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恨水素材
1. 關於語文素材的
追求愛情:梁山伯與祝英台
《梁山伯與祝英台》與《白蛇傳》、《孟姜女》、《牛郎與織女》並稱中國古代四大傳說。其中,梁祝傳說是我國最具輻射力的口頭傳承藝術,也是惟一在世界上產生廣泛影響的中國民間傳說。梁祝故事在民間流傳已有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可謂中國家喻戶曉,流傳深遠,被譽為愛情的千古絕唱,有東方《羅密歐與朱麗葉》之稱。
這一個美麗、凄婉、動人的愛情故事,多少年以來就流傳在上虞的曹娥江畔、流傳在俊美的龍山腳下。
東晉時期,浙江上虞縣祝家莊,玉水河邊,有個祝員外之女英台,美麗聰穎,自幼隨兄習詩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學,恨家無良師,一心想往杭州訪師求學。祝員外拒絕了女兒的請求,祝英台求學心切,偽裝賣卜者,對祝員外說:"按卦而斷,還是讓令愛出門的好。"祝父見女兒喬扮男裝,一無破綻,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強應允。英台女扮男裝,遠去杭州求學。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學的會稽(今紹興)書生梁山伯,一見如故,相讀甚歡,在草橋亭上撮土為香,義結金蘭。不一日,二人來到杭州城的萬松書院,拜師入學。從此,同窗共讀,形影不離。梁祝同學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愛山伯,但山伯卻始終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並沒有特別的感受。祝父思女,催歸甚急,英台只得倉促回鄉。梁祝分手,依依不捨。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斷借物撫意,暗示愛情。山伯忠厚純朴,不解其故。英台無奈,謊稱家中九妹,品貌與己酷似,願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貧,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時,豈知祝父已將英台許配給家住貿阝城(今鄞縣)的太守之子馬又才。美滿姻緣,已成滄影。二人樓台相會,淚眼相向,凄然而別。臨別時,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後梁山伯被朝廷沼為鄞縣(今奉化縣)令。然山伯憂郁成疾,不久身亡。遺命葬貿阝城九龍墟。英台聞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時,繞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慟感應下,風雨雷電大作,墳墓爆裂,英台翩然躍入墳中,墓復合攏,風停雨霽,彩虹高懸,梁祝化為蝴蝶,在人間蹁躚飛舞。
【歷史淵源】
關於梁山伯與祝英台這兩個人,有資料這樣記載: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兩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俠女,劫富濟貧,曾三去馬太守家盜銀,最後中馬之子馬文才埋伏死於亂刀之下。百姓將其厚葬並在墳前立碑,正面刻「祝英台女俠之墓」,背面詳記其事。年久,該碑下沉於地下。梁為浙江寧波府銀縣縣官,清正廉潔,中年喪妻,無子,死後入葬時刨出祝之墓碑,眾惋惜之餘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為梁擇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為梁,紅者為祝
目前有關梁祝的主要考古發現和史料記載:
(1)據魏晉史學家考證,「梁祝」故事發源於河南省駐馬店市汝南縣馬鄉鎮,故里遺址現有梁祝墓、梁庄、祝庄、馬庄、紅羅山書院、鴛鴦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橋(草橋)及梁祝師父葬地鄒佟墓等。
(2)在古鄒邑西鄰微山湖北岸的馬坡村,有一立於明代正德年間的墓碑,墓碑歷經淤積長期深埋,直到1995年才被發掘出來。這是全國現有九處梁祝墓中,惟一的一塊墓碑,全文843個字,與神話傳說戲曲截然不同,不僅載明了二人合葬的地方,還點明了地方官員指令二人合葬的原因。根據碑文記載得知,作為獨生女的祝英台,女扮男裝外出到鄒城嶧山求學讀書,自九曲村過吳橋東遇梁山伯,二人偕同,嶧山授業,晝則同窗,夜則同寢,三年衣不解,可謂篤信好學者。一日英台思鄉回家,山伯得知真相,往其門拜訪,別後不一載,疾終於家,葬於吳橋東(據鄒縣志載此橋在明隆慶年間被淹沒),英台眼見馬家迎親將至,苦思山伯,情深意切,遂捨身取義,悲傷而死,鄉黨士夫謂其令節,從葬山伯之墓。
根據碑文記載和實地考察,傳說中的梁祝故事原地為濟寧市。其理由是:在時間上馬坡石碑是記錄梁祝故事最早的。不要說該碑根據外紀所記,即便是立於正德十一年,也大大早於晚清時期的《寧波府志》、《宜興志》;從地理方位來看符合實際,梁祝合葬墓位於馬坡村西南,距北面祝英台所在的九曲村約三公里,而距東南梁山伯所在的薄梁村約十公里,如果祝英台到嶧山求學過吳橋與山伯相遇是合情合理的。
(3)江蘇宜興的梁祝文化研究者長路曉農則認為,從歷史記載看,梁祝故事的文字記載最早在宜興。江蘇學術界、史志界、旅遊界的多位專家認為:從宋咸淳《毗陵志》至明代馮夢龍的傳奇小說中,都有大量文字及其他證據顯示,梁山伯和祝英台系宜興人氏。
(4)梁祝文化研究專家、寧波市鄞州區文聯主席麻承照說,根據他對《鄞州縣志》的研究,梁山伯應是鄞州人,祝英台應是上虞人。
(5)其實,「梁祝」的故事在寧波與汝南有著不同的版本。汝南傳說:在晉代,梁山伯與祝英台同窗3年,卻未能看出祝英台是女兒身,後來祝英台被許配馬家。梁山伯求婚不成,一病不起,臨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轎經過的路邊,讓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知後,身穿孝服出嫁,轎子經過梁山伯墳時,下轎拜祭撞死在柳樹前。寧波傳說:梁山伯是晉代鄞州縣令,是個清廉的好官,由於得罪了權貴,被殘害致死,老百姓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是明代來自上虞的俠女,劫富濟貧,後來被權貴殺害。當地老百姓為了紀念他們,就把兩個人合葬在一起,結「陰婚」。兩個傳說分別在兩地找到了考古證據。在汝南縣,至今留有梁山伯與祝英台墓,分列於馬庄鄉古官道兩側,出土的墓牆證明兩座均為晉代墓。梁山伯與祝英台並沒有訂婚,二人不可能合葬,這種分葬墓符合當時的風俗習慣。而在寧波,至今留有梁祝二人合葬墓。
(6)梁祝傳說產生於晉朝。現存最早的文字材料是初唐梁載言所撰的《十道四蕃志》。到了晚唐,張讀所撰的《宣室志》作了文學性渲染,可見其大致輪廓:「英台,上虞祝氏女,偽為男游學,與會稽梁山伯者同肄業。山伯,字處仁。祝先歸。二年,山伯訪友,方知其女子,悵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馬氏子矣。山伯後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適馬氏,舟過墓所,風濤不能進,問知山伯墓,祝登號慟,地忽逢裂陷,祝氏遂並葬焉。晉丞相謝安奏表其墓曰義婦冢。」
(7)現存較早、也較完整的是宋代明州(今寧波)知府李茂誠的《義忠王廟記》,文中說梁山伯生於公元352年農歷三月初一,死於373年農歷八月十六,終年21歲,未曾婚配;祝英台出嫁在374年暮春;梁山伯廟(又名「義忠王廟」)修建於397年。如記載可靠,「梁祝傳說」當產生在公元374年至397年這20多年內,完全形成則在宋代到清末。此後比較重要的文獻記載,還有明代馮夢龍的《李秀卿義結黃貞女》,清代邵金彪的《祝英台小傳》,後者出現了化蝶的結局。
(8)1997年7月,寧波的梁山伯廟出土一座晉代墓葬,墓的位置、規格和隨葬器物與志書記載的梁山伯鄞縣縣令身份和埋葬地相吻合,被認為是可信的實物資料。
(9)20世紀50年代,著名作家張恨水在創作長篇小說《梁山伯與祝英台》時,曾根據民間傳說,考證出10處起源地:浙江寧波、江蘇宜興、山東曲阜、甘肅清水、安徽舒城、河北河間、山東嘉祥、江蘇江都、山西蒲州、江蘇蘇州。
(10)有關梁祝的古跡,目前已發現17處包括讀書處6個,墳墓10處,廟1座。專家普遍認為,梁祝讀書處是受梁祝傳說的影響後形成的,不能反證其源頭。
【不同的版本】
雖然「梁祝」傳說人們耳熟能詳,但很少有人知道,「梁祝」故里究竟在哪兒,全國究竟有多少種「梁祝」版本。據中國民俗協會有關人員介紹,全國大約有10多個地方自稱「梁祝」故里,在聯合申報「世遺」的幾處,關於「梁祝」,也是各說各的故事。
(1)鄞州版本:金代縣令與明朝俠女結「陰親」
在浙江寧波,相傳梁山伯是金代鄞州縣令,是個清官,由於得罪權貴,被人殘害致死,百姓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則是明代上虞的俠女,劫富濟貧,後來被權貴殺害。為了紀念他們,當地將兩人合葬,算結了陰婚。鄞州現存梁祝合葬墓、梁祝故居。那裡流傳著一句老話,「若要夫婦同到老,梁山伯廟到一到」。
(2)上虞版本:祝家村是祝英台故鄉
傳說祝氏祖先原籍山西太原,南遷到此定居,原在上虞縣城教書為業,子孫移居上虞各地。我國第一部彩色戲曲片《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唱詞就寫上了「上虞縣,祝家莊,玉水河邊,有一個祝英台,才貌雙全……」據載,祝家村中原有一座規模較大的宅院,後因戰爭被毀,住宅面積約有500平方米,還有花園遺址。村邊有一個湖叫「千金湖」,有兩人合抱的金桂、銀桂,還有雲柏、石榴等古樹。還有祠堂及石碑,記錄著祝氏歷史。
(3) 杭州版本:梁祝在萬松書院同窗共讀
越劇《梁祝》中,有一段「草橋結拜」唱詞,說的是梁山伯與女扮男裝的祝英台在赴省城杭州讀書途中相遇,互認知己,便在「草橋」結拜「兄弟」,指的便是杭州東城望江門旁的草橋亭。而相傳梁祝同窗共讀之地,則是西湖上的萬松書院,故而,百姓又將此地稱為梁祝書院。它的前身為報恩寺,明弘治十一年改建為萬松書院,崇禎年間書院被毀。清康熙後,改辟為敷文書院。
(4)宜興版本:化蝶傳說根深蒂固
宜興最早記述梁祝故事的是《善權寺記》,始記於齊建元二年(公元480年),稱祝英台舊宅在宜興善權寺位置,梁祝自小一起讀書,後又到齊魯、東吳等地游學訪友,逐漸產生感情。梁祝傳說在宜興均有記載,「化蝶」情節亦在宜興形成,為國內學術界認可。宜興現有「祝家莊」、「梁家莊」等地名、遺址,還有觀音堂、荷花池、雙井、九里亭等「十八相送」遺址。宜興俗定農歷三月廿八為「觀蝶節」,用「梁山伯」「祝英台」為蝴蝶命名。
(5) 濟寧版本:士大夫們為梁祝修合葬墓
濟寧市微山縣馬坡鄉有「梁山伯祝英台墓記碑」,為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重修梁祝墓、祠時所立。碑文記載祝英台家居濟寧九曲村,其父祝員外因沒有兒子,十分苦惱。祝英台是為解父憂才女扮男裝求學。梁祝二人同窗3年,梁山伯病逝家中,祝英台悲傷而死。士大夫們被祝英台事父至孝及對梁氏矢一而終感動,為二人修合葬墓。現曲阜孔廟還保有「梁祝讀書處」,在嶧山上還有「梁祝讀書洞」、「梁祝祠」等遺址。
(6)汝南版本:梁祝同窗共讀卻未合葬
傳說在晉代,梁山伯與祝英台同窗3年,未能看出其女兒身。梁山伯臨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轎經過的路邊,讓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悉,身穿孝服出嫁,經過梁山伯墳時,提出下轎拜祭,趁人不備撞死在柳樹前。梁祝墓分開而建,各有墳頭。現汝南有梁祝讀書的「檯子寺」,也叫「紅羅山」,傳說這里曾有「紅羅書院」。紅羅山上傳說中梁祝擔水的井還在,井旁還有一塊碑,上寫「梁祝井」。
【情撼域外】
長篇小說《梁山伯與祝英台》2007年由日本僑報社出版發行,原作者為中國著名女作家趙清閣,譯者為日本梁祝文化研究所所長渡邊明次。
被已故周恩來總理稱為「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梁祝故事,多少年來其感人的情節在中國廣為傳頌,在日本卻鮮為人知。2002年退休以後自費前往北京外國語大學留學的渡邊明次,在語文教材里知道了梁祝,對其產生了極大興趣。他利用留學中國的4年時間,尋訪梁祝故事遺存地,進行調查研究。在中國導師的指導下,完成了中文論文《梁祝故事真實性初探》。其後,渡邊成立日本梁祝文化研究所,決定出版3部有關梁祝的書。他翻譯了趙清閣的長篇小說《梁山伯與祝英台》,把它作為「梁祝三部曲」的第二部。中國梁祝文化研究會會長周靜書特為該書撰寫序言,高度評價渡邊明次是全面尋訪梁祝文化遺存地的日本第一人,也是國外研究梁祝文化的第一人。
2. 張恨水的《金粉世家》最後的結局求大神幫助
1、小說結局
小說結局是金燕西和邱惜珍結婚,成了電影演員,把他和清秋的故事拍了出來,清秋帶著孩子看他的電影,看到一半便傷感的離去。
2、原著簡介
《金粉世家》是張恨水早期新聞生涯積累的生活素材的一次噴發,以一個豪門棄婦為貫穿線索,描寫平民女子冷清秋與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國務總理金銓的小兒子金燕西從戀愛、結婚到婚變、出走的悲劇過程。2003年被拍成40集電視連續劇,由陳坤、董潔、舒耀宣、劉亦菲等主演。同名電影還有1961年一部由李晨風導演的相關作品。
3、作者簡介
張恨水(1895年5月18日-1967年2月15日),原名心遠,恨水是筆名,取南唐李煜詞《相見歡》「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之意。張恨水是著名章回小說家,也是鴛鴦蝴蝶派代表作家。被尊稱為現代文學史上的「章回小說大家」和「通俗文學大師」第一人。作品情節曲折復雜,結構布局嚴謹完整,將中國傳統的章回體小說與西洋小說的新技法融為一體。更以作品多產出名,他五十幾年的寫作生涯中,創作了一百多部通俗小說,其中絕大多數是中、長篇章回小說,總字數三千萬言,堪稱著作等身。
3. 《金粉世家》的作者是誰
張恨水,原名心遠,筆名恨水,取自南唐李煜的《烏夜啼》「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之意!
4. 張恨水怎麼死的
張恨水晚年得病,於1967年在北京逝世。
張恨水(1895年5月18日-1967年2月15日),原名心遠,安徽潛山人。恨水是筆名,取自南唐李煜詞《烏夜啼》「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之句。
張恨水是著名章回小說家,也是鴛鴦蝴蝶派代表作家,在20世紀的漢語文學史、白話文發展史上有重要影響的作家。
他的作品情節曲折復雜,結構布局嚴謹完整,將中國傳統的章回體小說與西洋小說的新技法融為一體,更以作品多產出名。
他在五十幾年的寫作生涯中,創作了一百多部通俗小說,其中絕大多數是中、長篇章回小說,總字數近兩千萬言,堪稱著作等身。以《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緣》、《八十一夢》四部長篇小說為代表作。有一妻兩妾。
(4)張恨水素材擴展閱讀:
自1914年開始使用「恨水」這一筆名,其名取自李煜「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之句。
1918年,張恨水任蕪湖《皖江日報》編輯,開始寫作生涯。1919年發表第一篇小說《南國相思譜》,這個時期他的作品以描寫痴愛纏綿為內容,消遣意味濃重,均可列入鴛鴦蝴蝶派小說中。同年張恨水赴北平,先後任北平《益世報》助理編輯、天津《益世報》駐京記者。
1924年4月,任友人成舍我創辦的《世界晚報》新聞編輯,後又主編該報副刊《夜光》。此時,開始在《夜光》上連載第一部有影響的長篇小說《春明外史》,這部長達九十萬言的作品在此後的五十七個月里,風靡北方城市,使張恨水一舉成名。
小說對當時官場和社會的奇聞怪事,進行揭露、嘲諷和譴責,通過戀愛悲劇反映軍閥統治下的黑暗現實。作者自稱「用做《紅樓夢》的辦法,來做《儒林外史》」,小說它將言情內容與傳奇成分讀為一體,在傳統章回體式中融入西洋小說技法,吸引了各個層次的廣大讀者。
1925年2月,張恨水任成舍我創辦的《世界日報》副刊《明珠》編輯。先後在該報上發表多篇中、短篇小說。
1927年2月,張恨水開始在《明珠》上連載了他另一部更重要的作品《金粉世家》,從而進一步擴大了他的影響。《金粉世家》全書一百萬字,揭露當時上層社會和官場貪婪、偽善、腐敗的生活。
1927年10月,張恨水任《世界日報》總編輯。年底離職,先後在沈陽《新民晚報》,北京《益世報》、《新晨報》、《世界晚報》上,發表很多中、長篇小說。
1929年,他開始創作長篇小說《啼笑因緣》,全書約25萬字,含有了言情、譴責、及武俠成分,這部長篇,1930年在上海《新聞報》副刊《快活林》上連載後,成了家傳戶誦的讀物。
在發表的當時就因各大電影公司爭先要將之拍攝為電影而幾成新聞,由它改編成的話劇和曲藝也不在少數,而因《啼笑因緣》而作的續書之多更是民國小說中之最。
與徐枕亞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廣陵潮》、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俠傳》一起被稱作禮拜六派的「四大說部」。
1931年,張恨水以稿費收入創辦北華美術專科學校,自任校長,兼國文教員。著名畫家齊白石、徐悲鴻、李苦禪曾任該校教員。
是年,日軍入侵,東三省淪陷。為表示內心激憤,他把在《新聞報》上連載的長篇小說《太平花》增加了抗戰內容。這是他第一部鼓動抗戰的作品。
此後,發表了《熱血之花》、《東北四連長》、《潛山血》、《前線的安徽 安徽的前線》、《沖鋒》、《游擊隊》等一系列抗戰作品。在1932年還出版鼓動抗戰的短篇小說集《彎弓集》。他寫的抗戰作品,有很多是潛山家鄉人提供的素材,可歌可泣,親切動人。
1934年,張恨水由北平出發,游歷西北。他在西安先後會見了邵力子、楊虎城。這一行間他目睹陝甘人非人類的艱苦生活,而盤踞在西北的軍閥橫征暴斂,抓丁拉夫,更弄得民不聊生。
他大受震動,曾寫道:「在西北之行之後,我不諱言我的思想變了,文學也自然變了。」他以西北人民生活為素材創作了《燕歸來》、《小西天》兩部長篇小說。
1935年,張恨水應約去上海主辦《立報》副刊《花果山》,舉家遷至上海。次年往南京,與張友鸞創辦《南京人報》,編輯副刊《南華經》。1937年11月,他因病到蕪湖住院治療。
抗戰爆發後,他將很大精力放在寫作抗戰小說中,其中最受後人重視的是長篇小說《八十一夢》和《魍魎世界》(原名《牛馬走》)。
1938年初,張恨水離開潛山到漢口。當時,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戰協會在漢口成立,他被選為理事。接著,又去陪都重慶,加入《新民報》工作,任主筆、總社協理、重慶版經理,自編重慶版文藝副刊《最後關頭》。
1939年12月,張恨水開始在重慶《新民報》連載寓言式長篇小說《八十一夢》。這部作品觸犯了當時社會上的權勢人物,使張恨水受到特務的嚴密監視,只寫了十幾個夢便被迫停筆。
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向一千多人頒發了抗戰勝利勛章,張恨水也在其例。1945年底,張恨水離開重慶,輾轉回到北平。北平《新民報》創刊,張恨水任經理兼副刊《北海》主編。
從1946年到1947年,張恨水創作了《巴山夜雨》、《紙醉金迷》、《五子登科》等多部中、長篇小說。1948年秋,張恨水因故辭去《新民報》的所有職務,結束了40年的新聞生涯。
1949年1月31日,中國共產黨佔領北平,張恨水在《新民報》上發表了《寫作生涯回憶》。7月,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選舉產生全國文聯。張恨水被邀請,但是因為高血壓病突發導致半身不遂,而未能參加。
1954年,張恨水健康狀況開始好轉,便辭去文化部顧問職務,又專事寫作。1955年夏天,張恨水隻身南遊,經合肥抵安慶,回到闊別十年的故土。家鄉面貌的變化,使他激動不已,回到北京後,寫了中篇游記《南遊雜志》,發表於香港《大公報》。
1956年春末夏初,全國文聯組織一批作家藝術家到西北參觀旅行,張恨水應邀參加。回到北京後,寫作游記《西北行》,刊於上海《新聞日報》。
1967年2月15日(農歷正月初七)早晨,張恨水正准備下床時突然仰身倒下,因為腦溢血發作在北京去世,享年72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張恨水
5. 張恨水和瓊瑤的言情小說誰寫的最好
張恨水結合當時社會背景!~社會風氣和時代潮流~~反應現實故事!!
瓊瑤就是腦殘編劇!~~跟人家不是一個檔次的!
6. 寫作風格都有哪些
1、有浪漫主義(雨果 李白)
2…有豪放型(杜甫 王朔)
3、有後現代風格(韓回寒的某些答作品)
4、有紀實風格有意識流派(就是作品注重思想性,已內心獨白、心裡分析等手法表現)
5、有青春文學、網路文學(屬於娛樂文學)
6、有言情風格(雖然是寫感情的,但是不像青春文學那麼淺顯)
7、有批判風格(王朔,韓寒的一部分作品,魯迅的大部分作品)
8、純文學風格(詩歌、散文、散文詩和一部分文學未到濃厚的小說)
(6)張恨水素材擴展閱讀:
寫作風格的主要涵義:
1、首先,指作家在創作實踐中逐漸形成的並體現於其整體創作中的獨特的藝術個性;
2、其次,指創作上某一特定條件下表現出來的群體特徵。如時代風格、民族風格、流派風格等;
3、再次,由於風格是從作品的因素與形式的統一中體現出來的審美特性。
因此,一些藝術形式方面的因素,如體裁、語言以及藝術方法、藝術技巧等對風格的形成也會產生重要作用,從而形成不同的語言風格、文體風格等。
7. 上台演講憨豆先生給我們的啟示作為作文素材
前幾天忙中偷閑,將《憨豆先生》全集完整的看了一遍,經典總是經典,沒什麼幽默感的我竟也一次一次被逗得捧腹大笑,但是這次卻有了點很不一樣的感受。憨豆先生是個智力有些缺陷的人,總是做出一些不可理喻的事情,著實傻得可笑。的確,作為一個成功的喜劇形象,憨豆先生太可笑了,但是在這「可笑」的背後,卻又不免同情起這個可憐的人來了
憨豆先生的眾多可笑行為都表明,他是一個十足的小市儈,有時甚至有點可恨,但是我想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我更願意相信他是一個有心理問題的人,而對於心理上有不足的人,我更多的寄寓自己的同情,我不認為心理問題是某個人的錯,而更多的應由社會來負責,這大概跟自己的經歷有關吧。
在憨豆先生的幾部電影和十幾部短劇中,我們更多的看到的是憨豆先生的孤獨身影,唯一和他做伴的是一隻小熊,而他卻將這只不會動的小熊看成自己的親人,跟它說話,哄它睡覺,喂它吃飯,因為這是他唯一的夥伴。憨豆先生沒有任何朋友,在歡樂的聖誕節,每個人都能收到朋友的賀卡和祝福,而他只能給自己送賀卡,並為此感到異常快樂,看到這里我不覺得有什麼可笑,只是覺得很心酸。有一個場景,他護送一幅油畫到美國,住在一個美國家裡,他給這個家裡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但是在他的努力下,這個瀕臨分裂的家庭又重新和睦起來,這時憨豆先生出了感到欣慰之外,心裡又有多少的羨慕和失落、落寞?他難道不希望有個家嗎,只是因為他在某些方面有些不足,他就沒有資格有一個溫馨的家嗎?沒有父母,沒有妻兒,連個朋友都沒有,誰能承受得了這樣的孤獨?陪伴他的只是一隻玩具小熊,我想這應該是人活著的最低要求了吧,這是一種可悲的自我安慰,而這正是我覺得憨豆先生可憐並深深同情他的原因。
這個成功的喜劇人物,有時卻不免讓人有一種想哭的感覺,我想著剛好能證明一個大多人都會贊同的觀點,那就是:悲劇與戲劇從來都是相伴相生的,世界上沒有單純的悲劇和喜劇,而從來都是悲喜劇。張恨水等大家將人生看成一個十足的悲劇,著從很大程度上應該跟他們的自己的悲觀有關,他們的觀點也是絕對不可取的。
從美學角度研究戲劇與悲劇的美學家和學者很多,這里只是想談一點自己極為淺顯的的看法。
魯迅先生說過,悲劇就是把一切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世間美好的東西,概括起來不外乎真、善、美三者罷了。悲劇中這些人們認為美好的東西受到了破壞,或者可以說一種固有的體制、結構被破壞了,而任何的破壞中必然會包含著重建,原有的結構被打破,必然會出現一種新的結構來取代它,從歷史上來看,這似乎是必然的,而社會發展的總趨勢總是向前的,所以這種悲劇就是通向更美好的一個過程,從這一點來講,悲劇就不可能完全是悲劇,其中必然包含中我們認為可喜的東西,或者可以說我們從悲劇中看到了希望。
而喜劇中又如何包含著悲劇的成分呢?從某種程度上講,人們總喜歡將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諸如憨豆先生,由此構成了人們所謂「喜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於那少數人的痛苦來說,這是一個十足的悲劇,只不過這悲劇是屬於少數人的,並沒有影響戲劇的大氛圍,所以才能稱其為喜劇。而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人們的情緒在經歷一個高峰期之後,又必然會慢慢低落,降到正常的水平,在這個情緒慢慢低落的過程中,必然會經歷某種程度的沮喪,這種沮喪如果用「喜」與「悲」來劃分,毫無疑問是屬於後一個的范疇,從這兩個角度來講,喜劇不可能完全是喜劇。
所以對於喜劇與悲劇,絕對不能太過絕對地去劃分它們,悲喜劇這個詞的是人類的偉大創造之一,用不同的視角去看待它們,往往別是一般滋味。
*********************************************************************
很高興為您解答,祝你學習進步!
【網路知道教育6】團隊為您答題。有不明白的可以追問!
如果您認可我的回答。請點擊右邊的【選為滿意回答】按鈕,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