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風主題
⑴ 客家人的民風民俗(100字左右)
客家人是漢民族中的一支優秀民系,自古以來以重禮、講禮貌著稱。人與人之間相互信賴,保持著良好的人際關系。父母與子女之間,親屬之間,鄰居之間,長輩與晚輩之間都有一定的禮節。這種禮節人人都得遵守,若不,就會被人恥笑,甚至會罵你「少教導」。
客家人的禮節很多,很繁雜。
待客。客人光臨,男客人由男人陪坐,敬煙,女人奉茶。不能「打赤膊」、「穿內褲」接待客人,亦不能隨意彎腰曲背、架「二郎腿」,摳鼻子、玩腳丫。奉茶也很有講究,單獨奉茶給客人時要用雙手端,客人多時用托盤端茶。客人接茶坐著要起身,不起身要說對不起,我沒有起身。主人回答不用客氣。用右手五指,左手四指,寓意「五湖四海皆兄弟,人生何處不相逢」。
進餐。主人與客人進餐時,要客人或長輩坐上席,宴席上給客人斟酒要按座席的大小順序。以方桌、圓桌為例:陪客的在方桌坐8號位、圓桌坐10號位,斟酒則按座位的大小順序。這些規矩目前仍很講究,尤其是廣大農村。主人要給客人盛飯,請客人吃菜,不能侵佔客人座位,不能腳踏別人的凳子橫木,夾菜時只能夾自己一方的菜,不能目中無人亂夾亂挑。同一席的人吃飽時,不得離席,要把自己的筷子擱在自己的飯碗上表示等候之意(如遇有全席人把筷子擱在飯碗上,則表示不滿或表示沒有吃飽)或說一聲某某請慢吃,對不起我沒有等你。待客人回答:別客氣,才能離席送客。
送客。當客人提出要走時,主人要先挽留,客人確實要走,主人應為客人拿物、開門、送出大門。客人說請留步,主人才與客人拱手或握手告別。多人同行的,客人長輩或老者先行。
客家人還有很多禮節,如子女早晨起來、晚上臨睡要向父母或長輩問安,晚輩外出回來要給長輩打招呼,這是不可違逆的禮節。親友有了紅、白喜事都能主動相幫,互送禮物,就是平時有了什麼新鮮食品,均要與鄰里共享等等。
⑵ 關於客家文化傳統方面主題的教案怎樣寫
、《簡論河洛地區的秦文化》,《洛陽博物館建館四十周年紀念文集》,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
介紹河洛文化
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研究所
中華傳統信息庫
客家文化
走近客家
⑶ 客家文化具體有哪些
客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共同創造的文化,包括客家語、戲劇、音樂、舞蹈、工藝、民俗、建築、人文、飲食等方面。客家文化是中國南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華夏漢族文化中獨特而又不可多得的瑰寶。千百年以來,客家人極力地保留著自己獨具魅力的文化,使客家文化既傳承了中華民族優秀的漢族文化,又與時俱進地創造出了豐富多彩的文化。而廣東客家文化作為嶺南文化的重要支流,和廣府文化、潮汕文化一樣,都是古代南粵土著文化與中原漢族文化在上千年的相互融合中產生的相對穩定的文化。盡管客家文化遍布中國的廣東、福建、江西、廣西、四川、台灣等省份,海外的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泰國等,對分布如此寬廣的客家歷史源流的研究,卻直到20世紀才引起人們的廣泛注意。此前的客家源流也有一些零星的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中葉。
⑷ 客家人婚宴上,那些菜最能突出客家主題。
客家人的農家宴八人一台,俗稱八仙桌。客家人在喜慶、婚嫁、做生日、慶滿月、款待親朋好友,都會置辦上一桌「八盤」的佳餚來宴請客人,稱「筵席八盤」。
「客家八盤」其實就是最有客家特色的八道美味菜餚。和如今大多數喜事都在酒店舉辦不同,在過去,客家人辦酒宴一般都在祠堂進行。客家人是淳樸親鄰的,無論是誰家辦喜事、喪事,臨近的村民都會前往幫助。通常,人們早早就把祠堂打掃得乾乾凈凈,小孩們在大人的帶領下結伴把桌子凳子在祠堂擺好。正式的酒宴開始後,力氣大的婦人先把用飯甑蒸好的飯抬上來,接著,年輕一輩便開始往桌面上擺放客家釀酒、零食、水果等物什。最後,等一切就緒,便可以上「客家八盤」了。上這「八盤」,一般的次序是,先上金針炒豬雜或者木耳炒酸菜、酸菜炒竹筍等,謂之開胃菜;接著就是香芋扣肉,客家人喜歡把豬肉切成大塊方形,這道菜是在兩塊五花肉中間夾一塊香芋片,這樣做既避免了大塊豬肉的油膩,又使肉片上夾雜香芋之味兒;除了這兩道菜,八盤里還包括傳統的香菇煮豬手、肉片炒米粉、客家丸子(一般為豬肉丸),還有被稱為客家第一大菜、第一名菜的客家釀豆腐;當然,無雞不成宴,還得上一盤白切雞,這是自家飼養的農家雞,也是客家人招待貴賓必不可少的一道菜;最後再上一道:農家自種的青菜(一般為捲心菜、包菜,寓意團結、同心)。以上便是在客家農村喜宴中最為常見「八盤」。事實上,客家菜擁有著自己根深蒂固的菜餚文化,著重突出「田園之美」,除了這常見八盤,有的人家還會加上自家養的魚、山間採摘的一些野菜等能體現農家田園風情的菜餚。
喜慶、婚嫁、做生日、慶滿月等等都是人生中的一大喜事。既然是大喜之事,就要辦得熱鬧,並講究排場,既要顯示主人經濟上的富裕,還要體現自己的熱情與大方。所以在河源筵席中的「八盤」便成了當地人這種意願的載體。只要對飲食內涵有著深入了解的人便一定知道,任何的一種長期存在著的固定席面,不論它是流行與上層的高檔席面,還是暢行於民間的普通席面,都必須有一個被那一層次的飲食群體所認同並共同採用的狀況,而客家八盤就擁有這樣的群眾基礎,從古流傳下來,已經成為了一種獨特的文化形式。客家人無論是大小喜事,還是款待遠近賓客的宴席,都以「八盤」為主角。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市某些村落,還有在辦喪事時,用「九盤」、「十一盤」、「十三盤」等習俗。
農村人家的「八盤」不僅是代表著客家人的飲食文化,它更是一部客家人的《網路全書》。而現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傳統的「客家八盤」也會加上海鮮之類的非客家傳統菜餚,八盤逐漸往「十二盤」、「十四盤」「二十盤」等發展,但是無論其如何發展,均離不開特有的客家特色
⑸ 以客家風格為題作文
任何一個地區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風格.特色的地方文化便成了地方的名片和品牌.龍岩是享譽海內外的客家祖地和著名僑區.閩西又是客家人的主要祖地和聚居地之一,全市七個縣(市、區)中有五個縣的居民以客家人為主,稱「純客縣」.閩西客家文化、建築、民俗、風情積淀深厚、豐富多彩、獨具特色.客家文化必定成為龍岩獨具魅力的文化品牌,文化龍岩的打造,離不開客家文化這一濃厚的文化傳統,也才能讓文化龍岩展現個性文化風格.
文化是抽象的,但文化符號是具體的,文化一切表現莫不以符號為手段.客家文化符號是經過時間洗滌後積淀下來的的精華,體現著客家民系的文化特色,記錄著客家人的發展歷史,透露了他們生活的行為規范和價值取向,傳遞著他們的生存經驗和理想,以及留給後人能提升精神完善自身的信息.文化符號在城市文明建設、和諧社會建設中都能滲透和鮮明呈現出來.
和諧是中華和文化所追求的最佳意境,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道德理念和基本價值取向.客家人也始終用「和文化」的理念維系著民系的生存發展和族群團結, 在開拓奮進的道路上保持著「和文化」的價值選擇, 並用「和文化」的絲線編織著多姿多彩的民俗生活,創造著體現「和文化」精神的建築器物.「和文化」對於客家人是民系性格、生存方式和精神信念,維系著民系的生存和發展,達到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的境界,使客家社會成為和諧社會的典範.胡錦濤總書記在參觀永定客家土樓時,稱贊「客家土樓是中華文化瑰寶,是大家庭、小社會和諧相處的典範,希望一定把祖先留下的這份珍貴遺產守護好、傳承好、運用好」.
客家文化中無論是物質形態還是精神世界,文獻典籍、藝術珍品、規章建設、器物營造等文化符號上無不閃耀著客家「和文化」的光芒.
以族譜為主要文獻形式記載了客家民系繁衍生息和諧的歷史.客家人特別重視記載本族血脈世系的宗族族譜,是各民系中最為突出的.客家族譜是客家人珍貴的文化遺產,是姓氏血緣親族的總徽記,是聯結海內外客家裔孫的文本紐帶.
以客家方言、山歌等藝術形式承載了客家和美文化的內容. 不論是帶有唐宋古韻的客家方言,抑或是承襲了先秦遺風和魏晉風流的客家山歌,都洋溢著國風和暢的特色.雖然不同區域客家人音調有所不同,抑或是客居海外遠離故土的客家人都不影響相互間的溝通,客家話成了客家人相互認同的中介,維系著他們族群和諧穩固的發展.客家山歌旋律優美,語言樸素生動,或謳歌生活, 或勸誡後人, 或傳遞美好情感.歌詞文采富麗, 句式對仗工整, 透出客家山歌的秩序美感.客家山歌是男女之間表達美好情感,勞作里尋找寄託,聚會聯絡情感的手段,給人和諧美好的熏陶.
以風水理念自然崇拜的信仰形式表現客家和諧的生態觀.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本關系之一,人與自然和諧是和諧觀重要內容之一.客家人居住區域大都為山區等環境比較低劣的地區,客家人在生存與發展中,與大自然的交流平衡融合中,以風水理念和自然崇拜為主要表現形式,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和諧生態觀.
以多姿多彩的特色民俗活動展現客家和諧小社會的精神風貌.客家的民俗活動很豐富,不管是什麼形式,都突出一個宗旨,和諧熱鬧歡快,有利於家族的發展和幸福,而且帶給你眾人拾柴火焰高,一家好不是好,家家旺才是旺的心情,展現了客家和諧小社會的精神風貌.
以土圓樓為突出代表的建築物反映了客家人和的審美觀念和價值取向.客家土樓,是把中國和諧審美觀念凝聚在建築藝術中的典範.客家地區,從閩西的土樓到粵東的圍屋,一座座土樓星羅棋布分布在青山綠水之中,客家人在這里和諧共存,形成了獨特的景觀.土樓里,客家人團結友愛、和睦相處、代代相生,演繹著大家族和諧的生活方式,表達著客家人的內聚力和族群秩序,顯示出聚族而居,和睦共處的整合力量,用建築藝術語言抒寫了客家人和諧的審美觀念和價值取向.
文化的符號是代表這一文化的群體的象徵,客家「和文化」的符號系統在和諧龍岩建設中發揮著自己獨特的功能.
認同功能.一個民系與別的民系有何區別,一定有自己的文化標識,那麼客家族「和文化」符號便起到了族群認同的功能.不忘祖宗言,編著譜諜,同族而居,保留古老民俗,慎宗懷遠,熱情好客都是族群認同的的重要符號.客家人歷來有著強烈的族群意識和文化認同,於是海外各地客籍社團和個人頻頻開始到客家祖地尋根謁祖、會親訪友、旅遊觀光、經貿洽談、建廠辦學,報效桑梓,加強與促進同海內外客家鄉親在文化、經濟領域的友好聯系與合作.
協調功能 和諧意味著協調、平衡、和美.客家人「和文化」符號必然也具有協調的功能,協調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客家人在選擇居住環境、建築土樓、飲食文化、宗教信仰中都十分尊重自然,注重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客家人能在不利的生存環境里繁衍不息是與他們的和諧自然觀是密切相關的.客家人聚族而居,一個土樓里是一個和諧的大家庭小社會,他們朝夕相處,分享喜慶,困難相幫,不分彼此,同心協力;客家人熱情好客,重視禮尚往來,營造共求發展的環境,達到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
教化功能 客家人重視教育,教育寓於日常生活和文化傳承之中,各類文化符號起著教化族人與後代的作用.如客家族譜家規家訓中客家人特別重視愛國愛族、孝敬老人、勤儉持家、讀書入仕、和睦鄉鄰、人品端正等內容.客家語言特色鮮明,並流傳著許多故事、格言、楹聯、諺語、山歌、戲曲等,反映了客家人在道德、修養方面強調節儉、勤勞、正直、求和、禮讓,傳頌著客家人尊崇的純朴風氣和美德,都對客家人陶冶性情,培養美好情感的,培養純正民風,起到潛移默化的感化作用.
調解功能 鄉村生活中沖突是必然有的,客家人也不例外,宗族間的械鬥、家族間的紛爭以及家族內的磨擦沖突時有發生.客家人「和文化」符號有其獨特的調解矛盾的功能.客家人是宗族社會,尊老是一大特徵,因此遇上沖突,長輩出山,或村裡威信高的人出面調解,常常能收到化解恩怨的作用.客家諺語、山歌、故事等形式包含著許多為人處事的道理,勸解人要學會放開心胸,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相當有哲理和說服力,潛移默化中使客家人形成了比較寬闊的胸懷和包容的心理.
在文化建設中發揮客家文化的作用,一方面要構建客家文化符號系統大廈,有利於疏理文化事象,並發掘它對客家社會繁榮發展帶來的功能,有利於更准確地有針對性地做好保護和傳承客家文化的工作;還需要加強客家文化符號的宣傳構建工作,滲透到客家社區建設中.另一方面,運用到客家文化產業開發中去.如客家文化旅遊要突出客家文化符號具象,引導遊客感受客家文化的真正內涵,特別是旅遊產品開發中融入客家文化符號信息,不照搬外地旅遊產品,也能帶來更高效的旅遊文化經濟價值,從目前現狀看是相對薄弱欠缺的環節.
⑹ 幼兒園小班客家文化主題教學活動總目標
摘 要:鄉土文化是培養幼兒鄉土情感、提高幼兒教師自身素質、構建特色園本課程的重要途徑。河源地處客家地區,有著歷史悠久、內容豐富的鄉土文化――客家文化,如何將河源客家文化融入幼兒園教育中,成為當前一項重要的課題。主要結合我園開展課題研究,從收集資料、開展活動、完善課程、加強實踐等方面進行探索,闡述了河源客家文化在幼兒教育的運用策略。
關鍵詞:河源;客家文化;幼兒教育
隨著幼兒園課程改革與實踐的不斷深入,開發特色教育資源,構建園本課程是現代幼兒教育的新趨向。鄉土課程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育資源已日益受到重視,並逐步滲透到幼兒園的教育教學中,為幼兒教育教學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作為「客家古邑」的河源,客家文化絢麗多彩,源遠流長。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各種文化綜合交錯,慢慢地,許多人就淡忘了河源客家文化,淡忘了客家人的優良傳統。為了弘揚和發展河源客家文化,讓客家山歌、客家童謠及客家人的優良傳統、風俗代代相傳,如何將河源客家文化融入幼兒園教育中,便成為當前一項重要的課題。最近兩年,我園在市教研室的指導下,結合本園實際,開展「河源客家文化在幼兒教育中的運用研究」課題研究,通過開發鄉土課程,既彌補了目前幼兒園教育資源的不足,拓展幼兒園課程的內容,又通過各種活動,讓孩子發現家鄉的美麗,了解家鄉的客家文化,激發幼兒的自豪感和熱愛家鄉之情,而且能使幼兒從小萌發學好本領、長大建設家鄉作貢獻的願望。下面就結合課題研究的實踐,談談河源客家文化在幼兒教育中的運用策略。
一、通過創設環境營造傳統文化氛圍
綱要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因此,為了發揮環境創設在幼兒教育中的作用,可以利用鄉土文化資源為幼兒創設相應的環境,營造出傳統的文化氛圍。
例如,在幼兒園外牆上噴繪各種蘊含教育意義、體現河源客家文化的圖案,掛上一幅幅體現客家風情的藝術品,如河源客家古屋、河源客家女、恐龍等。在幼兒園的走廊、各個活動室內外,可以通過「圖文並茂」的形式展現客家山歌和客家童謠,以此營造出濃厚的客家傳統文化氛圍,使幼兒如置身在客家文化的大家庭里,耳濡目染,深受感染熏陶。
二、根據教育目標選擇活動內容
綱要要求「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所以,要把豐富多彩的客家鄉土文化真正融入幼兒教育中,就必須要結合幼兒的年齡特徵和發展規律。可通過采訪、參觀,從幼兒的視覺、教育價值方面選擇貼近幼兒生活,易於被幼兒理解和接受的內容,並根據各年齡段制訂目標。
例如,在小班,可選擇朗朗上口、趣味性強的童謠和生動活潑有趣的游戲等內容進行教學,通過學習,教育幼兒要講文明、講禮貌、有愛心、孝心,激發幼兒積極參與游戲,掌握游戲的一些動作技能,增進身心健康。在中班,可讓幼兒了解揚名海外的「客家釀豆腐」「東江鹽�雞」「客家釀豬紅」「客家菜卷」等。而在大班,可讓幼兒認識客家山歌的特點,感受其唱腔、曲調和風格,初步學習節奏明快、簡潔易學的客家山歌等。
三、將活動內容跟主題探究有機整合
綱要中提到:「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因此,在教育實踐中,我們要以本土資源內容為載體,將河源客家文化滲透到主題探究活動中。河源客家文化豐富多彩,為了切合孩子的年齡特徵和認知特點,各級各班可以根據本班特點選擇適合本班孩子探究興趣的主題探究活動。
例如,大二班老師通過孩子們對形式多樣、五顏六色的客家衣服產生的濃厚興趣,生成了主題探究活動《衣服》。整個主題探究活動從欣賞客家服飾開始,層層拓展,到幼兒了解衣服的演變過程和生產加工過程,學會染布、設計衣服、設計未來的衣服、動手量衣、裁剪、走模特秀等,既培養了幼兒對民族文化的熱愛和認識,感受服裝的美,又提高了幼兒的動手能力和表演能力,發揮了幼兒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讓幼兒樹立了從小學科學、用科學的志向。
再如,小一班老師通過孩子們對「河源客家美食」中的五指香雞、東江鹽�雞、白切雞等客家菜餚中的主材料「雞」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生成了探究主題《雞》。利用兒歌、故事、歌曲、繪畫等多種形式開展了小雞出殼、製作彩蛋、離群的小雞、各種各樣的雞、雞蛋真好玩等活動,與孩子們一起了解了雞的基本特徵及生活習性,知道了它們與人類的關系。如小雞究竟是從哪兒來的?雞蛋怎樣才能變成小雞?知道了如何用多種方法區分蛋的生熟。培養了孩子們認真觀察、分析、處理問題等方面的習慣,發展了幼兒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幼兒學會了用繪畫、折紙、手工製作等方法表現小動物的特徵,激發了幼兒願意參與藝術活動的興趣。
四、充分挖掘教學資源豐富活動形式
綱要指出:「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是教師以多種形式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幼兒生動、活潑、主動活動的教育過程。」因此,為了讓河源客家文化在幼兒教育中發揮更好的作用,需要結合教育目標,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具體內容如下:
1.將客家文化滲透到一日活動之中
在幼兒的常規教育活動開展客家文化課程,是一種隨機的、潛移默化的、在真實現場展開的活動形式,通過挖掘幼兒日常生活中豐富的教育資源,引導幼兒在其中體驗發現、探究客家文化,感知客家文化的學習快樂。在時間上,為確保鄉土課程的開展,我們緊扣綱要的目標,將鄉土課程融入幼兒的一日活動之中。例如,每天早上,老師們用客家方言和幼兒問好,並帶幼兒一起玩客家游戲如跳繩、打石子、跳格子等,利用早午飯後和幼兒玩手指游戲和朗讀客家童謠。為了讓幼兒直觀地了解河源的客家歷史文化,我們帶幼兒參觀了恐龍博物館、客家文化風情館、鱷魚湖等,還請了劇團的客家山歌老師來園教老師和幼兒學唱山歌,並在幼兒園一樓創設了一個「每日之星」的舞台,讓幼兒輪流在每天下午家長接人的時間段在舞台上大膽地展示自己會念的童謠或山歌,不僅鞏固了幼兒對童謠、山歌的掌握,而且激發了幼兒學習客家童謠、山歌的興趣和表演的慾望。每天,幼兒們充滿天真、甜美的聲音里朗讀或演唱出來的客家童謠和客家山歌美妙地回盪在幼兒園里,讓家長們聽著、看著,形成了我園的一大特色。這樣將鄉土課程靈活地滲透到幼兒的一日活動中,真正做到情境化、生活化。
2.結合節日開展活動,感受客家傳統節日的文化習俗
例如,在三八婦女節到來之際,為了引導幼兒學會感恩、學會關心,幼兒園開展了慶「三八」河源客家美食節活動。活動首先通過老師與幼兒一起探討河源客家美食,讓幼兒與家人共同參與製作美食。然後活動當天邀請家長參與活動,將幼兒與父母一起製作的美食帶進幼兒園,與大家共享。通過這次活動,不僅鍛煉了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增長了知識,而且幼兒與媽媽在愉悅、輕松的活動氛圍中加深了母子之間的情感,充分感受了集體活動的樂趣和節日的快樂。
再如,為了慶祝中秋佳節、迎接國慶節的到來,讓幼兒感受客家人過中秋的文化習俗,我園開展了「慶中秋・迎國慶」親子燈謎會暨月餅品嘗會活動。通過活動的開展,進一步加深了幼兒對客家傳統中秋節的認識,了解了過中秋節的風俗習慣,體驗了過中秋節的快樂。
實踐證明,通過兩年半來的探索、研究和實踐,幼兒得到了客家文化的熏陶,將愛我河源、愛我家鄉的情感植根於幼兒心靈。我們將充分利用課題的研究成果,力爭把成果轉化為可操作性的教材和資料,為幼兒園本土教育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鑒,同時著力打造幼兒園本土特色課程,努力創建具有現代化教育水平的客家古邑品牌園。
⑺ 客家人民俗風情,簡單一些。
客家民俗風情
客家話
客家方言是漢語八大方言之一,以唐宋漢語為基礎,以百越土語為輔助的一種語言共同體,是客家文化最顯著的標志之一。全世界客家人公認的純正客家話是以梅縣話為標准音的。在梅州,客家話播音已成為廣播電視台的一大特色,《客家話方言詞典》也已修訂出版。
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有很多種類,但主要由情歌、斗歌、即席演唱三大精華部分組成,此外還有習俗山歌、述事山歌、尾駁尾山歌等等。常用比興、直敘、比喻、雙關等手法,吸收了梅州當地的原瑤、畲民族的民歌表現手法,加上客家語言本身的豐富表現力,顯示了其獨特的藝術魅力。
客家節日
客家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等和一些地方性的神社祭會、農事會,如觀音誕、伯公誕、灶君節以及天穿節、立秋節等。節令的民俗活動起源很早,如春節,源於上古社會的「臘祭」,「過年」的傳統也起源於上古。除過年過節,還有四時節令,以及其它俗信紀念。這些活動表達了人們的善良心靈,特別是隨著時代的前進,人們在傳承舊俗中,不斷摒棄陋俗、繼承良俗、增添新俗,使傳統的歲時節令民俗活動更加絢麗,展示出中華民族客家人的傳統文化風采。
客家禮儀
嫁娶禮儀: 嫁娶禮儀有「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反映了客家人對人丁繁衍興旺的期望。
客家人的祖先來自中原,所以他們的婚姻禮俗深受古時風尚習氣的影響;客家人屬性成規,男婚女嫁定要「明媒正娶」,才不為鄉人譏笑。
客家人的婚姻方式,都依照古制「六禮」。所謂六禮是:「說親、送定、報日子和送聘金、盤嫁妝、接親與送親、拜堂與吃面碗雞」。
慶壽:
擺壽堂,行壽禮,兒女親朋要致頌祝辭,送賀禮壽匾等。一般在壽辰舉辦家宴,為老人添置一些衣服、用具,以表孝心,同時邀請嫡親姑表姐妹回鄉為老人祝壽。
客家祭祀
客家人對於喪葬之俗,做得十分周到,甚至過於繁文縟節。客家人祖先崇拜意識很濃,對慎終追遠的事,十分重視。一般喪葬儀規可分為葬前、埋葬和葬後三個部分,或謂之三個階段。
客家農事
客家人多住山區,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農產品,以水稻為最。客家地區的水田,近山用溪水,靠河用河水。皆以水車灌水入田。農家肥料,以「漚糞」或「漚火爐灰」作糞種,參上石灰肥田。稻穀成熟後,收割時,不僱工,約上左鄰右舍的婦女,到時她們自帶鐮刀來田裡幫助割水稻,這叫「幫工」。遇到她們各家收割水稻時,被人「幫」過工的婦女再「幫」人家的工。是客家人團結互助、平等相待的好傳統的充分表現。
客家圍屋
圍屋,布局嚴謹,講究坐向、主次、對稱,外觀均衡、莊重,表現了儒家正統文化的審美旨趣和高度的建築水平,集居住、貯存、晾曬、加工、防盜、防火等設施於一體。客家先民建造土圍屋,是明末清初時期,當時贛粵邊境匪盜四起,社會動盪不安,客家的大戶人家為有效地保住自家性命,保住集聚的財產,不惜耗費巨資苦心經營修築,其結構形式由粵東客家標准格式——圍攏屋發展變化而成。這一座座固若金湯的龐大建築,四角建有炮樓,樓內連通,相互呼應,火力交叉如網;御火攻,圍內設有多處消防注水口;防圍困,圍內置設多處糧倉……對於圍屋,如果分得細一些,還可以看出兩種基本模式:實心式和空心式。實心式為圍內主體建築採用「廳堂式」,只是將兩側橫屋升高,連成全封閉式的方形圍屋平面;空心式為圍內不設主體建築,只沿圍的四周建房舍,中間除水井外,就是一個大禾坪。
客家服飾
客家服飾中男女區別不明顯,上衣是「大襟衫」,右邊斜下開襟,安布鈕扣,講究的用銅鈕。女服只在襟邊加一兩條邊(講究的綉花邊)。客家服飾講究樸素實用,寬敞簡便。客家成年人的服裝基本上以藍、靛青和黑色為主色調。在婦女和兒童的頭飾和服裝上,客家人喜歡紅、粉、綠、黃等鮮艷的色彩。農村女子普遍系著一種圍裙以「掩腹」,其實可以掩胸,下擺寬及兩側,上端縫花刺綉,另加「頸鏈」、「腰鏈」和「牙牌」、「手鐲」等服飾。姑娘梳辮,少婦盤髻。勞動者則多穿對襟短衫,俗稱褂哩。讀了書的男子多改著西式褲。鞋襪方面,多穿布鞋,是家庭婦女自製的。
客家民間工藝品
陶瓷:大埔縣高陂鎮以盛產優質陶瓷名揚天下,素有「白玉城」的美稱。傳統產品有青花、青釉、五彩,薄胎瓷等,暢銷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金木雕:金木雕以五華、大埔兩縣製作的金木雕工藝品最為著名,選取優質樟木,按動物、人物等造型設計,用平雕、立雕等刀法精雕細刻,經打光、油漆、貼上金箔而成。大埔工藝廠生產的「觀音過海」、「水漫金山」等工藝品,榮獲廣東工藝美術優質產品獎。五華縣工藝廠製作的「八仙騎八獸」金木雕掛屏,榮獲全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銀杯獎」。
竹編工藝品:梅州工藝廠生產的程式吊籃、提籃、花盆套、各種動物等竹編工藝品,造型逼真,製作精美,富有藝術感染力,產品遠銷日本、美國、港澳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彩色立體木雕:彩色立體木雕為興寧市工藝廠的傳統產品,所產「金鷹」、「角鷹」、「孔雀」、「天鵝」等彩色立體木雕工藝品,曾獲國家輕工部優秀產品「銅獎」。
⑻ 客家話風格
客家話有以下特點:
語音上:多送氣音,古全濁聲母,不論平聲仄聲,大多變讀為送氣清音,如,「別,步,抱」多讀作[pʰ-],「地,大,弟」讀作[tʰ-],「在,字,坐」讀作[ tsʰ-],「舊,舅」讀為[ kʰ-]。古非敷、奉聲母部分字今讀作,而客家語讀重唇音,如「斧,分,放,腹」念[p-],「孵,訃」讀[pʰ-],「扶,肥,飯」也念[pʰ-]。古曉匣母合口字,客家語中多讀[f-]聲母或[v-],如火,花念[f-],「話黃換」念[v-]。古是曉組聲母(如「基,欺,希」的聲母),在細音前不齶化,仍保留舌根及喉音[k-][kʰ-][h-]的讀法;大部分地區沒有撮口呼韻母,撮口呼韻母混入齊齒呼韻母;古鼻音韻尾和塞音韻尾各地不同程度地保留著。
聲調上,多數地區是6個聲調,少數地區有5個或7個聲調。閩西長汀話,連城,清流都沒有入聲,剩下平聲分陰陽,去聲分陰陽,上聲自成調共5個調。粵東客家語平聲入聲分陰陽,上去不分陰陽。閩西客家語的永定話,上杭話保留陰入陽入兩個聲調。
詞彙語法上,最明顯的是保留了不少古漢語詞語。如「禾(稻子),食(吃),索(繩子),面 (臉)」。還有一些具有本方言特色的詞,如"目珠(眼睛)目汁(眼淚)"等。在語法上,常用一些如「老, 公,子,哩,頭」等前綴、後綴;用一些特定的助詞或詞語(如「黎,咧」等)表示動作時態;通過變化指示代詞和聲調變化區分近指和遠指等等。
⑼ 客家民風民俗
客家習俗客家人的習俗大致上包括全國性的傳統歲序節俗,地方性崇拜、禮節等。
☆春節:有拜年,游樂活動等,是最隆重的節日。
☆立春:即交春。
☆元宵節:正月十五是中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元宵節吃元宵,玩燈,賞燈,猜燈謎。
☆二月二:開正節。
☆清明:客家掃墓習俗多從春分開始,清明達到高潮。
☆端午:客家普遍稱為五月節或者端陽節。節日主要內容是吃粽子,雄黃酒,龍舟賽。
☆七月節:也即鬼節。
☆中秋:民間通稱八月節。吃月餅,賞月等風俗大體各地相同。
☆重陽節:客家人叫「九月節」。
☆冬至:客家人有「冬大過年」之說。
⑽ 客家人的民俗文化有哪些
客家大都是唐宋時期中原地區移民來的。客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融合和同化了一些土著少數民族,同時將其風俗也吸收、融合於自己的風俗之中,又在與其他地區、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吸收、融合了他們的良風美俗,加上客家人口眾多,居住地域廣大,形成了「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所以,客家風俗在傳承和變異中,顯得特別豐富多彩,包羅萬象。
生產風俗:
來賓良江的客家人,每年正月十五人們走訪親友後,都要舉行隆重的家宴,合家老少及分灶了的兄弟團聚,由年紀較老、生產經驗豐富的家庭成員,根據歷年和來年的情況進行分析、估計,作出一年的生產安排,較年輕的家庭成員則在旁補充。然後集中力量翻地、耙地、種玉米,完成這些工作後,迎來了繁忙的春耕。「二月灶」(農歷二月二日)那天,天乍蒙白,人們(主要是婦女)爭先恐後擔著蠟燭、香、葷菜、糯飯去祭拜「灶王」,祈求神靈保佑來年風調雨順,生產豐收。嗣後,種下甘蔗,撒播水稻種子。待秧苗長均,抓緊時間進行春耕工作。由於春耕工作較繁重、緊張,人們多是互相幫助完成插田。管理工作則是各人的事了。作物即將成熟的時候,一般由老人決定什麼時候收割,小孩不得多言。夏收時,各種家畜、家禽業已長大,塘里也可以捕撈,客家人歡歡喜喜擺上一桌最豐盛的飯菜,又得「洗一次眼睛(意大嚼大吃)」。中元過後,人們又忙乎秋種秋收,其後,集中力量把種植的作物部分出售,飼養的豬、鴨、鵝、魚上市。
生活風俗:
廣西的客家人在生活風俗上保持了勤儉節約、聚族而居的特點。來賓的客家人仍兩稀一干,早上、中午吃粥,晚上吃飯。主食大米飯、大米粥,由婦女在早上煮好,涼冷,放進櫥櫃,粥白天吃,飯晚上吃。飯是倒出米湯後干燜而成。他們不喜歡吃爛飯,故用此法煮飯。吃粥時,喜歡熟鹽拌粥。其副食是豬肉及各類蔬菜,不定時吃牛肉及其他肉類。一般豬肉是切片,水煮熟,炒干,放入佐料即成。蔬菜是用油炒熱後,放入配料即盛入碗。客家人的佐料不外乎姜、蒜、蔥、醬、五香粉、味精。他們的傳統名菜是扣肉、白斬雞、醋排骨、醋大腸以及炒醋醬鴨。風味食品是冬米糖、酸刀豆、辣椒,曬到半干程度,放入酸壇,鮮黃即可打開食用。逢正月初二、十五、端午節,客家人都要包粽子,有肉粽、綠豆粉粽等,作粽用的餡都事先用八角粉、胡椒粉、醬、鹽制好。裹粽用粽葉。農歷二月初二、清明,都煮糯米飯,放入糖,再用樹葉染成不同顏色,香甜可口。冬至。都要吃糯米粉、肉餡製成的水煮饃。他們沒有喝開水的習慣,口渴了,多以粥水、米湯代替,喝茶很少,喝酒多是自家釀的米酒。
來賓客家人的房屋都是大瓦房,傳統的房屋為平房,廳堂分為上廳、下廳,中間為天井,上廳後面是儲藏室,上廳正宗擺八仙桌、掛鏡屏,鏡屏上面是祖宗牌位。吃飯在下廳,冬天烤火也在下廳。上廳兩側是大寢室,為老人和已婚夫婦使用,下廳一側為小寢室,是未婚青年使用,另一側為廚房,豬牛圈則在房屋的左右兩側。照傳統俗規,舊房多留給長子住用。
節日風俗:
客家人的傳統節日是春節、元宵、清明、六月六、中元、中秋、冬至、送灶王等節。春節是大節,年貨豐富,多是臘味,包粽子、炒花生等。正月初一不能殺生,且要點燈,說吉利話,一般要回自家吃飯;初二方可開懷痛飲,也是春節時期回娘家的日子。春節的娛樂活動,最重要的是舞獅上門拜年。清明節時,客家人喜歡包粽子,再次大吃一頓。「二月灶」,煮糯米飯殺雞拜灶王,求得一年豐收、順利。三月清明是傳統的掃墓節,煮甜糯飯,備酒菜,巡迴祭掃祖墓,客家人又隨便加一次菜,也算是一個節日。端午節,包粽子。六月六,備酒菜。中元節,是一年內的第二大節,殺雞殺鴨宰魚,女兒、女婿及諸親戚都要返回看望老人,熱鬧一番。中秋節,備水果、月餅賞月。重陽節,出外登高。冬至,吃一種比水餃大,用糯米粉裹外,餡為魚肉、豬肉、蘿卜丁的水煮饃。送灶王那一天,即十二月二十三日(農歷),也是一節日。除夕那天,客家人全家停止工作,集一年的各種收獲,隆重地吃一頓團圓飯,在外工作的家人,都要趕回來團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