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走向世界論文
A. 怎樣看待中國文化的現狀,中國文化怎樣才能走向世界
費孝通先生曾提出不同文化的相處之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關美與共,天下大同。這正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期待。
1、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目的是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並學習世界文化,實現各種文明相互促進的願景。
2、正確認識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既要防止盲目崇拜西方,也要避免極端仇視西方的情況出現。
3、中國文化走出去後,就能通過比較借鑒,發現中國及其他文化的優缺點,以達到取長補缺的目的。
B. 中國文化已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原因
①有國家觀念,樹立全球意識
②學會正確對待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
③關心國際形勢,關注世界大事
④培養平等和參與意識
C. 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大學生應該怎麼做,800字左右
大學生的使命,要與 21 世紀的中國接軌,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學會心裡調節,增進心理健康;樹立崇高的理想;積極提高自我素質,增值自我;了解我國國情;認識我國現在的發展機遇;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神聖使命; 以推進全面小康社會和構造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歷史重任。
要說的,談何容易,要做的,卻是那麼艱難
結合實際,當然要說說自己啦,還在高三的時候就想著快點上大學吧,只要上了大學就解脫了,其實上了大學之後才感覺無聊的人生從此打開序幕。雖然說這樣的話似乎很消沉,可是卻是集合了大部分同齡人的觀點而產生的。其實不願意如此生活,可是失去了動力,到底什麼是我們的使命,漸漸在墮落之中忘卻了,這是很正常的。使命,我們是連自己都無法靠著自己的雙手生存的小孩,即使身負著使命,也是很難完成的吧。
大家依舊是祖國的花朵,可是眼光卻很渺茫,我們的前途在哪裡,沒人告訴這樣的群體,他們也害怕去尋找,害怕辛苦,總是試圖擺脫麻煩的事情,做事情沒有獨當一面的能力,害怕失敗,逃避現實。
大學生其實應該為祖國做點什麼,其實當大家明確了自己的方向的時候,當大家自己找到目標而不迷茫的時候,為了自己,為了身邊的人積極努力活著的時候,大家就戰勝了自己了,沒有為祖國的未來增加失業率,沒有去犯罪,安穩地過著自己的生活,其實就是完成使命了。
雖然大夥們每天的政治課都要大家去背誦為共產主義事業而生,為祖國的未來而奮斗,當然,把它理解為好好地對待自己就足夠了,祖國不會因為你而垮,不會因為你而得到太多的光榮,除非你是奧運冠軍,除非你是國家領導。作為普通的大學生的,真的,找到自己的支點,理想,還有未來,就是對國家做出貢獻了。
那些三個代表看當代大學生使命,或者是當代大學生肩負起時代賦予的歷史重任,真的,我們厭倦了被誇大的理想。
我們接受了教育,知識的力量之大,懂得祖國的未來在大家的肩上扛著,大家正擔負著何等的重任,都知道真的要做好自己。
現在,先從自己的努力做起吧,為了自己,也是為了祖國
D. 以 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為題寫一篇作文 200字
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中國具有2500多年悠久歷史的孔子、老子傳統文化,事實5000多年前中華大地就是文明於世的神州。一九六八年遺傳學家發現,全人類來自同一個祖先。偉大的中國文化從漢字上預先給中國後人留下證據到今天;
「禁」 《聖經》伊甸園中有生命樹和知識樹,當初上帝向亞當示明:知識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你吃的日子必定死,所以雙木下一個示,叫「禁」;
「婪」 「二木之下一女」,當初伊甸園中有生命樹和知識樹,女人夏娃受蛇的誘騙,見知識樹上的果子好看好吃又給人智慧,一時貪婪心起,就摘下來吃了。漢字就當「婪」字,那果子又叫「禁果」也有人叫「蛇果」;
「船」 字,為什麼舟加八口呢? 因《聖經》大洪水中只有挪亞遵從上帝的命進了方舟,上帝救了挪亞和他的妻子、三個兒子和三個兒媳,一共八口,舟加八口不就變成「船」字。
直到2500年留下的文化遺產、今天在老一輩中還有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老子》說:天地之母,萬物之根,眾妙之源,從無中生有,乃天地之始;
《莊子》說: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
《聖經》說:太初有道,道就是上帝,生命在他里頭,這生命是人的光。
中國最早文化的古經《尚書》和《詩經》記載著:中國人來自上帝。早在老子古經中便記載舊約《聖經》預言中「我為人人」的「耶穌」。而且兩千多年來,舉凡太平盛世,竟無一不是遵循了老子之學說。順天道治國的皇帝,囊括了僅有的幾百年輝煌時代。文景之治、光武中興、貞觀之治、開元之治等等。孔子傾注畢生心力宣揚敬天愛人的忠恕之道,當代多個皇帝均尊純了老子「天道」的統治方式,那麼老子的神學知識是那裡來的呢?就目前世界不管任何一種教門的國家,他們的統治方式都在努力提高到上帝的道上來,這又是為什麼?
古人老子、孔子、孟子對「道」的認識,已如此入神境界,實令人難以置信。其代表著中國的古人,代表著中國的文化。他的「道」影響著整個中國盡至世界的每個人的行為和思想。
可悲的是現今一輩改革開放大好政策下手頭富了,知恩不報恩,不去施捨給窮人,精神文明的真理自己不進去,卻連急俗得到真知走進真理的下輩也擋在門口。而至今只能在未接觸過這批「貴人」的最低層中找到蛛絲馬跡:
《廣東新聞網》2011年10月21日10:12王華報道:10月13日晚,兩歲女童小悅悅在佛山市某市場內被兩輛車相繼輾過,肇事車輛逃逸。18名路人陸續經過均對躺在地上奄奄一息的孩子視而不見。讓人想不到的是,最後伸出援手的竟然是一位俗世里被視為生活在最底層的人,撿垃圾的阿婆。期間,阿婆想向附近店主要塊紙皮為孩子遮擋有些涼意的秋雨,亦被拒絕。
歷史以來,司機駕車交通肇事撞傷了人,傷者都是理直氣壯責令司機賠償,司機都是禮虧連連道歉。可是現今被車撞傷者爬起來就逃,問曰何故?答:我怕又是高校大三的大學生葯家鑫!
老輩人們看到讀書人都會誇耀說:「讀書人講句話都特別有道理,不像我們斗大的字不識一籮筐的文盲,開口就只知道講女人、男人那一點東西」。可是現今耳朵聽到的、眼睛看見的,千篇一律。都是男人、女人的那點東西──「愛」。
公安不辭辛苦天天在掃黃,而名牌的幼兒用、小兒科教片打開就聽見「談戀愛啦!」 2010年4月8日《杭州日報》B11版告訴人們:開發商的賣房廣告:「卵巢尋找精子」、「如果你不能給她一個名分,那就送她一套房子」、手提紅裙露出大腿的靚女畫旁「要提,還要往上提」等雷人廣告已經出現。60歲的人答不出的有關男女問題,現今6歲的孩童都能回答。不論看的、聽的若不加上男的女的哪些事休想出版、上架。歷史以來關於男、女哪些事,沒有一個朝代能寫得如此透徹、細膩,比現今更精粹了。
2009年8月6日《杭州日報》B7版文章:八歲兒子給他們女班長寫情書;
2007年3月9日《錢江晚報》A12版文章:11歲女孩遇害,謎底令人震驚,兇手今年12歲。文章說:11歲的小女孩就因為不接受12歲小男孩歪歪斜斜的「我愛你」三個字送了命。
更可悲的是,黨中央再三強調「社會和諧、人民穩定」的今天,「弱肉強食」斗爭「進化論」 新、老劇本通行無阻,而歷史悠久極力推行的孔子、孟子、老子優良傳統的「天道」實體;世界上最古老的人類道德源頭、中國文化背景;勸人為善、不要犯罪、否認地上「有神論」的《聖經》有關文章出版界成了一條不可碰的紅線、上不了架。
人啊! 一個失去了心靈的口頭道德世界,用子彈是無法收服的。我國祖先文明建設靠的就是:一直傳到今天從未分離的「道德」二字,若沒有了「道」還有什麼「德」呢?
2012年3月27日《參考消息》15版「中國流學中的學生因罵人被罰款2376美元」。
優良傳統文化的中國啊!你上了世界的報刊竟然是罵人文化呢?
但是也不要過於憂愁,有破就有立,中國已經醒來!
2012年1月26日《參考消息》12版題:人生三件事,說:人生三樣東西一去不復返:時間、言詞,機會;三樣東西足以毀掉一個人:怒火、驕傲、不寬怒;……作為最後剎局的人生三樣東西,最神聖的:父母、孩子、信仰。而這人生三樣東西中,最神聖重點卻放在信仰上;信仰將保佑你,指引你……。
2012年5月8日《參考消息》15版題,中國官員赴美研修慈善。文章說:「考慮到中國經濟蓬勃發展,顯然中國人知道如何掙錢。但是他們並不擅長把錢捐贈出去。
2010年,3.087億美國人捐贈了2909.8億美元用於慈善事業。而據中國官方網站數據,逾13億中國人的捐款僅164億美元。
……把錢放入教堂的奉獻盤中,開出支票捐款,……認為自己有任務回饋社會,──這些對我們中的許多人而言,如此自然的事情卻沒有在中國出現。」
從「中國官員赴美研修慈善」的文章來看,中國已經醒來。不論最終目的是為了想中國人心靈的改變,還是為了想中國人口袋裡的錢,這都是中國人民的一大喜訊,天人合一的神州從此又將在地球上展現了!因為只有從精神文明的道德源頭──《聖經》統領,才能讓人自覺地做好一個人。讓祖國統一,人民和諧,團結在黨中央周圍走上世界吧!。
E. 國內外學者探討中國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國內外學者探討中國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中國文化與世界」國際研討會在南京大學海外教育學院召開,諸多國內外著名學者出席研討會並做了主題發言。據悉,這也是南京大學110周年校慶紀念系列活動之一。
「我們應該向外國人介紹,中國為什麼要有長城,這是為了守衛,中國沒有向外擴張的文化因子,長城反映了我們以守衛為主的安全觀。」北京大學張英教授認為,中國文化不應作為一種靜態的產品或事實介紹給國外,應該挖掘中國文化的深層內涵。比如,中國人常說自己是尊老愛幼的民族,但事實上沒有任何一個民族不會尊老愛幼,只不過表現形式不一樣,中國人尊老是對老人無微不至的關懷,而美國人尊老則給老人一定的空間。
德國美因茲大學柯彼德教授用流暢的中文打了一個形象的比方,國外介紹中國文化的方式像「水族館」,把中國文化當做博物館來展覽。他呼籲建立漢語全球信息網與交流平台,讓全世界的漢語教學人員都能隨時交流,讓中國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F. 中國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如果放在世界范圍內,與其他文化進行比較,整體上說只能是各有千秋。 在生產力和交通運輸能力都還很落後的古代,世界上各大文化區之間缺少必要的人員和生活必需物資的交流,基本上都是獨立發展的。正如恩格斯所總結的,「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即歷來為繁茂蕪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這些文化都適應了各自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並無優劣可言。由於不存在交流和比較,也談不上哪個先進,哪種落後。 從不同文化的群體開始相互接觸以來,文化的傳播一直有兩種方式——自願的和強制的。一般來說,對物質文化的接受大多是自願的,而對精神文化的接受則兩者兼而有之。強勢文化往往會依靠武力、權力、財力、人力強制推廣自己或抵制其他,今天世界上的制度、宗教、語言、文字以至生活方式的分布,大多是這樣的結果。 在古代中國內部,同樣如此。一方面,自認為居於「天下之中」的華夏諸族(漢族)對自己文化的優越性深信不疑,因而絕不會向「非我族類」、尚未開化的「蠻夷」推廣,僅給那些「仰慕華風」又具備學習條件的人學習的機會。另一方面,「蠻夷」歸化以後,就必須接受中國的主流文化。如清朝改土歸流後,新設置的府、州、縣內就必須辦學校,興科舉,尊孔孟,以儒家學說教化百姓。民間信仰和宗教一旦對主流文化構成威脅,也會被堅決取締。 時至今日,在世界多數國家已經基本實現工業化、現代化、信息化的條件下,物質文化的傳播已經不存在障礙。但在大多數人已經具有宗教信仰或其他信仰,自由平等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的條件下,精神文化的傳播只能以自願接受為前提。中國文化再博大精深,儒家學說再高明玄妙,中國模式再快速高效,也別指望能取別人已有的信仰、文化、觀念、模式而代之。 因此,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主要目的,是讓世界了解中國和中國文化。由於主觀或客觀的種種原因,直到改革開放,中國與世界各國一直缺少人員和文化的交流。中國文化主動走出去,能讓各國人民近距離或直接感受到中國文化的豐富多彩和獨特魅力,有利於改變以往形成的片面和偏見。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大批中國人走向世界,他們本身就是中國文化的傳帶者。如果他們普遍具備了優良的素質和文明的舉止,中國文化的地位就能隨之提升。 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另一個目的,是要學習世界文化。我們不能坐待各種文化主動傳入中國,而且通過走出去後的比較借鑒,同類文化優劣立顯,取長補短順理成章。中國既然已以代表世界最先進的文化自期,了解和學習其他文化的優點是必不可少的。 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主要途徑,是向世界提供盡可能多的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務,這也是傳播文化的有效途徑。到目前為止,中國的文化商品大多還是來樣加工、貼牌生產,外銷商品中的文化含量還很低,文化服務近於空白,發展的餘地非常廣闊。 費孝通先生曾提出不同文化的相處之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正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期待。
G. 急求一篇中國茶文化如何走向世界論文 2000字左右
我國今古名茶的品種,總數不下二三百種之多,其質量之精美絕倫,花色品種之豐富多
姿,堪稱世界之最。據現代科學證實,茶葉中含有蛋白質、脂肪、茶多酚、咖啡鹼、
脂多糖和十多種維生素等各種成分多達350多種(一說400種以上),富有營養,能調節
生理功能,具有多方面的保健作用和葯理作用。歷代學者根據約500種古代文獻資料的
記載和研究成果,將茶的功效歸納為「二十四功效」,包括:少睡,安神,明目,清
頭目,止渴生津,清熱,消暑,解毒,消食,醒酒,去肥膩,下氣(消脹,止呃),利
水(通小便),通便,治痢,去痰,怯風解表,堅齒,治心痛,療瘡治瘺,療飢,益氣
力,延年益壽,其他(燒煙辟蚊蠅等)。茶可謂具有「厚德載物」之秉性。道寓於器,道
在器中,茶本身所具有的豐富內涵,使茶與道得到融合、升華,與「文以載道」同,「
茶以載道」得以成立,茶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枝奇葩。
茶飲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修煉
身心,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
」思想,因此我國歷代社會名流、文人騷客、商賈官吏、佛道人士都以崇茶為榮,特
別喜好在品茗中,吟詩議事、調琴歌唱、弈棋作畫,以追求高雅的享受。古人把飲茶
的好處歸納為」十德」:即以茶散郁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病氣,以
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中國人不輕易言道,在中國飲食、玩樂諸活動中能升華為「道」的只有茶道。茶道最
早起源於中國。中國人在唐朝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
秦漢時期的《神農食經》已記載:「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唐《茶經·一之源》
:「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在博大精深的中國茶文化中,茶道
是核心。茶道是以修道、行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是飲茶之道和飲茶修道的統一。茶
道包括兩個內容:一是備茶品飲之道,即備茶的技藝、規范和品飲方法;二是思想內
涵,即通過飲茶陶冶情操、修身養性,把思想升華到富有哲理的、關於世界人生本體
根據的、道的境界。也可以說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把當時所倡導的道德和行為規范寓
於飲茶的活動之中。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茶道」以茶為媒,通過沏
茶、賞茶、飲茶來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增進友誼、學習禮法、品味人生、參禪悟道
,達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完善,達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茶道所追求的是超越性與和諧性的有機統一。人的生存是現實的,也是超越的。處於現
實中的人力求超越現實,克服現實的缺陷,擺脫現實的束縛,讓身心得到解放和自由
,讓情感得到宣洩和升華。茶道首先追求在虛靜玄觀之中,通過直覺體悟達到對人生
、對功利的精神上的超越。
中國茶道思想是融合儒、道、佛諸家精華而成。「一生為墨客,幾世作茶仙」的陸羽
接受儒、道、佛諸家影響,並能夠融合諸家思想於茶理之中。把諸家精華與唐代文化
的特色結合起來,奠定了中國茶文化的基礎,首創中國茶道精神。在陸羽的筆下.飲茶
決不象烹肉、熬粥一樣,為食而食,為生而食,而是把物性與人性融合在一起。」飲茶
不只是-個物質過程.更重要的是一個精神享受、精神陶冶、直覺體悟的過程,強調在
茶事之中精行儉德,進行自我修養,陶冶情操,養成茶人品格。茶聖陸羽,在一千二百
多年前全力倡導和推行的茗飲方式,可令飲者能細心領略茶之天然特性;在茗飲中與
清談、賞花、玩月、撫琴、吟詩、聯句相結合,旨在創造出一種清逸脫俗、高尚幽雅
的品茗意境。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閑和寧
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鍾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
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閑潔,韻高致靜......」
「入於儒,出於道,逃於佛」,儒與道、佛合摻互補,是古代士人精神上的生態平衡學。
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幹,支配其社會觀念和倫理觀念。而道、佛兩家所宣傳
的、以自我精神解脫為核心的適意人生哲學,以及像閑雲野鶴一般自然恬淡、無拘無束
的生活情趣和清靜虛明、無思無慮的心理境界,對士人們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和滲透力。
他們以老莊和禪宗哲學思想為基礎,以求得精神上的超越和解脫,通過品茗、琴棋書畫
等修身養性方法加深涵養,以克制、忍讓求得內心世界的平衡,保持感情與心理的和諧
穩定。內在心性上的澄澈虛靜。清心寡慾,就會表現為外在風度上的雍容大度,寬厚謙
和,與人無爭,怡然自樂,汰盡浮燥,歸復天然。茶適應了中國士人「淡泊以明志,寧靜
而致遠」的性格和追求。茶使人產生一種神清氣爽、心平氣和的心境。當某些人經過
仕途的坎坷、人生的磨難以後,他會從茶的清醇淡泊中品味人生,返樸歸真。
在茶道中,靜與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來,無論是羽士還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歸
地把「靜」作為茶道修習的必經之道。因為靜則明,靜則虛,靜可虛懷若谷,靜可內
斂含藏,靜可洞察明澈,體道入微。可以說:「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卻靜字無妙法」
。道家主靜﹐儒家主靜﹐佛教更主靜。中國茶道正是通過茶事創造一種寧靜的氛圍和
一個空靈舒靜的心境﹐當茶的清香靜靜地浸潤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個角落的時候﹐
你的心靈便在虛靜中顯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虛靜中升華凈化﹐你將在虛靜中與大自
然融涵玄會﹐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中寫道:「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
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清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文字五千卷」,是指老子五千言《道德
經》。三碗茶,唯存道德,此與皎然「三飲便得道」義同。四碗茶,是非恩怨煙消雲
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羽化登仙。「七碗茶」對茶道直覺體驗的細節作
了詳盡的描寫,其中包含著莊子道家混同物我,順乎自然,超越人生,大徹大悟的精神。
「七碗茶」流傳千古,盧仝也因此與陸羽齊名。
「和」是中國茶道的靈魂,是中國茶道的哲學思想核心,也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
學理念。和而陰陽相調,和而五行共生,和是中庸之道,和乃」天人合一
H. 中國茶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論文
文化是初衷也是目的
但是過程要靠行銷
產業的壯大要親民
不要豎文化的空中樓閣
讓老百姓接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