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學作品論文
㈠ 求外國文學相關論文,5000字左右,寫的不錯,又不容易被發現時抄的那些。
有沒有一支筆,起伏跌宕後仍然靜靜喧囂?
有沒有一出戲,活色生香卻激流暗涌?
有沒有一個靈魂,曲終人散後卻永遠不會寂寞?
只有在契訶夫的筆下,悲劇才會那麼浪漫,殘酷才會那麼凄美,狼狽也會那麼從容,歡喜才會那麼靈動,戲謔也會那麼無奈。他的短篇小說,就像一場盛宴的觥籌交錯。是文學秀,也是生活秀。誰的眼睛能夠看穿真相?誰的心能明辯是非?誰又能治得了誰的罪?小說中的每個人都像是我們自己熱鬧的影子,在最佳主角的幻想中,攜著七情六慾,在華美的布景中寂寞穿行。
作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之一,契訶夫的短篇小說作品裡,有當時俄國社會的廣闊圖景,有廣為傳誦、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有極富寓意、思想雋永的人生哲學。而用以表達這一切的,均得益於契訶夫極其凝練的形象化語言和獨一無二的敘事手法。一般的說法是文學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而他的小說卻是對真實生活的客觀還原,甚至可以說,是對真實生活某一場景或某一細節的細微提取。正如他在《初學寫作者守則》中所說,「你只管在你面前鋪開紙,拿起筆,調動起被你抓住的想法,寫將起來。想寫什麼就寫什麼:寫李子干,寫天氣,寫戈沃羅夫廠出的克瓦斯,寫大西洋,寫時鍾的指針,寫去年下的那場雪……」正因如此,契訶夫的文字行雲流水,其人物信手拈來,占據人的靈魂,燒灼人的情感,妙語連珠,回味無窮。難怪有人稱贊他,彷彿只要拿起筆,就像擰開了自來水龍頭,小說便如水般源源流出。也正是因為契訶夫對生活的高度還原,以至於百餘年後的今天,我們讀起書中的人物時,仍覺得親切鮮活,如同我們自己和身邊的同伴。
從最平常的生活現象中揭示生活本質和人性特徵,是契訶夫短篇小說中不可忽視的一大特點。契訶夫在其短篇小說的寫作原則中說:「我們必須寫簡單的事情:比如塞米諾維奇怎樣和伊萬諾夫結婚了,就是這樣。」他在最尋常的生活中,挑出了這一點,那一點,外加一點細節,將它們排列組合在一起,於是就構成了新的內容。他高度淡化情節,只言片語便得其故事精髓,任何一種時間、地點和場合,都可以是契訶夫短篇小說的開始方式。而往往在你以為故事才剛剛開始時,便已經戛然而止。契訶夫善於運用象徵手法,尤其是在展示人物內心世界的時候,他並不像多數作家般仔細描述小說人物的心理變化,只是通過人物的語言、行為、舉止中看出其內心活動和變化。他的短篇小說中沒有轟轟烈烈撼人心魄的革命或離現實遙不可及的戰爭,只是提取了日常生活中最為平凡的片段,用最形象生動的語言行動和最巧妙精緻的細節,將一個故事講述得活靈活現,即使沒有對白的人物也栩栩如生,從而在這短小的故事中揭示深刻的社會現象。
沖突與矛盾是文學作品中必不可少的元素,這一點在契訶夫的短篇小說中被運用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如《乞丐》,起初我們只是好奇乞丐盧什科夫是否能走上正途,在結尾處看到「在公證人那裡工作,每天拿三十五個盧布」的乞丐時,我們還不及為其感到欣慰,文章便筆鋒一轉,讓乞丐說出真正讓他下決心改變的,居然是斯克沃爾佐夫家的廚娘。再如《恐怖之夜》,文章以伊凡·彼得羅維奇·巴尼希津之口,講述其聖誕前夜招魂會回家後居然在家中發現一口棺材,而去其朋友家居然有相同的棺材,其文表述之真實彷彿使讀者同樣經歷了毛骨悚然的夜晚,而在最後我們才發現自己又一次中了契訶夫的「陷阱」。
國學大家王國維在其《人間詞話》中如此評判「大家之作」——其言情也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辭脫口而出無嬌柔裝束之態,以其所見者真,所知者深也,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百不失一。同樣,以此來衡量契訶夫的短篇小說,也是很有裨益。契訶夫具有高超的抒情藝術才能,善於找准適當的時機和場合,巧妙而多樣地流露他對覺醒者的同情及贊揚,對墮落者的否定和厭惡,對美好未來的嚮往,以及對丑惡現實的抨擊,而且濃郁的抒情意味常以「客觀」而含蓄的敘述筆法為載體。契訶夫是一個有強烈幽默感的作家,在他的小說中,基於所描繪的人物和事件的性質各異,他巧妙地發出有著微細不同的感情色彩的笑聲,淡淡的幽默往往與辛辣的諷刺相交織。契訶夫的小說緊湊精練,言簡意賅,給讀者以獨立思考的餘地。他筆下的人物是孤獨而且寂寞的,其生活狀態是原生的、瑣碎細微的。出租馬車的車夫姚納·波達波夫的兒子死了,他渴望讓人了解,溝通情感。可坐馬車的客人竟沒有一個願意聽他訴說。最後,姚納只能對著他的馬傾訴自己失子的悲痛。里爾克說,靈魂沒有了廟宇,雨水就會滴在心上。的確如此,《苦惱》這篇被列夫·托爾斯泰稱這罰最好的小說,沒有情節上的巧合,沒有戲劇化的沖突,僅僅是一些最普通的日常瑣事,經過契訶夫的排列組合,就向讀者揭示出了一種人間的寂寞。在這個喧鬧的世界裡去讀寂寞,他會覺得,那種反映生活瑣碎卑微的悲劇性,兒好悲劇的利箭突然沖我們的前額射來,讓人猝不及防,心靈懼撼。原來,這種悲劇生隱藏在你的心底很久,而你又不忍正視的。
契訶夫作品中的主人公很多是個憂傷而善良的人,不滿意於現在的生活,為幸福和理想而努力奮斗。小說中描寫情感和苦惱,沒有激烈的暴風雨式展示,對人物命運的分析也沒有宏篇大論,有時你還想看情節的發展、人物的告白,而小說卻已經結束了。對人物感情的描寫很節制。當描寫到感情時,總是淡淡的表達一個人最表層的傾訴,其他的內容是作者的抒情描述和靜止的風景襯托,所以讀他的作品,留給讀者思考的空間很大。能體會人生中的豐富的、美好的東西,同時又有一種「秋天的憂傷」的審美體驗。這和作家的人生和當時的社會背景有很大的關系。
我很喜歡契訶夫的文學觀:「文學之所以叫做文學,就因為它是按照生活原有的樣子來描繪生活的。它的宗旨是真實,是無條件老老實實的真實。」「文學家不是做糖果點心的,不是化妝美容的,不是使人消愁解悶的;他是一個負有義務的人,他受自己的責任感和良心的約束。」他認為高爾基的作品修飾語太多,難以理解,「把那些可以刪去的修飾名詞和動詞的字眼刪掉,」「這種描寫一下子不能印入腦海,而小說卻必須一下子、在一秒鍾之內印入腦海。」 尤其是他對簡煉的看法。契訶夫說短篇小說必須具有「雙倍的簡煉。」正因為如此,他的作品中,沒有多餘之筆。就連偶爾的旁逸斜出,也在更深廣的背景中,作了遙遠的呼應。對細節的敏感、留戀、觀照,都有深深地悲憫——因為人世間的每一事件,都浸透了人的血淚。
記得弗洛姆曾指出,令人悲哀的是,當我們在睡眠中聽到自己良心的呼喚時,卻不能馬上有所行動;而當我們在醒後能採取行動時,又忘記了在夢中的覺悟。契訶夫如同一個造夢的旅人,為我們描述出一個個斑斕而蒼涼的幻夢。而在夢醒後卻驚奇地發現,這幻夢竟是真實的生活。契訶夫的作品,總把人從迷夢的幻覺中拉回來,目擊人世,撲面而來的現實——做逃避現實的膽小鬼,是一種恥辱。夜讀契訶夫,如同欣賞一部黑白片的電影,讓人仿若置身於俄羅斯白雪覆蓋的石子街道。路燈清冷的光映襯出雪花透亮的光芒,「套中人」別里科夫、變色龍「」、佝僂襤褸的乞丐,彷彿生了銹似的不起眼的海軍少將老頭……一個個書中的人物紛紛向你走來,默默上演著一幕幕或滑稽、或悲凄、或幸福的故事。
世界如此殘缺,給了人靈魂卻不給人一顆愛人的心,給了人力量卻不告知力量背後更深刻的無奈,給了人希望卻不指出通向希望的道路,給了人生命卻不說明生命的意義。然而作為社會的良心,作為清醒的思考者,契訶夫正如《蒼生》所說,在那個缺少憂患的時代。憂患是一種沉重,深刻而且痛苦的清醒。他寧願選擇一種痛苦的清醒,也不願活在麻醉了的冷漠之中。因為他知道,活著的痛比糊塗的死更有價值。更何況,憂患的痛是為了更多的不痛,人們逃不開一副擔子,那就是自己的良心。你可以不相信這種良心,但你不可以褻瀆它。人性正因如契訶夫這樣的大作家不斷做出悲天憫人的思考和探索,不斷向「善」努力,才會顯得美好。
契訶夫說自己的作品會在死後被遺忘,但五十年後又會崛起。我相信,再過多少年,他的作品都不會被遺忘。
㈡ 關於外國文學的論文
外國文學是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需要自己去尋找,感受。
㈢ 外國文學作品的論文
好簡單,看一下人家的格式。加進自己的一些想法就可以了。
㈣ 關於外國文學方面有什麼新穎的畢業論文題目
文學院的畢業論文,如果想要穩,就是拿個差不多的分,一般還是寫比較的論文,就是幾個有一定聯系的作者或者作品或者意識流派等等的比較分析。這樣的文章必定穩,至少過線是可以保證的,至於分數有多高就要看個人的角度還有文采了,這個可以向你導師好好請教。
如果是想要出彩的話,還是專門研究一種事物的好,不過這個比較難。因為一般的專業領域都有人在研究,大學四年很難把某個領域的東西吃透,別的不說,就是這個作者的相關作品還有關於他的各種研究觀點,你就很難完全領會掌握,更不要說在自己的論文中靈活運用了。所以這種題目一般來說做起來會很費功夫,然後還出不了彩,因為基本上你的觀點都是別人研究過的了。不過呢,這種題目還可以走一種偏一點的路子,就是把另一學科的知識或另一種流派的觀點拿來分析你定下來的那個作者或作品,就是劍走偏鋒啦,這樣的文章一般容易出彩,但是也容易出問題,就看你個人的駕馭了。
下面以過來人的經驗談談答辯哈,希望對你有用啊。
一定要注意和指導老師保持良好的聯系,指導老師一般只要你表現出認真誠懇,乖乖聽話,就沒問題的。如果答辯的時候遇到自己的指導老師那真是幾輩子修的福分啊,因為即使有其他答辯老師故意刁難,你的指導老師都會幫你解圍的,誰也不想自己指導的學生在別人面前丟人對吧,而且最後的分數還會超常的高噢。就算答辯時沒遇到指導老師,也會出現答辯老師看在你指導老師的面子上放你一馬的現象,所以那些分配到在院系位置威望高的指導老師的同學有福了。在寫論文的過程中如果可以向你們指導老師求救的話最好,就是你感覺這個是和作弊等火線沒有關系的,就像他求救。越是嚴格的導師一般越是喜歡一個勁請教自己的學生。如果在答辯前,你的導師都不熟悉你,叫不出你的名字,你就慘了。告訴你,你的導師和你的關系簡單來說就是同夥。他是你老大,你跟著他走,事事順她的心,那麼關鍵時刻你老大也不會丟下你不管的 。還有,你的東西做好以後,要仔細詢問她,哪些地方是答辯老師會詢問的,老師們詢問的角度會是什麼。他帶過那麼多屆學生,如果你想答辯有一個不錯的分數的話就好好向她請教吧。
我們那時寫論文,在動筆之前,我們就每一個都是拚命問該怎麼做,幾乎把每一段的段落分布都問出來了,然後再一稿二稿三稿的讓導師過。所以最後我們寫的東西都完全是按照老師的思路來的哈哈哈……答辯就是這么回事╮(╯▽╰)╭
㈤ 一部外國文學經典作品的論文 1500字就夠了
每一本書,都有它自己的「靈魂」,當你閱讀一本書時,自己也就在不知不覺當中,陷入了那個書中所構想的世界。
因為書所有的「靈魂」不同,自然那個所構想的世界也不一樣。而我所指的「靈魂」,就是每本書,其自身要表達的思想,或者願望。
我們會因為那些感人的書,而潸然淚下,或因為那些記錄屈辱歷史的書,而熱血沸騰,甚至因為那些武俠、玄幻的書,而將自己想像成天下第一的人。
《老人與海》卻是一本能讓人了解,什麼才是真正的人生,什麼才是堅強的書,一本實實在在的好書。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不斷地受到挫折、失敗還有許多負面的情緒,許多人因此而消極、失去對生活的熱愛。而《老人與海》卻刻畫出一個與大海搏鬥,在艱難的環境下,奮力生活的老漁夫。大家應該記得,在書中提到過,老人的漁船上那破舊的帆布,就像是一面失敗的旗幟,彷彿在宣告著老人永遠都捕不到魚的倒霉運氣。但是,他沒有放棄,仍然出海捕魚。而在現實中,某些人卻不能堅持,面對挫折就選擇了放棄,選擇了逃避。和那已經生活窘迫的老漁夫相比,那些逃避的人真的是不知道什麼才是挫折。我們可能會因為考試的失利,而對自己失去信心。或者因為別人的批評,而自暴自棄。在那時候,想想這個堅強的老漁夫,他是如何面對生活的。自己的心,自然就會釋然許多。
別人與大海,與自然界的強大力量對抗,而我們現在只是面臨一些學習上、生活上的挫折,與老漁夫相比,真的只是小巫見大巫。他的手已經沾滿老繭,皮膚也已經被刺眼的陽光曬出斑點,那艘破爛的漁船也不能抵禦什麼風暴,自己那破舊的小屋也是外面下大雨裡面下小雨的那種。但是,他沒有放棄對生活的希望,他和那個小男孩聊棒球,去酒館喝酒聊天,仍然天天早上迎著第一縷陽光出海捕魚。無論有沒有收獲,他都會堅持出海捕魚,這不只是因為他要依靠捕魚謀生,而是捕魚已經成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他的一種記憶。最後一次捕魚,他抓到了一條大魚,可是,在回港的路上,他碰到了鯊魚攻擊,他毅然拿起魚叉捍衛自己辛苦得來的勞動果實。雖然,最後那條大魚被鯊魚吃光了,只剩下白色的骨架。但是,老漁夫那種不言敗的精神,雖然最後失敗了,但是他勇敢去付出的那種行為,卻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而且我們的手沒有老繭,皮膚沒有曬出斑點,夏天在家裡吹冷氣,衣服是父母幫忙洗,每天放學回家就有熱騰騰的飯菜擺在桌上。我們實在是沒有生活的壓力,我們也真的沒有受到過那些可以成為挫折的東西。我們的煩惱、挫折,只能說是少年時代的那小小的不滿意而已。我們暫時還沒有要為生活而奔勞,也就不知道生活的艱難,也就將自己那點小小的不滿意當作挫折,而且好像還不得了了一樣。我們不了解,在社會中,有許多人像那個老漁夫一樣,艱難的活著,他們從來沒有放棄過。那些農民工、小販、修補匠……都是在艱苦的環境下活著。我們不應該歧視他們,我們城市的建設,是依靠他們那堅實的臂膀挑著一擔擔的磚石壘。每個人都是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們要尊敬他們、也學習他們,他們就是《老人與海》的一種現實演義,他們也是那麼堅強,對生活充滿了熱愛。
無論是與書中那個老漁夫相比,還是在現實生活中與那些艱難生活的人相比,我們的生活已經是很好的了,我們更應該熱愛生活,並且學會堅強的面對一切的挫折。我們的路還有很長,在今後我們會遇到比曾經更加多的,更加嚴重的挫折與失敗,但我相信,只要想到那個老漁夫,他的堅強和對生活的熱愛。我們也會學著堅強,自己面對困難!
㈥ 想個外國文學史論文題目和大概主題范圍,要求含作品分析,只一個角度。
你要的是這個嗎?外國文學論文論題
1.重讀《美狄亞》
2.重釋列那狐形象
3.重評希斯克厲夫(《呼嘯山莊》)
4.對《日瓦戈醫生》的再認識
5.解讀凱爾泰斯·伊姆雷的《無命運的人生》
6.解讀君特•格拉斯的《剝洋蔥》
7.解讀君特•格拉斯的《比目魚》
8.解讀君特•格拉斯的《母鼠》
9.解讀勞倫斯的《兒子與情人》
10.解讀埃爾夫麗德·耶利內克的《鋼琴教師》
11.解讀海明威的《老人與海》象徵內涵
12.解讀雷馬克的《西線無戰事》
13.解讀亨利希•伯爾的《萊妮和他們》
14.希臘神話中的女神形象
15.簡論契訶夫筆下的女性世界
16.屠格涅夫筆下的農民形象
17.狄更斯小說中的兒童形象
18.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父親形象
19.君特·格拉斯小說中的詩歌
21.J.D.塞林格《麥田裡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霍爾頓·考爾菲德的形象分析
22.探析《欽差大臣》的狂歡化
23.從《小癩子》看流浪漢小說結構模式
24.論《斷頭台》的復調性(艾特瑪托夫)
25.分析杜拉斯的《情人》的敘事技巧
26.如何理解困擾當代西方的「荒誕」觀?
27.關於西方現代派文學中人的異化問題
28.從悲劇《禁閉》看薩特的哲學思想
29.論薩特的《局外人》的現代意識
30.奈保爾的「殖民地文學」反映了被殖民者怎樣復雜的思想?
31.論卡夫卡對現代派文學創作的貢獻。
32.《鋼琴教師》中主人公埃里卡的自殘說明了什麼?
33.解讀迪倫馬特的《老婦還鄉》的現實意義。
34.談談米蘭·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哲學啟示。
35.論君特•格拉斯小說的懺悔情結
36.關於勒·克萊齊奧
①勒·克萊齊奧與中國
②勒·克萊齊奧創作中的烏托邦情結
③勒·克萊齊奧創作的文化解讀
④勒·克萊齊奧作品的敘事藝術
38.布克獎、俄語布克獎
39.果戈理與中國(果戈理誕辰一百周年)
40.從拉斯柯爾尼科夫的犯罪心理結構看潛意識的作用41.中世紀文學與基督教的關系42.堂吉訶德與哈姆雷特形象比較研究。43.試論巴爾扎克的世界觀與創作方法的矛盾。44.陀思妥耶夫斯基創作中的宗教問題研究。
45.卡夫卡小說中的異化主題
46.莎士比亞喜劇中的女性形象
47.論《俄狄浦斯王》的沖突藝術美
48.《亨利四世》中的福斯塔夫形象
49.《傲慢與偏見》的戲劇敘述
50.《呼嘯山莊》的敘述技巧與結構藝術
51.勞倫斯小說藝術的現代傾向
52.從《憤怒的葡萄》看斯坦倍克與基督教文化
53.論馬爾克斯《百年孤獨》中的孤獨意識
54.茨威格小說人物精神世界探幽
55.卡夫卡及其作品中的荒誕意識
56.論福克納短篇小說的鄉土情結
57.薩特存在主義「境遇劇」與自由
58.艾特瑪托夫小說中的神話模式
60.沉默與爆發的魅力——試論苔絲悲劇中的性格因素
61.從海絲特的悲劇看《紅字》對清教思想的批判
62.中西文學中的人文精神
63.探析「雷雨」的審美內涵--奧斯特洛夫斯基《大雷雨》與曹禺《雷雨》之比較
64.希臘神話與中國神話比較研究
65.東西方戲劇「棄婦」形象比較研究
66.西方文學與宗教神話原型
67.中國近代戲劇形式與外來文化
68.中國的武俠小說與西方騎士文學比較研究
69.《雷雨》與《娜拉》比較研究
70.《雷雨》中的宗教文化色彩
71.繁漪和伯莎比較研究
72安娜和娜拉比較研究
73.由簡•愛、娜拉和安娜的命運看女性意識的覺醒
74《魯濱遜漂流記》的基督教色彩
75.西方宗教文化對中國現代文學的影響
76.中西長篇小說的結構差異比較研究
77.梁啟超文學創作中的外來文化因素
78.黃遵憲詩文創作中的外來影響
79.徐志摩詩歌中的英國形象
80.朱生豪譯品中的英國形象
81.英國浪漫文學思潮對中國現代詩歌的影響
82.屠格涅夫和沈從文文學創作中的自然人文景觀比較研究
83.林黛玉與簡愛形象比較
84.復仇母題研究---《哈姆雷特》、《基督山伯爵》、《呼嘯山莊》、《趙氏孤兒》等相關作品比較研究
85.陳白露與茶花女悲劇比較
86.魯迅與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的心理描寫比較
87.拜倫的《該隱》與魯迅的《狂人日記》比較
88.追求個性解放的女性----安娜與繁漪比較研究
89.安娜與林黛玉的愛情悲劇比較研究
90.阿Q與堂吉訶德比較研究
91.郝思嘉與王熙鳳比較研究
92.《俄狄浦斯王》與《雷雨》藝術魅力比較
93.郁達夫的「零餘人」與西方文學的「多餘人」比較
94.中西愛情詩比較研究
95.中西文學中的「負心漢」形象比較
96.中西「風塵女子」形象比較
97.屠格涅夫對沈從文文學創作的影響
98.中西文學中的「異化」母題比較研究
99.中西文學中的「死亡結局」對比研究
100.余華的《活著》與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中的老人形象比較研究
101.屠格涅夫對中國文學作家的影響
102.尼采對魯迅文學創作的影響
103.中西十四行詩比較研究
104.「戀母情結」母題在中西文學作品中的對比研究
㈦ 誰能幫我找一下關於外國文學作品的論文!!~
《簡·愛》敘述的反叛與平衡
本文結合敘述學、女性主義闡述英國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簡·愛》,從作家身份,女主人公話語的角度切入,在文本細讀的基礎上試圖證明這部作品的敘述既具有一定的叛逆性,又體現出對維多利亞時代的某些思想觀念的認同,在叛逆中體現平衡,平衡中又透露出叛逆,即作品本身存在兩面性。
本文從四個方面論述《簡·愛》敘述的兩面性。首先是作品採用第一人稱敘述,這在歷史語境中具有一定的叛逆性,而作者採用匿名的方式把自己隱藏在柯勒·貝爾這樣的中性符號背後,避免直面讀者的評判,而且「敘述自我」冷靜客觀的分析性的語言也有助於隱藏作者的女性身份。
其次,對書信體小說的反叛與回歸。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女性作家如果想獲得作品公開發表的權力,不得不向社會權威和既定的傳統妥協。當時女性寫作的主導的書信體文本,用私下向一位受述者講述個人故事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減弱了「言論自由」動搖男權社會的能量,《簡·愛》沒有採用這種文體,但文本中「讀者」這個稱呼又與書信體小說中的稱呼非常相似。勃朗特用這種方式實現了對既定的社會權威的妥協與平衡。
第三,對家庭女教師類型的敘述的超越與平衡。勃朗特之前的家庭女教師故事的敘述者用回顧性的視角拉開了與小說中人物的距離,敘述者對主人公採用道德訓誡的口吻;而《簡·愛》的敘述者與主人公在道德觀念上沒有分歧。人物的言辭在某些場合下較為激進,但是從小說的整體來看,人物也有沉默和漸趨平靜的敘述,這兩點體現出對維多利亞時代的某些思想觀念的認同。
最後,嚴肅小說與通俗小說之間獲得平衡。作為一個入世不深但思想豐富的女性,勃朗特有個人需要表達的思考和本能的慾望;但時代的局限和個人在時代的影響下無法選擇的思想狀況和經濟狀況,都迫使她自覺或不自覺地體現出與一定歷史環境的協調與平衡。
論夏洛特.勃朗特《簡愛》中性別文化政治
本論文嘗試從性別文化政治的角度來重新詮釋簡愛中性別的議題。闡述在維多利亞時
期的父權社會中,女主角簡愛如何反抗當時的女性理想形象、反抗父權論述實踐,及挑戰
當時的性別權利關系。
第一章回顧國內外有關簡愛的評論文章,並從中找出了重新閱讀此小說的理由。其一
,簡愛是否顛覆當時傳統的女性角色一直備受討論但是尚無定論;其二,至今有關小說中
性別是透過什麼樣的文化機制形塑而成,且簡愛如何反抗性別主體的過程尚未有健全的討
論。因此,本論文採用Weedon和Jordan的性別文化政治及Foucault的權利觀念來探討小說
中性別形塑的問題,及簡愛對維多利亞性別主體的反動。
第二章再現維多利亞女性理想意象,以便與夏綠蒂對簡愛的描繪做一比較。簡愛這一角
色的描繪可說是與當時女性理想形象背道而馳,因此夏綠蒂與簡愛受到相當多人的批評。
批評者控訴他們顛覆維多利亞的社會價值觀及女性理想形象;無可否認,這些控訴正證明
簡愛顛覆了當時傳統的女性角色。
第三章舉例說明家庭、學校,及宗教這三個文化機制如何透過論述實踐、紀律、與懲罰
來形塑簡愛成為一個性別主體。此外,這一章節也展現簡愛如何反抗這些形塑力量。
第四章主要論述簡愛如何抵抗Rochester 及St. John的誘惑,而不至於成為Rochester
的情婦及St. John有名無實的妻子,並闡述簡愛如何尋找到自我,成為自己的主人而
非Rochester及St. John的他者。此外,這一章將Bertha詮釋為維多利亞時代性壓迫下一個
被壓制的主體;但這並不表示Bertha就毫無權力可言,她透過暴力來展現對父權的反抗。
第五章摘要了前幾章的重點,並指出這本小說尚可探討的空間。本論文只著重性別議題
的討論,而忽略階級及種族的議題。基於Weedon及Jordan的觀點,性別、階級及種族都是
文化建構的產品,他們促成了不同與不平。因此,這本小說中階級及種族議題也可從文化
政治的角度來加以探討。
在文學史上,有許多的經典名著將要永垂不朽,但能夠像《簡愛》這樣深深地進入人們的靈魂,它以一種不可抗拒的美感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讀者,影響著人們的精神世界,甚至對某些人來講,影響了他們一生的作品並不很多。
《簡愛》是一部帶有自轉色彩的長篇小說,它闡釋了這樣一個主題:人的價值=尊嚴+愛。
《簡愛》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和《呼嘯山莊》的作者艾米莉是姐妹。雖然兩人生活在同一社會,家庭環境中,性格卻大不相同,夏洛蒂.勃朗特顯得更加的溫柔,更加的清純,更加的喜歡追求一些美好的東西,盡管她家境貧窮,從小失去了母愛,父愛也很少,再加上她身材矮小,容貌不美,但也許就是這樣一種靈魂深處的很深的自卑,反映在她的性格上就是一種非常敏感的自尊,以自尊作為她內心深處的自卑的補償。她描寫的簡。愛也是一個不美的,矮小的女人,但是她有著極其強烈的自尊心。她堅定不移地去追求一種光明的,聖潔的,美好的生活。
簡.愛生存在一個父母雙亡,寄人籬下的環境,從小就承受著與同齡人不一樣的待遇,姨媽的嫌棄,表姐的蔑視,表哥的侮辱和毒打......這是對一個孩子的尊嚴的無情踐踏,但也許正是因為這一切,換回了簡.愛無限的信心和堅強不屈的精神,一種可戰勝的內在人格力量.
在羅切斯特的面前,她從不因為自己是一個地位低賤的家庭教師而感到自卑,反而認為他們是平等的.不應該因為她是僕人,而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也正因為她的正直,高尚,純潔,心靈沒有受到世俗社會的污染,使得羅切斯特為之震撼,並把她看做了一個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平等交談的人,並且慢慢地深深愛上了她。他的真心,讓她感動,她接受了他.而當他們結婚的那一天,簡.愛知道了羅切斯特已有妻子時,她覺得自己必須要離開,她這樣講,「我要遵從上帝頒發世人認可的法律,我要堅守住我在清醒時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瘋狂時所接受的原則」,「我要牢牢守住這個立場」。這是簡愛告訴羅切斯特她必須離開的理由,但是從內心講,更深一層的東西是簡愛意識到自己受到了欺騙,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戲弄,因為她深愛著羅切斯特,試問哪個女人能夠承受得住被自己最信任,最親密的人所欺騙呢?簡愛承受住了,而且還做出了一個非常理性的決定.在這樣一種非常強大的愛情力量包圍之下,在美好,富裕的生活誘惑之下,她依然要堅持自己作為個人的尊嚴,這是簡愛最具有精神魅力的地方。
小說設計了一個很光明的結尾--雖然羅切斯特的庄園毀了,他自己也成了一個殘廢,但我們看到,正是這樣一個條件,使簡愛不再在尊嚴與愛之間矛盾,而同時獲得滿足--她在和羅切斯特結婚的時候是有尊嚴的,同時也是有愛的。
小說告訴我們,人的最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尊嚴加愛,小說的結局給女主人公安排的就是這樣一種生活。雖然我覺得這樣的結局過於完美,甚至這種圓滿本身標志著浮淺,但是我依然尊重作者對這種美好生活的理想--就是尊嚴加愛,畢竟在當今社會,要將人的價值=尊嚴+愛這道公式付之實現常常離不開金錢的幫助。人們都瘋狂地似乎為了金錢和地位而淹沒愛情。在窮與富之間選擇富,在愛與不愛之間選擇不愛。很少有人會像簡這樣為愛情為人格拋棄所有,而且義無反顧。《簡愛》所展現給我們的正是一種化繁為簡,是一種返樸歸真,是一種追求全心付出的感覺,是一種不計得失的簡化的感情,它猶如一杯冰水,凈化每一個讀者的心靈,同時引起讀者,特別是女性讀者的共鳴。
本論文嘗試從性別文化政治的角度來重新詮釋簡愛中性別的議題。闡述在維多利亞時
期的父權社會中,女主角簡愛如何反抗當時的女性理想形象、反抗父權論述實踐,及挑戰
當時的性別權利關系。
第一章回顧國內外有關簡愛的評論文章,並從中找出了重新閱讀此小說的理由。其一
,簡愛是否顛覆當時傳統的女性角色一直備受討論但是尚無定論;其二,至今有關小說中
性別是透過什麼樣的文化機制形塑而成,且簡愛如何反抗性別主體的過程尚未有健全的討
論。因此,本論文採用Weedon和Jordan的性別文化政治及Foucault的權利觀念來探討小說
中性別形塑的問題,及簡愛對維多利亞性別主體的反動。
第二章再現維多利亞女性理想意象,以便與夏綠蒂對簡愛的描繪做一比較。簡愛這一角
色的描繪可說是與當時女性理想形象背道而馳,因此夏綠蒂與簡愛受到相當多人的批評。
批評者控訴他們顛覆維多利亞的社會價值觀及女性理想形象;無可否認,這些控訴正證明
簡愛顛覆了當時傳統的女性角色。
第三章舉例說明家庭、學校,及宗教這三個文化機制如何透過論述實踐、紀律、與懲罰
來形塑簡愛成為一個性別主體。此外,這一章節也展現簡愛如何反抗這些形塑力量。
第四章主要論述簡愛如何抵抗Rochester 及St. John的誘惑,而不至於成為Rochester
的情婦及St. John有名無實的妻子,並闡述簡愛如何尋找到自我,成為自己的主人而
非Rochester及St. John的他者。此外,這一章將Bertha詮釋為維多利亞時代性壓迫下一個
被壓制的主體;但這並不表示Bertha就毫無權力可言,她透過暴力來展現對父權的反抗。
第五章摘要了前幾章的重點,並指出這本小說尚可探討的空間。本論文只著重性別議題
的討論,而忽略階級及種族的議題。基於Weedon及Jordan的觀點,性別、階級及種族都是
文化建構的產品,他們促成了不同與不平。因此,這本小說中階級及種族議題也可從文化
政治的角度來加以探討。
㈧ 關於外國文學的畢業論文寫那方面比較好
論題:
1、《伊利昂紀》和《奧德修紀》的風格比較
2、論《俄狄浦斯王》與古希臘命運觀
3、論《神曲》中的象徵手法
4、《十日談》與人文主義
5、論《堂吉訶德》的諷刺意義
6、從《哈姆雷特》看莎士比亞的悲劇藝術
7、論《威尼斯商人》的喜劇手法
8、《偽君子》與古典主義「三一律」
9、《偽君子》的理性喜劇的悲劇底蘊
10、《魯濱遜漂流記》與近代市民文化
11、論《浮士德》與浮士德精神
12、《抒情歌謠集》與浪漫主義詩論
13、論《草葉集》中的自我形象
14、論《人間喜劇》中的人物再現法
15、《紅與黑》與個人奮斗
16、論《雙城記》的人道主義原則
17、奧斯丁與《傲慢與偏見》研究
18、艾米莉與《呼嘯山莊》研究
19、勃朗特與《簡·愛》研究
20、《簡·愛》與女性尊嚴
21、從《安娜·卡列尼娜》看托爾斯泰的女性觀
22、「卡拉瑪佐夫氣質」的內涵探析
23、論《罪與罰》中的「罪」與「罰」
24、海明威與《老人與海》研究
25、悲劇英雄:論《老人與海》中的老人形象
26、論《等待戈多》的荒誕派戲劇特徵
27、論《喧嘩與騷動》的復調性
28、哈姆萊特與堂吉訶德形象比較
建議:
選擇論題時應選題目較小的,這樣容易把握文章。如果論題太大,涉及內容太廣,這樣文章顯得雜亂,而且沒有深度。
㈨ 外國文學小論文
作品簡介編輯
《個人的體驗》描寫一個戰後日本育年知識分子在腦殘疾兒誕生後,從麻醉於性與酒的沉淪中覺醒的故事。鳥25歲結的婚。那年夏天,他開始漂流在酒精之海里,整整四周不斷地狂飲威士忌,成了爛醉如泥的「魯賓孫」,放棄了研究生的全部義務,除了聽聽唱片便酩酊大醉,形同死人一般,直至四周後從持續了700個小時的苦澀的醉酒中醒來。
兩年後,鳥正直面著妻子的臨產。在一家古怪的商店裡,鳥給在醫院陪護的岳母打了電話,得知孩子還沒出生。兩人約好晚上8點再通電話。回家途中,鳥卻遭到一群少年流氓的襲擊,帶傷回到家後,便立即蜷曲在床上。在鳥夫婦的卧室里,放著一張罩著塑料布的白色的嬰兒床,形似一隻碩大的鳥籠。
電話鈴聲把鳥從夢境中的非洲大陸拉回到現實,昨夜開始的雨仍在繼續。鳥像兔子一樣蹦到電話機旁,一個陌生男子在電話里對他說:「請馬上到醫院來!嬰兒有些異常,需要和你商量!」鳥像談論別人的事似的冷靜地問道:「孩子母親沒事吧?」他覺得曾千百次地遇見過說這句話的情景。「孩子母親沒事。情況緊急,請盡快前來!」
鳥冒雨趕到醫院,得知孩子患的是腦疝,由於腦蓋骨缺損,腦組織流淌出來,看上去像是有兩個腦袋。據院長介紹,即便動手術,將來最好的結果也是成為植物人,而且嬰兒的生命力相當旺盛,不會很快死去。鳥挨了重重一擊,跪地痛哭。
鳥不知道該向誰述說自己的心情,偶爾想起了女友火見子。大學時代,鳥曾和火見子睡過一次,當時兩人都酩酊大醉,鳥甚至不記得是否真的進行了性交。見面後,鳥才從火見子口中得知,正是那一次,自己使她告別了處女時代。這次兩人沒有做愛,鳥卻又開了酒戒,醉卧在了火見子的卧室里。因為這次醉酒,鳥丟掉了補習學校英語教師的職位。
嬰兒被轉到另一所醫院,全身像煮過的龍蝦一般紅,充溢著鮮活的血色,腦後有一個沉重而累贅的紫紅色瘤子,他還健壯地活著,並沒有瀕臨死亡,甚至可以說對鳥開始形成了壓迫和攻擊。鳥被一種自我防衛的激情所驅使,認為自己必須逃離這個怪物,與此同時,卻又羞恥而痛苦地感覺到自己深陷於極端利己主義之中。絕望之餘,鳥暗中希望醫生拖延手術,讓嬰兒自然死去。可醫生卻看出鳥的用心,表示「不可以直接動手弄死嬰兒」,但私下裡建議鳥「調整一下給嬰兒餵奶的量」,或者乾脆「用糖水代替牛奶」。鳥如同逃離現場的罪犯,從醫院昏暗的走廊逃到了火見子的住處,那靜謐的避難所,溫柔的忘憂鄉。他進出火見子的房子,也進出火見子的身體,甚至把這里的電話號碼也留給了醫院的值班醫生,焦躁地等待著精心策劃的陰謀得逞。
又是一個暑熱難耐的子夜,鳥和火見子以一種互相都不沉重的姿勢懶散地持續做愛了一個小時。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火見子在性高潮的上空盤旋,如同擠奶一般擠壓著鳥,鳥則任意選擇火見子的某一次高潮,使之與自己的高潮重合。由於鳥害怕做愛後的漫漫長夜,高潮過後不久便又重開戰陣,並在平穩到達高潮的過程中進入甜美的夢鄉。這時,不遠處的黑暗裡響起了電話鈴聲,只是這個期盼已久的電話並未傳來嬰兒由於衰竭而死亡的消息。在電話里,鳥被告知,腦外科專家、醫院的副院長決定為嬰兒動手術。手術的結果誰也不敢斷定,倘若效果不甚理想,鳥將必須陪伴一個植物似的孩子度過一生。這是鳥無論如何也不肯面對的現實。他拒絕了醫生的建議,把嬰兒從醫院抱了回來。鳥和火見子籌劃了幾個方案,其中包括借黑市墮胎醫之手埋掉病兒。苦風凄雨中,嬰兒的啼哭使得鳥在內心展開了激烈的交鋒,最終決定把孩子送回醫院接受治療,以承擔起自己的人生責任。
鳥經歷了煉獄般的煎熬,終於在冬季即將來臨時從醫院接回了痊癒的孩子。回家後,鳥憶起來自巴爾干半島的一位外國朋友送給自己的一本詞典,這本辭典的扉頁上有朋友題寫的「希望」二字。他要立即翻開這本辭典,查閱「忍耐」一同的語意。
作家在這篇小說中,成功地超越了個人的體驗,將其與更廣泛意義上的人的生存選擇聯繫到了一起, 也因此而觸動了更多的心靈。
2創作背景編輯
《個人的體驗》小說以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受原子彈襲擊的城市——廣島為背景。1963 年的夏天,大江健三郎訪問了廣島。無數受到核爆炸危害而殘損的生命讓大江健三郎震驚。他譴責戰爭的殘忍,也由衷地為那些受到侵害的無辜生命而悲哀,同時,廣島人的堅強與認真也讓作家看到了生命的尊嚴。大江健三郎的兒子--光亦是一個無辜的個體, 由於一場意外而要承受難以想像卻無法迴避的艱苦人生之路;而這數目廣大的戰爭的受害者們不僅要重拾生活的信心, 還要直面潛在的核輻射將持續危害他們後代的慘痛現實。對於這些人,堅定地活下去需要勇氣。更何況那潛在的對於人類生存構成威脅的事物也絕非輕易就可以完全消除。大江健三郎終於從自己家庭的遭遇中走出,再次意識到自己作為一個社會存在所應有的積極意義。這就如同薩特所言:「任何文學作品都是一項召喚。寫作,這是為了召喚讀者以便讀者把我藉助語言著手進行的揭示轉化為客觀存在。」大江由此想到,「既然人是歷史上的存在物,那麼文學的作用當然就是要塑造出一個跟包容了過去與未來的當今時代一同生活在裡面的模特兒來」,他決定用某個「生活的模特」來揭示生命存在的普遍境遇。這樣,一個人的體驗才具有了人類生存的普遍意義,因為他象徵性地隱喻著普遍的人生。「鳥」的遭遇不是每個人都會遇到, 但他的遭遇包容著歷史也意味著未來,因為在更廣泛的層面上,小到每個人在生活中都難免會遭遇的挫折與困境, 大到社會與人的異化、生存環境的惡化、權力與利益的博弈、持續不斷的戰爭對和平世界造成的威脅等等, 都是擺在人類面前的難題。「鳥」的沉淪與痛苦是人類脆弱性的表現,而他最終艱難地選擇卻是人唯一的出路。也是因此,當讀者看到不堪重負的「鳥」的那份尷尬與絕望時,油然而生出的不僅僅是憐憫,還有內心深沉的認同感;當他終於從精神的頹敗中站起時, 這一個決定的艱難和它將包涵的意味也才能激發起意志的力量,喚醒人的尊嚴。當《個人的體驗》發表時,作家已經接受了和殘疾兒共同生活的事實,經過了痛苦的探索與反思,他有了新生的感覺。而從「小我」的生存體驗到人類「大我」共生信念的升華就蘊涵在了這小說之中。[2]
3作品鑒賞編輯
作品主題
《個人的體驗》小說,描寫了戰後生長起來的一代青年的生活,表現了社會責任這一鮮明的主題。小說的結尾處,主人公阿烏說:「我只是不想再繼續逃避生活的責任。」表明了主人公回歸正常的家庭生活、負起生活責任的決心和繼續生活下去的勇氣,這是現實生活具有一種改造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