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虎論文
㈠ 三人成虎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700字?
樓主是要~~寫論文么?
㈡ 求一篇"三人成虎"論文,十萬火急!!!!!!!
「三人成虎」出自《韓非子 內儲說上》可以看一看找靈感。
㈢ 模仿畫貓成虎的議論文
文章的字數一般的單位是沒有要求的,發表的文章一般是按版面發表。 雜志社也是按版面收費的,不過一般的作者都是發一個版就可以了。 評職稱夠用就行了,一般版面大概是2400字元-2700字元。 具體的還是要看雜志,期刊不同字元數也是不一樣的
㈣ 議論文 三人成虎
戰國時期,魏國大臣龐 要陪同太子去趙國邯鄲做人質,他擔心走後朝廷上的小人會乘機造謠中傷他,所以臨走前向魏王進言。他打了一個比方,問魏王如果有人告訴他墟集處有老虎他信不信,魏王說一個人這樣說他不會相信,但兩個人也這樣說他便會有點懷疑,若是有三個人這樣說,他就會相信了。於是龐 立即指出自己將要遠離魏國,由邯鄲到魏國都城大梁的距離,遠過朝廷到墟集的距離,背後誹謗他的小人也不止三個,希望魏王能夠明察。龐 離開魏國之後,魏王當時說自己會辨別是非,但後來果然相信了小人的讒言。太子充當人質期滿回國,龐 卻未能再獲得魏王的召見。
本節文字主要通過對話刻劃人物。例如魏王三次答話,由開始不信而說:「否」,到將信將疑而說:「疑之」,到最終深信不疑而答:「信之」,一步一步寫出他對謊言態度的逐漸動搖,寥寥幾筆就把一個缺乏主見、昏庸無能的君王形象勾畫了出來。龐 那一番說話,亦甚有戰國時期人物的特色。當時的貴族大臣,已經不似兩周時期的公卿那樣溫文爾雅,他們說話很多都是直言不諱。龐 直接說出他的處境,背後議論他的人,不止三人,三人成虎,讒言的威力更大。他一心希望事先向魏王說明,「願王察之也」,但遇上魏王這樣的昏君,結果龐 的憂慮終成事實。龐 的話,將他的思想感情毫無掩飾地表現出來,非常富真實感。
這故事本來是諷刺魏惠王的無知,但後世人引申這故事成為成語「三人成虎」或「三人成市虎」,借來比喻謠言掩蓋真相的情況。我們判斷一件事情的真偽,必須經過細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聽塗說,否則「三人成虎」,假話傳的次數多了,也能使人誤信為真
㈤ 成語 「三人成虎」 就源本來自本篇,請根據文章的內容,談談你對這個成員的理解.
魏國大夫龐恭和魏國太子一起作為趙國的人質,定於某日啟程赴趙都邯鄲。臨行時,龐恭向魏王提出一個問題,他說:「如果有一個人對您說,我看見鬧市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一隻老虎,君王相信嗎?」魏王說:「我當然不信。」龐恭又問:「如果是兩個人對您這樣說呢?」魏王說:「那我也不信。」龐恭緊接著追問了一句道:「如果有三個人都說親眼看見了鬧市中的老虎,君王是否還不相信?」魏王說道:「既然這么多人都說看見了老虎,肯定確有其事,所以我不能不信。」龐恭聽了這話以後,深有感觸地說:「果然不出我的所料,問題就出在這里!事實上,人虎相怕,各占幾分。具體地說,某一次究竟是人怕虎還是虎怕人,要根據力量對比來論。眾所周知,一隻老虎是決不敢闖入鬧市之中的。如今君王不顧及情理、不深入調查,只憑三人說虎即肯定有虎,那麼等我到了比鬧市還遠的邯鄲,您要是聽見三個或更多不喜歡我的人說我的壞話,豈不是要斷言我是壞人嗎?臨別之前,我向您說出這點疑慮,希望君王一定不要輕信人言。」
龐恭走後,一些平時對他心懷不滿的人開始在魏王面前說他的壞話。時間一長,魏王果然聽信了這些讒言。當龐恭從邯鄲回魏國時,魏王再也不願意召見他了。
看起來,謠言惑眾,流言蜚語多了,的確足以毀掉一個人。隨聲附和的人一多,白的也會被說成黑的,真是叫做「眾口鑠金,積毀銷骨」。所以我們對待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分析,不要人雲亦雲,被假象所蒙蔽。
㈥ 三人成虎文章用了哪些修辭方法
1、三人成虎文章用的修辭方法:借代、比喻。
2、原文
《戰國策·魏策二》:龐蔥與太子質於邯鄲,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龐蔥曰:「夫市之無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鄲去大梁也遠於市,而議臣者過於三人矣。願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為知。」於是辭行,而讒言先至。後太子罷質,果不得見。
3、譯文
龐蔥要陪太子到邯鄲去做人質,龐蔥對魏王說:「現在,如果有一個人說大街上有老虎,您相信嗎」「魏王說:「不相信。」龐蔥說:「如果是兩個人說呢?」魏王說:「那我就要疑惑了。」龐蔥又說:「如果增加到三個人呢,大王相信嗎?」魏王說:「我相信了。」龐蔥說:「大街上不會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個人說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邯鄲離大梁,比我們到街市遠得多,而毀謗我的人超過了三個。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說:「我知道該怎麼辦。」於是龐蔥告辭而去,而毀謗他的話很快傳到魏王那裡。後來太子結束了人質的生活,龐蔥果真不能再見魏王了。
㈦ 大學思修課要寫議論論文:主題: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立志為本。
立身以立學為先 立志以目標為本
--------------------------------------------------------------------------------
2008-12-05 閱讀:1382 出處:校園通訊社 作者:尹青華 編輯:陸世軍 圖:王炳營
「教書育人,學生為本,學生是學校的主體」,2008年12月4日晚,行義樓報告廳師生齊聚, 2008年商院講壇系列講座之十六講在行義樓報告廳隆重開講。雲南信息報社、雲南雲信傳媒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雲南省印刷行業協會副秘書長、雲南省演講會常務理事、學校客座教授馮書先生以「學好本領、學會生存」主題,為我校師生詳細講述了在日新月異迅猛發展的社會中,當代大學生應掌握的基本理論知識與技能本領,並在今後的自身發展中學會更好地生存。
蘭靖董事長、各部門負責人、全體教職工以及法學院、會計學院、中文系等學生參加了本次講座。
講座由黨政辦公室主任、人力資源部主任徐紅衛老師主持。
講座上,馮先生首先回顧了雲南信息報社多年來取得的輝煌成就,並把成功的經驗與在場的師生分享。馮先生指出,學校應當牢固確立「學校教育、育人為本」的工作方針,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始終把培養人才作為學校的根本任務。積極探索研究性學習和人性化的教育,不斷深化教育改革,更新陳舊滯後的教學內容體系;優化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深化教材、考試評價等制度改革;強化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努力使大學生得到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的全面發展,成為仁者,成為智者。馮先生從時代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知識是文明時代的標志之一、大學生的任務就是學好本領、學會生存、二十一世紀知識增值、人才漲價以及成功人生規劃五個方面出發,並結合中國政治形勢的多極化和全球化發展狀況,為在場師生詳細講述了社會各界人士與當代大學生學好本領與學會生存的重要性。馮先生還強調,當代大學生應認真學習文化知識,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正確的學習方法,用知識武裝頭腦,學好為國貢獻、為黨工作、為民服務的過硬的本領;積極參與到「第二課堂」活動之中,豐富課餘生活,提高創新能力,通過參加各類活動鍛煉自己;在課余活動中,多參加社會實踐,重視創新實踐,把課堂知識與課外知識有機的結合起來,促進自身全面成材;重視自身基礎素質和創新精神的提高;開發思維,啟迪智慧,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完整的人格。在日常學習中,有意識的培養自己的研究能力、探索精神和創新潛能。學會求知、學會與人相處、學會生存,把自己培養成為一個完善的人,為今後的工作和進一步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講座最後,馮先生送給在場的聽眾一句警言:人生是一次航行,航行中必然遇到從各個方面襲來的勁風,然而每一陣風都會加快你的航速,只要你穩住航舵,即使是暴風雨,也不會使你偏離航向。
:「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辨正作者:靜女
春花秋月何時了,以訛傳訛知多少。三人成虎事多有,眾口礫金可奈何?
筆者讀書時,常見此句:「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這句話表面看來似乎沒什麼問題,人們常理解為:「立身要以學習為先,學習要以讀書為根本」,並用其來說明讀書的重要性。然而,這句話真的沒有問題嗎?那麼我們再來認真審視,「立學」是什麼意思?如《禮記》:「凡始立學者,必釋奠於先聖先師,及行事,必以幣。」韓嬰《韓詩外傳》:「築城而居之,別田而養之,立學以教之。」在古代典籍中,「立學」無一例外的指建立學校。那麼,「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就應解釋為:「安身立足以建立學校為先,建立學校以讀書為本。」這顯然是不通的!
要知道「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的究竟,必須追溯它的來源。
對於這句話的作者、出處,有人說出自朱熹,有人說出自歐陽修,以後一種說法為盛。網路時代,大多數人遇到問題都依賴網路搜索,然而成也網路,敗也網路。人們常常不自覺的以訛傳訛。就如這句格言,網路一下,答案五花八門,甚至有人給定答案,說作者就是歐陽修!以訛傳訛成為必然。缺乏一定工具,普通人很難找到正確答案。實際上,其出處既不是朱熹,也不是歐陽修,而是宋代的鄭耕老!
鄭耕老《勸學》中曰:「立身以力學為先,力學以讀書為本。今取《六經》及《論語》、《孟子》、《孝經》,以字計之:毛《詩》三萬九千一百二十四字;《尚書》二萬五千七百字;《周禮》四萬五千八百六字;《禮記》九萬九千二十字;《周易》二萬四千二百七字;《春秋左氏傳》一十九萬六千八百四十五字;《論語》一萬二千七百字;《孟子》三萬四千六百八十五字;《孝經》一千九百三字。大小九經合四十八萬四千九十五字,且以中才為率,若日誦三百字,不過四年半可畢;或以天資稍鈍,減中才之半,日誦一百五十字,亦止九年可畢。苟能熟讀而溫習之,使入耳著心,久不忘失,全在日積之功耳。里諺曰:『積絲成寸,積寸成尺;寸尺不已,遂成丈匹。』此語雖小,可以喻大。後生勉之。」此段文字以《六經》及《論語》、《孟子》、《孝經》為例,勸勉後生:讀書全在日積月累,倘能堅持每日熟讀、溫習,必成大器。雖言讀書,其道理放之為人、做事亦准矣!
從鄭耕老《勸學》中可知:「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實為「立身以力學為先,力學以讀書為本」之訛。只一字之差,意思大相徑庭!「力」是努力、致力之意,這句話意思應是:安身立命需以努力學習為先,努力學習要以讀書為本。
用錯這個句子的,不乏教師、學者。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在《光明日報》發表過《養成閱讀習慣是一門科學》一文,其中就寫道:「歐陽修說:『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名人效應使學者的錯誤貽害甚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