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論文素材 » 馬克思的論文

馬克思的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3-27 21:02:17

⑴ 馬克思主義論文 帶總結和摘要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摘 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設置的核心課程之一,大學生通過對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整體學習,可以有效的提高對自我行動的指導。為提高該課程的教學實踐性,可從把握課程結構體系設置,加強實踐課程、提高教師綜合素質、對原理課的教學內容進行有效整合與提高教學策略等方面出發。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學;實踐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新方案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以下簡稱「原理」)是重要組成部分,在新課程體系中具有基礎性地位。通過教學使大學生從整體上認識馬克思主義與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把他們培養成具有人文素質、全面發展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與接班人。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對本課程的教學提出以下思考。
一、把握課程結構體系設置,加強實踐教學
馬克思主義整體性問題就是總體性問題,馬克思主義是一個「科學的藝術的整體」或「一整塊鋼板」。這就決定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可能」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①新課程方案的實施就是為了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堅定青年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只有從整體上對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和科學內涵進行研究,才能真正把握。
課堂教學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實踐教學也有重要的作用。實踐教學能夠轉換教與學的關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參與形式多樣的活動,使學生在其中學習理論知識、增強綜合素質,提高實踐能力等積極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界已達成共識。人們通常所說的實踐教學是在校內、校外的實踐教學基地進行的,需要主管部門的專門經費支持的,由學生在特定的時間進行的實踐活動。這樣的實踐活動比如寒暑假進行的實踐活動對學生增加社會閱歷,深化對原理的認識是非常有效的形式,應當繼續堅持和加強。但是這些實踐形式往往因為同課堂教學相分離、經費緊張等原因,其效果會受到影響。筆者認為,在運用傳統的實踐教學方法外,還應該悉心探索以小組合作完成作業為形式的實踐教學模式。
「原理」課旨在使學生從整體上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培養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價值觀念。分析起來,這個教學目標包括以下三個層次:一是知識層次,即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關於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知識。這是最基本的要求。二是能力層次,即讓學生學會運用基本原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升理論思維的能力。三是價值觀層次,即讓學生在學習知識、增長能力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形成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價值觀念。教學目標的這三個層次是密切聯系、辯證統一的。如果說教學目標的第一個層次僅僅憑借課堂教學就能夠較好地實現的話,那麼第二和第三層次的教學目標更多地應該是在學生的自主學習、親自動手去做一件事的實踐中培養和鍛造的。參加社會實踐固然是很好的方式和途徑,跟課堂教學緊密結合的學生作業,以其簡便易行,更有不可比擬的優勢。
小組合作作業這種實踐形式開展的前提是吃透教材、明晰主線、廓清重點。原理」課以什麼是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為主題,以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為主線,以闡述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重點。②
由此我們提煉出本科程應該關注的重點理論問題,如物質、聯系和發展、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實踐和認識、真理、社會發展的動力系統、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資本主義新變化及其實質、社會主義的曲折發展等,要求學生自願組成小組,以社會調查、搜集資料等方式聯系現實,製作出PPT進行匯報。學生通過在老師的指導下,就自己感興趣的主題去搜集資料、整理資料、提煉觀點、製作課件等一系列的學習實踐活動,深化了認識,提高了分析問題的能力,精神境界也為之提高了。學生普遍反映這種實踐形式能夠激發了他們參與教學活動的熱情,給他們提供了展示自己才華的舞台,也收獲了成就感。
二、對原理課的教學內容進行有效整合
「原理」教學內容多,課時少,講授內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須做到精講,要「管用」,那麼我們對馬克思主義三個組成部分的重點必須搞清楚。「原理」課中「科學社會主義」部分的內容與「概論」、「綱要」中的有關內容有所重疊,在講授中要有所取捨。而且「原理」課也要與其他三門思想政治理論課整體協調,一些重復的內容可以歸類、化簡。
哲學部分應注重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教學,尤其是方法論的運用和辯證思維能力的培養。講授中增多許多和現實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目前,就是要以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著眼於基本原理的運用,著眼於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於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教師在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的過程中,注意方法論訓練,注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要變授之以「魚」為授之以「漁」。
政治經濟學部分重點講清經濟學原理知識點並與現實之間關系,如價值規律,勞動價值理論中第三產業創造價值的問題,貨幣的形式電子貨幣的問題,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危機(聯系當前的金融危機) ,經濟全球化等學生關注的熱點。政治經濟學對於我們今天理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具有理論和方法方面的智慧啟迪。
科學社會主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源頭和理論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的新發展。我國的改革開放極大地豐富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道路的學說。黨的十七大報告在總結我國改革開放偉大實踐的基礎上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這條道路和這個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確,之所以能夠引領中國發展進步,關鍵在於我們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我國實際和時代特徵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真正堅持社會主義。最終使學生明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科學社會主義具有重大貢獻。
三、提高原理課的教學策略
實用性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的難點。教學中突出馬克思主義哲學課的實用性非常關鍵。要增強課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學生坐得住、聽得進、學得好,並引起興奮點和共鳴點,筆者認為,理論聯系實際是學習理論的根本方法,教師應該以理論聯系實際為指導構建「原理」課的方法體系。
一是改變傳統的以講授為主的單向式教學方法,代之以案例式為主,包括啟發式、參與式、討論式、辯論式等以雙項或多項交流為主的教學方法。「原理」課的學習應該以案例式作為根本的教學方法。深奧抽象的理論只有和生動鮮活的實例結合起來,才容易為學生理解和掌握。案例的選擇和使用是這一教學方法成敗的關鍵。案例在選擇方面應該堅持如下幾個原則:其一是經典性,即在闡釋原理時選擇那些被多數人特別是經典作家使用過的、最有說服力的例子。比如毛澤東在談實踐對認識的影響和作用時,用「吃梨子」做比喻,就很鮮活生動,有說服力。其二是熱點性,教師應該關注社會熱點,並有能力將熱點問題編寫為案例,來闡釋相關的原理。大學生思維活躍,感悟敏銳,對社會熱點更是尤為關注。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如果對這些熱點不關注、不給予必要的回應,就很難持續吸引學生的注意,引起學生的興趣。其三是貼近性,即案例要貼近學生所學專業的實際,生活的實際。一般說來,和學生的專業實際、生活實際聯系密切的案例更容易引起學生的關注。案例的使用更是應該靈活多變,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根據教學對象的不同做相應的調整。採用案例式教學方法,在上課之初就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他們的興趣。
二是要盡量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調查顯示,單一的講授形式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更喜歡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而多媒體教學手段正以其圖文並茂、聲像結合、動靜相宜的勢頭,沖擊著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為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帶來的便利,恰當地運用視頻資料提升理論課的生動形象性和感染力。但運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時,切忌千篇一律,把「滿堂灌」變成「滿堂放」,把多媒體變成「單媒體」,把教師變成幻燈片放映員、電腦操作員,或圖片、音像資料解說員。③ 此外,教師提高原理課教師的綜合素質,一方面積累哲學史、政治學、經濟學、心理學、倫理學等方面的知識,另一方面還要對社會熱點加以熟悉。這樣才可以吸引學生,提高他們的興趣。
注 釋:
①張雲飛. 理論和實踐的統一: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內在機理和科學要素[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8,(5):5.
②周濟.努力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成為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優秀課程[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7,(增刊).
③唐宋.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為何又愛又怵?[N].人民日報,2005,(4).

⑵ 馬克思主義哲學論文3000字

走向世紀的人類社會,正經歷一場廣泛而深刻的變革。世界的發展、中國的發展都處於一個關鍵時期,相應地,馬克思主義的發展也處於一個關鍵時期。馬克思主義誕生後的一個半世紀的歷史表明,每當社會發生重大變革,往往孕育著馬克思主義在理論和實踐上新的發展的可能性。在新世紀即將到來的時代條件下,這種可能性無疑是大大地增強了。馬克思主義在理論和實踐上新發展的可能性在多大程度上成為現實,將直接決定著馬克思主義以何種姿態走向機遇與挑戰並存的21世紀。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發展的理論
馬克思主義包括它的基礎和核心——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不斷發展著的理論,這並不是什麼新觀點,而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常識。恩格斯在1887年致友人的一封信中說:「我們的理論是發展著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並機械地加以重復的教條。」(註:《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1頁。)按照這種觀點,恩格斯曾告誡說:「以為人們可以到馬克思的著作中去找一些不變的、現成的、永遠適用的定義」是一種「誤解」(註:《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17頁。)。
馬克思主義哲學所以是發展的理論,這是由其本性所決定的:其一,它的實踐性。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性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實踐,特別是千百萬人民群眾的實踐是它的一切理論觀點形成和發展的最深刻源泉和動力,正確的理論必須能夠如實、及時地反映實踐的發展變化,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另一方面,哲學誠然要解釋世界,但更根本的是改造世界,為此,它堅持理論必須不斷地被運用於實踐,在指導實踐的過程中接受實踐的最終檢驗。離開無限豐富、不斷變化的社會實踐,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會走向自身的反面。其二,它的科學性。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在總結、概括和吸收近現代科學的一切成就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身又是一種科學的理論,不是什麼宗教教義,它嚴格地從「最頑強的事實」出發,而不是從某種先驗的概念、原則、公式出發來看待自己的一切理論觀點。其三,它的開放性。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一切舊哲學不同,也有別於現代西方一些自命不凡的哲學,它從來都不主張自己已經結束了真理。馬克思主義哲學誠然有它的體系,但這個體系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它為後人不斷地豐富它、發展它留下了無限廣闊的空間。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上述特性,決定了它可能而且必然要求隨著實際生活的發展而不斷地發展。
說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發展的理論,當然不是說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是不穩定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紀中葉及其後期,站在最先進的工人階級的立場上,所創立的哲學理論的基本觀點是科學發展和人類歷史經驗包括以往人們在哲學思想上的歷史經驗的總結和概括,並在後來的社會實踐中被證明是正確的。這些基本觀點包括:辯證而又唯物的世界觀、方法論;辯證而又唯物的認識論;辯證而又唯物的歷史觀等等。
這些基本原理之所以有價值,因為它們可以被有效地運用於實際。在後人掌握、運用這些原理的時候,當然必須從他們所處的具體實際出發。因此,即使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也必須不斷地以科學發展的新成果、人類社會的新經驗和新認識來充實和豐富它的內容,否則它就會成為僵死的教條。這已為中國和其他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社會主義國家和無產階級政黨在20世紀的發展實際所證明。
馬克思主義在20世紀初傳入中國以後,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曾經必須反對這樣一種錯誤觀點,即認為中國的國情是如此的「特殊」,以致於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階級斗爭學說、社會主義理論是完全不適用的。馬克思主義者通過對中國歷史和現實的科學分析證明,這種「中國特殊論」是站不住腳的,馬克思主義能夠運用於中國的具體實際,指導
中國革命取得勝利。但是,中國的國情又的確有自己的特點。在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來觀察中國歷史和現實時,必須充分注意這種特點,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只有這樣,馬克思主義才能在中國生根,才能正確地指導中國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也才能徹底駁倒那種認為馬克思主義不合乎中國國情的論調。
為了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正確地指導中國革命事業,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曾經在黨內堅決反對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公式化的教條主義。30年代初,此種教條主義使中國革命遭受了巨大挫折。為了從哲學的高度克服教條主義,確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毛澤東帶頭研究哲學,寫下了諸如《實踐論》、《矛盾論》等一系列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傑出著作。他把對教條主義的批判特別地提升到哲學方法論、認識論的高度。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結合起來,不僅使我們取得了民主革命的完全勝利,在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東方大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而且黨在這個過程中也形成了毛澤東思想——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大理論成果。
問題在於,革命勝利後,在運用馬克思主義指導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是否仍然要考慮到中國的具體國情、中國社會發展的具體特點?在這方面,中國共產黨做出了艱苦的探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沉痛的歷史教訓。給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造成重大損失的「左」傾思潮,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不顧中國的具體國情,從某種「本本」出發,從抽象的公式、概念出發,超階段地提出建設所謂「純而又純」的社會主義的主張。為了克服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教條主義,鄧小平積極支持並引導了1978年在全國范圍內的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大討論。他特別強調,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註:《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頁。)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結合,使我們黨不僅成功地走出了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而且形成了第二大理論成果——鄧小平理論。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當代社會實踐
馬克思曾經說過,每個時代總有屬於它自己的問題,准確地把握並解決這些問題,就會把理論、思想,把人類社會大大地向前推進一步。而所謂問題,「就是公開的、無畏的、左右一切個人的時代聲音。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是它表現自己精神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註:《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289~290頁。)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理論上的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強大生命力,從根本上說,決定於它把握、理解和解決時代重大課題的程度和水平。走向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必須緊緊抓住世紀之交乃至下個世紀人類社會實踐中的重大現實問題,在對時代重大問題的靈敏反映、准確把握和科學解答中,開創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新境界。列寧說:「正因為馬克思主義不是死的教條,不是什麼一成不變的學說,而是活的行動指南,它就不能不反映出社會生活條件的異常劇烈的變化。」(註:《列寧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5頁。)那麼,當代「社會生活條件」出現了哪些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工作者所不得不格外重視的異常劇烈的變化,向人們提出了哪些必須研究或探索的重大時代課題呢?

1.當代資本主義出現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新變化,其中,最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就是所謂經濟全球化現象。
人們列舉了資本的「全球化」的種種表現:跨國公司、跨國資本、跨國經濟組織的急劇增加,使世界經濟的聯系日益緊密,出現了所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態勢;出現了國際化的勞動分工,國際信貸經濟得到發展,資本調控進入跨國公司結構,生產系統和勞動過程日趨靈活,非中心化經濟逐漸形成,標准化的市場和消費模式的指數不斷增長,社會綜合保障的信貸制度日益擴展,新價值體系開始創立並得到實際運用。經濟全球化還造成了一種新的社會秩序,在這種社會秩序中,由於取消了社會和資本之間的界限,資本自身變成社會性,從而一切用於社會再生產的條件都已直接被資本吸收,資本的控制呈現出普遍化和迅速擴散的態勢,而不再像19世紀那樣,集中封閉在一個地區;金融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快速流動,對地區乃至世界經濟都產生了重大影響;而在經濟全球化中承擔著重要角色的跨國公司其職能也已發生變化,它不再為一個國家服務,而是有它自己的聯盟,為它自己的公司服務,為全球資本主義服務,一切都以它的資本增值和再生產為轉移。總之,經濟全球化表明,資本的控制真正達到了國際化的程度。有鑒於此,一些人士斷言:在21世紀,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傳統意義上的民族與國家將成為歷史的「陳跡」。
應該區別三種意義上的「全球化」:一是作為當代資本主義客觀發展狀況或趨勢的全球化;二是對現實的全球化現象所作的理論探討;三是一些大國傳媒與資本共謀而進行的「炒作」。對於第一種意義上的「全球化」,當代馬克思主義者必須深入地研究,揭示全球化的實質及其可能的發展趨勢;對於第二種意義上的「全球化」,即作為觀念形態的東西存在於一些嚴肅認真的理論探討之中的「全球化」理論、思潮,馬克思主義者要認真對待,將其中所提出的問題加以批判地分析,轉化為自身的研究課題,盡可能說出一些新的道理來;對於第三種意義上的所謂「全球化」,馬克思主義者必須給以足夠的警覺。
人們注意到,經濟全球化並沒有消解掉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的下面這段話是許多討論全球化現象的學者(甚至包括那些並不贊成馬克思主義的人士)經常加以引用的:「資產階級,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資產階級挖掉了工業腳下的民族基礎。古老的民族工業被消滅了,並且每天都還在被消滅。它們被新的工業排擠掉了。新的工業的建立已經成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關的問題;……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的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於是由許多種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學形成了一種世界的文學。」(註:《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76頁。)國外一些學者如阿里夫·德里克甚至認為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紀中期能夠寫下對我們這個時代的極其恰當的描述文字,對於他們那個時代而言是顯得奇怪的。
其實,馬克思在上述文字里所表述的思想在稍早一些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就已清楚地闡發過。馬克思所以能在資本主義尚處在幼年的時候就對其做出了今天還令世人驚奇的預測,歸根到底,源於他所創立的唯物史觀,科學地揭示了人類社會歷史的客觀發展規律,源於他對資本的本質的科學把握。在馬克思看來,資本,按其本性來說,是天生的國際派,由於它活躍在世界舞台上,造成了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造成了交往的普遍化,個人的狹隘地域性的存在愈益被世界歷史性的存在所代替。人們在驚訝於馬克思的天才預測的同時,可能會感到,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許多重要思想長期以來並未得到足夠的注意,這是造成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某種簡單化、庸俗化和片面化理解的重要原因,因而,當代馬克思主義者有對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思想再認識再研究的必要;另一方面,當代資本主義畢竟出現了一些馬克思、恩格斯當年那個時代所不曾具有的變化,畢竟提出了一些新的問題。新的變化、新的問題需要當代馬克思主義者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地加以研究,而不能簡單復述經典作家的原有見解。
譬如,經濟全球化是否將導致民族、國家的消失呢?這個問題是值得認真考慮的。應該看到,整體化是以分化為各自利益不同甚至對立的民族為前提的。在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過程中,各民族之間的普遍交往、相互依賴和相互作用的不斷加深並未消融各民族不同的特徵、價值追求的差別,毋寧說是以這種差別為前提的。因此,各民族在普遍交往過程中所呈現並發展起來的民族性、民族特色本身就是世界歷史的規定。因此,至少在可預見的將來,民族、國家是不可能消亡的。取消了各民族獨立自主地選擇發展道路的權利的一體化「同質世界」本身是一個單調的世界,是不會得到大家認同的。事實上,在主要由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唱主角的全球化浪潮中,國家在推動資本的擴張,在維護本民族利益方面始終承擔著重要角色。更重要的是,還存在著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制度的不同,存在著不同民族、國家之間的利益沖突,以及在世界經濟、政治格局中的民族、國家間的不平等現象。當然,民族、國家的職能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會發生變化,研究這些變化的發展趨向,特別是造成這些變化的社會物質條件,我們能夠進一步豐富唯物史觀關於社會有機體、社會共同體,關於民族、階級和國家的理論。
再如,經濟全球化使得對現代化問題的反思格外地突出出來。20世紀中期以來,西方學術界就興起一股對現代化的批判浪潮,後現代主義是其中的重要一支。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深入,這種反思批判進一步加強了,後殖民理論等思潮進而取代後現代主義成為「顯學」。西方現代化理論包含著合理的因素,但也存在著明顯的誤導。對現代化的反思、批判並不構成廣大發展中國家的人民拒絕追求現代化的美好生活、加速現代化建設的理由。現代化是發展中國家全面復興的必由之路。因而,在這里,問題只可能轉化為對西方式現代化發展道路的批判性反思:這種現代化發展道路真的具有普適性嗎?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各民族怎樣獨立自主地選擇適

合本國國情的現代化發展道路?發展問題能否歸結為單純的經濟總量的增加,如果不能,怎樣科學地認識和解決經濟社會發展與人本身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關系?等等。對於這些問題的深入思考,將會促使我們深化對馬克思主義所揭示的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理解。
還有,經濟全球化是否消除了資本主義固有的基本矛盾呢?筆者認為,全球化並沒有消除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而是使這一矛盾具有了新的更加普遍化的形式。全球化既然從本質上是資本的國際化,那麼它就必然地是一種充滿矛盾的異化形式。
當代馬克思主義者所擔負的一個重大歷史使命,是深入研究、把握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新特徵、新趨勢,並在這種研究過程中豐富、深化科學社會主義的哲學基礎。
2.科學總結20世紀世界社會主義實踐的歷史經驗,據以展望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發展前景,是世紀之交馬克思主義哲學所面對的重大課題。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是與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緊密相聯的。馬克思、恩格斯逝世後100年間,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理想, 在世界上廣大的地域內成為現實。但是有三個必須引起注意的歷史現象。其一是社會主義並不像馬克思、恩格斯當年所設想的那樣,首先在資本主義發達的國家中誕生。它誕生的地方倒是在資本主義欠發達的國家,甚至是很不發達的國家。其二是社會主義制度在一些國家建立起來以後沒有能長期保持。其三是已經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並仍然堅持社會主義發展方向的一些國家程度不同地面臨著進行社會主義改革的繁重任務。
社會主義社會是否首先在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產生的問題,當然也就是資本主義制度是否首先在那裡崩潰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明白無誤地指出:革命之所以必須,資本主義制度所以要否定,是因為資本主義制度已經成為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桎梏,而一種社會制度,在它還能容納生產力的發展的時候,是不會立即被否定的;另一方面,革命的實際發生,除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急劇尖銳化以外,還有賴於現實的革命條件,而這些條件並不是人們事先所能完全預料、設計的。因此,馬克思、恩格斯在他們生前多次拒絕了對一些國家是否或者什麼時候爆發革命進行預測的請求。
恩格斯逝世後相繼爆發了兩次世界大戰和震撼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即使被認為是處於穩定發展的戰後階段,資本主義造成的地區沖突、經濟危機特別是金融危機也是接連不斷。所有的歷史事實一方面表明,馬克思主義關於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理論是經得起考驗的;另一方面又表明,資本主義的大廈並不是到處都很容易被沖塌的。
由於現實的社會主義制度誕生在原來資本主義不發達或很不發達的國家,因而,這些國家在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中,不能不遇到一些特殊的困難。雖然不同國家的情況有別,困難的程度各異,但造成困難的原因多少都與這些國家原有的資本主義不發達而導致社會生產力水平不高有關。可惜,很長一段時間,人們天真地以為,只要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就能自動地帶來生產力水平的迅速提高,如果不能這樣,那就把這種制度搞得更「純」一些。這並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哲學精神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從這個意義上說,本世紀後半期在社會主義國家中普遍發生的改革,特別是中國的改革,其歷史意義不容低估。它使人們開始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並不等於社會主義的具體做法」;社會主義沒有也不可能有固定不變的模式;一國的社會主義制度歸根到底要能適合該國的實際,要能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必須努力探索使社會主義基本經濟、政治制度優越性得以充分發揮的中間制度層次,而這就需要改革。人們有理由相信,也有理由希望,隨著改革實踐的深化,社會主義國家的這種改革經驗能夠被提升到更加系統、成熟的理論形態,從而大大豐富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視域。
20世紀90年代初,蘇聯解體、東歐劇變,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歷史上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挫折。只要不抱偏見,就會承認,這一挫折並不意味著馬克思主義在理論上的「失敗」,但這一重大挫折也的確表明,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認識,遠未達到成熟的形態。歷史經驗表明,社會主義運動中的挫折,往往孕育著馬克思主義在理論上的新突破、新發展的契機,能否把握好這種契機,關鍵在於是否科學地總結和消化歷史經驗。應該說,人類在20世紀確實積累了豐富的有關社會主義的實踐經驗,這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經驗寶庫中的最新內容。
當代馬克思主義者不可推卸的一個重大責任,就是總結20世紀社會主義實踐中成功和失敗的經驗,用以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豐富科學社會主義的哲學基礎。這對於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健康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3.科學技術特別是高科技的飛速發展,是當代社會生活中的一個
突出現象。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十分重視自然科學研究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其所以重視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其一,辯證的同時又是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必須以對自然界的科學認識為其堅實的基礎;其二,生產力的發展對社會進步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在人類發展歷史上,科學技術在生產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
從科學技術的進步來說,20世紀的面貌是大大地改觀了。本世紀初的物理學革命,標志著科學新時代的到來。40年代以後,原子能、電子計算機、自動化、宇宙航行、電子信息技術、生物工程等方面的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70年代以來,以微電子學、網路技術、新的生物技術和生命復制技術、航天技術、海洋技術、新能源技術和新材料技術為主體的高科技群的迅猛發展及廣泛應用,開辟了許多新的生產領域,為生產力的飛躍發展創造了以往不能想像的寬廣的可能性。知識經濟的興起更是大大縮短了科學革命、技術革命與產業革命之間的「時間差」,科學研究本身,知識的生產、傳播和運用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科學技術在社會生產力發展中的貢獻率越來越高,科學技術成為名副其實的第一生產力。
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大大拓寬和深化了人們的世界圖景,極大地影響了人們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勞動組織方式、社會結構和價值觀念,使人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關系的認識躍升到一個新的層次。研究這些新的變化、新的影響,利用人類對自然界、社會和自身的新認識來豐富馬克思主義的哲學世界觀,是當代馬克思主義者的重要任務。可以說,脫離當代科學技術所取得的一切成就,要發展馬克思主義是不可想像的。

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造成了社會生產力迅猛發展的可能性,同時也給即將走向新世紀的人類社會帶來了新的問題。例如,由就業、資源、生態和環境保護等構成的全球性問題;由科學技術發展及其廣泛應用中出現的負面影響而產生的科學合理性與技術合理性問題;由社會的信息化所導致的文明危機與文化沖突問題,等等。這些問題是科學技術發展本身不能完全解決的。毫無疑問,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必須面對這些問題,並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向前發展。
三、世界普遍交往時代的哲學
社會生活條件異常劇烈的變化,當代社會實踐中涌現出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不能不在人們的頭腦中反映出來,從而,出現各式各樣的哲學文化思潮是毫不奇怪的。我們看到,與現實生活的復雜多變交相輝映,諸如後現代主義、後殖民思潮、新文化保守主義、新自由主義等等,不一而足。如何科學地對待這些非馬克思主義甚至反馬克思主義思潮,也是在當代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方面。
馬克思主義哲學從一個半世紀以前只是少數先進的人們所遵循的世界觀成長為今天世界性的哲學思潮,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它不是那種狹隘的宗派哲學,而是始終對人類文明的發展抱著一種博大的開放胸襟。當然,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繫上的開放性並不意味著它在本質上持一種折衷主義的立場,它在批判謬誤、捍衛和發展真理上的原則立場是有目共睹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在同各種錯誤思潮、錯誤傾向的斗爭中發展起來的。
問題在於,要斗爭就必須講究斗爭的藝術,要批判錯誤的東西,就必須有正確的方法。恩格斯在評論費爾巴哈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時深刻地指出:「費爾巴哈打破了黑格爾的體系,簡單地把它拋在一旁。但是簡單地宣布一種哲學是錯誤的,還制服不了這種哲學。像對民族的精神發展有過如此巨大影響的黑格爾哲學這樣的偉大創作,是不能用乾脆置之不理的辦法來消除的。必須從它的本來意義上『揚棄』它,就是說,要批判地消滅它的形式,但是要救出通過這個形式獲得的新內容。」(註:《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3頁。)恩格斯在這里所揭示的方法,是我們對待各種非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潮的唯一正確的方法。
按照這種方法,馬克思主義者在批判各種錯誤思潮時,必須把批判、探索與創新有機地結合起來,把錯誤思潮顛倒化地處理的問題轉化為正面研究的對象,做出真正有說服力的分析和解答,同時,批判地吸收其中可能具有的合理成分。應該看到,當代西方各種哲學思潮,即使是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潮,其所以產生並得以傳播開來,總是表明它所提出的問題是馬克思主義陣營內部以往不曾熟悉,或不曾重視的問題,將這些問題真正梳理清楚,不僅可以消除錯誤思潮的影響,而且是豐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寶庫所必不可少的。馬克思主義者要勇於參加世界范圍內的百家爭鳴,以傳播馬克思主義,同時也開闊自己的眼界。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世界意義是通過數代馬克思主義者的艱苦努力才獲得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在21世紀的新發展同樣要靠幾代馬克思主義者的扎實工作才能達到。馬克思主義哲學應該而且能夠在21世紀擁有更加光輝燦爛的發展前景。

⑶ 馬克思論文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1、如何界定「西方馬克思主義」

作為一種社會批判和文化批判理論,西方馬克思主義從20世紀70年代末來到中國以後,對它的研究一直處於逐步「升溫」的狀態。學界和大眾讀者對於它們的態度也經歷了一個從否定性批判到肯定性借鑒,從間接挪用到直接對話的過程。隨著中國學者自身理論素養和能力的提高,他們加強了對經典文本的「深度耕犁」,深化了對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認識,又緊密關注著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實踐,這一切都使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在哲學視域、理論深度、反思批判上取得了突出進展,逐步成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中的「熱點」。然而,關於如何界定「西方馬克思主義」這一概念成為此研究領域中歷久彌新的一個問題。

「西方馬克思主義」概念在西方學者那裡本身也不是統一的,主要有兩種不同的界定和用法:一種是以科爾施、梅勞-龐蒂為代表的,特指植根於西方,以盧卡奇的《歷史與階級意識》為標界同第三國際的馬克思主義,特別是同列寧主義相對立的理論。另一種是英國學者佩里·安德森的界定,他從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的角度用它指稱包括從盧卡奇到阿爾都塞等來自德國、法國、義大利等歐洲國家的第三代馬克思主義者的理論。20世紀80年代,我國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的開創者徐崇溫先生在引進和介紹這一概念時,將西方學者的上述兩種用法綜合起來,將「西方馬克思主義」特指發軔於盧卡奇、科爾施等人的不同意列寧主義的那股西方理論思潮,包括葛蘭西、布洛赫、賴希、法蘭克福學派代表人物、列斐伏爾、薩特、梅勞-龐蒂、德拉-沃爾佩、科萊蒂、阿爾都塞等人的理論。但這樣一種綜合界定引起當時一些學者的質疑和爭鳴。杜章智先生認為,徐崇溫如此界定的「西方馬克思主義」概念是含糊、可疑的,一時間引發了關於西方馬克思主義這一概念能否成立的爭論。隨後,中國人民大學段忠橋教授也質疑徐崇溫所依據的「按照西方學術界的習慣用法」的真實性,並指出如此界定的西方馬克思主義有礙我國學者對20世紀70年代以後在西方國家出現的馬克思主義流派的深入研究。

⑷ 馬克思論文800字

我有很多這樣的文章,但是八百字的很少,我給你一篇。有需要在找我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思維方式:
有人說哲學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還是向右拐的時候,告訴你左有左的好處、右有右好處、左有左的壞處、右有右的壞處。是的,哲學並沒有為我們指明向哪個方向拐,卻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權衡得失,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思維方式。在你選擇了任意一個方向後,如果特別順利,你就應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陽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窪窪;如果道路比較泥濘,就要相信條條大路通羅馬,而且自己得到的鍛煉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邊的風景也要漂亮些;倘若沒有哲學的全面分析,我們這些急功近利的年輕人很可能會在遇到挫折後就匆匆折回,如果順利也罷,如果前途還不明朗那?是不是再返回,大好的青春便被這些或多或少的反復磨去了不少;而且,我們在選擇了一條路後,往往會懷著「這山望著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們繞過的坑窪、磚頭絆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響了我們前進的速度。
同樣一件事情,你可以從消極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從積極的方面去看,關鍵是怎樣調整心態:例如,我們這些年輕人剛參加工作,不管主動的還是被動的都會多做一些工作,許多人便只是被動的抱怨,消極怠工;而另一些人則把它看作是一些學習的機會,主動積極的去做,或是把它看作增加對單位、同事了解的渠道,或是展現自己能力的機會,試想:人的一生有多少機會去做一些驚天動地的大事哪,你的才華和能力恰恰是在這些小事中體現出來的。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無處不在,而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唯物辨證法的分析對象、辯證思維方法應用對象。成語中的「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及英文中的「like a coin !」(像個硬幣,暗指什麼事情都有它的兩面性)都是這個意思。任何事、任何人都要辯證的去看,這個道理誰都能理解,關鍵是自己身在其中時要清醒:順境時要冷靜、別浮躁,逆境中要自信、要積極的等待(也就是一邊充電一邊等待),而且要從積極的方面看待人或事物。
二、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
「矛盾」可以泛指為「問題」、「困難」。詩有雲:「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可見我們在人生道路上是最怕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了,可正是這些坎坷讓我們一天天長大、成熟。所以我們首先應該正確面對他們,承認「矛盾」的積極作用,既然「問題」在所難免,為什麼我們不把這看作一次提高能力的機會哪?反正我對電腦硬體的知識的了解,都是從解決家裡電腦的問題學來的。
在與同事、朋友交往中同樣難免出現一些矛盾,我們也不要千方百計掩飾或一次次的僅僅通過自己的讓步來避免矛盾的激化。我們應該明白,這些矛盾可能會反而促使我們彼此加深了解,發展成為一種新的關系,「不打不相識」嗎!實際上矛盾的發展只有三種結果:一方壓倒另一方;雙方同歸於盡;一種新的對立統一關系產生。所以我們既不能一再的謙讓,也不要拼個你死我活,而是不卑不亢的尋求建立一種新的平衡關系。
三、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
處理各種問題要分清主次、考慮輕重緩急,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一大堆問題撲面而來,到底哪個是最重要的、最關鍵的、影響最大的,把所有的時間精力都集中起來,別的問題到要讓路,解決了這個關鍵問題是不是其他的就迎刃而解了哪!或者一些小問題辦不好就算了,人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沒什麼大的原則性的錯誤就行了,完美主義者是最累的。
而一個問題、一個矛盾又有一方起著決定性的,或是一方比較重要,只要把握好解決問題的關鍵也會事倍功半。比如我們通常會遇到的「工作與學習的矛盾」,而且大家都覺得「越到考試工作越忙!」,分析起來,我們不可能從工作中拿出太多的時間,所以關鍵就是怎樣在業余時間上做文章,少睡一會兒、少玩會兒、提高點效率、平時緊張點不就行了嗎?關鍵之關鍵有成了平時要控制自己多學一點兒。另外,辦事要有計劃、合理安排時間就能提高效率。
四、 矛盾的雙方總是處在不斷的轉化中;
這點大家很容易由市場上的供求關系理解,想想VCD剛出現時,「求」大於「供」,利潤很大,大量廠家一窩蜂的生產之後,矛盾就轉化了。而對於我們中有些總覺得「英雄無用武之地」的「金子們」,很多情況下,是在抱怨中虛度了時光,等機會真正來臨,又沒有能力把握了,變成了「用武之地無英雄」了。所以正在郁悶的我們更要打牢基礎,要知道「學業才識,不日進,則日退!」
五、 量變與質變的關系;
我對這點的認識是比較深刻的,這也是來自鋼琴的學習,因為我這個人興趣比較廣泛,音樂、美術、英語、乒乓球、攝影樣樣喜歡,但因為小時候沒有機會接觸,總想找個什麼機會彌補,後來終於知道了青年宮有這樣的鋼琴成人班,便歡天喜地的報了名,開始還挺新鮮,可每天最少得練一個小時,真是沒辦法堅持,而且老師說至少的彈兩年才能像點樣子——還得聰穎好學,後來沒倆月我就退學了。之後我就琢磨:學點什麼才能又省力見效又快哪?鋼琴得彈兩年;素描、色彩什麼的沒兩年也差的多吧;英語就更別說了,這都學了十多年了不還那樣嗎?想來想去終於明白了:什麼都得慢慢積累,別太急於求成,人的時間是很有限的,踏下心來認認真真的做好一件事情已經很不容易了。你如果想在「台上」風光十分鍾,還就的能耐得住那十年的辛苦。
這其實也是我們為人處世種的「度」的道理。節儉是一種美德——過分了就是吝嗇;忍讓是大度——太甚了就是軟弱。在生活中,就要特別注意這個「度」:對人別太苛刻,那樣會讓人無法與你相處——也不能太軟弱、沒主見,這樣大家總是充當保護的角色,在困難的時候又沒法得到你應有的支持,當然也不願和你呆在一起;對自己別太苛刻,那樣活著會很累,而且在很多情況下是逼著自己比別人強,最後贏了別人輸了自己——也不能太放縱,人都有惰性,誰都知道呆著輕松,可還得逼著自己盡量克服這種惰性,在年輕的時候多學一點東西。
六、必然和偶然的關系;
我們總是抱怨機會太偶然,再輪到自己頭上可能性就更小了,卻沒有想到偶然中又蘊藏著必然。汪國真說過:「實力就是機會!」的確,只要你有實力,在你的言談舉止中,在你處理的任何小事中,群眾雪亮的眼睛當然能夠辨別出你的與眾不同,領導自然也會將難度一件大於一件的事情交給你處理,機會自然多了,得到的鍛煉也多了,成功的必然性也就大多了!
七、實踐與認識的關系
實踐是認識的源泉,而認識則可以指導實踐,這可以引申到我們面臨的「學習」與「應用」的關系,通常我們在業余時間學習,都比較辛苦。也許是因為書本上學到的東西真的與實際相差太大,或認為有些科目如「馬克思主義哲學」、「高數」、「管理學」一類的根本沒有什麼實際的用處,總之是沒什麼興趣,我們基本上都是被逼學習,單單為了「考」而學。其實按照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辨證法的邏輯觀點,研究事物的深度和廣度本來就是一對矛盾體,正因為哲學是科學的科學、具有指導一切的普遍性,我們才不可能期望它在某個具體問題上給出明確的答案。而其他那些看起來沒什麼實際應用的科目,恰恰也是普遍應用在工作生活之中的。
「高數」最主要的是鍛煉了人的邏輯思維能力,解題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處理各種問題的過程,先對題目進行分析、弄清題意,然後考慮屬於哪些知識點,找出關鍵問題,再搜索一下大腦中有幾種方案可以解題,判斷一下那種方案最簡便,之後便是具體解題過程,最後再檢查一下就ok了。在生活中我們也應注意說話辦事的邏輯性、條理性。
而像「管理學」,雖然我們不是高層管理者,卻仍處在一種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中,知道如何「管理」也就知道了如何「被管理」,比如管理學中有個「例外原則「:即領導一般只抓最好的和最差的,所以你要想擁有更多機會,就要努力做的最好。
另外,也許一些科目沒有明顯的作用,或是目前沒有作用,但「書到用時方恨少」的遺憾卻告訴我們:既然學了就應該努力掌握。所以我們應該樹立「學而有用」的思想,相信「藝多不壓身」 ,而且要想辦法多應用,在應用中你就會有進一步的認識,在應用中學東西也比較快。
八、 現象與本質的關系
現象必然與本質有一定的聯系,哪怕是假象也只是本質的一種特殊表現;所以觀察一個人的言談舉止,必然能夠了解它的部分內心活動。而我們在認知事物或是了解一個人時,應該全面分析各種現象,因此與一個人交往要注意別過分相信「第一印象」,那隻是某時某地某種環境下給你留下的某個印象。
我們在工作時也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自己辛苦工作了大半天,剛閉會兒眼睛,領導偏偏這時候來找你了,俗話說「不打饞的、不打懶的、只打不長眼的!」,我們是不是應該多做些表面文章哪?領導同事在眼前時多幹活,桌子上什麼時候都擺一大堆文件。我認為工作的確需要別人認可,但沒必要太刻意,你只要平和心態、干凈利索的把手頭的活干好,別人也會通過你表現出來的多種現象了解你的本質的。
九、共性與個性的關系
任何事物都是一個矛盾體,既是一系列對立統一關系的集合,事物之間便可能存在相同的矛盾,也可能有自己獨特的矛盾,這便是矛盾的共性與個性,因此也就形成了事物的不同特點、人的不同個性。這里我想強調一下「個性」,因為我們受「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影響較深,不太鼓勵個性的張揚。實際上,我認為有「個性」到也不一定非穿奇裝異服,或是處處不屑與人相同,他更反映在你與他人相同之處的特殊上,比如對同一件事物有自己獨特的看法,看一同件事情有自己的獨特眼光,做同一件事情由自己獨特的創意,特別是「創造力」最能體現出你的與眾不同。

⑸ 關於馬克思的文章

幾乎各國都有研究馬克思主義的。資本主義國家的學生和青年也有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的,但人家不是被迫的,是出於自願和興趣。民主國家允許研究,談論和宣傳馬克思主義,但不允許暴力活動和一切違法行動。

⑹ 求一篇關於馬克思主義的論文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是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一、唯物論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一。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在繼承和發展了德國的古典哲學、英國的古典政治經濟學、法國的空想社會主義下形成的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之一。它的主要理論來源是辯證法和唯物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兩大組成部分,實踐概念是它的基礎。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內容是把唯物論與辯證法、唯物主義自然觀和唯物主義歷史觀結合起來,形成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體系。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來源:

K.馬克思和F.恩格斯創立的學說。包括科學世界觀、社會歷史發展學說、無產階級革命理論以及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建設理論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工人階級政黨的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一詞作為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學說的總稱在馬克思在世時已經出現,在19世紀70年代末法國社會主義者的著作中曾廣泛使用,但內容受到歪曲,馬克思對此提出尖銳批評。恩格斯在80年代初開始使用「馬克思主義」一詞,並在1886年專門作了說明。

馬克思主義產生於19世紀40年代,是資本主義矛盾激化和工人運動發展的產物。以《共產黨宣言》的問世為標志 。它吸收和改造了人類思想文化的一切優秀成果,特別是18世紀中葉和19世紀上半葉的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成果。它的主要理論來源是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英法空想社會主義。此外,法國啟蒙學者的思想和法國復辟時期歷史學家的階級斗爭學說,也為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資料。19世紀科學技術的新成果,特別是細胞學說的確立,能量守恆和轉化規律的發現、進化論的新發展為馬克思主義的產生奠定了堅實的自然科學基礎。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徵:

一、哲學史上的革命變革
馬哲的誕生是當時社會政治與經濟的發展、自然科學的巨大進步和哲學理論自身發展的必然產物。
19世紀40年代的歐洲,資本主義已經進入較高的發展階段;成熟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孕育成熟的無產階級,歐洲無產階級正從一個自在的階級逐漸成長為一個自為的階級,工人運動興起需要科學理論指導;這一時期自然科學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三大科學發現(細胞學說,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達爾文進化論)是對當時歐洲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的概括和總結,是對人類哲學思維中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傳統的批判繼承與創造性的發展。
為馬哲的創立作了理論上的准備
直接理論來源:
以亞當 斯密和大衛 李嘉圖為代表的古典經濟學,特別是他們的勞動價值論;19世紀法國復辟時期的歷史學家基佐、米涅、梯葉里關於階級斗爭作用的論述;19世紀初以聖西門、傅立葉、歐文為代表的英法空想社會主義學說; 德國古典哲學,主要是黑格爾的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
實踐的觀點是馬哲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實踐的原則是馬哲的建構原則。
馬哲從實踐出發去反觀、透視和理解現存世界,把對象、現實、感性當作實踐去理解。
馬克思把自己的哲學對象規定為作為現存世界基礎的人類實踐活動,把哲學的任務規定為解答實踐活動中的人與世界、主體與客體、主觀與客觀的關系,從而為改變世界提供方法論。
馬克思第一次把實踐提升為哲學的根本原則,轉化為哲學的思維方式,從而創立了以實踐為核心和基礎的嶄新形態的現代唯物主義。
科學的實踐觀是馬克思創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機制。實踐觀點不僅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批判唯心主義的銳利武器,而且是同舊唯物主義的分界線,並由此終結了傳統哲學。

三、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統一

辯證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
唯物論 辯證法
唯物主義自然觀 唯物主義歷史觀
存在決定思維、物質決定意識、自然界先於人類而存在,這是一切唯物主義都必須堅持的根本原則。
人類的物質實踐活動是唯物的、辯證的,也是社會的、歷史的。馬哲在實踐的基礎上揭示了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一,從而正確地、徹底地解決了哲學地基本問題,把唯物主義貫徹到底。

四、批判、開放和不斷發展的學說

批判性是馬哲的基本精神。批判,是破舊立新,以新物質代替舊質,是實踐的內在要求。
實踐作為人類的基本存在方式,是人對外部自然的一種否定性關系。
馬哲同時代的步伐保持密切的聯系,以強烈的歷史感和責任感,嚴格依據實踐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創造性地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理論,及時修正某些被實踐證明業已陳舊的個別觀點和結論,以保持和發展自己學說的科學性、真理性;同時堅持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鮮明的黨性原則,對來自各方面的反馬克思主義的和其他的錯誤觀點和理論,進行毫不含糊的批判與斗爭,指導現實以正確的方向和道路,並在同各種錯誤的批判和斗爭中豐富和發展自己。
馬哲是開放的理論體系,不僅要吐故還要納新。馬哲的理論活力來自實踐。是對以往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的成果的批判繼承,隨著發展會不斷總結新經驗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理論內容及其相應理論形式。
馬哲是不斷發展的,把馬哲看作是活生生的發展的學說,使之永遠同實踐和科學的發展相一致,反對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絕對化和僵化的傾向。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功能:

一、現時代的思想智慧

馬哲是現代最先進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們時代的思想智慧。
1、 反思功能。
反思既是對思維對象的反復思考,又是對思維本身的反身思考。反思首先是反復思考,是對思維對象的再思、三思、多思。反思具有反復思維和反身思維的雙重含義,是思維之對象意識和自我意識的辯證統一。
2、概括功能。
哲學是人與世界關系的總體性的理論反映,在概括各方面知識的基礎上,形成了哲學意義上的包括人在內的世界圖景。
3、 批判功能。
馬哲以一種批判的態度對人與世界現實關系作出評價。要改變世界,就必須對現存世界持批判的態度,在對現實的批判中確立作為現實之否定形態的理想,再通過實踐把理想轉變為新的現實。辯證法意義上的批判不是消極的否定。
4、 預測功能。
哲學立足於現實,又面向未來,引導著我們從現在走向未來。它可以從大體上把握人與世界關系的發展趨勢。哲學的預測不同於具體科學的預測,它更帶有宏觀整體性、綜合性、概括性的特點。
二、人生的根本指南
科學的人生觀是馬哲即科學世界觀的組成部分。人生觀是世界觀的一個方面。
人生觀就是對人生的根本觀點、根本看法。對人生觀起根本指導作用的是他所信奉的世界觀。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人生觀就是在馬哲指導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在於對社會所盡的責任和所作的貢獻。努力為人民服務,無私把自己的一切智慧和力量貢獻給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事業,是人生最大的價值和意義。
集體主義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人生觀的核心。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精神,是當前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主旋律,是正確實現人生價值的思想前提,也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人生觀不可或缺的內容。要樹立和堅定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人生觀,提高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自覺性,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腐朽思想。

三、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哲學基礎
馬哲既是認識世界又是據以改造世界的偉大精神武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靈魂,也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精髓,是中共的思想路線。只有解放思想,才能防止、打破思想的滯後或僵化,使主觀思想不斷與新的實際相符合,真正做到實事求是。解放思想是實事求是的前提和保證,實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基礎和目的,二者是辯證統一的。既尊重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又充分發揮人的能動性創造性。
理論聯系實際,是學習馬哲的根本方法。
我們只要堅持和按照馬哲所固有的科學本性和邏輯來理解它,對待它,就能在處理人與世界的關系中,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真正地和充分地發揮它的巨大社會功能。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意義:

馬克思主義哲學從實踐出發解決哲學基本問題,即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對人與世界的關系的最高抽象。馬克思主義哲學深刻地指出人與世界的關系實質上是以實踐為中介的人對世界的認識和改造關系。

從實踐出發解決人與世界的關系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偉大哲學變革的實質和關鍵。是實踐為人提供了認知對象。因此在實踐中,人不僅認識了世界,而且改造了世界,在天然、自然的自在世界的基礎上創造了人類的屬人世界。所以,實踐不僅具有認識論意義,而且具有世界觀意義。

馬克思主義哲學區別於其他一切哲學的根本之處,在於它解決哲學基本問題的獨特方式。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都不了解人類實踐活動及其意義,因而導致他們在對世界的理解和觀察世界的視角上存在著重大缺陷。馬克思主義哲學從實踐出發去理解現實世界,從而在世界觀、自然觀、歷史觀和認識論上都獲得了全新解釋,構築了統一的、徹底的、科學的哲學體系。

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貫穿於全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變革主要表現:

創立了唯物主義歷史觀,結束了社會歷史領域中唯心史觀的統治地位。 結束了舊唯物主義缺乏能動原則的狀況。在實踐活動的基礎上去理解物質世界,使唯物主義成為生機勃勃的科學理論體系。 為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

⑺ 關於馬克思的論文 只要500字就夠了

毛澤東同志的《實踐論》,是為了用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觀點去揭露黨內的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特別是教條主義這些主觀主義的錯誤而寫的。《矛盾論》則是毛澤東同志繼《實踐論》之後,為了同一目的,即為了克服存在於中國共產黨內的嚴重的教條主義思想而寫的。
這兩篇都是毛澤東同志最傑出的哲學論著,分別寫於1937年7月和8月。就當時的歷史背景來看,這些論文寫得很及時,在當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為當時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已經結束,開始了抗日戰爭時期。當時共產黨內的思想狀況存在著兩種傾向。經驗主義者長期拘泥於自身的片面狹隘的經驗,不了解革命理論對革命實踐的指導作用,因而輕視革命理論的重要性。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主義者,長期拒絕中國革命的經驗,不研究中國革命的實際,否認「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而是行動指南」,到處生搬硬套馬克思主義著作的只言片語,使中國革命力量遭受極為嚴重的損失。《實踐論》就從認識上來揭露黨內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錯誤,教導共產黨員要把自己的思想納入實事求是的軌道,而《矛盾論》則是從方法論上來揭露教條主義者形而上學的錯誤,教導共產黨員要把自己的思想納入唯物辯證法的軌道。
《實踐論》寫的是關於認識和實踐的關系。首先強調理論對於實踐的依賴關系,理論的基礎是實踐,以轉過來為實踐服務。真理的標准只能是社會的實踐。再由實踐中看到過程中各個事物的現象方面、各個事物的片面和外部聯系。這些就是認識的感性階段。隨著實踐的繼續,認識也不斷地加深,就由感性認識飛越到理性認識,理性認識才能理解現象的本質,理論才能解決本質問題。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質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離的,它們在實踐的基礎上統一起來了。實踐證明:感覺到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更深刻的感覺它。接著,認識到了理性階段還沒完,認識從實踐開始,經過實踐得到了理論的認識,還須再回到實踐去。認識的能動作用,不但表現於從理性的認識到理性的認識之能動的飛躍,更重要的還須表現於從理性的認識到革命的實踐這一個飛躍。實踐若不以革命理論為指南,就會變成盲目的實踐。又因為事物是不斷變化發展的,所以認識運動也得跟著推移和發展。總的來說,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的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反復循環以到無窮,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也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
《矛盾論》第一部分介紹了兩種世界觀,即形而上學的見解和辯證法的見解,論述了矛盾的世界觀基礎。第二部分論述矛盾的普遍性。由於作者對黨內絕大多數同志的認識水平有了清楚的認識,所以這一部分寫得比較簡單。第三部分講矛盾的特殊性。作者分了幾種情形去論述。第四部分講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這一部分開頭指出在矛盾特殊性的問題中,還有兩種情形必須特別地提出來加以分析,這就是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最後一段說明了研究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跟研究矛盾特殊性的關系。在研究矛盾特殊性的問題中,如果不研究過程中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之主要的方面和非主要的方面這兩種情形,也就是說不研究這兩種矛盾情況的差別性,那就將陷入抽象的研究,不能具體地懂得矛盾的情況,因而也就不能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的方法。第五部分講矛盾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爭性。這是對前面內容的深化。第六部分講對抗在矛盾中的地位。這是對第五部分矛盾斗爭性的細化,作者認為:對抗是矛盾斗爭的一種形式,而不是矛盾斗爭的一切形式。最後,第七部分,作者進行了總結。這幾部分連接緊密,結構嚴謹。
讀了這兩篇論文,我感受到作者深厚的語言功底和淵博的知識,還有縝密的邏輯思維。確實受益匪淺,這對我以後的學習有著很大的指導意義

你選些重要的摘抄下來就OK了,祝你好運!

⑻ 需一篇馬克思論文,2000字!可以網上摘抄,但是需要一個主題思想的!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這門課,我慢慢地了解到:馬克思主義是關於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科學,它不應只建立在我們感性理解的基礎上。通過系統的學習,我們必須把它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基礎角度。

真正的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馬克思、恩格斯適應時代和實踐的要求,在批判和改造以往哲學優秀成果的基礎上,創立了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從而奠定了馬克思主義整個理論的大廈的根基,為我們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第一、 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實踐和對人類文明成果的繼承與創新

資本主義經濟社會的發展及其矛盾運動,為馬克思主義的產生提供了客觀條件,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斗爭對馬克思主義的產生提出了現實需求,這些都是馬克思主義產生的時代和實踐基礎。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繼承了前人的成果,發現了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實現了人類思想史上的偉大革命。馬克思主義哲學為認識歷史和時代問題提供了一種嶄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原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運行機制和發展規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和它被社會主義必然代替的歷史命運。這些都是科學的理論!

第二、 馬克思主義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真理性指導原則

人的認識是從實踐產生,為實踐服務,隨實踐發展,並受實踐檢驗的。認識依賴於實踐,離開實踐的認識是根本不可能的。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類創造歷史的兩種基本活動。堅持認識與實踐的統一,歸根結底是要將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結合起來。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是辨證統一的。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所揭示的人類認識的本質和發展規律的學說,為人類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指明了現實的道路,為工人階級及其政黨奠定了思想路線的理論基礎。

第三、 馬克思主義提高了我們認識人類社會以及在社會上生存的能力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正確認識這一問題是解決其他社會歷史觀問題的基礎和前提。而馬克思發現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科學地解決了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創立了唯物史觀。同時,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規律和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這些規律決定了社會形態的更替和歷史發展的基本趨勢。而馬克思主義運用這些規律提出的階級分析法,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等等都為人們認識人類社會提供了理論指導。

第四、 馬克思主義為我們分析當今世界兩大社會類型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馬克思運用唯物史觀剖析了資本主義社會,不僅發現了剩餘價值產生的秘密,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被社會主義社會所代替的歷史必然性,而且揭示了商品經濟發展和社會化產生的一般規律。所有這些,對我們認識資本主義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20世紀社會主義的發展,既有輝煌的成就,也有嚴重的挫折;既積累了豐富的歷史經驗,又留下了深刻的歷史教訓。學習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並以此為指導,總結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對於把握社會發展規律,堅定社會主義信念,具有重要的意義。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作為當今世界兩大社會類型,馬克思主義對人們研究它們提供了條件。

第五、 馬克思主義為人類進入文明社會規劃了理想化方向

在展望未來社會的問題上,是否堅持科學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是能否正確預見未來的基本前提,也是馬克思主義與空想社會主義的根本區別。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站在科學的立場上,提出並自覺運用了預見未來社會的科學方法。共產主義社會無疑是非常美好的,但是按照馬克思預見未來的一貫立場、觀點和方法,共產主義社會本身也不會是一種沒有任何矛盾的社會,不會是一種不需要也不能夠進一步改善和發展的靜止狀態。我們深信,共產主義社會將是一個在更高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和前進的社會。所以,共產主義社會不是人類歷史的終結,而是人類自由自覺歷史的開端。

我想,正是因為馬克思主義具有上述五種其他哲學並不包含或不全麵包含的真理性認識,才使我們越來越重視這門科學。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和建設者,擔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不能僅僅為了考試而學習它,我們要在理論與實際結合中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實踐,爭取最大限度的領悟馬克思主義的真諦。

理論不僅僅應該是理論,作為21世紀的大學生,我們更應該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把馬克思主義運用到無限的社會實踐中去,這就是我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的最深體會。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6-23 13:42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學習心得 本學期我們學習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通過學習,我不僅掌握了基本的哲學知識,同時,也為構造自己的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找到了正確的方向,讓我開始運用哲學的兩面性的觀點去分析生活中的問題和解決問題,找出共性和個性,處理好共性和個性,從而讓自己的目光是全面的,促使自己更快更好的成長起來,並迅速成熟有將近百年奮斗歷史的中國共產黨,在開創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的30年中,形成了這樣一套在社會主義基礎上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使社會主義能夠充滿活力從而不斷增強綜合國力,並經長期奮斗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道路和理論體系。這實在是黨之大幸,國家之大幸,人民之大幸,中華民族之大幸。這又一次有力地表明,中國共產黨在新的歷史關節點上,仍然能夠以自己的奮斗來代表我們國家和民族的偉大前途,並且能夠凝聚越來越多的人共同奮斗來代表這個偉大前途。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實踐獲得的偉大成就,說明其具有與時俱進的品格。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包括兩個層次的含義。第一,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鄧小平同志多次講過:老祖宗不能丟。丟了,就不是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而是不要馬克思主義了;第二,要解放思想,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新的形勢、新的問題,得出新的結論。不這樣,馬克思主義就變成僵死的教條,變成不解決任何實際問題的空洞的詞句。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意味著這兩方面都堅定不移,毫不含糊。在中國共產黨人看來,馬克思主義只有與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才能成功,才能勝利;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只有賦予其中國特色和時代特徵,才能成功,才能勝利;離開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來談馬克思主義,沒有前途,沒有意義;離開中國實際和我們已經取得偉大成功的道路和理論體系,而去另外尋求和依傍別的什麼主義和模式,沒有前途,沒有意義。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6-23 13:43 在進入21世紀的時候,面對國內外形勢的深刻變化,為了勝利完成繼續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這三大歷史任務,提出了「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實踐「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我們黨保持先進性、始終成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強領導核心的根本保證。「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是一脈相承的,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發展。回顧國際共產主義運動150多年的歷史,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發展自己,這是馬克思主義永遠保持旺盛生機和充滿活力的源泉。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哲學發展史上的偉大變革,是以實踐為基礎的徹底的唯物主義哲學。學習這門課程對於學習其他課程是一個從宏觀角度理解的基礎,如果這門課程學習好了,其他課程也就可以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我覺得學習這門課程對我最大的益處,不僅在於學習到了理論知識,更多的是讓我自己的思想覺悟提高許多,分析和解決生活學習問題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我認為開設這門思想政治理論課 ,是用馬克思主義武裝當代大學生的頭腦。《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課程主要是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 ,幫助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 方法論觀察和分析問題 ,為學生確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 ,自覺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 ,奠定扎實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學習理論,最重要的是讓我們青年學生能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的信仰、增強對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信心、對黨和政府的信任等。由此我認為 這門課程在整個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6-23 13:44 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最基本的原則 ,學習的目地全在於運用。所以 ,我們大學生必須把馬克思主義作為行動的指南。理論聯系實際 ,關鍵是:一要聯系社會實際 ,二要聯系我們學生的生活實際。我們處在一個偉大的時代 ,這樣的時代與馬克思恩格斯所處的時代相比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已經具有將近 160年的歷程 ,社會主義制度已經經過了 90多年的發展 ,和平、 發展、 合作成為當今時代的主題 ,經濟全球化深入展 ,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同時 ,國際環境復雜多變 ,影響和平與發展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 ,世界發展不平衡狀況加劇。所以 ,我們要聯系國際、 國內的實際情況來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有些同學認為這門課程深奧難懂 ,覺得雖然從初中政治就開始接觸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了 ,但卻一直認為它只是一門離現實比較遙遠的科目 ,而且認為很少能在實際生活中得以運用。但是我在學習這門課程時 ,發現在生活中的很多現象都能體現出其中的原理。比如辯證法的三大規律 ,在我們學生的現實生活中時時可以用到 ,在生活中運用這些原理來解決問題 ,是一種生活的智慧。 大學生不僅是處在一個思想比較成熟的階段,而且也是處在一個思想可塑的階段,開設這門課程無疑是給學生一次意義非凡的頭腦風暴。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