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論文素材 » 非晶合金論文

非晶合金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3-29 22:40:15

A. 知網空間論文求下載 給跪!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ZXV198703006.htm

你把郵箱留給我,我發給你,是這一篇吧?

Pd 一Si 系非晶合金的晶化行為
楊林原李林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摘要
本文主要報導了使用透射電子顯微鏡觀察T 液相淬火的Pd 一si 系合金的組織
結構。亞較系統的對Pd : 。Si : 4
. 。Cu s
.
2 金屬玻璃的晶化過程進行了分析, 用電子衍射
及高分辮電子顯微術確定了超點陣的相結構, 進一步闡述了非晶晶化的微觀機制。
引言廠刁
Pd 一
Si 系金屬玻璃是較容易獲得的一種非晶態材料。早在20 年以前, D u w es 和他的同事
們就發現在成份范圍為15 一23 %Si (原子比) 之間的Pd 一Si 二元合金, 可以通過液態淬火的方
法, 獲得非晶態組纖』」。迄今很多學者對Pd 一si 系金屬玻璃的晶化過程進行了較詳細的研究,
但由於這種合金體系中存在著復雜的相結構, 因而他們的研究結果之間存在著分歧, 業且有
些具有復雜超點陣的中間亞穩相至今尚未能完全確定「〕。因此使用電子顯微鏡配合其它物理
分析手段研究Pd 一si 合金系的液相淬火狀態和不同溫度退火後的相變過程, 並用選區電子衍
射和高分辨電子顯微術的晶格象方法確定在晶化過程中出現的中間亞穩相, 對了解晶化的微
觀機制是頗有意義的。
實驗方法
我們選用了Pd , : 5 12 2 , Pd : 。5 1 . 4 .
: e u ,
.
2 , p d 7 了5 1 . 。.
, N i。. 。以及Pd , 3 5 12 。C r 7 . 。等成份的二
元及三元Pd 一
si 系合金制備金屬玻璃樣品。
制備的方法是先將純度為9
.
9 % 的Pd , 9
.
9 9 %
的si 以及9
.
9 % 的C u , N i, C r 等原料在小電弧爐中配製成均勻的母合金, 然後用石英噴嘴
在高頻線圈中熔煉成液態, 再通過噴嘴噴射到高速旋轉的銅輥表面, 甩成金屬薄帶。
淬火速
率約為10 , K / 秒。
製成的薄帶首先經x 光衍射法鑒定是否為非晶態組織, 然後用差動掃描熱分析法(D S C)
確定金屬玻璃薄帶的玻璃轉化溫度, 晶化溫度及晶化後的相變溫度
。退火溫度選擇在對應於
D S C 曲線各個放熱峰峰值溫度等溫力燃一小時

淬火及退火後的樣品都經過x 一光衍射分析
及電子顯微鏡的觀察, 研究其相結構。
透射電鏡樣品是用離子減薄法制備的, 為了防止離子轟擊發熱而使其晶化, 在減薄過程
中將樣品冷卻至液氮溫度, 業用較低的電壓(4W ) 和角度(一10

) 進行減薄, 效果是較好
來稿

B. 郁悶,我首選的老師居然說不能確定明年是否有名額

看看下面這篇博文吧:(科學網 - 為什麼學生不愛科研)N多學生進校時雄心壯志或者單純朦朧,對於科研一片美好期許,到畢業時,愁容滿面,對於科研唉聲嘆氣。兩個方面原因:一是制度方面原因。A:跟著導師申請項目,發現原來申請基金就是靠關系。某學生辛辛苦苦6個月寫的一個本子被刷了,上去的是一個跟指南上要求的方向八竿子打不著的一個方向上去了,很郁悶,倒是導師很看得開,寬慰他:都這樣,人家關系硬,我們來年再說吧;B:寫項目原來就是扯淡。老師讓寫項目書,總是過完年了讓通知寫,總是趕急趕忙的寫,在老師的壓力下,三天就可以寫好一個本子,那所謂的創新都是那三天硬憋出來的,其實在自己看來就是扯淡,後來終於明白,申請項目更多的在於關系,寫固然重要,但是不是最重要的。C:申請項目,有的項目沒有任何的前期工作,也沒有任何的前期調研,全憑網路和維基上東西湊出來的任務書,提指標的時候老師讓學生提,學生說咋提啊,我都沒見過那玩意,全是拍腦袋決策,做的時候也是東搞搞西搞搞,各種不理想,想盡方法,都失敗,老師卻怪學生的不努力,不聰明,學生徹底絕望。D:項目書下來了,學生接過任務書一看:這項目的80%不都已經完成了么?技術很成熟了,數據實驗室也早有了,還有什麼搞的。內心感嘆:搞科研就是騙國家錢啊。E:項目書下來了,學生接過任務書一看:這問題不是早八百年前就解決了,中國學界連這個問題都沒解決,那幫科學家都幹啥吃的?可是這個項目怎麼能下來呢?傳統的名詞換個新的提法,貌似很高端,其實啥都沒變,這就是所謂的科研?這就是神聖的科研?F:項目書下來了,學生接過任務書一看:這裡面的有一些東西,稍微內行的人或者有點專業常識的人一看就知道不可能實現的東西,原理上就行不通,咋做,這項目咋通過的?有高人指點說:既然你們老師有本事拿來,就有本事結題,而且還能很順利,這個不是你擔心的。學生直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G:學生:我們老闆說了,國家的錢最好掙,有個項目,一個試驗沒做,結題了。H:所謂的科研就是炒菜,人家用個貓做實驗,你用個狗,這就是創新?這就是科研?二是老師原因:A:老師讓他搭建設備,從零件購,到設備選材,設備調試,價格高了,老闆還不同意,就這樣,折騰了三年,到第四年開題都沒法開。B:老師想發高水平論文,就一直壓著他,讓他攢數據,攢一篇好的,結果攢成心病。C:大老闆想沖院士,明文規定:博士第一年上課,不算,碩博連讀的前兩年不算。D:實際導師啥也不管,名義導師想沖教授,所有稍好一點的論文一作都是他,這樣的話自己基本上就沒有論文,畢業都發愁。E:天天去工廠下車間,幫導師出差,畢業的東西基本沒做。導師源源不斷的接項目,做項目,自己的時間都不在自己的課題上,雖然說的挺好,要抓緊時間做論文,可是老師太貪心了,學生是有限的,項目卻像無窮多,你說與你課題無關?不做可以么?在人屋檐下啊。F:老師特別摳,一點小錢也要發票湊,湊不著就不給報,一年下來學生搭進去一兩千。沒有實驗材料了,也是拖著不,總是托關系東家要,西家借,學生看著直寒心,有時候真想算了,這試驗費自己掏算了。項目三四個,經費四百萬,寫項目的時候材料費,檢測費十幾萬幾十萬的寫,SEM動不動就寫小時,小時,結果呢,一年的材料費滿打滿算不到1萬塊錢,卻天天喊窮,做了一年SEM(-塊錢一個小時)花了一萬塊錢嫌多。有的老師跟學生算賬算得特明白,5塊錢也還給學生(要還的話,50不行么?),雖然不算小氣,但是不大氣。G:老師人品不好,不人性。學生大年初三來給老師幹活,食堂和宿舍都沒開(沒開是有客觀原因的),跟老師說沒飯吃,老師說你個鍋,我給你報;跟老師說:沒地方住,老師說:你就在實驗室打地鋪吧(學校在東北,冬天)。學生的媳婦在待產了,學生要回家,老師打火車站廣播找人。上周跟學生說:你把那個XX的一批樣品給處理了,今天看見學生在給別人處理樣品,忽然來一句:你這一個星期沒做實驗了,你自己的活不幹了啊,學生直接淚奔。就是抓學生幹活,一看見某人在電腦桌前就說,誰誰,咋沒去做實驗呢?H:老師招學生來,都不知道安排學生來幹啥,只知道,我現在有項目,要找學生,招學生來就是為了給幹活。結果呢,來了之後哪個學生負責哪一塊也都瞎搞,你負責ABC,他負責DEF,ABC這一塊前後的關聯是什麼,核心是什麼,目標是什麼,全都不知道,就是因為我想做這個加上我需要做這個,於是我就讓學生做這個。其實全扯淡,想一出是一出,最後看看學生的畢業論文,這一章講小米的澱粉營養問題,下一章就講胡蘿卜的胡蘿卜素對胡蘿卜的生長促進,再下一章就是玉米桿的纖維素燃燒。如果再往前看幾屆,發現基本上他的每一屆學生都有這個問題。I:老師啥也不懂,對於學生交上去的報告提不出新東西,改文章都是改錯別字,像什麼文章結構層次編排,重要觀點的突出強化,理論深度的挖掘,都沒有。指導學生也不得力,看看學生交上去的報告,都是寫:這周上課了,上了這三門課,這周看文獻,列表如下,總共一頁紙。有做實驗的學生就寫,這周做試驗了,實驗照片貼上去,寫個結論,老師也提不出什麼新東西,都是講你這個XRD該怎麼標,你這個圖要擺放整齊,你講PPT要看著大家等等。至於說你這個實驗說明了什麼,我們的目標是什麼,下一步幹啥,通過什麼實驗來實現等等都不會提,例會每周開,但是從來都不討論這些東西。J:導師啥也不懂,然後還啥都管,還特別愛面子,還想學生出好東西,實驗室啥都沒有。要設備沒設備,要前期工作沒前期工作,問老師,也只知道從網路上找來的東西,每次講的都是教材上的東西。一切靠自己,從設備選擇構建,到材料購,到工藝確定,到最後出東西,都自己一手搞定。然後此間的失敗與艱辛換來的是老師的怒斥,一直也出不來東西。想跟老師討論一些東西吧,卻發現他純粹是個外行,要學生通過紅外確定材料的耐熱性;遇到任何問題只有默默的去小木蟲。K:喜歡忽悠學生或者威脅學生或者給學生極高的期望與許諾,嚇到了學生。跟著我好好乾,咋地咋地,發nature啊,直接獎勵多少錢;我跟啥啥有合作,跟著,到哪哪上班;不幹好,這個月扣掉所有補助(還沒干呢,就這么說);不幹好,別畢業了;你啊,有潛力,有資質,我們這個項目啊,你要好好乾,爭取達到啥啥;好好乾,爭取發NS;L:無法真正的指導學生。跟研一的說:你去寫個關於非晶合金的綜述,這個太大了,能不能詳細點,分開點:這個星期跟學生說:你去看兩本非晶合金的書,寫個總結上來,重點是啥,然後第二周根據前一周的情況,繼續發布這樣目的明確的任務,讓前後的任務相關聯,及時發現學生的不足,並且引道學生提出問題。或者想一出是一出,跟研二學生說:你去做XX問題吧(該問題是工程問題,需要長時間,有一定體積效應的時候才會出現的,普通小試片根本無法模擬),但是過一陣又忘了,這就搞得學生無所適從了。或者第二學期開學一個月了,學生知道自己這個學期要開題,師兄問師弟:你這個學期什麼安排,你要開題的。師弟茫然不知,因為老師只跟他指定了方向,具體是啥,啥也沒說,學生就這樣,熬到快開題了,老師卻在催開題報告,於是在重壓下,加粘貼三天搞定;或者老師明明將師弟交給師兄帶,可是老師卻經常繞過師兄下達一些任務,搞得師兄的計劃就時常不能執行,最後放棄領導。這是我見到的一些同學跟我講他們導師的惡劣行徑。有人說:那是你選導師沒選好,大多數導師見到潛在的學生都是和藹可親的,問師兄師姐,很難告訴你真話的,因為說導師好吧,你進來發現不是那麼回事,怎麼辦?師兄弟怎麼處?說導師不好吧,自己還想活么?導師真正的適不適合自己,自己自己接觸之後才真的知道。有人說換導師?那麼容易換?我一個同學換導師,怎麼換的,先是找到一個年輕的熟識的老師,他需要學生,尤其特別想要一個博士(幫別人帶),於是問他該怎麼辦,於是那老師各種幫他,一個站在學生的角度,一個站在老師的角度互相找理由,互相駁斥,最後我同學找到的理由是:壓力大,身體有病,經常產生幻覺,偶爾神經錯亂,經常頭疼得厲害,於是那同學最後換導師成功,而且是換到幫他出主意的那個老師那裡。(他原來的導師,就是屬於K種老師,第一個學期還沒過呢,就跟學生說要學生造出一個什麼什麼設備,要史無前例的的突破,將產業更新)換導師不好換啊,許多學生看到是都很好,可是導師跟導師之間的關系,其實挺復雜,尤其是在一棟樓,一個教研室,一個課題組的,不好搞,不好換啊。有人說:學生應該有主動性,主動去做。可是很多博士卻有一個共同的心得:如果你完全聽從老師的,你將一事無成,如果完全不聽導師的,你將死得很慘,怎麼辦?聽導師的話,做自己的事;有想法趕快做,不要坐等靠;如果自己有想法,指望導師批准後再執行,那是大多扯淡,除非遇到那種什麼也不管的導師,他的學生倒是經常看見順利畢業的多。----------------PS1:說到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主動性重要麼?重要!真的重要麼?不重要。多少老師以自己的蠻橫否掉學生的想法。而不是講道理,擺證據。是學生不基於實際,瞎提想法,老師給否掉的么??大多是做的不是老師想要的罷了,有主動性咋樣?你必須是老師想要的主動性,不許亂主動的。PS2:我最喜歡兩種導師,一種是什麼也不管(包括花錢也不管你咋花),就是每學期開學的時候見學生:又開學了,都怎麼樣啊,學生們講了講,完事,從此以後再也看不到導師,即使找他,也是說:OK,OK,你自己做主吧。要麼是那種按照嚴格的科研套路來:真正的直面問題,實打實的調研,該花的時間一天不能少,該花的錢直接說,實驗前,方案詳細明了完備,經得起推敲,對於潛在的風險及成本有充分的考慮與估算,所有的指標都是有根據的,不是拍腦袋的,所有的工藝也都是有前期基礎和有足夠的數據支撐其可行性的。然後由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匯報,總結與討論,真正的針對問題,解決問題;有困難,老師也積極的參與,與學生一起努力。對於學生交上來的東西,要真正的提出新的問題和導向。當老師也有不會的時候,也要能向學生學習,比如讓學生就某一問題做一總結,這就OK。PS3:我有點理想主義情節的,比如PS2中對第二種老師的要求,時常我自己也感覺過分,但是我覺得搞科研就應該實打實的來,帶學生就應該真教,每一階段給他一個目標,引導他到達自己的目標,同時也讓他學會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給學生安排適當的項目任務,以此為依託,進行擴展以形成其畢業論文,不會將整個項目依託給一個學生,除非是那種前期基礎極其扎實的,在不長的時間內(1年)依樣畫葫蘆就可以完成項目的70%,餘下30%有難度,通過努力也可以在餘下的2年內完成的項目,學生完成任務後讓其自己有發揮,做自己想做的,這個時候他也應該能自己做方案,自己實驗了,不要給學生無盡的任務,學生的性和想法得不到發揮。對於需要搭建新設備,不會讓學生從零部件購,設備材料選擇,結構設計等等最原始的地方零基礎起步,是要看到原型機,在原型機上仿製,或者在已經設備上進行改造,添加附件等等方式來改造設備,如果我想從零基礎搭建設備,我會讓一代代的學生做輔助,一代學生做一點,逐步搭建起來,不然學生真的很苦。PS4:有的老師很累,有的老師很輕松。累的老師又很多種,但輕松的老師大多是,在某一領域活躍了很多年,積累得很多,實驗室對於實驗體系已經程式化了,學生們已經不需要老師費心了,只需要有一個好的助手(或者兄)來輔助維護這一體系就行。前期工作充實,圈子熟了,拿課題也不困難;對於行業狀態了解很深,知道方向,目的也很強。有時候當老師真的很悠哉。每次看到那種早上8點鍾就來實驗室,晚上9點鍾走,沒有周末節假日的老師,我就在想:那是生活么?那是人么?那是神經病(年輕老師不在此例)。PS5:非常,很,極其想知道各位老師怎麼看待研究生上課的重要性問題。在目前的模式下,研究生上課,在我看來就是扯淡。如果說本科生考60分要滴60滴汗,那麼碩士考60分,只要30滴就夠了,博士大概不到10滴,有人說或許0滴也可以。看看那些研究生第一年,都美其名曰:我們有課,實際呢,跟本科生一樣,甚至還不如本科生,上課了夾個本去上課,下課了本子都不知道扔哪去了,期末了,里非常熱鬧了。學生們最喜歡那種交論文結課的科目,通過谷,粘貼,一個下午完成好幾科,一出成績都是七八十分,都很開心。請問各位老師,你們學校研究生課掛科的比例多少,高於1%么?有沒有不畢業的碩士么?當然說到這里也要說一下,有的學校老師對於研究生的課也是不重視的,甚至上一次課之後,留下一個小論文的作業,然後就再也不上課了。因此,我建議把研究生第一年所有的課都集中在第一個學期上。PS6:有的老師認為自己學生是個科研的料,成果豐富,勤奮進取,思維活躍,是自己的得意門生,可是在現實中他可能非常厭惡科研,我見過的有認為科研就是炒菜,太沒意思了;有認為科研就是一幫圈子裡的人的游戲,自己只能呵呵;有認為科研就是騙人,每次寫論文的背景和意義的時候都是閉著眼默念好幾分鍾:我這個有意義,有意義,有意義,然後才下筆,才寫了兩句又面紅耳赤了;當然也有人認為搞科研的人前五年太窮了,太苦了,不願意乾的。:PS7:我時常想:喧囂中的孤獨和孤獨中的喧囂你選擇哪一個?我有資格選么?一直以來我都期待一種內心平靜而充實的生活,每天有計劃的做著自己的工作,不緊不慢,下班後還有空去健身,陪家人聊聊天,看看書。早上7點起來,喝杯水,翻兩頁書,吃個早飯再出門。

C. 金屬材料論文2000左右

在很大程度上,化學很受人喜愛,因為神奇多變的化學反應可以創造新的物質,讓我們的生活更為方便舒適。執著於金屬研究的盧柯說,作材料研究是如此地令人激動,有那麼多的事情等著我們去發現,去研究!

「超音速」的科研經歷
盧柯以常人所不能及的「超音速」,20歲念完大學,25歲拿下博士學位,28歲成為研究員,30歲成為博士生導師,32歲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35歲擔任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所長,37歲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取得了一系列國際公認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在《科學》和《物理評論快報》等頂級國際學術期刊發表了一系列論文。

大學時就讀於機械製造工程系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專業的盧柯與金屬結下了不解之緣,他最喜歡的課程是《金屬學》與《金屬材料的熱處理》。1985年,盧柯從華東工學院(現為南京理工大學)畢業,來到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攻讀碩士學位。在「納米浪潮」還沒有掀起的時候,他較早地進入了後來很熱門的納米領域。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盧柯對非晶態金屬的晶化動力學及其微觀機制進行了深入研究,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非晶態材料的有序原子集團切變沉積化機制,並解釋了一系列用經典理論難以解釋的實驗結果,為以後研究非晶體轉變提供了理論依據;修正了被引用10多年的英國科學家斯考特等人確定的Ni-P非晶合金晶化產物間的位向關系;提出非晶態金屬的新晶化機制。

在新晶化微觀機制的基礎上,盧柯於1990年提出制備納米晶體的新方法——非晶晶化法,具有工藝簡單、晶粒度易於控制、界面清潔且不含微孔洞等優點。論文在美國J.Appl.Phys及Scripta Metall.Mater.發表後,已被引用數百次。美國《應用物理雜志》審稿人對盧柯的這一成果極為贊賞,指出「非晶晶化法無疑對納米材料研究具有重要價值」。材料科學家師昌緒認為,這一方法「為納米材料的發展開辟了一條新途徑,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國際學術刊物Mater.Sci.Eng.Reports邀請他撰寫此領域的專題綜述。該制備方法的確定,使我國在納米晶體研究領域一躍進入國際前列,已成為目前國際上公認的納米材料3種主要制備方法之一。

如何使金屬具有超塑性——可承受很大的塑性變形而不斷裂,成為各國材料學家面臨的一道難題。20年前,葛萊特教授曾預測:如果將構成金屬材料的晶粒尺寸減小到納米量級,材料在室溫下應具備很好的塑性變形能力。但多年來,盡管預測得到了計算機模擬結果的肯定,各國材料學家的實驗結果卻令人失望:孔隙大、密度小、被污染等因素使絕大多數納米金屬在冷軋中易出現裂紋,塑性很差。

2000年,盧柯課題組在實驗室發現了納米金屬銅在室溫下的「奇異」性能——即納米金屬銅具有超塑延展性而沒有加工硬化效應,延伸率高達5100%。論文在《科學》上發表後,獲得世界同行的普遍好評,納米材料的「鼻祖」葛萊特教授認為,這項工作是「本領域的一次突破,它第一次向人們展示了無空隙納米材料是如何變形的」。

專家指出,「奇異」性能的發現,縮短了納米材料和實際應用的距離,意味著和普通金屬力學性能完全不同的納米金屬,在精細加工、電子器件和微型機械的製造上具有重要價值。

盧柯及其課題組的另一項重要成果是關於晶體過熱熔化微觀機制方面的,發表在2001年第87卷的《物理評論快報》上。很快,材料科學家、劍橋大學教授RobertW.Cahn就在《自然》雜志上給予了專題評論。

2003年12月31日,盧柯在《科學》雜志上發表第二篇論文,將鐵表層的晶粒細化到納米尺度,其氮化溫度顯著降低,這為氮化處理更多種材料和器件提供了可能。表面氮化是工業中廣泛應用的一種材料表面處理技術。在表面氮化過程中,材料或鋼鐵的表面氮化處理往往需要在較高溫度下(高於500℃)進行,處理時間長達十幾個小時,不僅能耗高,更重要的是,許多材料和工件在如此高溫下長時間退火後會喪失其基體的高強度或出現變形,因此,表面氮化技術的應用受到很大限制。大幅度降低氮化溫度是長期以來表面氮化技術應用中必須解決的重要技術瓶頸。

2004年1月12日,「我國金屬材料表面納米化技術和全同金屬納米團簇研究」被評為「2003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之一。

2004年4月16日出版的第304卷《科學》雜志上,第三次出現了盧柯的名字。他們的研究表明,在納米孿晶銅中獲得超高強度的同時還保持了其良好的導電率;而以往的研究表明,對銅進行強化以後,其導電率是下降的。

成功的「奧秘」
在別人眼中,盧柯是戰無不勝的「百勝將軍」,是上天最眷顧的人。只有他和課題組的同志才清楚自己曾經的失敗,曾經的氣餒。「你們所看到的成績只是我1%的工作,其餘的99%都是失敗,都是殘酷的現實。在我過去的研究中,經常會走到幾乎堅持不下去的時候。」盧柯說。

「走不下去的時候,我總是勇敢地承認自己失敗了。失敗了,再換一個思路接著干。當然,這中間有一個心態調整的過程,但是必須調整到一個好的狀態,重新開始。失敗其實是科學工作的常態。跳高比賽是以失敗而結束的,科學工作則是用一次次的失敗來鋪路,以成功作為新的起點。當你有了一個靈感,鑽進了實驗室里,半年,十個月,一年甚至兩三年下來才有結果,可結果與你預想的完全不一樣,當然沮喪極了。但我們的工作就是這樣,你可以沮喪,可以暫時地消沉,但你不可以放棄你的目標。失敗了,證明這個思路不對,從某種角度看,它就是你到達終極目標的一個過程。我經常對我的學生說,對自己的思維一定要有極強的信心,Nothing is impossible(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可能的)!」

盧柯成功還有一個奧秘——自從上大學後,他就給自己制定了嚴格的時間表和工作計劃,以非常人的工作節奏始終跑在別人的前頭。十幾年來,他一絲不苟地走在自己的行程中,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擾。雖然他現在成了媒體追逐的科學明星,但依然故我。

「上天是公平的,它給每個人的時間是一樣的,做了這個,就不能做那個。有的人活得很輕松,一天的活兒用兩天的時間干,我則希望用半天的時間就能把一天的活兒幹完。如果這樣算來,我干一天的活兒等於別人干兩天的活兒。我在金屬所幹了18年,等於幹了三四十年的活兒,那麼,我37歲當院士,這樣算起來也並不年輕。」盧柯說。

材料學面臨最好的機會
盧柯在努力工作、享受研究樂趣的同時,也感受到了材料學家的責任感,「現在是中國各個領域發展的最好時期,也給材料學的研究創造了最好的機會」。

盧柯說,中國工業化的進程對材料學科提出了許多嚴峻的、亟待解決的問題。上個世紀90年代,鎳的需求量開始上揚,鎳的價格不斷上漲,2003年,鎳的價格已經達到歷史最高水平,供需矛盾尖銳,原因就是中國的工業化。鎳是用來做不銹鋼的,工業化的顯著標志是需要大量的不銹鋼。其實,現在所有的原材料都在漲價。如果不發展先進的材料,將面臨資源減少,價格上漲,中國的工業化成本將是非常巨大的。

D. 張濤的學術貢獻

張濤教授在日本工作期間,首次開發了有安定的過冷液體區間的金屬系塊狀非晶合金,並發現了塊狀非晶合金在過冷液體區間具有超塑性,隨後還開發了一系列具有高強度、高韌性,高耐蝕、良好的軟磁性及硬磁性的塊狀非晶合金。張濤博士發表論文120餘篇,發表的論文被SCI收錄的有100餘篇,被引用次數總計為3000多次。單篇被引用次數超過100次的論文有7篇,200次以上的有3篇。根據美國ISI研究所統計,近10年在世界材料科學領域的論文引用次數排名中,張濤博士排名為第16位,位居全世界材料科學領域華人科學工作者前列。作為專利發明人的日本國專利有53項,國際專利有5項。張濤博士獲得了包括日本金屬學會論文獎在內的多項學術獎勵,並兼任日本宇宙開發事業集團非接觸溶解研究會委員、日本新能源/產業技術開發機構/金屬玻璃應用研究組組長等社會重要職務。
張濤教授一直致力於塊狀非晶合金的研究。在2009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國家重點實驗室在能效利用方面有了很大突破,並積極促成科技轉化,在汽車能效利用方面,該實驗室與校外公司聯合研發了「原子自組裝納米球固體潤滑劑」。

E. 黃永江的教育經歷

1977年6月生於湖北省仙桃市
教育經歷
2004.9-2008.9 哈爾濱工業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論文中心:塊體非晶合金玻璃形成能力、力學行為、晶化行為
2002.9-2004.8 哈爾濱工業大學攻讀碩士學位
論文中心:塊體非晶合金過冷液相區變形行為
1995.9-1999.7 哈爾濱工業大學攻讀學士學位
論文中心:Ti-15-3冷旋可行性和強旋工藝的研究

F. 陳光的學術任職

中國新材料技術協會副會長、全國非晶合金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材料研究學會金屬間化合物與非晶合金分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中國兵工學會金屬材料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機械工業教育協會材料加工工程學科教學委員會委員,江蘇省新材料產業技術創新示範工程專家組成員,《南京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編審委員會委員,The 6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Advanced Intermetallic and Metallic Materials主席之一,美國TMS member,江蘇省中青年人才創業促進會常務理事/化工材料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材料科學與工程
1、受控凝固與新材料
2、新型金屬與先進復合材料
3、塊體金屬玻璃及其復合材料
其內涵是通過系統實驗、深入研究,在正確認識、准確把握合金熔體行為、凝固與相變行為、物理化學行為、力學行為、在極端條件下的服役行為基礎上,科學設計合金成分、組織結構以及材料復合與制備加工方法,創制新型金屬與先進復合材料,注重新型高性能特種金屬材料,特別是非晶及納米晶、活潑金屬、難熔金屬、高溫合金、介金屬等的制備與成形技術、材料復合與加工技術、材料性能與使用效能評價技術的研究 。 1982年3月大學本科畢業以後,長期從事材料科學與冶金工程領域的教學、科研與管理工作,先後赴哈爾濱工業大學、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凝固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南京大學固體微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進修、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從事博士後研究。2007年作為Visiting Scientist赴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開展合作研究1年半。曾主持和參加國家「863」、「973」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重點項目、國防基礎研究、省部科技攻關、重大成果轉化項目等。主持完成的成果中,榮獲教育部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江蘇省科技一等獎2項、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獎1項、中國專利優秀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 4 項、三等獎 1 項、教育部公開精品視頻課程1門、省優秀研究生課程1門、省一類精品課程1門、江蘇省普通高等學校本專科優秀畢業設計(論文)團隊1個,申請國家發明專利70項、已授權44項,公開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出版《非平衡凝固新型金屬材料》、《金屬玻璃及其復合材料》、《新材料概論》等。指導博士後出站3名、博士生畢業24名。與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田納西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等開展了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工作。

G. 鋁硅合金在汽車工業中的應用前景及研究現狀

硅鋁合金是用量最大的硅合金。硅鋁合金是一種強復合脫氧劑,在煉鋼過程中代替純鋁可提高脫氧劑利用率,並可凈化鋼液,提高鋼材質量。硅鋁合金密度小,熱膨脹系數低,鑄造性能和抗磨性能好,用其鑄造的合金鑄件具有很高的抗擊沖擊能力和很好的高壓緻密性,可大大提高使用壽命,常用其生產航天飛行器和汽車零部件。

H. 畢業論文摘要,英文翻譯,尋求高手,急急急

用在線翻譯 完全可以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