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觀論文
⑴ 我的幸福觀 議論文
有這么一句話,幸福就是貓吃魚、狗吃肉、奧特曼打小怪獸。看似滑稽可笑,卻也不失為一個真理,生活中不正是有很多這樣的人嗎,容易滿足,覺得能做到自己想做的便是一種幸福。其實,我的幸福觀也很簡單,給予感動和被感動都是一種幸福。今年過生日的時候,很多朋友都送了些小禮物,那一天,是在學校里最忙碌的一天,呵呵。我想,身為我多年的死黨,肯定會有什麼更加新奇的玩意把。就這樣,滿懷期待的想著。原以為,她依然回想以前一樣,在我不知不覺的時候,突然發現了抽屜里的小小禮物,附著她深切祝福卡片的小驚喜!可是,一天下來,希望一次次落空,想著自己可能太急了,還沒到放學呢。但,當我們說再見的時候,聽到了她那句淡淡的「生日快樂」。接著,是她驀然轉身離去的背影,也許我真的有些小失落吧。過了一個禮拜,剛進教室,就看到了桌上赫然醒目的禮盒,疑惑地打開,「送給我最最親愛的死黨。」後來,我才知道原來是她托回老家的朋友帶來了這件精美的工藝品,時間上延誤了。她那是還不好意思說呢。看著我手中的禮物,我無言,低著頭對她說了句淡淡的「謝謝。」暖暖的,雖然天氣很熱,但那股暖流卻讓我感到更加舒適。有感激、有自責、有肯定,但更多的是幸福的感覺,我想,那是一種感動。夜深了,母親端來一杯熱牛奶,會有感動;生病了,朋友一句貼心的問候,會有感動;上車時沒有了零錢,好心人投來兩元,會有感動······而那些細微的、平常的感動匯集起來就是一種幸福。也許並不會讓你感動到哭,亦或許不是什麼大事,但就是會讓你幸福的淡淡一笑,因為你感受到了別人對你的愛。英國劇作家肖伯納說過一句話:正像我們無權只享受財富而不去創造財富一樣,我們也無權只享受幸福而不去創造幸福。幸福在那裡?其實我們可以主動地去創造它,創造感動。曾經有一個人問一對對戀人們,認為幸福的定義是什麼?大家紛紛闡述,大致都認為能和喜歡的人天天在一起就是幸福。可是提問者搖搖頭,不以為然。很多人不解,直至有一位女生的答案是能知道對方好,開心,並且自己能夠愛著她就足矣。提問者拍手叫好。在場的人們陷入了沉思。是啊,我們試想一下,每當我們關懷著我們所愛的人的時候,那是一種怎樣的幸福;每當我們幫助了身邊遇到困難的時候,對於別人的會心一笑,那是一種怎樣的幸福。母親對自己的孩子無私地付出,哪怕一切,在那個過程中,他也許就是最幸福的,我們往往在給予中帶給對方以感動,而我們又是快樂的。給予有時會比被給予更加幸福,因為別人感受到了我們的愛。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他們認定自己有多幸福,就有多幸福。而生活在給予感動與被感動中的人,一定是幸福的。
⑵ 幸福觀的研究性課題的論文
全程指導,需要詳談。
希望可以幫到你,論文要想寫的特別好,拿到高分,最重要的是要把認真兩字要記牢,認真收集資料,列好大綱,根據學校格式寫,論文是我們特長,服務特點:支持支付寶交易,保證你的資金安全。3種服務方式,文章多重審核,保證文章質量。附送抄襲檢測報告,讓你用得放心。修改不限次數,再刁難的老師也能過。
1、論文題目:要求准確、簡練、醒目、新穎。
2、目錄:目錄是論文中主要段落的簡表。(短篇論文不必列目錄)
3、提要:是文章主要內容的摘錄,要求短、精、完整。字數少可幾十字,多不超過三百字為宜。
4、關鍵詞或主題詞:關鍵詞是從論文的題名、提要和正文中選取出來的,是對表述論文的中心內容有實質意義的詞彙。關鍵詞是用作機系統標引論文內容特徵的詞語,便於信息系統匯集,以供讀者檢索。 每篇論文一般選取3-8個詞彙作為關鍵詞,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題詞是經過規范化的詞,在確定主題詞時,要對論文進行主題,依照標引和組配規則轉換成主題詞表中的規范詞語。
5、論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稱前言、序言和導言,用在論文的開頭。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寫出作者意圖,說明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並指出論文寫作的范圍。引言要短小精悍、緊扣主題。
〈2)論文正文:正文是論文的主體,正文應包括論點、論據、 論證過程和結論。主體部分包括以下內容:
a.提出-論點;
b.分析問題-論據和論證;
c.解決問題-論證與步驟;
d.結論。
6、一篇論文的參考文獻是將論文在和寫作中可參考或引證的主要文獻資料,列於論文的末尾。參考文獻應另起一頁,標注方式按《GB7714-87文後參考文獻著錄規則》進行。
中文:標題--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標題--出版物信息
所列參考文獻的要求是:
(1)所列參考文獻應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讀者考證。
(2)所列舉的參考文獻要標明序號、著作或文章的標題、作者、出版物信息。
⑶ 原生家庭與我的幸福觀 論文
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幸福觀。
媽媽的幸福觀很簡單:不需要穿金戴銀,不需要榮華富貴,只要父母身體健康,丈夫事業有成,兒女乖巧,閑來打打毛衣,玩玩撲克,飯前鍋碗瓢盆丁當響,飯後一家人說說笑笑,鄰里和睦——就是媽媽最大的幸福。
爸爸的幸福觀是朴實的:只要父母能夠安度晚年,妻子能夠開開心心,兒女能夠努力學習。看上了新電視,爸爸說很幸福;騎上了摩托車,爸爸說很幸福;用上了行動電話,爸爸也很幸福;甚至,我取得了好成績,爸爸還說很幸福;喝一壺酒,炒幾個菜,爸爸說太幸福了——對於爸爸來說,幸福是那樣的多,那樣的朴實。
同學們的幸福是單純的:父母的一個微笑,老師的一句誇獎,朋友一個羨慕的眼神,都足以讓他們高興一天:攻破了一道難題,解決了朋友之間的糾紛,一次小小的活動,都成了千金難買的幸福!
我的幸福觀是無處不在的:早晨到了學校,朋友把洗好的桌布拿來;上課回答問題正確;下課同學們一起玩耍;回家後吃老爸削的蘋果;聽喜歡的音樂;寫一會兒作業;看一會兒電視——都是很大的幸福呀!
「沒有藍天的深邃,可以有白雲的飄逸;沒有大海的壯闊,可以有小溪的悠然;沒有原野的芬芳,可以有小草的翠綠——生活中沒有旁觀者的席位,我們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光澤、自己的聲音!」
真的,幸福就是這樣簡單,這樣容易得到!朋友,當你明白這些時,你會發現,在不知不覺中,你已經很幸福了!
⑷ 求我的幸福觀論文
大學生幸福觀養成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對產生幸福觀危機無序、混亂的社會消極現象的消除;二是從使人們重新回歸正確的幸福觀。這里所說的「重新回歸正確的幸福觀」,既包含有重新回到原來的幸福觀(前提是原來的幸福觀仍具有合理性),也包括走向新的幸福觀(前提是比原來的道德信仰更具有合理性)。從這雙重意義上,大學生幸福觀培養是復雜而艱巨的。大學生幸福觀培養離不開他們的生活世界,從社會角度看,至少要做好這樣幾個方面的工作。 1.建立道德奉獻與道德回報的社會機制 從對大學生幸福觀危機的根源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建立道德奉獻與道德回報的社會機制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涉及到社會公平和長治久安的大事。如果一個社會一直處在與個人利益相對立和沖突的狀態,時時處處要求個體為其作出犧牲,我們便不得不懷疑這個社會的正當性了。馬克思恩格斯把這種社會稱為「虛假的集體」。現代中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時期的陣痛之中,陣痛中的幸福觀危機的重要根源是善惡因果律的中斷與紊亂。善惡因果律的中斷,導致倫理的合理性與有效性缺乏。現代中國倫理建設的重要突破口,就是重建道德的善惡因果律,由此建立新的正確幸福觀的合理性基礎。 2.確立幸福觀培養在高校德育中的核心地位 幸福觀是世界觀和人生觀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幸福觀是建立在對人的尊重、關心、呵護以及給以人文基礎上的幸福觀,是一種滿足人的合理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全面提高大學生的生活品位,促進大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和人的全面發展的以人為本的幸福觀。「學校的任務不僅僅在於授給學生從事勞動及合乎要求的社會活動所必備的知識,而且也在於給每個人以個人精神生活的幸福。」確立健康的幸福觀,獲得幸福的感受,是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德育觀的重要舉措,也才能真正得到大學生的真正認同。「因為每個人所追求的僅僅是自己的特殊的、對他們說來是同他們的共同利益不相符合的利益(普遍的東西一般說來是一種虛幻的共同體的形式),所以他們認為這種共同利益是『異己的』,是『不依賴』於他們的,也就是說,這仍舊是一種特殊的獨特的『普遍』利益,或者是他們本身應該在這種分離的界限里活動。」對於個人來說,大學生對以維護這種「共同利益」的幸福理想要求的接受要以個人幸福感滿足為基礎。高校德育歸根到底是圍繞人的幸福而展開,「不講多勞多得,不重視物質利益,對少數先進分子可以,對廣大群眾不行,一段時間可以,長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寶貴的,沒有革命精神就沒有革命行動,但是革命是在物質利益的基礎上產生的,如果只講犧牲精神,不講物質利益,那就是唯心論。」 3.實現高校德育要由重幸福觀知識的教育向現實中大學生科學幸福觀培養轉變 每一種幸福觀都代表著一個道德價值體系,它為人們提供一個關於人生行為善惡的最高標准,是對人們的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人格、道德觀念、道德動機的整合,從而將人們的各種關於道德的零散的信念和價值觀念統一起來,形成一個高低有序的道德價值觀系統,成為規范一個人全部人生活動和行為選擇的基本框架,為人生指明了一個奮斗目標和有價值的生活方式。「在馬克思實踐唯物主義視域里,幸福是一種主客觀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基礎即是人的實踐」,而「人的實踐是一種主體客體化與客體主體化的雙向活動……因此任何幸福的獲得不是無條件的,而是有條件的,它離不開追求幸福的『所欲』所指向的對象的刺激或滿足。」作為倫理德性的幸福也是「一種獲得性的人類品質」。亞里多德始終堅持人的倫理德性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後天養成的習慣性的行為實踐,必須「進行現實活動,才能得到這些德性」。我們「做公正的事情才能成為公正的,進行節制才能成為節制的,表現勇敢才能成為勇敢的。」我們要以科學幸福觀為切入點,促進大學生幸福生活方式的養成,從而使高校德育充滿新的活力。 希望可以幫到你 謝謝
⑸ 如何培養幸福觀 2000字論文。
自人猿相揖別以後,人類就一直在苦苦追尋著幸福的真諦。什麼是幸福?如何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這個問題早已成為一個現實的人終其一生不斷思索的難題。東南大學高兆明老師在他的《道德生活論》中系統地對幸福這一范疇進行界定,並闡釋了幸福與高尚的道德生活雙向互動關系,分析了個人幸福的社會條件。我認為,該書中對幸福具體而深刻的闡述對當代青年正確幸福觀的養成具有不可忽略的啟示意義。
一.幸福的真正內涵
《道德生活論》在闡述幸福這一概念時,開宗明義地指出:"幸福是(至)善的主觀體驗。追求(至)善即追求幸福。(至)善的實現即是幸福的實現。""至善就是人生的圓滿,善是通向圓滿之路。"幸福對於個體而言就是人生的某種圓滿,對於人類而言就是社會的某種至善。
"人類在對幸福的永恆追求中進步。人類的一部發展史就是這樣一部對幸福的追求史,就是一部通過對幸福追求而不斷探究人的存在意義、存在方式、存在內容的反思史。這種現實的、活生生的探究史表現在理論形態上,就是幸福思想的發展史,這也即意味著幸福思想的發展史從一個特定側面反映了人類自身的文明進化歷程,揭示了人類自我批判、自我提升、趨向圓滿的求索歷程?quot;在人類思想發展史中,很多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都對幸福作出了自己獨特的理解。"德行即幸福這是人們對幸福最古老的認識之一" 、"道德即幸福"是中西方文化的主導觀點。早在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柏拉圖就明確提出這一觀點。?quot;基督教叔父"之稱的塞涅卡更是反復強調,"快樂不應是追求德性的目的,德性本身就是幸福"。這一觀點認為,道德本身就是幸福,有德就有幸福,失德便無幸福可言,因此,道德高於幸福,道德是幸福的唯一途徑,人一旦到達道德上的完美,幸福便紛至沓來。這一觀點在西方以古希臘的斯多葛派和基督教倫理學為代表。他們認為,幸福不在於感官的快樂,而在於德性,感官的快樂和財富是身外之物,只有靈魂的完善才能得到永恆的快樂。中國的儒家則認為,只有道德修養和踐履,才能成為道德上的聖人,也才能得到至上的幸福與快樂,所謂"仁者無憂","人不堪其憂,回不改其樂。"這種觀點把德性本身當作人生的出發點和歸宿,把幸福當作追求的結果,把精神上尤其是道德上的需要看作是真正的幸福。"德行即幸福強調在幸福中精神升華的意義,弘揚了人的理性、靈魂、精神在人生價值中的作用,這一點是合理的。但將幸福與德行等同,輕視人的現實物資生活,它的邏輯歸宿必然是輕視人的肉體存在,否認人的現實物資生活權利的正當性、善性,在現實生活中難免成為少數統治者奴役人民的精神工具。"這種觀點的極至發展便是禁慾主義的幸福觀?我們乃是因希望而得幸福。"
"幸福即道德"是西方思想傳統的突出特點。古希臘思想集大成者亞里士多德宣稱,"幸福是至善",幸福是心靈合乎完全德行的活動。這種觀點認為,幸福就是道德,人們獲得了幸福,也就是獲得了道德,有幸福的人也就是有道德的人,因而幸福要高於道德,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道德的意義就在於幫助人們實現這一目的。這種傳統的特點就在於把幸福看作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凡有助達到這一目的的才是道德的,幸福主要是人們實現的物質慾望的滿足。這樣觀點往往與利己主義相聯系,從人的"自愛自保","趨利避害"的本性出發,論證追求幸福尤其是個人幸福的合理性。費爾巴哈認為,"一切有生命和愛的生物、一切生存著的和希望生存的生物之最基本的和最原始的活動就是對幸福的追求。人也同其他一切有感覺的生物一樣,他所進行的任何一種意[關志活動,他的任何一種追求也都是對幸福的追求"。"道德的原則就是幸福,而且這種幸福不僅使個人幸福,還要使他人幸福"
⑹ 求一篇關於幸福的議論文
個人由於理想的實現或接近而引起的一種內心滿足。追求幸福是人們的普遍願望,但剝削階級把個人幸福看得高於一切,並把個人幸福建立在被剝削階級的痛苦之上。無產階級則把爭取廣大人民的幸福和實現全人類的解放看作最大的幸福。認為幸福不僅包括物質生活,也包括精神生活;個人幸福依賴集體幸福,集體幸福高於個人幸福;幸福不僅在於享受,而主要在於勞動和創造。
幸福是懷有一顆感恩的心;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一幫值得信賴的朋友和一個充滿希望的明天。細細品味下來覺得頗有幾分道理。一直以來,我只知道幸福是一種感覺什麼樣的感覺我說不清楚,只覺得,感覺幸福的時候一切看起來都是那麼明媚。我想,懷有一顆感恩的心是最最重要的。所以幸福是什麼?是當你看到一捧鮮花的時候,是當你與媽媽聊天的時候,是當你與朋友分享喜悅與成果的時候,是當你看到明天的成績而努力拚搏的時候……我想,幸福,就在你的心中。
幸福是一種感覺,它不取決於人們的生活狀態,而取決於人的心態。所謂知足者常樂就是這個道理。人要學會自我滿足。這里說的自我滿足,不是驕傲自滿,也不是阿Q精神,是對環境的適應。人應該學會改變環境,但更要學會適應環境,要做到這兩樣都有不容易,這是人生存的能力。你不可能是世界上最幸運的人,但是你也不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也就可以了。人應該有理想、有願望,有生活的目標。慾望和願望是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人對客觀世界的強烈要求,而後者是人主觀世界的一種目標。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應該克制,不能放縱。品質高尚的人,不一定沒有慾望,而是能剋制慾望。從能剋制慾望到無欲,這是一個過程,是一個修養品德的過程。無欲則剛,是修養到了一定的程度。在生活上可以不滿足現狀,但必須通過自己的勞動、合法的手段去獲取。
什麼是幸福呢?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應該是幸福的。願望實現了,應該是幸福的。一個人在田裡勞動,滿頭大汗,可是他覺得很幸福,他就是幸福的;另一個人在花園里散步,可是他覺得自己很不幸福,他就是不幸福的。其實,你覺得你幸福你就是幸福的,幸福與不幸福都在你自己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