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與時俱進的議論文
『壹』 結合自己學習生活經驗,以與時俱進為主題的800字作文
「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撐起地球。」——阿基米德
生命原本黯淡。
平凡的人們在苦海里掙扎,然而目所能及的盡是一片汪洋;他們在沙漠里艱難地行走,數不盡的黃沙預示著生的渺茫;他們在黑暗中摸索,一遍一遍地問自己,「敢問路在何方?」他們在烈火中忍受著煎熬,身和心要在頃刻間融化;他們……
然而,即使是偉大的人們也不能逃脫生命沉重的負擔:惠靈頓將軍為祖國、為人民馳騁疆場,卻不得不哀嘆屢戰屢敗;鄧小平在文革中三起三落,彷彿被人高高拋起,又掉入無底的深淵;荷馬似乎生來註定要受造物者的摧殘,他的眼前沒有斑斕的色彩;童第周面對小小的青蛙卵飽嘗一次次的失敗……
難道生命就是如此?
不,生命將因擁有信念而燦爛!
信念是苦海中的一根圓木,人們堅信,有了它,就必能漂泊到彼岸;信念是沙漠中的一隻蘋果,它的力量足以使人們一步步接近綠洲;信念是黑暗中的一點豆大的星火,清晰地告訴你:「路就在腳下,前方就是終點。」;信念是烈火中的一劑催化劑,相信自己,必將成為涅槃的鳳凰!
而結網的蜘蛛給將軍傳達了戰爭必勝的信念,使他重披盔甲,笑傲戰場;「真理必將大放異彩」的信念在小平心中深深紮根,浩劫後的他依舊巋然不動;縱使眼前黑暗,我的心依然亮堂,我用我的筆書寫同樣壯美的人生,終於,一部波瀾壯闊的《荷馬史詩》讓世人永遠記住了這個盲人;「外國人不能做到的,中國人也能做到!」鏗鏘有力的話語包含了一個中國留學生的堅定信念,隨著卵膜的剝開,童第周向世人證明了中國人的實力。
他們都成功了!站在生命的巔峰,他們說:給我一個信念的支點吧,我能撐起整個生命。
是的,生命原本黯淡,但因信念而燦爛,生命原本沉重,但只要有一個信念的支點,托起它,絕不是件難事。 人生的支點 阿基米德說過,如果給他一個支點,他可以扛起地球;如果我們以「珍惜」為支點,則可以有一個美好而充實的人生。
翻開歷史,一切有所作為,有所成就的偉人,都是以珍惜的態度去生活的。他們或是為科學研究事業珍惜自己的分分秒秒;或是為文藝創作珍惜自己的每一種感覺,每一個靈感;或是珍惜自然與社會給予自己的每一次機會磨練自己,摔打自己……我們青少年渴望成功,同樣也需要學會珍惜。
生命對於每個人都是公平的,只有一次,所以大家都深知生命的寶貴,可時間就是生命,而我們在無休止的斤斤計較中,在自我陶醉的幻想入非非中,在無所事事的發呆中,都不是庸庸碌碌地把時間拱手交出來嗎?珍惜時間吧!我們敬仰愛因斯坦,但誰知道他在中學刻苦學習「其他一切統統拋棄」的情景;我們驚嘆愛迪生一生數以千計的發明創造,可誰曾知道他「生命如此短促,我有許多是要做,必須爭分奪秒」的警言。青少年時期是人生最寶貴的時期,我們不能因為來日方長而虛度光陰,而要在人生的運動會上做時間的勝利者。
在我們成長中經常遇到這樣那樣的事情。深夜,勞累了一天的母親醒來為你掖好被角;學校老師拖著帶病的身體為我們講課;節日里,同學們贈送一張小小的賀卡……但對於這些,我們往往不察覺,不懂得怎麼珍惜這種愛,更不知適時地走出愛的包圍,自己去闖一闖,去試飛我們的幼稚雙翼。
我們今天面對的是一個充滿競爭意識的新世紀,這里不再僅需要「伯樂」,更多時候需要我們自己成為「毛遂」。蘇軾很早就教導我們「情景一失永難摹」,告訴我們要學會珍惜機遇。我們有優越的生活條件,有寶貴的學習機會,我們珍惜了嗎?躲在溫暖的家;不敢向窗外凜冽的寒風抗爭;望著長長的跑道,半途放棄不願前進……我們失去了一次次鍛煉體質和磨練意志的良機。對一道難題的放棄,失去了一次學習機會;像溫室里的花朵不出來見見陽光,又使我們失去了一次社會實踐的機會。競爭與機遇並存,機遇與挑戰並存,挑戰與奮斗並存,新世紀的青少年,珍惜了屬於自己的機遇了嗎?
人生中需要珍惜的東西太多了,美好充實的生活是屬於懂得珍惜的人。珍惜是人生的支點。
每年全國各地的高考作文題,猶如試卷上的成人儀式,考生們揮筆書寫作文的同時,也是自己人生觀、價值觀的一次集中展示。
今年的高考作文題目難度幾何?這些題目又契合了何種價值觀?在高考改革日益深化的今天,全國各地作文命題又有哪些特點和亮點?
6月7日,出國留學網高考頻道就2014年高考作文題目采訪了我省部分一線語文教師,請他們進行了點評。
立足現實啟發思考
「比較好寫,發揮還算滿意。」6月7日中午走出考場,石家莊12中的考生白孟瞻一臉輕松。「我是從『競爭與合作』的角度來寫的,覺得有一肚子的話要說。」最終,白孟瞻選擇了劉邦與項羽的故事做論據。
同一考點的石家莊45中考生小潘則以中美關系為例論述了「競爭與合作」的關系。
「我寫的就是平時學習時的例子。」石家莊28中考生小陳的立意是「換個角度思考問題」,在平時備考做題的過程中,她發現最便捷的解題思路往往不是課本上的程式化套路,這點讓她感觸頗深。
正定中學副校長宋宏雄認為,今年全國卷一「兩人過獨木橋」的高考作文,題材直接來源於生活,不偏不怪不難,考生有話可說。
「有一點突破是,往年的材料都是社會上發生的各種事,今年的材料舉的例子是學校運動會比賽,學生對比賽、對規則感受比較深。」石家莊15中語文教師夏文梅告訴記者。
契合實際、言之有物,這是考生和老師們對今年全國卷一高考作文題的最直觀感受。
「很多學生會從『競爭與合作』的角度去立意,因為包含這樣道理的事例在實際生活中,實在是太多了。」石家莊一中語文備課組組長孫夫振認為,小到同學、同事之間的競爭合作關系,大到團體、公司、行業乃至民族、國家之間,競爭與合作無處不在。「應該說,今年的高考作文難度不大,不會出現學生無處下筆的情況。」
孫夫振同時提醒道:「可能會出現一種情況,即有同學會拋開『競爭』的背景而孤立地談『合作、互助』。」例如,談一個團隊內部團結合作的重要性,或者贊美生活中互助友愛精神的可貴,而忽略了材料中的「比賽」、「決定勝負」等關鍵詞。這顯然屬於對材料把握不全面。但這樣寫,也還沒有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范圍,也應該是符合題意的,對得分影響不大。根據近幾年的高考作文評分標准,對於符合題意的作文,也可以在內容項得到一類的分數,即16分-20分。
縱觀今年全國各地高考作文題,多位老師認為,普遍體現了立足現實、啟發思考的命題思路。
廣東卷作文題《膠片與數碼時代》被廣大網友票選為「最想寫的作文題」,石家莊二中語文特級教師王艾華直言「這是個好題目」:「題目不難,角度太多了,出題人的意圖在於考查學生的思維能力,調動自己的常識來完成一個作品。這應該也是作文的一個方向標。」
以「不朽」為話題的江蘇卷作文題引發了眾多褒貶不一的評論。夏文梅認為,不難看出,這道作文題力圖把握學生正值青春期的特點,引導考生永葆積極向上的心態,直面現實、關注人生、珍視生命,並對「時間」、「歷史」和「價值」等有個性化的認知。「但有的考生可能會過於感性和抒情。」
「作文命題應當從考生熟悉的題材或社會文化熱點切入,這有助於引導學生激活人生體驗和知識積累,引導學生真實表達情感,不說假話、空話和套話。」王艾華總結。
更具開放與思辨性
競爭與合作、規則與創新、遵守規則……記者采訪發現,不同的考生對全國卷一的作文題目給出的材料有不同的理解。「同學們可以從材料中引申出各種角度加以論述,體現了題目的開放性。」孫夫振認為。
「估計會有超過90%的考生,從肯定選手的做法入手,而且選擇論證『競爭與合作』的關系,但是這樣寫不會得高分。」宋宏雄認為,此題最好的角度就是從創新思維的角度入手。「創新是當前社會各個領域一直提倡的,也是我們當前的學生所欠缺的。」
宋宏雄說,也有少數考生會選擇從否定選手的角度入手。「因為比賽中選手利用了規則,或者說是鑽了規則的空子,打了擦邊球。如果在生活中人人都去效仿這種做法,將不利於社會的公平和公正。」宋宏雄認為,作文試題指出:裁判有爭議,相關的爭論還在繼續。出題人給否定的立意留有了空間。
「不論肯定或否定,還是既肯定又否定,都不會跑題,這從另一角度也說明了試題的開放性。」王艾華告訴記者。
邯鄲一中高三語文學科負責人李哲峰則認為,真正的開放性題目應給予考生充分的思辨空間。「一個作文題過分貼近生活,可能會使學生耽溺於感性,進而使其思維缺乏邏輯性、嚴密性,思考問題沒有深度。相反,若是一味追求理性思考,又會使學生走向一個言之無物的死胡同。」
「能夠找到感性與理性的契合點,做到既能激發生活體驗,又能點燃思想火花、引發人生哲理的話題無疑是最成功的。」李哲峰認為,從這個意義上講,全國卷一這一題目正反映了這一特點。
這一觀點得到了王艾華的認同。「首先,該命題具有濃烈的時代感;其次,該命題又具有較強的理性思考。『規則』本身是個傳統作文話題,而『裁判認為這樣做有爭議』則是在傳統話題上的推陳出新,較傳統話題更具思辨意味。」
既不能對「規則」全然否定,又不能一概肯定,要區別對待,需要考生仔細斟酌,拿捏到位——幾位點評教師不約而同地認為,試題也由此具備了良好的區分度。
有趣的是,雖然廣東卷作文題激起了大多數人的懷舊共鳴,但也有一些網友對其思辨性提出了質疑。
「題目本身就包含價值判斷——以前是喜新厭舊,現在是喜舊厭新。」有網友對廣東作文題「吐槽」,「這種簡單的價值判斷也有點太概念化了。」對於這一看法,夏文梅表示「不難理解」。「出題應該給學生更多思考的自由,不要在潛意識里給出一個限制。」
「整體來說,今年的高考作文題更加註重給予學生思維空間,許多題目都帶有很強的思辨性。」夏文梅舉例,如浙江的「門與路」、山東的「開窗問題」等。「這類問題沒有對與錯,鼓勵學生言之有理、言之有據。」
王艾華十分欣賞上海作文題「沙漠與自由」,在她看來,這類題目力圖引導考生直面「自由」、「限制」、「選擇」、「自我與世界」等既是思辨的、更是人生的命題,啟發學生在高考結束、步入人生另一個嶄新階段時,去更多地思考人生與未來。
折射轉型期思想碰撞
翻閱改革開放以來30餘年高考作文,與時代變遷、社會關注熱點、主流價值取向基本吻合。
文以載道、以文化人。文字、文章自古就被賦予傳道育人的重任,高考作文題考查和引導的歸根結底也是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
「比如全國卷一涉及的競爭與合作。現代社會我們怎樣去競爭?是拼個你死我活,還是通過合作、互助來促進雙贏,使各方都獲得發展?在全球一體化的國際大背景下,合作互助,共同發展,已逐步成為人們的共識,而只求自己生存與發展,不顧甚至損害他人利益的做法,最終會被人摒棄。」孫夫振認為,這一題目既契合了時代發展的主題,也是正在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體現。
「作文命題的站位應該力求高姿態,要有一種大氣、開闊的感覺,要充分體現出人文精神、時代風貌。全國卷一的材料雖然是生活中的小故事,卻具有時代寓意,小中見大,折射出當前我們在價值重構時的種種思考——人們迫切希望成功,又不得不面臨多種價值取向,然而多元的思考就意味著趨同、糾結,甚至碰撞。」李哲峰表示。
梳理近三年的我省高考作文題,王艾華認為,這些題目無一不體現了一種對考生價值觀的引導。「比如2012年關注『莫以善小而不為』,2013年探討『做人的勇氣』,都是從價值觀、道德觀的層面出發去命題。」王艾華表示,高考作文題不只是卷子上的一道題目,它關切了社會現實,引導著語文的教學方向。「往大里說,作為國家人才選拔考試中分值最高的一道題目,它擔負著『將一個怎樣的國家交給一群怎樣的下一代』的責任,它的價值導向必須是健康的。」
「我最喜歡的是北京卷作文題。」王艾華認為,北京卷重提「老規矩」,引出的話題是對規矩的尊重和傳承,其背後是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傳承。通過高考作文的形式重提「老規矩」,是對現實社會不守規矩現象的一種反思,也是對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認同,更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
夏文梅則發現,當全國各地的高考作文題目在一起互相比較時,本身就折射出了我國在當下轉型期不同思想觀點的碰撞。
「比如北京卷的老規矩、安徽卷的修改劇本、重慶卷的租房合同等,這些都涉及到規矩、規則、社會秩序,關注的是當下規則意識、契約精神缺乏的現狀。而又有一些題目,比如全國卷一的獨木橋,顛覆的可能是一種標准答案,學生們體悟到的或許是不能被規則馴服著,而是要把規則改變得更好。」夏文梅認為,不論考生持有怎樣的觀點,只要是根植於現實生活、緊扣時代脈搏的答卷,就能充分彰顯出考生真實的人文底蘊。
思想的釋放 常識的回歸
「如果是我們的學生來寫江西的題目,大部分都得傻眼。」石家莊二中語文特級教師王艾華直言不諱。
江西卷的作文題目是「探究」,材料中說:「探究作為我國現行課程標准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常常出現在課堂、實驗以及課外學習過程中。有的同學覺得,探究給自己留下了一段難忘的學習經歷,有的同學認為,探究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有的同學則抱怨,探究在教學活動中往往流於形式……」
「探究式教學本來是新課標倡導的學習方式,但在高考這根指揮棒面前,要改變過去的學習傳統很難。」王艾華告訴記者,在教學改革方面,河北還需要加快步伐。
江西卷作文題目讓學生思考「探究」究竟是樂趣還是流於了形式,這本身就構成了探究,也算是對教育方式的一次反思。
探究,意味著質疑、批判,意味著個性思想的釋放,也意味著常識的回歸。可喜的是,在今年的各地高考作文題中,我們感受到了這樣的嘗試和努力。
更明顯的改變是體裁的開放。今年的北京作文題在大作文之外,還考查學生150字「微作文」,並在「微作文」中打破了詩歌禁忌,特別註明可寫詩歌。
對此,省作協副主席李春雷表示認同。「詩歌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應該發揚光大,不能在這一代斷檔了。另外,高考作文應該鼓勵個性化寫作,是個人興趣和特長的展示,而不是千篇一律、似曾相識的模板變種。」
而今年高考作文的新變化,既讓人們感受到語文教育的改革趨勢和思想取向,同時也在提醒社會各方面及早准備,將語文教育的回歸真正在實際教學中得到落實。
隨著國內留學政策放寬和國外大學留學門檻不斷降低,高考對於國內高中生來說,已經不再是獨木橋,通過出國留學一樣可以實現人生夢想。據留學指南網老師介紹,留學前期的大學預科是國內學生的必修課,可以幫助學生提升語言,接觸國外大學學術課內容,以便順利接軌即將到來的留學生活。
由於中外教育體制和學習年限不同,國內高中畢業生赴澳大利亞、英國等國家攻讀學士學位,要先在國內讀1年學士學位預備課程即預科課程,才有資格申請大學本科課程。
英聯邦國家大學本科為3年,加上預科1年,年限與國內大學本科一樣,且國外3年制本科的課業量並不比國內大學少。學生如不經過英國預科課程鍛煉,學起來會比較吃力。
澳大利亞部分高校認可高考成績,並劃出分數線。若學生成績達標,且語言成績符合要求可直接入讀本科課程。否則,學生要先學預科,才能進入大學專業課程學習。澳大利亞預科一般為半年到一年,開設5至6門課程,大致有商科、文科、理科、工科、法律等方向。
美國沒有留學預科的概念,取而代之的是大學橋梁課程,與預科一樣,也是提供英語和學術課程教學,幫助國際學生快速銜接起美國大學學業。與英澳不同的是,美國名校橋梁課程相當於大學轉學分,學生在國內就讀可以獲得美國大學一年級的學分,課程結束後可直接升入美國名校大二,可以節省一年的時間和費用。
專業和課程內容方面,學生可根據大學將要就讀的專業來選擇預科學習方向,完成預科進入大學後再選定具體專業。在課程設置上,英語是主要必修課程,此外還要根據預科方向學習專業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
據留學指南網老師介紹,除了英語和學術課程之外,預科的另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國外風俗文化、教學方式、思維模式的學習。這些內容看似不重要,但卻對學生能否順利完成留學學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適應了國外的教學、學習、思維方法,適應了留學生活,才能避免出現無法和同學老師溝通交流、因成績落後喪失自信心,甚至荒廢學業等問題,有效防範留學風險。
『叄』 以「與時俱進」為話題寫一篇作文
創新,我們的「形象代言人」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中學生也許每日只需扎進課本,「兩耳不聞窗外事」,父母也常說,只要考進大學,就不愁沒有飯吃。因而,那時的中學生書包一天比一天沉,眼鏡片一天比一天厚,整日掙扎於枯燥的公式里,只為熬過考試。
可事實上,像這樣學出來的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後,多半沒有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只會死守教條,毫無應變能力。經濟體制一改革,「鐵飯碗」被打破,他們就成批成批地失業了,只能再學習,尋找再就業的機會。究其根源,原因至少有三點。第一,是學生、家長的觀念陳舊,從未考慮創新的價值,認為只要死讀課本就夠了。事實上,中國現代150年來,正是這一思想作祟,才逐漸落後於西方。第二,教育體制的陳舊,過去一味強調應試教育,大大扼殺學生的創新機會,以致培養的學生不能適應新社會的要求。第三,是整個社會環境的價值導向有偏差。認為好學生就是「高分」,一味追求片面成績,忽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造成「高分低能」。正因為這些,國家也看到教育的問題,大膽而及時地改革,「減負」出台,創新教育的推行,都反映出社會對中學生新的要求。
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首要的就是要富有創造性,要培養創新精神。事物的更新,歷史的推進都離不開創新。國家的發展,民族的興旺都離不開創新。創新能帶來鮮活的動力,能掃除迂腐的陳見,能給我們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課本是基礎,扎實的課堂學習是孕育創新的搖籃。有了一些知識和思維方法,我們才能去思考去創造。每年,全國都有數千件發明出自中學生之手,這正是他們創造的結晶,且不論其自身的價值,這種創新意識正是社會大力提倡的。20世紀初,熱血沸騰的中國青年發動聲勢浩大的「五四」運動,吹響時代進步的號角。我們處在2l世紀之初,應繼承這種與時俱進、開拓進取的精神,在學習中培養創新精神,在以後工作中創造更大的價值。
創新,就是我們前進的動力,是我們發展的靈魂。我們要抓住時代給我們的機遇,運用我們的聰明才智,自主地去創造,哪怕是一次小小的嘗試,都會讓我們體會到創新的樂趣。我們要讓創新成為新時代中學生的「形象代言人」。
『肆』 以"與時俱進,推陳出新"為題的800字作文
「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撐起地球。」
——阿基米德
生命原本黯淡。
平凡的人們在苦海里掙扎,然而目所能及的盡是一片汪洋;他們在沙漠里艱難地行走,數不盡的黃沙預示著生的渺茫;他們在黑暗中摸索,一遍一遍地問自己,「敢問路在何方?」他們在烈火中忍受著煎熬,身和心要在頃刻間融化;他們……
然而,即使是偉大的人們也不能逃脫生命沉重的負擔:惠靈頓將軍為祖國、為人民馳騁疆場,卻不得不哀嘆屢戰屢敗;鄧小平在文革中三起三落,彷彿被人高高拋起,又掉入無底的深淵;荷馬似乎生來註定要受造物者的摧殘,他的眼前沒有斑斕的色彩;童第周面對小小的青蛙卵飽嘗一次次的失敗……
難道生命就是如此?
不,生命將因擁有信念而燦爛!
信念是苦海中的一根圓木,人們堅信,有了它,就必能漂泊到彼岸;信念是沙漠中的一隻蘋果,它的力量足以使人們一步步接近綠洲;信念是黑暗中的一點豆大的星火,清晰地告訴你:「路就在腳下,前方就是終點。」;信念是烈火中的一劑催化劑,相信自己,必將成為涅槃的鳳凰!
而結網的蜘蛛給將軍傳達了戰爭必勝的信念,使他重披盔甲,笑傲戰場;「真理必將大放異彩」的信念在小平心中深深紮根,浩劫後的他依舊巋然不動;縱使眼前黑暗,我的心依然亮堂,我用我的筆書寫同樣壯美的人生,終於,一部波瀾壯闊的《荷馬史詩》讓世人永遠記住了這個盲人;「外國人不能做到的,中國人也能做到!」鏗鏘有力的話語包含了一個中國留學生的堅定信念,隨著卵膜的剝開,童第周向世人證明了中國人的實力。
他們都成功了!站在生命的巔峰,他們說:給我一個信念的支點吧,我能撐起整個生命。
是的,生命原本黯淡,但因信念而燦爛,生命原本沉重,但只要有一個信念的支點,托起它,絕不是件難事。 人生的支點 阿基米德說過,如果給他一個支點,他可以扛起地球;如果我們以「珍惜」為支點,則可以有一個美好而充實的人生。
翻開歷史,一切有所作為,有所成就的偉人,都是以珍惜的態度去生活的。他們或是為科學研究事業珍惜自己的分分秒秒;或是為文藝創作珍惜自己的每一種感覺,每一個靈感;或是珍惜自然與社會給予自己的每一次機會磨練自己,摔打自己……我們青少年渴望成功,同樣也需要學會珍惜。
生命對於每個人都是公平的,只有一次,所以大家都深知生命的寶貴,可時間就是生命,而我們在無休止的斤斤計較中,在自我陶醉的幻想入非非中,在無所事事的發呆中,都不是庸庸碌碌地把時間拱手交出來嗎?珍惜時間吧!我們敬仰愛因斯坦,但誰知道他在中學刻苦學習「其他一切統統拋棄」的情景;我們驚嘆愛迪生一生數以千計的發明創造,可誰曾知道他「生命如此短促,我有許多是要做,必須爭分奪秒」的警言。青少年時期是人生最寶貴的時期,我們不能因為來日方長而虛度光陰,而要在人生的運動會上做時間的勝利者。
在我們成長中經常遇到這樣那樣的事情。深夜,勞累了一天的母親醒來為你掖好被角;學校老師拖著帶病的身體為我們講課;節日里,同學們贈送一張小小的賀卡……但對於這些,我們往往不察覺,不懂得怎麼珍惜這種愛,更不知適時地走出愛的包圍,自己去闖一闖,去試飛我們的幼稚雙翼。
我們今天面對的是一個充滿競爭意識的新世紀,這里不再僅需要「伯樂」,更多時候需要我們自己成為「毛遂」。蘇軾很早就教導我們「情景一失永難摹」,告訴我們要學會珍惜機遇。我們有優越的生活條件,有寶貴的學習機會,我們珍惜了嗎?躲在溫暖的家;不敢向窗外凜冽的寒風抗爭;望著長長的跑道,半途放棄不願前進……我們失去了一次次鍛煉體質和磨練意志的良機。對一道難題的放棄,失去了一次學習機會;像溫室里的花朵不出來見見陽光,又使我們失去了一次社會實踐的機會。競爭與機遇並存,機遇與挑戰並存,挑戰與奮斗並存,新世紀的青少年,珍惜了屬於自己的機遇了嗎?
人生中需要珍惜的東西太多了,美好充實的生活是屬於懂得珍惜的人。珍惜是人生的支點。
『伍』 居安思危與時俱進的議論文
人生如登山.每登高一步,都會領略到不同的風光.每經歷一次險絕之後,都會增長一些歷險的經驗,增長一些迎戰艱難的勇氣和信心.登得越高,就越與成功接近.由此,人們總結出了「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書山有路勤為徑」、「從善如登」等名言激勵、警示後人.同時,也留下了「上山容易下山難」這句話供人思考.
上山時有險阻,一次登不上去,可以退下來再登,有時還可以繞過去,另覓他途.下山時就不一樣了,一步走錯就身臨絕地,一腳踏空就命喪懸崖.這時,如有一把下山梯架在腳下,就能化險為夷.如果人們在上山時都想著下山時,提前准備好下山梯,難題也就迎刃而解了.然而,實際上又有幾人時刻准備著下山梯呢?領導幹部能上不能下的大有人在,有的身居高位,風光無限,就忘乎所以,一旦降職就心懷不平,頹唐低沉,無心工作.還有的在職時,以為自己不能混同於老百姓,高高凌架於老百姓頭上,作威作福,終日以奉迎、應酬為能事,不為百姓辦實事,百姓怨憤難言.一旦離職,受到百姓冷遇,就鬱郁寡歡,自感無顏面對百姓,此時想想是否悔不當初.
『陸』 求一篇關於與時俱進的作文
你瞧,我們中學生
社會在變化,時代在進步。我們中學生也在與時俱進。我們步入了青春時代,朝氣蓬勃,對明天充滿著希望。走進21世紀,我們這代中學生繼承了父輩的優良傳統,也有著新的特點,新的形象。
你很想知道新時代中學生的形象吧牎讓我帶你去瞧瞧。
鏡頭一:某中學中午休息時間。
你看,這是教室的一角,幾個中學生正在那兒練習英語口語呢牎聽說,他們定了目標: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英語要過六級。他們將在2008年去北京,用一口流利的英語迎接外賓,用行動為奧運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你可能會奇怪:教室里桌子前學習的身影怎麼沒有了?喔,我忘了告訴你,我們正在「減負」,在學習之餘可以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操場上,有我們中學生運動的身影;音樂室中,有我們嘹亮悅耳的歌聲;電腦室里,我們正輕快地敲打鍵盤……
你瞧,這就是我們中學生,志向高遠,興趣廣泛!
鏡頭二:某繁華的街頭,星期天的早上。
「叔叔,您要一份報紙嗎?」耳邊傳來一個中學生的聲音。我走了過去,買了一份報紙,問他:「你們為什麼要在這兒賣報紙呀?」
「我們這次上街賣報,是為了那些貧困山區的孩子。他們經濟條件不好,上不成學,怪可憐的牎我們想用自己掙得的錢支援他們牎」
你瞧,這就是我們中學生,自主獨立,富有愛心!
我瀏覽著報紙,看到這樣一則消息:
今年寒假,我市開展「創新素質實踐行」活動。廣大中學生通過實地調查,整理資料,遞交給市政府不少有一定參考價值的意見、措施。
你瞧,我們中學生在新時代能創新求實!
你看,這就是我們新時代中學生的形象,朝氣蓬勃,志向高遠,興趣廣泛,自主獨立,富有愛心,創新求實牎我們不會辜負祖國的希望,我們會不斷進步,並讓巨龍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