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評論論文
㈠ 求一篇3000字左右的文學批評論文
中國知識分子的氣節
我想先說兩個故事.
一個是有關田子方的事故。子擊(魏文侯的兒子)「遭田子方於道」而「下車伏謁」,田子方「不為禮」,兩人間遂有一番「富貴者驕人乎」與「貧賤者驕人乎」的爭論。田子方持「富貴者安敢驕人」說,說得振振有詞:「國君而驕人則失其國,大夫而驕人則失其家。失其國家者,未聞有以國家待之者也。夫士貧賤,言不用,行不合,則納履而去,安往而不得貧賤哉!」這是公元前403年的事。
在《戰國策;齊策四》中,也類似的故事,叫做「齊宣王見顏斶」。王要「斶前」,因為他是「人君」;斶要「王前」,因為「斶前為趨勢,王前為趨士,與其使斶為趨勢,不如使王為趨士」,於是也有一番「王者貴乎」與「士貴乎」的爭論。顏斶的理由也很充分:「昔者秦攻齊,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壟五十步而樵採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齊王頭者,封萬戶侯,金千鎰。』由是觀之,生王之頭,曾不若死士之壟也。」說得齊宣王啞口無言,不得不吞下了這口窩囊氣。這是公元前三百多年的事。
兩個故事都發生在群雄爭霸的春秋戰國時期,這一共同的歷史背景特別重要。在那個時候,士之為士,能保持自己的尊嚴與節操,而決不向權勢者屈膝的大有其人,絕不只是一個田子方或一個顏斶。在田子方前百把年,齊國的大夫晏嬰曾有鏗鏘之言:「君語及之,即危言;語不及之,即危行。國有道,即順命;國無道,即衡命」;與顏斶差不多同時期而曾被齊宣王任用為卿的孟軻,也大有「糞土當年萬戶侯」的氣慨:「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堂高數仞,榱題數尺,我得志弗為也。食前方丈,侍妾數百人,我得志勿為也。一般樂飲酒,驅騁田獵,後車千乘,我得志弗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因而,我以為那時中國知識分子的氣節即「士節」之高揚,正與「群雄爭霸」有關。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批判過孔夫子,說他「待價而沽」(語本《論語;子罕》「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把自己變做可以買賣的商品。其實,孔夫子的這句話是沒有錯的。因為群雄爭霸,群雄都懂得得人才與得天下之間的關聯,形成了人才的自由競爭的格局,士即知識分子才變得奇貨可居。「學得文武藝,貨與帝王家」,但賣與不賣,賤賣還是貴賣,主動權在他們自己手中,而且賣的也只是文韜武略,並非連人格尊嚴以至於親娘老子也捆綁在一起賣。可見,那時倒是人才的「賣方市場」,於是遂有田子方「言不用,行不合,則納履而去,安往而不得貧賤哉」的瀟灑自如,遂有顏斶「士貴乎,王者不貴」的斬釘截鐵以及燕昭王「卑身厚幣以招賢者」的千古佳話。
秦漢之後的大一統,情況就大不一樣了。天下人才盡收眼底,用與不用的主動權都在一統天下的權勢者的手中。「好鋼用上刀口上」,人家不用,也就與廢鐵無異。你說「言不用,行不合,則納履而去,安往而不得貧賤哉」,首先得擔心的恰恰正是這個「安往」——想「納履而去」都不得啊,還能翻得出如來佛的手心?你說「士貴乎,王者不貴」,卻又與那個大環境中的事實相違,不僅會被人當瘋子,說的人自己心裡也不踏實。人才的「賣方市場」變成了人才的「買方市場」,人才的「自由競爭」變成了人才的「市場壟斷」,才有那麼多「士」花盡了吃奶的力氣往「仕途」上擠,至於做夢也想得到權勢者的提拔和賞識,從權勢者那邊分得一杯剩餘羹余汁的,即使權勢者不要你下跪,也要像賈桂那樣硬是跪下去了。
秦漢之後也有士節高揚之時,但那隻在大一統間隙的短暫的天下紛爭與逐鹿之際;天下一統之時也有犯顏直諫之士和虛懷若谷之君,但那大多隻與「士」和「君」的自身的素質相關,因而也只能是鳳毛麟角。就其大趨勢而論,從秦漢到唐宋再到明清,可謂「士節日落」。
對於中國知識分子的氣節即「士節」的喪失,有論者將其歸咎於「漢代大儒」叔孫通,是他「制訂朝廷禮儀」,「為廣大儒生設定」了「見了皇帝必需『伏抑首』的套子」(周天:《董仲舒們的歷史困境》);也有論者認為「此乃法家過」,因為「法家代表人物所制訂的治國方略剝奪了後世廣大士人保持自尊和節操的外部條件」(王學泰:《論士節》),其實,一旦人才的「賣方市場」成了「買方市場」,人才的「自由競爭」成了「市場壟斷」,甚至失去了「人才市場」而變成人才的「統一調配」,即使沒有叔孫通「制訂朝廷禮儀」,即使沒有法家代表人物的「治國方略」,這「士節」也是揚不起來的。
順便說說,思想開放與言論自由與否,和士節的高揚與衰落也基本一致。群雄紛爭時言論自由思想開放,大一統後言論和思想都容易受到禁錮。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的百家爭鳴,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恐怕就並非偶然。
大一統的優越性在於一個「統」字:天下統一,沒有戰亂,社會方能穩定發展,百姓方能安居樂業;大一統的劣根性也在於一個「統」字:高度集權,統得太死,士節與思想都會受到遏制,這大概也叫一塊硬幣兩個面罷,或可稱之為歷史的怪圈。擺脫這個歷史怪圈,乃是擺在現代人面前的重大課題。
㈡ 隨筆式文學評論和文學學術論文的區別是什麼
論文寫作和新聞寫作一樣,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真實性。論文寫作,探究和討論的都是學術問題。也是因此,論文寫作往往需要通過搜集很多資料、通過許多調查和研究活動,直接獲得真實的檢驗結果,才會具備說服力,論文在通過知網論文檢測的前提下,體現其學術研究價值。而文學寫作則可以虛構,也可以紀實,只要能表達出作者所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不違背基本法律和道德倫理,即可為人們所接受。
㈢ 你好,請問在論文中(文學評論)摘要,目錄,前言,正文,結論和參考文獻的正確順序是這樣的嗎
差不多是這樣的順序。更細一點的是這樣的:中英文題目;中文摘要,關鍵字,英文摘要,關鍵字,目錄,前言,正文,結論,參考文獻,有的最後還要加Acknowledgements
㈣ 關於名著的文學評論文章800字左右
《三國演義》全書通過錯綜復雜的預選斗爭,提示了宮遷內部、集團與集團之間,同一集團的不同勢力之間,以權術和機變為手段的政治斗爭,以利慾和霸權為目標的軍事爭奪,再現了三國時期動盪不安的現實。書中描寫了數百次大大小小的戰爭,描寫的特點是側重於表現人的主觀能動性和戰略戰術的運用。赤壁之戰是該書描寫的十分出色的一次戰爭。
在赤壁之戰中,周瑜、諸葛亮等人正確地分析了敵我雙方形勢,通過反間計、連環計、苦肉計等一系列有步驟、有計劃的行動、,將己方的優勢予以充分發揮,同時又巧妙而正確地確定和運用火力攻等戰術,最終以弱勝強擊敗了強大之敵。反觀曹操一方,自恃兵力雄厚,目空一切,驕代表性自大,盲目輕敵,決策指揮一錯再錯,使自己的優勢逐步喪失,最終遭致慘敗。以各統治集團之間的政治斗爭和軍事斗爭為內容;以蜀和魏的矛盾為主要線索開展全書情節,塑造了一大批王侯將相和政治、軍事、外交上的英傑人物。其中主要的人物是諸葛亮、曹操和關羽。《三國演義》還描寫了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的不同集團和派別,為達到一己私利,爾虞我詐、勾心鬥角,使盡陰謀詭計,廣泛地運用謀略權術,進行了激烈復雜的政治、軍事斗爭。這,貫穿全書的始終。諸葛亮是《三國演義》中一個極為重要的人物。他是智慧的化身。在民間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有這樣一句俗話:「三個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足見他影響之深廣。自諸葛亮初出茅廬之始,便立刻成為蜀漢——劉備集團中的核心人物。劉備曾說,得到諸葛亮「如魚得水」,不僅對他言聽計從,而且付以幾乎全部的軍中大事,在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實際上上成為蜀國的最高決策人。諸葛亮為報答劉備三顧茅廬之恩,也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諸葛亮身上,集聚了許多政治家的美德和超人的智慧。他的智多謀更為人們津津樂道。像博望坡用兵,草船借箭。不僅如此,他還能隨機應變,如「空城計」的運用。總之,諸葛亮是中國老百姓人人喜愛的人物。
㈤ 跪求文學評論文章
德伯家的苔絲》描繪了一個純潔女人的悲劇性毀滅。哈代在小說的副標題中稱女主人公為「一個純潔的女人」,公開地向維多利亞時代虛偽的社會道德挑戰。女主人公苔絲是一個勤勞善良、美麗純朴的農家姑娘,同時在她身上又有著可貴的堅強、自尊和大膽反抗厄運的品格。為了擺脫窮困,她的母親打發她去有錢的「本家」亞雷家做工,結果遭到亞雷的蹂躪,失去了「清白」。此時的她不公要面對生活的貧困,還要抵禦「道德」的壓力。她來到牛奶場當女工和來自城裡的具有「自由思想」的安璣·克萊爾真心相愛了。新婚之夜,苔絲為了忠實自己的丈夫,向克萊爾講述了自己以往的「過失」。表現了很高的道德的勇氣。當丈夫不能諒解,幸福已經破滅時,她又忍住痛苦,咬緊牙關,毅然地獨立謀生。在對待亞雷的態度上,苔絲也充分體現了自己的價格尊嚴。亞雷百般引誘,她不為之所動,並明確表示厭惡。最後,她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殺死這個毀了她一生的仇人。這一切也導致了苔絲悲劇性的一生,並讓她最終走向了毀滅。《德伯家的苔絲》的悲劇性因素是深刻而又復雜的,無論從哪一個方面單獨去論述都是有危險的。所以本文在論述時,就試從苔絲女性悲劇的社會、性格及其必然性等方面,對苔絲的女性悲劇進行探討。
苔絲女性悲劇的社會因素
女性主義認為自從女性傳統地位喪失以後,特別是人類文明進入工業化社會以後,婦女生活便進入父權主義一統天下的漫漫長夜。女性作為男子的附屬物和點綴物,其自然屬性淪為被奴役的對象,女性被當作一個不完整的存在而遭到以男性為權力核心的社會的壓迫。她們在社會上找不到立足之地:她們為尋找自我和刻社會承認而付出的種種努力最終多以悲劇而告終。在不同的社會層次和心理程度上淪為男權文化的犧牲品。
哈代的創作時期是一個充滿變化、動盪的時期。當時英國社會正經歷著深刻的變化,由此而產生了各種尖銳的矛盾和危機。《苔絲》反映了作者對當時一些最嚴峻的問題的關切和同情。哈代在書中描繪了新興的工業化和都市文明給古老、鄉土的威塞克斯地區帶來了沖擊,揭露了禁錮眾思想、強調貞潔、壓抑婦女社會地位的虛偽道德。
主人公苔絲所受的壓迫是雙重的。在自給自足的小家經濟不能維持的條件下,她為了生活,不得不忍受農業資本家的剝削,並受到富家子弟的污辱。但是,
使她陷入絕境的是當時社會的道德偏見。代表這種偏見的克萊爾對她的遺棄,使她精神上遭到更沉重的打擊,失掉了生活的信心,終於成為資產階級倫理道德的犧牲品。
在人與環境激烈的沖突中,苔絲的命運必然是悲慘的。苔絲生活在英國資本主義侵襲到農村並毒化社會氣氛的維多利亞時代。她雖然勤勞善良、聰明美麗;但作為一個勞動者,一個無權無錢的工人,社會地位低下,自然會受到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壓迫和凌辱。隨著資本主義的入侵,那些自食其力的佔有少量土地和生產資料的農民,都不得不隨之破產。苔絲家中的老馬被郵車撞死後引起了家中經濟生活的改變。在無路可走之下,苔絲不得不委身亞雷。可見,苔絲的悲劇命運和她的經濟貧困緊密相連。這是其一。其二,不公正的法律制度也是導致苔絲悲劇的一個因素。在資本主義社會里,法律制度都是以維護剝削階級的利益和承認剝削階級壓迫人民的權力為前提的,是為維護其反動統治服務的。亞雷在鄉野稱霸,為非作歹,卻受到法律的保護,而苔絲卻被判處死刑。這正說明了資產階級政治制度的反動性,表明下層階級的小人物在社會中是不可能得到公正待遇的。其三,苔絲的毀滅與偽善的宗教也緊密相連。亞雷這個偽善的人物揭露了偽善的教。他是依靠商業致富的資產者和暴發戶,是一個「肉慾的人」。他設下圈套引誘了苔絲,卻利用《聖經》的典故把責任推到苔絲身上。後來他還居然變成了一個勸人行善的牧師。可見,在資本主義社會,宗教只是反動統治階級麻醉、欺騙和愚弄勞動人民的一種工具。馬克思曾經指出:「基督教帶有假仁假義的烙印。」宗教為資產階級凌辱和玷污婦女提供了理論上的依據。其四,苔絲也是資產階級虛偽道德的犧牲品。作品中安璣就是資產階級虛偽道德的體現者,他雖然是個有開明思想的知識分子,但他心理深層有一種根深蒂固的傳統倫理道德觀念。他自己也有過放盪行為,並得到苔絲的原諒,但他卻不肯原諒原本無辜的苔絲。本階級的印記仍深深地烙在他的靈魂深處:認為「身份不一樣,道德觀念也不一樣。」還用傳統的貞操觀來看待一個女人的純潔與否,對苔絲沒有絲毫的同情,置苔絲於痛苦絕望之中,使苔絲又被迫回到亞雷的身邊。安璣身上所體現出來的虛偽的資產階級道德把苔絲推向了悲劇的深淵。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直接給苔絲帶來不幸的亞雷,不僅是粗魯卑俗、胡作非為的鄉間惡棍形象,而且是虛偽的宗教和資產階級國家機器的代表。苔絲再次和亞雷見面的時候,亞雷居然已經當上了牧師,向農民滔滔不絕地宣講聖經。作者通過亞雷形象的塑造,毫不留情地暴露了英國社會的黑暗和宗教的虛偽。
由此可見,苔絲的悲劇是當時社會的產物,因此苔絲的悲劇也是社會的悲劇。
苔絲女性悲劇的性格因素
亞里士多德曾不無歧視地為女人下了這樣的定義:「女人之為女人是因為她們的身體缺少某些性質,也因為這些天然的缺陷而遭受痛苦。」對女性而言,在以男性利益為主導的社會里,即像是以驚人的毅力付出令人難以承受的犧牲,也很難維護自己的人格。她們或是淪為男性的享樂工具,或是被奚落、冷淡和傷害。
苔絲是哈代塑造的一個全新的婦女典型。她有著雙重性格。一方面她敢於反抗傳統道德和虛偽的宗教;另一方面又不能長度擺脫傳統道德對自身的羈絆。特別是後者與她的悲劇命運直接相關。
首先,造成苔絲悲劇的性格方面的因素是大自然賦予她的純朴,這本能的純朴使她不能與人面獸心的亞雷相處,也使她不能向心愛的人隱瞞自己的「污點」,因為她沒有沾染多少文明,所以也就缺乏功利的計謀。她的純朴的本能超過了人人與生俱來的保存自己的本能,這樣,就不可避免地導致了她的悲劇,自己是家民的女兒苔絲的祖先曾經是顯赫富有的貴族,但到19世紀後期,家族衰敗,到她父親這一輩時,家境變得貧寒。在偶然得知家族背景後,苔絲的父親為自己的高貴出身而得意洋洋,朴實的德北太太也為丈夫的出身而沾沾自喜。與此相反,苔絲卻厭惡父母的庸俗,鄙視這種高貴出身,堅持認為自己是家民的女兒,是先靠自己勞動謀生的,「我本是爹媽養的,我的美貌是我媽給的,她不過是一個擠牛奶的女工罷了」;同時苔絲堅持姓平庸的德北(Durberfield)姓,而不願姓高貴的德伯(Durberville)姓;當克萊爾提議苔絲改姓德伯,以提高她身軀地位時,苔絲斷然拒絕了,以上這些都充分表現出苔絲的質朴,純真,鄙視門第觀念,以勞動為榮的高尚品德。苔絲吃苦耐勞,勇於犧牲,無私奉獻,她的家境貧寒,又是家裡的老大,所以很早就幫母親操持家務,任勞任怨。為了家庭,她寧願犧牲自己。當一家人流落荒野,處於危難之中時,她毅然選擇了與亞雷再次同居,但此時她並未因豐裕的物質生活而受到腐蝕,自始自終心中只有克萊爾。苔絲對愛情忠貞不渝,她對克萊爾的要求,不找他少寫。為了他,她不惜剪掉自己的眉毛,把臉裹起來,把自己扮成一個醜女。這些都表明苔絲對克萊爾的忠貞不二;她對克萊爾非常崇拜,認為他是一個十全十美的男性,是智慧的化身,把他看作天神一般。苔絲蔑視宗教,對宗教持有懷疑態度,當她失身後,改變了對宗教的看法,她不管教規,自行給其私生子洗禮,當牧師不承認此洗禮並不允許按教義埋葬死嬰時,她說:「那麼我不喜歡你了,我永遠也不上你的教堂去了。」從此與宗教斷絕了聯系。在苔絲當時所處的19世紀後期,法律禁止男子與死去妻子的姐妹結婚,但她蔑視這一法律,認為這一教規跟她早已毫無關系,所以希望丈夫與妹妹日後能共同生活。
另一方面,由於苔絲出身於一個農民家庭,殘存於農民身上的某些舊道德和宿命觀點使她在反抗傳統道德時出現了軟弱的一面。她在受到世俗輿論、傳統道德迫害的同時,又用這一道德標准來靜觀自己,認為自己是有罪的。「她把自己看作一個罪惡的化身」, 「她老覺得全世界的人都在注意她的情形,不敢抬頭見人「,她比別人更不能忘記自己的恥辱。苔絲正是這樣用一張自己織成的道德羅網把自己束縛起來。其實,她的自我束縛意識有其深刻的歷史基礎,是整個社會意識的具體表現。苔絲作為一定歷史時期的個人,必然會形成特定的歷史時期的社會意識和道德觀念,她的思想和行動也必然會受到時代和社會意識的制約。
苔絲認為自己失身後,已是一個罪人,沒有資格也不配作克萊爾的妻子。苔絲認為失身是一種罪惡,因此「失身「這一罪惡長期折磨著刀子,壓抑著她。她認為在肉體上亞雷才是她真正的丈夫,也就是說,在名義上她是安璣·克萊爾太太,但實際上是亞雷·德伯太太······這些都充分反映出苔絲的道德保守性。盡管人物性格在控悲劇中越來越重要,但導致悲劇結局的決定性力量往往不是性格本身,而是原始形式或變化了的形式的命運。苔絲以失去自我為前提,對克萊爾極度崇拜,極度忠貞。在前面,苔絲對愛情的忠貞不渝中已提到了一些內容,文中她說:「我一定象你一個可憐的奴隸一樣,絕對地服從你,就是你讓我死,我也不違背你。」「你所想的也就是我所想的——我對於一件事自己並沒有主意,只是你怎麼想,我也怎麼想。」正是這種思想,這種保守性,加重了苔絲命運的悲劇性。
苔絲命運悲劇的必然性
苔絲的悲劇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和不可知的命運造成的在作品中,哈代通過設置許多偶然巧合的情節讓人感到苔絲的一生好像都由命運作祟,是命運把她一步步推向悲劇的結局。其實不然,因為偶然性與必然性緊密相連,偶然性是許多社會必然性與自然必然性的交叉點,是必然性的一種反映。生在資本主義社會的苔絲,其悲劇命運是社會規律的必然反映。哈代在作品中用「一道深不可測的鴻溝」暗示了苔絲的悲劇是當時的社會造成的。他通過法律判處苔絲死刑的描寫,把主人公毀滅的真正原因從神秘的命運移到了現實世界。盧那察爾斯基曾指出:天命是由種種社會情況、疾病、災難等幻化出來的,同時它也是人們的一種心理現象。可見,導致苔絲悲劇的不是盲目的無從追究責任的命運,而是環境和社會的力量,也是必然的。
如果苦難落在一個生性懦弱的人頭上,他逆來碩受地接受了苦難,那就不是真正的悲劇。只有當他表現出豎毅和斗爭的時候,才有真正的悲劇,哪能怕表現出的僅僅是片刻的省略、激情和靈感,是他有超越平時的自己。悲劇全在於對災難的反抗。當不幸和苦難降臨時,苔絲仍然做殊死的抗爭,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去超越它們,顯示出超常的精神力量、驚人的生存慾望和抗爭精神,把人的生存本質、人的自由意志和生命力提升到超然的高度。雖然命運使純潔的苔絲被資產階級虛偽的倫理道德打入深淵,也仍未就此屈服。其悲劇色彩也就更加濃重。
通過對苔絲這一女性悲劇形象的閱讀,我們對當代婦女解放運動和新女性形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綜觀婦女解放運動的歷史可以發現,60年代,婦女解放運動的最初階段,是帶有濃厚政治色彩的「女權階段」。女性渴望在歷史的線性時間中為自己爭得一席之地,要求在象徵秩序中獲得同男人平等的機會和權利,如選舉權、同工同酬,職業認可。中期的新一代女性主義者,已不再局限於爭取上述權利。她們一反初期注重平等的態度,轉而強調女性與男性的「性差異」,並以此差異否定男性象徵秩序。倡導女性的經驗由女性自己來書寫。進入80年代以後,出現了以強調「女人」為特徵的新女性主義。它不再固著於男女間的對抗和女性一元論。而是提出了多元論。強調男女文化話語的互補關系;注重女權、女性、女人的統一性。伍爾夫說:「一個人,如果是個純粹的男人或是婦人,那將是天大的不幸。無論任何人,都應當是一個具有婦人味的男人或是一個具有男人味的女人。」那麼,發展雙性氣質,形成雙性化人格,構建「統一的雙重性別角色」當成為文明進步和婦女解放運動的最終奮斗目標。
哈代以滿懷的同情和高度的良知給我們展示了苔絲這一飽受社會壓迫的女性悲劇形象。他飽蘸同情的筆觸所到之處,讓我們窺見了男權中心社會里婦女的生存狀態。而他所塑造的苔絲這一令人心疼和難以忘懷的女性形象與其說是地域性解讀,所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對婦女生存狀態的反思,更是啟示,對當代的婦女解放運動同樣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㈥ 文學評論能否算作嚴格意義上的學術論文
一般不算。嚴格的論文必須要有個中心論點,並且用相關理論集中去論述,而文學評論只是對那本書或作品從許多方面去評價,這樣沒有論點或者論點很散;它也許也會用相關理論去評論一些的東西,但論述起來很不嚴謹,沒有具體去深入論述,一般都很淺。當然,偶爾有些人特別是西方的學者寫的文學評論如果具備論文的條件,自然就算了。
㈦ 有誰可以幫我想想文學批評的論文怎麼寫,幫想幾個有關文學批評論文的題目
一、文學批評的意義 文學批評是在文學接受的基礎上,以一定的理論和方法,對以文學作品為中心的各種文學現象進行研究和評價的文學活動。文學批評與文學接受之間存在著密切聯系與內在融通。文學批評既是廣義的文學接受現象的一部分和文學接受活動的一種表現方式,同時它又是文學接受過程的深化與高級形態。(一)文學批評對作家的影響 從文學批評與作家的關系來看,文學批評對作傢具有規范、引 導的重要作用,是社會對文學作品的主要反饋形式之一。 批評家是通過具體作品的閱讀研究進而認識、了解作家的;同 樣,他也是通過對具體作品的品評、分析影響作家的創作。由於批 評傢具有較為系統的知識修養與理論背景,他往往站在比作家更高 的視點上,幫助作家更深入地認識自己的作品,提高文學創作的自 覺能力。批評家對作家的了解有時勝過作家本人,他能夠深入作家 內心世界中潛意識與不自覺的層面,發現作家自我認識的盲點和被 遮蔽的東西。批評家對作品深層意蘊的發掘也往往是作家未想到的 卻又是富有啟發性的,對作品藝術價值的評估也由於置放到更大的 文學系統中去考察而更顯客觀、中肯。因此,批評家對作家藝術潛 力的確認、創作道路的總結、發展方向的建議能夠起一定的規范與 指導作用。古羅馬的著名批評家賀拉斯曾用磨刀石與鋼刀比喻批評 家與作家的關系。他說:「我不如起個磨刀石的作用,能使鋼刀鋒 利,雖然它自己切不動什麼。我自己不寫什麼東西,但是我願意指 示(別人):詩人的職責和功能何在,從何處可以吸取豐富的材料, 從何處吸收養料,詩人是怎樣形成的,什麼適合於他,什麼不適合 於他,正途會引導他到什麼去處,歧途又會引導他到什麼去處。」② 這就是文學批評促進文學創作的功能。 在文學作品大規模機械復制的時代,作者與讀者事實上是互相 隔絕的。也就是說,接受者大眾對作品的理解與評價難以反饋給作 者,對他產生影響與壓力。文學批評則是社會反饋的主要和有效形 式之一,將作品所激起的讀者反應與批評信息傳遞給作者。批評家-------------------- ① 《批評的諸種概念》,lgljll文藝出版社新1988年版,第「頁。 ② ((~-51e》,《(詩學){詩藝)》,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版,第153頁。 首先是一個普通讀者,但他擁有的職業眼光和掌握的尺度又使他代 表著一定的讀者群及其社會性共識。而且,文學批評一般是以文本 的形式見諸媒體的,它既通向作者也為讀者大眾所知,它預計到讀 者的反饋並常常以讀者的代言人自居。這使文學批評通常具有公開 的對話性質與豐富的社會反饋內涵。 』 (二)文學批評對接受者的影響 從文學批評與接受者的關系來看,文學批評可以幫助接受者深入 理解作品,對接受者的文學價值觀念具有重要的影響與塑造作用。 文學批評是加深接受者與作品溝通的橋梁。文學作品是一種審 美的精神產品,它本身·具有的價值只有在消費、接受過程中才能得 以實現,也就是說作品首先要為讀者所理解。一些藝術創新的作 品,一些思想深刻、內涵豐富的作品,一些超出讀者閱讀經驗和高 出於讀者審美能力的作品,一些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識才能把握的古 代與外國作品,接受者往往會產生或多或少理解上的障礙。這就需 要文學批評的中介,幫助接受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思想、藝術價 值。匈牙利文論家阿諾德·豪澤爾說:「沒有中介者,純粹獨立的藝 術消費幾乎是不可能的,不然就是一種對藝術才能的神化。藝術風 格越是發展,藝術作品新奇的成分就越是豐富,藝術消費者對作品 的接受就越是困難,這時就越需要中介者的參與和幫助。」(0批評 家以他的學識與經驗,充當著文學接受的中介者角色。 , 文學批評還對接受者的文學觀念和審美趣味起著塑造作用。批 評家常常通過推薦作品、確立經典,幫助讀者選擇閱讀的作品。古 今中外的文學作品浩如煙海,魚龍混雜,讀者往往先從介紹、評論 文章中獲取關於作品的先期信息,然後決定是否值得閱讀與閱讀什 么。對於有害的作品與作品中的消極因素,文學批評也能起到預警 與防範的作用,提醒不良的傾向並指導正確的閱讀。魯迅說: 「有 害的文學的鐵柵是什麼呢?批評家就是。」②批評家劃分作品的等------------------- ① 《藝術社會學》。學林出版社1987年版,第151頁。 ② 魯迅:《准風月談·關於翻譯》, 《魯迅全集》第5卷,人民文學出版 社1981年版,第297頁。級、指出作品的優劣,也就是在傳播他的文學價值觀念。讀者的審美能力和藝術趣味,一方面受作品的熏陶,另一方面也受文學批評的引導與塑造。把接受者大眾的審美價值觀提升到經典文學作品的水平、接受活動中藝術再創造的層次和批評家專業的眼光,這也是文學批評擔當的責任。 (三)文學批評對社會的影響 從文學批評與社會的關系來看,文學批評通過作品的分析、評價表達出某種價值觀念與理想,從而對社會發生實際影響。 文學批評在分析、評價文學作品和其他文學現象時,必然要提出一系列的概念+觀點,在其背後則有一定的學說依據與理論支撐。這些觀點、理論既有藝術的、審美范疇的,也有文化價值觀的和意識形態方面的。從後者來說,文學批評是一種與一定的社會意識形態深刻聯系的批評話語,它通過與作品及其作者進行意識形態對話的方式張揚自身的意識形態價值,從而對社會生活產生重要作用。結構主義敘事學家托多羅夫曾論及他稱之為「投射」的批評方法,即一種以作者、社會和批評家感興趣的其他對象為方向、穿越文本的閱讀方式,某些心理學批評或社會學批評都是在批評上採用投射方法的實際例子。事實上,任何批評都或多或少包含著批評者價值理念的主觀投射,都或顯或隱地滲透著社會意識形態的因素。即使是托多羅夫提到的「非投射」的「英美新批評派」,其批評也並非是純形式與純審美的,而是關注於「隱喻」及其文化內涵與社會價值。 文學批評作為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話語;往往通過對文學作品思想意義的揭示和對文學思潮、文學運動理論背景的分析來影響社會的價值觀念,發揮其社會作用。馬克思、恩格斯對巴爾扎克、莎士比亞作品的評價,列寧對托爾斯泰作品的分析,別林斯基對普希金、果戈理作品的研究,魯迅以雜文形式展開的文學批評,都表現出意識形態評價的效能。由於他們的觀點不是用抽象的理論形式寫出的,而是藉助於作品人物、情節的形象分析,因而能夠傳播得更廣、更深人人心。 二、文學批評的方式 文學批評是文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文學批評的歷史不僅與文學同樣悠久,而且,文學批評與詩歌、散文、小說、戲劇一樣,都是富有創造性的文學產品的主要形式之一。有著一定造詣的批評家在文學舞台上可以扮演與創作作家同樣重要的角色。然而,文學批評方式與文學創作方式是不同的,它有著自己的特點和要求。正確的文學批評方式能夠生產出好的批評作品,反之,不正確的批評方式將導致不合格或偽劣的批評作品。盡管文學批評的具體運作因人而異,但批評家在批評方式的掌握上卻體現出一定的慣例與規范。一般而言,文學批評的方式應包括以下三個要點: (一)審美體驗 欣賞與體驗,即批評家首先要成為接受者,要對作品產生審美 體驗。 文學批評的主要對象是文學作品。文學作品是以情感與藝術形 象來表現人對現實的審美關系的。因此,進行以文學作品為對象的 文學批評時,必須充分注意到對象的這一特徵。也就是說,批評家 應該以文學的方式閱讀文學作品,以審美的態度觀照與體驗作品中 的藝術形象。這是一個合格的文學接受者都能夠做到的,批評家首 先應該做到。當批評家象普通讀者那樣進入閱讀、欣賞的角龜,在 作品的形象世界中產生由衷、真切的審美體驗之後,他才擁有了批 評作品的權利。脂硯齋是我國古典名著《紅樓夢》的第一位批評 家。他的批評富有真知灼見,卻又處處與作者感同身受,與作品中 人物息息相通,在閱讀中產生強烈的情感和審美體驗。試舉幾例: 在第五回「何故反引這濁物來污染這清凈女兒之境」眉批雲:「奇 筆攄奇文。作書者視女兒珍貴之至。不知今時女兒可知?余為作者 痴心一哭——又為近之自棄自敗之女兒一恨!」在第二十六回黛玉 「越想越傷感,也不顧蒼苔露冷,花徑風寒,獨立牆角邊花陰之下, 悲悲戚戚,嗚咽起來」旁批雲: 「可憐殺!可疼殺!——余亦淚 下。,』在第二十七回·《葬花吟》上眉批雲:「余讀《葬花吟》至再至 三、四,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兩忘。」①脂硯齋的一哭一恨、又 憐又疼、再三回味、身世兩忘,顯示出他進入了欣賞作品的佳境。 脂硯齋的批評之所以被後人一再引用與研究,除了他究竟是何人及 他與曹雪芹是什麼關系是個謎之外,還因為他的批評是以真切的審 美體驗為底色的。 因此,批評家應該有較高的藝術修養與審美感受能力。一個藝 術感受力遲鈍的人是不可能成為好的批評家的,因為他對作品審美 價值的判斷是大可懷疑的。普列漢諾夫說:「只有那種兼備極為發 達的思想能力跟同樣極為發達的美學感覺的人,才有可能做藝術作 品的好的批評家。」②那些雖具有一定的審美欣賞能力卻又跳過審 美體驗階段、脫離作品藝術形象的具體感受和分析而對作品價值亂 加評判的人,是談不上真正的文學批評的。 (二)理性分析 理性分析,即批評家要跳出一般的接受過程而以冷靜的審視目光對待作品。 文學欣賞與審美體驗的主要特徵是感受性。它以個人主觀感受 的結果為依據。即使含蘊著理性認識,也帶著個人體驗與情感的印 記。因此欣賞與體驗允許個人偏愛的存在。文學批評雖然也必須首 先感知藝術形象,對藝術形象進行審美的把握,但它的主要特徵是 一種理性的分析、認知活動。批評的目的是要對作家、作品和其他 文學現象作出較為客觀的認識與評價,這就需要它從偏於感性的欣 賞與體驗上升到理性的分析與評判,要考慮和關注作品在讀者中喚 起的普遍的接受效果與社會反應,要限制個人偏愛與情感傾向在批 評中的干擾或支配作用。俄國著名詩人普希金說: 「批評是科學。 批評是揭示文學藝術作品的美和缺點的科學。它是以充分理解藝術 家或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所遵循的規則、深刻研究典範的作用和積------------------------ ① 《脂硯齋甲戍抄閱再評{石頭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72、208、223頁。 ② 《文藝理論譯叢》,1958年第1期,第104頁。極觀察當代突出的現象為基礎的。」①人們通常把文學批評歸人文藝學或文學理論的范疇,其深刻的意義就在於強調文學批評是一種客觀的、理性的分析與認知活動。 如果說欣賞和體驗是對作品「人乎其內」,那麼理性分析就是「出乎其外」。批評家既要像一般讀者那樣人乎其內,還要從專業的角度出乎其外,以冷靜的理性眼光分析作品。《紅樓夢》第48回有香菱談詩的情節,她說:「我看他《塞上》一首,內一聯雲:『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 乙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像是見了這景的。要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章再找不出兩個宇來。」香菱基本上還停留在欣賞與體驗的層次,『未進入理性分析,具體表現在講不出「直」字的好處。對王維的這一首《使至塞上》,批評家葉維廉卻能從理性高度加以闡釋: 「文字向內凝縮,意義向外延展。舉王維的另一種表現的例子:大漠孤煙直。雖然我們看見的只是一個景的描摹,但我們無法將之視為表面的景,它伸人煙以外的事物,和歷史的聯想里。首先,漠大,但是空的,除了煙以外,別無其他形態的生命,而『煙』因『直』字而具軀體之實。 『孤』不只是『獨一』的意思,因為連風都停止了,亦是說,沒有任何活動,所以又是『孤寂』與『死寂』。但在『孤寂』、『死寂』中我們因為『煙』的活動而引向我們雖然看不見聽不到,但卻感得到眼前的景物之外的活動:邊地的戰伐、戍卒的怨聲、風沙的翻騰……」②這段話包含著詞與詞、景與景外、文字與意義等多重關系的理性分析,體現了對作品的深刻理解。
㈧ 急求一篇論文格式的文學評論,要求不少於3000字,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文學評論可以寫人或者評論一部作品。
1畢業論文屬於學術論文。
2隻要不是抄的,你寫出全世界最差的一篇論文就 可以。
3比著葫蘆畫瓢,找一篇去年畢業 同學的範文,格式樣式,照著寫就行了。
4畢業論文的實 質是讀後感,選一本書,花一個星期讀一遍。邊讀 邊做筆記。把筆記整理一下,按範文格式條理一下,就是很好的論文了。
5問題的關鍵是:你必須花一周的時間。許多同學不願花費這個時間,那就沒轍了。別的也別談了。 完了。
6有的同學找朋友幫忙,自已不寫,讓朋友替自己寫一篇。 這當然好,但現在的朋友大都靠不住。你讓他寫一篇給你,他滿口答應,沒過兩天就送給你一篇。你千恩萬謝。可是拿給老師一看,原來是從網上粘下來的,亂碼都 還沒改。更可氣者,一稿多用,他還把這篇「論文」送給好幾個人,賺了好幾頓飯,造成「雷同抄襲」、頻煩吃飯。
7結論:只能自己寫,花一周時 間。
8那位問了:「我寫得不好怎麼 辦?」答:「這是偽問題。別管好壞,先寫出來就行。老師還怕都寫好呢:沒法分優良中差了!總之,你寫出一篇全球最差的論文就行,只要不是抄的!」
9隻要硬著頭皮寫,傻瓜都能寫一篇。
第一章 選題
一、選題的原則
(一)有價值(有品位,內行)
(二)有可行性(或操作性,大小適中,難易恰當)
(三)有濃厚興趣(興趣是動力,必須是自己喜歡的。)
《論語·雍也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如果你什麼都不喜歡,那就更好辦:讓輔導老師給你一個題目就行。
(四)專業對口(專業專長)
二、 選題的 方法
(一)亟待解決的課題
(二)填補空白的課題
(三)有爭議的課題
(四)有矛盾的課題
(五)可綜述的課題
第二章 搜集資料
學術研究往往是在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礎上,有所突破。因此,搜集相關文獻信息,非常重要。要求能快 速、准確地搜集到所需的資料信息。
一、直接材料的搜集
第 一手材料
二、間接材料的搜集
從文獻及網路查取的材料
(二手材料一定要注意核對。)
圖書、期刊,紙本索引及網路檢索GOOGL、網路網等,關鍵詞檢索。
三、材料的分析
讓材料自然分類,類聚法。
第三章 寫提綱
提綱盡可能詳盡,條理清晰,條塊分明。
(鑲玻璃法: 把內容分成幾塊,一塊塊往上填內容就行了。)
一般分為序論、本論、結論三部分。
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論證的形式,縱深式(遞進式),平列式,綜合式。
第四章 寫論文
一、格式及要求:前置部分及主體部分
前置部分:標題、署名、指導教師、目錄、摘要、關鍵詞
(一)標題:對論文重點的直接呈現。准確得體,通俗易懂,簡短精練(不能 簡短,可加副標題),符合規范。
(二)署名,在題下。
(三)指導教師:xxx
(四)摘要(可復制文中關鍵句子,稍作修 飾、連綴即可)
(五)關鍵 詞,一般3—5個即可,以重要程度為序。
(六)目錄
主體部分:
前言、正文、結論、參考文獻、致謝
(一)前言(引言,序論,導言,緒言)
(二)正文(本論,主體)
(三)結論
(四)注釋
(五)參考文獻
(文獻名,作者,出版社,版次)
二、具體方法與規 范
(一)寫作的順序
1按照提綱自首至尾
2先寫思考成熟的部分,最後焊接起來。(若不知從何寫起,就這樣寫)
寫此不管彼,只求一意法。
(二)引用材料的方法
1直接引用法
引證。推論,尊重,顯示自己並非標新立異,不乏同道。(拉贊助)
2先斬後奏法
先概述觀點,然後指出某人某文已詳言之(加註參見)
3映帶法
崇山峻嶺,又有清流急湍映帶左右。研究韓愈,不妨提及東坡;研究明清詩,也可上溯到漢魏。
4戒剽竊。學會運用,而不是照抄。
(三)論文的整體要求
准確,概括、簡練,嚴謹客觀,平實,文采。
不可以孤立的看問題,要注意上下影響。
(四)段落、標點規范
(五)語體的要求
要簡約典雅。
第五章 修改、定稿
文不厭改,要改得死去活來。
一、自己反復閱讀, (1)改正錯誤的字、詞、句(筆下誤)。(2)邏輯錯誤
(3)修正完善觀點(4)論據錯誤(5)調整結構布局(完美,圓滿,面團原理,增刪 材料)(6)修飾詞句。
面團原理:你如果原打算寫五個部分,最後只寫成三個部分;那你就說你本來就打算寫三個部分,現在如期完成了,很「圓滿」。因為沒有人知道你的原計劃,也 沒有人想知道,所以沒必要告訴他人。
二、他人審校(吸收他人意見;自己的錯誤往往看不出)。
互相審閱,互相挑毛病。
第六章 答辯
虛心點就行。自己寫的,也不用心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