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初一
Ⅰ 初一論文
一次性筷子中隱藏千萬致命毒猴 藏三大危害,
極不環保的「一次性用品」
近年來,人們的生活節奏大大加快了,忙著上班,忙著上學,忙著賺錢,忙著休閑,在忙碌中。「一次性用品」越來越受到青睞,甚至在機關食堂,也有許多人使用「一次性碗筷」,用完就扔,連洗碗的時間都省下了。不僅有碗筷,還有「一次性飲料杯」,「一次性內衣」、「一次性相機」、「一次性用品」的隊列越來越長。
越來越多的「一次性用品」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方便。然而,從環保的角度看,在這方便、快捷的背後是大量資源的浪費與垃圾的堆積,帶來了無窮的後患,據調查,目前國內有上千家企業生產木製筷子,年消耗木資源近500萬立方米。全國林木年採伐量約4758萬立方米,這些筷子就佔了10。5%。生產筷子的過程中,從圓木到木塊再到成品,木材的有效利用率有60%。
正規的一次性筷子所用的原料都是質地比較好的木材,不需要特殊加工。但是現在很多小作坊為了降低成本,使用的都是劣質木材,看上去「膚色」較黑,這不太美的顏色當然無法受到食用者的青睞。因此,小作坊生產者經加工處理後的一次性筷子,馬上就會「改頭換面」,堂而皇之地登上了人們的餐桌。
一次性筷子有兩種製作方法,固態的製作方式是通過硫磺的熏蒸漂白。經過硫磺氣體漂白的筷子,其二氧化硫會嚴重超標,而二氧化硫的特性之一就是遇冷會凝固。因此,人們用這種筷子進餐時,二氧化硫隨著空氣的流動很容易凝固至呼吸道,咳嗽。哮喘等呼吸道疾病便隨之而來。除此以外,硫磺中含有重金屬,例如:鉛、汞等……重金屬在人體內部是可以堆積的,長時間的累積會造成鉛中毒或汞中毒。
液態加工的筷子的方法是通過氯氣或者雙氧水漂白,特別是氯氣,它不僅容易造成人體內的膽結石,而且含有曾經讓人們談之色變的二惡英。
至於竹筷子,為了去除筷子的毛刺,令其看起來光滑、白皙,製作者將其放入滑石粉中,通過摩擦對筷子進行加工。但滑石粉容易增加人體患膽結石的機率。盡管不正規廠家生產的一次性筷子危害性很大,但到目前為止,我國對一次性筷子仍沒有出台具體的衛生檢驗的標准。
一次性筷子隱藏三大危害:
損害呼吸功能:一次性筷子製作過程中須經過硫磺熏蒸,所以在使用過程中遇熱會釋放SO⒉,侵蝕呼吸黏膜;
損害消化功能:一次性筷子在製作過程中用雙氧水漂白,雙氧水具有強烈的腐蝕性,對口腔、食道、甚至腸胃造成腐蝕,打磨過程中使用滑石粉,消除不幹凈,在人體內慢慢累積,會使人患上膽結石。
病菌感染:經過消毒的一次性筷子保質期最長為4個月,一旦過了保質期則很可能帶上黃色葡萄菌、大腸桿菌及肝炎等。
一次性筷子又稱「衛生筷」、「方便筷」,是人類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和社會服務發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曾被視為一種文明標志。然而,現實表明,其所謂「衛生」和「方便」不過是人們一種虛幻的心理期望,它的使用與「折枝為筷」本質相同,與每餐清洗消毒、不需要眾多生產基地和繁瑣運送過程的多次筷子比,既不衛生,也不方便。它的生產,是一種野蠻的掠奪行為,它的儲運中伴隨著難於避免的污染,而其作用,顯然是不清潔和浪費。
一株生長了20年的大樹,僅能製成6000-8000雙筷子。我國每年生產一次性筷子1000萬箱,其中600萬箱出口到日韓等國。日本人發明了一次性筷子,卻不用自己國土上的森林生產,而且用過後回收用於造紙等。我國森林覆蓋率不足日本的四分之一,每年為生產一次性筷子減少森林蓄積200萬立方米。
Ⅱ 科學論文~初一
七彩霓虹燈的秘密
黃昏時分漫步街頭,只見街道上醒目的廣告牌、霓虹燈次第亮起,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這時我腦袋裡突然飄出一個奇怪的問題——霓虹燈為什麼會發出彩色的光呢?
這個問題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到底是什麼使霓虹燈發出七彩的光呢?我決定找個樣品來試試看。我到商店裡買回一根透明的霓虹燈,小心翼翼地拆開包裝盒,發現裡面是一個玻璃管,全透明的,當我准備繼續觀察下去的時候卻發現裡面什麼也沒有了。我匆匆跑到商店詢問,老闆告訴我霓虹燈是這樣的。於是我回家插上電源,准備觀察它的顏色。但它沒有亮。怎麼會這樣呢?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終於,在又一次的詢問中找到了答案。原來霓虹燈需要一萬伏至一萬五千伏的電壓才能使它發光。怎麼點亮霓虹燈的問題解決了,它為什麼會發出彩色的光呢?
原來,燈管內注入了惰性氣體——氦、氖、氬、氪、氙,這幾種氣體在燈管內受到電壓輻射而發光。在不同型號的燈管內注入不同的氣體而產生的顏色也會不一樣。在光管型霓虹燈里注入內氦氣會發出粉紅色的光;注入氖氣發紅色的光;注入氬氣可以使它發出淺藍色的光……怪不得我在不插電源的情況下觀察燈管什麼也看不見呢。
小小的霓虹燈竟有如此多的奧妙,我想今後的霓虹燈會更加先進,把世界裝扮得更加美麗多彩!
Ⅲ 初一論文的基本格式
1、論文包括以下幾個部分:封面、內封、致謝、摘要與關鍵詞(英文在前、中文在後)、目錄、正文、參考文獻。(以此為裝訂順序) 2、論文正文包括前言(Introction),論文主體(Body)及結論(Conclusion)。論文題目不宜超過20個單詞。 3、論文正文字數:英文4000詞以上(按不同系,院要求會不一樣) (二)畢業論文寫作要求 1、封面 封麵包括論文題目、系別、專業、姓名、指導教師,由學校統一印製。 2、內封 3、致謝 僅對導師和給予指導或協助完成研究工作的個人或組織表示感謝。文字要求簡潔、實事求是、切忌浮誇和庸俗之詞。 4、摘要與關鍵詞 摘要(英文摘要要求200詞左右,英文與中文要完全對應)是對論文內容不加註釋和評論的簡短陳述。要求扼要說明研究工作的目的、主要內容、結論、科學意義或應用價值等,是一篇具有獨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 關鍵詞(3-5個,英文與中文要完全對應)是供檢索使用的,主題詞條應為通用專業詞彙,不得自造關鍵詞。 5、目錄 目錄編寫要層次完整明確。主要包括致謝、英文摘要、中文摘要、目錄、正文(與論文中主要層次標題一致)、參考文獻。 6、正文 論文正文包括前言(Introction),論文主體(Body)及結論(Conclusion)等部分。 7、參考文獻 引用是學術和學位論文的重要寫作方法,「參考文獻」是論文中應用文獻出處的目錄表。凡引用本人或他人文獻中的學術思想、觀點或研究方法等,不論是借鑒、評論、綜述,還是用作論文依據、學術發展基礎,都應列入此目錄。所列參考文獻必須是作者親自閱讀或引用過的。以下情況不得列入「參考文獻」:
Ⅳ 初一數學論文範文
新知識的接受,數學能力的培養主要在課堂上進行,所以要特點重視課內的學習效率專,尋屬求正確的學習方法。上課時要緊跟老師的思路,積極展開思維預測下面的步驟,比較自己的解題思路與教師所講有哪些不同。特別要抓住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課後要及時復習不留疑點。首先要在做各種習題之前將老師所講的知識點回憶一遍,正確掌握各類公式的推理過程,慶盡量回憶而不採用不清楚立即翻書之舉。認真獨立完成作業,勤於思考,從某種意義上講,應不造成不懂即問的學習作風,對於有些題目由於自己的思路不清,一時難以解出,應讓自己冷靜下來認真分析題目,盡量自己解決。在每個階段的學習中要進行整理和歸納總結,把知識的點、線、面結合起來交織成知識網路,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
Ⅳ 初一數學小論文
1.中國古代在數的方面的貢獻
算籌
根據史書的記載和考古材料的發現,古代的算籌實際上是一根根同樣長短和粗細的小棍子,一般長為13--14cm,徑粗0.2~0.3cm,多用竹子製成,也有用木頭、獸骨、象牙、金屬等材料製成的,大約二百七十幾枚為一束,放在一個布袋裡,系在腰部隨身攜帶。需要記數和計算的時候,就把它們取出來,放在桌上、炕上或地上都能擺弄。別看這些都是一根根不起眼的小棍子,在中國數學史上它們卻是立有大功的。而它們的發明,也同樣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
在算籌計數法中,以縱橫兩種排列方式來表示單位數目的,其中1-5均分別以縱橫方式排列相應數目的算籌來表示,6-9則以上面的算籌再加下面相應的算籌來表示。表示多位數時,個位用縱式,十位用橫式,百位用縱式,千位用橫式,以此類推,遇零則置空。這種計數法遵循十進位制。
算籌的出現年代已經不可考,但據史料推測,算籌最晚出現在春秋晚期戰國初年(公元前722年~公元前221年),一直到算盤發明推廣之前都是中國最重要的計算工具。
算籌的發明就是在以上這些記數方法的歷史發展中逐漸產生的。它最早出現在何時,現在已經不可查考了,但至遲到春秋戰國;算籌的使用已經非常普遍了。前面說過,算籌是一根根同樣長短和粗細的小棍子,那麼怎樣用這些小棍子來表示各種各樣的數目呢?
那麼為什麼又要有縱式和橫式兩種不同的擺法呢?這就是因為十進位制的需要了。所謂十進位制,又稱十進位值制,包含有兩方面的含義。其一是"十進制",即每滿十數進一個單位,十個一進為十,十個十進為百,十個百進為千……其二是"位值制,即每個數碼所表示的數值,不僅取決於這個數碼本身,而且取決於它在記數中所處的位置。如同樣是一個數碼"2",放在個位上表示2,放在十位上就表示20,放在百位上就表示200,放在千位上就表示2000……在我國商代的文字記數系統中,就已經有了十進位值制的蔭芽,到了算籌記數和運算時,就更是標準的十進位值制了。
按照中國古代的籌算規則,算籌記數的表示方法為:個位用縱式,十位用橫式,百位再用縱式,千位再用橫式,萬位再用縱式……這樣從右到左,縱橫相間,以此類推,就可以用算籌表示出任意大的自然數了。由於它位與位之間的縱橫變換,且每一位都有固定的擺法,所以既不會混淆,也不會錯位。毫無疑問,這樣一種算籌記數法和現代通行的十進位制記數法是完全一致的。
中國古代十進位制的算籌記數法在世界數學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創造。把它與世界其他古老民族的記數法作一比較,其優越性是顯而易見的。古羅馬的數字系統沒有位值制,只有七個基本符號,如要記稍大一點的數目就相當繁難。古美洲瑪雅人雖然懂得位值制,但用的是20進位;古巴比倫人也知道位值制,但用的是60進位。20進位至少需要19個數碼,60進位則需要59個數碼,這就使記數和運算變得十分繁復,遠不如只用9個數碼便可表示任意自然數的十進位制來得簡捷方便。中國古代數學之所以在計算方面取得許多卓越的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應該歸功於這一符合十進位制的算籌記數法。馬克思在他的《數學手稿》一書中稱十進位記數法為"最妙的發明之一",確實是一點也不過分的。
二進制思想的開創國
著名的哲學家數學家萊布尼茨(1646-1716)發明了對現代計算機系統有著重要意義的二進制,不過他認為在此之前,中國的《易經》中已經提到了有關二進制的初步思想。當代的許多科學家認為易經中並不含有復雜的二進制思想,可是這本中國古籍中的一些基本思想和二進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元始的《靈寶經》裡面把陰陽定義為陽是自冬至到夏至的上升的氣,陰為從夏至到冬至下降的氣,這是對地球周期運動的最簡練認識。陰陽是一種物質認識,後來轉化為思想方式,反者道之動等等,都是這種思想的表現。從而開創了對立統一的思想方式,實際上計算機的電子脈沖的思想是與之一致的,采樣定律也是與之一致的。
《易經》是我國伏羲、周文王等當政者積累觀天測算經驗而成的關於天象氣象和人變易的經典,從八卦到六十四卦,就是二進制三位到六位表達,上世紀八十年代還有四位計算機,可以說,周文王的六十四卦在表達能力上已經高於四位計算機。
十進制的使用
《卜辭》中記載說,商代的人們已經學會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這13個單字記十萬以內的任何數字,但是現在能夠證實的當時最大的數字是三萬。甲骨卜辭中還有奇數、偶數和倍數的概念。
十進位位值制記數法包括十進位和位值制兩條原則,"十進"即滿十進一;"位值"則是同一個數位在不同的位置上所表示的數值也就不同,如三位數"111",右邊的"1"在個位上表示1個一,中間的"1"在十位上就表示1個十,左邊的"1"在百位上則表示1個百。這樣,就使極為困難的整數表示和演算變得如此簡便易行,以至於人們往往忽略它對數學發展所起的關鍵作用。
我們有個成語叫"屈指可數",說明古代人數數確實是離不開手指的,而一般人的手指恰好有十個。因此十進制的使用似乎應該是極其自然的事。但實際情況並不盡然。在文明古國巴比倫使用的是60進位制(這一進位制到現在仍留有痕跡,如一分=60秒等)另外還有採用二十進位制的。古代埃及倒是很早就用10進位制,但他們卻不知道位值制。所謂位值制就是一個數碼表示什麼數,要看它所在的位置而定。位值制是千百年來人類智慧的結晶。零是位值制記數法的精要所在。但它的出現卻並非易事。我國是最早使用十進制記數法,且認識到進位制的國家。我們的口語或文字表達的數字也遵守這一原則,比如一百二十七。同時我們對0的認識最早。
十進制是中國人民的一項傑出創造,在世界數學史上有重要意義。著名的英國科學史學家李約瑟教授曾對中國商代記數法予以很高的評價,"如果沒有這種十進制,就幾乎不可能出現我們現在這個統一化的世界了",李約瑟說"總的說來,商代的數字系統比同一時代的古巴比倫和古埃及更為先進更為科學。"
分數和小數的最早運用
分數的應用
最初分數的出現,並非由除法而來。分數被看作一個整體的一部分。"分"在漢語中有"分開""分割"之意。後來運算過程中也出現了分數,它表示兩整數比。分數的加減乘除運算我們小學就已完全掌握了。很簡單,是不是?不過在七、八百年以前的歐洲,如果你有這種水平那麼就可以說相當了不起了。那時精通自然數的四則運算就已達到了學者水平。至於分數,對當時人來說簡直難於上青天。德國有句諺語形容一個人陷入絕境,就說:"掉到分數里去了"。為什麼會如此呢?這都是笨拙的記數法導致的。在我國古代,《九章算術》中就有了系統的分數運算方法,這比歐洲大約早1400年。
西漢時期,張蒼、耿壽昌等學者整理、刪補自秦代以來的數學知識,編成了《九章算術》。在這本數學經典的《方田》章中,提出了完整的分數運演算法則。
從後來劉徽所作的《九章算術注》可以知道,在《九章算術》中,講到約分、合分(分數加法)、減分(分數減法)、乘分(分數乘法)、除分(分數除法)的法則,與我們現在的分數運演算法則完全相同。另外,還記載了課分(比較分數大小)、平分(求分數的平均值)等關於分數的知識,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統敘述分數的著作。
分數運算,大約在15世紀才在歐洲流行。歐洲人普遍認為,這種演算法起源於印度。實際上,印度在七世紀婆羅門笈多的著作中才開始有分數運演算法則,這些法則都與《九章算術》中介紹的法則相同。而劉徽的《九章算術注》成書於魏景元四年(263年),所以,即使與劉徽的時代相比,我們也要比印度早400年左右。
小數的最早使用
劉徽在《九章算術注》中介紹,開方不盡時用十進分數(徽數,即小數)去逼近,首先提出了關於十進小數的概念。到公元 1300年前後,元代劉瑾所著《律呂成書》中,已將106368.6312寫成把小數部分降低一行寫在整數部分的後邊。而西方的斯台汶直到1585年才有十進小數的概念,且他的表示方法遠不如中國先進,如上述的小數,他記成或106368。
九九表的使用
作為啟蒙教材,我們都背過九九乘法表: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九九八十一。而古代是從"九九八十一"開始,因此稱"九九表"。九九表的使用,對於完成乘法是大有幫助的。齊恆公納賢的故事說明,到公元前7世紀時,九九歌訣已不希罕。也許有人認為這種成績不值一提。但在古代埃及作乘法卻要用倍乘的方式呢。舉個例子。如算23×13,就需要從23開始,加倍得到23×2,23×4,23×8,然後注意到13=1+4+8,於是23+23×4+23×8加起來的結果就是23×13。從比較中不難看出使用九九表的優越性了。
根據考古專家在湖南張家界古人堤漢代遺址出土的簡牘上發現的漢代"九九乘法表",竟與現今生活中使用的乘法口訣表有著驚人的一致。這枚記載有"九九乘法表"的簡牘是木質的,大約有22厘米長,殘損比較嚴重。此前在湘西里耶古城出土的一枚秦簡上也發現了距今2200多年的乘法口訣表,並被考證為中國現今發現的最早的乘法口訣表實物。
除了里耶秦簡外,與張家界古人堤遺址發現的這枚簡牘樣式基本一致的"九九乘法表"還曾在樓蘭文書中見到過,那是寫在兩張殘紙上的九九乘法表,為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在上個世紀初期發掘。
乘法表在古代並非中國一家獨有,古巴比倫的泥版書上也有乘法表。但漢字(包括數目字)單音節發聲的特點,使之讀起來朗朗上口;後來發展起來的珠算口訣也承繼了這一特點,對於運算速度的提高和演算法的改進起到一定作用。
負數的使用
人們在解方程或其它數的運算過程中,往往要碰到從較小數減去較大數的情形,另外,還遇到了增加與減小,盈餘與虧損等互為相反意義的量,這樣,人們自然地引進了負數。
負數的引進,是中國古代數學家對數學的一個巨大貢獻。在我國古代秦、漢時期的算經《九章算術》的第八章"方程"中,就自由地引入了負數,如負數出現在方程的系數和常數項中,把"賣(收入錢)"作為正,則"買(付出錢)"作為負,把"余錢"作為正,則"不足錢"作為負。在關於糧谷計算的問題中,是以益實(增加糧谷)為正,損實(減少糧谷)為負等,並且該書還指出:"兩算得失相反,要以正負以名之"。當時是用算籌來進行計算的,所以在算籌中,相應地規定以紅籌為正,黑籌為負;或將算籌直列作正,斜置作負。這樣,遇到具有相反意義的量,就能用正負數明確地區別了。
在《九章算術》中,除了引進正負數的概念外,還完整地記載了正負數的運演算法則,實際上是正負數加減法的運演算法則,也就是書中解方程時用到的"正負術"即"同名相除,異名相益,正無入正之,負無入負之;其異名相除,同名相益,正無入正之,負無入負之。"這段話的前四句說的是正負數減法法則,後四句說的是正負數加法法則。它的意思是:同號兩數相減,等於其絕對值相減;異號兩數相減,等於其絕對值相加;零減正數得負數,零減負數得正數。異號兩數相加,等於其絕對值相減;同號兩數相加,等於其絕對值相加;零加正數得正數,零加負數得負數,當然,從現代數學觀點看,古書中的文字敘述還不夠嚴謹,但直到公元17世紀以前,這還是正負數加減運算最完整的敘述。
在國外,負數出現得很晚,直至公元1150年(比《九章算術》成書晚l千多年),印度人巴土卡洛首先提到了負數,而且在公元17世紀以前,許多數學家一直採取不承認的態度。如法國大數學家韋達,盡管在代數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但他在解方程時卻極力迴避負數,並把負根統統捨去。有許多數學家由於把零看作"沒有",他們不能理解比"沒有"還要"少"的現象,因而認為負數是"荒謬的"。直到17世紀,笛卡兒創立了坐標系,負數獲得了幾何解釋和實際意義,才逐漸得到了公認。
從上面可以看出,負數的引進,是我國古代數學家貢獻給世界數學的一份寶貴財富。負數概念引進後,整數集和有理數集就完整地形成了。
圓周率的計算
圓周率是數學中最重要的常數之一。對它的計算,可以作為顯示出一個國家古代數學發展的水平的尺度之一。而我國古代數學在這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績。
我國古代最初把圓周率取作3,這雖應用起來簡便,但太不準確。在求准確圓周率值的征途中,首先邁出關鍵一步的是劉徽。他創立割圓術,用圓內接正多邊形無限逼近圓而求取圓周率值。用這種方法他求得圓周率的近似值為3.14,也有人認為他得到了更好的結果:3.1416。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後繼者祖沖之利用割圓術得出了正確的小數點後七位。而且他還給出了約率與密率。密率的發現是數學史上卓越的成就,保持了一千多年的世界紀錄,是一項空前傑作。
2.阿拉伯數字並不是阿拉伯人最早發明的,而是最早起源於印度。據傳早在公元七世紀時,阿拉伯人漸漸地征服了周圍的其他民族,建立起一個東起印度,西到非洲北部及西班牙的薩拉森大帝國。到後來,這個大帝國又分裂成為東、西兩個國家。由於兩個國家的歷代君主都注重文化藝術,所以兩國的都城非常繁榮昌盛,其中東都巴格達更勝一籌。這樣,西來的希臘文化,東來的印度文化,都匯集於此。阿拉伯人將兩種文化理解並消化,形成了新的阿拉伯文化。
大約在公元750年左右,有一位印度的天文學家拜訪了巴格達王宮,把他隨身帶來的印度製作的天文表獻給了當時的國王。印度數字1、2、3、4……以及印度式的計算方法,也就好似在這個時候介紹給了阿拉伯人。因為印度數字和計算方法簡單又方便,所以很快就被阿拉伯人所接受了,並且逐漸地傳播到歐洲各個國家。在漫長的傳播過程中,印度創造的數字就被稱為「阿拉伯數字」了。
到後來,人們雖然弄清了「阿拉伯數字」的來龍去脈,但有大家早已習慣了「阿拉伯數字」這個叫法,所以也就沿用下來了。
3.人類認識0早,還是認識1早。
1、2、3、4……9、0稱為「阿拉伯數字」。其實,這些數字並不是阿拉伯人創造的,它們最早產生於古代的印度。大約在公元750年左右,有一位印度的天文學家拜訪了巴格達王宮,把他隨身帶來的印度製作的天文表獻給了當時的國王。印度數字1、2、3、4……以及印度式的計算方法,也就在這個時候介紹給了阿拉伯人。因為印度數字和計算方法簡單而又方便,所以很快就被阿拉伯人所接受了,並且逐漸地傳播到歐洲各個國家。在漫長的傳播過程中,印度創造的數字就被稱為「阿拉伯數字」了。 由此可以看出,他們是同時被創造的。
但我個人認為,人類是先認識1,因為初一的教科書上寫著,負數是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產生的。人類應該是先發明了用1,2,3...數數,然後發現有東西沒有了再用0表示,再發明了負數。
4.數學中的符號
+ - × ÷ ∧(表示乘方)√(開方)是有理數基本運算符號。 由於研究的需要,人類創造了大量的數學符號,來代替和表示某些數學概念和規律,簡化了數學研究工作,促進了數學的發展。
在中學數學中,常見的數學符號有以下六種:
一、數量符號 如,圓周率;a,x等。
二、運算符號如加號(+),減號(-),乘號(×或·),除號(÷或-),比號(:)等。
三、關系符號如「=」是「等號」,讀作「等於」;「≈」或「=」是「約等號」讀作「約等於」;「≠」是「不等號」。讀作「不等於」;「>」是「大於符號」,讀作「大於」;「<」是「小干符號」,讀作「小於」;「‖」是「平行符號」,讀作「平行於」;「⊥」是「垂直符號」,讀作「垂直於」等。
四、結合符號 如小括弧( ),中括弧[ ],大括弧{ }。
五、性質符號 如正號(+)、負號(-),絕對值符號(||)。
六、簡寫符號 如三角形(△),圓(⊙),冪()等。
這些符號的產生,一是來源於象形,實際上是縮小的圖形。如平行符號「‖」是兩條平行的直線;垂直符號「⊥」是互相垂直的兩條直線;三角形符號「△」是一個縮小了的三角形;符號「⊙」表示一個圓,中間的一點表示圓心,以免與數0及英文字母O混淆。二是來源於會意,即由圖形就可以看出某種特殊的意義。如用兩條長度相等的線段「=」並列在一起,表示等號;加一條斜線「≠」,表示不等號;用符號「>」表示大於(左側大,右邊小),「<」表示小於(左側小,右邊大),意思不難理解;用括弧「( )」、「[ ]」、「{}」把若干個量結合在一起,也是不言而喻的。三是來源於文字的縮寫。如我們以後將要學到的平方根號「」中的「√」,是從拉丁字母Radix(根值)的第一個字母r演變而來。相似符號「∽」是把拉丁字母S橫過來寫,而S是Sindlar(相似)的第一個字母。還有大量的符號是人們經過規定沿用下來的。當然這些符號並不是一開始就都是這種形狀,而是有一個演變過程的,這里就不多講了。數學符號的產生,為數學科學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首先,提高了計算效率。古時候,由於缺少必要的數學符號,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和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只有用語言文字敘述,幾乎象做一篇短文,難怪有人把它稱為「文章數學」。這種表達形式很不方便,嚴重阻礙了數學科學的發展。當數量、圖形之間的關系能夠用適當的數學符號表達後,人們就可以在這個基礎上,根據自己的需要,深入進行推理和計算,因而能更迅速地得到問題的解答或發現新的規律。其次,縮短了學習的時間。初等數學發展到今天,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內容非常豐富,而其中主要的內容今天能夠在小學和中學階段學完,這里數學符號是起一定作用的。例如,我們的祖先開始只有1、2少數幾個數字的概念,而今天幼兒園的小朋友就能掌握幾十個這樣的數。分析原因,除了古今生活條件不同,人們的見識差別極大以外,今天已有一套完整的記數符號,人們容易掌握。第三、推動了深入的研究。我們研究數學概念和規律,不僅需要簡明、確切地表達它們,而對它們內部復雜的關系,需要深人地加以探討,沒有數學符號的幫助,進行這樣的研究是十分困難的。
所以,數學符號的應用,是多快好省地研究數學科學的重要途徑。我國宋朝著名科學家沈括曾經說過,數學方法應該「見繁即變,見簡即用」。數學符號正是適應這種變「繁」為「簡」的實際需要而產生的。
數學符號不僅隨著數學發展的需要而產生,而且也隨著數學的發展不斷完善。比如,古代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記數符號,但在長期使用過程中,印度——阿拉伯數碼記數方法顯示出更多的優點,因而其他的數碼符號逐漸淘汰,國際上都採用了這種記數方法。
Ⅵ 初一科學小論文
年夜飯中的科學
大年三十,是大家非常喜歡的一個日子,它是根據中國古人能過觀察月亮的不同形狀(實則稱之為月相)而得出的,而這一天,其月相已非常接近於新月。今天不僅可以領到年薪,還可以吃到豐盛的年夜飯,這年夜飯可大有來頭,不但有幾千年的歷史,而且有蘊含著很多的科學道理。
在南方,每年的大年三十必吃的是炒年糕,年糕,由米碾碎,水一攪,成長方體,待成型,放入包裝袋中,將裡面的空氣排盡,就可以上市了。而炒這門基本的烹飪技巧,這也是有原理的。炒年糕,還會加入很多蔬菜,鍋里溫度高,年糕和蔬菜里的分子都在做無規則熱運動,所以蔬菜的味道不僅能滲進了年糕里,而且也可以在空氣中運動,所以特別是當年糕快出鍋的時候,那撲鼻的香味只讓人流口水。而年糕是非晶體,受熱後慢慢軟化,到一定程度時,就可以裝盤了。所以,炒的原理很簡單,就是讓分子做無規則熱運動,從而「入味」。
說完了南方再說北方,北方,過年必吃餃子,而且一般在晚上的11點至次日1點吃,在古代稱為子時,意味著「更歲交子」。餃子的外形像元寶,所以一盤盤放在桌子上,有招財進寶的意義。該說餃子的製作方法了,餃子一般製作方法為煮,火慢慢加熱,水慢慢升溫,到了沸騰的時候,把生餃子放進去,餃子快速吸熱,水不停地因沸騰而冒氣泡,使餃子自己「跳起舞",由於餃子受熱膨脹,體積變大,因而浮力變大,當浮力大於其本身重力時,餃子就上浮了。一會兒,熱騰騰的餃子閃亮登場,由此可見煮就是利用水沸騰讓食物吸熱。
隨著經濟,科技和人們對創新的發展,出現了很多專業性廚具,它們只負責一個烹飪方法。
蒸鍋,顧名思義,為了蒸而現世,仿照中國古代的籠屜,把它縮小,更換材料,加上人性化設計,進入尋常百姓家。蒸的原理也很簡單。底層燒水,水沸騰冒出水蒸氣,食物在氣體中吸熱,慢慢熟透,一般是頂層先熟。可能你要問了,明明是第二層離底層最近,為什麼頂層先熟?問得好,頂層有鍋蓋密封,水蒸氣到鍋蓋下無法繼續上升,所以被頂層的食物全部吸熱,所以頂層先熟。
高壓鍋,一個龐然大物,在鍋的世界中,名譽響當當。它的任務是燉。放入水,食物,作料。蓋上鍋蓋,安上限氣閥。開始!鍋幾乎是完全密封的,唯有限氣閥一個小孔,用於進出氣,所以裡面空氣有限,當溫度升高,增大了氣壓,「頂」起了限氣閥,使其基本能完全閉合,高壓鍋內氣壓再次提升,從而提高了水的沸點,使水在高於100℃後才可以變成水蒸氣,加快了水分子的無規則熱運動,有了佐料,可以讓佐料溶解到水中,「水」不再無味,同時將這溶液滲進了食物里。所以燉比任何製作方法都味更香,湯更濃。而限氣閥非常人性化設計,在氣壓過高時,排出部分氣體以減小氣壓,排除危險。
烤箱,它為了烤而出現,以前烤是食物直接接觸火吸熱,雖然色濃味香,但是把握不好就會烤焦,更糟糕的就會發生火災。而且有些食物不能直接接觸火,不然會烤焦,比如蛋撻。烤箱的巧妙之處就是把電能轉化為熱能,用裡面的電阻絲均勻加熱,這樣就可以給不能接觸火的食物加熱,方面人們烤制食物。
科學,其實就在我們身邊,有時,多一份觀察,也許就是對科學界多一份貢獻;也有時,多一點耐心的等待,對你自己來說,就可以發現一種科學奧秘;還有的時候;多一點點勞動,就可以與未知的科學邂逅。所以,科學就在我們的身邊,研究科學就像奧運火炬一樣,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手裡傳遞,所以,讓我們迸發研究科學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