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賽羅主題
① 舉三個奧賽羅的主題!!並分別論述下···謝謝
嫉妒/愛情/種族.
② 麥克白的主題是什麼
《麥克白》中的重要主題是當野心超越道德束縛是所造成的毀滅與破壞。
一、作品簡介
《麥克白》(Macbeth)是莎士比亞最短的悲劇,也是他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常被認為是他悲劇中最為陰暗、最富震撼力的作品。故事的地點設在蘇格蘭,並以戲劇的方式、通過心理作用、政治爭斗的方式觀察了追逐權勢而背信棄義的邪惡。它大致根據蘇格蘭哲學家赫克托·波伊斯的《蘇格蘭國王麥克白》而寫成。
戲劇講述了勇敢的蘇格蘭將軍麥克白從三女巫得到預言,稱他某日會成為蘇格蘭國王。出於野心和妻子的慫恿,麥克白暗殺了國王鄧肯,自立為王。在自責與幻想的折磨下,他很快墮落成為一名暴君,不得不通過持續的狠手來保護自己,打壓敵意與猜忌。大屠殺與內戰使得馬克白與他的夫人變得自大、瘋狂,直至二人最後的滅亡。舞台上,因麥克白夫人的情緒起伏多變,很多人都認為那是最難演的女性角色之一。
二、主題思想
《麥克白》中的重要主題是當野心超越道德束縛是所造成的毀滅與破壞。麥克白是位勇敢的將軍,自身並沒有犯罪傾向,但他野心勃勃,渴望權勢。他棄絕了自己的理性判斷,殺死了鄧肯王,陷入了內疚與偏執當中。在戲劇的末尾,他開始狂妄地自誇。麥克白夫人在追逐目標上更為執著,但對自己離經叛道所造成的愧疚則更加無能為力。作為莎士比亞戲劇中最強悍的女性角色,她慫恿丈夫將鄧肯無情地殺死,並在此之後要他堅強起來,但最終因自己良心的譴責而變得瘋狂。每一出劇中都有女巫預言,後者驅動二人施行強暴。戲劇所表明的一個問題是當某人決定使用暴力來獲取權勢時,情況會變得騎虎難下。麥克白發現王位總是處在威脅之中——如來自班柯、弗里恩斯、麥克德夫的威脅——對此,他決定使用暴力來鏟除異己。
背叛與權力欲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也是本劇的一大主題。麥克白背叛了他的國王鄧肯、朋友班柯;二人皆被麥克白刺殺而死。此外,因前任考特爵士背叛國王被處死,麥克白得以繼承其爵位;後來作為考特爵士的麥克白卻又背叛國王且把他殺死。
三、作者簡介
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3日 --- 1616年4月23日),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傑出的思想家、作家、戲劇家,詩人。1564年出生於一個富商家庭。他曾經在「文法學校」讀書,後因父親破產,中途輟學。21歲時到倫敦劇院工作,很快就登台演戲,並開始創作劇本和詩歌。他創作的大部分是詩劇,主要作品有《李爾王》、《哈姆雷特》、《奧賽羅》、《羅密歐與朱麗葉》、《威尼斯商人》等。他的作品是人文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1590~1600年的伊麗莎白中央主權尚屬鞏固,王室跟工商業者及新貴族的暫時聯盟尚在發展,1588年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後國勢大振。這使作者對生活充滿樂觀主義情緒,相信人文主義思想可以實現。這時期所寫的歷史劇和喜劇都表現出明朗、樂觀的風格。
③ 奧賽羅的作品背景
劇情大致是:在與土耳其人作戰後,人們向奧賽羅歡呼勝利。陰險的旗官伊阿古因為沒有被奧賽羅選為副將而懷根在心。他在慶祝勝利的酒宴上用激將法灌醉了副將卡西奧,挑起了一場械鬥,導致奧賽羅解除了卡西奧的職務。伊阿古沒有滿足,他鼓動卡西奧請求奧塞羅的妻子苔絲德蒙娜為其說情,並利用苔絲德蒙娜失落的一方手帕做偽證,揭發她與卡西奧之間所謂姦情。隨後他又製造種種假象,致使奧賽羅陷入圈套,喪失了理性,殺死了無辜的苔絲德蒙娜。最後伊阿古的妻子愛米麗婭挺身揭發了她丈夫的陰謀,奧賽羅才如大夢初醒,追悔無及,最後在愛妻身邊拔刀結束了自己英雄的一生。
在這部歌劇中,威爾第以豐富的音樂形象展現了莎士比亞原著里壯麗動人的故事。《奧賽羅》集中體現了威爾第幾十年的歌劇創作經驗,他吸取了瓦格納音樂劇的某些創作手法,更加註意發揮樂隊的表現功能,使音樂語言與劇情結合得更緊密,從而加強了歌唱的戲劇性。同時,旋律刻劃與中期作品相比,更見深刻而富於情感。
威爾第很早就開始傾心於威廉·莎士比亞的戲劇,1865年時,威爾第曾將麥克白改編成歌劇,但當時的首演並不成功,於是他的「威廉·莎士比亞情節」就一直保留在心裡。當轟動世界的阿伊達(1871)問世後多年,威爾第令人驚訝的暫停寫作歌劇,這期間他雖然不間斷的寫了一些其他形式的音樂作品(1871年,威爾第為義大利愛國詩人馬佐尼的逝世譜寫著名的《安魂曲》),但主要是在為他的下一部歌劇做准備。
結束了超級華麗的《阿伊達》,威爾第開始思考他的下一步,要如何打破他在《阿伊達》中創造的高度,這時他想到了威廉·莎士比亞的「Otello」,毫無疑問那部戲劇中極度悲痛、赤裸裸的對於人心的描寫將是一個艱巨的挑戰。1880年,威爾第找到了他一直以來的合作者——19世紀著名的詩人博依託,請他寫作《奧塞羅》的歌劇腳本。博依託將莎翁戲劇中文藝復興時代(Raissance Age)的精神融合進在十九世紀興盛的浪漫主義(Romantic Age)精神中。浪漫主義時期,對於那些「黑色」浪漫英雄的崇拜可謂達到了頂峰,不再像文藝復興時期那樣僅僅探討人的內心世界與外錶行為之間的差距,而是更直接的關注人的本質,認為人性本惡,在《奧塞羅》中「依阿戈」(Iago)這一角色堪稱典型,博依託甚至曾想用「依阿戈」這個名字來命名這部歌劇。如果說在其後博依託為威爾第的法爾斯塔夫所創作的法爾斯塔夫身上有著永遠否定人類真善美的惡魔的影子,那麼《奧塞羅》中的依阿戈則更象是惡魔在人間的化身,其一曲「信經」(credo)是那麼赤裸裸的,完全沒有了威廉·莎士比亞戲劇中遮遮掩掩的虛偽,充分反映出兩個時代對於人物的不同看法。
在博依託巧妙改編威廉·莎士比亞原作的基礎上,威爾第將威廉·莎士比亞的詩意和人物轉譯成極富天才的音樂。作品中沒有瓦格納的成分,幾乎沒有什麼分曲,也沒有主導動機。人聲與樂隊間的平衡得到出色的處理,樂隊始終存在,並以最節約的方式產生出最深刻的效果。
威爾第的《奧塞羅》刪去了莎翁原著中的第一幕,以其第二幕第一景暴風雨場面開始歌劇,狂亂不規則的音樂象徵著奧塞羅暴烈的個性,而原著第一幕中的一些細節都安排在後來的幾首二重唱中。威爾第只為劇中的主要角色寫獨唱曲,這樣即可突出其重要性,又將他們的內心世界表達清楚,而戲劇性沖突則靠重唱及聲部對位來表現。如第二幕花園中的重唱,三種不同風格的曲調暗示了黛絲德蒙娜、奧塞羅和伊阿古之間悲劇性的沖突。之後的四重唱氣氛更加激烈,出現了三層交叉的沖突,互相不知道心意的奧塞羅與黛絲德蒙娜,以及他們與暗地裡謀劃陰謀的伊阿古,為了黛絲德蒙娜的手帕與丈夫發生爭執的女僕愛米利婭,四個人之間隱含的危機在舞台上呈現出尖銳的諷刺意味。威爾第為幾個主要角色寫了代表他們各自個性的音樂,當中只有奧塞羅的音樂會轉變,當他落入伊阿古為他所設的陷阱時,他唱起了代表伊阿古的迴旋式旋律,而當他懷疑妻子不忠時則用屬於黛絲德蒙娜的旋律來諷刺她,這種角色之間的音樂借用暗示出人物性格的復雜化。另外,威爾第安排了兩個音樂動機來串聯起整個悲劇性的劇情,第一幕預示混亂與陰謀的「飲酒歌」以及第四幕黛絲德蒙娜所唱得預示悲劇結尾的「楊柳歌」。
整部歌劇音樂的發展象徵著奧塞羅人格的轉變。一開始,他以高貴勇敢的英雄姿態出現,但暴風雨的主題預示了他個性中的暴烈,接著伊阿古設計陷害他,他的內心從懷疑到震怒到殺機浮現,音樂也不斷地從平靜到狂亂。其中分化出一對矛盾,就是奧塞羅對於妻子的信任,代表伊阿古的迴旋式旋律充斥著詭異邪惡的感覺,整個信與不信的過程中反復出現這種旋律,最後由奧塞羅唱出,暗示著他已徹底受伊阿古的控制,對妻子的感情由愛至恨。從恨中引發出的便是死亡的主題,愛情的動機伴隨著奧塞羅的幸福平靜與快樂,懷疑的動機則使他受著嫉妒的折磨,痛苦、狂暴,進而出現殺人的動機,這時音樂層層交織達到了高潮,然後一個回落,矛盾的出現了悔恨的主題及愛情的動機,緊接著重復殺人的動機,代表了奧塞羅精神上最終的崩潰,這個看似能夠征服一切的英雄選擇了自殺來結束他悲慘的命運。
這部歌劇1887年2月5日於蘭斯卡拉歌劇院的首演轟動了全城,民眾聚集在一起久久不肯離開,他們口中高呼著:「威爾第萬歲」。也確實,威爾第用這部歌劇史上最偉大的傑作之一《奧塞羅》打破了他在《阿依達》之後長久的沉默。
④ 求奧賽羅簡介
內容簡介
黑臉的摩爾人奧賽羅是威尼斯城邦僱傭的一個將軍,受種族限制而顯得地位卑微的他愛上了貴族元老院元老勃羅班修聰明、美麗、大方的女兒苔絲狄蒙娜,明知婚事將不被允許,他們瞞著父母秘密結婚。
作為統帥的奧賽羅有一個看起來很忠勇的旗官伊阿古,他嫉妒奧賽羅提拔了卡西奧任副將而未關注自己,同時他也覬覦苔絲狄蒙娜的美貌,從而嫉妒奧賽羅娶妻成功。
這個外表忠厚、內心姦猾的小人伊阿古,想方設法製造令奧賽羅誤以為卡西奧與其妻子苔絲狄蒙娜私通的假象和證據,讓已經被伊阿古讒陷之言所引起的妒恨迷惑了心智的奧賽羅看到。破壞奧賽羅和苔絲狄蒙娜幸福婚姻,成為伊阿古最大的滿足。
於是他想盡辦法利用暗戀苔絲狄蒙娜的小貴族羅德里戈的急迫以及自己的妻子艾米利亞不明就裡,苔絲狄蒙娜不貞的「證據」被奧賽羅信以為真,他任「懷疑」這種毒葯在心間像硫黃一樣燃燒,把伊阿古所提供的「間接證據」鏈條之間的斷裂帶用自己的聯想填補並發酵、放大。
最後妒恨令他幾近發瘋。在新婚的床上,親手掐死了忠貞而單純的妻子苔絲狄蒙娜。但當伊阿古的妻子揭穿這一謊言與騙局的時候,奧賽羅如夢初醒,拔劍自刎。
(4)奧賽羅主題擴展閱讀
奧賽羅(Othello)》是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一,是莎士比亞大約於1603年所寫作的。目前所知這出戲最早於1604年11月1日在倫敦的Whitehall Palace首演。
奧賽羅是威尼斯公國一員勇將。他與元老的女兒苔絲狄夢娜相愛。因為兩人年紀相差太多,婚事未被准許。兩人只好私下成婚。奧賽羅手下有一個陰險的旗官伊阿古,一心想除掉奧賽羅。他先是向元老告密,不料卻促成了兩人的婚事。
他又挑撥奧賽羅與苔絲狄夢娜的感情,說另一名副將凱西奧與苔絲狄夢娜關系不同尋常,並偽造了所謂定情信物等。奧賽羅信以為真,在憤怒中掐死了自己的妻子。當他得知真相後,悔恨之餘拔劍自刎,倒在了苔絲狄夢娜身邊。
《奧賽羅》向人們展示了摩爾人奧賽羅、高貴的苔絲狄蒙娜、戀人伊阿古、天性善良的凱西奧、思量的羅多維科等一系列鮮明的人物形象。他們鮮明的程度就像圖畫中人物所穿的不同顏色的服裝一樣。他們的性格各異,即便不去想像他們的行動和情感,他們的容貌仍然能夠顯示在讀者眼前。
⑤ 莎士比亞的《奧瑟羅》
《奧賽羅》是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一,是莎士比亞大約於1603年所寫作的。目前所知這出戲最早於1604年11月1日在倫敦的 WhitehallPalace首演。《奧賽羅》是多主題的作品,其中包括:愛情與嫉妒的主題、輕信與背信的主題、異族通婚的主題等等。關於《奧賽羅》一劇的評論,據知早在十七世紀下半葉,英國就有人熱情肯定此劇:「從詩行與劇情,特別是從劇情來看,它是一出很好的戲」,主要人物「描繪得好」;「誘惑的場面」卓越地顯示了伊阿古惡人的「癖性」……對於主角奧賽羅的看法通常有兩種:他是位堅強博大和靈魂高尚的英雄;其所以殺害愛妻,只是由於輕信,尤其是奸讒者伊阿古過於狡猾所致;另一種是奧賽羅並不那麼高尚,而是個自我意識很強和性格有缺陷的人;他是急急不能待地就聽信了伊阿古,責任在他本人。
⑥ 莎士比亞四大悲劇的主題各是什麼啊
《哈姆雷特》(1601)是莎士比亞最重要的作品,這部悲劇就其表現的社會內容和哲學內涵來說都是最豐富的。它以精湛的藝術形式,博大的思想內容表現出主人公人文主義理想的幻滅,反映了作者對人生價值和意義的探索。早在12世紀就流傳著丹麥王子為父報仇的故事,英法兩國的劇作家都據其情節寫過中世紀的血親復仇為中心的劇本。1601年,莎士比亞將其改編成一部深刻反映時代面貌、具有激烈矛盾沖突的傑出悲劇,使這一復仇故事有了廣泛的社會意義。
年輕的主人公丹麥王子哈姆雷特是一個有理想、有魄力、好思索的人文主義者,是個誠實、坦率、正派、道德高尚的人。他結束求學生涯回國時發現,他的祖國已變成成了黑暗的牢獄,父親已被叔父克勞狄斯害死,克勞狄斯還娶了哈姆雷特的寡母,篡奪了王位。父親的亡魂出現,要求他復仇。哈姆雷特決心殺死奸王但又顧慮重重,他報仇的願望逐漸轉變成為一種社會責任心:應當改變這個充滿犯罪、不仁不義、謊話和虛偽的世界。而要完成這一重整乾坤的神聖使命,哈姆雷特深感自己無法勝任,反之,要同惡勢力妥協, 他又深惡痛絕。 這一切使哈姆雷特陷入猶豫、憂郁、和痛苦的自我分析之中。在他下決心動手除去奸王時,不幸誤殺了戀人娥菲麗婭的父親、媚上的御前大臣波洛涅斯。傷心的娥菲麗婭因此喪失了理智,溺死河中。娥菲麗婭的哥哥雷歐提斯要為父親和妹妹報仇,在奸王陰謀安排的決斗中用塗了毒葯的劍刺中了哈姆雷特,哈姆雷特的母親也誤飲奸王為哈姆雷特准備的毒酒斃命。哈姆雷特在臨死前奮力刺死了奸王,但他改變現實的宏偉理想卻沒以能實現。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精心塑造的人文主義者的形象,他對人自身、對人類的明天滿懷熱愛和信心,在他看來人是「了不得的傑作」,具有「高貴的理性」、「偉大的力量」,有著無比的智慧,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人文主義教育使他胸懷遠大抱負,但突破其來的巨變,使他遭受了那樣多的不增,他無憂無慮、明朗爽快的性格發生了變化。父死母嫁,姦邪當道,國內一片烏煙瘴氣。他渴望用進步的人文主義思想改造社會,卻又覺重任難當,難以施為。躊躇難決之下,他苦思焦慮,性格一變而為憂慮沉悶,更因復仇的證據不足,一時也找不復仇的時機,無法貿然行動,這使得他優柔寡斷,拖延遲疑, 戲中大段沉痛的、強烈自責的獨白, 反映了他痛苦、矛盾的心境。表面上看,他令人惋惜地放過了一次次行動的機會,實際上這正是敵我力量懸殊,人文主義理想難以實現的悲劇性反映。從第三幕起,他憂郁的心情開始得到克服,崇高的理想與責任感,使他意識到必須以行動來抗爭不合理的命運,於是他雷厲風行地採取了一系列復仇措施,從採取演戲的方法從實奸王的罪行到改寫密信,破壞了奸王把他放逐到英國,然後借刀殺人的陰謀,最終刺殺奸王,把國事托給他志同道合的密友,這無不表現了他的機智勇敢、鎮定縝密以及超人的智慧。莎士比亞恰如其分地描寫了哈姆雷特性格的變化與發展。
悲劇《奧賽羅》(1604)同樣反映了文藝復興時期深刻的社會矛盾。在威尼斯,黑皮膚的摩爾人大將奧賽羅和貴州小姐苔絲狄蒙娜相愛而結婚,遭到貴族們的反對。威尼斯大公派戰功赫赫的奧賽羅去抵禦土耳其人入侵,故對婚事不加干涉。偽善、狡詐而又陰險的旗官伊阿古因奧賽羅未任命他為副將懷恨在心,為了報復,他巧使詭計誣陷苔絲狄蒙娜不貞。輕信他人而又嫉惡如仇的奧賽羅陷入極大的悲憤與絕望中,妒火中燒,他親手扼死了無辜的苔絲狄蒙娜,還以為做了一件正義的事。伊阿古的妻子當場揭發了真相,奧賽羅悔恨萬分,為了懲罰自己鑄下的大錯,揮劍自殺身亡。
奧賽羅其實是作者所肯定和同情的人物,他坦率、公正、誠信,但性格中存在著致使的點。他輕信虛假的表面現象,讓感情左右理智,以至他和苔絲狄蒙娜的愛情雖戰勝了種族的偏見,卻未能躲過極端主義者的暗箭,釀成悲劇結局。劇中的伊阿古是一個極端生活利已主義者的形象,為了個人私慾,使盡了卑鄙毒辣的手段。他的生活信條是「既不是為了感情,也不是為了義務,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他設盡圈套去暗害別人,最後受到了正義的懲罰。
《李爾王》(1605)取材於古代英國的歷史傳說:年老昏聵的李爾王把王國分給了虛偽的大女兒里根、二女兒貢納莉,卻把誠實率直不會取悅父王的小女兒考迪麗霞驅逐到國外。李爾自己僅保留國王的尊號和一百名侍從,准備輪流住在兩個女兒家中安享晚年。誰料兩個大女兒達到目的後卻原形畢露,把老父趕出家門,李爾王飽受顛沛流離之苦。在一個雷電交加的暴風雨之夜,被逼瘋癲的李爾王奔向曠野,對蒼天呼喊著自己的悲憤與無奈。李爾王在狂風暴雨下的大段對天獨白, 在為我們展現了一個痛苦心靈的同時, 也揭示了這個曾被權利異化的君王的人性覺醒過程。小女兒得知李爾王的遭遇,起兵討伐兩個姐姐,不幸失被殺,李爾王也在悲痛瘋癲中死去。莎士比亞站在人文主義者的立場,通過王室家族的內亂和李爾王傳動的大起大落,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偽善的人倫關系,肯定了同情、博愛的道德原則。
《麥克白》(1605)是莎士比亞戲劇中心理描寫的佳作。蘇格蘭大將麥克白從戰場上凱旋而歸,途中聽信女巫他能當國王的預言, 在野心驅使與其妻的慫恿下, 趁國王鄧肯到家中作客之機,弒君篡位,最終落得眾叛新離、兵敗被殺的下場;他的妻子也因精神分裂而死。全劇彌漫著一種陰鷙可怕的氣氛。莎士比亞通過對曾經屢建奇勛的英雄麥克白變成一個殘忍暴君的過程的描述,批判了野心對良知的侵蝕作用。由於女巫的蠱惑和夫人的影響,不乏善良本性的麥克白想干一番大事業的雄心蛻變成野心,而野心實現又導致了一連串新的犯罪,結果是倒行逆施,必然死亡。在迷信、罪惡、恐怖的氛圍里,作者不時讓他筆下的罪人深思、反省、剖析內心,麥克白夫婦弒君前後的心理變化顯得層次分明,這就更加增大了悲劇的深度。
以上四部劇作被稱做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在這些劇作中,莎士比亞看到了正在興起的資本主義社會關系的內在矛盾,抨擊資本主義利益原則的邪惡性質,展現出階級壓迫給廣大勞動人民帶來的痛苦。但他把社會斗爭歸結於抽象的善惡好壞的道德問題,僅僅看到思想的力量,個人的作用,而忽視了人民大眾,因此在冷酷的、充滿罪惡的社會面前,單槍匹馬的個人主義英雄往往被碰得頭破血流,悲觀、茫然、幻滅, 陷入不可解脫的內心矛盾與悲劇結局。 在悲劇終場時,沒有一個主人公能逃脫死亡的命運,以至後人把莎劇結束的第五幕稱之為「死床」。但玉石俱焚的可怕結局,又表明了劇作家對人類世界的希望:傑出之士死了,為個人利益使盡花招的野心家也難逃死亡的命運,但正義卻贏得了道義上的勝利, 正義和美德百世流芳, 邪惡卻為人唾棄,遺臭萬年,重整河山仍期待著後來的英雄。
⑦ 莎士比亞寫的《奧瑟羅》的創作特色是什麼
《奧賽羅》向我們展示了摩爾人奧賽羅、高貴的苔絲狄蒙娜、戀人伊阿古、天性善良的凱西奧、思量的羅多維科等一系列鮮明的人物形象。他們鮮明的程度就像圖畫中人物所穿的不同顏色的服裝一樣。他們的性格各異,即便不去想像他們的行動和情感,他們的容貌仍然能夠顯示在讀者眼前。
《奧賽羅》是多主題的作品,其中包括:愛情與嫉妒的主題、《奧賽羅》還包括輕信與背信的主題、異族通婚的主題等等。關於《奧賽羅》一劇的評論,據知早在十七世紀下半葉,英國就有人熱情肯定此劇:「從詩行與劇情,特別是從劇情來看,它是一出很好的戲」,主要人物「描繪得好」;「誘惑的場面」卓越地顯示了伊阿古惡人的「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