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主題
1. 德育主題教育課和德育主題主題班會一樣嗎
講述式的主題班會又被稱為主題教育課,是近年來迅速發展的主題班會的新課型,是班主任要根據工作布置和班級情況由班主任主持、主講、主導的專題教育活動。
主題教育課選題廣泛,像學習、理想、紀律、誠信、禁毒、環保、安全、勞動、感恩、青春期戀愛、網癮等班主任工作涉及的眾多話題,皆可入題。
主題教育課形式多樣,雖以班主任主講為主,但輔以師生對話、小組討論、觀看視頻、情境(情景)思辨、活動體驗等多種形式,班主任可以像學科老師那樣精心備課,精心實施,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
主題教育課有助於學生提高認識,開闊視野,陶冶情操,增強綜合素質。
2. 小學德育主題教育活動指哪些
德育目標是教育目標在德方面的總的要求.
在這里德育目標分類,是依據我們對思想品德結構的理解而劃分為三個方面:①思想、政治、道德准則或規范方面的目標;②思想品德心理發展的目標;③思想品德能力方面的發展目標.
德育實施的序列應與思想品德形成發展序列相結合,循序漸進,因此在思想政治道德准則的教育目標的排列上按照道德——思想——政治的順序.
道德品質、思想品質、政治品質互相聯系,互相滲透,尤其是思想品質應包括政治思想內容,思想品質和政治品質很難嚴格區分,故在目標的表述上將二者結合起來.
(一)思想品德規范方面的目標
1.道德規范方面的目標
關心學習.懂得學習的中學生的主要任務,學習既是自己的義務又是自己的權利;學習目的明確,學習態度端正,培養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學習科學的學習方法.
關心他人,尊重、愛護、幫助他人.
熱愛班級和學校集體,愛護集體榮譽;具有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相結合的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精神.
樹立勞動觀念,積極參加勞動,有良好的勞動習慣,有較強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艱苦奮斗的思想作風.
遵守公民道德,懂得現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和交往禮節.
確立關心環境的意識,保護環境.
2.思想規范、政治規范方面的目標
熱愛祖國、熱愛家鄉、關心家鄉建設.
有民族自豪感、自尊心.
擁護、熱愛中國共產黨.
懂得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黨的基本路線的主要內容,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建設與改革、開放的形勢,具有與祖國休戚與共的感情,有振興中華、建設家鄉的事業心和責任感,能夠把個人前途與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結合起來.
具有現代意識,惜時守信,重視質量,講求效率,優質服務等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思想觀念,並能進一步樹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價值觀念、公平意識、競爭意識、合作意識和改革開放意識.
有基本的民主意識與法制觀念,知法,守法.
相信科學,反對封建迷信和陳規陋習,有獨立思考、實事求是、
勇於創新的精神.
能初步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和方法觀察分析社會現象.
(二)思想品德心理的發展目標
思想品德的知、情、意、行諸方面心理素質得到和諧發展.
具有義務感、責任感、誠實、正直、關心別人、珍惜友誼、守信、自尊、自主性、積極進取、勇敢、樂觀、毅力、自製力、好學、勤奮、刻苦、認真、愛惜時間、喜歡思考等良好心理品質.
(三)思想品德能力發展目標
1.思想品德認識能力
具有以道德思維為主,包括對人們之間道德關系、思想關系、政治關系,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道德判斷、道德推理的能力.也就是具有在實際生活中表現出的道德評價能力,對社會思潮的分析、評價能力,對社會信息的辨析篩選能力,對社會政治的定向能力,對行為後果的預測能力等.
2.情感能力
具有對客觀道德情境的情感體驗能力,包括直覺情感體驗能力(即直接感知一定道德情境的情感體驗能力)、想像的情感體驗能力(即對想像某種道德形象的體驗能力)、理性的情感體驗能力(即對一定道德觀念、道德概念、道德理論的體驗能力).
具有共感能力,即從他人的觀念感知某種現象或體驗他人情感的能力.
有體驗自己情感需要的能力,調節、控制自己情感的能力.
3.品德踐行能力
具有把思想品德的知、情轉化為行的能力.能對客觀社會生活情境作理智的分析,有把一定的道德觀念貫徹到實際行動中去的熱情和意志,能將一般的道德規范、思想規范、政治規范化為具體的行動指令.
具有道德選擇能力,包括對不同道德體系、思想體系的價值選擇,對同一道德體系、思想體系中不同規范的選擇.
具有實際執行某種道德規范的能力,抵制不良誘因.
調節、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
3. 德育的主題是什麼
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系統的影響﹐把一定的社會思想和道德轉化為個體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教育。德育是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德育思想的演變 德育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在階級社會中有鮮明的階級性。歷代的統治階級為培養忠於自己的人才﹐都十分重視德育。在中國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學校中﹐德育居於首要的地位。西周學校教育的內容「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中﹐「禮」教是居首位的。據《周禮
4. 德育活動有哪些主題
學雷鋒天天記日記扶老太太過馬路
5. 如何開展德育主題教育活動
一、主題德育的理論依據
1、科學人道主義理論
科學人道主義理論起源於人本主義教育理論,人本主義教育是指以人為本的教育,它把促進人的發展和完善作為教育的最終目的,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和個性。21世紀,人本主義教育將呈現與科學主義相融合的趨勢,出現「科學人道主義教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的報告《學會生存》對此概念作了精闢的解釋:所謂「科學人道主義」,「它是人道主義的,因為它的目的主要是關心人和他的福利;它又是科學的,因為它的人道主義內容還要通過科學對人與世界的知識領域繼續不斷地作出新貢獻而加以規定和充實」。科學人道主義理論強調以科學主義為基礎(即以科學與技術的訓練為基礎),以人道主義為價值取向(即教育要人文化、人道化),實現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有機結合。
2、「主體性」教育理論
主體性教育是一種培育和發展受教育者的主體性的社會實踐活動。主體性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育思想,是對傳統教育的繼承和超越,既保留了傳統教育的那些反映規律的共同特徵,又有獨特鮮明的個性特徵,即科學性(根據學生學習的客觀規律辦事)、民主性(民主平等的人際關系,尤其是師生關系以及由這種關系營造出的一種活潑生動、和諧的教育氛圍)、活動性(以活動為中介,通過活動不斷地將人類現實據為己有,不斷地將已有的心理品質表現出來)、開放性(把學生從課堂引向廣闊社會,並且在學校內部樹立開放的觀念)。
3、教育系統論
教育系統論把教育視為一個系統,採用系統分析方法,從系統觀點出發,堅持在整體與部分之間、系統與外部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等關系中考察研究系統,以求得問題的最優化處理。根據教育系統論原理,依據德性生成規律、德育規律,採用系統分析的方法,研究德育構成要素之間的關系以及德育和外部的聯系,科學系統地整體設計德育環境、條件和機制,以尋求德育最優化的模式。
4、心理學需要理論
心理學家已經初步探明,人類行為一切動力都起源於需要,需要是人類動力的源泉。需要具有三個共同的特徵:一是對象性,需要總是指向一定對象的,這種特定對象或是物質的,或是精神的,因此,也只有某種對象才能使其獲得滿足。二是動力性,需要是人類從事各種活動的基本動力,一旦環境發生變化,或者發現了新的環境,機體就可能產生缺乏感,這種缺乏感就會調動集體的力量去努力達到新的平衡,因而產生動力;這種缺乏感越大,動力越強。三是社會性,人類滿足需要的范圍要比動物大得多,特別是那些高層次的需要,如求知的需要、審美的需要等,人類的需要是通過社會勞動並以文明的方式獲得,同時也要受理性和意志的調節和控制。所以,要了解學生行為的動力必須從需要入手;要學生能夠自主育德也就必須根據學生需要進行設計。
5、新課程改革理論
我國世紀之交的基礎教育改革明確提出了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主張,指出德育要為學生的生活服務,德育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引導學生的生活。《若干意見》也把「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未成年人」作為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原則之一。200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適應新形勢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強調了德育的實踐環節,對小學、初中生、高中生參加社會實踐的天數做了明確規定。2001年5月團中央提出少先隊工作要加強「體驗教育」。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強調了知行統一的原則,明確指出「既要重視課堂教育,更要注重實踐教育、體驗教育、養成教育,注重自覺實踐、自主參與,引導未成年人在學習道德知識的同時,自學遵守道德規范。」 這些都說明,讓學生在活動中進行體驗,自主感悟做人做事的道理;緊密聯系學生日常生活開展活動,進行品德教育,已是大勢所趨。
6、活動理論
社會環境並不是直接的而是必須通過人的活動為中介起作用,人通過與物打交道,由此具體的認識和改造世界,通過參與一切的群體組成一定的人際關系系統,從而進行社會生活活動。在活動和交往過程中,進行自我調節,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社會規范和社會行為准則。
二、主題德育的實踐依據
1、樹立理念,與時俱進
學校出台《教育教學管理文件匯編》及《教師工資實施辦法》後,廣大教職工的熱情十分高漲,並且近年來,我校一直秉承「讓校園充滿愛」的辦學理念,學校在建設發展過程中,堅持開展「三成」教育,教學上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實施分層教學,德育上積極探索主題德育,努力把教學管理、德育和校園文化建設有機結合,構築能使學生全面、和諧發展的新平台,開創了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新局面。
2、領導重視,德育為先
學校領導高度重視德育工作,提出提升教育質量的口號,以教育質量提升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圍繞教育質量的提升,學校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每個月都有德育主題觀摩課的活動,形成了系列活動,有豐富的實踐經驗。
3、凸顯特色,以點代面
我校作為德育特色學校,全面推行素質教育。一是開辦了體藝特長班,二是開設了豐富多彩的校本課程,三是各類文體活動:科技文化藝術節、校園十大歌手賽、書法攝影繪畫展等,營造健康向上、生機勃勃的學生成長氛圍。
4、周密安排,組織有序
德育處加大管理與考核力度,對班主任實施主題德育的活動制定計劃,周密安排,召開德育論壇對主題德育活動進行交流、研討,使我校的主題德育活動朝著科學、有序的方向發展。
三、「三成」教育及其內涵
「三成」教育即「養成、成長、成功」教育。德育教育是一個多層次、多階梯的運動過程,對於不同的年齡段、不同的思想道德層次、不同的時域,理應提出不同的要求和目標。在南平八中德育工作實踐中,學校根據生源狀況,把德育過程劃分成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之間的關系是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低級向高級,構成一個相互聯系的發展整體。
高一年段以「養成教育」為主題。「養成」教育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良好的行為習慣、良好的社會公德以及良好的品質和風范。我校以「誠信、協作、勵志、創新」為校訓,以培養學生學會做人為重點,注重基礎文明與道德素質的「養成」教育,學校制定的《南平八中學生守則》是規范學生一切行為的准則,南平八中政治教研組編寫的《南平八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讀本》是每個學生必備的讀物。在養成教育工作中,要求學生做到以下幾點:一是每個學生要有自我教育的強烈願望;二是要學會分析自己的方法;三是要制定與執行個人的訓練計劃;四是在班集體中要形成正確、健康的輿論氛圍。通過以上措施,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從日常生活做起,通過他律內化成自律,促使學生主動採取實際行動來培養自己的品德,時刻能用道德規范約束自己。
6. 德育主題班會的主題內容有哪些
在眾多過程中,班會,主題班會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徑之一。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說:「教育了集體,團結了集體,加強了集體,以後,集體的本身就能成為很大的教育力量。」主題班會是一項重要的集體活動,是班主任通過班集體教育影響學生的一種教育形式,它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們的高度熱情和智慧對自己進行自我教育。由於主題班會是在一個比較集中的時間,集中的環境下進行的教育,它強化教育滲透,定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主題鮮明,針對性強
主題班會是經過充分准備,圍繞一個明確的目的召開的班會。這從鮮明的主題的名稱就可以看出。例:「祖國,我的母親」
「老師——我愛您」
「誠信在我心中」等,一看主題班會的名稱,就能受到教育感染作用。班主任是主題班會的組織者,是導演,起著主導作用。在確定班會內容及主題時要針對本班學生的實際、思想學習,精心設計,精心准備。本學期開始我根據上級的要求,結合社會、學校出現的一些現象,召開了「誠信在我心中」的主題班會。並要求學生在周記中說說自己在學習、生活中有過哪些不誠信的事。主題班會後,有的同學向我講了「悄悄話」,傾吐了自己在學習中的不誠信行為。這個主題班會,深受廣大同學的歡迎。
二、高素質,知識性強
主題班會的對象是學生。學生又是主題班會的主體,一個好的主題班會要看是否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學生是否都參與了活動。主題班會從准備到召開的整個過程,學生都在不斷的學習,有的還是書本上、課堂里得不到的知識。例:我們召開的「錦綉中華漫遊記」,每個同學接受了「專訪」任務,大家可高興了。到處找資料,找圖片,請教父母,寫各地「風土人情」,寫「民俗民風」簡介等。這個主題班會後,不少同學反映學到了不少的知識,大開了眼界,感悟了情操。
三、知行結合,實踐性強
德育過程特點之一,就是認識與實踐。知和行的統一,重在實踐,重在行為,這也是德育目的性的要求。對於初中學生不要多講道理,應以具體的事例、典型形象去啟迪、影響他們。對其行為要嚴格要求反復強化。直觀形象的主題班會能使學生從中受到啟發。例:我班自編自演的心理劇《走出心靈的亞馬遜》、一班的《考試》等等,都鮮活的再現了學生學習生活中常見的心理現象,同學們通過觀看,可對照他人修正自己的言行,使學生在參與實踐中使知和行達到了統一。
四、形式多樣,情趣性強
主題班會的形式很多,不拘一格。報告會,討論會,走出去,請進來等。主題班會根據寓教於樂的特點,讓學生們在唱、說、跳、講、玩中受到教育,心靈受到啟迪。如「教師節」舉行的主題班會,不僅使在場的老師充滿了自豪、激動,而且一股強大的暖流把師生的心緊緊連在了一起。像這樣的主題班會將會永遠留在學生心中。
「主題班會是德育的聚光燈」。近年來,我校以主題班會為突破口,完成了德育目標任務,落實了德育內容。主題班會充分發揮了他的德育功能及效應。在以學習能力培養為主要施教目標的今天
,開發學生的智力是基礎,而智力開發的原動力則是「興趣」。德育就是通過培養學生興趣,從而在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