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論文素材 » 文學類素材

文學類素材

發布時間: 2021-03-28 18:09:03

⑴ 文學素材。。。。。。。。急

什麼內容的呀,詳細一點

⑵ 求有關」文學「的作文素材

老子
(約) 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
〖春秋〗
春秋時思想家,道家創始人。一說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 (今河南鹿邑東)厲鄉曲仁里人,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書的史官),孔子曾向他問禮,後退隱,著《老子》。一說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萊子。《老子》一書是否為老子所作,歷來有爭論。《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深刻影響,其內容主要見《老子》一書。
孔子 Confucious
公元前551 - 公元前479
〖春秋魯國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說創始者。 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先世為宋國貴族。少「貧且賤」,及長,曾任「委吏」(司會計)和「乘田」(管畜牧)等事。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聚徒講學,從事政治活動。年五十,由魯國中都宰升任司寇,攝行相事。後又曾周遊宋、衛、陳、蔡、齊、楚等國,自稱「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終為見用。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並刪修魯史官所記《春秋》,成為中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相傳先後有三千人弟子,其中著名者七十餘人(賢人)。其思想以「仁」核心,以為「仁」即「愛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等論點,提倡「忠恕」之道,又以為推行「仁政」應以「禮」為規范:「克己復禮為仁」。對於殷周以來的鬼神宗教迷信,採取存疑態度,以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又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溫故而知新」等觀點。首創私人講學風氣,主張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強調「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張,以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應實副其「名」,並提出「不患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觀點。自西漢以後,孔子學說成為兩千餘年封建社會的文化正統,影響極大。現存《論語》一書,記載有孔子與門人的問答,是研究孔子學說的主要資料。
鄧析
公元前545 - 公元前501
〖春秋〗
春秋末法家先驅,名家。鄭國人。曾任鄭國大夫,並創 辦私學,以所作《竹刑》(寫在竹簡上的法律)教人,宣傳法治,「民之……學訟者不可勝數」(《呂氏春秋•離謂》)。他「操兩可之說,設無究之詞」,對後來辯者頗有影響。《漢書•藝文志》著錄《鄧析》,系後人託名所作。
曾子
公元前505 - 公元前436
〖春秋•魯〗
(前--前) 春秋末魯國南武城(今山東費縣)人。名參,字子輿。 孔子學生。以孝行著稱。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認為「忠恕」是孔子「一以貫之」的思想。又主張「慎終(慎重辦理父母的喪事)追遠(虔誠追念祖先),民德歸厚」、「犯而不校(計較)」等。《大戴禮記》中多記載其言行,相傳《大學》亦為其所著。後世封建統治者尊其為「宗聖」。
子思
公元前483 - 公元前402
〖戰國〗
戰國初哲學家。姓孔,名伋,孔子之孫。相傳曾受業於 曾子。宣揚儒家道德觀念「誠」,以為「誠」是世界本原,以「中庸」為其學說核心。孟子曾受業於他的門人,將其學說加以發揮,形成了思孟學派。後世封建統治者尊其為「述聖」。《漢書•藝文志》著錄《子思》二十三篇,已佚。現存《禮記》中的《中庸》、《表記》、《坊記》等,相傳為其所著。
墨子
(約) 公元前468 - 公元前376
〖戰國〗
春秋戰國時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創始人。名翟。相 傳原為宋國人,後長期住在魯國。曾學習儒術,因不滿「禮」之煩瑣,另立新說,聚徒講學,成為儒家的主要反對派。其「天志」、「明鬼」學說,承襲殷周傳統思想形式,但增入「非命」與「兼愛」等內容,反對儒家的「天命」和「愛有差等」說,以為「執有命」是「天下之大害」,力主「兼相愛,交相利」,不應有親疏貴賤之別。處世奉行「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精神。其「非攻」思想,反映當時人民反對戰爭的意向,其「非樂」、「節用」、「節葬」等主張,為反對貴族「繁飾禮樂」和奢侈享樂生活。又重視生產,強調「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墨子•非樂上》),並提出「尚賢」、「尚同」等政治主張,以為「官無常貴,民無終賤」,「必使飢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亂則得治」。弟子眾多,以「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為教育目的,尤重艱苦實踐,服從紀律。墨學於當時對思想界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現存《墨子》五十三篇,是研究墨子和墨家學說的基本材料。
莊周
(約) 公元前369 - 公元前286
〖戰國〗
戰國時哲學家。名周。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 。曾任蒙地漆園吏。家貧,曾借粟於監河侯(官名),但拒絕楚威王厚幣禮聘。他繼承並發展老子「道法自然」觀點,強調事物的自生自化,認為「道」是「先天地生」,「自本自根」、「無所有在」,「道未始有封」(即「道」無界限差別),而達到「萬物皆一也」(即萬物齊一無差別)。又以為萬物「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仄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莊子•齊物論》),主張齊物我、齊是非、齊大小、齊生死、齊貴賤,提倡「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安時處順,逍遙自得。為文汪洋恣肆,想像奇麗,。所著有《莊子》。
荀子
(約) 公元前313 - 公元前228
〖戰國〗
戰國末思想家、教育家。名況,時人尊其為「卿」。 漢人避宣帝諱,曾改稱孫卿。趙國人。游學於齊,曾三任祭酒。後赴楚國,春申君任其為蘭陵(今山東蒼山蘭陵鎮)令,著書教學以終。韓非、李斯,均為其學生。其學說總結先秦諸子學術思想,對古代唯物主義有所發展。如反對天命、鬼神迷信之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並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思想。如以為人能通過「天官」(感官)及「天君」(心)之知覺認識客觀,並強調思維優於感覺。又認為「凡萬物異則莫不相為蔽」,為獲得正確認識,必須使心「虛壹而靜」。與孟子「性善」說相反,認定人性生來本「惡」,「其善者偽也」,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才可以為善。其政治觀為「禮治」與「法治」相結合,堅持儒家「正名」說,強調尊卑名分,主張「法後王」(效法文、武、周公之道)。其於經濟,提倡強本節用、開源節流,「省工賈、眾農夫」等觀點。為文說理透闢,結構謹嚴,《賦篇》對漢賦興起具影響。所著有《荀子》。
董仲舒
公元前179 - 公元前104
〖西漢〗
西漢哲學家,今文經學大師。廣川(今河北棗強東) 人。專治《春秋公羊傳》。曾任博士、江都相及膠西王相。漢武帝朝舉賢良文學之士,進「天人三策」,建議「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為武帝所採納,形成「獨尊儒術,罷黜百家」政治格局,為此後兩千餘年間封建統治者所沿襲。其學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雜以陰陽五行說,將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串為一,形成封建神學體系。其說以「天人感應」說為中心,以為「君權神授」,「天」對地上統治者經常用符瑞、災異等表示願望或譴責。又將天道和人事牽強比附,以論證其「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觀念。還提出「三綱五常」的封建倫理,並宣揚「黑、白、赤三統」循環的歷史觀。所著有《春秋繁露》(經後人附益修改)及《董子文集》。
揚雄
公元前53 - 18
〖西漢〗
一作楊雄。西漢哲學家、文學家、語言學家。字子雲。蜀 郡成都(今屬四川)人。成帝時為給事黃門郎。王莽時,校書天祿閣,官大夫。為人口吃,不能劇談,而以文章名世。早年所作《長楊賦》、《甘泉賦》、《羽獵賦》,風格模仿司馬相如的《子虛》、《上林》等賦。後來薄辭賦為「雕蟲篆刻」,「壯夫不為」,轉而研究哲學。仿《論語》作《法言》,仿《易經》作《太玄》。提出以「玄」作為宇宙萬物根源之學說,並強調如實地認識自然現象的必要,並認為「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終」,駁斥了神仙方術的迷信。在社會倫理方面,批判老莊「絕仁棄義」觀點,而重視儒家的學說,認為「人之性也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法言•修事》)。曾著《方言》,敘述西漢時代各地方言,為研究古代語言的重要資料。又續《蒼頡篇》編《訓纂篇》。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楊子雲集》。清嚴可均所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收其賦、箴等共四卷,最為詳備。
王充
(約) 27 - 97
〖東漢〗
東漢唯物主義哲學家。字仲任。會稽上虞(今屬浙江)人。 出身「細族孤門」,少游洛陽太學,曾師事班彪,好博覽而不守章句。歷任郡功曹、治中等官,後罷職家居,專事著述。同郡謝夷吾上書薦充才學,漢章帝特詔公車徵,以病未赴。論學以為「天地合氣,萬物自生,猶夫婦合氣,子自生矣」(《論衡•自然》),即「氣」之運動產生萬物。自然界之「災異」,是「氣」變化之結果,與人事無關。又以為:「夫天道,自然也,無為;如遣告人,是有為,非自然也」(《遣告》),人之生命與精神,均以「精氣」為物質基礎,「死而精氣滅」(《論死》),不承認有脫離形體而獨立存在的靈魂。其說對當時流行的「天人感應」論和災異、遣告、鬼神等迷信,又曾作《問孔》和《刺孟》等篇,反對歭儒家經典變為教條。論文章則強調內容,力主「為世用者,百篇無害;不為用者,一章無補」(《自紀》)。並提倡通俗,反對崇古、模擬和「浮華虛偽之語」(同上)。所著有《論衡》。
嵇康
224 - 263
〖三國•魏〗
三國魏文學家、思想家、音樂家。字叔夜。譙國?9銍(今安微 宿縣西南)人。與魏宗室通婚,官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崇尚老莊,講求養生服食之道。為「竹林七賢」之一,與阮籍齊名。因倡言「非湯武而薄周孔」,且不滿當時掌權之司馬氏集團,遭鍾會構陷,為司馬昭所殺。在哲學上,認為「元氣陶鑠,眾生稟焉」(《明膽論》),肯定萬物均稟受元氣而生。又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說,主張返回自然,厭惡儒家煩瑣禮教。魯迅稱其文「思想新穎,往往與古時舊說反對」,《與山世源絕交書》、《難自然好學論》等為代表作。詩長於四言,風格清峻,有《幽憤詩》傳世。所撰《聲無哀樂論》,認為音樂本身無哀樂可言,同一音樂可以引起不同感情。善鼓琴,所彈《廣陵散》尤著名,並作《琴賦》,對琴之奏法及表現力,均作細致描寫。所著有《嵇中散集》,已散佚。後人輯本,以魯迅所輯校《嵇康集》為最詳備。
王弼
226 - 249
〖三國•魏〗
三國魏玄學家。字輔嗣,魏國山陽(今河南焦作市)人。曾 任尚書郎,少年即有文名,卒年僅二十四歲。好談儒道,辭才逸辯,與何晏、夏侯玄等同倡玄學清談風氣,世稱「正始之音」。認為「無」是宇宙萬物的本體,「道者『無』之稱也」,天地雖大,「寂然至無,是其本矣」。又以為「凡有皆始於無」,肯定名教(有)出於自然(無)。又「援老入儒」,以玄學代替當時逐漸衰微的漢儒經學。其注《易》偏重哲理,掃除漢代經學煩瑣之風。所著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等。
玄奘
602 - 664
〖唐〗
通稱三藏法師,俗稱唐僧。唐高僧,佛教學者、旅行家,與 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唯識宗的創始者之一。本姓陳,名褘。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緱氏鎮)人。出家後遍訪佛教名師,因感各派學說紛歧,難得定論,便決心至天竺學習佛教。唐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一說貞 觀元年),從涼州出玉門關西行,歷經艱難抵達天竺。初在那爛陀寺從戒賢受學。後又游學天竺各地,並與當地學者論辯,名震五竺。經十七年,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長安。e組織譯經,共譯出經、論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 五卷。所譯佛經,多用直譯,筆法謹嚴,豐富了祖國古代文化,並為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貴典籍,世稱「新譯」。曾編譯《成唯識論》,論證「我」(主體)、「法」不過是「識」的變現,都非真實存在,只有破除「我執」、「法執」,才能達到「成佛」境界。所撰又有「大唐西域記》,為研究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以及中亞等地古代歷史地理之重要資料。歷代民間廣泛流傳其故事,如元吳昌齡《唐三藏西天取經》雜劇,明吳承恩《西遊記》小說等,均由其事跡衍生。
韓愈
768 - 824
〖唐〗
唐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南)人 。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早孤,由嫂撫養,刻苦自學。貞元頴成進士,任監察御史,以事貶為陽山令。赦還後,曾任國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職。又因諫阻憲宗迎佛骨,貶為潮州刺史。後官至吏部侍郎。卒謚文,世稱ò韓文公。政治上反對藩鎮割據,思想上尊儒排佛。文學上力反六朝以來駢偶文風,提倡散體,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其散文繼承先秦、兩漢古文傳統,加以創新發展,氣勢雄健,

⑶ 文化類的作文素材有哪些

文化類作文素材
「淺閱讀中,我們是否失去了什麼」?多麼尖銳的發問啊,也正是我多年來想要大聲喊出的。當淺閱讀將對書本的品位變為單純的吸取知識時,那些讀書最本源的對人生對思想境界的提升便逐漸被遺忘,讓我們重新回到那些燈下展讀的美好歲月吧。
曾幾何時,走在城市中大大小小的書店,迎面撲來的是讓人目不暇接的「一口氣讀完中國歷史」、「中國人必須知道的100個哲學問題」——商品!絕對意義上的商品!將知識變成商品販賣,並堂而皇之的加上各種這樣的名目,光鮮耀眼,但總覺得缺失了些什麼。我們生活在一個漸次走向現代化的社會中,過度發展的現代化為人們帶了太多便利,但同時思想在萎縮;在一切追求現代化、城市化、機械化的過程中,效率被視為生命;思想也在此時變成了能夠迅速獲利的知識——我總想說,思想與知識並不一樣,知識可以拿來炫耀;但思想卻內蘊在一個人的心靈之中;知識可以一口氣讀完,都思想卻總需要慢慢陶冶。所謂「淺閱讀」,實際上就是拒絕任何思想的淘洗而選擇了炫耀知識。
讓我們回到那些燈下展讀的歲月。那些真正希望通過閱讀提升人生境界的人們,也許永遠不會忘記,那些燈下飄著書香的暖暖夜晚;那些與古人、與前輩進行靈魂對話的一個個溫馨回憶。多少次,在燈下展讀柳永,感受詞史上柳三變的慢詞長調,終於讀懂何為困境也會帶給人們一些好處;多少次,在燈下展讀沈從文,感受先生湘西來到北京為了文學夢想不斷打拚的故事,銘記著「窄而霉」小齋中緩緩流淌出的湘西之水,終於讀懂人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腳踏實地;多少次,在燈下展讀老舍,為先生筆下的那份濃重的京味文化感染,明白作為一個國家的文化聖城,北京的符號究竟是什麼。
多少次,在燈下展讀川端康成,在《雪國》中感受到一種美的極致,放佛富士山的雪景;多少次,在燈下展讀托爾斯泰,銘記了那句名言「人生的一切都是由光明和陰影構成的」,讀懂了人生的真諦。多少次的燈下展讀,提升了人們的思想和境界,這不是知識,卻是實實在在的人之為人應該懂得的。
淺閱讀中我們失去了什麼?也許,正是知識以外的對靈魂的熏陶,讓我們重回那些燈下展讀的歲月!

⑷ 文學類素材是什麼

素材只最基本的,最原始的材料、資料。

⑸ 文學素材是指什麼

素材是藝術家在平時和創作準備階段中收集積累的未經加工提煉的原始材料。具體到美術創作而言,素材是美術家積累的形象資料(如速寫、素描、照片、圖片等)和文字材料(如有關的歷史事件、神話故事、文學作品等等文字研究材料)的總和。

素材不同於題材,一般地說,素材多是在創作活動之前積累的,因而與具體創作主題尚沒有直接的聯系,帶有不確定性和原始性。但是,素材與題材又是有聯系的。它涉及到人類社會生活、文化風俗、歷史神話、自然景象、客觀物象等各種范圍和各個方面,並且是最生動、最基本的。它為美術家進一步取捨概括,組織處理,使之轉化為美術創作的有機部分提供了可能性。美術家所積累的素材越多,對素材所蘊含的意義的把握就會越深入,也就越有利於作品題材的選擇和形象的塑造。

素材按其內容,可以分為許多種類,如人物素材、風景素材、動物素材、器物素材等。

⑹ 哪些高中語文資料包含基礎知識,文學類,素材積累等

教材幫是同步類的,裡面是跟課本同步的,也包括延伸的新素材,高考幫是一輪復慣用的,綜合性很強,素材積累的有素材控

⑺ 給我推薦一本素材文學雜志

視野,格言,讀者,青年文摘。
其實我從以前到現在都一直覺得少年文藝和兒童文學里邊也有很多好素材,也包括閱讀前線,比如黃春華的《一滴淚珠掰兩半》,還有忘了是誰寫的《沒有媽媽,那又怎麼樣》。
樓主可以不拘於文學雜志,大量涉獵別的類型的雜志。
咳。。。。個人想法。。。表拍磚。。。。拍磚也別拍太多..........
呃。。。。你讓我怎麼說好,就是綠皮的那個。。。我也只看過綠皮的。。。。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