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畢業論文
⑴ 雕塑專業畢業論文
你可以自己看看資料!找找東西!就可以搞定了!
⑵ 畢業論文要寫「景觀雕塑的作用及意義」哪位仁兄能提供一些素材或資料
我認為雕塑的價值就在於它的視覺的愉悅性、內容的深刻性,以及隨之而來的體驗的豐富性與持續性。藝術產生於語言的結束之處,在這一點上雕塑是極其顯著的,沒有傑出的情感就不可能有傑出的作品,這種情感絕非普通意義上的喜怒哀樂,而是一定具有對宇宙萬象的潛在哲學情懷的表達,雕塑和一切其它藝術一樣,作品的真正價值來自於文化意義上的進展,沒有對事物的質的理解,就不可能產生具有文化推動意義的作品。沒有對文化的推動,作品就不具備藝術上的真正發展。因此作品的好與壞重在情感的體現,意象造型是手段就必然要服從於作品的情感和主題。不是所有的雕塑作品都需要意象造型,它不是作品走向成功的萬能鑰匙,要根據作品的內容而定。運用得當會錦上添花,反之則適得其反。七拼八湊的作品讓看上去就覺得眼熟,很像那種自來熟的人,面目沒什麼特點但很有「親和力」。這些作品的作者把一切的環境因素、創作思路都歸納為程式化,咀嚼他人的已有思路並改頭換面,導致自我創作意識的弱化乃至消失。藝術創作是有感而發的,也是理性的,沒有觸動、沒有充分的醞釀,沒有對雕塑本身規律深入的理解和探索就失去具有創造力的可能,這種探索包含感知各種直接與間接的相關事物,整理由此形成的感受,對傳統的學習和分析,形成雕塑特有語言以及表現技法。對於材料的研究和形式感的探索如果脫離了具體感受的營造,就難免捨本逐末。
綜上所述,可以得知意象造型和雕塑本身是互為依存的。它服務於雕塑作品的情感主題同時又在作品中得到體現。它可以使作品的精神內涵發揮到極至並滿足於人們的審美需求,使作者易於表達觀者易於接受。畢加索曾說過藝術沒有過去和未來,這個論點是就藝術的實質內核而論的。所以藝術也只存在膚淺與深邃,而不存在先進與落後,一切的感知的累積與整理及形式的運用都在逐步形成我們的相對完善的心靈,而這個「心靈」在每個個體中獨立存在,個體之間雖然存在差異,卻在不斷接近一些東西,那就是本真或者說真理,不同時代在不同程度上影響我們對自然神秘力量的體驗和思索,時代氛圍造就了可以應證法則的屬於這個時代的形式,這就是不同歷史時期雖有各不相同的面貌,但藝術卻具有高峰和低谷的原因。
⑶ 雕塑畢業論文
我倒是有,但是你用我的就算是抄襲呀,想當初畢業的時候,班上兩個男生抄到一塊去了,幸虧系裡給兜著了,要不都要沒學位了。
⑷ 雕塑系畢業論文
淺析雕塑與環境融合在《路》中的實踐論文,這里可以的,簡單.
⑸ 美術類關於雕塑的畢業論文如何選題 急!急!
這是我的論文,我也是雕塑系的(河南)你可以借鑒
論霍去病墓石雕藝術風格
--從秦兵馬俑到漢霍去病墓石雕風格差異
- -***
摘要:對秦代兵馬俑和漢代霍去病墓石雕群造型語言的藝術特徵進行比較,以二者藝術風格的差異為切入點,通過對比分析古代"胡人美術"的藝術特色,找出霍去病墓石雕在造形語言上與"胡人美術"的共通之處,以圖像學、文化人類學的方法分析討論,得出結論:漢代霍去病墓石雕藝術風格形成的真正根源於對古代"胡人美術"造型語言的吸收和運用。並將霍去病墓石雕作為大的時代背景下的一種美術現象,進一步以歷史的、文化的視角看待藝術語言在形製表現上的發展與演變。
關鍵詞:兵馬俑;霍去病墓;胡人美術;民族心理
在世界藝術史上,中國古代美術可謂是整個東方美術的代表,中國美術以其獨有的藝術特色在世界藝術之林中獨樹一幟,在人類文化發展史中,數十種古老人類文明相繼消失,而中國美術的藝術特色經歷了數千年的風雨洗禮,仍舊保持了其自身的獨特的藝術內涵,這和中國美術的傳承性是不無關系的。縱觀整個中國美術的發展歷程,藝術形式、風格特色的發展與變遷都有其特定的時代特點和文化根源,朝代變遷、外來文化的融合,都對中國古代美術的形式與風格或多或少地產生了影響。通過對各時期的美術作品的分析,我們也都能從美術作品本身的風格特點上找出上述的成因。然而,當我們把目光聚焦於秦漢時期的藝術作品時,卻發現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裡,秦漢短暫的朝代更替,藝術的形式與風格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甚至很難找到其歷史的承襲性,尤其是在秦漢時期的雕塑作品上,以秦代兵馬俑和漢代霍去病墓石雕為例,在這一點上體現的尤為突出,前者嚴謹寫實,盡極人工之美;後者粗獷誇張,有如渾然天成。很多美術評論家、史學家都做過相關領域的研究,也都以歷史的、文化的角度尋找其差異的成因。而筆者認為,就其整體藝術風格的差異性,應更多的從造型語言本身和民族心理等角度進行分析,進而找出其差異性的根源所在。設計在線.中國
1.秦兵馬俑
在秦代以前,中國美術在造形藝術領域里最大的成就體現在青銅藝術上,而雕塑則更多的表現為青銅工藝的附屬裝飾,極少出現大型獨立的雕塑作品。整個先秦時期的雕塑展現的是一種稚拙、神秘的藝術特色。秦兵馬俑的出現改變了這種藝術特色,秦統一六國,集天下之權於一人之手,勢必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個層面昭示其權力之大、地位之極,而這些影響必將在藝術領域得以沉積,最具有代表特色的便是兵馬俑了。其鮮明的時代和藝術特色宣告了中國古代美術在藝術風格發展上一個新的開端。秦兵馬俑一改前代雕塑誇張、神秘的藝術風格,並使雕塑從工藝美術中脫胎出來,以獨立的藝術形式展現在世人面前。無論嚴謹寫實的藝術手法,還是空前宏大的規模,都蘊含了嶄新的藝術精神。秦兵馬俑的創作手法相對寫實,結構嚴謹,雕塑的比例、大小都較為真實地再現了客觀的人物形象。秦兵馬俑的人物形象逼真,可謂是一千個陶俑一千張面孔,並且人物的衣著、年齡、地域、職務的細微差別都被很好的表現出來,其龐大的群體陣容,整齊的陣列形式展示出秦代強大的軍事實力,同時也代表了中國在當時精湛的藝術水平[1]。
2.霍去病墓石雕
秦王朝的建立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統一貨幣、度量衡、文字,甚至希望在思想文化上能夠一統天下。但藝術的發展是多元的,秦王朝覆滅的幾十年後,中國在藝術發展上很快的跨入了一個新的時代,霍去病墓石雕就是這一時期的傑出代表。《馬踏匈奴》是霍去病墓石雕群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件作品,作品中戰馬威武雄健,傲然挺立,敵人蜷縮於馬下,垂死掙扎,與整個馬的輪廓渾然一體,暗示匈奴必敗的命運。石雕採用整石雕成,形式語言簡練、誇張,在形體大的轉折處進行了大膽而簡潔的削鑿,並在細節表現上採用了浮雕和線刻的手法,使得整個雕塑更加雄渾大氣,充滿生命力。馬下的匈奴人的特徵處理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意義,雖然整個人物形象造型簡練,但在發式和胡須等面部特徵的處理上進行了誇張的刻畫,體現出了當時漢人對胡人形象特徵的理解和認識。值得注意的是,雕塑的馬上並沒有將軍的形象,而這一點卻恰恰體現出了漢代雕塑之美的內涵--意至而形不至。藝術家以立馬的彪悍和馬下匈奴人的狼狽來暗示馬上將軍驅敵勝利的威武姿態,給人以無限的想像空間。可以說,這件雕塑作品所展示的既不是彪悍的戰馬,也不是垂死的匈奴人,它所展示的更多的應該是馬上戰功顯赫、所向披靡的青年將軍,甚至是整個大漢王朝國力的象徵和代表,這也正是漢代雕塑藝術的重要特色--形式語言的象徵性。霍去病墓石雕群的其他雕塑的造型語言也都應歸結於此,《躍馬》、《伏虎》等等都並非表現的是馬、虎,而是用來象徵青年將軍戎馬倥傯的一生。整個雕塑群以簡練、誇張的形式語言,展示了一種深沉雄大的氣魄,使人彷彿置身於金戈鐵馬的戰場,感受大漢王朝的巍巍國勢。設計在線.中國
圖一 馬踏匈奴
3.比較分析秦兵馬俑和漢霍去病墓石雕
很多美術史類書籍和相關評論都將秦、漢雕塑歸為一類,但實際上,秦、漢雕塑無論在文化根源上,還是藝術表現形式上都有很大差異,不應這樣一概而論。秦代兵馬俑的藝術表現手法是寫實的,漢代霍去病墓石雕是誇張變形的。雖然二者都採用了線刻的表現手法,但兵馬俑與霍去病墓石雕是完全不同的,前者精細而准確,主要是承襲了先秦時期青銅工藝某些形式語言;後者大氣且簡練,與整石完美結合,有如天成。通過對二者形式語言的比較,現做以下分析說明:
3.1.傳統認識 www.dolcn.com
目前較為普遍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認為,秦統一後,將六國能工巧匠聚集於咸陽,人才雄厚、技藝高超,所做出的作品嚴謹、精緻是理所當然的,工程完工後,大半匠人被坑殺,這必然造成秦、漢之間的師承上的斷代,漢代的雕塑水平也不可能不受到影響。這就會或多或少的成為以霍去病墓石雕為代表的漢代雕塑在寫實層面上要遠不及秦代雕塑的一個重要原因。第二種說法認為,秦主要繼承的是中原的周文化,崇尚朴實無華,在藝術表現上更傾向於現實主義表現手法,而漢主要發展了楚文化,充滿對宇宙人生的奇異幻想,富有濃厚的浪滿主義色彩[2],造型簡約抽象(如圖一、圖二),這就形成了秦、漢之間在藝術表現上一個趨向於寫實,一個趨向於寫意的又一個原因。但筆者認為,從當時的歷史來看,還有可能存在一種更為重要的原因--民族心理因素。
圖二 卧馬
3.2.新的觀點
匈奴興起於公元前三世紀,戰國時期,匈奴主要活動於燕、趙、秦北部地區,秦漢之際匈奴各部統一,逐漸強大起來,控制了大漠南北的廣大地區,並在漢初不斷南下擾漢,成為威脅當時漢朝統治的最大疾患。長年的戰爭使得漢朝和匈奴之間的積怨很深,並且,長期以來,漢朝對匈奴在戰爭上一直都處於劣勢,直至漢武帝時期這種勢態才得以扭轉,而霍去病就是扭轉這一勢態的重要功臣之一。戰爭格局的變化使得漢朝終於可以揚眉吐氣地面對匈奴,在這種前提下,霍去病這一影響漢、匈戰爭格局的重要功臣必然會受到漢武帝的極大賞識,而他的陵墓也必然是漢朝對匈奴彰顯其國力的重要紀念性符號。因此,漢朝在當時勢必會認真選擇表述這種符號的藝術語言。而這種符號的藝術語言無外乎兩種選擇,一種是華夏族本身的藝術語言,另一種便是匈奴族(胡人)的藝術語言。讓我們回味一下霍去病墓石雕所運用的藝術語言,比較一下它與前代各朝或同朝代在藝術特色上的差異,我們會看出,無論是秦兵馬俑的嚴謹細致,還是馬踏飛燕、長信宮燈的纖巧靈動,我們真的是很難找到霍去病墓石雕與前後二者的共通之處,一個民族的藝術語言的發展在短短百年之內發生這樣大的變化是極為罕見的。那麼,我們能否假設這樣一種情況:霍去病墓石雕所採用的藝術語言並非華夏族本身的藝術語言,而是採用了當時胡人的藝術語言,面對胡人炫耀青年將領的赫赫戰功,昭示大漢王朝所向披靡的軍事實力。我們來看下面的圖片:
圖三 透雕雙駝紋銅帶飾
圖四 武士形石人
圖三是匈奴人的革帶裝飾物,主要運用了浮雕和線刻的表現手法,圖像中的兩個駱駝造型誇張大膽,充滿野性與動感之美。特徵最為明顯的是圖四《武士形石人》雕塑,這是新疆草原上的很多石雕中的一件,在中國古代,新疆草原地區長期都被認為是胡人居住區,無論是漢代的匈奴,還是唐代的突厥,這一地區一直以來都處於胡人的勢力范圍。那麼,這里的古代藝術作品,無論從造型特徵上,還是表現手法上都應體現古代胡人的藝術水平和特色。讓我們解讀一下這件作品,質朴簡約的圓雕造型與洗煉粗獷的浮雕、線刻方法的結合,與《馬踏匈奴》相比較,兩件作品彷彿出自一人之手。尤其在人物手臂的刻畫上,無論是手臂的造型還是線刻與浮雕相結合的運用,都體現出一種極為接近的藝術表現手法。具有如此驚人相似的藝術表現力的兩件作品,竟然出自兩個不同民族,有著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習慣的藝術匠人之手,簡直是令人不可思議的,難道僅僅是一種巧合?我們回過頭,看一看漢代以前中國美術圖形語言的發展和演變的過程,從商周莊重渾厚的青銅工藝到春秋戰國色彩紛呈的漆器造型、裝飾[3],再到秦代嚴謹、宏大的陵墓雕塑,都很難找到漢代霍去病墓石雕造型語言形成的藝術根源。那麼,一種更大的可能便是這種藝術語言不屬於傳統的華夏族文化,而是來源於外族文化--胡人文化。當時的漢王朝正是以這樣一種屬於胡人的藝術語言來向胡人宣告自身的勝利、炫耀其偉大的歷史功績。而這種藝術語言的使用根源於當時時代背景下的一種民族心理,正是這種民族心理的作用,才使其藝術語言在功能表述上更具代表性和說服力,從而最終形成了霍去病墓石雕群不同以往的藝術特色。
4.結語
霍去病墓石雕群的出現雖然只是美術史上一瞬間的片斷,但通過對其藝術風格形成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對於一種美術現象,如果不通過歷史學、文化人類學和圖像學等多角度的分析和判斷,是很難找到其藝術語言產生的根源的。同時,我們也能看出,藝術的發展和演變往往不是其自身單線的延續與成長,更多的是不同文化之間、不同藝術種類之間的相互交叉和影響作用的結果。漢代雕塑的造型語言在引入外來藝術的同時,必然也對自身的藝術風格產生影響。在漢朝幾百年的統治期間,通過在思想文化領域的統一,以及藝術風格與形式上的吸收、綜合與演變,形成了影響深遠的漢文化。而漢文化在其後兩千年的發展演變的過程中仍延續了這樣的一種發展變化的趨勢,無論是內部的少數民族文化還是外來文化,都被一點點地吸收、同化、綜合,最終在世界領域形成了今天燦爛輝煌的華夏文明。
參考文獻:
[1]王子雲:《中國雕塑藝術史》,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年版,第25頁。
[2]李福順:《中國美術史》,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01年版,第174頁。
[3]田自秉:《中國工藝美術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85年版,第110頁。
作者簡介
⑹ 雕塑專業的畢業設計
你的任課老師沒說的話。這種學校不讀也罷。
你的老師說了。你沒去上課。這個論文不寫也罷~
⑺ 關於中國傳統雕塑的畢業論文怎麼寫啊題目《拜堂》
給你個大概的抄目錄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錄
第1章緒論
1.1問題的提出及研究意義
1.1.1問題的提出
1.1.2 研究的意義
1.2國內外對傳統雕塑的研究現狀
1.3本文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內容
1.3.1本文研究的目的
1.3.2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
第2章 歷代中國雕塑的風格特點
2.1秦漢雕塑。。。。
2.1.1 秦漢雕塑的風格特點
2.1.2 秦漢文化對雕塑的影響
2.2唐代雕塑。。。。
2.2.1唐代雕塑的風格特點
2.2.2唐代文化對雕塑的影響
。
。
。
。
。
第5章 結語與後續研究
5.1 結語
5.2 後續研究
重點是第一張和第五章 你的論點和結論
具體的小節自己補充吧
記得給我分 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