一切的地位,崇尚為爭取個人自由而奮斗,較少因為考慮集體而犧牲個人的自由、權利與利益。中國文化則更多地強調集體主義,主張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主張同甘共苦,團結合作,推崇無私奉獻,強調「眾人拾柴火焰高」以及先人後己與公而忘私的精神。
在教育文化上,中國和西方發達國家在各個教育層次上都存在著差異,並以不同的表現形式體現出來。現僅就中國和美國兩國高等教育的差異進行一些比較。美國的大學實行學分制,學生可根據個人愛好選修科目,不同的科目學分不同,只要把學分修滿即可畢業拿到文憑和學位。以前,我們從有關報刊上看到美國的大學生年紀輕輕就取得了幾個學位,感到很納悶。現在才明白美國的大學體制是很靈活的,大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可以選學幾個專業的課程,只要拿到足夠的學分就可以取得該專業的學位。而在中國,在大學里就確定了專業方向,一個人可能一輩子就從事一種職業,這樣就有可能忽略了在其他方面的潛能。還有,中國有些教育方面的語言也跟西方存在差異。在中國存在著「落榜生」一說,而在美國是沒有這個詞的,他們認為這是極不禮貌的,是一種歧視。
在思維方式上,中國人思維比較抽象,西方人比較具體。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是從大到小,地址從國家、省、市、縣、鄉、村等順序,這體現了中國人的整體思維,即自然與人處於一個整體(天人合一),先整體後部分。而西方人則恰好相反,他們是由小到大,由點到面,認為整體是由部分組成的,這可以從信封的地址和日期的寫法上得到證明。
在生活態度上,中國人偏重精神感受,西方人注重實用。東方人喜歡把問題復雜化,而西方人則喜歡簡單,不願使自己活得太累。許多中國人覺得西方人單純,簡直有點傻,或者說像小孩,童心重。中國親朋好友和同事之間的串門很隨便,邀請別人來訪無需為對方確定時間,自己去探訪別人無需鄭重其事徵得同意。美國人則沒有串門的習慣。平時如果有事上門,事先要確切地預約時間。沒有得到對方的應允,隨時隨地隨便上門時不禮貌的行為。無事打電話閑聊也是美國人視為打亂別人私人時間和活動安排的行為。
中西文化各有各的特點,各有各的好處。但是我們中國人確實有很多地方需要向西方人學習,只有接受別人的好處,認識自己的不足,我們才會更好的發展,才會更快的進步!

Ⅱ 關於論文《中美家庭教育的差異》的參考文獻

1/18
【題 名】我國商業銀行學生貸款中的「惜貸」問題探討——以美國聯邦家庭教育貸款為參照
【作 者】梁愛華
【刊 名】高等教育研究(武昌).2006,27(12).-50-54
2/18
【題 名】美國聯邦家庭教育貸款中擔保機構的運作及其對我國國家助學貸款的意義
【作 者】陳浩[1] 沈紅[2]
【刊 名】比較教育研究.2006,27(10).-11-16
3/18
【題 名】美國家庭教育點滴
【作 者】樓必生
【刊 名】小學青年教師.2006(04S).-48-48
4/18
【題 名】跨文化/國婚姻父母與子女的經驗和家庭教育——以台灣與美國為例
【作 者】陳美瑩
【刊 名】中國家庭教育.2006(1).-24-30
5/18
【題 名】尊重 理解 互動——美國家庭教育給我們的啟示
【作 者】張雲裳
【刊 名】北京教育.2006(2).-16-18
6/18
【題 名】美國家庭教育點滴
【作 者】樓必生
【刊 名】早期教育:家教版.2006(1).-22-22
7/18
【題 名】美國家庭教育貸款項目的運行機制
【作 者】無
【刊 名】世界教育信息.2005(12).-43-45
8/18
【題 名】美國家庭教育風俗
【作 者】無
【刊 名】婦幼健康.2005(12).-82-82
9/18
【題 名】素質教育要從家庭教育開始——讀《世界一流的美國家庭教育——哈佛素質教育理念的成功實踐》
【作 者】陳慧敏(推薦者)
【刊 名】上海教育.2005(12B).-61-61
10/18
【題 名】美國社會的家庭教育風格
【作 者】詹華如
【刊 名】家教指南.2005(12).-30-30
11/18
【題 名】家庭學校:家庭教育主體意識的回歸——美國家庭學校的興起對我國家庭教育的啟示
【作 者】顏雪梅
【刊 名】當代教育論壇.2005(03X).-55-57
12/18
【題 名】美國家庭教育的啟示
【作 者】李盈
【刊 名】教育實踐與研究.2005(04S).-11-13
13/18
【題 名】美國家庭教育見聞
【作 者】佚名
【刊 名】時代教育.2005(1).-19-19
14/18
【題 名】美國的愛國、誠信與家庭教育
【作 者】方宏
【刊 名】教育與職業.2004(22).-27-27
15/18
【題 名】美國家庭教育的啟示
【作 者】李盈
【刊 名】當代教育論壇.2004(10).-47-48
16/18
【題 名】「教學玩具」成為美國家庭教育新寵
【作 者】楊秋艷
【刊 名】家教指南.2003(5).-22-23
17/18
【題 名】把孩子培養成現實生活中的獲勝者——推薦《家庭教育在美國》
【作 者】章一
【刊 名】少年兒童研究.2003(5).-52-55
18/18
【題 名】縱觀美國的家庭教育
【作 者】吳志遠 邵榮
【刊 名】新疆教育.2002(5).-37-37
1/17
【題 名】中美家庭教育比較分析及對策研究
【作 者】李子銀
【刊 名】當代教育論壇.2007(6).-138-139
2/17
【題 名】不同文化傳統下中美家庭教育中的評價比較
【作 者】唐梅
【刊 名】世界教育信息.2007(4).-49-51
3/17
【題 名】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較與啟示
【作 者】李亞 周俠
【刊 名】科教文匯.2007(02X).-10-10
4/17
【題 名】淺談中美家庭教育的差異
【作 者】高維亮 王麗艷
【刊 名】科學時代.2006(11).-184-186
5/17
【題 名】從文化視角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異
【作 者】栗新
【刊 名】民族論壇.2006(12).-38-40
6/17
【題 名】中美家庭教育,方式大不同
【作 者】劉艷
【刊 名】家庭教育.2006(11X).-52-53
7/17
【題 名】中美兩國家庭教育的比較
【作 者】李道順
【刊 名】世界教育信息.2006(8).-20-21
8/17
【題 名】中美家庭教育的文化相似性研究
【作 者】王毓
【刊 名】江蘇外語教學研究.2006(1).-77-80
9/17
【題 名】論中美家庭教育的差異
【作 者】曾芝蘭
【刊 名】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1).-162-163
10/17
【題 名】中美家庭教育的差異比較
【作 者】王曉虹
【刊 名】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6,23(1).-59-60
11/17
【題 名】中美家庭教育之比較
【作 者】陳向黨
【刊 名】教育情報參考.2005(5).-18-19
12/17
【題 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美家庭教育比較
【作 者】趙燕
【刊 名】北京教育.2005(5).-62-63
13/17
【題 名】中美家庭教育之比較
【作 者】陳向黨
【刊 名】中小學校長.2005(3).-48-49
14/17
【題 名】中美家庭教育的跨文化比較
【作 者】黃河清
【刊 名】中國家庭教育.2004(1).-78-78
15/17
【題 名】中美家庭教育比較
【作 者】無
【刊 名】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6(1).-28-28
16/17
【題 名】中美家庭教育的跨文化比較
【作 者】黃河清
【刊 名】外國中小學教育.2003(11).-10-15
17/17
【題 名】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較與啟示
【作 者】孫瓊如
【刊 名】教書育人:普教版.2002(14).-2-5

Ⅲ 以「從生活細節看中美家庭教育差異」為題來寫論文,該如何寫他的提綱啊,(就大致該寫些什麼)謝謝啦!!

中美教子的不同之處:
橫向激勵與縱向發展
中國的兒童教育,表揚與批評為慣用的教育手段,教師喜歡採用橫向比較法,如利用小紅筆、小紅旗、排名次表等方式鼓勵孩子,看誰表現好。當糾正孩子不良行為時常常採取表揚其他孩子,以其他孩子做榜樣的方式。美國教師則不同,一般對孩子不表揚也不批評,理由是:批評了你的孩子會刺激你的孩子,表揚了你的孩子會刺激其他的孩子,他們注重兒童自身的縱向發展而避免對兒童進行相互比較。
集體精神與發展個體
中國人強調個人服從集體,個體要與集體保持一致,如果出現不一致則需要調整自己的行為。美國人強調個性差異,教師總是根據孩子不同的個性與能力安排活動。目的是為了使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別於他人的獨特個體。
穩重聽話與活潑好動
中國人在評價孩子的性情時,「穩重聽話」是一大優點,「聽話的孩子是好孩子」已在國人中形成共識。學校教育強調秩序井然,用各種規章來約束孩子的行為。美國人喜歡孩子富有孩子氣,小學和幼兒園的課堂上允許孩子隨便說話,甚至相互打鬧,美國人總覺得中國孩子在課堂上太死板,沒有生氣。
強調自製與突出自主
中國教師總是鼓勵孩子在盡可能長的時間內專門做好某一件事,以期培養兒童的恆心、耐心,他們多強調兒童自我意識的社會性發展,多引導兒童逐步學會適應和控制自己的情感,而美國教師常常鼓勵孩子在一段不長的時間內從事多項活動,以期培養孩子的靈活性、創造性,多注重兒童自我意識自然發展,多鼓勵兒童自由且自然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與情感。
肯定結果與重視過程
中國人重結果與技能的掌握;無論學習什麼,為求學深學透,無論干什麼,力求完美無缺。美國人重過程與能力的增減,他們注重孩子的參與意識,孩子們自由選擇的機會多,教師還極力鼓勵孩子自由發揮、自由創造,以培養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概括地說,中國人力圖使兒童發現社會存在,創造環境使兒童學會怎樣長大成人,兒童是被動的,富有可塑性的,重在成人的幫助指導下成長。美國人力圖使兒童能真正作為孩子,兒童是主動的,富有創造的,自我實現是兒童自身的自然與發展,成人只需提供有利的條件即可。

中美家庭教育的跨文化比較:
今天,國際競爭日益激烈,而這種競爭歸根到底是人的素質的競爭,是人才培養的競爭。我們知道,人才培養的首要陣地是家庭,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人才的競爭是父母育兒能力的競爭。所以,世界各國在培養新世紀人才的教育工程中,都很重視家庭教育這一環節。雖然家庭教育在我國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特別是教育界的極大關注,但是時至今日,我國不少家庭的教育仍存在著誤區,它甚至成為一種頑疾,嚴重地影響著青少年一代良好素質的形成。因此,借鑒其他國家在家庭教育中有價值的實踐,對走出我國家庭教育的誤區將有很好的啟發和警醒作用。本文試圖通過對中美兩國家庭教育相關方面的比較,分析形成兩國家庭教育差異的原因,進而提出對我國家庭教育改革的啟示。我們不能斷言美國家庭培養的人就是理想中的現代人,但他們國家家庭教育中的合理成分;恰恰是我國家庭教育所缺乏的。因此,美國家庭教育的一些實踐,能為我國家庭教育的改革提供借鑒。
一、中美家庭教育的結果比較
不同的教育目的、內容和方式,會產生不同的教育結果。我們可從中美兩國家庭教育結果的比較中略見一斑:
一般而言,美國的兒童、少年從小就表現出以下特點:性格傾向積極,遇事鎮定沉著,能與人和諧相處,開朗、膽大,有克服困難的毅力,敢想、敢做,具有創新精神;自立能力強,社會活動能力強,有作為社會成員獨立存在的信心和勇氣,他們18歲開始不依靠家庭,多數打工補貼自身的消費需用;具有適應市場經濟的頭腦,他們從小就參與「當家理財」,學會一些推銷、與顧客溝通的能力等「經營之道」,實踐使他們深知錢來之不易,從而養成了精打細算、勤儉度日的習慣。一句話,美國孩子的特點就是非智因素成熟,能力強,能較為順利地適應社會。
而中國的兒童、少年,乃至大學生,雖然學習成績不亞於美國孩子,但是往往在性格上表現出消極傾向:做事被動、膽怯,依賴性強,人際交往能力差,缺乏自立意識,不太會「當家理財」,獨立生活能力差。一句話,缺乏適應社會的能力。中國孩子的這些個性和特點,恐怕是與我國傾向於「學歷教育」有很大關聯,父母希望孩子躲在學校這座象牙塔里寒窗苦讀,不讓孩子在風雲變幻的社會里摸爬滾打。
現代社會更能接納哪一種教育結果呢?社會發展的動因是人的能動性、創造性,要求人性的充分解放。伴隨人類文明的進步,人類將越來越關懷人性的發展,人的各方面能力的發展,所以現代社會需要的是有活力的、全面的人。顯然,美國家庭教育更能培養個性張揚、有創造力、生存力的「人」,而中國家庭教育培養的是「守規矩」、「會讀書」的所謂的「才」。這是中國家庭與學校「合作」進行「應試教育」的結果,這種教育的結果將嚴重影響我國青少年的身心素質。因此,中國家庭教育改革刻不容緩。
二、中美家庭教育的過程比較
從家庭教育的結果反觀家庭教育的過程,我們可以看到,家庭教育雖然是非制度化的教育,父母的素質也參差不齊,但是作為教育系統的一個重要方面,它同學校教育一樣,也有一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其中家庭教育的目的是家庭教育活動的出發點、歸宿點,家庭教育的內容、方式都是依據目的確定的。
1、教育目的的比較
家庭教育目的制約了家庭教育的方向,決定其總體效果,所以家庭教育目的是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決定中美兩國家庭教育差異的根本原因。家庭教育的目的就是通過家庭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養成什麼樣的人。一旦目的確定,教育內容、方式都據之選擇。那麼,美國和中國家庭教育的目的,或者兩國父母對子女的期望有什麼差異呢?
美國家庭教育的目的,是要把孩子培養成具有適應各種環境和獨立生存能力的「社會人」,這個目的的期望值不高。「社會人」不是一種飄渺的理想,而是一個平實、易操作而又寬泛的要求。所以美國父母能較為輕松地對待子女的教育,把子女個性中積極的成分最大限度地挖掘出來,讓子女實現自我價值,就算達到目的,也並不追求一些功利性的目標如高學歷、好職業,但事實上,這樣的教育卻產生許多「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效應,天才產生在不經意中。另外,在這個目的的指引下,確實能培養子女的自主意識和獨立生存的能力。看看各個階段的美國孩子:他們從小就獨立睡;當會行走時,就自己玩耍,很少父母抱著玩;再大些時,就有自己的空間,房間內的擺設、布置和清理全由小孩負責;他們從小就做些力所能及的有償服務,如做清潔、幫人看小孩、送報紙等,到了高中或大學後就勒工儉學,換取生活費。
相比之下,我國的家庭教育目的是把孩子培養成「才」,將來有出息,有個好職業,一生能在順境中度過。首先,這個目的的期望值高,而且功利性強,因為「有出息」、「好職業」、「順境」不是一個一般的目的,較難實現。出於這個目的,中國父母特別關心孩子的學業成績,對孩子的唯一要求就是專心、安靜地坐下來讀書、學藝,卻忽視孩子的天分,限制他們的創造力,結果為了培養所謂的「人才」反而扼殺了天才,產生許多「有心栽花花不發」的效應。而且由於很少考慮孩子的性格、社會適應能力、公民意識等問題,即使學業成績好,將來也未必能順利地立足社會,有時候,還會使父母的期望完全落空。
2、教育內容的比較
有什麼樣的教育目標,就會有什麼樣的教育內容。美國家庭教育內容豐富,注意讓孩子在體力、認知、語言、社會性、情感上獲得和諧發展,可稱之為「素質教育」。在促進體力的增強上,重視開展幼兒戶外活動、體育鍛煉,如在庭院里盪鞦韆,野外遠足等;在認知的發展上,重視訓練孩子的各種感官,注意開拓孩子的文化、審美視野,孩子的學習興趣,如父母到圖書館借閱圖書或學習時,喜歡帶上孩子,讓其受周圍環境的熏陶,萌發學習的願望;在社會性的培養上,教育孩子自我服務,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並要求孩子學會具有與同伴合作、分享、互助的行為;在情感的陶冶上,指導孩子欣賞音樂、美術、舞蹈、文學藝術作品的美,如帶孩子到美術館、博物館觀看各種展品,鼓勵孩子參加藝術創作活動,讓孩子親身接觸、體驗大自然的奧秘,如帶孩子到森林公園旅遊,海浪中游泳、攀登岩壁等。
中國的家庭教育內容雖然也可以分為德、智、體、美幾方面,但往往是當孩子進入了學齡期(有的甚至在學齡前期)就開始將智育放在壓倒一切的地位,使得教育內容出現不平衡的傾向。在體育上,中國的家庭保證孩子生長發育所需營養,保護孩子的安全,注意疾病的預防與治療,與美國對比起來,這種教育是一種防禦性的、靜態的、消極的保護,溫室培育起不到強身健體的作用;在智育上,向孩子傳授知識、技能,如為孩子購置各種知識性、趣味性的讀物,訓練孩子朗讀、書寫、計算等技能,當孩子開始接受學校教育後,家庭教育出現學校化傾向,父母監督學習、檢查作業、購買習題集、實行題海戰,應付永無休止的考試;在美育上,越來越多的父母,認識到「一技之長」的重要性,因而盲目培養孩子特殊藝術才能,如把孩子送入繪畫班、歌舞班學習,聘請家庭教師教孩子學拉小提琴、學彈電子琴等,這種急功近利的做法一方面無視孩子的興趣,另一方面由於耗費大量的時間和費用,往往對孩子的要求過高而增加了他們的負擔。
相比之下,美國的家庭教育內容相對豐富和科學,而我國家庭教育的內容狹窄,不夠科學。比如家庭教育中的體育,中國的父母往往比較在意孩子的體形、體態這些體育中低層次的內容,重視保證孩子的營養、注意疾病預防,卻容易忽略體能鍛煉,孩子的戶外運動少,多呆在家裡看電視,肥胖症增多。智能可以分為實能和潛能,實能即實際能力,即你知道什麼,掌握什麼知識和技能。我國家庭教育忽略的是技能,如動手能力、協調能力、生活技能、勞動技能、工作技能等等,而美國在社會性的培養上特別重視這些技能,在他們看來,這些技能是一個人立足社會的基本。我國的家庭教育在智育上忽略了一部分實能的同時,更加忽略的是潛能,潛能分為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表面上我國父母很重視知識的學習,空際上只注重認知能力中的低層次部分,這部分可以應付考試,但始終不能構成未來社會的創造力量。《全國青少年創造培養系列社會調查》中問,如果發現孩子在拆裝鬧鍾,家長會有什麼反應。40%的家長對孩子「訓斥」、「警告」,48%的家長以「不耐煩」、「不屑於」或「敷衍」的方式對待,可見我國父母對創造力培養的認識還需要提高。相比之下,美國家長在認知發展上就注意培養孩子的多方面興趣愛好,重視對創新精神的培養,美國許多專家不主張過早地讓孩子死記硬背一些他們並不理解的知識。孩子放學回家後,中國父母問孩子的第一句話多是:「老師教你的知識記住了嗎?」,「今天得了多少分?」,而美國父母第一句則問:「今天你向老師提了什麼問題?」,「今天的課有意思嗎?」。這就反映了中美父母對智能的不同理解。
3、教育方式的比較
家庭教育方式是父母完成教育內容的具體措施和手段,選擇什麼樣的教育方式和一個國家的文化傳統、風格習慣、歷史背景緊密聯系,而且受教育目的制約。反過來,能不能恰當地選擇並創造性地運用科學的教育方式,關繫到家庭教育目的的實現和內容的完成。
一般而言,美國家庭以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為主,父母尊重孩子的人格和人權,把孩子當作是一個獨立的和平等的家庭成員相待,與孩子建立民主平等的關系;而中國家庭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相對欠缺,沒有把孩子當作一個與父母平等的人來尊重。
美國家庭民主的教育方式表現在:(1)孩子在家裡有發言權、參與權,美國父母鼓勵孩子「保留意見」、「固執」、「不聽話」,允許孩子「不聽話」主要是指思維上的「不聽話」,據美國心理學家托倫斯研究發現,創造力高的孩子特點之一就是淘氣、處世固執。(2)美國孩子有選擇權,美國父母在孩子的認知能力有了初步發展時,就很重視讓孩子自己去進行選擇,作出決定,他們可以選擇游戲、圖書,長大了自己選擇朋友,自己選擇職業、自己選擇婚姻對象、結婚時間。美國父母不會代替孩子選擇,他們主要是引導孩子怎樣進行選擇,或者站在孩子的身後,給孩子信心,鼓勵孩子「用你的眼睛去觀察」。(3)美國父母如朋友,他們可以平等的交流,關系比較密切。(4)美國父母尊重孩子的隱私。
中國家庭的教育方式表現在:(1)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較少有發言權、參與權、中國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就是守規矩、服勸導、不要有異見。正如美國前總統尼克松說:「中國的教育制度從小把他們訓練得十分馴服,從小灌輸要聽大人的話的思想,不允許有獨立見解,更不允許像愛因斯坦自稱的『離經叛道』,這種教育方式只能培養出守業型人才」,「但卻失去了中國的達爾文和愛因斯坦」。(2)中國孩子的選擇權、自主權較小,許多事情都按父母的意願去辦或由父母包辦代替。(3)中國父母在家庭里往往以權威出現,因此與孩子的距離較遠。(4)中國孩子的隱私常常受到侵害,書包被搜查,日記被偷看,行動被跟蹤。
美國父母主張開放式教育:(1)重視實際鍛煉,強調在實踐中培養孩子,而不是說教。美國人認為,凡是孩子的事情都讓孩子自己去完成,在完成任務過程中提高認識、積累經驗、掌握技術、增強能力、培養興趣特長,增強自信心和責任心。可以說,美國父母「給孩子開門的鑰匙」而不是「替孩子開門」。(2)看重玩耍游戲,美國人認為玩才是孩子這個年齡段最重要的事。在美國,孩子進行各項興趣活動、體育活動的時間都比較充裕,活動場所到處都有。父母經常利用節假日、周末帶領孩子外出遊玩,在玩的過程中開發智能如感知、想像、判斷、推理和人的交際和情緒的調節等。
中國父母多是封閉式教育:(1)以說教為主,輕視實踐活動的重要作用。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就是讀書,連力所能及的自理活動都由父母包辦,導致許多中國孩子學了許多知識都沒用,走上社會後就什麼也不會。(2)戶外活動少,因為中國孩子從早到晚有學不完的功課做不完的作業,被功課壓得喘不過氣來;有時即使想活動一下也很難找到好場地。
民主的教育方式表現為一種寬松教育,優點很多:首先,有利於創新精神的培養。寬松是激發孩子創造力的重要條件,在高壓下孩子的創造精神將受到壓抑,只有在平和、愉悅的家庭氛圍中才能激發孩子對知識的興趣。而創造寬松的環境,必須與孩子建立民主平等的關系。其次,有利於健康人格的培養。孩子在家有發言權、參與權、選擇權以後,主動性強、自主意識強、膽子大、有自信心和責任心。另外,親情關系和睦使孩子願意把秘密告訴父母,父母也理解孩子的情感世界,這能使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而專制的教育方式表現為一種管束教育,壓抑創造性,束縛了個性的發展。
三、中美家庭教育差異的原因分析
同是現代社會,同樣有重視家庭教育的父母,為什麼美國家庭教育和中國家庭教育有以上的差異?綜合來看,造成不同教育的原因是:
首先,歷史背景的差異。
美國是一個歷史比較短的移民國家,舊有的思想文化保留得很少,在多元文化、思想價值觀的影響下,能夠較快地接受新的思想和文化,發展的約束較少,因此,他們更多的具有冒險和創新精神。而中國歷史文化悠久,同時所受舊有的約束也較多,特別是封建小農意識長期的影響太深,文化價值觀上多是比較內斂和保守的,缺少冒險精神和創造意識,順從、聽話教育被從小就灌輸著,相對而言,在整體上也缺少一種接受新思想的環境。
其次,經濟形態的差異。
美國生產力先進,商品經濟發達,就業機會多,生存壓力小,而且美國是個「能力社會」,用人機制健全,勞動力流通自由,跳槽機會多,所以美國人擇業觀開放,職業選擇面寬。美國父母認為孩子將來只要能在社會上立足生存,職業是不分高低貴賤的(當然要合法)。另外,「商品經濟使生產關系總處於躁動不安的變化之中」,職業更換不斷,所以父母不企求子女一生順境。因此,美國父母的教育目的重在育「人」,更為宏觀、寬泛,以不變應萬變。而中國經濟落後,生存壓力大,是個「學歷社會」,行業流動性差,所以中國人往往把一生的幸福都壓在某種職業上,選擇面窄。中國父母認為學業成績好,找到好工作,求得一生安穩,是一個人最好的出路。因此,中國父母的教育目的重在成「才」(「才」就是學業成績優秀,能考上好學校,能獲得高學歷)。
再次,社會條件的差異。
美國經濟條件好,社會養老保障健全。父母不認為養兒就是為了防老,自己老了可以進養老院,無後顧之憂。因而把孩子培養到18歲,並成為一個獨立自主有責任心和同情心的人就算盡到了自己的義務,完成了養育孩子的任務,孩子將來的路如何走,全靠他自己去奮斗,將來能否光宗耀祖陞官發財,父母考慮並不多。而中國則由於經濟條件比較差,社會養老保障不健全和一些舊有的觀念問題,對孩子的教育從個人養老或個人榮譽面子角度考慮得比較多,把孩子當作自己的私有財產來看待,要孩子知恩圖報,因而在教養的方式和方法上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不少家長把打罵孩子看作是家庭內部私事,任何人無權干涉,更談不上法律約束了。
最後,文化傳統的差異。
1、價值取向不同
美國人重個性,價值取向是以個人為本的個體主義,注重個人利益,崇尚個人發展,實現自我,這是美國文化核心。美國一個學者一針見血地指出:在民主的社會,每個公民習慣地琢磨一個很小的目標,那就是他自己。在家庭中,個人是本位,個體具有最高價值,不依賴他人存在,獨立於家庭關系中。所以在美國家庭中,父母傾向於把自身與孩子看成是兩個獨立的個體,「自我」包括父母自我和子女自我。首先,子女自我價值的實現顯然要尊重子女的意願、興趣和愛好,因人而異,美國父母比較重個人生活享受,平時決不會為了孩子而放棄去聽音樂會、看電影、跳舞或約會。
中國人講共性,有整體至上的價值觀,強調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中國人認為人的確立方式是在「二人」對立關系中生成的。從古至今,「自我」這個概念總是與他人相伴而生,個人的價值只有在與他人的關系中才得以體現。在中國家庭中,父母喪失自我,也不尊重子女的自我,我國父母喪失自我的表現就是存在嚴重的「親子一體感」,父母把孩子視為自身價值的延續,將孩子作為自己生活的全部和人生的希望,具有和孩子不可分割的一體化感覺。這樣父母會以自己的意志替代孩子的興趣,站在成人的角度設計孩子的未來,所以中國父母的期望相對於孩子的能力是過高的。
美國重個性,中國講共性的價值取向是有其經濟背景的。美國在近代資本主義經濟結構中,充滿活力的商品經濟過早排斥了自然經濟,獨占鰲頭近百年。個人在商品經濟的條件下相對獨立,個人只有提高自我、擴展自我,才能在商品經濟競爭中立足和發展,所以養成了重視自我的傳統。而中國自然經濟延續數千年,中國人習慣性地束縛在土地上,個人失去了獨立發展的條件,幾十年的計劃經濟也未能讓中國人擺脫依賴性。個人的發展常需要「走關系」,對個人的評價是通過與他人的比較進行的,所以喜歡融入集體,以免被孤立。
2、思維風格不同
美國人是理性主義,美國的家庭教育推崇以理性的基本原則對待家庭成員和家庭事務。美國父母多是把撫養教育孩子的義務,與對社會應盡的義務一樣看待,這是超越個人的立場,而不是完全從家庭本身或父母自身的利益來看待家庭教育。既然他們認為撫育子女是義務,也就不圖養兒防老,不圖回報,自己老了進養老院是一個人應有的歸宿(當然,這些中國人視為不道德的做法源於美國的社會保障機制和文化習慣)。
中國人是情意至上,我國的家庭教育以人倫為基礎,以情感情理為法則,來處理家庭人際關系。我國父母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財產,從個人養老或個人榮譽面子角度考慮子女教育,在無微不至的父母愛憐中隱含著較為濃厚的「投桃報李」的私情。由此說來,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中國父母「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心情遠勝於美國,往往把家庭教育目的功利化。
四、結語
本文是對中美兩國家庭教育作一般性的比較,兩國家庭教育中肯定存在著個別的特殊性,而且,事實上與中國比較,美國家庭教育中也存在著明顯的不足(比如過於放任造成兒童青少年諸多社會問題;過於理性,使孩子對贍養老人的責任感較為缺乏;過於重視「樂學」,使得兒童青少年學習水平下降等)。顯然,本文並不是要全盤肯定美國的家庭教育,也不是要全盤否定中國的家庭教育。筆者試圖通過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較分析,引發對我國的家庭教育的改革思路:
1、教育目的——變「成才」教育為「成人」教育。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從總體而言,美國家庭的教育目的,更能產生創新人才,更能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不可否認,我國的家庭教育在「應試教育」的氛圍中出現了誤區,教育目的短期化、功利化,扼殺了不少天才。要改變現狀,需要家庭內外的努力。宏觀上講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社會競爭的加強,人們擇業觀的開放,一個人的綜合素質將會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重視,而這種綜合素質事實上就是最基本的「成人」教育。將「成人」作為家庭教育的目的,就會使我國的家庭教育走出誤區,使得青少年的成長更切合自身及社會發展的需要。
2、教育內容——變「片面」教育為「全面」教育,目前的家庭教育,由於教育目的是「成才」教育,造成在教育內容方面的誤區就是智育壓倒一切。這樣的教育,會使孩子片面、畸形地發展,成為只會「死讀書」人,這樣的人將無法適應瞬息萬變的社會環境。因此,確立了「成人」教育的目的,在家庭中,父母應當提高孩子的綜合素質,要提高綜合素質,就必然要變片面的教育為全面的教育,尤其不能忽略潛能、道德、性情的培育。
3、教育方式——變「管束」教育為「寬松」教育,變「封閉」教育為「開放」教育。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在家庭中,父母對子女往往權威大於民主,這樣的教育不利於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現代社會應該提倡「寬松」教育、「開放」教育。
參考資料:網路

Ⅳ 中西方家庭觀念的差異

中西方家庭觀念的區別為:重視度不同、家族意識不同、子女與父母關系不同。

一、重視度不同

1、中方家庭觀念:中方家庭觀念重視血親關系,中國人的家庭結構的主要特點就是大家庭。包括核心家庭與延伸家庭。

2、西方家庭觀念:西方家庭對於血親關系並不像中國人那麼重視。在西方國家,核心家庭占絕對的主導地位,而延伸家庭微乎其微。

二、家族意識不同

1、中方家庭觀念:中方家庭的家族意識較強烈,親情倫理在腦中根深蒂固,一直奉行敬老的傳統。老人們往往會受到家庭、社會格外的尊敬。

2、西方家庭觀念:西方家庭的家族意識較淡薄,西方的社會的根基在個人,西方文化價值觀以個人主義為核心。贊揚人的價值,提倡人的尊嚴和個性自由發展。父母與子女的關系較為平等。

三、子女與父母關系不同

1、中方家庭觀念:在中國家庭中,子女年幼時依賴父母,父母為家庭作出很多的個人犧牲,但要求子女更多的服從。子女成長後則對父母負有贍養的責任,但在某些情況下會繼續依賴父母。

2、西方家庭觀念:在西方家庭中,子女中學畢業後就不在家裡住,年輕人以獨立自主為榮。而父母老了以後也不以子女為依賴,子女也沒有贍養父母的責任,雙方沒有這么多義務與責任。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中國式家庭教育

網路——西方民間的教子智慧

網路——家庭價值觀

Ⅳ 求一些中美家庭教育觀差異的外國文獻

http://www.cnsece.com 2007-2-2 作者:曾芝蘭 來源: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年1月
[摘要] 家庭是對兒童進行啟蒙教育的最主要場所,對其日後良好習性的養成和智力開發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中美兩國在家庭教育上存在顯著差異,如在家庭成員的相互關繫上,我國家長大多處於統治地位,而美國家長更注重與孩子平等相處;在育兒觀上,中國家長大都希望孩子能出人頭地,而美國家長更看重提高孩子的生存適應能力;在教育方式上,中國家長喜歡包辦替代,而美國家長更願意讓孩子自己動手實踐,這些差異導致了兩國兒童成人後在生存適應能力上的明顯差距。正確認識並借鑒國外先進的教育方法,對促進孩子健康成長、提高未來人才的素質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 家庭教育;育兒觀;傳統;素質教育

家庭教育指的是在家庭互動過程中父母對子女的成長發展所產生的教育影響,也是全社會各個教育環節中最重要的一環。中美兩國由於在文化傳統、觀念意識、生活方式以及社會習俗等方面存在諸多不同之處,導致了兩國在家庭教育方面也存在著很多差異,正確認識和了解兩國之間的這種差異,對於促進我國當代家庭教育的良性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和現實意義。

看過《刮痧》這部影片的觀眾一定會注意到其中一個場景:一位中國父親在看到自己兒子丹尼斯與他的外國老闆的兒子打架時,讓丹尼斯向老闆的兒子道歉,遭到拒絕後給了自己兒子一個耳光。這位父親這樣做是出於對他老闆的尊敬,隱含的意思就是「因為你的緣故我才懲罰我的兒子」。但這一幕卻讓他的老闆感到特別吃驚,很迷惑為什麼一個父親要通過打自己的兒子來表示對別人的歉意?這就是中美兩國在家庭教育上存在著的一個明顯差異。[1]傳統的中國式教育強調仁愛與服從,而美國家庭則注重公正和自由。中國家長通常喜歡「塑造」孩子,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意願去發展。他們往往用自己的理性來干涉孩子們的自然發展,因此很大程度上剝奪了孩子自由選擇的權利。美國家庭則更重視孩子們的自主權,讓孩子學會在社會允許的條件下自己做決定,獨立解決自己所遇到的各種問題。其差異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兩種不同的家庭成員關系

我國當代家庭教育受傳統的家庭觀念影響,家長總是意味著權威,作為統治者在家庭中處於核心地位。孩子在父母眼裡永遠是長不大的,父母對孩子的教導可以持續到孩子長大以後許多年。另外,在中國人的邏輯中有這么一條,即「長者恆為師」,在家庭中,年長者一定可以教育年幼者,這就在家庭內部形成一種人際關系的不平等,兒童也由此學會了對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話,懂得了父母比朋友重要,長者是權威的象徵。長期處於這種環境下,孩子慢慢習慣了在多重規則下生活。然而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計劃生育政策的執行,許多家庭走向另一個極端,讓孩子在家庭中處於特殊地位並加以重點保護,孩子成了中心人。對孩子採取百依百順的態度,好吃的讓孩子獨享,該讓孩子做的卻由父母包辦代替了。他們過分滿足孩子的任何需要,生活上過分優待孩子,經濟上過多偏重孩子,這就造成家庭關系的另一種不平等。

而在美國家庭,家長更注重自由與平等的相處。從小就尊重孩子,重視給孩子的個人自主權,讓孩子學會在社會允許的條件下自己做決定,獨立解決自己所遇到的各種問題。他們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平等對待,給孩子應有的尊重和理解。孩子在父母面前可以暢所欲言地發表自己的見解,所言有獨到之處,父母還會給以適當的獎勵。孩子有獨立的時間和空間去自由的想像或進行創造性活動。

二、兩種不同的育兒觀

中國式家庭教育往往著眼於孩子將來是否有出息,能否找個好職業,能否在順境中度過一生。基於這種期盼,很多家長認為,父母對孩子的責任就是讓他們生活得更好,父母能給他們多少幸福就給他們多少幸福。若能給孩子創造最優越的生活條件,再苦再累也願意。為此,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除了生活上進行無微不至的照顧,還特別關心孩子的智商,為了能讓孩子成龍成鳳,除了學習,什麼都不讓孩子干。至於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對未來生活的適應能力,以及公民意識等卻很少考慮,認為孩子只要成績好,什麼問題都能解決。[2]與此相比,美國家庭的育兒觀有很大不同,他們的著眼點在於培養孩子具有適應各種環境和獨立生存的能力。基於這種觀念,他們十分重視孩子的自身鍛煉。他們普遍認為孩子的成長必須依靠自身的力量。因此從小就注重培養鍛煉他們的自立意識和獨立生活能力。所謂鍛煉是多方面的,諸如勞動鍛煉、意志的鍛煉等。但最根本的是適應各種艱苦環境和勞動能力的鍛煉。通過勞動,讓孩子從小養成獨立自主的意識和熱愛勞動的習慣。在勞動和艱苦的環境中去克服困難、磨煉意志、發展自身的能力特長,增長才智,並養成刻苦、節儉的好品質。在這種潛移默化的過程中,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促其成為具有獨立生存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公民。

三、兩種不同的教育方式

由於育兒觀上存在著根本差別,使兩國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也有很大的不同。中國方面大致體現在以下幾點:

1.生活上的包辦代替。中國家長尤其是獨生子女的家長,在生活上對孩子的衣食住行包辦代替,不讓孩子沾家務活的邊。這種包辦橫向涉及孩子的方方面面,縱向延伸到孩子長大成人。於是出現了小學生還要家長接送,中學生還要家長洗衣服,大學新生入學還要家長護送。

2.社交上的過度保護。不少家長怕孩子吃虧或學壞,於是限制孩子與外界的接觸,一旦孩子與小朋友或同學之間發生爭執或不愉快的事情,多數家長採取袒護自己孩子而指責其他孩子的辦法。

3.經濟上的放任。不少家長對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順,有求必應,連經濟拮據的家庭,家長也要勒緊褲帶省下錢來滿足孩子的需求。不少小學生都擁有手機、數碼相機、MP3等高檔消費品,這無形中助長了他們奢華浪費的習慣。

4.學習上的過於嚴厲。與生活、經濟、社交上的縱容相比,家長對孩子的學習卻要求很高,甚至達到一種苛刻的程度。古往今來,應試教育一直深深桎梏著中國家長們的思想,導致家長們把孩子的學習成績與能否考取高等學府視為孩子成材的惟一標准。當孩子出生後就以天才的標准來要求、教育孩子。[3]平時,孩子在做完老師布置的作業後又讓孩子再做一套同步練習題,以求鞏固。弄得孩子精疲力盡,一旦孩子辜負了他們的期望,那隻能通過打罵這一招來解「恨鐵不成鋼」之怒。

而美國家長從鍛煉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角度出發,對孩子的教養採取放手而不放任的方法進行。所謂放手,就是從孩子生下來,父母就設法給他們自我鍛煉的機會和條件,讓他們在各種環境中得到充分鍛煉。父母除了照管孩子的安全,其他生活上的事,如遊玩、學習都讓孩子自主選擇。如讓他們從小就有存放個人衣服、玩具和學慣用品的地方,自己收拾整理房間,布置屬於他們自己的小天地,父母決不替孩子包辦,頂多在一旁提醒參謀。[4]所謂不放任,一般反映在三個方面:第一,寧苦而不嬌。家長特別注重培養孩子的吃苦精神。第二,家富而不奢。美國許多家庭,對孩子的零花錢都有嚴格的要求和規定。基本原則是:定期發給,數額多少根據孩子的年齡和家庭收入的實際情況而定。第三,嚴教而不袒。西方人對孩子的缺點錯誤絕不聽之任之,更不袒護,而是設法教孩子自己知錯改錯。此外,美國家長大都對孩子的學習不施加太多壓力。他們的觀點是:孩子對感興趣的知識自然會努力去學,為什麼要強制他們去做本不願做的事情呢?強拗著去做,反而會傷害孩子的感情與個性。人的興趣、愛好和才能本來就各不相同,孩子適合做什麼就做什麼,人生道路要讓孩子自己去走。成功的家庭教育,應該是家長拿出時間跟孩子以平等的態度進行溝通、交流,對孩子正確的想法和行為給予充分肯定,讓孩子在尊重和鼓勵中成長。

四、兩種不同的教育結果

由於育兒觀和教育方法的不同,其教育結果也表現出明顯不同。美國孩子從小就表現出很強的獨立生活能力,這體現在:(1)具有很強的自立能力。絕大多數18歲以上的孩子,都靠自己掙錢來讀書。有的人把錢賺夠了才進學校讀書,也有人一邊打工、一邊讀書,或讀讀停停,花十幾年時間拿個博士學位。孩子們認為,長這么大還伸手向父母要錢很不光彩,會被人家瞧不起,讓人覺得無能。所以必須工作,才能做到經濟上獨立。(2)具有適應市場經濟的頭腦。美國不少家庭的孩子,從小就參與當家理財,通過親身體驗使他們深知金錢來之不易,從而養成精打細算、勤儉度日的好習慣。(3)具有適應社會環境的本領。由於從小的艱苦磨煉,美國孩子更能吃苦,具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毅力;遇事鎮定沉著,能與周圍人們和諧相處,有作為社會成員而獨立存在的信心和勇氣。這些素質和技能,為他們將來走向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與此相反,中國的兒童、青少年乃至大學生,雖然學業成績上不亞於西方,但普遍表現出獨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自主意識,依賴性強,做事被動膽怯,缺乏對環境的適應和應變能力;不懂得人際交往的技巧,人際關系差;怕苦怕累,只要求別人照顧,卻缺乏同情心和幫助別人的能力;在家不懂得尊敬自己的長輩,在外缺乏社會責任感。

綜上不難看出,不同的家庭成員關系、育兒觀和教育方法產生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結果,孰優孰劣非常清楚。要提高未來我國在國際上的競爭力,關鍵在於提高人才的質量和素質,這就必須從家庭教育做起。因為家庭教育是整個學校教育(包括學前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它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無法取代的。我國的家庭教育受幾千年封建傳統的影響,無論從家長的價值觀、育兒觀看,還是從家庭教育內容、方式和方法看,儒家思想影響至深。然而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社會結構的變化,家庭教育中某些傳統觀念、手段及方法已無法適應當代中國的家庭教育。因此我們應該在弘揚中華民族幾千年燦爛文明的輝煌結晶的同時,也吸取西方國家的民主、開放的家庭教育觀。自覺轉變家庭教育中的落後觀念,擴展家庭教育的領域,豐富家庭教育的內容,改善教育的手段、途徑和方法,熔鑄古今,匯通中西,我們才能造就出非凡的下一代。

Ⅵ 我要寫畢業論文,想分析中美家庭觀的差異,開題報告里國內外研究狀況怎麼搜啊

發,沒。
是可可,
啊似的可靠了
按時;力量, ,。啊、在了,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