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心理學論文
A. 性心理學論文
福大的?
B. 求一篇以「兩性心理學研究的應用價值」為題的論文。無其他要求,字數不用太多。500左右就OK了,
^_^親,說實話,能完全滿足你的需求的論文,估計很難找,除非你運氣好,碰到一個剛好有的人,並且他願意給你(一般自己寫的東西都不太願意給別人的)。
我建議:你自己在 知網 或 萬方 上搜索,搜你想要的資料,比如搜主題「兩性心理學」
搜到之後,自己整理一下;
如果搜到的資料你下載不了的話,我可以幫你!見我的名字!
C. 心理學論文1500字左右
大學生人際關繫心理分析
摘要: 馬克思曾說過:「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正如大學生的人際關系,可以從大學生的整體來研究他們存在的種種問題,但是相對於大學生個體的心理健康而言,他們對人際關系有不同的觀念與看法,影響人際交往的主要有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從心理健康的角度分析,影響人際交往障礙的主要原因有認知因素、情感因素和經濟因素,要解決這些障礙,就要從這幾個因素分析,另闢奚徑,,不僅有賴於教育觀念的轉變,更依賴於教育教學活動模式的變革。還要加強人際關系的理論學習,轉變觀念;注重人際交往的技能培養,重塑個性。良好的人際關系不僅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社會適應能力的重要指標,也是其今後事業發展與人生幸福的基石。
【關鍵詞】:大學生 人際交往 人際關系 心理
一、人際關系的定義
社會學將人際關系定義為人們在生產或生活活動過程中所建立的一種社會關系。心理學將人際關系定義為人與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聯系。中文常指人與人交往關系的總稱,也被稱為「人際交往」,包括親屬關系、朋友關系、學友(同學)關系、師生關系、僱傭關系、戰友關系、同事及領導與被領導關系等。
人際關系有不同的定義,最具代表性的有:
1.人與人之間相互認知,因而產生的吸引或排拒,合作或競爭,領導或服從等關系。
2.指在某一段時間里與某人經常保持的社會接觸。
3.人與人之間,相互交往的過程,藉由思想,感情,行為表現的相互交流,而產生的互動關系。
4.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互動關系,更廣義的人際關系包含文化制度模式與過程方面亦是社會關系。
5.人際關系可說是人與人之間,在一段過程中,彼此藉由思想、感情、行為所表現
的吸引、排拒、合作、競爭、領導、服從等互動之關系,廣義的說亦包含文化制
度模式與社會關系。
6.人際關系是人與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聯系。
3/10
二、人際交往過程中的心理效應
1、首因效應
在人際交往活動中,我們會很重視開始接觸到的信息(包括容貌、語言、神態等),至於後面的信息就顯的不是那麼重要了,這種心理稱之為首因效應。首因效應啟迪我們一方面要給他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另一方面又要在以後的交往中糾正對他人第一印象的不全面的認識。
2、近因效應
近因效應,是指最近一次交往的印象對我們的認識所產生的影響。最近一次交往留下的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印象。一般而言,熟人之間的交往近因效應會發揮較大的作用,因此我們平時應該注意給人留下良好的最近印象。
3、光環效應
又稱暈輪效應,是指在交往的過程中,我們往往會從對方的某個優點而泛化到其他有關的方面,由不全面的信息而形成完整的印象。光環效應往往對戀愛的雙方起更明顯的作用,正所謂情人眼裡出西施。
4、投射效應
投射效應是指在交往的過程中,我們總是假使他人和自己有相同的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從而形成對他人的印象。有時候,我們對他人的猜測,無形中透露的正是自己。所以,我們不要瞎猜別人的壞處,不要那麼小心眼,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5、刻板效應
刻板效應是社會上對於某一類事物或人物的一種比較固定、概括而籠統的看法。在人際交往中,我們有時會把對某一類人物的整體看法強加到該類的每一個個體上而忽視了個體特徵。刻板效應有利於總體評價,但對個體評價會產生偏差。比如,農村來的同學認為城市來的同學見識廣,而城市來的同學認為農村來的同學見識狹隘。
4/10
三、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原則
1、尊重原則
尊重包括兩個方面:自尊和尊重他人。自尊就是在各種場合都要尊重自己,維護自己的尊嚴,不要自暴自棄。尊重他人就是要尊重別人的生活習慣、興趣愛好、人格和價值。只有尊重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2、真誠原則
只有誠以待人,胸無城府,才能產生感情的共鳴,才能收獲真正的友誼。沒有人會喜歡虛情假意,多少誇誇其談都會敗下陣來。
3、寬容原則
在人際交往中,難免會產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甚至產生一些矛盾沖突。這時候我們就要學會寬容別人,不斤斤計較,正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先犯我,禮讓三分。不要因為一些小事而陷入人際糾紛,這樣我們會浪費很多時間,同時也變得很自私自利變得很渺小。
4、互利合作原則
互利是指雙方在滿足對方需要的同時,又能得到對方的報答。人際交往永遠是雙向選擇,雙向互動。你來我往交往才能長久。在交往的過程中,雙方應互相關心、互相愛護,既要考慮雙方的共同利益,又要深化感情。
5、理解原則
理解是成功的人際交往的必要前提。理解就是我們能真正的了解對方的處境、心情、好惡、需要等,並能設心處地的關心對方。有道是「千金易得,知己難求」,人海茫茫,知音可貴啊!善解人意的人,永遠受人歡迎。
6、平等原則
與人交往應做到一視同仁,不要愛富嫌貧,不能因為家庭背景、地位職權等方面原因而對人另眼相看。
希望能幫到你,望採納,謝謝
D. 關於九型性格心理學的論文
性格類型介紹——六種分類
現實型
現實型的人喜歡戶外、機械以及體育類的活動或職業。喜歡與「物」打交道而不喜歡與「人」打交道,喜歡製造、修理東西。喜歡操作設備和機器,喜歡看到有形的東西。有毅力、勤勉,缺乏創造性和原創性。喜歡用熟悉的方法做事並建立固定模式,考慮問題往往比較絕對。喜歡模稜兩可,不喜歡抽象理論和哲學思辨。是個傳統、保守的人,缺乏良好的人際關系和言語溝通技巧。當成為別人矚目中心時會感到不自在,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情感。別人認為他比較靦腆害羞,但是絕大多數現實主義著都秉承著實事求是的生活和工作作風.
探索型
探索型的人好奇心強,好問問題。必須了解、解釋和預測身邊發生的事。有科學探索的熱情。對於非科學、過於簡單或超自然的解釋,多持否定和批判的態度。對於喜歡做的事能夠全神貫注,心無旁騖。獨立自主並喜歡單槍匹馬做事。不喜歡管人也不喜歡被管,喜歡從理論和思辨的角度看問題。喜歡解決抽象、含糊的問題,具有創造性,常有新鮮創意,往往難以接受傳統價值觀。逃避那種高度結構化、束縛性強的環境。處理事情按部就班、精確且有條理,對於自己的智力很有信心。在社交場合常會感到困窘,缺乏領導能力和說服技巧。在人際關系方面拘謹、刻板。不太善於表達情感,可能給人不太友善的感覺,探索型應該更加註重自身的發展與創新精神.
藝術型
藝術型的人有創造力、善表達、有原則、天真、有個性。喜歡與眾不同並努力做個卓絕出眾的人。不喜歡從事笨重的體力活動,不喜歡高度規范化和程序化的任務。喜歡通過藝術作品表現事物,表現自我,希望得到眾人的關注和贊賞,對於批評很敏感。在衣著、言行舉止上傾向於無拘無束、不循傳統。喜歡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工作,處事比較沖動。非常重視美及審美的品味,比較情緒化且心思復雜。喜歡抽象的工作及非結構化的環境。尋求別人的接納和贊美,覺得親密的人際關系有壓力而避免之。主要通過藝術間接與別人交流以彌補疏離感,常常自我省思,思想天馬行空,無拘無束,擁有強大的發散性思維.
社會型
社會型的人友善、熱心、外向、合作。喜歡與人為伍。能洞察別人的情感和問題。喜歡扮演幫助別人的角色,如教師、顧問。喜歡表達自己並在人群中具有說服力,喜歡當焦點人物並樂於處在團體的中心位置。對於生活及與人相處都很敏感、理想化和謹慎。喜歡哲學問題,如人生、宗教及道德倫理問題。不喜歡從事與機器或資料有關的工作,或是結構嚴密、重復性的工作。和別人相處融洽並能自然地表達情感,待人處事圓滑,給別人以仁慈、樂於助人的印象,如果能夠得到社會的認可將對國傢具有重大的貢獻.
管理型
管理型的人外向、自省、有說服力、樂觀。喜歡有膽略的活動,敢於冒險。支配欲強,對管理和領導工作感興趣。通常喜歡追求權力、財富、地位。善於辭令,總是力求使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具有勸說、調配人的才能。自認為很受他人歡迎,缺乏從事細致工作的耐心。不喜歡那些需要長期智力活動的工作,管理型的人頭腦清楚,思維敏捷.是可靠的生活和社會的保障.
常規型
常規型的人做事一板一眼、固執、腳踏實地,喜歡做抄寫、計算等遵守固定程序的活動,是個可信賴、有效率且盡責的人。依賴團體和組織已獲得安全感並努力成為好成員,在大型機構中從事一般性工作就感到滿足,不尋求擔任領導職務。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事時,會感到很自在。不習慣自己對事情作判斷和決策,因而不喜歡模稜兩可的指示,希望精確了解到底要求自己做什麼,對於明確規定的任務可以很好完成。傾向於保守和遵循傳統,習慣於服從、執行上級命令。喜歡在令人愉快的室內環境工作,重視物質享受及財物。有自製力並有節制地表達自己的情感,避免緊張的人際關系,喜歡自然的人際關系。在熟識的人群中才會自在。喜歡有計劃的做事,不喜歡打破慣例,不喜歡從事笨重的體力勞動,此類型基本上按照社會規律生活.
美國職業指導專家霍蘭德認為,每個人都是這六種類型的不同組合,只是佔主導地位的類型不同。而每一種職業的工作環境也是由六種不同的工作條件所組成,其中有一種佔主導地位。一個人的職業是否成功,是否穩定,是否稱心如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個性類型和工作條件之間的適應情況.
E. 心理學論文範文 1500字
大學生人際關繫心理分析
摘要: 馬克思曾說過:「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正如大學生的人際關系,可以從大學生的整體來研究他們存在的種種問題,但是相對於大學生個體的心理健康而言,他們對人際關系有不同的觀念與看法,影響人際交往的主要有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從心理健康的角度分析,影響人際交往障礙的主要原因有認知因素、情感因素和經濟因素,要解決這些障礙,就要從這幾個因素分析,另闢奚徑,,不僅有賴於教育觀念的轉變,更依賴於教育教學活動模式的變革。還要加強人際關系的理論學習,轉變觀念;注重人際交往的技能培養,重塑個性。良好的人際關系不僅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社會適應能力的重要指標,也是其今後事業發展與人生幸福的基石。
【關鍵詞】:大學生 人際交往 人際關系 心理
一、人際關系的定義
社會學將人際關系定義為人們在生產或生活活動過程中所建立的一種社會關系。心理學將人際關系定義為人與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聯系。中文常指人與人交往關系的總稱,也被稱為「人際交往」,包括親屬關系、朋友關系、學友(同學)關系、師生關系、僱傭關系、戰友關系、同事及領導與被領導關系等。
人際關系有不同的定義,最具代表性的有:
1.人與人之間相互認知,因而產生的吸引或排拒,合作或競爭,領導或服從等關系。
2.指在某一段時間里與某人經常保持的社會接觸。
3.人與人之間,相互交往的過程,藉由思想,感情,行為表現的相互交流,而產生的互動關系。
4.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互動關系,更廣義的人際關系包含文化制度模式與過程方面亦是社會關系。
5.人際關系可說是人與人之間,在一段過程中,彼此藉由思想、感情、行為所表現
的吸引、排拒、合作、競爭、領導、服從等互動之關系,廣義的說亦包含文化制
度模式與社會關系。
6.人際關系是人與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聯系。
3/10
二、人際交往過程中的心理效應
1、首因效應
在人際交往活動中,我們會很重視開始接觸到的信息(包括容貌、語言、神態等),至於後面的信息就顯的不是那麼重要了,這種心理稱之為首因效應。首因效應啟迪我們一方面要給他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另一方面又要在以後的交往中糾正對他人第一印象的不全面的認識。
2、近因效應
近因效應,是指最近一次交往的印象對我們的認識所產生的影響。最近一次交往留下的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印象。一般而言,熟人之間的交往近因效應會發揮較大的作用,因此我們平時應該注意給人留下良好的最近印象。
3、光環效應
又稱暈輪效應,是指在交往的過程中,我們往往會從對方的某個優點而泛化到其他有關的方面,由不全面的信息而形成完整的印象。光環效應往往對戀愛的雙方起更明顯的作用,正所謂情人眼裡出西施。
4、投射效應
投射效應是指在交往的過程中,我們總是假使他人和自己有相同的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從而形成對他人的印象。有時候,我們對他人的猜測,無形中透露的正是自己。所以,我們不要瞎猜別人的壞處,不要那麼小心眼,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5、刻板效應
刻板效應是社會上對於某一類事物或人物的一種比較固定、概括而籠統的看法。在人際交往中,我們有時會把對某一類人物的整體看法強加到該類的每一個個體上而忽視了個體特徵。刻板效應有利於總體評價,但對個體評價會產生偏差。比如,農村來的同學認為城市來的同學見識廣,而城市來的同學認為農村來的同學見識狹隘。
4/10
三、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原則
1、尊重原則
尊重包括兩個方面:自尊和尊重他人。自尊就是在各種場合都要尊重自己,維護自己的尊嚴,不要自暴自棄。尊重他人就是要尊重別人的生活習慣、興趣愛好、人格和價值。只有尊重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2、真誠原則
只有誠以待人,胸無城府,才能產生感情的共鳴,才能收獲真正的友誼。沒有人會喜歡虛情假意,多少誇誇其談都會敗下陣來。
3、寬容原則
在人際交往中,難免會產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甚至產生一些矛盾沖突。這時候我們就要學會寬容別人,不斤斤計較,正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先犯我,禮讓三分。不要因為一些小事而陷入人際糾紛,這樣我們會浪費很多時間,同時也變得很自私自利變得很渺小。
4、互利合作原則
互利是指雙方在滿足對方需要的同時,又能得到對方的報答。人際交往永遠是雙向選擇,雙向互動。你來我往交往才能長久。在交往的過程中,雙方應互相關心、互相愛護,既要考慮雙方的共同利益,又要深化感情。
5、理解原則
理解是成功的人際交往的必要前提。理解就是我們能真正的了解對方的處境、心情、好惡、需要等,並能設心處地的關心對方。有道是「千金易得,知己難求」,人海茫茫,知音可貴啊!善解人意的人,永遠受人歡迎。
6、平等原則
與人交往應做到一視同仁,不要愛富嫌貧,不能因為家庭背景、地位職權等方面原因而對人另眼相
F. 心理學論文(關於性格,氣質)
首先你得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氣質和性格,氣質通常分四種,膽汁質,黏液質,多血質,抑鬱質,你可以通過氣質測驗進行確定.然後根據結果分析一下自己的性格特點等!
G. 求一篇關於心理學的論文
大學生心理健康重要性的分析
斯賓塞說過:「良好的健康狀況和由之而來的愉快情緒,是幸福的最好資金。大學生群體不但作為時代先進群體的代表更是社會前進發展的中流砥柱。因此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發展影響著社會的走向,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更加應該引起我們的廣泛關注和正確引導!
現如今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急需受到社會的迫切關注!據一項全國12.6萬的大學生為對象的調查顯示,期中20.3%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郁悶」、「變態」成為他們的口頭禪。因為各種心理疾病而休、退學的大學生人數已佔總休、退學人數的50%左右。在校大學生中存在人際關系、環境適應、情感障礙、焦慮等心理問題的佔了相當大的比例。
1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積極的情緒、適度的情感、和諧的人際關系、良好的人格品質、堅強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為等。心理鍵康與一個人的成就、貢獻、成才關系重大。
(1)心理健康可以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
健康的心理品質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學生走向社會,在工作崗位上發揮智力水平、積極從事社會活動和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重要條件。
(2)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學生克服依賴心理,增強獨立性。
大學生必須從靠父母轉向靠自己。上大學前,大學生想像大學是「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無比;上大學後,緊張的學習,嚴格的紀律,生活的環境,使他們難以適應。因此,大學生必須注重心理健康,盡快克服依賴性,增強獨立性,積極主動地適應大學生活,展開充實而有意義的大學生活。
(3)心理健康是大學生取得事業成功的堅實心理基礎。
目前我國大學畢業生的工作已發生了很大變化,大學生都實行供需見面、雙向選擇、擇優錄用等方式,擇業的競爭必然使大學生產生困惑和不安定感,驚嘆「皇帝女兒亦愁嫁」。因此,面對新形勢,大學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養自立、自強、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質,鍛煉自己的社會交往能力,使自己在變幻復雜的社會環境中,作出適宜自己角色的正確抉擇,敢於面對困難、挫折與挑戰,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為事業成功奠定堅實的心理基礎。
(4)心理健康有利於大學生培養健康的個性心理。
大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徵是指他們在心理上和行為上經常、穩定地表現出來的各種特徵,通常表現為氣質和性格兩個主要方面。
2目前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
(1)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存在的種種問題一方面與他們自身所處的心理發展階段有關,另一方面與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分不開。各種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會因素交織在一起,極易造成大學生心理發展中的失衡狀態。主要表現為:
1.人際關系問題
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學生成長與社會化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由於人際關系、社會的復雜性與學生心理的單純性,大學生常常在人際交往中受挫。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缺乏人際交往經驗,缺乏在公眾場合表達自己與他人交往的能力和勇氣,面對各種各樣的活動,既充滿興趣又擔心失敗,久而久之便迴避參與,妨礙良好的人際交往圈的形成。
2.情緒起伏問題
大學生處於青春發育的「暴風雨時期」,生理發育極為迅速,已基本趨於成熟,但由於閱歷較淺,社會經驗不足,對人生和社會問題的認識往往膚淺,加之青年特有的任性和理想的困惑,極易出現各式各樣的心理矛盾,很容易受外界各種因素的干擾和影響,還會因一點小小的勝利而沾沾自喜,也易為一次小考失利而一蹶不振,自我控制和自我調適能力較低,並由此導致其心理偏差和行為怪僻。
3.學業成就問題
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他們最關心的莫過於學業成就問題,而環境與地位的變化錯位給大學生們帶來了不少的心理負擔。高中時期的佼佼者,進入大學生活後,一部分學生發現自己在高中時的那種優勢不復存在,面臨的是一種重新分化組合的嚴峻局面,幾乎每一個學生都有一種失寵感。一些學生在進入大學後因未能掌握大學學習的方法而導致考試不及格,從而產生厭學、自卑、自信心下降等一系列心理問題。有的學生甚至得了考試恐懼症,每次考試都生病或不敢考。如何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為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關注的問題。
(2)引起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
1.因為應試教育導致家長、學校的過度保護。
學生缺乏應對困難及心理承受力等鍛煉,除了學習外,其他事情家長一手包辦,導致許多學生的心理發育不健全,雖然上了大學,但生活能力還停留在小學水平。這樣當大學生面對社會的時候,便有了許多不適應和不順心,而他們又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質,這便出現大學生輕生現象。
2.學習、生活、工作、人際關系處理不當也是引起大學生心理障礙的一個主要原因。
(1)學習的任務、內容、方法發生了變化。中學學的是基礎知識,目的是為今後繼續深造或就業做准備;大學學的是專業知識,目的是把學生塑造成建設祖國的高級專門人才。中學課程幾年一貫學習僅有的幾門高考課程,中學有老師天天輔導,日日相隨;大學要有較強的自學能力,獨立地思考和解決問題。大學新生往往不適應這種學習生活,不知道如何適應和支配時間。
(2)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雖然部分大學新生在中學有寄讀經歷,但多數大學生仍然是上學到學校,放學同家人居住在一起。進入大學後,班集體成為主要生活環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區,日常生活全要自理,這對那些平時習慣於依靠父母、家庭的大學生來說,確實是個難題。這種變化給他們帶來了一定的精神壓力。
(3)人際關系較中學時代要復雜。大部分大學新生在中學時期居住得比較集中,從小學到中學,都有一些從小在一塊兒的夥伴;班主任一任數年,天天相見,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語言、習俗,構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跨進大學,周圍的人來自不同地區,素昧平生,語言、習俗各不相同;同學間由原來的熱熱鬧鬧、親密無間變得陌生,有想法也難以啟齒。這對年齡僅有十七八歲的新大學生來說,極不習慣,因此,每逢節假日都會想家、想同學,產生孤獨感。
3.家庭經濟困難。
一些大學生最大的困難是在經濟上,他們過早地承擔生活的壓力,這使得他們相對其他的大學生更加容易憂心忡忡,有些經濟困難的學生徘徊在欲學不能、欲罷不忍的痛苦邊緣。一方面他們遠離家人精神上沒有依託感,另一方面他們社交能力不強、心理閉鎖、缺乏主動性和自信心等,常常不易尋找到能傾吐心聲的知己,心中的郁悶不滿和不安得不到宣洩,思想得不到交流,長期下去就容易形成心理障礙。
4.戀愛失敗。因為戀愛問題處理不當,導致當事人心理痛楚、人格扭曲,甚至引發精神失常的事例在大學校園里時有發生。
3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教育措施
人的心理素質不是天賦的,而是取決於後天的教育與訓練,教育對心理素質的提高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方面進行了許多探索和嘗試,開展了一系列工作,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同時也有許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進。以下是我校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發揮學校心理咨詢作用。
學校心理咨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心理咨詢被越來越多的人承認和接受,越來越多的大專院校,甚至中學開始設置心理咨詢機構。心理咨詢可以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和沖突,排解心中憂難,挖掘身心潛能,還可以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適應外界環境。近年來,心理咨詢機構不斷完善,增設了多種形式的服務,已成為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最有效的途徑。
(2)開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調查,做到心理問題早期發現與預防。
開展心理素質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學生心理素質的狀態,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教育措施與方案。我校每年對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採用「心理健康問卷」從中篩選出有心理症狀的學生,主動約請他們到心理咨詢中心進一步通過面談分析診斷,每年約有10%的新生被約請面談,根據面談分析,區別不同的問題類型與程度,採取不同的應對措施,防患於未然,做到了心理問題早期發現、及時干預,使學生在入學之初就得到了具體的心理健康指導。
(3)把心理素質教育滲透在各科教學之中。
通過各科教學進行素質教育既是學校心理教育實施的途徑,又是各科教學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學過程都包括著極其豐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為教學過程是經社會歷史積淀的,以文化知識、道德規范、思想價值觀念為內容和主導的。教師在傳授知識過程中,只要注重考慮學生的心理需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並深入挖掘知識內在的教育意義,就能把人類歷史形成的知識、經驗、技能轉化為自己的精神財富,即內化成學生的思想觀點、人生價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並在他們身上持久紮根。我校規定每位上課教師都必須做到課前10分鍾教育,規定班主任、輔導員每周對全班做一次全面的思想教育。
(4)開設心理教育必修課,增強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質的提高離不開相應知識的掌握。系統學習心理、衛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識,有助於學生了解心理發展規律,掌握心理調節方法,增強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質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自我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取決於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因此,心理素質教育就是要注重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5)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大學生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心理社會環境。
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健康的心理社會環境,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離不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良好的校風會潛移默化地優化學生的心理品質,如團結友愛的校風是學生形成群體凝聚力、集體榮譽感的土壤,有利於使人與人之間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促進生生之間相互溝通、相互幫助。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有助於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健康愉悅的情緒特徵。因此,學校應該花力量抓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和學術活動,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圍、寬松理解的環境,有助於學生深化自我認識,充分發展個性,改善適應能力。
4大學生的自我心理健康培養和自我調適
(1)培養良好的人格品質。
良好的人格品質首先應該正確認識自我,樹立悅納自我的態度,揚長避短,不斷完善自己。其次應該提高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對挫折有正確的認識,在挫折面前不驚慌失措,採取理智的應付方法,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要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學生應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樹立科學的人生觀,積極參加各類實踐活動,豐富人生經驗。
(2)養成科學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已為科學研究所證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規律、勞逸結合、科學用腦、堅持體育鍛煉、少飲酒、不吸煙、講究衛生等。學會科學用腦就是要勤用腦、合理用腦、適時用腦,避免用腦過度引起神經衰弱,使思維、記憶能力減退。
(3)積極參加業余活動,發展社會交往。
豐富多彩的業余活動不僅豐富了大學生的生活,而且為大學生的健康發展提供了課堂以外的活動機會。大學生應培養多種興趣,發展業余愛好,通過參加各種課余活動,挖掘潛能,振奮精神,緩解緊張,維護身心健康。
(4)求助心理老師或心理咨詢機構,獲得心理咨詢知識。
心理老師具備了較雄厚的理論功底和生活實踐經驗,對學生所面臨的心理問題就會有良好的解答方式和處理技巧。大學生要在必要時求助於有豐富經驗的心理咨詢醫生或長期從事心理咨詢的專業人員和心理老師。
(5)努力學習。
學習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困難和挫折,所以大學生要取得優秀的學習成績,掌握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沒有意志,沒有不屈不撓的向上精神是不行的。大學生以積極進取、服務於社會的人生觀作為自己人格的核心,並以此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願望、目標和行為統一起來,樹立遠大理想,「以天下為己任」,從而產生強大的學習內驅力,推動自己努力完成學業,自覺攀登科學高峰。
總之,心理健康是大學生掌握文化科學知識的重要保證,有了良好的心態,大學生不僅能取得好的學習效果,而且有益於終身的發展。如果離開良好心理的培養,就培養不出具有先進文化知識的合格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提高大學生整體素質的要求,而且是大學生全面發展,成為「四有」人才的重要保證和基礎。
這可是本人曾經花六塊錢在豆丁上當下來的,給個最佳吧
H. 兩性心理學論文!!
求道麻煩給我也來一份撒1569226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