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論文
1. 衛星的工作原理論文
Logistics Sci—Tech No.10,2008
· 軍事物流·
物流科技2008年第1O期
摘 要:現代軍事物流是信息化戰爭後勤保障的重要支
撐。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 衛星定位系統逐漸應用於軍
事物流領域,成為現代軍隊戰鬥力的倍增器。文章介紹了衛
星定位系統概況, 闡述了衛星定位系統在軍事物流領域的應
用現狀,對軍事物流領域應用衛星定位系統的前景及思路進
行了探討。
關鍵詞:衛星定位系統;軍事物流;應用
中圖分類號:E0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100 f2008) 10—0071—03
Abstract: Modern military logistic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ans of logistics under informationization war. Nowadays,
satellite positioning system is applied in the field of military
logistics graall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is paper introce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satellite
positioning system,analyses its current and future application
in the field of military logistics,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ideaS of applying satellite positioning system in the field of
military logistics.
Key words:satellite positioning sy stem;military logistics;application
軍事物流是指軍事物資經由籌措、運輸、儲存、包裝、維修保養、配送等環節,從供應地向部隊用戶有序流動的過程ll】。
衛星定位系統作為當今最先進的信息設施之一,是提高軍事物流信息化建設水平,增強部隊戰鬥力不可缺少的技術工具和手段 。
在現代軍事物流活動中,重視這~ 技術的創新和推廣應用,將快速實現對軍事物流的實時監控,從而有效提高信息化戰爭的後
勤保障效能
1 衛星定位系統概況
衛星定位系統是利用多顆人造地球衛星、地面控制設備和信號接收設備,對地面靜態或動態目標進行定位和導航的系統。
目前,全球正在運行或研製中的衛星定位系統有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俄羅斯全球衛星導航系
統(GLONASS)、歐盟伽利略導航衛星系統計劃(GALILEO)和中國「北斗一號」 衛星導航定位系統。
GPS是美國軍方20世紀70年代研製的軍民兩用衛星定位系統,軍用加密,民用降低定位精度後在全球使用,在用戶數量
上處於霸主地位。GLONASS是由原蘇聯(現由俄羅斯)國防部獨立研製和控制的第二代軍用衛星導航系統, 其建立目的主要
是避免在軍事上受制於美國。由於種種原因, 目前處於「半可用」狀態,市場中GLONASS設備極少,產品多是內置GLONASS
和GPS兩種接收裝置, 以提高精度和可用性。同樣出於避免受制於美國的目的.歐盟2003年也開始了GALILEO計劃.建造世
界上第一個非軍方控制和管理的民用』J星導航定位系統.預計2010年正式投入商業運行 這3個系統都是全球衛星導航定位
系統,導航范圍覆蓋全球。中國「北斗一號」 系統則是覆蓋我國本土的區域導航定位系統, 目前擁有5顆導航衛星,除具有導
航功能外,還具有短報文通信和精密授時功能。在2008年南方抗擊雨雪冰凍和四川特大地震災害中初露鋒芒.在北京奧運會
期間將為交通調度和場館監控提供服務。
GPS導航系統是被動式偽碼單向測距三維導航,採用的是無源定位。定位數據由用戶設備獨立解算, 因此不能提供通訊服
務。 「北斗」 系統是主動式雙向測距二維導航,採用的是有源定位.定位數據由地面控制中心解算後提供給用戶,用戶需要通
過地面中心站聯系及地面中心站的傳輸;因此可以提供通訊服務,通訊不必通過其他的通訊衛星.實現了一星多用。
GPS、GLONASS、GA[ ILEO和「北斗」 系統對比見表1
2 衛星定位系統在軍事物流領域的應用現狀
衛星定位系統的建立源於軍事目的,美國GPS在近幾場局部戰爭中應用於指揮控制、兵力投送、精確制導、目標偵察、戰
場救援、軍事物流等各個方面,成為美軍戰鬥力的倍增器。尤其在伊拉克戰爭中,超大量戰爭物資運輸保障,戰時補給,大兵
團諸軍兵種的專用裝備保障,沒有GPS 的導航和定位,軍事物流則難以實現適時、快速、精確的保障,也就很難在短時間內
結束戰斗並取得戰斗的勝利 。近幾年,我國加緊研發中國「北斗」 系統,引進對GPS的應用.逐漸將衛星定位系統應用於軍
收稿日期:2008~06—24
作者簡介: 白 娟(1973一),女,山東濟南人,後勤指揮學院研究生五隊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軍事物流信息化建設。
衛星定位系統在軍事物流領域應用現狀及前景探討
表1 GPS、GLONASS、GALILEO和「北斗」 系統對比表
美國GPS 俄羅斯GL0NASS 歐盟GALILE0 中國「北斗」 系統
研製時間 20世紀70年代 20世紀70年代中期 1999年2月 2000生
衛星個數 28 24 30 5
軌道高度(KM) 20 186 l9 l00 23 222 36 0o0
運行周期 l1:15:44 l1:15:00 14:22:00 l1:58:00
民用單頻CA碼 民用單頻CA碼 CA碼
調制碼 軍用雙頻P碼 軍用雙頻P碼
P碼
定位精度 CA碼約l2米 水平方向約l6米 水平定位精度優於10米 約30米
P碼小於10米 垂直方向約25米
覆蓋范圍 全球 全球 全球 中國及周邊地區
主要功能 定位導航導航定位、短報文通信、
. 精密授時 定位導航,精密授時 定位導航.精密授時 精密授時
優點優點:投資小、用戶設
: 全天候: 全球覆蓋; 三維 由於GL0NASS衛星發 該系統提供三種導航定 備價廉
。定速定時高精度缺點: 不能覆
:快速省時高效 射的載波頻率不同. 可 位信號
率: 免費信號、收 蓋兩極地區. 赤道附近
系統特點 : 應用廣泛多功能。缺點:信 以防止整個衛星導航系 費加密信號
、號存在易損性和丟失性滿足更高 定位精度差:不能滿足
. 抗干擾 統同時被敵方干擾. 因 要求的收費加密信號
, 能力差高動態和保密的軍事用
: 定位精度受美國軍方限 而具有更強的抗干擾能 供各種不同的用戶使用 戶要求
. 書1 力 用戶數量受一
定限制
民用領域: 用於航空/航海導航、
大地測量、石油勘探、地震測量、 由於種種原因. 目前處
野外救生、探險、森林防火、飛 於「半可用」 狀態. 市
機播種、農田耕種、車輛自動導 場中GL0NASS設備極 2010年正式投入商業運 使用者基本是軍隊等國
應用現狀 航監控、機場,港13'交通管理等諸 少, 而且多是美國產品, 行 家用戶. 市面上很少有
多方面軍用領域: 美軍用於指揮 內置GL0NASS和GPS 北斗星的接收機出售
控制.兵力投送、精確制導、目 兩種接收裝置. 以提高
標偵察、戰場救援、軍事物流等 精度和可用性
方面
主動式雙向測距二維導
定位原理 被動式偽碼單向測距三維導航航。定位數據由地面控
, 定位數據由用戶設備獨立解算 制中心解算後提供給用
事物流領域,但仍處於初級階段,其應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對軍事物資運輸的監控調度
通過將衛星定位系統的用戶接收機安裝在軍用車輛、飛機、艦船上實現對軍事物資運輸的監控調度。利用衛星定位系統和
電子地圖GIS可實時顯示出運輸工具的實際位置與軌跡,從而對其進行實時、有效的定位、監控和調度。實現方式是運輸工具
通過終端接收導航定位信息,經處理後,將數據按一定格式由無線電收發機傳送到指揮中心,指揮中心接收機將接收到的數據
輸入計算機,經處理,在電子地圖中顯示運輸工具和物資位置。
2.2 對軍事運輸路線的導航規劃
選擇正確、便捷的運輸路線,是實現軍事物流快速保障的前提條件。運用衛星定位系統的導航規劃功能則充分滿足了這一
需求。衛星導航系統的路線規劃功能包括自動、手動和指令式3種。自動式路線規劃是由駕駛員確定起點和終點,由計算機軟
件按照要求自動設計最佳路線。手動式路線規劃是駕駛員根據自己的目的地設計起點和終點等,系統在電子地圖上設計路線,
同時顯示運行途徑和方向。指令式路線規劃是指指揮中心對行駛站點的時間和路線能作出有效反應,提出路線的規劃,並給運
輸工具發出導航指令。實現方式是將衛星定位終端與計算機相連接,實現數據的實時傳輸,以電子地圖的形式顯示導航數據。
2-3 對需求信息的查詢
在軍事運輸途中,衛星定位系統可以提供主要物標,在電子地圖上根據需要進行查詢,顯示其位置。同時指揮中心可以利
用監測控制台對所在位置進行查詢,車輛及物資信息則以數字形式在指揮中心的地圖上顯示出來。此外,利用衛星定位系統記
錄和儲存保障物資詳細的運輸內容和信息,消除了很多需要人工處理的環節,使得整個軍事物流系統中所有程序及信息系統實
現信息傳輸的快速、准確、一致。
2 4 對險情、事故的緊急救援
72 {) ij¨P S t ~1 t lj 20~)g.{O
衛星定位系統在軍事物流領域應用現狀及前景探討
通過衛星系統定位和監控管理系統可以對遇有險情或發生事故的地方進行緊急援助。監控台的電子地圖顯示求助信息和報
警目標,規劃最優援助方案,並以報警聲光提醒監控人員進行應急處理。我國自主研製的「北斗一號」衛星定位系統在四JIl汶
JIl地震救援中不僅實時監測到了救援部隊的行進狀態,而且在通信中斷的情況下充分發揮了其短報文通信的功能,保障了救援
的順利展開。
3 衛星定位系統在軍事物流領域的應用前景
3.1 應用於建立網路化軍事物流保障體系
軍事物流保障網路化是信息化條件下一體化聯合作戰的要求,是指通過多種信息技術將各個物資保障網點(如物流中心、
後方基地、倉庫等)集成為軍事物流保障網,實現物流配送實體網路和信息網路的「無縫鏈接」,從而在戰爭中以實時的快速
反應、精確的投向投量和靈敏高效的指揮調度實現適時、適地、適量的後勤保障。衛星定位系統在軍事物流網路化建設中具有
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功能多、精度高、覆蓋面廣,是構建網路的最佳技術設施和應用平台; 二是構築在衛星定位系
統的網路公共平台,具有開放度高、資源共享程度高等優點,無地域性限制的信息獲取,提高了定位系統的利用率。
3.2 應用於軍事物流資產可視化管理
信息化條件下,戰場透明度越來越高,物資儲存和運輸的可見性變得至關重要。物流資產可視化管理是依賴計算機技術、
網路技術、資料庫技術、自動識別技術、衛星定位技術等多種信息技術,實現物資在儲、在運、在處理全過程的數據跟蹤可
視.使得部隊指揮官可以不問斷、可視化地掌握全部後勤資源的動態情況,全程跟蹤「人員流」、 「裝備流」 和「物資流」,並
指揮和控制其接收、分發和調換。在運資產通常是裝載於某種運輸工具,如火車、飛機、輪船、汽車等。實現在運資產可視
化,首先要掌握運輸工具的實時位置,而掌握移動中的運輸工具的實時位置離不開衛星定位系統。衛星定位系統在軍事物流資
產可視化的應用,集中在兩個主要方面:其~ 。衛星定位系統用於提供運輸工具的位置數據。其二,衛星通信可使控制站和駕
駛員實現雙向信息交流。有效運用衛星定位系統,形成有力的統一組織指揮中心,能夠提高物流管理的透明度,為優質、高效
的物流保障提供堅實的技術平台。
3-3 應用於實現精確主動配送式保障模式
精確主動配送式保障是指在精確預測部隊需求的前提下,打破過去那種逐級前送、被動等待的後勤保障運行機制,通過將
所需物資主動配送到戰斗單位乃至士兵,使補給速度發生質的變化,是現代化軍事物流保障模式的研究方向。物流配送的過程
是實物的空間位置轉移過程,在物流配送過程中,涉及到貨物的運輸、倉儲、裝卸、送遞等處理環節,對各個環節涉及的問題
如運輸路線的選擇、倉庫位置的選擇、倉庫的容量設置、合理裝卸策略、運輸車輛的調度和投遞路線的選擇等進行有效的管理
和決策分析將有助於物流配送有效地利用現有資源, 降低消耗,提高效率。衛星定位系統解決了物流配送過程中運輸車輛調度
和投遞路線選擇、精確定位部隊用戶等諸多問題,有利於提高物資的補給速度,從而實現精確主動配送式保障。
4 軍事物流領域應用衛星定位系統的發展思路
目前.衛星定位系統在軍事物流信息化建設的應用基本上還處於起步階段,要實現這項技術的全面推廣和運用.建立適應
我軍後勤發展的軍事物流系統,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加強衛星定位系統在軍事物流領域推廣應用的組織領導。由總部牽頭統一組織規劃、統一技術體制、統一信息標准、
統一軟體開發,並與作戰指揮系統兼容,從研究開始就杜絕衛星定位系統在軍事物流領域應用中各自為政、互不統一、缺乏系
統集成等問題的出現。再就是加強軍地合作,把軍隊的資源優勢和地方的技術優勢整合起來,共同研製、發展新技術,以保證
其在軍事物流領域應用的有效性
(2)開展規劃研究、突破關鍵技術。從頂層對研究項目進行規劃設計,並根據我軍現狀確定當前及今後一段時期內衛星
定位系統在軍事物流領域應用的重點和難點。必須立足於新技術引進後的自主開發和創新,形成自己的技術.組織科研力量協
力攻關,力爭解決自主技術與外軍技術相結合、抗干擾、精度限制、加密技術等關鍵難題,為衛星定位系統在軍事物流信息化
建設中的進一步應用做好准備。
(3)研發基於衛星定位系統等先進信息技術的軍事物流應用平台, 建設相關實驗室,著眼未來信息化戰爭實際.跟蹤國
內外、軍內外衛星定位系統應用研究發展動態,積極探索衛星定位系統在我軍軍事物流領域的應用研究.以帶動全軍後勤信息
化的發展。
(4)在後勤保障部隊試點後推廣。選擇部分後勤保障部隊進行實驗試點,使得衛星定位系統的應用真正與部隊建設的實
際結合起來,通過解決實際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不斷完善衛星定位系統在軍事物流建設的應用研究。從而最大限度地挖掘整個
軍事物流系統的保障潛力,使我軍後勤保障實現質的飛躍。
參考文獻:
[1】王宗喜,徐東.軍事物流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2007.
【2] 譚建中.物流信息技術【M】.北京: 中國物資出版社,2008.
【3】戢覺佑,王京海.美軍後勤理論與實踐【M】.天津:海軍後勤學院,2003.
f4】徐衛東.GPS+GLONASS+GALILEO三星跟蹤技術【JJ_全球定位系統,2006(1):16—18
{ 《' ;H s ( {l 200S {f) 73
2. 有關中國衛星的論文
中國科學院披露載人航天實驗內容
中國科學院有關負責人表示,載人飛船工程應用系統的主要任務是開展空間對地觀測、空間科學及技術實驗。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一階段)應用系統的目標是大力推進和發 展我國空間科學與空間應用技術,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有重要價值的貢獻,同時為今後有人參與的空間科學與技術實驗打下基矗。
其中,「對地觀測任務」是以與國際同步發展先進空間遙感器及開拓地球系統科學研究為目的,確定了中解析度成像光譜儀器、多模態微波遙感器(包括微波高度計、輻射計和散射計)、地球環境監測和遙感應用研究等在軌實驗和應用任務。地球環境監測包括太陽常數監測、太陽和地球紫外輻射監測以及地球輻射收支探測。遙感器應用研究為我國遙感應用技術的發展奠定基礎;開展成像光譜技術和微波遙感技術在海洋、陸地和大氣方面的應用研究和應用示範。
「空間科學研究」安排了空間生命科學、微重力科學(包括空間材料科學項目,微重力流體物理研究項目),還有空間天文項目、空間環境預報和監測任務,目標是全面提高我國空間科學水平。「空間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研製了多種空間實驗設備,開展空間生物學效應研究、空間蛋白質結晶、空間細胞培養、空間細胞電融合以及空間蛋白質和生物大分子分離純化等研究;「空間材料科學研究」研製多工位晶體生長爐和晶體生長觀測裝置,開展二元和三元半導體光電子材料、透明氧化物晶體、金屬和合金等材料研究和空間生長,研究空間晶體生長動力學;「空間環境預報和監測」研究可以建立空間環境預報中心,發布長期、中期、短期空間環境預報和警報,進行效應預測,保障航天員、載人航天器和空間設備安全。載人飛船構造:
1,軌道艙呈圓桶形狀,是航天員工作、生活和休息的地方。軌道艙調整了艙內布局設計以便安裝應用系統設備及航天員食品和飲用水裝置。軌道艙的後端底部設有艙門,航天員通過這個艙門可以進入返回艙。軌道艙外部兩側裝有兩個像鳥兒翅膀一樣的太陽電池翼,軌道艙所需要的電能就是由這兩個電池翼提供的。
2,返回艙是載人飛船唯一返回地球的艙段,飛船起飛、上升到入軌及返回著陸時,航天員都在返回艙內。神舟六號的返回艙形狀像鍾,其艙門與軌道艙相連,航天員通過這個艙門,可以進入軌道艙。返回艙是飛船的指揮控制中心,艙內安裝了航天員的座椅。飛船在起飛、上升和返回地面時,航天員躺在座椅上的。返回艙內還安裝了飛行中需要航天員監視和操作的儀器設備,航天員通過這些儀表可以隨時判斷、了解飛船的工作情況,還可以在必要時人工干預飛船的系統和設備的工作。
3,推進艙形狀也是圓柱形的,艙內安裝推進系統發動機和推進劑,其使命是為飛船提供姿態高速和進行軌道維持所需的動力,飛船電源、環境控制和通信等系統的一部分設備也安裝在這里。推進艙外部兩側也安裝了兩個太陽電池翼,為飛船提供所需的電能。
載人飛船的軌道艙和返回艙都是密封的艙段,艙內與外界完全隔絕,內部安裝的環境和生命保障系統,將為航天員提供一個與地球環境一樣的舒適生活環境。另外,還安裝了供著陸用的主、備兩具降落傘。返回艙側壁上開設了兩個圓形窗口,一個用於航天員觀察窗外的情景,另一個供航天員操作光學瞄準鏡觀察地面駕駛飛船。
長征2F運載火箭主要技術指標:
火箭的可靠性為0.97,安全性為0.997:0.97的可靠性就是說100次發射里,只有3次火箭可能出現問題;0.997的安全性是指火箭出現1000次問題里,可能有3次會危及航天員的生命安全。這是載人火箭的特性。一般的商用火箭可靠性為0.91到0.93,沒有安全性要求。
火箭起飛重量為479噸:火箭加上飛船重量約44噸,其它的都是液體推進劑。因此,火箭的90%都是液體,比人體含水量還大。水通常占人體的60%到70%。
飛船重量為8噸多,占船箭組合體起飛重量的六十二分之一:要把一公斤的東西送入軌道,就得消耗62公斤的火箭。神舟六號飛船比神舟五號在重量上有所增加,因此發射神六的火箭也重了不少。
火箭芯級直徑為3.35米:古羅馬人使用兩匹馬拉的車,車輪在石板路上磨出兩道溝。由於車輪寬窄不一樣,路上留下了不同寬窄的溝。後來他們想把輪距統一起來,就把兩匹並排的馬屁股當成標准,即1.435米,後來英國人修鐵路也把鐵軌軌距定為1.435米,並被各國沿用。按照這個軌距修建的鐵路,能夠運輸的貨物最寬為3.72米,去掉車廂外殼,只剩下3.35米。因此,用標准鐵路進行運輸的火箭最大直徑只能達到3.35米。
火箭入軌點速度為每秒7.5公里:這個速度是音速的22倍。我們通常說的「十里長街」,是指北京建國門至復興門的距離,長6.7公里。每秒7.5公里的速度,相當於1秒鍾內從長安街東頭跑到西頭。
火箭軌道近地200公里,遠地350公里:地球半徑6400公里,火箭軌道與地球的距離,僅為地球半徑的幾十分之一。如果站在地球外面看,飛船就像貼著地面在飛行。
3. 求衛星通信論文
這個 真不會啊
4. 關於人造衛星的小論文(500字左右)
上網路找。 知道挨個字重新打麻煩。而且資料可能不全
5. 求一篇美國ION導航協會的論文,關於衛星的。
導航協會的論文 我給你
6. 哪位大蝦有關於嫦娥1號衛星的論文
你根據這些資料寫吧@~~~
「嫦娥一號」(Chang'E1)衛星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承擔研製,以中國古代神話人物嫦娥命名,主要用於獲取月球表面三維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關物質元素的分布特點、探測月壤厚度、探測地月空間環境等。在初樣研製階段,有電性星和結構星這兩顆初樣衛星承擔衛星測試工作。嫦娥一號平台以中國已成熟的東方紅三號衛星平台為基礎進行研製,星體尺寸為2000毫米×1720毫米×2200毫米,並充分繼承中國資源二號衛星、「中巴地球資源衛星」等衛星的現有成熟技術和產品,進行適應性改造。所謂適應性改造就是在繼承上的創新,突破一批關鍵技術。
北京時間2007年10月24日,探測器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概況
嫦娥一號星體為立方體,兩側各有一個太陽帆板,最大跨度達18.1米,重2350千克,工作壽命一年。它將運行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的圓形極軌道上。
該衛星平台由結構分系統、熱控分系統、制導,導航與控制分系統、推進分系統、數據管理分系統、測控數傳分系統、定向天線分系統和有效載荷等9個分系統組成。這些分系統各司其職、協同工作,保證月球探測任務的順利完成。星上的有效載荷用於完成對月球的科學探測和試驗,其它分系統則為有效載荷正常工作提供支持、控制、指令和管理保證服務。
根據我國探月衛星工程的四大科學目標,在嫦娥一號上搭載了8種24台件科學探測儀器,重130千克,即微波探測儀系統、γ射線譜儀、X射線譜儀、激光高度計、太陽高能粒子探測器、太陽風離子探測器、CCD立體相機、干涉成像光譜儀。
航天專家介紹,電性星的試驗主要是用於一些帶有電子性能的設備的綜合測試,結構星的試驗主要是要考核結構設計的合理性,和整星上溫度控制設計的合理性。目前,這兩顆初樣星的結構製造已經完成,將在年底以前開始整星測試。在這個基礎上,再進行「嫦娥一號」正樣衛星的研製。據介紹,整個初樣測試階段持續到2007年6月份,隨後將進入衛星正樣星的研製階段。
為了保證完成月球探測工程任務,科研人員對承擔衛星發射任務的長三甲火箭進行了41項可靠性的設計工作,以提高其運載可靠性。
嫦娥一號是我國的首顆繞月人造衛星。以中國古代神話人物嫦娥命名,已於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UTC+8時)左右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整個「奔月」過程大概需要8-9天。預計衛星的總重量為2350千克左右,壽命大於1年。該衛星的主要探測目標是:獲取月球表面的三維立體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布特點;探測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亮的空間環境。
技術難點
1、軌道設計與飛行程序控制問題
2、衛星姿態控制的三矢量控制問題
3、衛星環境適應性設計
4、遠距離測控與通信問題
「嫦娥一號」衛星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承擔研製,主要用於獲取月球表面三維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關物質元素的分布特點、探測月壤厚度、探測地月空間環境等。「嫦娥一號」月球探測衛星由衛星平台和有效載荷兩大部分組成。衛星平台利用東方紅三號衛星平台技術研製,科研人員對結構、推進、電源、測控和數傳等8個分系統進行了適應性修改。有效載荷包括CCD立體相機、成像光譜儀、太陽宇宙射線監測器和低能粒子探測器等科學探測儀器。
「嫦娥一號」月球探測衛星於2007年10月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發射升空。衛星發射後,將用8天至9天時間完成調相軌道段、地月轉移軌道段和環月軌道段飛行,執行科學探測任務。它將完成四大科學任務,首要目的便是為月球「畫像」,也就是要通過各種手段獲取月球表面影像和立體圖像。此外,還要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布特點,探測月壤厚度以及地月空間環境。
專家介紹,嫦娥一號衛星兩米見方,太陽翼展開後,最長可達18米,起飛重量為2350公斤,衛星需要10-12天可以飛到月球附近。嫦娥一號設計壽命為一年,執行任務後將不再返回地球。
准備
探月計劃醞釀10年
我國航天科技工作者早在1994年就進行了探月活動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
1996年完成了探月衛星的技術方案研究,
1998年完成了衛星關鍵技術研究,以後又開展了深化論證工作。
測試
中國探月計劃第一顆衛星「嫦娥一號」的有效載荷正樣系統正在進行最後聯試,以確保科學探測設備將來在太空正常工作。
「嫦娥一號」衛星有效載荷的研製測試工作由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負責。有效載荷總指揮、中科院空間中心主任吳季16日在接受采訪時說:「在有效載荷正樣系統聯試的最後階段,各研製人員應繼續保持嚴慎細實的工作態度,按質量要求完成正樣聯試,確保有效載荷設備順利交付和工程任務圓滿完成。」
衛星有效載荷因不同的航天任務而異,在現階段主要是進行科學探測的儀器和科學實驗的設備。「嫦娥一號」衛星有效載荷將包括微波探測儀分系統、空間環境探測分系統、有效載荷數據管理分系統等。
據了解,微波探測儀分系統將主要對月壤的厚度進行估計和評測,這是國際上首次採用被動微波遙感手段對月表進行探測。空間環境探測分系統由太陽高能粒子探測器等3台設備組成,將探測地月和近月的空間環境參數。
「嫦娥一號」於2007年發射,而後圍繞月球進行一年的探測。
中國的探月計劃經過長期准備、10年論證,於2004年1月正式立項,被稱作「嫦娥工程」。該工程目前主要集中在繞月探測、月球三維影像分析、月球有用元素和物質類型的全球含量與分布調查、月壤厚度探查以及地月空間環境探測。
發射
「嫦娥一號」衛星發射後首先將被送入一個地球同步橢圓軌道,這一軌道離地面最近距離為200公里,最遠為5.1萬公里,探月衛星將用16小時環繞此軌道一圈後,通過加速再進入一個更大的橢圓軌道,距離地面最近距離為500公里,最遠為12.8萬公里,需要48小時才能環繞一圈。此後,探測衛星不斷加速,開始「奔向」月球,大概經過114小時的飛行,在快要到達月球時,依靠控制火箭的反向助推減速。在被月球引力「俘獲」後,成為環月球衛星,最終在離月球表面200公里高度的極月圓軌道繞月球飛行,開展拍攝三維影像等工作。
衛星奔月總共需時114個小時,距離地球接近38.44萬公里。而過去,中國發射的衛星距離地面一般都在3.58萬公里左右,二者幾乎相差了10倍。
「嫦娥一號」發射倒計時
36小時:部分系統進行最後「體檢」。
12小時:進入發射前功能檢查狀態。
8小時:進入發射程序,各系統進行輔助准備。
7小時:加註液氧。
5.5小時:加註液氫。
2小時:進入射前系統。地面開始給系統加電,同時各種口令也在這時開始下發。
40分鍾:3號塔架回轉平台開始展開。
15分鍾:最後一批人員撤離。
90秒:轉電。從地面給系統供電,變為系統內部電池供電。
60秒:從塔架後伸向前塔的橘黃色電纜擺桿此時擺開,准備為火箭點火、發射。
40秒:01號指揮員開始報告倒計時。
30秒:牽動。是過去發射系統的專有命令,盡管現在已經不再使用有關系統,但這一程序沿用至今。
10秒:點火倒計時。
0秒:點火。
7. 人造衛星的發展歷史5000字論文
人造地球衛星指環繞地球飛行並在空間軌道運行一圈以上的無人航天器,簡稱人造衛星。人造衛星一般由專用系統和保障系統組成,按用途可分為科學衛星、技術試驗衛星、應用衛星三大類,是發射數量最多,用途最廣,發展最快的航天器。
地球對周圍的物體有引力的作用,因而拋出的物體要落回地面。但是,拋出的初速度越大,物體就會飛得越遠。牛頓在思考萬有引力定律時就曾設想過,從高山上用不同的水平速度拋出物體,速度一次比一次大,落地點也就一次比一次離山腳遠。如果沒有空氣阻力,當速度足夠大時,物體就永遠不會落到地面上來,它將圍繞地球旋轉,成為一顆繞地球運動的人造地球衛星,簡稱人造衛星。人造衛星是發射數量最多,用途最廣,發展最快的航天器。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之後,美國、法國、日本也相繼發射了人造衛星。中國於1970年4月24日發射了東方紅1號人造衛星,截止1992年底中國共成功發射33顆不同類型的人造衛星。
8. 《人造衛星》科學小論文1000字
有趣的共振現象 唐朝的時候,洛陽的一座寺院里出了一件怪事。
寺院的房間里有一口銅鑄的磬,沒人敲它,常常自己「嗡嗡」地響起來,這里是什麼原因呢? 原來,這口磬和飯堂的一口大鍾,它們在發聲時,每秒種的振動次數— —頻率正好相同。
9. 高分!求論文,3000字。何謂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試述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和作用。
遙感技術,即RS(remote sensing),遙感顧名思義,就是從遙遠處感知,地球上的每一個物體都在不停的吸收、發射和反射信息和能量。其中的一種形式電磁波早已被人們所認識和利用。人們發現不同物體的電磁波特性是不同的。遙感就是根據這個原理來探測地表物體對電磁波的反射和其發射的電磁波,從而提取這些物體的信息,完成遠距離識別物體。遙感是在航空攝影測量的基礎上,隨著空間技術、電子技術和地球科學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它的主要特點是:已從以飛機為主要運載工具的航空遙感發展到以人造衛星為主要運載工具的航天遙感;它超越了人眼所能感受到的可見光的限制,延伸了人的感官;它能快速、及時地監測環境的動態變化;它涉及天文、地學、生物學等科學領域,廣泛吸取了電子、激光、全息、測繪等多項技術的先進成果;它為資源勘測、環境監測、軍事偵察等提供了現代化技術手段。概言之,遙感是運用物理手段、數學方法和地學規律的現代化綜合性探測技術。 全球定位系統,即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它是一個中距離圓形軌道衛星定位系統,可以為地球表面絕大部分地區提供准確的定位和高精度的時間基準。該系統是通過太空中的24顆GPS衛星來完成的。最少需要其中3顆衛星,就能迅速確定您在地球上的位置。所能接收到的衛星數越多,解碼出來的位置就越精確。在汽車定位時,只需要在汽車上裝一台比32開書本略小的「車載終端」就可以了。 在森林資源連續清查中應用GPS技術的優勢: 1.可直接按坐標確定樣地的位置。 2.解決了小比例尺地形圖找明顯地形地物為引點的難題。 3.克服了地形圖本身有誤差、傳統的羅盤儀引線測量引起誤差以及其它因素造成樣地定位不準的問題。 4.定位精度高於羅盤儀引線定位,大大減少了野外作業時間和工作量,節省了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 地理信息系統,即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是隨著地理科學、計算機技術、遙感技術和信息科學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一個學科,是一門集計算機科學、信息學、地理學等多門科學為一體的新興學科,它是在計算機軟體和硬體支持下,運用系統工程和信息科學的理論,科學管理和綜合分析具有空間內涵的地理數據,以提供對規劃、管理、決策和研究所需信息的空間信息系統。 數字地球是遙感、資料庫、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寬頻網路及模擬虛擬等現代高科技的高度綜合和升華,是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制高點。林業資源信息具有數據量大、種類多、來源廣、結構復雜和獲取成本高等特點,隨著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數字林業的發展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林業發展的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