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論文素材 » 祭祀論文

祭祀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3-30 00:18:58

㈠ 祭祀李白的文章。

白居易《李白墓》:
採石江邊李白墳,繞田無限草連雲。
可憐荒壟窮泉骨,曾有驚天動地文。
但是詩人多薄命,就中淪落不過君。

㈡ 怎樣寫祭祀文章

祭祀不需要寫文章,祭祀就是祭祀,一種禮儀的行為,你的問題就象軍人敬禮時怎樣寫敬禮文章一樣滑稽!

㈢ 中國古代傳統祭祀活動是否提倡 論文1500字的求原創

祭祀是指祭神、祭祖,根據宗教或者社會習俗的要求進行的具有象徵意義的一系列行動或儀式。祭祀對象分為三類:天神、地祇、人鬼。天神稱祀,地祇稱祭,宗廟稱享。祭祀的法則詳細記載於儒教聖經《周禮》、《禮記》中,並有《禮記正義》、《大學衍義補》等經書進行解釋。古代中國「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祭祀有嚴格的等級界限。天神地祇只能由天子祭祀。諸侯大夫可以祭祀山川。士庶人則只能祭祀自己的祖先和灶神。清明節、寒食節、端午節、中元節、重陽節是祭祖日。祭祖也是漢人宣告自己為炎黃子孫最直接的方式。

㈣ 論文祭祀文化應該寫哪些內容

祭祀者的業績、地位和你們對他的崇敬。

㈤ 關於過年節日祭祀論文的文獻

同學,這份設計我給你

㈥ 求祭祀文章一篇

一,祭先生文
一般由主持人代讀:
<這篇祭文系編者為其好友所作>
數年交往情誼深,驚聞噩耗淚滿襟.
天寒地凍神志凝,赤心一片祭忠魂.
逝者乘風駕鶴去,倖存苟安道古今.
靈堂肅穆音容在,淚糊雙眼讀祭文.
下面宣讀<<祭先生文>>,孝男孝女下跪!!
< >先生於< >年農歷< >月初< >.初患腦血栓後轉肺心病,因心臟衰竭,醫治無效,於是年農歷< >月< >日< >時整於世長辭,享年< >歲.
若冰是先生取的筆名.這筆名,寓意深刻,意念久遠.冰,水為之而寒於水.冰,純潔無瑕,碧透如玉.冰,傲霜鬥雪,寧折不彎,無媚無俗,正氣凜然.先生取名冰,以冰撰文,見諸報端.這表明,先生敢於面對人間滄桑,識破世態炎涼,人間冷暖.玉壺之中,蘊冰心一片.
先生是一位教書匠,真可謂匠心獨具,明眸慧眼.從教39年,培養的學生爭艷,桃李滿園.可以說,桃李不言,下自成溪,你的弟子有口皆碑,譽意久遠.
先生寫一手好字,那字跡蒼勁有力,出手不凡.記得那一年,先生把鄭板橋的一句名言,狼毫粗獷,一筆狂草,掛在堂屋東山.客人進屋,仰視條幅,浮想聯篇."難得糊塗",糊塗難得.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變糊塗更難.這人生哲理,您體會得淋漓盡致,更是興趣盎然.
先生琴棋書畫,志趣廣泛,蘭排乒,也很健玩.您常說:"琴韻書聲,畫起雲煙德藝雙馨,刀筆永健,賞心悅目,快樂無限."您還說:"地球是圓的,球場是玩的,輸贏是暫時的,友誼是永遠的."正是由於您的熏陶,您教出的學生,都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有不少的弟子,現已成為棟梁骨幹.先生愛喝酒,愛抽煙,愛猜枚,愛劃拳.還好當酒司令,又好把酒場串.後來,我們體會到,這不是毛病,這是優點.這是因為,酒場短暫,情意無限.樂在其中,珍惜時間,相聚一時,友誼永遠.正是先生交往廣泛,每次談及先生,大家肅然起敬,褒獎不斷.
先生辦事熱情,有求必應,從不推脫委婉.為他人辦事一件又一件.可辦自己的事,都是既簡單,又膚淺.我們還知道先生幾次去北京,都是為了別人奔波顛連,助人成名,為他人做嫁衣衫.可自己的事,常常被擱一邊.先生常說:"別人托咱辦事是信任咱,應盡心盡力,不厭其煩."先生這種助人為樂的高尚品德,說是偉大,但又很平凡,說是俠肝義膽,但又赤誠相見.這人格,這情操,怎不讓人歌頌,褒獎,懷念?
先生一生養育了三個兒子,俱已成家立業.先生投入真情無比,傾注的愛心無限.更難能可貴的是先生還收養了一個女兒,視養女如親生一般.先生深明大義,支持女兒和親人相見,讓養女骨肉團圓.現在兒女們都很爭氣,各自都找到了人生的坐標點.小日子紅紅火火,小康之家,幸福美滿.人說道,世間只有骨肉的情誼最重,以我看,這養育之恩,重於泰山.
先生淡泊名利,從不計較個人恩恩怨怨."文革"中,因家庭出身受過沖擊,挨過批判.可您從容面對,處之泰然.此間,您還教育子女,努力學習,不受干擾,別受牽連.多點理解,少點埋怨.堂堂正正,摒棄一切私心雜念,一定要揚起生活的風帆.
先生心底無私,大度翩翩.您常說:"對已要嚴,對人要寬,以和為貴,能忍自安;少講享受,多做貢獻,刻苦勤奮,勇挑重擔;盡心盡力,克勤克儉,公正廉潔,一塵不染;兢兢業業,任勞任怨,保持晚節,防微杜漸......"先生的哲理猶如刀鑿筆刻,雋永突顯.先生啊,您匆匆離去,未給兒女留下更多家產,但您留下這寶貴的精神財富,永遠是鼓舞我們上進的力量源泉!
光陰荏苒,先生退休轉眼十又三年.按理應該享受天倫之樂,安度晚年.教了一輩子的書,本應清閑清閑.兒女繞膝,老婦相伴,四世同堂,熱鬧非凡.閑暇無事,游游轉轉,當個八賢<閑>王,豈不賽過神仙?您的兒女們,擠點空閑,找點時間,帶上孩子,常回家看看.不料五年前,先生患上腦血栓,經過精心治療,病體略有好轉.只是腿腳有此不便.入冬添了肺心病,心臟病,心臟衰竭,功能衰減,住進了醫院.先生病魔纏身,風燭殘年,身體一天不如一天.我們深知,兒女孝敬,搬來氧氣罐,吊上棉風簾,買來好葯品,燃起積火炭.兒女們輪流值班,守候在床前.兒女們捨得用葯,捨得花錢.可先生還是決別了親人,仙逝歸天,離開人寰.這真是:
高山流水水潺潺,知音品琴琴斷弦.
長江焉有回頭浪,兒女夢中盼團圓.
先生啊!您匆匆離去,走得安然,在您病重之時,您的知已好友,分別和您見了面,最後一次聆聽您的箴言.您的親戚,也陸續趕來探望.您的未竟事業兒女們盡力去辦.您的晚輩們,正披麻帶孝,昏迷苫席,長跪在靈前.您的兒女們向您鄭重承諾,您撇下的老娘親,兒女們一定要精心伺候,事事遂老人心願.讓她老人家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倒松.大家決心,要向世人交出一份和睦,和諧,溫存,孝順的答卷!
先生仙逝,令人嘆息扼腕.
嗚呼,哀哉!孝男孝女請起.

㈦ 論文 日本祭祀

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寫:從時間上來說,可以寫不同時期相似的祭祀的對比,祭祀的變遷;從具體來說,可以寫比如說同是秋天的祭祀,不同地區有什麼區別和相似的地方;從國度來說,可以寫某個中國和日本共有的祭祀,在兩個國度有什麼區別和相似,在歷史的變化中祭祀本身有什麼變遷。

㈧ 殯葬祭祀方面的論文

壹、緒論
殯葬禮儀是每個人一生中必會經歷多次的重大儀式,然而民間殯葬儀式經常隨地區人民不同信仰之習俗而相當混亂,各種宗教也因信仰差異而制定出不同的殯葬儀式,加上歷代因循繁復的各種禮儀,使社會大眾極度缺乏殯葬知識(包括死亡觀念),造成家屬無一定規距可依,喪葬過程大都被殯葬業者所掌控,加上長期以來政府對國內殯葬業者缺乏有效的管理,導致殯葬業者素質不一,產生喪家與業者間不少糾紛問題。
台灣省教育廳於八十七學年度在小學課程中推出「生命教育」;南華大學也設立生死學研究所,規劃有殯葬管理教學內容,更舉辦多次殯葬管理研習班;中山大學、輔仁大學、台北護理學院等不少大學的通識課程也列入生死學或生命教育課程;凡此種種均顯示出生命教育、死亡教育及生死學,已被台灣教育界及社會大眾所重視。可見人們已從經濟需求及物質生活之提高,漸次了解到死亡相關問題,因此殯葬禮儀之精神性、社會性與宗教性探索,對每個人的生命觀之提升有重大的意義。
美國大學已有殯葬教育,他們在基督教信仰下,發展出一套極為隆重簡單且兼顧尊重生命之殯葬儀式。據內政部統計國內殯葬業市場一年達八百多億(從死亡到安葬過程,含葬儀、墓地、靈骨塔、法會、飲食業等等),如此龐大市場竟然毫無管理辦法,任令殯葬相關業者隨興或視喪家貧富狀況而處理,而在中南部有時會有五子哭墓、電子花車等相當突兀的場面在殯葬場合中出現,實有改革的必要。(注一)
一般人總認為要改革殯葬禮儀應該極為困難,除了民間習俗所囿的不少觀念外,老一輩人士也有其根深蒂固想法(雖然不一定正確),因此一般人認為無法立即改革。然而我們詳細研究東西方死亡文化觀念的差異,不同宗教的喪禮處理方式,不同民族的喪葬形式差異,以及三千年來歷代的殯葬儀式變遷,就可以體會出殯葬的厚薄處理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各朝皇帝之喜好與是否長治久安而經常在改變。
近年台北市政府用心推動殯葬改革,(注二)在所屬殯葬管理處獲推薦核發ISO-9002證書之後,推動殯葬改革的腳步愈加快速,並且在八十九年十月卅一日又推出試辦「示範禮堂」的措施,以「美化治喪環境、提倡簡葬、減少民眾治喪花費、徹底改革殯葬文化」為號召,令人耳目一新。另外深圳龍崗鎮推行殯葬改革,成效輝煌,可見殯葬禮儀改革並非困難重重,也非一定要依民間習俗辦理不可變更,完全視中央主管機關是否有殯葬改革之決心,以及各縣市政府能否貫徹而已。
本論文認為要改革殯葬儀式並不困難,但必須長期從教育及宣導上著手、從根本做起,光是簡化殯葬儀式是不夠的,應該包括:深入灌輸「厚養薄葬」的倫理、具體落實「捐贈遺體」的行為、積極推行「愛心追思」的儀式、盡速提倡「樹葬海葬」的禮儀等,方能成功推行殯葬改革。

貳、喪葬禮儀的社會與文化意義
喪葬禮儀是中華文化中的人生四大禮(冠禮、婚禮、喪禮、祭禮)之一,也是古今中外各民族都相當重視的禮儀。中國的喪葬禮儀自周代以來歷代均有改革而且繁簡儀式也有所不同,但是長久以來中原均以漢族為代表,其基本觀念也始終未曾動搖,台灣殯葬習俗也延續了漢民族文化,內容極為豐富與多樣,而且也極為復雜與多元,並且夾雜著各種價值系統的世俗化與變革化,很難釐清其真正的文化本質。(注三)
由《白虎通義.崩薨》:「喪者,亡也。人死謂之喪。何言其喪?亡不可復得見也。不直言死,稱喪者何?為孝子之心不忍言也。」可知,「喪」字原是亡而不見,後被轉義代替「死」字,指孝子不忍心道出自己父母已死了,改用喪字。而喪禮是指人們在喪事活動中所遵守的定型的行為規范。狹義上,僅指喪事操辦中的行為及語言規范,即人們所指的殯葬禮儀。廣義上,則還包括葬式、謐法、陵墓、廟、碑銘、祭祀、神道擺設、陪葬物等規定。(注四)
若深入探究殯喪禮儀的設計,可以看出完全是生者所單方面制定的社會禮儀與行為規范,一切是生者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以及期望的方式來設計的。大陸學者王夫之研究殯葬文化,認為喪禮的原始心理根據是「靈魂不死」,或說「死者仍然活著」,並由此對死者所產生的既「怕」又「愛」的雙重感情。
這一種復雜的雙重感情源於先民們對死亡的認識和對屍體的體驗:親人去世了,面對著由於病痛和死亡的折磨而面容多少有些變形的冷冰冰的屍體,不由得人們心裡不產生恐懼。倘若死者生前曾為某人冒犯過,那個人將會更害怕。但這畢竟又是自己的親人,音容笑貌猶在,他們曾有大恩於自己,或他們的驟然去世將給自己帶來不幸,如此等等。人們熱愛、留戀他們,不希望他們真正的死去。
但不管如何,死者是不會再活過來,人們得將死者的靈魂打發到「另一個世界」去,並盡力使他們在那裡能過上一種優裕的生活,以此抒發自己內心的各種感情,同時給自己的塵世生活帶來好處,這就是喪禮的真正目的。
台灣社會的喪葬儀式同時也充滿著濃厚的鬼靈崇拜與祖先崇拜的信仰融合,(注五)此二種崇拜都是相當古老的信仰文化,有其自成的一套完備系統,逐漸形成一種儀式操作,表達了人類對宇宙、社會與自身的全面看法。(注六)
同時也由於對死者鬼魂的恐懼,生者便設置了許多儀式,諸如以酒肉祭奠、家屬哭喪、明器陪葬等等,以這些形式來此討好死者,修好和死者的關系,或求得死者的諒解,或報恩於死者。這一切都是認為死者尚活在陰間,或稱為黃泉、幽都,幽冥世界,是人死後歸宿的地方(注七)。即便是一些聲稱不信鬼神的現代人,他們的潛意識中也仍舊存在著「死者有靈」的觀念,而且也深深地沉澱於每個人的下意識認識結構之中。而活著的人同時也將自己永生的渴求同樣地施於死者,至少從情感上不希望死者永遠地死去,這是人們願意相信「死者有靈」觀念的心理基礎。
給死者「送行」是殯葬過程中重要的通過儀式。無論是古代的招魂裝殮、超度亡靈,或現代的追悼會,似乎都在表明生者們的一個認同:死者的生命通過這些儀式便已安然地從生過渡到死,完成了一個最關鍵性的人生階段,同時也向社會宣告此人已死!此些種種顯示著生者的自我暗示心理極強,大家都認定通過這些禮儀活動,死者的靈魂就可以順利地達到彼岸。否則,它們可能還在我們的周圍游盪,變成為所謂孤魂野鬼,會對生者不利。這就是「引鬼歸陰」的宗教心理。
生者為避免被牽連到陰間去,便產生了許多喪禮禁忌,諸如出殯時要打碎一個碗、送葬回家時不能回頭、遺像要反向捧著走等等。其文化意義在於防止死者無休止地糾纏生者,妨礙生者的幸福生活。
另一種是「祭祖安位」的宗教心理,亦即將死者轉換成祖先,安奉於神主牌位,以便定期祭祀祖先,表達追思之情,也期待祖先的庇佑。祖先的神主牌是鬼靈的另一個歸宿之處,(注八)這種儀式將喪禮引伸到祭禮,維持生者與死者的交際網路。
進入文明社會後,喪禮被作為特殊社會活動的意義就愈來愈明顯。比如,生者利用喪禮替自己爭面子、爭社會地位,甚至有人利用喪禮廣發訃文以便廣收奠儀;統治者利用它來別親疏、顯貴賤、表彰功德等。這些做法都是文明時代才有的產物,它們離喪禮產生的原始出發意義已經很遠了。
殯葬過程固定的程式化行為規范,其意義在於協調人們的喪事活動,使此類活動有規可依,達到有序性和一體化。由於如此,人們在情感、心理、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行為等方面就能達成同一,並且可以互相交換。主觀上,喪禮幫助人們維持心理平衡並進行社會教化,客觀上可以產生文化認同的作用,因此可以從喪禮中窺見該民族的總文化背景。進而,通過喪禮,我們還可以認識一個民族、一個時代的不同意義。(注九)

參、中國古代喪禮的基本特徵
由於人類的共同性,各民族在喪禮上有許多相通之處。但由於中國古代獨特的大農業地理條件和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國家等條件,因而中國傳統的喪禮有自己的民族特點。《周禮‧春宮‧大宗伯》曰:「以喪禮哀死亡。」三禮之書中相當篇幅是討論儒家喪禮的,如《儀禮》中的「喪服」、「士喪禮」、「既夕禮」、「士虞禮」等篇就是專講喪禮;此外,《周禮》、《禮記》中也有若干記載。喪禮構成周禮的重要內容,周禮是用來治理國家的,因而,喪禮也具有社會治理的功能。
儒家繼承和發揚了周文化,又自成一個系統,對後世影響深遠。中國傳統的喪禮中浸透了儒家精神,儒家精神構成了二千多年中國傳統喪禮的基調;同時,又深受宗法制度、祖先偶像崇拜以及大農業社會、高度中央集權的國家等因素的影響。產生喪禮的總原則即:「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並由此產生了中國古代喪禮的一些基本特徵,即「重孝道、明宗法、顯等級、隆喪厚葬」。此外,道家和佛教思想也對中國傳統的喪禮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注十)

一、 重孝道
指將喪禮作為推進孝道的一個重要環節。「孝,禮之始也。」(《左傳‧文公三年》)上至天子,下至庶民,莫不如此。漢朝宣稱「以孝治天下」,皇帝廟號均冠以「孝」字,諸如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庶民在先人的牌位或墓碑上亦冠以「某孝子(女)」、「某孝孫(孫女)」等;官員喪父母,須辭官回家服喪三年,曰「守制」等等。這一切源於儒家理論。儒家第一經典《論語》中多處論述了「孝」對於修養人格、治理國家的重要意義,所謂:「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者,德之本歟」。這一整套思想被歷代國家所繼承,構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功利主義的「孝道資葬文化」。倡導孝道,以孝道敦厚人心,強化代際聯系,進而促進社會治理,這就是中國傳統的喪禮文化的核心。

二、 明宗法
即使人明白自己所屬的宗法關系,以及個人在其中的權利和義務。中國古代的喪葬活動基本上是在宗族范圍內進行的,喪禮的規定也因人們之間血緣關系的遠近而各有不同。比如,同家族中有人去世,同家族、姻親若知道而又不去悼喪,會被認為是極大的無禮,要受到族內的指責,喪家一般會因此與之絕交。而周代喪禮中的「五服」以及居喪時間的長短,也是根據親疏關系的遠近制定的。這一切都是在「明宗法」。這樣,人們既是在顯示(或提醒)他們之間的血緣親疏關系,同時也是在促進宗族內部的團結(所謂收族)。這一關系模式推及師生、朋友、同僚、上下級等等方面,被賦予越來越多的社會內容。如孔子死,弟子服喪三年,執父子禮。

三、 顯等級
即顯示死者的社會等級。所謂「生享富貴,死極哀榮」,這是中國人傳統的也是最高的生死追求;同時也在顯示死者的家族親屬的社會等級。喪禮中的等級,政治上的,如什麼地位者死後用什麼稱呼(如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用什麼禮儀出殯,墓制等規定;精神上的,如國家向有優良德行或特殊貢獻者賜以諡號,以此表彰死者並激勵生者,比如北宋范仲淹死後諡曰「文正」,故後世稱「範文正公」。現在則有「偉大的」或某「家」之類,這是現代的諡號。再有墳墓埋葬制度上的,如墳高、墓區的大小等。總而言之,中國死亡文化中的等級制度,全面地體現於關於死亡稱謂等觀念形態,喪事、祭祀等操作形態和墓葬等實物形態之中。
生者為死者追求更高的等級,夾雜著不同的感情:有時是生者覺得死者生前有巨大的貢獻,不給以更高的等級對待便對不住死者(「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有時則是在給自己掙社會地位,因為這樣能給生者帶來相當的好處。
由於喪事是綜合顯示生者社會地位的一種方式(一個機會),而中國社會的環境又允許、放任這類消費,因而,歷代都有隆喪厚葬之習俗,久之遂演成傳統。或者說,中國社會只要有幾十年的太平,就有可能走向隆喪厚葬。
如前述,隆喪厚葬與儒家有關系,但不能歸結為儒家。絕不能簡單地認為,要提倡簡喪薄葬就必須反對儒家學說。儒家「重生」,重生則重教化;「送死」也是為了重生,因而對喪禮歷來極為重視,喪禮繁多,為同時代世界各國所不及。但它和隆喪厚葬沒有必然聯系。中國古代的喪禮是包含著最復雜的社會含義並最具條理化的一整套系統規則,現存最早的見於西周三禮,後世各朝雖各有損益,民間亦有變通,但基本精神未曾改變。相反,佛、道、基督教等輕視人生,鄙視肉體,故喪禮多從簡。

肆、東西方死亡文化認知的差異
殯葬禮儀有其深遠的社會與文化意義,因此我們有必要對它做不同文化層面的探討,以明了其是否有不可變更的權威性,筆者在<死亡的藝術----談殯葬禮儀的古今變遷>一文中即曾比對研究過,已明白提出東西方種族對死亡文化認知有極大的差異,因此產生截然不同的喪葬儀式,因此可知殯葬禮儀並非不可更改。(注十一)

一、我國的一元論對西方的二元論:
「祖先崇拜」是中華文化里極重要的心理因素,也由此產生與慎終追遠有關的種種傳統習俗。加上國人的靈魂觀念非常濃厚,一般人對靈魂懷抱既敬重又害怕的雙生心理,然而比較之下卻更看重現實存在的軀體,因此不僅死者在喪禮之後仍然被視為本家族的一員,死者的牌位與墳墓也被認為是死者存在的延伸象徵,因此祭祖儀式尤其神聖,受到百倍的尊敬和保護,此種祖先崇拜導致國人的殯葬禮儀走向「隆喪厚葬」,此種「死後猶生」的一元論眼光就是傳統國人看待死者及喪事的基本態度。
西方是以二元論的觀點看待死亡,他們重視靈魂而輕視軀體的存在,認為軀體只不過是靈魂的寄居場所而已,死亡就是靈魂的解脫與升華,靈魂可以脫離軀體單獨存在,殯葬只不過是在安置死者的靈魂,所以喪儀中著重肅穆庄嚴,因此產生「簡喪薄葬」的西方習俗。

二、我國的宗族制對西方的教會制:
國人一向有重血緣、重家族、重孝道的宗法制社會原則,當然此種觀念也會融入死亡文化之中。嬰兒降臨與長者去世這兩件事,都不僅是一個家庭的大事也是本家族的大事。所以孝道原則不僅是生者的原則,也構成喪禮活動的原則,自古認為「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所以殯葬禮儀是以家族為基本單位辦理的,是作為團聚家族與親朋好友的一次社會活動。
西方教會勢力強大,其社會作用相當於中國的宗法組織。在基督教文化中,人的生和死是個人和上帝之間的事,死亡是靈魂擺脫了軀體而蒙主寵召,人一經死亡就似乎與自己的親朋斷絕關系,因為軀體已經腐朽,靈魂則到一個美好的地方去了。因為基督教強調要以一個純潔的靈魂去見上帝,因而基督徒臨終前通常要在牧師幫助下進行懺悔,最後一次體認上帝的仁慈,並消除對死亡的恐懼。這一行為也就是精神上的臨終關懷的作用。

三、國人重外在形式對西方人重內涵:
國人在喪葬儀式上相當重視外在形式,要講排場、愛熱鬧、愛面子、好攀比,參加者愈多生者臉上就愈光彩。而且墳墓要講風水、要巍峨,墓室要堅固,古代還講究陪葬物要豐厚(乃至有人殉,此到明朝中期英宗時才廢止)。因此嚴格的講,自古中國人辦喪事是給活著的人看的,台灣習俗因循中國習俗,也因此著重形式主義,也可以說是人情主義。
西方人一向有「簡喪薄葬」的傳統,他們是在認真的為死者辦喪事,是在為死者的靈魂送行,不需顧慮生者的排場。因此在西方人的殯葬儀式上,就顯得比較冷靜庄嚴,大家能以追思死者生前的成就為主軸來看待喪禮,著重活人與死人之間的關懷,因此是內涵主義為重。

四、中華的儒道對西方的基督宗教:
中國傳統的死亡文化是由儒家內聖外王、禮治社會的文化傳統所主導,這也是儒家仁學孝道文化的另一種具體形態,常被作為塑造儒家的理想人格,從而推進社會治理的一個重要環節。所以儒家遵循周禮制定相當繁復的儀式,後又因道家的興盛,又制定出另一套殯葬儀軋,儒道儀式相混又滲雜不同地區的民間信仰,成為目前多樣的儀式。
而西方基督教的死亡文化是基督教靈魂學說的一部分,意在培養人們對上帝的宗教感情,純潔其道德情操,堅定基督教的輕塵世的生存觀。現代西方的死亡文化又受到十五世紀以來的人道主義、個人本位主義的人文文化以及科學技術的影響,所以現代殯儀服務、臨終關懷、自然死(不該稱為「安樂死」)等都是要讓垂死者死得更安詳,更少恐懼和痛苦,這才是「尊嚴死」的境界。

五、東方風水觀對西方環境觀
中國自古重視相地術,到了東漢開始重視喪葬與風水的關系。我國民間殯葬風水習俗極多,不同風水派別也有不同的看法,莫衷一是,一般人當然也都無法明了,只有在遇到辦理喪事時請教風水師,依風水師所言進行。因此墳地的選擇也必需依賴風水師的安排,生者才會安心,以致造成山坡地亂葬,或者墳墓就在大馬路旁,或者墳墓就在村落之中,嚴重破壞居家及山坡環境。
西方的墓園規劃就相當注重與環境配合,通常西方墓園也是花園,草木扶疏,絲毫沒有給人陰森的感覺。而且他們的墳墓通常不會隆起於地面而是與地面齊平,上平鋪墓碑,頂多一個十字架豎在地上。整個墓園給人安寧、乾凈、空氣清新與環境融合的感覺。
由以上五種東西方死亡文化的差異可以看出,殯葬儀式並非有一定原則,西方人可以用庄嚴肅穆的方式進行,我們為何一定要吹吹打打熱鬧非凡才行?難道不能用一片真心來尊重死者、體諒生者?就死亡文化觀點言,我國的殯葬禮儀是急待改革不可。
換另一個角度而言,死亡也是人一生心性的最好檢視,我們怎樣生活便怎樣死亡,善惡之業如影隨形,我們的起心動念,身語意業,在八識中了了分明,如何尊嚴死亡才是大家應該追求的。(注十二)

伍、歷代厚喪薄葬禮儀的變遷
殷商時代重鬼神,肆行「隆喪厚葬」並大量使用人殉、人牲和車馬陪葬,系出於崇尚鬼神的世界觀,他們對鬼神的信仰已達到了非常狂熱的程度。
周朝開始以「禮」規范殯葬制度,然而荒年時無法執行厚禮,便減省改良稱為「殺禮」。「禮」是規范生者的行為,鬼神觀念在國家政治中已退居次要地位,所以不再提倡厚葬,《周禮‧大司徒》中有十二項荒年之政,其中第八項是「殺哀」,就是簡化喪禮的儀節。
春秋以後,周王室衰落,各諸侯國自行稱王,諸侯王都按照自己的喜好大搞隆喪厚葬,大出風頭,老百姓也傾家盪產辦喪葬。《墨子‧節葬篇》與《呂氏春秋‧節葬篇》都反映了當時隆喪厚葬的無序狀況。墨子及墨家學派都反對隆喪厚葬,並提出了有關葬埋的具體設想。莊子也反對當時的厚喪隆葬的習俗。到了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交戰頻繁,可是當時的隆喪厚葬似乎並未稍減,「陵墓」就是這一時期的產物。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也開始大修陵墓,將隆喪厚葬推向登峰造極的地步。
西漢文帝推行「簡喪薄葬」,漢武帝時已建國70餘年,承文景之治休養生息的政策,天下大富,於是宗室有士公卿大夫以下,爭相奢侈。以至漢武帝後期又開始流行隆喪厚葬。東漢光武帝吸取西漢帝陵被盜掘的教訓,一生都在提倡喪葬簡約。然而到了朝代中期,民生富裕,又興起隆喪厚葬的風氣。
東漢時有進步觀念的思想家王充撰《論衡》,內談薄葬、四諱、譏日、譴時、卜筮等文,詳細敘述當時葬禮的忌諱,他也反對厚葬。然而東漢時代開始流行風水術,將喪禮結合風水,更加失去原始喪禮的純朴意義。當時不少雅士並不信風水之說,王充也是大力抨擊風水的學者,他自己認為《論衡》書中所講的是「葬禮」而非風水術,他也對天人感應、神秘現象、符籙、卜筮、祭祀、鬼神等大為批判。(注十三)
魏晉南北朝三國時期由於名士們的厭世觀加上數百年的動亂,對隆喪厚葬自然不會有興趣,帝王及貴戚也都崇尚簡約的殯葬儀式。
唐以後宋、明、清各朝代制禮最為嚴密,國家開始直接干預殯葬。《大唐開元禮》是中國古代禮制的集大成,不僅規定了各級官員的行為准則,而且全面地干預人們的日常生活,尤其是殯葬禮儀。從此以後,殯葬禮儀便趨向制式化,各級官員必須嚴格地遵照國家規定的制度,按死者生前的官職,或死者子孫的官職辦殯葬,違者必究。「儒家精神」和「制式化」是唐以後殯葬的基本特徵,並對後世影響深遠。
唐朝中後期,韓愈打著復興儒家傳統公開反佛,此後,佛教愈益受到中國士人階層的抵制而逐漸失勢。北宋初年,宋太祖詔令「禁喪葬之家不得用道、釋威儀及裝束異色人物前引」,這是國家公開禁止道教和佛教參與喪事。當時官員都能守簡喪薄葬的規定,但地方上的隆喪厚葬已相當嚴重了。
明洪武曾下詔:「古之喪禮,以哀戚為本,治喪之具,稱家有無。近代以來,富者奢僭犯分,力不足者稱貸財物,誇耀殯送;及有惑於風水,停柩經年,不行安葬。宜令中書省臣集議定製,頒行遵守,違者論罪。」(注十四)可見當時加上風水觀念的厚葬儀式相當泛濫。
清代大體繼承了明代的這些規定,不過民間的風水說以及隆喪厚葬也相當嚴重,妨礙正常的社會生活,不到50年間,政府曾連下兩詔出面予以糾正。《紅樓夢》中賈府秦可卿的喪事就是清代隆喪的例子。(注十五)

陸、不同宗教的殯葬儀式差異

一、天主教
依中華民國殯葬教育協會理事溫芳生長老提供的資料顯示,天主教稱每年十一月為煉靈月,提醒世人不要忘記故去的人,在世之人也要煉凈純潔的靈魂,在教堂或公墓進行亡者的追思彌撒,對不認識或認識的人、無人祭祀的亡者,都乞求天主憐愛廣被恩澤,天主教雖然沒有「普渡」這個的名詞,但意義與佛教、民間道教的普渡是一樣的。
佛教的普渡觀念源於對長輩的孝道,天主教的普渡觀念則源於天主的博愛,並兼具中國慎終追遠的含意以及教化醒世的深意。天主教的生死觀,是把生與死看待為一種喜悅,認為人生一輩子完成了使命,死亡後才是真正永生生命的開始。天主教相信人死後會接受上帝的審判,有人上天堂,有人下地獄,此種煉獄的觀念,是讓願意悔過而自認為不配升上天堂的亡者,煉凈靈魂純潔的地方。
唱聖歌、獻祭、領聖體、灑聖水,邀請與會者與故去的人悔改,這就是天主教式的普渡,即「亡者追思彌撒」。天主教的禮儀以彌撒為中心,即按規定的儀式依據<新約福音書>中所載基督的命令和行動,象徵性地重演基督在十字架受死,而以己身為祭品獻給天主。因而在天主教看來,彌撒禮儀含有「獻祭」與「犧牲」的意義。
按照規定程序,彌撒基本上、分為預祭、正祭和末祭三個階段,其中正祭是彌撒祭禮的主要部分。在正祭時,首先由主禮者取出無酵面餅和葡萄酒,並在酒肉滴上幾滴水,象徵耶穌在十字架上被刺穿胸膛而流出的血水;隨即念「序文經」,至「聖、聖、聖」一句時,由輔祭者打鈴,提醒教徒已彌撒的核心階段,在准備迎接即將降臨祭抬的耶穌。這時主禮者代表耶穌,拿起面餅,口誦:「這是我的體」,在舉起酒杯,口誦:「這杯里是我的血。」接著,主禮者念「天主經」並先吃面餅和飲葡萄酒,然後為自願領「聖體」而跪到祭抬前面的教徒辦「聖體聖事」。天主教徒相信,經祝聖的酒和餅,其形與質均以神秘地變化為基督的血和肉。
流傳於中國天主教的彌撒,雖然一直保持著傳統拉丁禮儀,但也發展出本國特有的文化,即為已故父母和其他亡靈舉行的彌撒較多,這種彌撒在本國北方稱為「大黑彌撒」,在南方稱為「追思彌撒」。教徒認為通過這種儀式可以使亡故父母的靈魂早日升天。這種觀念與本國佛教、道教中,追見亡靈的儀式特別發達有關。(注十六)

二、基督教
基督教信仰比東方宗教信仰不忌諱死亡,因為他們相信凡事都有上帝美好的旨意安排,也確信他們日後可以和親人在上帝的處所相見,且永遠同在。因此基督徒家庭的殯葬禮儀不同於一般民俗家庭的大傷腦筋,由於每一位基督徒大都有固定的教會聚會,而且每間教會都有牧師或專職的長老、弟兄可以協助,他們在會友蒙主恩召後都會幫忙安排後續事宜,並協助家屬處理,基督徒在親友彌留期或過世時都會先告知教會里的牧師,因此基督徒親人的安息就比非基督徒的過世,帶給家庭的負擔相對的少了許多。(注十七)
依中華民國殯葬教育學會理事基督教溫芳生長老提供的資料顯示,基督徒安息後,不用有引魂的儀式,因為他們相信基督徒死後靈魂回歸到他本來住的地方「天家」,所以家裡不用設置靈堂,如有設置則純為讓親友有個追思的地方而已。一般來說,除特殊情況外,基督徒安息後都會先將遺體移至殯儀館安置好,家屬再與牧師及禮儀公司三方面來商討治喪期間及整個安息禮拜的方式與過程。
基督教殯葬禮儀的入殮、告別(安息)禮拜整個過程約需一小時三十分鍾左右,牧師通常會與家屬商量整個禮拜過程進行的方式。
告別(安息)禮拜內容有敬拜、感恩、追思、安慰、佈道等項。在安排日期方面,十至十四天左右以內為最佳,通常在安息後七天左右舉行家庭追思禮拜,不需要擇日,只選擇大家比較方便來參加的日子即可,因為基督徒相信每天都是上帝所賜的好日子。在禮堂布置與用品方面,以實際需要、實用為原則,節省不鋪張,不用祭品,不排罐頭山,不掛輓聯,以素雅白色花材為主。周年追思禮拜,則用教會式或家庭式,內容包括追思、安慰、贊美主。
墓園方面,多數都安葬於純基督徒墓園,每年省墓方便,而且因信仰相同,也就不需要看風水選方位、不上香、不燒紙錢、免祭品,全部都以鮮花來追思,整個儀式比較整潔、美觀、庄嚴。
若采土葬,則儀式分為:入殮、告別(安息)禮拜、安葬三階段。告別(安息)禮拜可以在喪宅辦理或移教會辦理均可。若是逝於醫院,則在太平間入殮,再移教堂告別(安息)禮拜、安葬。
火葬則多一道「火化」過程,儀式分為:入殮、告別(安息)禮拜、火化、安葬四階段。也可以先火化再到教會告別(安息)禮拜。

未完待續

㈨ 從《生民》看祭祀文化論文

你應該是順職10屆的新生吧?

㈩ 關於祭祀的文章

謂「祭祀」只是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宿願罷了,只算是過過形式,不必太較真,可是祖輩就不這么認為了,他們相信鬼神之說,信奉佛教,早已到了痴迷的地步。
禮拜天,不知是何緣由,便被老人們拉去大廟祭祀拜佛了。現如今是科技時代,信宗教的,早已寥寥無幾。也就是少數人罷了。寺廟坐落於河邊,由於常年沒有人打掃,早已變得破爛不堪,滿地的蠟油、煙灰,早已經被深深的嵌在了石板之中,只是在門、櫃子上都塗鴉上了一些神像,還有一些用蠟做的像,一身正氣,威風凜凜,顯得十分氣派。
我不願在這兒待太久,在拜佛時,也僅僅只是模仿前面的和尚,隨便鞠鞠躬罷了。過了幾分鍾,我顯得有些不耐煩了,不停的用腳去踢一些石子,也無暇去拜佛了,一心在研究那些神像。由於大多數人都在專心致志的拜著,我也不好意思走來走去。只是實在是太無聊了,老人不停地在念叨著什麼。亂七八糟的,十分嘈雜,我身邊的人拉著我也要跪下來念,我皺著眉頭,十分不情願地跪了下來,而念經,我也只是像一個調皮的頑童般在搗亂,根本不知道在念叨著什麼,總體來說,更像一個嬰兒在不停的哭鬧。終於休息了,我扯了扯我的奶奶,詢問她什麼時候才可以走,她似乎生氣了,對我說:「這么急幹嘛!」我看著奶奶那一副凶樣,也不敢再問了。
又開始了,這次顯得隆重一些,每個人發了一支香,低下頭,像是在默哀。有了香,我變像一個嗜酒如命的人找到了合胃口的酒,不停地玩弄著。一會兒把香不停地抖動著;一會兒將掉下來的香灰踩了又踩;一會兒又把香給折斷。玩了一會兒,我膩了。便吵著鬧著說要上廁所,奶奶默許了,我便匆忙地逃走了。就這樣來來去去了幾回,她便禁止我去了,說是什麼佛門重地,不許無理取鬧。我賭氣不理他,可卻不想我真的要上廁所了,可是無論我,再怎麼對奶奶說,她也像座雕塑似的不理我,我無計可施,總不能就地解決吧。我等不及了,隨手扔掉香,頭也不會的逃掉了……
這祭祀令我記憶猶新,想要生活幸福美滿,靠的是自己,而不是一味地去膜拜所謂的神仙。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