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歷史論文
1. 歷史論文300字左右:鴉片戰爭失敗之我見
鴉片戰爭的失敗是腐敗墮落的清政府統治的失敗,也是落後的封建制度的失敗。標志著在中國存在了兩千年之久的封建社會的結束。
從戰爭的雙方來看,中國地大物博,國土面積,人口總數都是英國的好幾倍,但是中國為什麼會失敗?僅僅是因為英國船堅炮利?當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是清政府封建統治制度已經行將就木,腐敗的官場風氣、多年的閉關鎖國和自以為是使得官員和士兵都貪生怕死,不敢為了國家和民族與強敵一戰,導致英國侵略者毫不費力的敲開了中國的大門。
但是英國侵略者進入中國以後也受到了不小的挫折,當時的英國侵略者想要在民間掠奪財富,但卻遭到中國老百姓的頑強抵抗,被打的落荒而逃,形成了「洋人怕老百姓,老百姓怕官,官怕洋人」怪異現象。試想一下,沒有武器的老百姓尚能將侵略者打跑,經過正規訓練、擁有武器的清朝軍隊怎麼會在鴉片戰爭中失敗呢?其中的根本原因就是清政府的腐敗統治。
所以我認為鴉片戰爭的失敗是腐敗墮落的清政府統治的失敗,也是落後的封建制度的失敗。
2. 我與鴉片戰爭的歷史論文
1840年2月,一隻龐大的隊伍潛入了中國海岸,籌劃著一場狂妄的侵略戰爭。6月初,他們向廣東、澳門進犯,爆發了一次惡劣的「鴉片戰爭」。這支隊伍就是由英國軍艦十六艘,運輸艦二十八艘,武裝汽船四艘,載炮五百四十門,士兵四千人組成的的「東方遠征軍」。
說起這次鴉片戰爭,那可真是中國人的恥辱,可這「恥辱」帶來的也不僅僅是危害,甚至可以說,這危害還「拍醒」了「沉睡」著的中國人民呢!
其實,在鴉片戰爭爆發之前,英國就計劃著「劫掠」中國,從事毒品鴉片的貿易,從而牟取暴利,是大量的白銀流入英國。他們貪婪的計劃,的確給了中國人民造成了危害:民眾體質下降,軍隊戰鬥力低下,社會風氣敗壞,白銀流失,國家貧困……就在大家沉迷於昏暗世界中時,大臣林則徐站了出來,領導了「虎門銷煙」這一偉壯斗爭。
於是,就有人說,會爆發鴉片戰爭,一切都怪罪於林則徐,如果他不實行禁煙,鴉片戰爭就不會爆發。可我個人認為,這並不全是林則徐的錯,他的「虎門銷煙」只是爆發鴉片戰爭的導火線。大家不妨想一想,如果沒有林則徐,當英國發動鴉片戰爭時,中國已是沉迷於鴉片的「享受」中了,還有哪位戰士可以英勇作戰呢?就算有了強大的隊伍,中國又怎麼會有白銀去支援呢?那時所有的白銀都已流入了英國人的腰包了,又何談戰斗?中國,就是一塊案板上的肉,英國人要割多少就割多少,哪有能坐下來談條件的機會?
所以說,林則徐的「虎門銷煙」是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林則徐,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可想而知,英國開始擔心自己的如意算盤會被打亂,於是提前爆發了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在我看來是中國人的一次警鍾,它敲響了中國人的昏庸無能,驕傲自大,閉關鎖國,才會落後。後來的洋務運動,雖然那是一次失敗的自救運動,但中國人已經有了開始反抗的意識,有了開始希望富強的意識了!
所以說,鴉片戰爭,既是中國人的恥辱,也是中國人的教訓。我們甚至應該感謝英國,是他們的殘暴,讓我們意識到了落後就意味著挨打,開始打開大門,望眼世界,而不再「閉關鎖國」。
讓我們重新走入那段歷史,品味一下那時的酸,那時的甜,明確未來的路線。
我也有參考的說
3. 鴉片戰爭的論文
1840年鴉片戰爭是帝國主義打開中國大門的開始,這場戰爭使中國社會性質發生了變化,即由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它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始,與此同時鴉片戰爭也是中國民族關系史走上近代的開端。 本文從民族關系史視角出發,從鴉片戰爭前的中國傳統民族關系的特徵、清朝統治者的民族政策、鴉片戰爭中各民族共同抗戰、林則徐、魏源等一些知識分子開始開眼看世界(重新認識自我和認識世界)、鴉片戰爭時期的邊疆史地研究的興起等方面,論述鴉片戰爭對中國民族關系由傳統向近代轉型的影響及鴉片戰爭時期中國民族關系的特點,即:鴉片戰爭是中國國內民族關系由古代向近代轉型的開端,這一轉變是在危機驅動下的轉變,具有被動和遲緩的特徵;這一時期的民族關系,既是對古代民族關系的繼承,又是向近代民族關系轉變的開始。
4. 關於鴉片戰爭的論文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國侵略者向古老封建的中國發動了一次侵略戰爭。由於這次戰爭是英國強行向中國傾銷鴉片引起的,所以歷史上叫做鴉片戰爭。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開始由獨立的封建國家逐步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中華民族開始了一百多年屈辱、苦難、探索、斗爭的歷程。
從乾隆後期開始,清朝的統治日趨衰落。清政府仍以「天朝上國」自居,虛驕自大,閉目塞聽。而同一時期的歐美列強已有長足發展,並把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的中國,作為他們擴大海外市場的目標。而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農業國家,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加上保守的「天朝上國」思想,一直以來中國人對外來的產品的需求很小。外國商人為攝取暴利,從華南將大量鴉片走私輸入中國,鴉片的輸入量由道光即位之初的四千餘箱,到道光十八年,即鴉片戰爭爆發之前,已猛增到四萬零二百箱。鴉片的泛濫,影響了民眾的身心健康,使吏治敗壞導致中國白銀外流,政府財政收入短絀。道光延續自雍正以來的禁煙政策,但鴉片走私不但不見收效,反而日益猖獗。事態的發展引起的朝野人士的警覺。道光下令封疆大臣討論禁煙的看法,朝野對禁煙的看法不一,最終打動道光帝的是當時湖廣總督林則徐的禁煙奏摺。林則徐一針見血地指出:鴉片不禁,幾十年後會弄的國貧民弱「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這種局面顯然是道光帝無論如何也不想看到的,「兵」「銀」是封建統治的兩大死穴。道光十八年十一月(1838)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
林則徐1839年3月抵達廣州,隨即開展禁煙,嚴查煙販,整頓水師,曉諭外商呈交鴉片。同年6月3日,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二萬余箱(200多萬斤)鴉片(他把鴉片放在水中泡了七七四十九天,然後把它燒毀,這樣鴉片才會徹底被銷毀否則還是能吸的)。中國的禁煙措施,遭遇英國政府的強烈反對。1840年6月(道光二十年夏),由四十八艘艦船和四千餘名官兵組成的英國遠征軍封鎖了廣州珠江口,鴉片戰爭爆發。清軍武備廢弛、敵情不明、指揮紊亂,因此屢戰屢敗。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軍攻陷鎮江,切斷京杭大運河南北交通,繼而直抵南京城下。清政府已無力再戰。1842年七月二十四日,清政府在英軍的炮口下,被迫簽定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這是清政府第一份不平等條約,嚴重損害中國的主權。他規定中國割讓香港,賠償二千一百萬西班牙銀元,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個口岸城市對外通商,此外英國還享有協議關稅,而由於清政府官員長期以天朝自居,不熟悉國際關系,在隨後的《南京條約》兩個補充文件談判中遭受了進一步的利益損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的簽訂使英國得到了領事裁判權,片面最優惠國待遇和開設租界等特權。
鴉片戰爭的結果是使中華帝國關閉自守的古老大門,從此被英國的尖兵利炮打開。從此再也不能復合,美國總統泰勒隨即派全權大使乘軍艦到廣州,清政府已成驚弓之鳥,急忙跟他簽訂《望廈條約》。
法國軍艦開到廣州海面示威,宣稱將北上攻擊舟山群島,道光帝連忙跟他簽了《黃埔條約》。幾個中國人聽都沒聽過的西方國家葡萄牙,西班牙,比利時,普魯士(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荷蘭,丹麥,瑞典等等,「一些中國曾經聽說過,或從沒有聽說過的彈丸小國,在過去就是前來進貢也不夠資格的,現在排隊而來。」(柏楊的《中國人史綱》下卷)他們一一和中國簽訂了條約,而且均享有和《南京條約》中英國人一樣享有的特權。道光二十九年,葡萄牙驅逐中國在澳門的官吏,停付租金,公然強佔了澳門。中華帝國頓時陷入半殖民地狀態。五千年來,從未受此侮辱。
5. 求一篇關於鴉片戰爭的論文,1500字左右。。
鴉片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
歷史背景
1840-1842年的鴉片戰爭,是封建的中國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的轉折點。 十八世紀七十年代,英國開始把鴉片大量輸入中國。到了十九世 紀,鴉片輸入額逐年增 多。英國資產階級為了抵銷英中貿易方面的入超現象,大力發展毒害中國人民的鴉片貿易,以達到開辟中國市場的目的。十九世紀初輸入中國的鴉片為4000多箱,到1839年就猛增到40000多箱。英國資產階級從這項可恥的貿易中大發橫財。由於鴉片輸入猛增,導致中國白銀大量外流,並使吸食鴉片的人在精神上和生理上受到了極大的摧殘。如不採取制止措施,將要造成國家財源枯竭和軍隊瓦解。於是,清政府決定嚴禁鴉片入口。
戰爭原因
1839年3月,清朝欽差大臣林則徐到達廣州,通知外國商人在三天內將所存鴉片煙土全部繳出,聽候處理,並宣布:「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林則徐克服了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和不法煙商的阻撓、破壞,共繳獲各國(主要是英國)商人煙土237萬多斤,從6月3日至25日,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
鴉片戰爭面對清政府的禁煙措施,英國資產階級特別是其中的鴉片利益集團,立即掀起一片侵華戰爭叫囂。對急於打來中國大門的英國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借口,英國政府很快作出向中國出兵的決定。1840年6月,侵華英軍總司令懿律率艦只40餘艘、士兵4000多名,陸續到達中國南海海面。6月28日英艦封鎖珠江海口,第一次鴉片戰爭正式爆發,英國侵略中國的戰爭正式開始。
過程
1、1840、6-1841、1(定海、大沽、廣東戰事;所謂《穿鼻草約》;英軍強佔香港島)
2、1841、1-1841、5(廣東戰事;《廣州和約》;三元里抗英)
3、1841、8-1842、8(廈門、浙東、長江戰事)
具體戰爭過程如下:
1839年9月4日,中英在九龍發生沖突,英軍首先開炮,英方參戰五艘非正規艦只;清軍出動三艘戰船,有岸炮支援。戰斗持續四個小時,雙方損失輕微。
1839年11月3日,中英穿鼻之戰,關天培率領的水師被擊退,英軍無人員傷亡。
1840年6月22日,英軍部分主力准備完畢,按計劃開始以主力北上舟山。只留少數艦船在虎門執行封鎖。
1840年6月28日,英國侵華軍後續部隊到達廣州海面,至此第一批侵華英軍到齊,共計海軍戰艦16艘,東印度公司武裝輪船4艘,地面部隊4000人,海陸合計7000左右。(另有輔助艦只)
1840年6月30日,第一批英軍到達舟山。
1840年7月2日,英軍後續艦隊9艘(其中戰艦三艘)途徑廈門,英遠征軍司令命一艘戰艦向廈門官員遞交《致中國宰相書(副本)》,該艦駛入廈門南水道下錨。
1840年7月3日,駛入廈門南水道的英艦派翻譯駕小艇登岸送信,被清軍武力阻止,英戰艦則向岸上開炮,引發了一場小規模炮戰。(此役雙方損失輕微,上報到朝廷時變成了一場勝仗)
1840年7月5日,舟山海面英軍開始進攻定海,戰至黃昏,英軍停止進攻。
1840年7月6日晨,英軍攻入定海。定海知縣投水自盡,總兵張朝發已於昨日戰死。是役,清軍參戰僅1540人,傷、亡各僅13人。定海水師在九分鍾內覆沒,英軍所有艦船僅中彈三發,無人員傷亡。
1840年7月20日,定海失守的消息到達北京。
1840年8月11日,英軍抵達天津,並沿途留兵封鎖中國沿海。直隸總督琦善與英軍司令咨會,隨後將《致中國宰相書》進呈道光帝。
1840年8月19日,道光帝收到公文。道光帝本無戰心,又由於嚴重的誤譯,道光以為英軍此來是為了「申焚燒鴉片之冤」,所以道光帝允許為之伸冤,「以折服其心」(所以罷免了林則徐,但英方並無此要求);拒絕賠償鴉片損失;拒絕割讓島嶼。並令其:「反棹南還,聽候辦理」。 英軍當然不肯答應,雙方繼續交涉。但由於翻譯和文化差異等諸多問題,雙方無實質進展。
1840年9月15日,英軍感到在北京地區作戰並無把握,季風也將結束,同意返航。要求到廣東繼續談判。
1840年9月28日,英艦隊回到舟山,得知先前留在定海的英軍疫病嚴重(至年底此處共計病死448人)。
1840年10月3日,道光派琦善南下廣東,「懷撫」英夷。
1840年11月25日,在舟山和浙江官員談判了一些日子後,不懂中國官場「潛規則」的懿律被當猴耍而不自知,發布了浙江停戰的命令,率英軍南下廣東(不久以後英軍就放棄定海)。
1840年11月29日,琦善到達廣州,中英廣州談判開始。但由於雙方開價差距懸殊,一開始就進入了扯皮階段。
1840年12月25日,道光帝收到琦善的第一期奏摺,得知英人的要求如此過分(和南京條約的內容相似),下令備戰。
1840年12月30日,道光帝收到琦善第二期奏摺,認為談判已無希望,下令琦善「勿得示弱」,同時命令川、湘、黔三省向廣東派援軍。
1841年1月6日,道光帝收到琦善第三期奏摺,下嚴令:「逆夷要求過身……非情理可諭,即當大軍撻伐……逆夷再或投字帖,亦不準收受」, 同時重新啟用被革職的林則徐等。在談判期間,琦善不斷從廣東各地調兵至虎門,虎門兵力達到11000人。虎門也成為中國在鴉片戰爭中火力最強大的炮台。
1841年1月7日,英軍發動進攻,虎門戰役開始。英軍攻佔大角、沙角炮台,並擊敗清軍水師。比起先前的表現,守軍作戰也很勇敢,共計戰死282人,受傷462人,沉沒戰船11艘,直至炮台被打塌後才開始後退。英軍僅受傷38人。
1841年1月8日,琦善要求重開談判,英軍同意,暫時停戰。此後一直在談判。
1841年1月26日,英軍強佔香港,並要求割讓(香港仍有清軍)。
1841年1月30日,道光帝得知虎門戰事,革除琦善職,授奕山為靖逆將軍,南下統兵。大概也是這一時期,道光帝派「強硬派」的裕謙和顏伯燾分別負責兩江和閩浙,兩人到任後立即開始盡最大力度整軍備戰。
1841年2月24日,本來就毫無希望的談判已經破裂,英軍開始向虎門核心陣地布置進攻。26日清晨,英軍正式發起進攻,到當天下午五時,英軍擊敗全部8500名守軍,關天培壯烈犧牲。由於主要在射程外炮擊,英軍損失輕微。
1841年3月18日,英軍攻入廣州西南的英國商館,後來撤離。由於前兩敗,此戰中國守軍士氣低落,未戰先潰,英軍損失輕微。新任參贊大臣楊芳在奏章里對失敗絕口不提,反而說已屢敗英軍,唯恐其逃竄。
1841年4月14日,奕山到達廣州,耗時達57天,被俄國武官當成笑料。
1841年5月初,各地援軍相繼抵粵,道光帝也反復下令「分路兜剿,務使該夷片帆不留」,如果英軍「聞風遠遁」,惟將軍是問。21日,奕山下令對英軍艦船火攻,英軍略受損失。24日,英軍進攻廣州,至25日,已經攻佔廣州城外主要制高點和炮台。此役英軍戰死9人,受傷68人。27日,清方向圍城的英軍要求談判,於是又暫時停戰。並且交納賠款。從6月1日起,英軍全部撤回香港。在此期間,奕山的奏摺對失敗隻字未提,反而是打了大勝仗,並說英軍舉白旗乞和。道光得知大喜,允許其求和,同時命令沿海撤防(節省軍費)。正好老天有眼,此時英軍中瘟疫橫行,英艦隊又突遭台風襲擊,損失慘重。因此老天無意中幫奕山圓了謊。
1841年5月30日,三元里民眾與英軍交戰,其採用戰術之成功足以使任何清軍將領汗顏。但英軍最終還是突圍,英軍戰死5人,受傷23人。另有一名少校疲勞過度而死。31日,民眾包圍英軍佔領的四方炮台。時值停戰期間,清方派主戰的官吏余保純將民眾勸歸。(這個倒霉的傢伙在當時就被不明真相的人當成了大漢奸,直到現在。)
1841年5月31日,英國外相認為義律對中國過於保守,改派璞鼎查接替中國事務。
1841年8月10日,璞鼎查到任。從倫敦到澳門,只用了67天,其中還有十天在孟買處理公務,所以路上只用了57天。
1841年8月22日,英軍主力北上廈門,奕山隱瞞不報(他吹牛說英軍已退)。幸虧奕山的牛皮早被廈門的顏伯燾識破,故顏伯燾一直抗旨不撤防。並且在廈門投巨資建立了中國沿海最堅固的防線——廈門石壁。炮台的火力也相當強大,有火炮四百餘門,守軍5680人(僅次於虎門,但遠遠比虎門炮台堅固)。
1841年8月26日,英軍圍攻廈門。英軍戰術無非是正面佯攻,側面迂迴,輕松繞開石壁。如此簡單的戰術,英軍已用過多次,但是由於瞞報嚴重,顏伯燾和道光帝並不知情。守軍一的開始抵抗也較為激烈,但是腹背受敵,且炮台失去作用,很快不支。到了黃昏,清軍外圍陣地已全部失守。英軍也停止進攻。
1841年8月27日,英軍攻打廈門城。守軍已於夜裡逃散,廈門失守。此役,清軍陣亡總兵一名,副將以下軍官7員。士兵減員324名。英軍戰死一人,受傷16人。戰後英軍對石壁炮台的防禦力評價相當高。戰後道光帝首次得知:此次來華的英軍中還有陸軍。
1841年9月5日,主力英軍(海陸軍共計四千人)北上浙江。此時浙江由頭號主戰派裕謙主持,浙東防務與戰前相比也已得到全面加強,降職的林則徐曾一度在鎮海協助組織防務,經歷了幾次戰斗的林則徐認識到定海必然守不住,應該主動放棄。這個建議當然不可能被採納。
1841年9月25日,英軍本來打算攻擊鎮海的主力海陸軍四千餘人受到風力影響,集結於鎮、定之間的海面。隨後的幾天,定海清軍與英軍屢有交火,均損失輕微。
1841年10月1日晨,英軍向定海發動總攻,至下午2時,五千多守軍全部被擊敗。定海三總兵犧牲。英軍戰死2人,傷27人。
1841年10月10日,英軍向鎮海發起攻擊,幾小時後,外圍陣地紛紛失守。此時戰斗雖未結束,正在鎮海東城牆指揮的兩江總督裕謙已經知道希望全無,遂跳水自盡。
1841年10月13日,英軍逼近寧波,負責此處的太子太保餘步雲棄城逃跑,寧波失守。
1841年10月30日,「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步軍統領正黃旗滿洲都統崇文門監督正紅旗宗室總族長雍正帝四世孫前黑龍江將軍前盛京將軍」奕經受封為揚威將軍,調集八省援軍入援浙江。
1842年3月10日凌晨,經過四個多月的准備之後,鴉片戰爭中唯一一次收復失地的反攻在奕經的指揮下打響,四小時後,規模龐大的反攻宣告失敗。
1842年3月21日,浙江巡撫劉韻珂上「十可慮」折,雖未明說,但暗示戰爭已毫無希望,且充滿危險。
1842年5月7日,英軍撤離寧波,集結兵力准備沿長江向內地進攻。
1842年5月18日,英軍2000人攻破乍浦,此役清軍抵抗激烈,戰敗自殺者甚眾。英軍陣亡9救人(其中一名中校),受傷55人。
1842年6月16日凌晨,乍浦的英軍全部出動攻擊吳淞。吳淞是江蘇海防重點,新任兩江總督牛鑒親自坐鎮於此。但戰斗至中午12點,清軍全部逃散。清軍陣亡江南水路提督陳化成以下88人,英軍被擊斃兩人,受傷25人。同日,英軍第二期增援部隊到達吳淞口,在華英軍總兵力達到20000人。與清軍相比,不論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這都算是一支空前強大的軍隊。
1842年6月19日,英軍佔領上海。
1842年7月5日,英軍戰艦十二艘,輪船十艘,運輸船51艘,士兵7000人組成艦隊從上海出發,直撲鎮江。
1842年7月13日,清軍開始增援鎮江。
1842年7月21日,英軍開始攻城。此時鎮江城內駐軍僅有1600人,城外2700人,火炮很少。而英軍僅參加攻城的兵力就達6905人,英軍占絕對優勢。戰斗開始後,英海軍組織火力猛轟城外清軍,城外清軍缺少掩護也沒有任何反擊手段,很快便潰散。與此同時,登陸的英陸軍開始攻城,由於缺少火炮掩護,英軍只能用雲梯攻城,被守城清軍痛擊。隨後英軍組織火力轟擊城牆,可是城內駐軍有1185人是駐防在此的京口八旗。他們安家此地已經200多年,所以仍然節節阻擊。同時英海軍組織小船沿水路攻擊鎮江西門,遭到城牆上清軍火炮的有效轟擊,狼狽退出。最後,占盡火力優勢的英軍從北、西、南三個方向突入城內,守軍一直堅持巷戰到深夜。城內清軍的傷亡率達30%。鎮江的火力兵力遠遠不及虎門,城牆堅固遠遠不及廈門,戰前動員遠遠不及定海,准備周密遠遠不及浙東,但是此役英軍有39人斃命,130人受傷,3人失蹤。多於上述四戰役所斃傷敵軍的總和。
1842年8月2日,英軍離開鎮江,准備進攻南京。在此之前,清方決定求和。
1842年8月31日,道光帝正式下旨同意簽訂條約。可是29日,摸透道光心思的前方大臣已經簽署了《中英南京條約》。
1842年9月1日,清朝負責談判的官員向璞鼎查發出照會,對南京條約提出了十二項交涉內容。這十二項自討苦吃的內容為中國今後的苦難留下了隱患;也為下一次戰爭埋下了禍根。(與此同時,北京的道光帝、杭州的劉韻珂都給南京的官員寫信,內容居然也是要求作出類似的交涉,而這些信件還在路上。)
1842年9月7日,道光帝正式同意簽約的諭旨到達南京,第一次鴉片戰爭早已結束。
1842年10月,奕山奏報廣東仿造西式戰艦一艘,並且提議停止建造舊時戰船,經費用於建造西式戰艦。此事最終不了了之。[1]
不平等條約
《廣州和約》,規定由清朝方面向英軍交出廣州贖城費600萬元。
英國政府不滿足義律從中國攫取的利益,改派璞鼎查為全權公使,增調援軍,擴大侵華戰爭。1841年8月下旬,璞鼎查率英艦自香港北犯,26日攻陷廈門。9月英軍侵犯台灣。10月攻陷定海、鎮海、寧波。1842年5月,英軍繼續北犯,6月攻陷長江口的吳淞炮台,寶山、上海相繼失陷。接著,英軍溯江西上,8月5日到達江寧(南京)江面。腐敗無能的清朝政府命令盛京將軍耆英趕到南京,於29日與璞鼎查在英國軍艦上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第一次鴉片戰爭到此結束。
鴉片戰爭接著第二年,英國又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南京條約》的附件,英國從中獲得了「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權利。
鴉片戰爭期間,美國派軍艦到中國領海,為英過侵略軍助威,戰爭剛結束,美法兩國就迫使清政府分別和它們簽訂了不平等的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除享受英國在華取得的各種特權外,又擴大了侵略權益。
與清朝統治者相反,沿海各地人民始終堅持了反對侵略的斗爭。1841年5月廣州北郊三元里一百零三鄉人民群眾圍殲英軍的戰斗,是人民群眾自發抗英的高峰。
戰爭結果
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結果,外國資本主義從中國得到了割讓香港,賠款2100萬元,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口通商,以及協定關稅權、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等一系列特權,嚴重損害了中國的獨立主權。《南京條約》簽訂後,美國、法國接踵而來,乘機索取特權,根據所謂的利益均沾原則,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鴉片戰爭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從此中國開始經受更加深重的苦難,中國人民面臨著更為復雜曲折的斗爭。
戰敗原因
第一、清朝社會制度的腐朽和經濟、科技的落後。清王朝處於封建制度的衰敗時期,政治昏暗,各種矛盾加劇,傳統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禁錮,使得社會生產力低下,科學技術落後,財政拮據,軍備廢弛,武器低劣,封建統治自身已陷入嚴重危機,連其本階級的有識士都感到面臨「末世」,在這種情況下,御外必然受到很大限制。
第二,統治集團昏庸腐敗。「時代呼喚巨人,上台的卻是侏儒。」鴉片戰爭當中,清政府各級決策者錯誤頻出,上層指揮簡單低效,各級官員欺上瞞下,導致不知己不知彼,對戰局應變低效。兩年的戰爭過程中,同樣的決策錯誤在各地重復上演。這既是由於清政府的腐敗所致,也是清政府腐敗的具體表現。正是在清朝統治集團的這種狀況下,英國方面的優勢才得以顯示和發揮出來。 [1]
對中國的影響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從封建社會逐步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開始變成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而前者成為各種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從此,中國人民開始了反對外國侵略者,同時反對本國封建統治者的斗爭;中國歷史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時期。
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形勢圖
原因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只有一條,那就是資本主義侵略者的利益最大化未能得到滿足。
《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簽訂後,西方列強雖然從中國取得了許多特權,但還要取得更多的特權。它們還要求在中國實現鴉片貿易合法化,要求在中國全境通商,要求在北京設立使館。澳大利亞社會科學院院士黃宇和教授近年研究第二次鴉片戰爭,他的研究成果證明,英國之所以發動這場戰爭,很大程度是要逼迫清政府把鴉片貿易合法化,以保障當時英國在華最大的經濟利益———鴉片貿易。(13)謀求在華的全面經濟與政治利益,這是它們的根本利益所在。這個根本利益拿不到手,新的一場侵略戰爭遲早是要爆發的,問題只在發動戰爭的時機和借口而已。
導火索
亞羅號事件:1856年5月,美、英、法三使,先後對葉名琛發出修約照會,不得要領。1856年10月8日發生亞羅號事件,葉名琛對英態度強硬,毫無誠意,不賠償、不道歉,只答應放人,此舉令英國方面極為不滿,復以英國企圖修改《南京條約》亦遭清朝拒絕。10月23日,英軍開始行動,三天之內,連占虎門口內各炮台。27日,英艦炮擊督署,葉「危坐二堂,絕無懼色」。29日,英軍攻入城內,搶掠督署後退出。12月,洋行夷館被毀,盡成灰燼。一艘自廣州開往香港的英國郵船遭劫。1857年1月,英軍焚燒洋行附近民宅數千家,後退出省河。
法國神父馬賴之西林教案:廣西知縣並無循西方通行途徑處理,在沒有告知法國領事館的情況下處死馬賴,令法國方面極為不滿。中國違反了應把拘捕的法國人解送領事的條約義務,直至現在人們仍無法確定馬氏確有該處死刑的哪些罪。英法兩國遂以此為由聯兵攻打中國。英法雖然還聯合了美國,但美國僅以外交支持。俄國外交代表以東正教團監護的身份早先混入北京,後來則以調停人的面目出現,借機漁利。 [2]
英法入侵
十九世紀五十年代,英、法、美等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生產進一步發展,要求有更多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他們越來越不滿足於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從中國掠奪到的權益,要求在《南京條約》的基礎上簽訂新的不平等條約。1854年和1856年,英、法、美曾兩次以幫助鎮壓了太平天國為借口,向清政府提出包括中國全境開放、鴉片貿易合法化等無理要求,遭到了清政府的拒絕。隨後,英法兩國即策劃了一場新的侵華戰爭,以武力來達到其罪惡的目的。這就是英法共同侵略中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
法國以1856年2月法國神父馬賴在廣西西林從事非法活動被殺事件作為侵華借口。英國則急不可奈地製造了一個發動戰爭的借口——「亞羅號」事件。亞羅號是一艘中國走私船,曾經在香港領過一張登記證,已經過期。1856年10月,中國水師在廣州附近登上亞羅號拘捕匪徒,遭到英國駐廣州領事巴夏禮的抗議。盡管兩廣總督葉名琛同意交還在亞羅號上被捕的中國水手,英方卻不予理睬。10月下旬,英軍突然發動進攻,佔領廣州以南沿江各炮台,並一度沖進廣州城內。由於力量不夠,1857年1月英軍從省河撤退,等待援軍。
1857年9月,英國全權代表額爾金統率海陸軍來到香港。10月,法國全權代表葛羅也率兵到達。12月中旬,英法聯軍5000餘人發動了對廣州的進攻,29日佔領廣州。兩廣總督葉名琛被俘。廣東巡撫、廣州將軍等人投降敵人,在英法監視下組織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地方傀儡政權。
1858年4月,英法艦隊到達大沽口外海面。5月20日,聯軍發動進攻,大沽炮台在經過頑強抵抗後失陷。英法艦隊隨即溯白河(即海河)而上,到達天津。清政府慌作一團,立即派大學士桂良等趕往天津議和。在英法的威嚇下,桂良於6月下旬分別與英、法簽訂了可恥的賣國條約——中英、中法《天津條約》。《天津條約》規定:外國公使駐北京;開牛庄(後改營口)、登州(後改煙台)、台南、淡水、潮州(後改汕頭)、瓊州、漢口、九江、江寧(南京)、鎮江為通商口岸;中國海關僱用外人;外國傳教士入內地自由傳教;外國人往內地游歷通商;外國商船可在長江各口來往;中國給英國賠款銀400萬兩,法國200萬兩。在此以前,中俄、中美《天津條約》已先簽訂。
1859年初,英、法政府分別任命普魯斯和布爾布隆為駐華公使。6月中,英法公使率軍艦到達大沽口外,拒絕清政府從北塘登陸的指定,蠻橫地要經大沽口溯白河進京換約。6月25日,英法軍艦向大沽炮台發動進攻。經過整頓的大沽守軍奮起反擊,擊沉擊傷英法兵艦十餘艘,斃傷侵略軍四、五百名。英法聯軍狼狽撤出大沽口。
1860年4月,英、法全權代表額爾金和葛羅率大批軍隊再度開到中國。5月下旬,英軍佔領大連灣。6月初,法軍占煙台,完成了對渤海灣的封鎖。8月1日,英法聯軍在北塘登陸,21日陷大沽炮台,24日佔領天津。清軍退守張家灣、通州(今通縣)一線。9月9日,聯軍向通州推進,21日在通州八里橋打敗清軍。次日,咸豐皇帝倉皇逃往熱河。10月初,聯軍佔領圓明園,在恣意搶劫破壞之後,又放火焚燒,一座世界上最瑰麗多姿的宮苑傑作就這樣毀於英法侵略軍之手。13日,北京留守當局向英、法投降,交出安定門,聯軍兵不血刃控制了北京城。10月下旬,清政府代表、恭親王奕欣與英、法代表先後交換《天津條約》批准書,並訂立《北京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至此結束。《北京條約》規定:開天津為商埠;准許華工出國;割讓九龍司地方給英國;發還天主教資產;對英、法賠款增加到800萬兩。
沙俄侵略
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忙於對付外來殖民者和鎮壓太平天國革命,造成了北方邊疆防備空虛。俄國乘虛而入,加緊蠶食和非法佔領黑龍江流域和巴爾喀什湖以南的許多戰略要地,而且,一直在尋找機會,想用條約的形式把所佔領的中國領土固定下來。1856年,英法聯軍進攻廣州,派普提雅廷為公使,與清政府談判邊界問題。1858年5月,俄國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乘英法聯軍攻陷大沽口,用武力強迫黑龍江將軍奕山簽訂了中俄《璦琿條約》。根據這個條約,俄國割佔了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的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同時,把烏蘇里江以東約4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劃作兩國共管。
1860年11月,中英、中法《北京條約》簽訂後,英法聯軍開始撤離北京。俄國駐中國公使伊格納切夫以「調停有功」為借口,提出了新的領土要求。14日,清政府與俄國簽訂了《北京條約》,將烏蘇里江以東4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劃歸俄國,增開喀什噶爾為商埠,並在喀什噶爾、庫倫設領事館。同時,俄國還將由其提出的中俄西部邊界走向強加給中國。1864年,俄國強迫清政府訂立《勘分西北界約記》,割占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4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成為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最大的獲利者。
俄國侵佔中國大片領土,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後,俄國趁火打劫,從1858年開始,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條約,攻割佔中國東北和西北領土150多萬平方公里。[3]
後果
1858年簽定《天津條約》
對英國、法國
清朝代表桂良和英法代表於1858年6月26、27日簽約,各有56、42款,再加上附約。
1.增開牛庄、登州、台灣(今台南安平舊港)、淡水、潮州、瓊州、南京及鎮江、漢口、九江為通商口岸。
2.英法人士可在內地游歷及傳教。
3.英法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往來。
4.英法人士在華犯罪,各由該國之領事處理。
5.關稅由雙方協定,每十年修訂一次。
6.雙方互派公使;外使可行西禮,並進駐北京。
7.清朝賠償英國四百萬兩、法國二百萬兩白銀。
附約亦規定:
1.鴉片改稱洋葯,可自由買賣及進口。
2.海關聘用英人幫辦稅務。
3.修改稅則,以「值百抽五」為原則。
1860年簽定《北京條約》
對英國
清朝與英國於1860年10月24日簽訂條約,英方代表為額爾金伯爵。
1.清朝割讓在香港界限街以南的九龍半島給英國。
2.清朝也必須開天津為商埠。
3.增加天津條約的賠款800萬兩。
4.允許西方傳教士到中國內地租買土地及興建教堂。
5.容許外國商人招聘漢人出洋工作,充當廉價勞工。
對法國
清朝與法國於1860年10月25日簽訂條約,法國代表為葛羅男爵。
條約中清朝同意開放大連為商埠,並增加天津條約的賠款800萬兩。
俄國獲漁利
1858年中俄簽定《璦琿條約》,割佔中國東北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地區。佔地60多萬平方公里。
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割佔中國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地區。佔地約40萬平方公里。
1864年中俄堪分西北界約記,割佔中國巴爾喀什湖以南、以東地區,約44多萬平方公里。
19世紀80年代,中俄改訂條約以及以後五個堪界議定書。
影響
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佔領京城,火燒了圓明園,對滿清王朝刺激較大,之後痛定思痛,開始了「洋務運動」。
《北京條約》剛一簽字,英、法、俄等公使就立即表示,只要清政府認真「履行條約」,就可以得到「任何援助」。1861年1月,清政府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1862年1月,清政府對太平天國事件確立了「借師助剿」的方針,引用外國軍隊來幫助鎮壓內亂。
辛酉政變,辛酉政變的原因:第一,外國侵略者侵華意志在清廷內部的間接體現。(西方列強的參與,間接支持後妃集團與奕欣集團)。第二,清朝統治集團內部爭奪最高權力斗爭的結果
6. 求一篇有關鴉片戰爭的歷史論文(初一的)
我對鴉片戰爭的認識
我比較喜歡清代康雍乾時期的歷史,因為這是清朝的全盛時期,無論疆域、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都達到頂峰,雖然這個「黃金時代」已經露出強弩之末的跡象,但畢竟它是在明朝之後的又一復興。而鴉片戰爭之後的歷史向來就是屈辱的象徵,看了使人感到憤懣。鴉片戰爭帶給大多數人的印象恐怕都差不多,無非是這些觀點:清朝統治黑暗腐敗,朝中賣國奸臣橫行,假如堅持起用正直的大臣如林則徐,再加上人民群眾的反抗,一定可以打敗侵略者……拋開一些客觀因素,戰敗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清朝方面從來沒有把英國看成一個平等的對手,戰敗之後也從未吸取教訓。對於遠來的「夷人」,清朝知其「船堅炮利」,但也僅此而已,他們一直認為英軍不擅陸戰,只要一離開軍艦就好對付。
事實上雖然在多次戰斗中清軍官兵抵抗到底,英勇不屈,但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一觸即潰,或有主帥帶頭逃跑。而英軍由於優勢明顯,戰斗減員很少,在鎮江很大程度上也是由於輕敵的緣故。相反,氣候、水土、疾疫倒是使他們損失在數百人以上。
條約簽訂後,王朝又恢復了歌舞昇平,因交戰不力下台的官員大多起復,似乎一切照舊,就連最基本的防禦設施上,恢復的炮台也是和原先一樣,仍舊根本無法抵禦列強的炮火。可以說鴉片戰爭失敗的代價完全是白白付出了。而鄰邦日本的國門1850年被美國的大炮轟開後很快吸取了教訓,走上了維新之路。
歷史是不可改變的,我曾想如果當時是聖祖康熙執政,會不會還有如此結果。其實以君主世襲的制度和教育方法,在一個王朝的晚期難以出現康熙這樣英明的君主,更何況道光皇帝本身並不是資質最差的皇帝,關鍵在於腐朽的制度和陋習使他無法了解真實的情況。中國發展到這個樣子,應該說被列強的炮火打開國門是一個必然,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似乎也是無可挽回,真正可悲的是戰敗後的中國沒有能夠及時走上自強的道路。如今我們在為林則徐被革職而扼腕嘆息,為三元里農民抗英而歡呼雀躍,為琦善、伊裡布的投降賣國切齒痛恨的時候,是不是應該想一想鴉片戰爭真正應該帶給我們的和實際帶給我們的啟示何在呢。
7. 求一篇關於鴉片戰爭的論文
關於鴉片戰爭的
親
我會做
8. 關於鴉片戰爭的歷史論文
培養近代技術人材。以英國為首的西方資本帝國主義,通過在華企業僱用中國職工,受中國聘用的技術人員,接受中國留學生等各種渠道,為中國培養了大批近代人材。這里只舉福州船政局為例,便足以說明。左宗棠於1867年創辦福州船政局時,即同船政局法國正副監督日意格、德克碑簽訂培養人材合同,議定5年限滿,教中國員匠能自按圖監造並能自行駕駛,即加獎日意格和德克碑銀各2.4萬兩,加獎各法籍師匠共銀6萬兩,計定獎格銀10.8萬兩,另再加精神獎勵。至1873年5年期限屆滿時,首任船政大臣沈葆楨,督促法監督日意格,逐廠試驗中國員匠製造技術,洋匠逐步撤走,交給中國員匠放手自造,正副匠首都選中國工人擔任。經過半年多的考核試驗,於合同期滿後,洋匠全部遣散回國,按合同規定給予獎賞。該局撤走外籍技術人員,在本國技術人員主持下,陸續製造了十餘艘兵商輪船,基本上已具有獨立製造能力。
鴉片戰爭對中國近代化起的壓迫與抑製作用是:
——仗著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所攫取的特權,加速擴大外國在華資本勢力,逐步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把中國民族資本壓得抬不起頭來,不能獲得正常的發展。據統計,外國在華資本在中國資本總額中所佔的百分比是:1894年佔60.7,1913年佔80.3,1920年佔70.4,1936年佔78.3。也就是說,外資要佔中國資本總額的60~80%左右。在中國不少重要近代產業部門,外資均處於壟斷半壟斷的優勢。中國新生的民族資本,多方遭受排擠和限制。例如早期以英國資本為主在上海、廣州等地興辦的幾個船舶修造廠,便擠垮了中國具有千餘年傳統的舊式造選業,壓抑著中國民族資本經營的新式造船業,長期壟斷著中國船舶修造工業。前面提及的上海最早舉辦的民族資本發昌機器廠,便因競爭不過英商船廠,於1899年為英商耶松船廠所吞並。又如早期俄國資本在武漢、福州等地興辦的茶磚廠,便擠垮了福建好幾家新生的民族資本茶廠。20世紀後,外國資本已逐步趨向壟斷,對中國資本的排擠、壓抑直至並吞,更十分明顯。例如外國資本對中國近代煤礦的控制和壟斷,不僅壓抑著民族資本的中小型煤礦喘不過氣來,連清政府和北洋政府經營的大型煤礦,也逃避不了外資侵吞或控制的命運。英國資本騙奪開平煤礦和並吞灤州煤礦的過程,便是最典型的史實。外國資本對中國鐵路運輸的壟斷和控制,事例也很突出。從1896—1914年間,外國資本對中國鐵路的直接投資總額達2.92億美元,在修築成的1萬余公里鐵路中,外資佔90%以上。清政府和北洋政府修築的鐵路,大部分是借外國資本。「商辦鐵路」,雖然一度呼聲很高,但在外國資本勾結中國封建勢力的強大壓力面前,毫無成就,民族資本鐵路所佔比重,微不足道。至於中國的金融市場,更是長期被以英國匯豐銀行為首的外國銀行所壟斷。外國資本對中國經濟命脈的控制,是中國資本主義不能獲得順利發展的根源。
——長期控制和壟斷中國的進出口貿易,在工業進口農副產品出口之間,進行不等價交換,加上早期的販運鴉片,從中吮吸著中國人民的大量血汗,使中國陷入貧困的境地。關於進出口商品的不等價交換,找不到全面的估算數字,根據《上海解放前後物價資料匯編》一書的估算,僅1926—1936年的10年間,我國在進出口商品總值中所遭受的不等價交換的損失總額,高達當時幣值50億元余,每年平均損失達5億元,當時每年的進出口商品總值為20億海關兩左右。約折成30億元,年損失比重為1/6。如果以此類推,中國近百年來受外國資本帝國主義不等價交換的總損失,該是何等驚人!(參見《上海解放前後物價資料匯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61—62頁。)早期販賣鴉片,毒害中國人民,是外國在華洋行攫取暴利的重要手段,如老牌的怡和、太古、旗昌等洋行,大都靠販賣鴉片起家。據估計,怡和洋行在19世紀四五十年代,每年僅從販賣鴉片一項,即可獲利400萬銀元左右,(當時鴉片年輸入量約5萬箱,每箱利潤約400元,恰和至少佔1萬箱。)利潤之高可以想見。
——巨額的戰爭賠款,成為中國人民的沉重負擔。鴉片戰爭賠款2100萬銀元,開了戰爭賠款的惡例。
9. 有關鴉片戰爭的論文(歷史學角度)
《那一次我們挨打了:中英第一次鴉片戰爭全景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