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論文素材 » 陶瓷論文

陶瓷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3-29 20:06:39

『壹』 陶瓷發展 論文

關於陶瓷的文章你可以到中國陶瓷網(www.taoci365.com)上去看看

『貳』 寫一篇1000字左右的小論文,談談你對陶瓷的認識。

陶器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進程--是人類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創造出來的一種嶄新的東西.從河北省陽原縣泥河灣地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陶片來看,在中國陶器的產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歷史.
陶器是用泥巴(粘土)成型晾乾後,用火燒出來的,是泥與火的結晶.我們的祖先對粘土的認識是由來已久的,早在原始社會的生活中,祖先們是處處離不開粘土,他們發現被水浸濕後的粘土有粘性和可塑性,曬干後變得堅硬起來.對於火的利用和認識歷史也是非常遠久的,大約在205萬年至70萬年前的元謀人時代,就開始用火了.先民們在漫長的原始生活中,發現曬乾的泥巴被火燒之後,變得更加結實、堅硬,而且可以防水,於是陶器就隨之而產生了.陶器的發明,它揭開了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做斗爭的新的一頁,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是人類生產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從目前所知的考古材料來看,陶器中的精品有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1萬多年的灰陶、有8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的紅陶、有7000多年的仰韶文化的彩陶、有6000多年的大汶口的「蛋殼黑陶」、有4000多年的商代白陶、有3000多年的西周硬陶,還有秦代的兵馬俑、漢代的釉陶、唐代的唐三彩等.到了宋代,瓷器的生產迅猛發展,制陶業趨於沒落,但是有些特殊的陶器品種仍然具有獨特的魅力,如宋、遼三彩器和明、清至今的紫砂壺、琉璃、法花器及廣東石灣的陶塑等,都是別具一格,倍受贊賞.
但是陶器始終是文明初級階段的低級產品,它本身存在的缺陷註定了它逐漸被歷史淘汰的命運.
瓷器是中國古代的一項偉大發明,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勤勞智慧的中國先民們點土成金,寫下光輝燦爛的篇章,為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亨有盛譽的中華古瓷,已成為世界各大博物館里的明珠,也將越來越廣泛地成為中國和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的研究對象,並受到廣大收藏家和陶瓷愛好者的珍重.
中國瓷器的發明和發展,是有著從低級到高級,從原始到成熟逐步發展的過程.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國已出現了原始青瓷,再經過1000多年的發展,到東漢時期終於擺脫了原始瓷器狀態,燒制出成熟的青瓷器,這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經過三國、兩晉、南北朝和隋代共330多年的發展,到了唐朝中國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社會的進步促進了制瓷業的發展,如北方邢窯白瓷「類銀類雪」,南方越窯青瓷「類玉類冰」.形成「北白南青」的兩大窯系.同時唐代還燒制出雪花釉、紋胎釉和釉下彩瓷及貼花裝飾等品種.
宋代是我國瓷器空前發展的時期,出現了百花齊放,百花爭艷的局面,瓷窯遍及南北各地,名窯迭出,品類繁多,除青、白兩大瓷系外,黑釉、青白釉和彩繪瓷紛紛興起.舉世聞名的汝、官、哥、定、鈞五大名窯的產品為世所珍.還有耀州窯、湖田窯、龍泉窯、建窯、吉州窯、磁州窯等產品也是風格獨特,各領風騷,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好局面,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
元代在景德鎮設「浮梁瓷局」統理窯務,發明了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燒制出大型瓷器,並成功地燒制出典型的元青花和釉里紅及樞府瓷等,尤其是元青花燒製成功,在中國陶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宋、金時戰亂後遺留下來的南北各地的主要瓷窯仍然繼續生產,其中龍泉窯比宋時更加擴大,其中梅子青瓷是元代龍泉窯的上乘之作.還有「金絲鐵線」的元哥瓷,應是仿宋官窯器之產物,也是曠世希珍.
明代從洪武35年開始在景德鎮設立「御窯廠」,200多年來燒制出許許多多的高、精、尖產品,如永宣的青花和銅紅釉、成化的鬥彩、萬曆五彩等都是希世珍品.御窯廠的存在也帶動了民窯的進一步發展.景德鎮的青花、白瓷、彩瓷、單色釉等品種,繁花似錦,五彩繽紛,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還有福建的德化白瓷產品都十分精美.
清朝康、雍、乾三代瓷器的發展臻於鼎盛,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水平,是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高峰.景德鎮瓷業盛況空前,保持中國瓷都的地位.康熙時不但恢復了明代永樂,宣德朝以來所有精品的特色,還創燒了很多新的品種,並燒制出色澤鮮明翠碩、濃淡相間,層次分明的青花.郎窯還恢復了失傳200多年的高溫銅紅釉的燒制技術,郎窯紅、缸豆紅獨步一時.還有天蘭、灑蘭、豆青、嬌黃、仿定、孔雀綠、紫金釉等都是成功之作,另外康熙時創燒的琺琅彩瓷也聞名於世.
雍正朝雖然只有13年,但制瓷工藝都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雍正粉彩非常精緻,成為與號稱「國瓷」的青花互相比美的新品種.
乾隆朝的單色釉、青花、釉里紅、琺琅彩、粉彩等品種在繼承前新的基礎上,都有極其精緻的產品和創新的品種.
乾隆時期是我國制瓷業盛極而衰的轉折點,到嘉慶以後瓷藝急轉直下.尤其是道光時期的鴉片戰爭,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力衰竭,制瓷業一落千丈,直到光緒時稍微有點迴光返照,但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發,清王朝壽終正寢.長達數千年的中國古陶瓷發展史,並至此落下帷幕.
縱觀中國幾千年的古陶瓷發展史,它雖然是以衰退而告終,但是它給後人留下的這份珍貴而又豐富的遺產,將永遠放射出燦爛的光輝.

『叄』 有關陶瓷的論文

http://www.lunwentianxia.com/lwkey_%CC%D5%B4%C9/
這里有些資料
你看內看吧容

『肆』 急求一篇關於中國陶瓷史的論文 要求論述中國陶瓷史,介紹陶瓷文化,

陶器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進程--是人類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創造出來的一種嶄新的東西.從河北省陽原縣泥河灣地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陶片來看,在中國陶器的產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歷史.陶器是用泥巴(粘土)成型晾乾後,用火燒出來的,是泥與火的結晶.我們的祖先對粘土的認識是由來已久的,早在原始社會的生活中,祖先們是處處離不開粘土,他們發現被水浸濕後的粘土有粘性和可塑性,曬干後變得堅硬起來.對於火的利用和認識歷史也是非常遠久的,大約在205萬年至70萬年前的元謀人時代,就開始用火了.先民們在漫長的原始生活中,發現曬乾的泥巴被火燒之後,變得更加結實、堅硬,而且可以防水,於是陶器就隨之而產生了.陶器的發明,它揭開了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做斗爭的新的一頁,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是人類生產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從目前所知的考古材料來看,陶器中的精品有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1萬多年的灰陶、有8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的紅陶、有7000多年的仰韶文化的彩陶、有6000多年的大汶口的「蛋殼黑陶」、有4000多年的商代白陶、有3000多年的西周硬陶,還有秦代的兵馬俑、漢代的釉陶、唐代的唐三彩等.到了宋代,瓷器的生產迅猛發展,制陶業趨於沒落,但是有些特殊的陶器品種仍然具有獨特的魅力,如宋、遼三彩器和明、清至今的紫砂壺、琉璃、法花器及廣東石灣的陶塑等,都是別具一格,倍受贊賞.但是陶器始終是文明初級階段的低級產品,它本身存在的缺陷註定了它逐漸被歷史淘汰的命運.瓷器是中國古代的一項偉大發明,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勤勞智慧的中國先民們點土成金,寫下光輝燦爛的篇章,為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亨有盛譽的中華古瓷,已成為世界各大博物館里的明珠,也將越來越廣泛地成為中國和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的研究對象,並受到廣大收藏家和陶瓷愛好者的珍重.中國瓷器的發明和發展,是有著從低級到高級,從原始到成熟逐步發展的過程.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國已出現了原始青瓷,再經過1000多年的發展,到東漢時期終於擺脫了原始瓷器狀態,燒制出成熟的青瓷器,這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經過三國、兩晉、南北朝和隋代共330多年的發展,到了唐朝中國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社會的進步促進了制瓷業的發展,如北方邢窯白瓷「類銀類雪」,南方越窯青瓷「類玉類冰」.形成「北白南青」的兩大窯系.同時唐代還燒制出雪花釉、紋胎釉和釉下彩瓷及貼花裝飾等品種.宋代是我國瓷器空前發展的時期,出現了百花齊放,百花爭艷的局面,瓷窯遍及南北各地,名窯迭出,品類繁多,除青、白兩大瓷系外,黑釉、青白釉和彩繪瓷紛紛興起.舉世聞名的汝、官、哥、定、鈞五大名窯的產品為世所珍.還有耀州窯、湖田窯、龍泉窯、建窯、吉州窯、磁州窯等產品也是風格獨特,各領風騷,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好局面,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元代在景德鎮設「浮梁瓷局」統理窯務,發明了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燒制出大型瓷器,並成功地燒制出典型的元青花和釉里紅及樞府瓷等,尤其是元青花燒製成功,在中國陶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宋、金時戰亂後遺留下來的南北各地的主要瓷窯仍然繼續生產,其中龍泉窯比宋時更加擴大,其中梅子青瓷是元代龍泉窯的上乘之作.還有「金絲鐵線」的元哥瓷,應是仿宋官窯器之產物,也是曠世希珍.明代從洪武35年開始在景德鎮設立「御窯廠」,200多年來燒制出許許多多的高、精、尖產品,如永宣的青花和銅紅釉、成化的鬥彩、萬曆五彩等都是希世珍品.御窯廠的存在也帶動了民窯的進一步發展.景德鎮的青花、白瓷、彩瓷、單色釉等品種,繁花似錦,五彩繽紛,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還有福建的德化白瓷產品都十分精美.清朝康、雍、乾三代瓷器的發展臻於鼎盛,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水平,是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高峰.景德鎮瓷業盛況空前,保持中國瓷都的地位.康熙時不但恢復了明代永樂,宣德朝以來所有精品的特色,還創燒了很多新的品種,並燒制出色澤鮮明翠碩、濃淡相間,層次分明的青花.郎窯還恢復了失傳200多年的高溫銅紅釉的燒制技術,郎窯紅、缸豆紅獨步一時.還有天蘭、灑蘭、豆青、嬌黃、仿定、孔雀綠、紫金釉等都是成功之作,另外康熙時創燒的琺琅彩瓷也聞名於世.雍正朝雖然只有13年,但制瓷工藝都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雍正粉彩非常精緻,成為與號稱「國瓷」的青花互相比美的新品種.乾隆朝的單色釉、青花、釉里紅、琺琅彩、粉彩等品種在繼承前新的基礎上,都有極其精緻的產品和創新的品種.乾隆時期是我國制瓷業盛極而衰的轉折點,到嘉慶以後瓷藝急轉直下.尤其是道光時期的鴉片戰爭,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力衰竭,制瓷業一落千丈,直到光緒時稍微有點迴光返照,但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發,清王朝壽終正寢.長達數千年的中國古陶瓷發展史,並至此落下帷幕.縱觀中國幾千年的古陶瓷發展史,它雖然是以衰退而告終,但是它給後人留下的這份珍貴而又豐富的遺產,將永遠放射出燦爛的光輝.

『伍』 求一篇關於陶瓷的論文,3000字。求大神幫助

概說 中國陶瓷,歷史悠久,品種繁多,它是我國歷代文化的結晶。喜愛古陶瓷藝術品的人不少,但是懂得鑒定的人卻為數不多。因為,古陶瓷鑒定是一門綜合的技術,要掌握它,需要下一番功夫。例如,要鑒定一件陶瓷古董的真假,首先要對中國幾千年各地陶瓷的生產有所了解,才能從胎質、釉色、造型、紋飾、款識甚至重量等方面入手,作出准確的判斷。對初學者來說,如能潛心鑽研,循序漸進,掌握一些古陶瓷的鑒別方法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 觀胎辨釉 根據各期陶瓷胎質、釉色的特點來判斷 一般來說,從胎質、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窯口。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時代的青釉瓷器,又稱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級階段,其胎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質堅硬,瓷化程度較高;其釉色青,釉層較薄,厚薄不均。這是因為當時採用瀝釉方法進行施釉的緣故。又如,五代時的釉色為天青色。據傳說,五代後周柴世宗指雨過天晴的天空,對向他請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員說:「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作將來。」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欽定為天青色。這種釉釉色瑩潤,施釉較薄,青中閃著淡淡的藍色。明代永樂、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樂時期白釉最負盛名,釉質肥厚,潤如堆脂,純白似玉,釉面光凈晶瑩;胎色純白,胎質細膩,並且有厚薄不均現象。如在強光下透視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種粉紅、肉紅或蝦紅色的傾向。這一特徵,是其它瓷器中所沒有的。明代宣德年間,與明永樂年間時間雖近,但瓷胎釉色卻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樂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時大件琢器底部多無釉,露胎處常有紅色點,俗稱「火石紅斑」,還有鐵銹斑點。清康熙、雍正時的仿宣德瓷器則無此特徵。清代康熙時瓷器的胎釉,胎色細白,胎質純凈,細膩堅硬,與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體最重。此外,這一時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兩種白釉,器內、口緣、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較稀薄,往往見有小縮釉現象;底部還現有坯胎中旋紋痕跡。器身施亮青釉,其釉瑩潤光亮,胎釉結合極堅密。一件器皿施兩種釉,是清代康熙年間生產的瓷器的最大特點。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色釉的主要特點,是我們鑒別古陶瓷的年代和窯口的可靠的依據。 觀察造型 從各朝代陶瓷的造型去判斷 陶瓷鑒定,造型是一個重要依據。它有明顯的時代性,直接反映出不同社會時期人們的審美觀。飯碗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器皿,一般人對它也許注意不多。其實,它的造型也是不斷地隨著社會發展而變化的。唐代的飯碗,一般是深腹,直口,實平足,胎厚,體重。明代的碗,口外撇,腹深而豐滿,圈足較高,給人以古拙穩重之感。入清以後,特別是康熙時期,碗口外撇,但弧度沒有明代大,腹深但顯得瘦小,圈足開始變矮。到雍正以後,其圈足最下處,一改明代的平齊而向圓形(俗稱「泥鰍背」)演變。又如,我們常見的口小、肩豐、圈足的梅瓶,它也隨著不同時代而變化。宋代的梅瓶造型是小撇口,短頸,肩特別豐,身體修長,圈足,給人以古樸秀美之感。到元代,則改宋代時的小撇口為板唇口,短頸加高,從直統式小頸改為喇叭狀,下身加粗,體形變大。到了明代早期,其口又改為卷唇口,肩豐而斜,下身略胖,改變了宋代的秀長身形,向平穩實用發展,這是梅瓶造型最美的時期。發展到清代雍正時的梅瓶,它以明代早期為式樣,但其口往往略高於明代,和頸相接處象欠一定弧度似的,沒有明代早期那麼好看。這時期的梅瓶,雖然豐肩,但肩的上部不是忽平就是下斜,下身又有所加粗,造型呆板,失去線條美。到清代後期,其造型更加呆板,更加粗糙,藝術欣賞價值也就更差了。筆筒是文房四寶之一。順治年間的筆筒體形高,平底無釉,胎厚體重。到康熙年間,體形略為降低,這時筆筒胎壁適中,底中央有一小圈下凹,塗白釉,凹圈外平坦,向外施一圈白釉,向內邊的一圈則無釉。這種底形看上去似一玉壁型,所以,人們稱之為:「壁足「。但到了雍正、乾隆以後筆筒變得胎體略寬,胎壁也略薄,其底也由「平底」、「壁足」改為「圈足」。不同的造型,打著鮮明的時代的印記。因此,認識、熟記各個時代器物的造型,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拿起一把「雞頭壺」,我們應該知道這種壺是三國、兩晉、南北朝的產物。說起「宮式碗」,則應該知道是明正德年間產品的一種造型。如果是「觀音尊」、「棒槌瓶」、「花觚」、 「太白缸」、「柳葉瓶」等等,這些都應是清代康熙時期生產的器物。所以說,型制對古陶瓷鑒定是非常重要的 . 辨別款識 從歷代陶瓷的款識來判別 款識也叫年款,是在一件瓷器的器皿底中央、器皿心裡,身的中部或口緣等部位,書寫上某某皇帝的年號,如「大明成化年制」等字樣,以表示年記。這種年款,有一部分是專為宮廷燒制的,叫「官窯」款;有一部分是民間燒制的,叫「民窯」款。除了記年款,還有殿名款(如體和殿)、堂名款(如中和堂,這是康熙皇帝在圓明園居住過的殿堂)、齊名款、軒名款、贊譽款、吉祥款、陶工款、供養款、干支款(如康熙辛亥中和堂制)、花樣款(如白兔、雙魚、折枝花朵等),等等。這些都稱為款識,是表示某個朝代生產的器物。款識的識別,是古陶瓷鑒定中較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已知陶瓷上最早的款識,應數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陶器。商、周青銅器上銘紋和徽號已經盛行,但在陶器上有官方款的,可以肯定是在陝西咸陽出土的一件秦代陶器上的「王」字。前些時候,廣州中山五路發掘一處秦漢遺址,曾發現有帶「官」字的陶片;在三元里一個西漢初年墓中,也發現有「居室」款。瓷器的款記一般都以官方有關。五代至北宋初,北方白瓷中常有「官」、「新官」的刻款;在宋代的瓷器中,也見有「大觀」、「政和」等帶國號的款;在元代,景德鎮的瓷器中常有「樞府」、「太禧」款識的。這些都是和官方用瓷有關的記年款。明代開國至清代末,有500多年,換了27個皇帝。這個時期的瓷器,普遍書寫皇帝的年號。對於這些年號,我們在鑒定時,可以從中找出其規律性和特殊性。明清的款識最多,但偽款也特別多。所以,在鑒定時要多作比較,要注意每個朝代的字體、風格、每一筆劃的特徵,這樣,才能准確的判斷出真偽。明清的記年款有一定的規律性。絕大部分的記年款,都寫上國號和皇帝的年號。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等,僅有「隆慶」一朝寫「年造」而不寫「年制」。明代最早寫款從永樂開始,但它的款識也僅寫「永樂年制」四字篆書。「大明永樂年制」、「永樂年制」從未有楷書款,若有則是假款。從明宣德至清康熙的年號款,都是六字楷書款。但雍正一朝楷、篆書款同時使用,有六字款、四字款(即「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乾隆時款識,篆書盛行,楷書漸少。嘉慶、道光兩朝以篆書款為主。但由咸豐至宣統三年,這四朝又恢復了楷書寫款,篆書款已不使用了。這是明清款識的規律性。例如,同治時的寫款應是楷書,而我們鑒定時發現一件同治瓷器的寫款是篆書,那就應該對這件作品的真偽多打幾個問號了。鑒定古陶瓷,除了注意它的各朝寫款的規律、風格和特徵外,還要注意各朝寫款的顏色。不同朝代使用的顏料不同,其呈色也就不一樣。以青花料為例,明代至清代初期的青花款,在放大鏡下可見其色下沉,周圍有細小的均勻的小氣泡,清代後期的仿製品則沒有這種特徵。上述這些是大家鑒定瓷器必須注意的。

『陸』 對一種陶瓷的鑒賞論文

這個很好找的呀,中國知網什麼的裡面很多,我給你招了幾篇,如「四川古陶瓷提梁器鑒賞」、「麥田拾谷_中國古代陶瓷小動物的收藏與鑒賞」你自己看看,給個郵箱。

參考資料:http://www.jtaoci.com

下面是一篇現成的,你也可以看看:

概說

中國陶瓷,歷史悠久,品種繁多,它是我國歷代文化的結晶。喜愛古陶瓷藝術品的人不少,但是懂得鑒定的人卻為數不多。因為,古陶瓷鑒定是一門綜合的技術,要掌握它,需要下一番功夫。例如,要鑒定一件陶瓷古董的真假,首先要對中國幾千年各地陶瓷的生產有所了解,才能從胎質、釉色、造型、紋飾、款識甚至重量等方面入手,作出准確的判斷。對初學者來說,如能潛心鑽研,循序漸進,掌握一些古陶瓷的鑒別方法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

觀胎辨釉

根據各期陶瓷胎質、釉色的特點來判斷

一般來說,從胎質、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窯口。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時代的青釉瓷器,又稱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級階段,其胎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質堅硬,瓷化程度較高;其釉色青,釉層較薄,厚薄不均。這是因為當時採用瀝釉方法進行施釉的緣故。又如,五代時的釉色為天青色。據傳說,五代後周柴世宗指雨過天晴的天空,對向他請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員說:「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作將來。」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欽定為天青色。這種釉釉色瑩潤,施釉較薄,青中閃著淡淡的藍色。明代永樂、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樂時期白釉最負盛名,釉質肥厚,潤如堆脂,純白似玉,釉面光凈晶瑩;胎色純白,胎質細膩,並且有厚薄不均現象。如在強光下透視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種粉紅、肉紅或蝦紅色的傾向。這一特徵,是其它瓷器中所沒有的。明代宣德年間,與明永樂年間時間雖近,但瓷胎釉色卻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樂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時大件琢器底部多無釉,露胎處常有紅色點,俗稱「火石紅斑」,還有鐵銹斑點。清康熙、雍正時的仿宣德瓷器則無此特徵。清代康熙時瓷器的胎釉,胎色細白,胎質純凈,細膩堅硬,與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體最重。此外,這一時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兩種白釉,器內、口緣、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較稀薄,往往見有小縮釉現象;底部還現有坯胎中旋紋痕跡。器身施亮青釉,其釉瑩潤光亮,胎釉結合極堅密。一件器皿施兩種釉,是清代康熙年間生產的瓷器的最大特點。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色釉的主要特點,是我們鑒別古陶瓷的年代和窯口的可靠的依據。

觀察造型

從各朝代陶瓷的造型去判斷

陶瓷鑒定,造型是一個重要依據。它有明顯的時代性,直接反映出不同社會時期人們的審美觀。飯碗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器皿,一般人對它也許注意不多。其實,它的造型也是不斷地隨著社會發展而變化的。唐代的飯碗,一般是深腹,直口,實平足,胎厚,體重。明代的碗,口外撇,腹深而豐滿,圈足較高,給人以古拙穩重之感。入清以後,特別是康熙時期,碗口外撇,但弧度沒有明代大,腹深但顯得瘦小,圈足開始變矮。到雍正以後,其圈足最下處,一改明代的平齊而向圓形(俗稱「泥鰍背」)演變。又如,我們常見的口小、肩豐、圈足的梅瓶,它也隨著不同時代而變化。宋代的梅瓶造型是小撇口,短頸,肩特別豐,身體修長,圈足,給人以古樸秀美之感。到元代,則改宋代時的小撇口為板唇口,短頸加高,從直統式小頸改為喇叭狀,下身加粗,體形變大。到了明代早期,其口又改為卷唇口,肩豐而斜,下身略胖,改變了宋代的秀長身形,向平穩實用發展,這是梅瓶造型最美的時期。發展到清代雍正時的梅瓶,它以明代早期為式樣,但其口往往略高於明代,和頸相接處象欠一定弧度似的,沒有明代早期那麼好看。這時期的梅瓶,雖然豐肩,但肩的上部不是忽平就是下斜,下身又有所加粗,造型呆板,失去線條美。到清代後期,其造型更加呆板,更加粗糙,藝術欣賞價值也就更差了。筆筒是文房四寶之一。順治年間的筆筒體形高,平底無釉,胎厚體重。到康熙年間,體形略為降低,這時筆筒胎壁適中,底中央有一小圈下凹,塗白釉,凹圈外平坦,向外施一圈白釉,向內邊的一圈則無釉。這種底形看上去似一玉壁型,所以,人們稱之為:「壁足「。但到了雍正、乾隆以後筆筒變得胎體略寬,胎壁也略薄,其底也由「平底」、「壁足」改為「圈足」。不同的造型,打著鮮明的時代的印記。因此,認識、熟記各個時代器物的造型,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拿起一把「雞頭壺」,我們應該知道這種壺是三國、兩晉、南北朝的產物。說起「宮式碗」,則應該知道是明正德年間產品的一種造型。如果是「觀音尊」、「棒槌瓶」、「花觚」、 「太白缸」、「柳葉瓶」等等,這些都應是清代康熙時期生產的器物。所以說,型制對古陶瓷鑒定是非常重要的 .

辨別款識

從歷代陶瓷的款識來判別

款識也叫年款,是在一件瓷器的器皿底中央、器皿心裡,身的中部或口緣等部位,書寫上某某皇帝的年號,如「大明成化年制」等字樣,以表示年記。這種年款,有一部分是專為宮廷燒制的,叫「官窯」款;有一部分是民間燒制的,叫「民窯」款。除了記年款,還有殿名款(如體和殿)、堂名款(如中和堂,這是康熙皇帝在圓明園居住過的殿堂)、齊名款、軒名款、贊譽款、吉祥款、陶工款、供養款、干支款(如康熙辛亥中和堂制)、花樣款(如白兔、雙魚、折枝花朵等),等等。這些都稱為款識,是表示某個朝代生產的器物。款識的識別,是古陶瓷鑒定中較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已知陶瓷上最早的款識,應數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陶器。商、周青銅器上銘紋和徽號已經盛行,但在陶器上有官方款的,可以肯定是在陝西咸陽出土的一件秦代陶器上的「王」字。前些時候,廣州中山五路發掘一處秦漢遺址,曾發現有帶「官」字的陶片;在三元里一個西漢初年墓中,也發現有「居室」款。瓷器的款記一般都以官方有關。五代至北宋初,北方白瓷中常有「官」、「新官」的刻款;在宋代的瓷器中,也見有「大觀」、「政和」等帶國號的款;在元代,景德鎮的瓷器中常有「樞府」、「太禧」款識的。這些都是和官方用瓷有關的記年款。明代開國至清代末,有500多年,換了27個皇帝。這個時期的瓷器,普遍書寫皇帝的年號。對於這些年號,我們在鑒定時,可以從中找出其規律性和特殊性。明清的款識最多,但偽款也特別多。所以,在鑒定時要多作比較,要注意每個朝代的字體、風格、每一筆劃的特徵,這樣,才能准確的判斷出真偽。明清的記年款有一定的規律性。絕大部分的記年款,都寫上國號和皇帝的年號。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等,僅有「隆慶」一朝寫「年造」而不寫「年制」。明代最早寫款從永樂開始,但它的款識也僅寫「永樂年制」四字篆書。「大明永樂年制」、「永樂年制」從未有楷書款,若有則是假款。從明宣德至清康熙的年號款,都是六字楷書款。但雍正一朝楷、篆書款同時使用,有六字款、四字款(即「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乾隆時款識,篆書盛行,楷書漸少。嘉慶、道光兩朝以篆書款為主。但由咸豐至宣統三年,這四朝又恢復了楷書寫款,篆書款已不使用了。這是明清款識的規律性。例如,同治時的寫款應是楷書,而我們鑒定時發現一件同治瓷器的寫款是篆書,那就應該對這件作品的真偽多打幾個問號了。鑒定古陶瓷,除了注意它的各朝寫款的規律、風格和特徵外,還要注意各朝寫款的顏色。不同朝代使用的顏料不同,其呈色也就不一樣。以青花料為例,明代至清代初期的青花款,在放大鏡下可見其色下沉,周圍有細小的均勻的小氣泡,清代後期的仿製品則沒有這種特徵。上述這些是大家鑒定瓷器必須注意的。

『柒』 幫忙想幾個關於陶瓷的畢業論文題目!!謝謝!!

畢業論文如下:
目錄
1.前言
2.網路營銷——促進中小陶瓷企業營銷國際化
3.網路營銷的主要特點
3.1跨時空營銷
3.2互動式營銷
3.3定製化營銷
3.4低成本營銷
4.中小陶瓷企業網路營銷的主要策略
4.1產品策略
4.2價格策略
4.3促銷策略
4.4渠道策略
4.5營銷集成策略
5.結語
致謝..6
參考文獻..7
我國中小陶瓷企業的網路營銷策略
xx學院電子商務專業xxx
指導老師xxx
摘要: 分析了電子商務時代給我國陶瓷企業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並結合實例論述了我國陶瓷企業發展之初實現網路營銷應採取的網路營銷策略。
關鍵詞:
網路營銷,中小陶瓷企業,網路營銷策略
1前言
一個企業的生存發展,主要依賴於對市場的擁有程度。 作為企業,在競爭中取勝和極力佔領市場的份額是它的最終目的,也是最大限度地獲取利潤的良方。而在電子商務時代internet的發展使計算機市場營銷成為可能,而市場營銷的計算機化——網路營銷導致企業的營銷和管理模式發生了根本的轉變,這種營銷和管理模式的轉變為中小陶瓷企業提供了有利的手段,使它們能夠有機會智勝那些過去不可一世的大企業。
中小陶瓷企業因為其規模小實力相對較弱,雖然有很好的技術、產品,但由於信息不通暢,無法使消費者知道並訂購自己的產品,使得中小陶瓷企業在其營銷過程中存在著其它企業所不存在的諸多難題。而電子商務則為中小陶瓷企業帶來先進的信息手段,從而為他們創造了與大企業相對平等的競爭機會和舞台,並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條件與機遇。一家小陶瓷企業在網上做的廣告可以把企業的促銷信息傳遞給世界各地的潛在消費者。因此,我國中小陶瓷企業要想獲得長足發展,要想在激烈的營銷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必須樹立現代市場營銷觀念,努力學習國外先進的營銷方式,運用科學的營銷手段、先進的物流配送方式,探索適用自身的營銷策略,實行網路營銷,並利用網路營銷的優勢來提高其競爭力。
2網路營銷——促進中小陶瓷企業營銷國際化
網路營銷(cybermarketing,onlinemarketing)是指藉助國際互聯網路,實施企業的營銷戰略和策略,以求實現企業的營銷目標。藉助於internet,企業可以以較低費用完成以下工作:建立與個人計算機使用者相連的新的銷售渠道;接觸新的潛在顧客;為深層次廣告提供新的渠道,將大量可變信息轉化為符合需要的適用信息,收集大量消費者信息,從而使面向消費者的營銷活動更明確、更有針對性;建立更為有效的渠道,以自動解決問題、回答消費者問題;敏感地收集消費者反饋,並利用反饋改善產品、服務和銷售。
一個陶瓷企業的發展剛剛起步,由於各方面的實力無法與大企業相比,所以很難實現營銷國際化。網路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中小陶瓷企業完全可以利用網路實現營銷國際化。以瑞士一家生產火車模型的小企業為例,該企業只有1xxxx員工,其中有xxxx就專門負責外出參展等事宜,並且重點利用網路開展營銷,使這家企業的模型火車占據了世界市場份額的4xxxx。瑞士中小企業努力實現網路營銷的增值化,通過消費者反饋的信息,加快產品測試過程,積極提供定製服務、個性化服務;在網上提供各種免費咨詢,滿足消費者的求知慾,促進了產品的國際化。 在網路時代,發展網路營銷是促進中小陶瓷企業市場全球化的一種最佳方式。通過網路,中小陶瓷企業可以快捷發布企業最新信息,可以在網頁上製作廣告宣傳企業形象,藉助網路收集客戶意見,及時把握市場和消費者對企業、產品及服務的需求,作為制定企業經營和市場營銷策略的基礎。企業可以通過向客戶提供某些優惠活動,收集客戶的相關資料,建立客戶資料庫,並在此基礎上提供各種延伸服務,以增加銷售機會。因此,中小陶瓷企業應積極利用互聯網實現產品銷售,積極搶占市場。
3網路營銷的主要特點
3.1跨時空營銷
營銷的最終目的是佔有市場份額。由於互聯網路具有超越時間約束和空間限制進行信息交換的特點,因此使得脫離時空限制達成交易成為可能。中小陶瓷企業就可能有更多時間和更大空間進行營銷,可24小時隨時隨地的提供全球性營銷服務。同時,消費者只需根據自已的喜歡或需要去選擇相應的信息加以比較,做出購買的決策,這種輕松自在的選擇,不必受時間、地點的限制。
3.2互動式營銷
互聯網路提供了中小陶瓷企業與消費者雙向交流的通道,中小陶瓷企業可以通過互聯網路向消費者展示產品目錄,聯結資料庫提供有關產品信息的查詢,製作調查表來搜集消費者的意見,還可以讓消費者參與產品的設計、開發,真正作到以消費者為中心,設計出更符合消費者需要的產品和服務。通過這種雙向互動的溝通方式,提高了消費者的參與性和積極性,反過來,也提高了企業營銷策略的針對性,有助於實現企業的全程營銷目標。
3.3定製化營銷
所謂定製化是指中小陶瓷企業利用網路優勢,一對一向消費者提供獨特化、個性化的產品或服務。網路營銷的一個重要思想就是要盡最大努力滿足單個消費者的特定消費要求,立足於處理好與每一個消費者的關系,注重發揮互聯網的獨特優勢,不斷培養、提高消費者的忠誠度,確保銷售持續增長。網路營銷可跟蹤每個客戶的消費習慣和偏好,及時推薦相關產品。
3.4低成本營銷
首先,中小陶瓷企業采購原材料往往是一項程序煩瑣的過程。通過電腦網路的商務活動,企業可以加強與主要供應商之間的協作關系,將原材料的采購與產品的製造過程有機地配合起來,形成一體化的信息傳遞和信息處理體系,從而降低了陶瓷企業的采購成本。陶瓷企業對原材料需求量大,品種繁多,利用網路進行原材料采購及市場營銷,足不出戶便可得到來源廣泛的信息資源,且節省中介費,從而節省大筆資金,降低成本。同時可以毫不費力地貨比三家,得到最便宜的原材料,這比傳統的采購方式方便得多!因此實行網路營銷可使運營成本大幅度降低。
其次,中小陶瓷企業運用網路手段,可以降低促銷成本(如廣告、調研等費用)。在網上促銷的成本只相當於直接郵寄廣告費的1/10,利用網際網路發布廣告的平均費用僅為傳統媒體的xxxx。
總之,網路營銷是一對一的、理性的、消費者主導的、非強迫性的、循序漸進式的,而且是一種低成本與人性化的營銷。
4中小陶瓷企業網路營銷的主要策略
4.1產品策略
作為一種新型媒體,互聯網路的運用對傳統的產品策略必然會帶來沖擊,因為就像不同的產品適合採用不同的銷售渠道一樣,網路營銷也有其適用的產品范圍和策略。
由於互聯網路具有很好的互動性和引導性,消費者通過互聯網路在中小陶瓷企業的引導下對陶瓷產品或服務進行選擇或提出具體要求。通過網路的良好服務功能,才能贏得消費者的滿意,進而建立消費者的忠誠,將陶瓷企業的知名度轉化為滿意度具體策略主要如下:
利用電子布告欄(bbs)或電子郵件(email)提供線上售後服務或與消費者作雙向溝通。
讓消費者在網路上充分展示自己的需求並可親自設計,企業據此為消費者提供產品與服務,比如對陶瓷工藝品的外觀、色彩等均可運用該種方式。
在網路上提供與產品相關的專業知識,達到增加產品價值的同時也提高企業形象,如對陶瓷機械維護與保養,陶瓷家電用品的性能、使用和注意事項。
提供網上自動服務系統,依據客戶需求,自動適時地利用網路提供有關產品的服務信息。例如,陶瓷機械產品的供應商可在網路上提醒客戶有關定期保養的通知等。
4.2價格策略
價格對陶瓷企業、消費者乃至中間商來說都是最為敏感的問題,而網路上信息自由的特點使這三方面對產品的價格信息都有比較充分的了解。網路上的價格有兩個特點:
(1)價格彈性化。由於網路營銷的互動性,消費者可以和陶瓷企業就產品價格進行協商。另外,陶瓷企業也可以根據每個消費者對陶瓷產品和服務提供的不同要求,來制定相應的價格。
(2)價格趨低化。由於網路營銷使陶瓷企業和消費者直接打交道,而不需要傳統的中間人,使企業產品開發和促銷成本降低,企業可以降低產品的價格促銷,又由於互聯網的開放性和互動性,陶瓷市場是透明的,消費者可以就產品及價格進行充分的比較和選擇。
因此,要求中小陶瓷企業以盡可能低的價格向消費者提供產品和服務,在以市場為導向的營銷中,中小陶瓷企業必須以消費者能接受的成本定價。
網上價格策略主要表現在:
網上查詢功能可以充分揭示市場相關產品的價格,消費者能理性判斷欲購產品價格的合理性。
舉辦網上會員制,鼓勵消費者上網消費,以節省銷售渠道的運行成本。
開發智能型網上議價系統,與消費者直接在網路上協商價格。
開發自動調價系統,可以依時間、季節變動,工廠庫存情況,市場供需情形,促銷活動等自動調整產品價格。
4.3促銷策略
傳統的促銷是以陶瓷企業為主體,通過一定的媒體或工具對消費者進行聯系,而網路促銷的出發點是利用網路的特徵實現與消費者的溝通,使消費者可以參與陶瓷企業的營銷活動中來。這種溝通方式不是傳統促銷中「推」的形式而是「拉」的形式,不是傳統的「強勢」營銷而是「軟」營銷,它的主動方是消費者,消費者的需求趨於個性化,他們會在個性化需求的驅動之下自己到網路上尋找相關的消費者信息。中小陶瓷企業可以通過網路受訪情況的分析,更能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實行有針對性的主動營銷,這樣更易引起消費者的認同。
網上促銷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吸引消費者,為其提供具有價值誘因的商品信息。但網路手段的運用,使傳統的促銷活動具有了新的含義和形式。常見的網上促銷有如下一些方面:
(1)建立虛擬公共關系室。在網路上參與公益部門所舉辦的各項公益活動及贊助,如希望工程,扶貧救助等;也可結合本陶瓷企業的優勢,利用網路推動公共服務。
(2)利用網上對話的功能,舉行網上消費者聯誼活動或網上記者招待會。這樣做,一方面可以跨時空地進行溝通,同時也是一種低成本的促銷。
(3)利用網路進行促銷活動,包括新陶瓷產品信息提供,促銷方式說明,提供折扣券或贈品等,提高消費者上網搜尋及購買產品的意願。
(4)發布網上廣告,與此同時,建立英文版的首頁也是中小陶瓷企業國際化不可缺少的推廣活動(5)積極參加網路資源索引,盡可能使客戶容易查詢到公司的推廣資料,使其能快速獲得所需的商品信息。與非競爭性廠商進行網上促銷的策略聯盟,利用相互的網上資料庫,增加與潛在消費者接觸的機會。
4.4渠道策略
營銷渠道,也叫銷售渠道或分銷渠道,是指產品從生產者轉移到消費者或使用者所經過的途徑。網路營銷是一對一的分銷渠道,是跨時空進行銷售的,消費者可以隨時隨地利用互聯網路購買相關產品。因此中小陶瓷企業的陶瓷產品的分銷應以方便消費者為主。下面列舉網路條件下營銷渠道可能展現的形態。
在首頁設計上採取虛擬實境的手法,設立虛擬商店櫥窗,使消費者如同進入實際的商店一般,同時商店的櫥窗可順應時間、季節、促銷活動、經營策略等需要,輕易快速地改變設計。
結合相關產業的公司,共同在網路上組織網路商展。消費者一經上網,即可飽覽各類相關商品,從而增加上網意願與消費動機。如生產建築陶瓷、衛生陶瓷的中小陶瓷企業就可與房地廠商聯手舉辦網路商展活動。
消費者在決定采購後,可採用電子郵件方式進行網上訂購。
可在網路上以首頁方式設立虛擬經銷商或虛擬公司,提供各類的商品目錄及必要的售後服務。
此外,網路營銷中一個最重要的渠道就是會員網路,會員網路是在中小陶瓷企業建立虛擬組織的基礎上形成的網路團體,通過會員制,促進消費者相互間的聯系和交流,以及消費者與陶瓷企業的聯系和交流,培養消費者對陶瓷企業的忠誠,並把消費者融入陶瓷企業的整個營銷過程中,使會員網路的每一個成員都能互惠互利,共同發展。
4.5營銷集成策略
網際網路是一種新的市場環境,這一環境不只是對中小陶瓷企業的某一環節和過程,還將對企業組織、運作及管理觀念上產生重大影響。一些企業已經迅速融入這一環節,依靠網路與原料商、製造商、消費者等建立了密切的聯系,並通過網路收集傳遞信息,從而根據消費需求,充分利用網路夥伴的生產能力來實現產品設計、製造及銷售服務的全過程。這種模式就是網上營銷集成,應用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有電腦行業cisco、dell等公司。
網上營銷集成是對網際網路的綜合應用,是網際網路對傳統商業關系的整合,它使中小陶瓷企業真正確立了市場營銷的核心地位。中小陶瓷企業的使命不僅是製造產品,還應根據消費者的需求,組合現有的外部資源,高效地輸出一種滿足這種需求的品牌產品,並提供服務保障。
5結語
網路營銷作為一種全新的營銷理念,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它的發展速度是前所未有的,我國陶瓷企業特別是中小陶瓷企業應積極利用internet開展陶瓷產品的營銷,拓展海內外客源渠道,勇於實踐,大膽創新,誰能搶得先機,誰就能在未來市場中占據主動。
致謝:
畢業論文終於完稿了,回想一個月來的前期准備、提筆寫作和論文修改,我禁不住的熱淚盈眶。論文的完稿意味著我畢生難忘的大學生活即將結束,我將離開我可愛的母校,尊敬的老師和親愛的同學。面對今天已經成稿的畢業論文,我要感謝我的論文指導老師:xx老師,是她用謙虛嚴謹的治學態度和誨人不倦的傳道、授業、解惑精神,幫助我克服種種困難,完成論文的寫作。我還要感謝我的父母、同學和所有幫助過我以及給我精神動力的人。感激之情無以言表,只能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衷心的感謝所有我應該感謝的人,謝謝
另外,站長團上有產品團購,便宜有保證

『捌』 求關於瓷器的論文,3000字左右,急用!

我就是學習瓷器學的,呵呵。
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過渡階段的產物。中國最早的原始青瓷,發現於山西夏縣東下馮龍山文化遺址中,距今約4200年。 器類有罐和缽。原始青瓷在中國分布較廣,黃河領域、長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區都有發現。

中國真正的瓷器出現是在東漢時期(公元23-220年)。首先是在南方地區的浙江省開始出現的。浙江紹興上虞縣上浦小仙壇發現東漢晚期瓷窯址和青瓷等。瓷片質地細膩,釉面有光澤,胎釉結合緊密牢固。從顯微照相可見,青瓷殘片釉下已無殘留石英。這種釉無論在外貌上,或是顯微結構上,都已擺脫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已符合真正的瓷器標准了。

東漢之後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公元220-581年) 南方青瓷的生產,如浙江越窯等一直處於領先地位。在紹興、餘杭、吳興等地也都設有窯場,形成獨自的窯系。所謂窯系,是指某一著名窯場與附近或外省的一些窯場均生產某一種或幾種相同類型的產品,這些窯場就構成一個窯系,以主要和最有影響的窯場命名。浙江是中國最早形成窯系的地區,其原因可能與這里是中國瓷器的發源地、制瓷業特別發達有關。

越窯生產青瓷與黑瓷,到西晉晚期也生產青釉褐斑瓷,即在器物的主要部位加上褐色點彩,以打破青瓷的單色格調。

三國時越窯的產品胎質堅硬細膩,呈淺灰色;釉汁純凈,以淡青色為主,黃或青黃色少見;器型有碗、碟、罐、壺、洗、盆、缽、盒、盤、耳杯、香爐唾壺、虎子、水盂、泡菜壇等日用瓷。西晉時又出現了了扁壺、雞壺、燭台和辟邪等新產品。南朝時佛教盛行,瓷器上多以蓮瓣或蓮花作為裝飾。從三國到隋統一前的數百年中,以越窯為代表的瓷器生產有了長足的發展。它的品種繁多,式樣新穎,已深入到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人們不可須臾離開的用具。

此外,在南方當時還有婺州窯、湘陰窯和豐城窯等著名窯址。

北方瓷器的出現要晚於南方,大致是從北魏晚期到隋(公元581-618年)統一前的近百年中發展起來的。北朝青瓷的器型有碗、盤、杯、罐、壺、瓶、盒等,多為日常用品,陳設品較少。蓮瓣罐是北朝典型產品。它有三系、四系、六系和方系、圓系、條系的區別,均從肩至腹堆塑成肥碩的蓮瓣,有六瓣或八瓣不等,底有圈足。最能代表北方青瓷生產水平的器物,是河北景縣封氏墓出土的4件蓮花尊。其體積最大的一件高約70厘米,口至肩部有三周貼花,飾飛天紋、寶相花紋、獸面紋和蟠龍紋。肩有六系,其下有六層堆塑上覆下仰蓮瓣紋。

北方瓷器生產雖晚於南方數百年,但它一旦掌握了青瓷生產之後,便迅速改進生產技術,提高工藝水平,並結合北方的人文特點,導致了白瓷的出現。白瓷是由青瓷發展而來的,兩者的區別僅在於胎、釉中含鐵量的不同。瓷土含鐵量少則胎呈白色,含鐵量多則胎色較暗,呈灰、淺灰或深灰色。就瓷器本身的發展而言,是從單釉瓷向彩瓷發展的,無論是褐綠彩、白地黑花、青花、釉里紅,還是鬥彩、五彩、粉彩或琺琅彩,都是以白色為襯托,來展現各種色彩的艷麗與美妙的。所以,白瓷的產生,對瓷器的發展有及深遠的影響,至唐代已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

北齊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出土的10件白瓷器,是目前已知時代最早的白瓷器,有碗、杯、三系罐、四系罐、長頸瓶等。

唐代(公元618-917年)南方的青瓷、北方的白瓷 、三彩瓷;以及湖南長沙窯的復彩瓷均有較大的發展。

其中,長沙窯的瓷器在亞非13個國家、73個地點都有出土,說明它的影響遍及國內外。從其產品中的胡人雕塑、椰棗、棕櫚紋樣及書寫阿拉伯文等方面來看,可能出現了專門為外銷而生產的瓷器。

宋代(公元960-1279年)在唐代的基礎之上,出現了「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窯並稱於世的現象。

元代(公元1279-1368年)是中國瓷器生產承前啟後的轉折時期,在很多方面都有創新和發展。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帝國在江西景德鎮設立了「浮梁瓷局「,為景德鎮瓷業生產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並為其在明清兩代成為全國制瓷業中心和飲譽世界的「瓷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元代景德鎮在制瓷工藝上有了新的突破,最為突出的則是青花和釉里紅的燒制。

青花瓷一般指的是由鈷料作為呈色劑在胎上作畫,然後罩以透明釉、經高溫一次燒成,呈白地藍花的釉下彩瓷。青花瓷充分體現了中國的民族特色,它一經在景德鎮出現,就以極旺盛的生命力而迅速發展,成為生產的主流達數百年之久,並遠銷國內各地及亞、非諸國;釉里紅是用銅紅料作為呈色劑,在胎上繪以紋飾,在罩以透明釉,在高溫還原氣氛中燒成的呈釉下紅彩的瓷器。釉里紅的燒成難度大,成品率底,尤其是色純正者少。釉里紅呈色鮮艷,白地紅花引人矚目,極受人們的歡迎。

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兩代是中國瓷器生產最鼎盛時期,瓷器生產的數量和質量都達到了高峰。景德鎮作為「瓷都」的確立,使景德鎮窯統治明清兩代瓷壇長達數百年,直至今日。當時,各種顏色釉瓷和彩繪瓷是景德鎮制瓷水平的突出代表。

陶瓷之路與中外文化交流

進入漢代,著名的「絲綢之路」溝通了中外文化間的交流,中國逐漸被譽為「絲國」;進入中世紀後,伴隨著中國瓷器的外銷,中國又開始以「瓷國」享譽於世。從8世紀末開始,中國陶瓷開始向外輸出。經晚唐五代到宋初,達到了一個高潮。這一階段輸出的陶瓷品種有唐三彩、邢窯(包括定窯)白瓷、越窯青瓷、長沙窯彩繪瓷和橄欖釉青瓷(即廣東近海一帶的窯口生產的碗和作為儲藏容器的罐)。輸出的地區與國別有:東北亞的朝鮮與日本;東南亞的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南亞的斯里蘭卡、巴基斯坦和印度;西亞的伊朗、伊拉克、沙烏地阿拉伯、阿曼;北非的埃及;東非的肯亞和坦尚尼亞。此時海上交通路線主要有兩條,一是從揚州或明州(今寧波)經朝鮮或直達日本的航線;二是從廣州出發、到東南亞各國,或出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經斯里蘭卡、印度、巴基斯坦到波斯灣的航線。當時有些船隻繼續沿阿拉伯半島西航可達非洲。前述亞非各國中世紀遺跡出土晚唐五代宋初的瓷器,就是經過這兩條航線而運輸的。

宋元到明初是中國瓷輸出的第二個階段。這時向外國輸出的瓷器品種主要是龍泉青瓷,景德鎮青白瓷、青花瓷、釉里紅瓷、釉下黑彩瓷,吉州窯瓷,贛州窯瓷,福建、兩廣一些窯所產青瓷,建窯黑瓷,浙江金華鐵店窯仿鈞釉瓷,磁州窯瓷,定窯瓷,耀州窯瓷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前述朝鮮新安海底沉船經11次發掘,出土陶瓷器2萬余萬件,除極個別的為朝鮮瓷和日本瓷外,均屬中國所產,其中絕大多數已判明所屬窯口。宋元外銷瓷輸往的國家較前大為增加,有東北亞、東南亞的全部國家,南亞和西亞的大部分國家,非洲東海岸各國及內陸的辛巴威等國。宋、元、明初時期的航線,主要有航行到東北亞、東南亞諸國的航線及通往波斯灣等地的印度洋航線。這時期中國航海的成就主要表現在印度洋航線上。一是可從波斯灣沿海岸向西行進而到達紅海的吉達港,然後上岸陸行至麥加;也可以在蘇丹邊界的埃得哈布港上岸,馱行至尼羅河,再順河而下到福斯塔特(古開羅);還可以從紅海口越曼德海峽到東非諸國。二是開辟了從馬爾地夫馬累港直達非洲東海岸的橫渡印度洋的航線。

明代中晚期至清初的200餘年是中國瓷器外銷的黃金時期。輸出的瓷器主要是景德鎮青花瓷、彩瓷、廣東石灣瓷、福建德化白瓷和青花瓷、安溪青花瓷等。其中較精緻的外銷瓷多是國外定燒產品,其造型和裝飾圖案多屬西方色彩,還有些在紋飾中繪有家族、公司、團體、城市等圖案標志,稱為紋章瓷。這時期的外銷瓷數量很大,17世紀每年輸出約20萬件,18世紀最多時每年約達百萬件。輸出的國家有東亞的朝鮮半島和日本、東南亞及歐美諸國。運輸路線一條是從中國福建、廣東沿海港口西行達非洲,繼而繞過好望角,沿非洲西海岸航行達西歐諸國;另一條是從福建漳州、廈門諸港至菲律賓馬尼拉,然後越太平洋東行至墨西哥的阿卡普爾科港,上岸後陸行,經墨西哥城達大西洋岸港口韋臘克魯斯港,再上船東行達西歐諸國。在17和18世紀,中國瓷器通過海路行銷全世界,成為世界性的商品,對人類歷史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玖』 求陶瓷鑒賞論文

概說

中國陶瓷,歷史悠久,品種繁多,它是我國歷代文化的結晶。喜愛古陶瓷藝術品的人不少,但是懂得鑒定的人卻為數不多。因為,古陶瓷鑒定是一門綜合的技術,要掌握它,需要下一番功夫。例如,要鑒定一件陶瓷古董的真假,首先要對中國幾千年各地陶瓷的生產有所了解,才能從胎質、釉色、造型、紋飾、款識甚至重量等方面入手,作出准確的判斷。對初學者來說,如能潛心鑽研,循序漸進,掌握一些古陶瓷的鑒別方法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

觀胎辨釉

根據各期陶瓷胎質、釉色的特點來判斷

一般來說,從胎質、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窯口。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時代的青釉瓷器,又稱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級階段,其胎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質堅硬,瓷化程度較高;其釉色青,釉層較薄,厚薄不均。這是因為當時採用瀝釉方法進行施釉的緣故。又如,五代時的釉色為天青色。據傳說,五代後周柴世宗指雨過天晴的天空,對向他請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員說:「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作將來。」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欽定為天青色。這種釉釉色瑩潤,施釉較薄,青中閃著淡淡的藍色。明代永樂、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樂時期白釉最負盛名,釉質肥厚,潤如堆脂,純白似玉,釉面光凈晶瑩;胎色純白,胎質細膩,並且有厚薄不均現象。如在強光下透視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種粉紅、肉紅或蝦紅色的傾向。這一特徵,是其它瓷器中所沒有的。明代宣德年間,與明永樂年間時間雖近,但瓷胎釉色卻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樂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時大件琢器底部多無釉,露胎處常有紅色點,俗稱「火石紅斑」,還有鐵銹斑點。清康熙、雍正時的仿宣德瓷器則無此特徵。清代康熙時瓷器的胎釉,胎色細白,胎質純凈,細膩堅硬,與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體最重。此外,這一時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兩種白釉,器內、口緣、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較稀薄,往往見有小縮釉現象;底部還現有坯胎中旋紋痕跡。器身施亮青釉,其釉瑩潤光亮,胎釉結合極堅密。一件器皿施兩種釉,是清代康熙年間生產的瓷器的最大特點。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色釉的主要特點,是我們鑒別古陶瓷的年代和窯口的可靠的依據。

觀察造型

從各朝代陶瓷的造型去判斷

陶瓷鑒定,造型是一個重要依據。它有明顯的時代性,直接反映出不同社會時期人們的審美觀。飯碗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器皿,一般人對它也許注意不多。其實,它的造型也是不斷地隨著社會發展而變化的。唐代的飯碗,一般是深腹,直口,實平足,胎厚,體重。明代的碗,口外撇,腹深而豐滿,圈足較高,給人以古拙穩重之感。入清以後,特別是康熙時期,碗口外撇,但弧度沒有明代大,腹深但顯得瘦小,圈足開始變矮。到雍正以後,其圈足最下處,一改明代的平齊而向圓形(俗稱「泥鰍背」)演變。又如,我們常見的口小、肩豐、圈足的梅瓶,它也隨著不同時代而變化。宋代的梅瓶造型是小撇口,短頸,肩特別豐,身體修長,圈足,給人以古樸秀美之感。到元代,則改宋代時的小撇口為板唇口,短頸加高,從直統式小頸改為喇叭狀,下身加粗,體形變大。到了明代早期,其口又改為卷唇口,肩豐而斜,下身略胖,改變了宋代的秀長身形,向平穩實用發展,這是梅瓶造型最美的時期。發展到清代雍正時的梅瓶,它以明代早期為式樣,但其口往往略高於明代,和頸相接處象欠一定弧度似的,沒有明代早期那麼好看。這時期的梅瓶,雖然豐肩,但肩的上部不是忽平就是下斜,下身又有所加粗,造型呆板,失去線條美。到清代後期,其造型更加呆板,更加粗糙,藝術欣賞價值也就更差了。筆筒是文房四寶之一。順治年間的筆筒體形高,平底無釉,胎厚體重。到康熙年間,體形略為降低,這時筆筒胎壁適中,底中央有一小圈下凹,塗白釉,凹圈外平坦,向外施一圈白釉,向內邊的一圈則無釉。這種底形看上去似一玉壁型,所以,人們稱之為:「壁足「。但到了雍正、乾隆以後筆筒變得胎體略寬,胎壁也略薄,其底也由「平底」、「壁足」改為「圈足」。不同的造型,打著鮮明的時代的印記。因此,認識、熟記各個時代器物的造型,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拿起一把「雞頭壺」,我們應該知道這種壺是三國、兩晉、南北朝的產物。說起「宮式碗」,則應該知道是明正德年間產品的一種造型。如果是「觀音尊」、「棒槌瓶」、「花觚」、 「太白缸」、「柳葉瓶」等等,這些都應是清代康熙時期生產的器物。所以說,型制對古陶瓷鑒定是非常重要的 .

辨別款識

從歷代陶瓷的款識來判別

款識也叫年款,是在一件瓷器的器皿底中央、器皿心裡,身的中部或口緣等部位,書寫上某某皇帝的年號,如「大明成化年制」等字樣,以表示年記。這種年款,有一部分是專為宮廷燒制的,叫「官窯」款;有一部分是民間燒制的,叫「民窯」款。除了記年款,還有殿名款(如體和殿)、堂名款(如中和堂,這是康熙皇帝在圓明園居住過的殿堂)、齊名款、軒名款、贊譽款、吉祥款、陶工款、供養款、干支款(如康熙辛亥中和堂制)、花樣款(如白兔、雙魚、折枝花朵等),等等。這些都稱為款識,是表示某個朝代生產的器物。款識的識別,是古陶瓷鑒定中較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已知陶瓷上最早的款識,應數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陶器。商、周青銅器上銘紋和徽號已經盛行,但在陶器上有官方款的,可以肯定是在陝西咸陽出土的一件秦代陶器上的「王」字。前些時候,廣州中山五路發掘一處秦漢遺址,曾發現有帶「官」字的陶片;在三元里一個西漢初年墓中,也發現有「居室」款。瓷器的款記一般都以官方有關。五代至北宋初,北方白瓷中常有「官」、「新官」的刻款;在宋代的瓷器中,也見有「大觀」、「政和」等帶國號的款;在元代,景德鎮的瓷器中常有「樞府」、「太禧」款識的。這些都是和官方用瓷有關的記年款。明代開國至清代末,有500多年,換了27個皇帝。這個時期的瓷器,普遍書寫皇帝的年號。對於這些年號,我們在鑒定時,可以從中找出其規律性和特殊性。明清的款識最多,但偽款也特別多。所以,在鑒定時要多作比較,要注意每個朝代的字體、風格、每一筆劃的特徵,這樣,才能准確的判斷出真偽。明清的記年款有一定的規律性。絕大部分的記年款,都寫上國號和皇帝的年號。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等,僅有「隆慶」一朝寫「年造」而不寫「年制」。明代最早寫款從永樂開始,但它的款識也僅寫「永樂年制」四字篆書。「大明永樂年制」、「永樂年制」從未有楷書款,若有則是假款。從明宣德至清康熙的年號款,都是六字楷書款。但雍正一朝楷、篆書款同時使用,有六字款、四字款(即「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乾隆時款識,篆書盛行,楷書漸少。嘉慶、道光兩朝以篆書款為主。但由咸豐至宣統三年,這四朝又恢復了楷書寫款,篆書款已不使用了。這是明清款識的規律性。例如,同治時的寫款應是楷書,而我們鑒定時發現一件同治瓷器的寫款是篆書,那就應該對這件作品的真偽多打幾個問號了。鑒定古陶瓷,除了注意它的各朝寫款的規律、風格和特徵外,還要注意各朝寫款的顏色。不同朝代使用的顏料不同,其呈色也就不一樣。以青花料為例,明代至清代初期的青花款,在放大鏡下可見其色下沉,周圍有細小的均勻的小氣泡,清代後期的仿製品則沒有這種特徵。上述這些是大家鑒定瓷器必須注意的。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