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歷史議論文800字
㈠ 歷史議論文800字左右
一個不懂歷史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而不懂歷史的人永遠擺脫不了愚昧。歷史是科學,歷史題材的影視必須尊重科學。「戲說」歷史,實則戲說我們這個民族。文藝家,特別是創作歷史題材的作家、編劇者,應當正確對待歷史,多讀點歷史,去無知,忌淺薄,戒浮躁,對歷史負責,對讀者或觀眾負責,努力創作出精品來。
近20年來,我國以歷史題材的影視創作可謂盛矣。其中,又以清史的影視劇獨占鰲頭。如《努爾哈赤》、《兩宮皇太後》、《火燒圓明圓》、《宰相劉羅鍋》、《戲說乾隆》、《雍正王朝》、《一代廉吏於成龍》、《康熙微服私訪》、《天下糧倉》、《康熙王朝》等,都屬清代重大題材而具代表性的作品。這些名目繁多的影視劇紛紛登上熒屏或銀幕,走進千家萬戶,遂成鋪天蓋地之勢,如一股股五彩繽紛的「歷史大潮」,將沉寂的歷史時空攪得熱鬧非凡,堪稱是我國文化生活的一大奇觀。
藝術再創作必須尊重歷史。
「戲說」歷史,易將青少年引入誤區
中國歷史悠久,文獻極其豐富。中華五千年文明史,除遺址遺跡遺物可資證明,大量地保存在文字記述的歷史文獻中。研究中國歷史與文化,創作歷史題材的文藝作品包括影視劇,都須從這里索取原材料即素材,或進行學術論證,或進行藝術加工,真實地再現歷史原貌。不可思議的是,那些號稱「藝術家」、「作家」及「名導」們,無須查找歷史資料,更不必研究,竟將歷史完全「推翻」,僅憑他們的「藝術」頭腦,想當然地重新編歷史。他們就是不要真實的歷史,認為歷史不生動,歷史中「無戲」,只有他們編得生動、有情有戲,老百姓才愛看。這不叫藝術再創作,應稱之為「歷史再創造」!因為他們改變了歷史事實,搞亂了原事物(件)的「因果」關系,也就製造了荒唐。
顯而易見,歷史在編導們的手裡,不過是個幌子,一個可借用的道具,只須使用歷史人物的名字,讓他們穿起古代服飾,搭起宮殿或豪宅,來演繹他們心中的愛情神話和善善惡惡的人性,以古喻今,將歷史現代化,宣洩他們的商業價值觀和低俗的感情追求,將本來就很生動又給人以啟示的歷史,變成了一幕幕荒唐的鬧劇,實際是製造了一堆堆文化垃圾!
㈡ 題目為敬畏歷史,捍衛良知,寫一篇800字的議論文,求幫助
古人雲:「人性本善。」在他們的理念中,所謂「君子」是能夠長久地保持本性的人,所謂「小人」則是輕易地丟失了本性的人。在物慾橫流、利慾熏心的當今社會,人類的本性、良知或許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利益向其挑戰,「智慧」向其挑戰,「理性」向其挑戰……人類懂得了太多的大道理,如何創新,如何走向成功,如何創造財富,各類有關處世、創業的名言警句充溢於心,以致在一切行為都趨於物質化、功利化的潮流中,那片原屬於良知的心田,黯然褪色。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是一道劃在神州大地上的深刻的痛。24萬逝者,時光不會忘記,生者永遠銘記與祭奠。然而,在大地震30周年紀念之際,有人卻從「紀念」中找到了「商機」——一家公司弄了座刻名收費的「地震紀念牆」,規定「正面刻名每一姓名1000元,背面800元」。
也許最擅長經商的猶太人,都會驚嘆這些人發現商機的能力!因為在耶路撒冷哭牆的建設中,他們是不會想到利用刻名收費來賺錢的——建設資金主要來源於慈善基金。而這個打著絕妙的如意算盤的公司,是赤裸裸地朝著地震死難者的遺體掘金。對於死難者及其家屬來說,是一個劃在傷口上的傷口。
慈善捐助是掏錢,刻名收費是賺錢,豈不妙哉!然而,並不是任何事物都可以變成商機的。有違良知的策劃不是智慧,泯滅良知的祭奠完全成了變了味的炒作。陽光照在牆上,良知應刻在心頭。
有人或許會說,在競爭激烈的商業圈裡,多少會欠缺些道德良知的束縛。那麼,在當今社會其他領域中呢?比如,在傳播人類文明的新聞界,部分攝影記者又怎樣從事著他們高尚的新聞工作?
少年家中的房子被洪水沖走了,少年和母親絕望地痛哭。攝影者離母子二人不到半米,不停地沖他們喊:「抬起頭來,看這兒!」卻沒人給他們送上食物和葯品……
為了拍攝到藏羚羊奔跑的鏡頭,攝影師一次次把上萬只藏羚羊轟起來奔跑。正是羊兒懷孕待產的季節,幾個小時折騰下來,一隻只母羊癱倒在地,流產的小羊屍橫遍野……
有位中國工程師在阿富汗戰爭中不幸遇難。家屬盡量不讓死者88歲高齡的老母親知道這個噩耗。聞訊趕來的記者們卻擠在院子里,有的從窗簾一角把相機伸進去拍,有的把村長找來,還打算強行砸門。老人很快得知了兒子去世的消息。沖進去的人繼續用相機將老人撕心裂肺而扭曲的表情拍下來……
可見,「良知」這個詞對不少攝影記者來說,已過於陌生了。一心想拍到具有震撼力、能吸引觀看者眼球的照片,盡一盡記者之職,這無可厚非,但拍攝隨意唐突,缺乏甚至淪喪了敬畏、悲憫之心,體現出只是一種職業的冷漠。所以,傳播國際要事,傳播先進事跡,千萬別忘了傳播良知。
是啊,商人炒作,記者偷拍,幹部貪污,醫生收紅包……我們拿什麼來拯救良知?
良知——社會的底線,需要眾人一齊堅守。
良知——造物者賦予人類的財富,切莫丟棄。
㈢ 800字作文:尊重歷史傳統文化
昔日的年畫、鞭炮和祭祖活動了無影蹤,中國人最傳統的新年文化似乎已逐漸被一次年夜飯、一台春晚和幾條拜年的簡訊所取代。然而,安靜的新年只是中國傳統文化流失的一個表現。當韓國的端午祭申遺成功,當我們內蒙古族的馬頭琴成為蒙古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成影戲成了印度尼西亞的「傳統」,當埃及和韓國在爭奪中國造紙術的發明權時,每一個中國人都應當在情人節的玫瑰和聖誕節的鈴聲中覺醒。我們應當重新回顧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那昔日的輝煌為什麼如此輕易的被我們遺忘?那些正在一日日流失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中華的文化有深厚的歷史背景,那是幾千年來的沉澱和積聚,每一次的民俗民風都有著其最獨特的傳說和文化背景,每一個節目都有上古的史載和存在流傳的價值。西方簡明快捷的文化似乎更易被接受,但中國文化的橫深和縱深是不容許被遺忘和取代的。在經濟平穩快速增長的時代背景之下,每一個中國人,每一個華夏兒女都有責任深思中國傳統文化得以保存並流傳的方法。在某種意義上,那是中華民族得以穩站世界民族之林的出路,那是一個以禮治國的民族得以豐富和充實的出路。
雖然那瑰寶仍以痛心的速度流失著,但我們還是看到關注的目光正移向它們。
舉世矚目的奧運會開幕式便是最好的例證,在那次盛會上,我們看到了千人擊缶的恢宏場面,我們聽到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古誦,我們被崑曲的悠揚感動,我們被活字印刷術的精妙而懾服。張藝謀傾盡心血向世界展示了一個文化悠遠的東方古國,也向每一個中華兒女訴說了傳統文化的價值和珍貴。
當越來越多的省份開始把民俗民風申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新年的鍾聲敲響時我們又可以聽到喜慶的鞭炮聲和飛舞的秧歌綵帶時,當在傳統節日里我們都有機會去重溫過去的習俗時,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不再是個讓人永遠擔憂的問題,中華兒女終會將每一個傳說每一處風俗留給後人,手手相承。
望採納,謝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