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論文退稿
投稿結束之後,要是文章格式沒有問題且編輯覺得文章符合期刊范圍,接下來就進入了漫長的等待。急需文章的人不免會經常登錄系統查看當前稿件狀態,有些系統會把每一個狀態更改都記錄下來,非常詳細,而有的期刊則長時間只顯示一個「正在審稿」(under review)的狀態。
· 下面放了一個期刊的審稿狀態,並且翻譯了一下。
采 月/日/年 時間排序
· 其他期刊的狀態顯示會有出入,但是大致都差不多。都分成投稿(submit)、編輯處理稿件(with editor)、審稿(under review)、修改(revise)和審稿結果(accept or reject)。
· 一般來說,編輯處理稿件(with editor)這個狀態出現得很快,而且一般最多維持2周。如果文章投稿之後2個星期內都沒有出現with editor或者在這個狀態超過4周,可以考慮發個郵件詢問一下主編,看是不是被遺忘了或者系統沒有更新狀態。
· 審稿(under review)這個狀態持續最久,從一個月到一年都很正常,跟期刊關系很大。一般期刊網站會提供大致的審稿周期。如果沒有,也可以下載幾篇最近的文章,摘要頁上一般都會註明submit的日期跟accept的日期,這樣就算的出來大致需要多長時間。
❷ 論文哪些情況會被認定一稿多投
一、一稿多投的定義
論文的一稿多投是指同一作者或同一研究群體不同作者,在期刊編輯和審稿人不知情的情況下,試圖或已經在兩種或多種期刊同時或相繼發表內容相同或相近的論文,國際上也稱該種現象為重復發表(repetitive publication)、多餘發表(rendant publication)或自我剽竊(self-plagiarism)。
二、一稿多投的形式
1、完全相同型投稿。
2、支解型投稿。比如作者把 A 文章分成 B 文章和 C 文章,然後把 A、B、C 三篇文章投遞給不同的期刊。
3、改頭換面型投稿。作者僅對文章題目做出改變,而結構和內容不做變化。
4、組合型投稿。除了改換文章題目外,對段落的前後來連接關系進行調整,但整體內容不變。
5、語種變化型投稿。比如,作者把以中文發表的論文翻譯成英文或其他外文,在國際著作權公約締約國的期刊上發表,這在國際慣例中也屬於一稿多投,是違反國際著作權公約准則的行為。
三、一稿多投的條件
1、相同作者:對於相同作者的認定,包括署名和署名的順序。鑒於學術文章的署名順序以作者對論文或者科研成果的貢獻而排列,調整署名順序並且再次投稿發表的行為,應當從學術剽竊的角度對行為人進行處理。
2、同一論文或者這一論文的其它版本:將論文或者論文的主要內容,以及經過文字層面或者文稿類型變換後的同一內容的其他版本、載體格式再次投稿,也屬於「一稿多投」。
3、在同一時段故意投給兩家或兩家以上學術刊物,或者非同一時段且已知該論文已經被某一刊物接受或發表的情況下仍投給其他刊物。
4、在編輯未知的情況下的「一稿多投」。
四、一稿多投的處理方法
1、如果在稿件的同行評議過程中被發現,通常會被簡單地退稿,有些期刊編輯部可能會在退稿的同時函告作者所在單位的相關部門。
2、如果一稿多投行為事實上已經發生(即文章已經發表),相關的期刊有可能會採取以下制裁或處罰措施:
在一定期限內拒絕一稿多投作者向該刊繼續投稿;
在刊物上刊登關於該作者一稿多投的聲明,並列入目錄次頁,以便被檢索系統(如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Medline資料庫)收錄,供同行檢索;
可能在某特定專業群體的刊物中對一稿多投的行為進行通報;
可能通知作者所在單位。
❸ 學術論文投稿時應該注意什麼問題
注意你的論文格式,最好是看下你要投稿的地方的要求,避免返回修改浪費時間,再就是跟編輯多聯系聯系,對你是有好處的
❹ 掌握了這些學術論文的投稿技巧,你還擔心會被退稿嗎
寫好學術論文的方法
從攻讀碩士學位、博士學位到作為研究人員,幾乎很少有人真正研究過如何寫好一篇學術論文的問題。在讀書期間,導師一般是交給學生專業知識和獲得專業知識的方法,而不會叫給學生寫好論文的方法,從事研究之後,大多數人又忙於寫論文,給予發表論文,而不會去考慮撰寫論文的方法。
因此,國內學術界存在著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為拿學位、為職稱、為獲獎而撰寫論文,基本上不會去考慮如何使自己的論文有學術創新。結果,都很難發表出來,而為了發表出來就走關系,找熟人。一旦達到自己的目的之後,學術就永遠拜拜了,什麼學術研究、學術創新,都不過是人生目的的手段而已,根本就不是目的。因此,有學術責任感的學者越來越少,甚至根本沒有,而為學術之外的目的來撈取學術功名的確比比皆是。也難怪有中國學術大多數是垃圾之說了。
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要撰寫好一篇學術論文,必須要掌握好撰寫學術論文的方法。本人從事研究二十餘年,從事學術刊物的主編已有近十年的經歷。從事學術研究使我有專業的眼光來看待學術問題,而作為主編則使我有機會拋棄學術研究的浮躁而冷靜地從刊物的角度來思考學術創新的可能性。因而,我可以有機會把兩種不同的眼光和視角交織在一起來談談如何撰寫好一篇學術論文的問題。
一、選題
選題是否成功是研究成功的前提。有一種說法,哲學社會科學不像自然科學,沒有成功與不成功之說,只要願意去做,最後必然成功。此話謬矣。沒有好的選題,即便是洋洋灑灑數萬言乃至數十萬、數百萬言,結果都是無用的廢話。這就不能視為成功的研究。成功的研究一定是建立在成功的選題之上的。那麼,什麼是成功的選題呢?簡而言之就是選題要有問題意識。
問題意識是是什麼呢?
一是指研究的目標取向。成功的選題應該是揭示研究的目標取向,也就是要使研究達到什麼樣的目標。研究的目標取向所反映的是研究是否有價值,是否值得研究。因此,從選題來看就可以知道該問題研究的狀況和可能發展的趨勢。如果選題沒有揭示研究的目標取向,而只是陳述了一個事實,那麼就意味著該研究不值得研究,或者說前人已經做了比較詳盡的研究,在目前的狀況下已經沒有深入的可能了。這種選題就不應該去選。
二是指研究的具體范圍。成功的選題應該是范圍具體,不是大而全的。也就是選題不能過大,過大的選題會使研究無法深入下去,只是如蜻蜓點水。另一方面是題目太小,研究就會過於沉迷於瑣碎的細節,從而使研究失去了價值和品位。特別是有的細節並不具有代表性,也不能真正反映事物發展的趨勢,但由於研究者的視野太小,沒法從細節中發現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特別是做歷史史料研究的往往都有這樣的毛病。
三是要對一個學術問題產生質疑,或者說要有爭鳴性。學術研究是無止境的,真理更是無止境的。很多學術觀點在當時是對的,或者說是真理,但時間和條件都變化了,因而其真理性也會發生變化。因此,選題一定要敢於質疑,但質疑必須要有理有據,而不是隨便懷疑。在有理有據的基礎上的懷疑,這樣的選題一定是有價值的。
總之,選題是很講究技巧的。選題實際上是積累後的第一次思想井噴,沒有積累就無法進行選題。好的選題可以使研究事半功倍,好的選題是論文成功的前提。在選題之後,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題目的表達,即怎樣把這個內容表達出來。
這里也有幾個講究:
一是題目不宜太長,太長表明作者缺乏概括能力和抽象能力,題目要求精煉、簡潔,要力求達到多一個字太長、少一個字太短的水平。
二是核心概念不宜多,最多兩個,最好一個。這就必須貫徹「計劃生育」政策。核心概念超過兩個,論文到底研究什麼就非常難把握了,而且概念太多通篇很可能就是在解釋概念,實質性的內容就被沖淡了。
三是表達要精準,題目如果引起歧義,或者模糊不清,那麼論文在寫作是很可能出現跑題現象。
二、文獻梳理和文獻的使用
文獻是寫好論文的材料,也是研究的基礎。它反映的是研究者的專業基礎和專業能力。沒有文獻,就相當於造房子沒有磚塊一樣;同時,沒有文獻也像在空中造房子一樣沒有基礎。文獻是學術傳承和學術倫理的載體。尊重文獻就是尊重前人的研究,尊重文獻,也體現了學術發展的脈絡。因此,文獻在撰寫論文中至關重要。在撰寫論文之前,一是要對文獻進行必要的梳理,二是要善於使用文獻。
(一)關於文獻梳理
1、梳理文獻的目的是什麼?
選題的問題意識來源於對文獻的閱讀和分析,問題意識不是憑空產生的,二是基於既有的研究而發現問題。梳理文獻的目的在於:
其一,梳理所選問題的歷史發展脈絡。任何問題都有一個發展脈絡,不了解學術發展的脈絡就不能對學術問題進行深入研究。也就是說,這個問題是從哪裡來的,然而才能預判這個問題的未來發展方向可能是什麼。不僅要梳理這一問題國內研究是的現狀,而且還有梳理國際學術界對這一問題的研究現狀,從而全面把握這一問題研究的基本狀況。如果打開電腦就直奔主題,對某一具體問題洋洋灑灑地寫下去,也不去查閱相關文獻,結果可能是低水平重復的東西。這樣的論文時沒有任何價值的,即便發出來,也僅僅是作為工作量或評職稱的成果而已,並不代表它對學術有什麼貢獻。在學術論文中,開頭就直奔主題的論文,一般都不是好的論文。人貴在直,文貴在曲。論文的貴也在曲。而這種曲是通過對前人既有研究的追述和分析表現出來的。
其二,梳理文獻是充分肯定前人所做的學術貢獻。任何人的研究都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進行新的探索。這就是牛頓所說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研究中,這個巨人不是具體的一個人,而是所有對該學術問題作出了貢獻的前人。學術的傳承就是要尊重歷史,不尊重前人的學術貢獻,就難以開拓新的研究領域,也難以對學術研究進行深入研究。不尊重歷史,我們同樣會陷入盲目自大的學風,以為別人都沒有達到自己的水平,從而最終也會陷入重復別人已經說過的故事,浪費學術資源。
其三,梳理文獻最根本的目的是發現前人研究中的問題,從而為自己的研究找到突破口。學術問題大多不是一代學人就能解決的,一代學人只能解決那一代學人的認知水平之下所能解決的問題,但即便如此,也存在著研究的疏忽和漏洞,也會因主觀能力的不足而存在著研究的缺陷。因此,後輩學人就是要反復不斷地閱讀、比較和分析前人的既有研究成果,從中發現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和漏洞。這樣,自己的選題就有可能或者延續前人的研究使之深化,或者發現前人研究的漏洞和不足以進行彌補,或者在原有的問題領域發現新的研究處女地。這才真正體現了所做選題的研究價值。
2、如何梳理文獻?
不少作者喜歡在引言中一口氣把所有相關的文獻都羅列出來,認為這就叫文獻梳理。但是,把所有相關文獻羅列出來肯定會占據了論文的篇幅,會導致宣兵奪主的論文結構。文獻羅列太多,正文就要騰出篇幅來,結果正文想寫下去但發現篇幅越拉越長而不敢深入下去了。這種文獻梳理方法是最不可取的。正確的文獻梳理方法是:
其一,選擇有代表性的文獻,即在權威刊物上發表的論文和權威論著,這些論文論著代表了學術發展的基本狀況。不能把那些不入流的刊物上的文章都羅列出來。
其二,選擇有代表性的作者的論文,也就是權威學者,或者是活躍在學術界的作者的論文、論著。這些論文論著同樣也代表了學術發展的基本態勢。
其三,選擇研究的視角來梳理文獻。也會是結合你要研究的視角特別是具體的問題來梳理文獻,這樣范圍就大大縮小,也有利於作者把握文獻。
其四,不一定千篇一律地要在引言中進行文獻梳理,引言可以對問題的來龍去脈進行適當闡述,在正文撰寫的過程中,可以對具體的觀點進行文獻追述。這種方法要求作者對學術史特別是前人的學術觀點十分清楚,對論文的寫作已經有嫻熟的技術。這就不是一般的新手能夠把握的了。
(二)如何使用文獻?
在文獻的使用上,相當多的作者以為文章有注就是使用了文獻。但是,論文究竟使用了什麼文獻?還有就是所用文獻是否與所引用觀點具有一致性。在使用文獻上有以下幾種錯誤傾向:
1、為文獻而文獻,也即是在文獻上湊數。用一大堆文獻來嚇唬讀者,顯示作者是看閱讀了大量文獻的,但仔細看後,會發現文獻與論文的觀點關聯度不高。實際上就是假文獻。一般的審讀者可能不會認真看文獻,但作為編者,特別是主編第一眼就是要把我好文獻關,決不能讓作者在文獻上魚目混珠。
2、文獻與所引用的觀點屬於張冠李戴,引用的觀點本來是張三的,但作者因有惰性不願意去查對,只是在二手文獻中看到了李四用了該觀點,於是就以為這個觀點就是李四的。這種情況非常嚴重。
3、絕大多數是自引文獻,完全迴避其他學者的研究。這種情形體現作者的是自傲,以為這個問題沒有人超過自己,因此不願意引用他人的觀點。甚至為了突出自己,把自己在非常不起眼的刊物、報紙上發表的小文章都自引出來。這種情形表明作者有沽名釣譽之心。
因此,使用文獻是不能有任何投機取巧的方法上的,必須老老實實。使用文獻體現了一個學者治學是否嚴謹,研究是否下功夫。因此,使用文獻時:
1、切忌文獻堆砌,使用文獻的價值在於體現論文的研究深度和嚴謹性,而不是通過堆砌文獻了炫耀自己的專業知識多麼廣博。如果是這樣,結果可能是適得其反。
2、切勿張冠李戴,一定要去查找文獻的源頭,如果是經典著作的文獻,就更加需要去閱讀和查對。比方說,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是合在一起的,但有的作者沒有去讀他們的著作,而是從別人的引用中直接就引過來。同時由於沒有弄清楚究竟是馬克思的觀點還是恩格斯的觀點,可能會弄錯了。這樣就成為學術笑話了。切記要查閱文獻,不可「人雲亦雲」。尤其是外國文獻有的作者不願意閱讀,而別人引用之後,自己在沒有閱讀的情形下而引用了,甚至還想用外文形式來冒充。這在學術界是有公案的。張冠李戴還有一種情形就是引用觀點時是一個學者,但注釋文獻時卻是另一名學者。這表明,作者根本沒有讀過背陰觀點的學者,而是從注釋文獻歸屬作者的論文中看到了這句話,同時又不願意花時間去查對,所以也是一種張冠李戴的情形。
3、切勿用網路文獻、報紙文獻。學術的浮躁與否,學術的嚴謹與否,從文獻的使用上一看就清清楚楚。如果通篇文章的文獻都是網路文獻或者是報紙文獻,這樣的論文無論如何都是不深入的。有的作者會說,網路文獻、報紙文獻表明論文時最新的觀點。但是,網路文獻和報紙文獻並非是學術觀點,也並非是經過嚴格論爭的學術觀點。或者說,這樣的觀點沒有學術底蘊。因而,這些文獻不能支撐一篇學術論文。當然,網路文獻、報紙文獻是否就不能用了呢?那也未必。有的數據必須通過網路來發布,如一些統計機構的統計數據,調查數據等都是從網路上發布的。簡而言之,權威機構的網站、權威學術機構的學術網站、國際知名的研究機構網站等,這些網路文獻完全可以用。
4、切勿想當然地使用文獻,包括弄錯出版時間、引用內容錯誤、頁碼錯誤、作者和譯者錯誤等。這些會導致論文出現嚴重的硬傷。
三、論證的邏輯
研究是一個論證的過程,論證是一個嚴密的邏輯思維過程。這個過程應該是然而,當前眾多的論文缺乏這種思維,大多數用發散性思維來寫論文的,因而論文就缺乏深度。論爭的邏輯體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1、層次感,而不是平面感
好的論證邏輯一定是立體的、有層次感的,而不是平面性。世界是平的,這只是一種臆想,論文的論證邏輯是立體感的,這是一個剛性的現實要求,而不是臆想。好的論證邏輯就像博洋蔥,一層一層撥到中心,最後才知道洋蔥中心究竟是什麼。而平面性的論證邏輯缺乏新奇感,就像攤大餅,一開始就知道大餅中是什麼內容了,所以這樣的論證不會給人遐想,也不會帶來新奇。好的論文,同樣要給讀者帶來出人意料的結果。
2、縝密性,而不是一盤散沙
論證真縝密性體現的是作者的思維能力,也體現作者對專業知識掌握的程度。專業基礎扎實的,其邏輯思維能力肯定要強。相反,沒有扎實的專業根基,那麼其論證肯定是碎片化的。因為,他掌握的專業知識本身就是碎片化的。碎片化的專業知識,只能導致碎片化的論證邏輯。有不少學者,雖然在學術界也有一定的知名度了,但專業基礎並不扎實,所以在撰寫論文時,基本上就是用1、2、3、4……進行羅列,而缺乏縝密的邏輯推理和邏輯證明。這種狀況可能還不是幾個人,而是一代人的問題。因為,中國又一代學人是在文革中成長起來的,讀書不多,且能有經過專業的訓練,缺乏專業素養,但通過自己的努力也的確躋身於知名學者之列,但這種缺陷他本人根本就沒有辦法彌補。所以,這一代人基本上是在碎片化的知識結構中提出一些碎片化的觀點,而不可能成為治學嚴謹、有深厚學術底蘊的學者、思想者。
3、科學性,而不是宣傳性
學術研究無疑是一個求真的過程,這一過程需要通過大量的事實或史料經過邏輯論證之後才能得出結論。正是這樣,學術才具有真理性和科學性。然而,當今的學術研究越來越缺乏這樣的精神,做歷史研究的不願泡圖書館、檔案館,做現實研究的不願做田野調查,用的是二手材料和二手數據,並且先預設一個價值立場,用這些材料和數據來證明這個預設的立場或觀點。殊不知,同樣的材料和數據可以證實完全相反的兩種觀點。這樣,學術研究因沒有按照學術規范而導致學術失去了科學性和真理性。反過來,預設一個觀點,可以毫不費力地找到相應的材料和數據來證明這個觀點,這同樣也會導致難以找到學術的真理。這兩種情況都會造成對學術的傷害,即任何人都可以從事學術研究,學術也就從根本上喪失了其尊嚴,也無所謂學術權威可言。正確的方法是在閱讀了大量文獻之後而形成新的觀點,然後再回到材料通過更多的材料來證明你的觀點的科學性。
預設觀點然後來找材料這是宣傳的基本方法。當前學術的科學性越來越被宣傳性所取代,原因在於:一是當今行政干預學術的現象非常嚴重,學術質量(評獎)、學術水平(各種學術稱號)、學術考核等都是行政領導來評價的,在這種情況下,甚至行政級別與學術水平成正比。在行政干預之下,學術就越來越多地為行政服務,從而使學術成為政治的附屬品,為政治宣傳服務。二是一些學者為了盡快地提升自己的行政級別而不斷做政治宣傳的「學問」,學理性的研究被束之高閣,應景性的宣傳文章則一揮而就,但往往是正確的空話、無用的廢話。三是宣傳性的「研究」比真正意義的學術研究容易出成果,而且也輕松。看積分報紙,瀏覽幾個主流網站的文章,就馬上形成了自己的一篇文章。而且,只要政治正確,這類文章不愁沒有地方發表。學術界的浮躁也就可想而知。
4、學理性,而不是口語化
學術論文肯定是學術性很強的,它必須要超越日常生活的口語化表達。口語強調是能讓讀者聽得懂,所以具有隨意性。而學術論文並不是要大眾聽得懂,而是要有專業背景的人才能聽得懂。如果都能聽得懂,那就不是學術論文了,那就是日常的講話了。有一種觀點在嘲笑,學者的論文時在自娛自樂,別人都看不懂,這種論文對社會根本就沒有用。我覺得這種觀點實在是膚淺可笑。學術論文都聽得懂、看得懂,那就不叫專業學術論文了,學術論文肯定只有專業人士才能看得懂;而且學術論文傳承的不是一般的文化,而是一個民族的核心文化,這種文化是民族發展最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它的影響是戰略性的,而不是當前的普羅大眾能不能看得懂和聽得明。當然,學術的思想肯定要進行大眾傳播,這時候就需要用通俗的口語化方式來跟大眾交流。
5、嚴謹性,而不是隨意性
學術研究是一個求真的過程,因而需要研究者必須在論文寫作中要有嚴謹的態度。當前學術的浮躁特別是科研管理部門要求快出成果,從而助長了學術上的各種不端行為。例如,一是隨意使用數據。學術論文在使用數據時一定要是權威性的數據,也就是權威機構發布的數據。然而,由於當前數據發布的機構比較多,一些作者在選取數據時太隨意,不去研究一下機構本身的權威性,結果所用的數據被學界所質疑。有的甚至因找不到數據的來源而隨意改動數據,導致數據時去了真實性。包括所用材料和文獻也是一樣,近年來,外國著作引進翻譯太多,翻譯也太隨意,甚至譯著中曲解了原著的意思的都有,但作者在使用這些翻譯著作時沒有認真挑選,手中有什麼就是用什麼,結果把錯誤的文獻內容引入自己的論文中,導致論文出現一些硬傷。此外,研究的嚴謹性還可以從使用文獻中體現出來。有的叢書文獻出版時間是不一樣的,而引者可能會想當然地就整套叢書都是同一出版時間,這也是論文的嚴重硬傷。如《鄧小平文選》(1-3卷)其出版的時間是不一樣的。關於調查的可靠性在於,調查的手段是否可行,抽樣的方法,以及統計的方法等。
6、圍繞核心問題展開論證,而不是學術散文天馬行空
學術論文肯定有一個核心觀點,因而在論證過程中就必須是圍繞這個核心觀點展開,所有的材料的目標都是指向這個核心觀點的,而不是從核心觀點延伸出去。一旦延伸出去就有可能偏離主題。然而,現在不少作者完全是為了湊字數,為了這個目的,論文的關鍵詞非常多,幾乎是每一小節講述一個關鍵詞,整篇論文很有可能是一個拼盤,而不是在一個關鍵詞或者一個核心觀點統領之下的論文。結果,篇幅很長,但不知所雲,完全是如脫韁的野馬,怎麼也拉不回來。這樣的文章之可以說是學術散文,而不是學術論文。
四、論文的修改與查證
文章不厭百回改。這是研究的一種態度。如今大多數人不願意修改,也不願意查證文獻和材料。這顯然缺乏對學術研究的認真和嚴謹性。
作者自己修改文章的要求:
其一、對文章的總體結構在進行斟酌。主要是看是否在結構上存在著不合理的現象,如虎頭蛇尾;或者是結構上的不相稱性(把沒有直接關系的兩個問題放在一起來討論)。
其二,對文章的邏輯進行梳理,看是否存在邏輯上的不連貫性。
其三,對文句進行斟酌,看錶達是否存在問題
其四,對文獻進行查證,是否存在著文獻的錯誤
其五,對數據進行核對,看是否存在數據的錯誤
其六,對注釋進行核對,看是否存在差錯
如何對待編輯部的修改意見
其一,在正常情況下,編輯部提修改意見就意味著此文有可能經過修改後達到發表的水平。而沒有任何新意的情形下和沒有人脈的情況下,編輯部不會對沒有任何新意的文章提修改意見。
其二,編輯部看問題一般視野要寬一些,看問題的視角要大一些,提出修改意見,作者盡可能滿足編輯部的要求
其三,如果編輯部的修改意見確實不妥,作者可以回信闡述自己的觀點,編輯部認為說的有道理的話,一般也會尊重作者。
其四,不要以為編輯部可以刁難,多次的來往只能回使論文跟家完善,而不是在修改多次後否定作者的文章。即便有的修改時多餘的,編輯部也會反復推敲的。
五、論文的結尾
論文的結尾既是整篇論文的點睛之處,也是揭示學術在未來研究的發展趨勢。因而,結尾一定要有氣勢,氣勢磅礴的結尾,往往能夠凸顯論文的整體品質。從當前的學術論文來看,結尾主要有以下幾種問題:
其一,論文根本就沒有結尾,當論證完畢後,論文就嘎然而止。這是典型的虎頭蛇尾。
其二,沒有對前面的研究進行總結,而是離開前面的研究談體會,因而沒有體現結束語的作用。
其三,對前面的研究泛泛而談,沒有集中到觀點上來,從而顯得太平淡。
其四,太簡單,有結尾與沒有結尾沒有什麼區別,這樣的結尾就沒有意義。
那麼,什麼樣的結尾才是好的結尾呢?我認為至少要體現一下幾個方面:
一是要能夠從宏觀上對論文進行觀點性的總結。前面主要是論證,證實或者證偽,但尚未突出自己的觀點,所以必須要有一個結尾來提煉作者的觀點,使讀者更清楚作者的觀點。
二是要有大氣磅礴之勢,有行雲流水之氣。前面的論證是一個小心求證的過程,不能展示作者的文筆,但在結尾部分,可以放開手腳,解放思想;可以充分展示作者的文采來歸納和抽象論文的要義。
三是結尾除了歸納觀點外,也可以對該問題研究的發展趨勢進行科學的預測,以及對該問題的進一步思考。
六、遵守學術規范,信守學術道德
學術規范是學術的生命線。學者必須要按照學術規范從事學術研究,而不可隨心所欲題「想法」。如果僅僅是提「想法」,沒有被證明的「想法」,僅僅是一個假設而已。一個假設性的觀點決不能代表一種學術水平。只有用理論方法進行了符合邏輯的證明之後,如果這個「想法」具有創新性同時又符合學術邏輯,那麼這個「想法」才轉變為學術觀點,這個觀點就代表了學者的學術水平。當前,社會的浮躁也同樣滲透到學術領域,使學者不再沉寂與象牙塔,而是通過學術論文的大躍進而成就自己的虛名,從而獲得各種各樣的學術榮譽和學術獎項,最終撈取相應的學術地位。結果,有的就不折手段,通過各種學術不斷行為和學術腐敗進行學術制假造假。當前,學術不斷、學術制假造假行為在論文上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抄襲剽竊
或抄襲觀點,或抄襲材料,或抄襲段落,或抄襲文獻,或將別人的文章略作改動整體性剽竊,或僅僅是把題目改動署上自己的名字。
2、強行在他人成果上署名
這主要有一下幾種情形:一是導師與學生的關系,導師規定學生發表文章必須把導師的名字署上,甚至要求署名第一作者,但導師並沒有審閱文章,一旦文章被人舉報,導師就千方百計迴避;或者公然宣稱自己不知道,是學生自作主張署上的。二是上下級同事關系,尤其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或者是下級刻意為領導捉刀代筆;或者是上級借用行政權力強行要求
3、篡改文獻和數據、故意斷章取義
這主要是不願意去核對數據和文獻,而自己的論文可能又特別需要這樣一組數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結果只好對邊緣有數據進行為我所用地篡改,或對文獻的觀點進行刻意地曲解,或斷章取義地引用,以迎合自己研究的需要。
4、注釋有誤或做「偽注」,如前面所說的張冠李戴
5、低水平重復
不願意去閱讀文獻,因而不知道學術發展動態,導致自己的研究在重復著前人的研究,甚至重復著同輩學人的研究。
6、轉引二手文獻並且未核對導文獻導致以訛傳訛
7、只引證自己的論文,自我吹噓
8、閱讀中文文獻卻引用外文表達文獻,結果弄巧成拙
9、源於外文書刊卻譯成中文,結果牛頭不對馬嘴
10、轉引外文注釋卻不註明原出處,讓人難以查找原文獻,難以辨認其真偽
11、一稿多投,有的甚至是略作一點「喬裝」後就投給不同的多家刊物
❺ 論文投稿後審稿流程如何
論文寫好之後為了發表都要投稿到期刊、雜志社,這個時候論文就要經過審稿,才能決定是不是適合發表。期刊網告訴大家論文審稿周期不一,核心級期刊審稿時間最長,時間大概 論文寫好之後為了發表都要投稿到期刊、雜志社,這個時候論文就要經過審稿,才能決定是不是適合發表。期刊網告訴大家論文審稿周期不一,核心級期刊審稿時間最長,時間大概是3-6個月,而且由於其他原因可能還會延後,國家級或省級普刊一般一周左右,其他級別的期刊審稿的時間一般是一個月為期限。 論文的審稿制度、過程是怎樣的,大多數人不是很熟悉,只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期刊網闡釋,論文審稿的流程一般是:初審、專家審稿、最終定稿。其中初審是期刊雜志社內部編輯進行的,通過之後才能進入專家審核,然後再由主編進行審核,最終才能發布,所以審稿的嚴謹可見一斑。期刊雜志社初審是基本過濾,一般無大問題的論文都能通過,審稿主要還是在於專家審稿。 其實對於每一份專業的期刊(或稱學術期刊),其編輯部都會有編輯委員會,編委會主任一般都由在本行業(或專業)有一定知名度的專家、學者擔任,而編輯選擇審稿專家的原則,首先,是專家的經歷和學歷,特別是專家的經歷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專家對審稿工作的認真負責態度。第三,是專家的審稿水平。當然,審稿專家的學歷、經歷不同,對一篇論文的審查結論也會有所不同。而專家審稿所處的角度不同,對稿件的評價高度也就不盡相同。作為某一行業的專家學者,對其所處專業的學術動態和技術水平應有一個全面地了解,專家審稿主要是對論文內容的審查,如論文的觀點是否正確,所採用的原理、公式、推導過程以及結論的正確與否,試驗數據是否與國外文獻上數據有出入,參考文獻是否是最新的等等。從某種程度上說,專家審稿是對論文的學術水平、技術水平,以及論文的創新性、先進性等進行正確地評價。 專家審稿時,必須對學術論文所反映的內容進行全面而細致地審查,如論點、實驗過程、結果與討論、結論等應進行細致的審查,對不同的學術觀點和論點,專家應靜下心來,進行認真地、理性地思考,給論文以正確而恰如其分地評價,切不可臆測、臆想和臆斷地評價論文的學術價值。具體的方法如下: 1.政治性審查。政治上主要審8個方面問題:國家領土和主權問題;民族尊嚴問題;黨的方針、政策問題;涉外問題;宗教問題;歷史問題;保密問題;其他政治問題。 2.創新性審查。創新主要是指論文對人類知識、技術或觀念等的新貢獻。分析方法和途徑大致如下: 3、分析論文來源:基金課題的審批嚴,經費支持好,其論文可能較有創新性。 4、分析作者信息:公認的高水平作者的新作質量可能好,因為研究有繼承性,論文質量與作者素質呈正相關。 6、分析正文:論題鮮明、新穎,實驗過程和數據完整,論據典型充分,論證嚴密,結論明確的論文一般較具創新性。 論文審稿之後很多都需要回稿重新修改,每篇文章被打回都是有其自身的原因的,作為作者接到審稿人的意見時,首先要擺正心態,保持冷靜。這是要做到:1.所有問題必須逐條回答;2.盡量滿足意見中需要補充的實驗;3.滿足不了的也不要迴避,說明不能做的合理理由;4。對於你不認同的意見,也要委婉有技巧地回答,做到有理有據有節;5. 審稿人推薦的文獻一定要引用,並加以討論。
❻ 論文自己投稿很難嗎
一個龐大的群體控制著期刊行業,所以很難,所以,付費出版。二道販子橫行。
❼ 我自己寫了一篇學術論文。想發表在核心期刊。可是自己很不自信,不敢投稿
投稿這個事兒,不用擔心,要自信,只要不是抄襲,達到一定的理論水平,發表沒有問題。
❽ 如何提高學術論文的投稿命中率
一、選擇合適的核心期刊投稿前,應大致了解自己所在領域都有哪些相關的核心期刊 ,以醫學影像學期刊為例,有許多專業性很強的期刊,如《中華放射學雜志》、《中國超聲醫學雜志》、《中華核醫學雜 志》等,同時也有綜合影像學雜志,如《中國臨床醫學影像》即為綜合影像學雜志。同時影像學作為醫學的一個分支,許多綜合性期刊也發 表影像學的論文。選擇期刊時,專業性期刊和綜合性期刊應同時考慮。有些作者錯誤地認為只有專業性期刊才發表專業性 論文,因此只向專業性期刊投稿,無形中縮窄了論文發表的渠道。盡量選擇統計源期刊,統計源期刊是經國家科技部中國 科技信息研究所以引文數據為依據,客觀評價科技期刊後得出的期刊排名表,具有一定的權威性,統計源期刊每年都要進行調整,因此不是一成不變的。統計源期刊無論從發表論文的質量還是受重視程度上都要超過非統計源期刊,也易於被讀者重視,因此投稿時應盡量選擇此類期刊。二、了解擬投核心期刊的外部特徵每種期刊都有自己詳細的稿約,一般刊登在每年的最後一期或第一期。投稿前,應仔細閱讀擬投期刊的稿約,並大致對期刊進行瀏覽,了解該期刊的出版時滯、出版周期、欄目 設置及是否需要中英文摘要等,盡量使論文在形式上符合要求 ,不要漏項。三、投稿前注意事項投稿前應大致瀏覽擬投期刊最近幾期的內容,一般來 ,同一期刊是不可能在近期重復刊登同一內容的,如果自己的論文與擬投核心期刊已刊登過的論文雷同,就不要再投給該期刊 ,應轉投他刊,這樣可以揚長避短,有的放矢。目前大多數編輯部都要求稿件為列印稿件,拒收手寫稿,列印稿件字跡清 晰工整,但大多數稿件都非作者本人親自列印,其中誤打漏打之處很多,作者要特別注意仔細校對,保證和原稿一致。投稿前還應附單位介紹信,寫清聯系方式。四、審稿過程中作者的配合編輯部在接到作者的投稿後,都會寄給作者回執或發電子郵件,上面 有稿件編號,作者應記住此編號,以便查詢稿件處理情況。編輯部審稿後有時會提出修改意見,作者應客觀對待專家的意見,對於有些意見,作者可以根據要求修改,而有些諸如論文本身的缺陷或不足的意見,是修改不了的,遇到這種情況,也不要輕易放棄修改,應詳細陳述不能修改的理由,由編輯部定奪。對於編輯部提出修改的稿件,一定要在規定期限內寄回,以免延誤發表。目前大多數期刊都對所刊登的論文收取一定數額的版面費,作者應及時交費。論文排版後,編輯部會 將校對稿寄給作者,請作者自己校對,此時一定要認真對待校對稿,有些作者錯誤地認為校對稿中不會有錯誤,因此隻字不改。五、稿件不刊用的原因選題陳舊、無創新性是稿件不刊用的最主要的原因,另外所用統計方法不當也是造成退稿的原因,醫學論文中統計方法使用不當是相當常見的錯誤,在這方面建議作者多看一些 統計學書籍,正確運用統計方法,使論文合理可信。同一單位稿件集中也是造成某些稿件不能刊用的直接原因,建議同一單位相似課題的論文分散投稿,避免因稿件集中造成退稿.除以上原因外,還有因論文書寫不規范如格式不對、字跡潦草、圖表、參考文獻不規范等原因造成退稿。期刊編輯部都有相似的工作流程,一般來講,從收稿到審稿完畢,大致需要3~6個月時間,如需要作者修改,還需1~2個月,可以刊用的稿件從排版、校對、印刷到出刊也需要2個 月時間,因此國內醫學期刊的出版時滯大都在6~12個月。出版時滯較長是期刊共有的弱點,也是由編輯部的工作流 程所決定的,很多作者不了解編輯部的工作流程,以為「今天投稿,明天即可發表」或「這個月投稿,下個月即可發表」。建議作者在論文完成後盡早投稿,盡早發表,以備不時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