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論文素材 » 百喻經渴見水議論文

百喻經渴見水議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3-25 13:11:35

『壹』 百喻經 入海取沉水 譯文

很久以前,有一位年長者的兒子,到海中打撈沉香這種木料。過了一年,才打撈了一車,並把它運回家。他把沉香木拿到市場上去賣,由於價格昂貴,一直沒有人買。過了許多天,他都沒能賣出去,感到很疲勞厭煩,十分苦惱。他看到賣木炭的,都很快地將木炭賣了出去,便想不如把沉香燒成木炭,這樣就可以很快賣出去了於是就把沉香木燒成木炭,運到市場賣掉,只賣了不到半車木炭的價錢。

世間上的愚人也是這樣,本來按照佛教里的各種修行方法,努力精勤地修行,希望得到佛的果位,因為難以達到,便退失菩提心,想不如去修聲聞乘法了生死,證阿羅漢果(從而失去了很大的功德利益,乃至背了很大過失)。
(摘自《百喻經注釋與辨析》荊三隆
邵之茜著)不知道是不是啊!!!!!!!

『貳』 讀《渴見水》後感700字作文

陽光斜射在她的臉龐,烘托著她那天真無邪的笑顏……恰似一抹淡淡的陽光。
在寒假中,一則新聞引起了我的專注,一位名叫依萌女孩,年僅十歲的她挑起了家庭這個重擔,每天要照顧自己左半身不協調的哥哥,小小的肩膀上是挑起的是沉重責任……但並未壓倒她不屈的意志,她臉上的微笑總像那冬季里的一縷陽光。
不幸降臨在這個家庭中媽媽在依萌一歲時便逝世了,從那以後便是爸爸照顧倆個年齡尚小的孩子,但不幸總是愛捉弄人,爸爸因胃出血,在幾月前離開了他們,依萌可能還未從離開爸爸的悲傷中解脫便獨自承擔起照顧哥哥的重擔,而一切都是那麼不公,爸爸走後,還留下了一筆對這個普通農村家庭來說是負擔的六萬元欠款,依萌可能還小,她的童年不是在爸媽溫暖的懷抱中度過的,而是小小年紀便挑起了家庭的重擔,她的記憶中沒有屬於她這個年齡段孩子的歡樂,而是如何照顧好自己的哥哥……這縷陽光依舊耀眼。
當這則新聞播出後,喚起了人們的愛心,從全國各地的匯款單緊緊地握在依萌二叔的手中,而存摺上有匯款人對依萌的祝福,一句句鼓舞人心的話語,給他們帶來了動力,當記者問到想用這十五萬善款來償還依萌的爸爸留下來的外債嗎?依萌的四叔毫不猶豫地說不用,我們三個兄弟早就平攤了那些外債,這些錢是給依萌和她的哥哥的。就是這樣的一句話,感動了千千萬萬個中國人,老天對他們不公,但社會不會拋棄他們。
現在的她,臉上的笑容更甜了,在那泛著懵懂的小臉蛋上清楚地寫著「堅強」,如果沒有堅強的意志,她和哥哥只得面面相覷,抱怨著這些不公,我真的難以想像她面對困難的堅強,可能她也哭泣過,抱怨過,但她漸漸地告訴自己,告訴世人,我會堅強的活下去……
「滴答,滴答」它不聽話地悄悄淌下,是意志感動了我,打動了人世間最美好的愛,波動了每個人心中的善良。我只想對小依萌說「命運無情,人有情。」社會的好心人們肯定能還給她本應得到的歡樂,此時也只有最好的四個字來概括「大愛無疆」。

『叄』 請以《渴見水》(選自《百喻經》)寫一啟示文章,不少於800字。

網路一下唄!這文章也沒看過。

『肆』 《百喻經》六則的寓意

《愚人食鹽》:做事要恰到好處,過猶不及; 凡事要全面諧調,避免以偏概全;學會克制私慾,不可貪得無厭; 不以好惡看人,做事。
《渴見水》:腳踏實地,走好每一步;實事求是,切忌貪多求大;做好眼前事,防止好高騖遠;明確目標,量力而行 ;心中有定,方可拒八面來風。
《入海取沉水》:隨波逐流和急於求成,會導致「事倍功半」的效果;身處困境,更需冷靜;認清事物本質,不盲目效仿;執著於目標,方可取得成功。 
《嘗庵婆羅果》:做事要善於從個別中發現和認識一般。  絕對的實踐主義會不僅時時碰壁,而且不可能做到;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是認識世界重要的思維方式。
《詐言馬死》:故事中的那位騎士,因為內心的恐懼,不能參加戰斗,只好裝死以求保命,這種掩飾自己內心懦弱,保護自身的行為,有時候是難以避免,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危難過後,還要沽名釣譽,那就不應該了。
不可沽名釣譽;
誠實不可拋棄;
做人不可虛榮心太大。
《駝瓮俱失》:不可過於輕信他人;面對「魚和熊掌」的問題,用最小的代價解決問題。通過駝瓮俱失的事實,比喻由於違反了禁條,使自己的智慧之路和自我修養都喪失了。

『伍』 以百喻經中 入海取沉水 為話題寫一篇800字的議論文 高中

US OK--> 誰有高考作文中的人物事例的論據,最好是近兩年的,謝謝。15個左右_網路知道 var IKFromImport=false; | | G("log_in").src=" http://passport..com/?login&tpl=ik&u"+escape(location.href); 知道 | function ask(fn) (function()Fe.on(window,"resize",a);a();setTimeout(a,100)})(); if(!g_f_js)

if (typeof(cf)=="function")
var IknowPageModify=false;var UnloadConfirm=}};UnloadConfirm.clear=function()};UnloadConfirm.set();if(!G)return b}}function ctlSubmit(b)}function lockButton(b),3000)}function cReply(b)if(b=="no")}function fixReply(b)function showcpro(b)function ga(c,b)}}elset=h.id}if(t==a||p==a||r==a)window.open(G(a).href,"_blank")}}function ss(b)function cs()var query=(function()e.onsubmit=function()document.forms.ftop.appendChild(i(query.isChanged()));return true}}function b()return c!=document.forms.ftop.word.value}return})();function statFunc(b)function voteAnswer(b)function formSubmit(c,b),c),b||"deal")}function getCategory())}}}return d};var url = escape(location.href);IknowLogParams["page"]="ikqb"; > > >

已解決

誰有高考作文中的人物事例的論據,最好是近兩年的,謝謝。15個左右 懸賞分:0 - 提問時間2009-8-12 15:5

『陸』 請以《渴見水》(選自《百喻經》)寫一啟示文章,不少於800字.

這文章也沒看過.

『柒』 百喻經讀後感作文800

以下是「西祠胡同」網友「念佛之人」關於《百喻經》六則的體會。寫得不錯,供您參考。您可以加上一些自己的體會,把它變成一篇很好的讀後感。這里牽扯到一個「悟」字,別人是不可能代替的。 在佛經中,經常採用寓言譬喻的方式說理。佛教的義理玄微,一般人難以理解,所以佛經經常「假近以喻遠,借彼而況此」,通過譬喻,將艱深的義理,化做淺易的故事,使人樂於聽聞,易於接受。據說「經中有大喻八百,小喻三千」,其方式包括順喻、逆喻、現喻、非喻、先喻、後喻、先後喻、遍喻等。佛經的寓言譬喻影響很大,很多寓言在流傳中逐漸凝固下來,成為漢語詞彙系統的固定成員,像「盲人摸象」「空中樓閣」「水中撈月」等,婦孺皆知。 《百喻經》是突出體現佛經這一特色的著作。《百喻經》,全稱《百句譬喻經》,也稱《百譬經》。古印度僧伽斯那著,南朝齊求那毗地譯。全書兩卷,共有98個寓言故事,均為宣揚佛教教義而作,但「除去教誡,獨留寓言」,完全可以當成一部極有趣味的文學作品來讀,對社會人生也不無啟發意義。 內容理解 愚人食鹽 這故事原來說的是:修行人適當地節制飲食,少欲知足,是對於身體和修行都有好處的;但一般「外道」卻矯枉過正,索性提倡禁食,認為這樣就可以得道,因此有斷食七天或十五天的,結果影響身體,對修行卻沒有一點兒益處,這是錯誤的。那種做法和笨人吃鹽一樣,是可笑而愚蠢的舉動。 去掉這層宗教的外衣,故事也可以這樣認識:生活中的許多事情和鹽一樣,適當地添加,可以使生活充滿滋味,但太多了就會變得苦澀。比如有人做事淡泊名利固然無妨,但如工作、生活不負責任,他的一生將碌碌無為、一事無成,於國於民均沒有任何貢獻。這就是說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限度,恰到好處時美妙無比,一旦過頭就會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會給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變成了謬誤。 當然,我們也可以認為愚人之所以可笑,在於他的思維出了問題,「一葉障目不見泰山」。鹽畢竟是調味品,它必須依託食物才能起作用,只看到鹽能使食物鮮美,就誤以為鹽是鮮美的,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 渴見水 這個故事原來比喻:有些人強詞奪理地堅持著怪僻的見解,不近情理,以為佛教戒律很寬泛、很嚴格,一時不能全部接受,就索性舍棄不受,最終沒有得道的希望,那是很可憐也是很可笑的! 在現實生活中,這確實是人慣常的心理。覺得太難了,就乾脆不做,淺嘗輒止。哪知道渴了就喝,能喝多少是多少,沒有人要求你全部喝完。重要的是做好眼前的事,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可以制定長遠的目標,但切不可因為目標太遠而放棄一切努力。 入海取沉水 這故事原來比喻:要修佛果,不能怕難而生退卻之心,如果見異思遷,或者退求小果,結果自失大利,猶如沉香燒成炭賣一樣,是非常可惜的。 為了很快賣掉貨物,將經過一年辛苦打撈得到的珍貴香料,燒成木炭賣掉,使珍貴稀少的東西變成了廉價普通的東西,原因在於心情急躁,缺乏恆心和耐心,從而失去了理性的價值判斷。它告訴我們:凡事如果急於求成,可能會導致「事倍功半」的效果。 嘗庵婆羅果 故事中的那個人用「品嘗一果,怎知它果甜美」的思路,去「盡嘗它果」,導致「一切都棄」的結果。這原本是用來比喻:對待佛家的教理,不知道類推,認為只有自己一一親身體驗,才能相信,最終只能導致什麼也得不到。 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做事要善於從個別中發現和認識一般,不可能事事都要親身經歷後才能得到真知。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是我們認識現實世界非常有用的思維方式。另外也可以這樣認識:實踐是非常必要且有效的,然而絕對的實踐主義不僅時時碰壁,而且不可能做到。 詐言馬死 這個故事原本比喻:現在的人們也是如此,自稱善良好心,不吃酒肉,卻殺害各種生靈,製造各種痛苦毒害,還虛假地自稱善良,實際上暗地裡無惡不作,這就像那位謊稱馬死的愚人。 故事中的那位騎士,因為內心的恐懼,不能參加戰斗,只好裝死以求保命,這種掩飾自己內心懦弱,保護自身的行為,有時候是難以避免,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危難過後,還要沽名釣譽,那就不應該了。故事抨擊了欺詐的人心,指出在社會生活中,存在著手持佛珠,卻心存偽詐之人。 駝瓮俱失 佛教善於將生活現象上升為對人生的理解,這個故事用意不在於指出解決駱駝入瓮辦法的愚蠢,而是通過駝瓮俱失的事實,比喻由於違反了禁條,使自己的智慧之路和自我修養都喪失了。 駱駝的頭插進了瓮中出不來,要拯救駱駝,勢必要打破瓮,而要保全瓮,勢必要搭上駱駝,二者必居其一,顧此必然失彼。故事中的人卻採取了一個愚蠢的辦法,結果兩者俱失。這樣的事情,現實生活中自然不會出現,但我們也常常面臨這種類似的兩難局面,由於處理不當,結果也就兩者俱失了。比如,考試作弊,可能會僥幸過關,但人格上也就有了一份缺憾,如果被老師發現了,就會受到處分,影響學業。在這種兩難的處境下,如果鋌而走險,選擇了作弊,那麼人格的完善和學業就可能兩者俱失。這樣我們和那個愚人有什麼分別呢?

『捌』 用下列寓言成語含義寫一篇分論點並列式的議論文

根據寓意寫:愚人食鹽 寓意: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限度,恰到好處時美妙無比,一旦過頭就會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會給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變成了謬誤。《入海取沉水》:凡事如果急於求成,可能會導致「事倍功半」的效果。詐言馬死:世上的人說自己積善行好,修行慈心,不食酒肉,然而卻殺害眾生,鞭捶棒打,虛妄地自稱行善,其實無惡不作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