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論文素材 » 徵收論文

徵收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3-29 15:58:01

① 土地徵收論文

到中國知網論文資料庫找,論文多,而且質量高。自己懶得找,可以去淘寶的(翰林書店)店鋪看看,那裡能幫你下載到這論文的,偶去過一次

② 會議論文徵收范圍怎麼寫

自科或者社科

③ 關於稅收的論文該怎麼寫

———納稅意識與現代稅法

作為一個公民,我們為什麼要納稅?這常常是一個看似膚淺的問題。我們的社會總是宣傳」納稅光榮」,」依法納稅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但卻有意無意地迴避了」為什麼要納稅」這個關鍵問題。

從」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中國古代奴隸制社會開始,帝王向他的臣民收取各種各樣的賦稅瑤役,以滿足自己享受及統治國家的需要,成了約定俗成、理所當然的事,這種加於庶民百姓身上的賦稅是單方向的、義務性的、強迫性的,帝王及他龐大的國家機器是稅收權利的無條件享受者。納稅人與國家機器的關系是納貢和索貢的關系。

在現代民主國家,政權來源於公民選舉產生,民選政府代表所有國民管理國家,維系政府費用支出、支持政府正常運作的依然是稅收,稅收是政府財政收入的最重要來源。征稅作為公民個人和法人團體對政府財政收入的強制性捐獻或讓渡,實際上是壓低了納稅人的可支配收入去滿足政府開支的需要,但這是納稅人整體利益所要求的。而這整體利益既應體現在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上,也應體現在政府通過良好的稅收制度去參與社會財富的再分配,以矯正市場運作中或其他原因導致的財富分配上的不公正,避免貧富兩極分化而引發劇烈的社會沖突。
這一公認的現代稅收原理涉及兩個關鍵問題,一是納稅人與政府的關系,二是稅制與公正的關系。

政府與納稅人之間是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而不是統治與被統治的關系。通俗而言是,各級官員的所作所為應能讓納稅人感受得出,我花錢納稅是為了享受政府提供的服務,而不是請人來高踞於自己頭上逞凶揚威。政府應該提供的服務不外乎兩個方面。第一是保護每個公民的人身及財產安全與行為自由,不受任何人、任何組織的無端侵擾,陀思妥也夫斯基在《少年》一書中說:「我向社會繳納捐稅,是為了讓我不被人盜竊,不挨打,不被人殺害,沒有人再敢對我提要求。」第二是提供公民良好的生存及發展環境,威爾。杜蘭在《希臘生活》中談及古雅典稅收時說,黃金時代的雅典人原諒國家的苛征,因為國家給了他們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無疑,廣泛的發展機遇必須以安全為前提。由此觀之,距今兩千五百多年前的雅典雖然談不上有精深的稅法理論,但作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民主社會,政府服務於人民的性質是明晰可感的,因為她的人民可以感性地體會到由政府提供的消極性保護和積極性發展機遇——後者除了要求社會有廣泛的自由和廣泛的參與權,還要求有發達的教育、文化及其設施等公共產品——這兩類服務。在當代民主國家,安全保護和發展機遇更是每個公民可以明確地作為自己的權利來要求於國家的。

因此,國家向每個公民提供充分的法律保護和公共產品,保障每個公民有廣泛的權利,作為這種服務的回報,公民自覺承擔納稅的義務是應當和正當的,權利和義務應當一致,不納稅就好象當一名」逃票的乘客」一樣應當受到道德的譴責和法律的制裁。

所謂的納稅意識,實際上是權利與義務完整結合於一體的,而我國通常講的納稅意識只強調公民應盡納稅義務,卻並不含有公民應享有權利的意思。一字之差,透露的社會格局和觀念上的差異卻是巨大的。納稅人意識折射出公民花錢購買政府服務的真相,單純強調納稅意識,反映的卻是一種跟索貢與納貢無大區別的社會關系格局;納稅人意識是公民意識的基礎,脫離權利的納稅意識卻還與「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觀念之間連著一條臍帶。

撇開殘缺不全的納稅意識,立足於納稅人意識,政府征稅是必要的。但對於掏錢的人民來說,既有成本高低問題,也有個稅收負擔在各個人和各階層的分配是否公正的問題。此外,政府征稅除了滿足財政需要外,還要通過征稅去參與社會財富再分配,這也涉及公正。優良的稅制既可以把人民購買政府服務的代價降到最低,又可矯正財富分配不公;惡劣的稅制則增加人民負擔和加劇分配不公。

亞當斯密提出優良稅制四原則:」個人納稅能力、確實、方便和節約」早已成了現代稅法的法理基石。」個人納稅能力」指必須以納稅人自身的負擔能力為依據確定納稅額,體現公平,不得苛征、少征,「確實」指征稅必須以確定不移的法律為依據,使納稅人明確應繳哪些、繳多少、怎樣繳,明確什麼機構有權征稅,以避免任意專斷的徵收和稅吏的勒索。「方便」指納稅手續簡便。「節約」要求把征稅過程的耗費降到最低,避免因稅吏過多、薪俸開支過大以及貪污、中飽私囊、隨意加征等腐敗行為而造成稅款流失,使人民付出的高於國家所收入的。這幾點主要影響人民負擔的高低,同時也影響社會財富的分配公正。而最直接影響公正的是如何根據個人納稅能力確定征稅額。現今,任何國家的稅收都包括間接稅和直接稅。間接稅是從消費品徵收的增值稅,任何人每購買一次消費品,就納了一次稅。適合消費者納稅能力,可起到矯正分配不公的對消費品征稅是從價計征而不是從量課征,即對高檔商品征高稅,對大眾化、平民化的日常用品征低稅。直接稅主要有所得稅、遺產稅、饋贈稅。基於個人納稅能力並有抑制和矯正財富分配不公之作用的征稅方式是分級累進稅,而累退稅則背離個人納稅能力和加劇分配不公。
西方國家的稅制以分級累進的所得稅為主,財富基數越大,征稅比例越高,因此越有錢就納稅越多,這樣有助於抑制貧富兩極分化,克服市場經濟造成的資源過分集中。我國實行的是以流轉稅為主體的稅收體系,所得稅的徵收比重一直低於流轉稅,造成稅收調節市場經濟資源配置,遏制兩極分化的功能大大弱化;在最終要轉嫁到每個消費者身上的間接稅徵收上,發達國家實行從價計征,對只有高收入者能問津的高檔品征高稅,對大眾的生活必需品征低稅,這就減少了低收入者的間接負擔。而我國雖一定程度上實行對高檔品征高稅,但同時「對鹽等生活必需品征稅具有累退性質」,這意味著我國部分間接稅有加重低收入者負擔從而加深其生存窘況的性質。近幾年一而再,再而三大幅提價的郵資費便有此性質。第三,在發達國家,遺產稅和饋贈稅之類稅種的徵收目的不是提高財政收入,而是為了抑制不勞而獲和矯正不公,用羅爾斯的話來說,是為了「逐漸地、持續地糾正財富分配中的錯誤,並避免有害於政治自由的公平價值和機會公正平等的權力集中。」為此,實行的是高額征稅。而我國卻沒有實行高額遺產稅和饋贈稅。還莫說我國權錢結合的現實使富人得到無數好處,僅就現行稅制這幾方面而言,如果要說現在的中國是「富人的天堂」,一點也不過份。而且現行稅制的下一個特點更為這個判斷提供了證據。第四,我國對廣大農民徵收的稅帶有人頭稅性質。還在18世紀,休漠就指出「人頭稅是一種橫征暴斂」。稍後,亞當。斯密也指出,人頭稅不是流為任意的、不確定的,就是完全不公平的;在不把社會底層的福利和安全放在眼中的國家,人頭稅極其普通(5 )。從18世紀至今,視人頭稅為最不公正,是稅法學界的普遍看法,各發達國家不僅早就廢除人頭稅,還宣布人頭稅非法。而我國對農民的征稅,不光是亞當。斯密批評的任意性與不公平性兼而有之,而且我國農村金錢與權力往往合一的現實還使得富者既有手段也有力量把自己應納的稅轉嫁到貧者頭上,甚至搜刮貧者以肥已,形成「劫貧濟富」的顛倒格局。

法律是用來解決問題的,不能解決問題的法律就不是好法律,我國的法律家總是忽視這一點,過時的法律就如恐龍,而恐龍是註定要消亡的,一個完善的市場法律促成了它的消亡。

④ 徵收一篇2千字《廉潔修身》論文,要求適合大學生使用……

5分還征論文?

我端個板凳看有沒有人理你。

⑤ 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的原則性論文的前言

論點的位置一般來有四個:文題、源開頭、文章中間、結尾。但較多情況是在文章的開頭,段落論點也是如此。當開始與結尾出現類似的語句時,開頭的為論點,結尾處的是呼應論點。
有的議論文的論點在文章中用明確的語句表達出來,我們只要把它們找出來即可;有的則沒有用明確的語句直接表述出來,需要讀者自己去提取、概括。概括出的句子不應含有修辭等手法。
注意:反問句與比喻句不能作為論點,必須是陳述句

⑥ 哪位大神幫我寫一篇關於拆遷徵收系統平台的文章

你有材料嗎7?發給中紀委網站!

⑦ 哪個大學徵收高中生的哲學論文

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是人類思維和智慧的最高產物和結晶。哲學以其獨有的方式引導人們深層次地思考自然、社會和人生。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現代文明的產物,是現時代的時代精神的精華,是人類優秀哲學思想的結晶。通過一學期的馬哲學習,我知道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其中闡述的哲學理念和思想精華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哲學博大精深,又因為自己的人生閱歷有限,可能對它的了解只觸及皮毛,對深層次的問題了解不夠,在此我僅以自己所學和所知的知識來論述老師給的題目。

一、對教科書的批判性思考

從小到大,我們都以教科書為我們學習的依據,老師在學習過程中起著「傳道,授業,解惑」的功能。就我而言,小的時候一直對教科書很崇拜,認為它就是聖言,絕對沒有錯的,如果老師有和書上講的不一樣的東西,我肯定會認為是老師很差勁,是老師講錯了。隨著年齡的增長,才知道教科書也是人編的,其中的內容並不是聖言,裡面的東西也不一定全對,才明白所謂的「盡信書不如無書」的道理。

上大學來,隨著年歲的增長和知識層次的加深及知識面的擴廣,對書上的一些內容和觀點有了自己的想法,也能夠對其作出一些判斷和評價。在接受馬哲課本中一些諸如唯物論,辨證法的觀點時,我覺得也應該對一些內容提出自己的一些疑問。首先,我們為什麼要學習馬哲呢?俗語道:「思想是行動的先鋒。」有了正確的思想作旗幟,我們的在工作、學習、生活中就有理可依,有矩可循。同時,馬克思主義還作為我們黨領導人民的思想指南,實踐也證明它是經受得住考驗的。其次,時代是發展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一些內容由於其時代局限性,我們也應該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它,對其中一些觀點予以思考再賦予其鮮明的時代特徵,而不是要我們墨守成規地去接受其中的思想。最後,每個人的觀點都是不同的,教科書也是現實生活中的學者們編寫的,畢竟有其不完善的地方,此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吧。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勤思考,多動腦去發現其中那些不完善的細節部分,將自己的一些觀點多和老師同學們交流,從而達到在批判中學習,在思考中成長。

二、對批判性思考的批判性思考

如今,幾乎整個人類都浸泡在經濟的海洋中,思想的花朵開始枯萎,哲學成了不合時宜的「文物」。所以,「批判」這個帶有濃重理性色彩的詞語幾乎被人們忘卻,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感性地體驗著「競爭」的樂趣。但是,在近現代思想史上,「批判」一詞曾經紅火過,在今天回憶起這個詞語,或許能夠獲得些微的學術樂趣。因為一個無批判和不再需要批判的時代,可能恰恰是從激烈的批判時代衍生而來的。我想老師出的關於批判性的題目也是想要我們靜下心來,對課本以及身邊的一些事進行辨證而又理性的思考吧!

首先來看看「批判」在哲學家眼中的發展變化吧。在德國哲學家眼中,「批判」一詞是倍受青睞的。自從康德用「三大批判」構建起哲學大廈以來,批判就成了哲學家手中的法寶。在黑格爾哲學解體的過程中,「青年黑格爾派」曾使批判泛濫過。在20世紀,法蘭克福學派再一次濫用批判,把哲學批判發展到頂點,以致於再也無路可走了。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理論是批判的終結,因為,這種批判對現實中的一切存在所作的絕對否定,使哲學不再是人類的理性,而完全成為哲學家憤世嫉俗的牢騷。

其次是我對「批判」的一些觀點。對一件事情為什麼有的人持肯定意見也有的持否定意見呢?另外,即使是同一件事情同一個人也會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為什麼呢?這即是哲學上的辨證思想了。辯證法這個概念已經蘊含著否定的含義,即通過否定達到肯定。我們對周邊發生的事情或者現象能提出自己批判性見解那代表著我們還在理性的思考,即使這種批判帶著個人主義色彩,畢竟那也是我們自己的一種想法,人區別於其他動物的本質就在於人能理性的思考。同時我覺得辯證思考是一種尊重客觀事實的思維方式,是關於社會和自然的對抗的普遍解釋原則。當然,作為普遍解釋原則的辯證法決不停留在對表層的解釋上,而是要求對現實的內在聯系作以批判性反思。

拿身邊的例子來說吧,針對當前學生中普遍的反日情緒及抵制日貨的行為,部分自視理智的人便站出來指手畫腳了,說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應該保持冷靜,不應該感情用事,要拿出我們大學生應有的素質來對待這件事情。後者可謂是對前者行為的批判性思考了。然而,在想想呢,既然我們是熱血澎湃的知識青年,日本以前對我們的侵略和迫害姑且不說,但是他在今天還不能就歷史問題有個清醒而明確的表態,還不能反省他所犯下的歷史罪行,同時還一再篡改日本歷史教科書。請問這樣的行為我們能容忍嗎?此外,日本還不遵循國際法上的有關規定,對權屬我國的東海大陸架和釣魚島也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霸佔。再問這樣的恥辱我們能一再的忍氣吞聲嗎?最近,日本在不承認歷史問題的前提下還要吼著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我想任何一個有點理性的中國人都不會同意的!由此可見,上述事實是對後者觀點的批判性思考了。

總的說來,任何事情我們都要用辨證方法去思考,用批判的眼光(即用懷疑的眼光)去看問題,對事情的一個側面進行質疑,從而可以看到事情的另一個側面,這樣就可以更全面更客觀更准確的看待事情。

三、對自我獨立性的現狀和成長過程的批判性思考

恩格斯曾經指出:「人來源於動物界這一事實已經決定人永遠不能完全擺脫獸性,所以問題只能在於擺脫的多些或少些,在於獸性和人性的程度上的差異。」我覺得人之所以成為人那是因為人能勞動,能理性的思考問題,這即為人的本質所在。

人是社會存在物,我想這是任何有點哲學常識的人都知道的。然而老師給的題目是叫我們對自己的獨立性成長進行批判性思考。在此我就覺得疑惑了,作為社會存在物之一,我從小就生活在家人與朋友的大環境中,即使成長也不是獨立的過程啊。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講,成長的過程的確是獨立的。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這即為事物的矛盾性吧。

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著矛盾,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千差萬別、各不相同的。因此,任何矛盾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證統一。矛盾的普遍性第一層含義是說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無處不在;第二層含義是說每一件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即時時有矛盾,矛盾無時不在。另外,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件事物的矛盾及其矛盾的每一個側面都有其特點。同樣,在我的成長過程中也有著各種各樣的矛盾。

從嗷嗷待撫的嬰兒到成熟理智的大學生,這一成長過程中有歡笑也有悲傷。可以說對小學一年級之前的事我基本上是沒有什麼印象的了,本文中我將從我的小學生涯開始來闡述一些重要事情對我成長歷程的影響以及在此過程中的一些感悟。

(一)小學——學會誠實

小學的六年的生活算是比較漫長的了,過得也沒有什麼起伏,應該稱之為平淡吧。也許那時還小,也不了解生活的豐富多彩,只知道每天上學放學兩點一線的生活。記憶較深刻的事情也比較少了。其中有件事情還記憶猶新,那就是在小學3年級時的發生的事了。一直以來我的成績就沒有下過班上前十名,然而,3年級下期的期末考試考到11名去了,拿到通知書那一刻,湧入我腦中的第一想法就是「糟了,回肯定挨罵」。當然那時還小就想不到令父母失望之類比較高級點的想法了。之外我又想到周圍親戚們也肯定要看我成績單,以前都是幾名,現在跑到11名去了,自己也覺得不好意思。真的是所謂的「狗急跳牆」吧,在淺淺的想了下後果之後,我便狠下心來作出一個決定,那就是用自己的筆把11改成了4,大家可以想像下我是怎麼改的。我當時根本來不及細看改的成果如何,也來不及去在細想了,於是便拿著那成績單跟著小夥伴一起回去了。爸爸問我考了多少名,我說第4呢,爸爸還滿高興的還叫媽媽做好吃的給我犒勞下。當然我也心安理得的接受了,之後就和小夥伴一起去玩了。可是,到晚上的時候我就被叫回屋子裡了,看見爸爸媽媽還有叔叔幾個人拿著我的成績單在「研究」,當時心裡一沉,覺得大事不妙了。下一秒爸爸就問話了,問我這成績單是不是自己改過,我當然就硬著頭皮不承認了,當時心裡琢磨承認了後果肯定很嚴重,於是就一直抵賴。那時殊不知大人們是很精明的,對小孩子這點小把戲根本就一眼看得穿的,也許當時那改法也很幼稚吧。總的說來,後果果然很嚴重,被爸爸媽媽教育了一整晚上,當然也不是因為我考了11名,而是因為我的不誠實。現在想起來被批評的那場景就覺得很糗,很難堪,也正是因為這樣所以這件事我一直記著,這么多年來我一直記著,時常拿它來當作警示,做人一定要誠實。不管做錯什麼事,後果有多嚴重,告訴別人實情是最重要的,。誠實是一種美德,不管是對親人,朋友還是其他人,我都選擇誠實待人,所以這么多年來我身邊的朋友很多,也許部分應是人格魅力的功勞吧。有的事情之所以記得深刻是因為它在我們成長過程中給過我們啟示,讓我們學會怎樣更好的成長,更好的做人,做一個誠實、正直的人。

(二)初中——學會做人

初中的我可謂是被榮譽包裹著長大的。初一第一學期我就從班裡同學中脫穎而出,引起老師的重視和同學們的關注,漸漸地,老師的表揚和同學的稱贊讓我變得更加自信。也許你要說作為一個有理智人是不應該活在人家的贊揚聲中的,也不應該以別人的肯定來肯定自己的價值。但是我要說的是,當時我的心智並不成熟,可能是虛榮心在作怪吧,聽著人家的表揚心裡就甜滋滋的,那時完全聽不得批評的話語。正因為我的鋒芒太露,引起了部分同學的反感,特別是寢室的室友,他們在寢室里開始集體排斥我,不願意和我說話。更讓矛盾激化的是同樣犯錯誤時,由於我的成績好,老師便不批評我卻懲罰了他們,一時間我在寢室就更難有立足之地了,推門便見一群人圍在一起議論紛紛,看見我進去就鴉雀無聲各自散開。那種處境是誰也不想遇見的,接下來一段時間我便好好反思了下自己,努力改善和寢室人的關系,(比如水果多和寢室人交流,帶動和幫助大家一起前進,在老師面前不耍特權等)通過一系列的努力我終於得到了同學們的認可,人際關系有大大的改善。從這件事我學會了怎麼做人,怎樣謙虛的做人;學會了與人相處,怎樣去融入一個集體。雷鋒曾經說過:「一滴水只有放進大海里才永遠不會乾涸,一個人只有當他把自己和集體事業融合在一起的時候,才能最有力量。」對這句話我粉腸欣賞也非常贊同。在初二、初三取得的成績和榮譽與班裡同學的支持是分不開的,人際關系的融洽讓我猶如順水行舟,學習上生活中都過得非常快樂和充實。初中開始我就一直提醒自己,做人要謙遜,時時要做到處優不驕,這對我高中及大學當班幹部有良好的群眾基礎是很好的鋪墊的。感謝挫折,讓我成長!

(三)高中——學會學習

正是因為初中的學習太輕松太容易,讓我一進高中就沒有引起對學習的足夠重視,心裡一直認為學習是件很容易的事,只要我想學絕對能學好。也正是一直有著這種想法,我在學習上開始並沒有花時間也沒有認真去學過,認為自己的基礎好只要我稍微學下,趕上去是絕對沒問題的。最過分的是,和好朋友們換著花樣去玩,上自習就一起聊天,上課就老走神。現在想起來那時候根本沒有花心思在學習上,可能與青春年少的叛逆思想有關,老師越強調高中學習對以後人生的影響越大,心裡就越有股抵觸的情緒。覺得老師完全是危言聳聽,根本不用聽他的話。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高三,看到周圍的同學都在為高考備戰,挑燈苦讀的時候,我心裡開始有點著急,著急之際就是茫然了,不知道自己的前途在哪裡,也不知道自己的理想是什麼。人家問我要報考哪裡的學校時我根本不知道,高三就在茫然、彷徨、和焦急中度過,當然,想下就知道高考的結果是什麼,分數只上了一個普通大學的調檔線。這個結果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說是在意料之中是因為我清楚自己這三年沒有學到真本領;說是在意料之外是因為我一直覺得自己有很好的底子,從小就養尊處優慣了,在掌聲中長大的人怎麼能接受這樣的結果呢?捫心自問,我覺得我是優秀的,我接受不了失敗。看著身邊的同學都拿著錄取通知書去了自己理想的大學,就在那一刻我知道了什麼叫失敗,,在那一刻聽見了周圍人的閑言碎語,在那一刻讀懂了父母眼中淡淡的失望,也就在那一刻,我的心也跟著碎了,在流血,一滴一滴地墜落在地上,心好痛……痛定思痛,我決定復讀一年,用自己的汗水去爭取屬於自己的輝煌。事實也證明我做到了,最後一年我端正了自己的學習態度,用心去學,用腦去記,終於我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學。可以說復讀這一年對我現在的影響很大,我學會了學習,學會了做事得認真,得用心,知道了沒有成功是唾手可得的。那以後我變得更加堅強更加成熟,懂得了自己得對自己負責任,對家人負責任;知道了成功要靠汗水去獲取,學習上沒有捷徑可走。最重要的是有了一顆能承受挫折的堅強的心!

(四)大學——學會思考

進入大學,一切都是那麼新奇,而我也覺得自己是可以獨立的時候了,以後再無父母的管教和老師的束縛了。然而通過一學期馬哲的學習,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還有很多,也可以說我的思想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無論在何種環境下我都需要無止境的學習,永遠離不開父母的關心和老師的指導。自認為有能力自主的我還不能完全理智的判斷事物的多面性,我的知識,我的閱歷,我的品行都還沒達到我所想像的高度,我會不斷學習,思想的腳步會伴隨著我成長,成長過程中錯誤是難免的,我會仔細剖析它,在錯誤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綜上所述,人的一生中會遇見很多事,在成長過程中有煩惱也有快樂,關鍵是在哪個階段自己應該做什麼事自己要清楚,不能超越也不能倒退,不然那便是錯誤。就比如說在中學是學習階段我就不能去戀愛,同樣在大學的現在我也不會去做改成績單那種幼稚的事情。不管怎樣,作為一個理性的人,我們應該在幼稚中成長,在挫折中成熟,在反省中自律。慢慢完善和改進自己,揚長避短,讓自己成為一個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做一個合格的當代大學生!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