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論文我是誰
❶ 我是誰論文3000字
我是誰
從提筆的一開始,我就清楚地知道這是一場力量懸殊的自問自答。我是誰?這最末一個小小的「誰」字,在這次的長篇中已然成為了一個無邊無盡的黑洞。無數的角色從生活中泛濫開來,最後卻只是墜入了深淵,仍然填不滿「誰」。就一朵雲來說,也許他自認為他只是在天際遊走的一片閑適;麥子卻因他是一場隨時會被賜予給他們的酣暢淋漓而向他頂禮膜拜。他是日出的侍僕;他是喜瑪拉雅山的背景;他是藍色天空中聖潔的禮贊。如此如此多的他。卻又真真切切的只是他。這樣,以數學的等價角度來看這個三個字的問題,我推出了一個有些怪誕的答案,但我深信不疑。我是誰?我就是一個黑洞,我就是無處不在。
媽媽,我是女兒。感謝您讓我看見自己的存在,感激您將愛我直至永恆。我一直真誠地愛您,想著盡力作好媽媽的女兒,哪怕再有多少場地動山搖的爭吵,再有多少腔對您的埋怨與不解,我都不曾想過要放棄愛您。因為我是女兒,媽媽的生養和關愛,將我們緊緊聯系,讓我相信這樣的愛不會因風而斷了線。我要作好女兒的角色,這可以讓我埋怨過後無數次站在媽媽的角度去思考,可以讓我在軍訓日子裡的夜晚第一次想到有媽媽的家,可以讓我樂此不疲地為媽媽做點什麼。我知道,我是女兒。
遇上困難的人,我願意是為你伸出的一隻手。因為既然好心的人們教會了我善良與熱情,我就不會在應該幫忙的時候隔岸觀火,這樣豈不是對不住良心又拂了他們的好意?既然社會真誠地將我納入了她的一份子,我也自當擔起作為成員義不容辭的責任。我願意發自內心地去幫助別人,而不會只因一時興起而帶來半途而廢的結局。我知道,我是善良的人,我是社會的成員。
夢想,我是你永遠不倦怠的追隨者和趕超者。但是切記,我絕不會把你當成我高高在上的信仰而跪倒在你的腳下,若真是那樣,也許我寧願去做那趕赴麥加的朝拜者,也總好過在明知你正在離我遠去時卻還要止住奔跑虔誠地低下頭,那該有多麼可笑和令人傷心!我要作一個合格並且成功的追夢者。如此的決心讓我執著、讓我勇敢、讓我聰慧、讓我理智、讓我堅強。我曾經在學習畢淑敏的《我的五樣》時毫不猶豫地寫下夢想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因為我覺得人生若少了夢想,就如同靈魂被抽出了身體,就算看著軀殼一點一點被風干也不會再心疼。因為,無夢最痛,至少於我如此。想想也許若干年後回首,我那華麗盛宴般的青春,也只有用我的夢想來鑒證最為合適了吧。所以,現在的我告誡自己,不能放棄,勿讓人生迷航。我知道,我是一個追夢的人,我的夢想,正等著我實現。
寫到這里,還不是全部的我,寫完我的所有角色,也不一定就是我。只是當我真誠地盡力作好我的所有角色時,這些角色的疊加角就是一個完整的我,全宇宙都獨一無二的我!
我想,不是我們的眼睛散光,我們所有人是真的無處不在。當我們為處處都感到驕傲時,我是誰,已無需再問。
資料來源:www.daixielunwen010.com
❷ 心理學我是誰作文
心理規律三:德西效應心理學家德西曾講述了這樣一個寓言: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嬉鬧,叫聲連天。幾天過去,老人難以忍受。於是,他出來給了每個孩子10美分,對他們說:"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表示謝意。"孩子們很高興,第二天仍然來了,一如既往地嬉鬧。老人再出來,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5美分也還可以吧,孩子仍然興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2美分,孩子們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他們向老人發誓,他們再也不會為他玩了!在這個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簡單,他將孩子們的內部動機"為自己快樂而玩"變成了外部動機"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縱著美分這個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縱了孩子們的行為。德西效應在生活中時有顯現。比如,父母經常會對孩子說:"如果你這次考得100分,就獎勵你100塊錢"、"要是你能考進前5名,就獎勵你一個新玩具"等等。家長們也許沒有想到,正是這種不當的獎勵機制,將孩子的學習興趣一點點地消減了。在學習方面,家長應引導孩子樹立遠大的理想,增進孩子對學習的情感和興趣,增加孩子對學習本身的動機,幫助孩子收獲學習的樂趣。家長的獎勵可以是對學習有幫助的一些東西,如書本、學習器具,而一些與學習無關的獎勵,則最好不要。
❸ 心理學論文 我是誰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正在日益加快,競爭越來越強烈,人際關系也變得越來越復雜;由於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知識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們不斷地進行知識更新;「人類進入了情緒負重年代」,人們的觀念意識、情感態度復雜嬗變。作為現代社會組成部分,在大學院校生活和學習的大學生,對社會心理這塊時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況且,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還有他們自己許多特殊的問題,如對新的學習環境與任務的適應問題。對專業的選擇與學習的適應問題,理想與現實的沖突問題,人際關系的處理與學習、戀愛中的矛盾問題以及對未來職業的選擇問題等等。如何使他們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種種心理壓力而造成的心理應激、心理危機或心理障礙,增進心身健康,以積極的、正常的心理狀態去適應當前和發展的社會環境,預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發生,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關注的問題:
❹ 心理論文 我是誰
心理論文 我是誰
早在古希臘時期,「認識你自己」這句話就鐫刻在阿波羅內的神廟上警示後容人。德國著名作家約翰·保羅說:「一個人真正偉大之處,就在於他能夠認識自己。」我是誰?我是怎樣的人?我想做什麼?我能做什麼?我應該做什麼?這些經常縈繞在大學生心頭的問題,都和自我意識有關。客觀地認識自我,正確地評價自我,積極地悅納自我,有效地控制自我,科學地發展自我,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表現。
自我意識是意識活動的一種形式,也稱自我或自我概念。是個體對自己存在狀態的認知。也可稱為是人對自己的身心活動以及自己同客觀世界的關系的意識和覺察。包括對自己生理狀態、心理狀態、人際關系及社會角色的認知。
自我認知:
是自我意識的認知部分,是主體我對客體我的認知和評價。
自我體驗:
是自我意識的情緒部分,以情緒體驗的形式表現出人對自己的態
度,也就是主體我對客體我所持的一種態度。
自我調節:
是自我意識中的意志部分,是自己對自身行為和思想言行的控制
也就是主體我客體我的制約作用。
❺ 論文我是誰
你。。。。
去搜一下相關資料啦~ 3000字稍微花點時間,很好完成的
給你的建議的方向
(1)人類起源,參照下網路上大把的人類起源論文,借鑒的資料只怕你嫌多
(2)心理學,人的自我意識的形成
(3)立志文,簡單描述自己,可以代入件自己正在面臨的困難或抉擇(我覺得這種類型的應試的話也就算了,真要當論文寫出3000字來蠻吃力的)
(4)幻想篇,你可以把你自己幻想成某中動植物,然後以第一人稱介紹自己,類似於那種科普篇的感覺,這種文的資料也很多啊~ 就看你想寫哪種動植物了
❻ 大學生社會心理學我是誰論文
你有沒有問過自己:今天我是誰?你一定會覺得這是個奇怪的問題。有誰會分不清楚今天自己是誰呢?但是確實有人無法分清楚今天自己到底是誰。試著設想一下,如果在你的周圍,有這樣一個人,她有17個名字、17種不同的裝扮、17種不同的發式、17種不同的聲調、17種不同的性格和17種不同的生活,你會有什麼樣的感覺?你可能會感到匪夷所思。但是。這恰恰是紀實體的心理分析小說《人格裂變的姑娘》中主人公西碧爾的現實。在這部小說中,除了人名是假的,其他的幾乎都是真實的。
人最怕的就是自己不認識自己。作為一個人、一個社會的人,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所以,我們必須學會不時的問一下我們自己「我是誰」?
在人生的大舞台上,我們有著千千萬萬的角色,我們做或不做些什麼,有什麼計劃,都是為了滿足這個角色的需要。所以我們需要注意的是每個角色對我們來說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要掌握這個「度」。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早就有一種感受——自己的心理不是單純的,性格是多面性的、復雜的。有的時候,你也許是一個很文靜的人,但是在其他時候,你也許是一個很瘋狂的人、激情的人。好像在這個身體中,活著的不是一個靈魂。在遇到猶豫不決的事情的時候,我們甚至可以覺察到彷彿有兩個人在爭論,一個說要這樣做,另一個反對。人格意象分解作為一種心理咨詢的技術,建立在意象對話技術的基礎上,把性格的各個側面都人格化了。它可以讓我們清晰地看到,原來人的內心中,實際上有許多不同性格的子人格存在。我們的性格之所以那麼復雜,就是因為在內心中有不同的人,他們有不同的性格。
從各個理論的視角來解釋自己現在的人格
弗洛伊德對我說:回去和你父母好好談談你小時候的經歷吧,沒准會有所收獲的;做錯了事情也不要自責,那是你的超我在責備本我,不是你在責備你自己。
阿德對我勒說:不要太自大了,你這么自大,是因為你很自卑。
榮格對我講:我閉門科研的時候,有人說那正是我是犯mental disease 的時候;你要是覺得自己內向,就盡情的把能量指向內心吧。
卡特爾對我說:你可以想像一下,自己的性格是由很多特質組成的,就像水是由氫和氧組成的一樣;你把自己分解一些,在分解一下,找出最根本的那幾個因素吧。
斯金納對我講:不要聽榮格的集體無意識,你如今做的事情和你的前人沒有關系,只是因為你以前做過同樣或類似的事情,然後收到了獎勵。你還想充滿動力去做某件事情嗎?那先為自己設計好獎勵吧。
班杜拉拍著斯金納的頭說:也不用費時間非得去做,你又不是小白鼠,你去看就是了,邊看邊學,當然的學好的了;這樣你會進步更快的。
馬斯洛講道:說實話,他們的追求太低了,你沒有過神秘體驗,沒有過自我實現,就算白活了。聽我的,去開放的面對你自己吧,有什麼就說什麼吧;別人喜歡你不是因為你做了什麼,是因為你就是你而已。做你自己吧。
凱利說:別太感性了,理性的面對你自己吧,客觀的認識周圍的世界吧,這樣的話,你很有前途的。
艾森克說:低下頭,看看自己的DNA吧,你乾的大多數事情時他告訴你的。你下一步想去干什麼?
❼ 以《我是誰》為題的 心理學作文2000字
If you are not who you think you are, then who are you? 人們說的話都是有選擇性的——說好聽的話是為了禮貌,而你的缺點大部分人都選擇避而不談。但是,這並不代表你沒有缺點或者你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可以接受的,在社交的過程中人們似乎忘記了這點。陷入一個「我的生活不錯,我的人品不錯,我的行為不錯」的錯覺中,從而在一個「得過且過」的狀態中迷失了自己。我們應該不斷地反省自己(說話方式、行為以及思考方式),提高自己的各方面,嘗試著不在別人的「甜言蜜語」中失去自我,從而找到更好的、真正的自己。
❽ 我是誰論文
人,作為一種有自我意識的動物,不可避免地會在人生的某個時間,某個地點,某個 場景中忽然間腦海中冒出這個問題:我是誰?當然在你之前肯定有無數的先哲乃至普通人都 思考過這個問題,這是一個古老得不能再古老得問題。有我自然有其他人,所以我是一個有 群體意義的詞,沒有他人,就無所謂我,我是一個與他人有差異性的個體。 當原始社會的某個祖先在剛吃完一起打來的野獸後,打個飽嗝,忽然心血來潮,離開正在打 呼嚕的族人,走到河邊,看著月亮,心裡模模糊糊地想起一個問題,關於自己是誰的問題。 而幾萬年後的你吃完飯後無所事事也對著月亮想著同一個問題。 這可以說明兩個點,一是「我是誰」這個問題關乎人得本質,是自從具有社會意義和 產生自我意識以來的所有人都困惑的一個問題,無論文明如何發展,科技怎樣發達。二是像 這種問題都是吃飽了沒事乾的人想的。而哲學最早就是產生於古希臘的貴族,那種靠奴隸養 活什麼事都不幹的人的無聊中的。 那麼,我到底是誰呢?顯然名字只是一個稱謂,一個符號,一個標記。 首先我是跟我有關的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我是父母的兒子,朋友的朋友,同學的 同學,老闆的職員,這一切交織成一張網,我像一隻蜘蛛吐絲織網,並借這張網證明我的存 在。不僅證明了我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我的性質(根據關系的差異性)。《驚心動 魄》里一群無良的社會心理學家讓女主角在一夜之間變成了另外一個人,當然不是女主角變 了,是她的社會身份以及社會關系完全和另一個人完全互換了(她認識的人都是社會心理學 家安排的,所以這點容易辦到),所有人包括她老公都把她當做另外一個人,她的心理拚命 掙扎,但理性與自我終於漸漸在強大的社會認定下幾近崩潰。最終幾乎分不清現實與夢靨。 這說明一個人的自我意識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別人對他的社會認定,後者有時甚至會對前者 產生很大影響。 這是從外在來看的。 從內在看,記憶顯然在「我」的構成上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我是我所經歷的事與 時間的總和。我包括了我的歷史。 《我是誰》中成龍失去了記憶,他對自己的過去一無所知,他迷茫而痛苦,於是踏上了尋找 自己的道路。過去的每一件事都是你成為現在的你的因,所以勇敢地面對過去是明智而必須 的。 從這點上我們又可以收獲一個道理,就是雖然我們是三維動物,但我們應該四維地 看待其他人,把時間也加上(當然不會像四維空間的觀察者一樣把人看成蟲子),這樣能讓 我們更客觀地更全面地,也更接近本質地了解其他人。 我也是我的需要的總和,很多東西被我所需要,很多不被我需要,這種需要連接了我 與這個世界,也因為需要的不同證明了我與他人的差異性。 認為需要是人的術質是馬克思始終一貫的一個基本思想。馬克思說:「我們勞動滿足 了人的錯要,從而物化了凡的本質,又創造丁另一個人的本質的需要相符合的物品。」「人的 每一種活動和特性,每一種生活本能都害成為一種需要。」「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 社會中,人人都有需要。既有物質需要,又有精神需要;既有個體需要、群體需要,又有社 台的整體需要。人的一切恬動都是為了滿足自己或他人、社會某種需要。因此我們可以說, 需要足人的原韌的奉質。它是人的一切活動的源泉和動力.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終極始 因。誠然,動物也有需要.但是人的需要與動物的需要存在本質的區別。動物的需要完全由 自然所決定,是無意識或者說只是本能的、自然生理的需要。一方面,動物的攝取對象完全 是由自然提供的。它不可能刨造和追求自然物之外的對象,其需要和對象永遠指向自然物; 另一方面,動物的「攝取機制」本身也是由自然賦予的,因此,某一種動物能以其固有生物 機製取自然界之中的某類特殊對象。這就決定了動物的需要是低級的」片面的和貧乏的。而 人的需要則不同,人雖然也咀食充飢,「但是用刀叉吃熟肉來解除的飢餓不同於用手、指甲 和牙齒啃生肉米解除的飢餓。」人的需要作為由人同外部環境的必然決定的有意識的、自覺 地攝取趨向,對有利於自身生存、發展的對象的慾望與追求是靠主體的能動性,以改造自然 的生產恬動來滿足的,其需要的內容.不只限於與動物類似的生物的需要,豐要是各種各樣 的社會需要,並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它具有對自然對象、勞動工具和產品 的廣泛的物質需蛋,和對知識、藝術等精神需要,而且「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 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得到滿足需要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 我是我的慾望。 我是誰這個命題永遠也不會過時,不同的人又會有不同的觀點,智者見智而已,以上 是我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