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論文素材 » 砍柴主題

砍柴主題

發布時間: 2021-03-23 09:01:11

『壹』 以孝為主題的故事

虞舜孝感動天: 虞舜,早年喪母,父親老實,繼母陷害他,他不但不嫉恨,反而對繼母更孝敬,對弟弟更友愛,使他們受到感化。舜在歷山務農時,其孝感動天帝,使大象來替他耕田,鳥兒替他除草。堯帝知道了他的賢才,讓他做丞相,並傳位於他。舜後來成為歷史上著名的聖君。 郯子鹿乳奉親 郯子,春秋郯國國君。父母年老患眼疾,郯子聽說鹿乳可以治好雙親的眼疾,便披著鹿皮,去深山混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親。獵人誤認其為鹿,正要射他,他趕緊大叫,並將實情相告,獵人敬其孝心,以鹿乳相贈,並護送郯子出山。 老萊戲綵娛親 老萊子,春秋楚國人。為了孝敬雙親,七十歲的他,常穿五色綵衣,學做孩子游戲。有時擔水進屋,詐跌在地,學孩子哭,千方百計逗二老開心,。他的孝行感動了楚王,親往請其出山輔政,老萊子面對高官厚爵,毫不動心,婉言謝絕了楚王的聘請,陪雙親終老山野。 仲由為親負米 仲由,字子路,春秋魯國人,孔子弟子。生性至孝,家境貧寒,常以野菜為食。仲由為孝敬父母,常從百里之外背米回來供養父母。仲由父母去世後,他隨孔子周遊列國時,在楚國面對美味佳餚,回憶起昔日生活之苦,思念其父母。 閔損單衣順母 閔損,春秋魯國人,孔子弟子。自幼喪母,後母給兩個親生兒子用棉花做衣服,給他用蘆花。一次,他為父親駕車,體寒手抖,車險些失控,父親怒而鞭打,蘆花飛出。父親決定休掉後母,閔損卻哭著勸阻:「娘在只孩兒一人受凍,娘走了兩個弟弟衣單。」後娘知道後深受感動,從此待他如親生。 劉恆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個兒子。生母薄太後患病三年,漢文帝處理完政務後,便陪在太後床邊,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服用的湯葯,親口嘗過後才讓母親服用。 江革行佣供母 後漢江革,早年喪父,為避戰亂,背著年邁的母親逃難。路遇強盜,欲殺江革,江革哭告,有老母無人奉養,強盜感其孝,放其生還,江革背著母親最後在下邳定居下來。為了生活,他到一家人家當傭人,供養老母。後來他又背著母親回到老家臨淄。母親有事外出,他必定親自駕車緩緩前行。 曾母嚙指心痛 曾參,字子興,又稱曾子,魯國武城人。孔子弟子。著有《大學》一書。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一天,他進深山砍柴,家中來了客人,母親急盼兒歸,便咬了咬自己的手指,此時曾參忽感心痛,知是慈母呼喚,急忙背柴回家。真是母子連心。 虞蔡順拾椹供母 蔡順,字君仲,漢代汝南人。少年喪父,對母極孝。時遇王莽之亂,年歲飢荒,糧食缺乏。蔡順拾桑椹充飢,並以不同的容器分裝。一隊赤眉軍經過,問他,他說:「黑甜的給母親,青的給自己吃。」赤眉軍稱贊其孝順,贈牛腳一條,白米二斗,讓他帶回家供養母親。 黃香扇枕溫席 黃香,字文強,漢代江夏人,從小對父母孝順。9歲時,母親去世,哀痛至極,為母守孝三年。夏季天氣炎熱,其父因思念其母無法入睡,他就用扇子扇涼枕席。冬季天氣寒,他先用身體暖熱被褥,才讓父親上床休息。「黃香扇枕溫席」的故事就世代流傳下來。 陸績懷橘遺親 陸績,字公紀,吳郡(今江蘇蘇州)人。他出身官宦世家,從小深懂忠義孝悌之道。6歲時隨父赴九江見袁術。袁術用紅橘招待他,他隨手拿了幾個裝在懷里。辭別彎腰作揖時,紅橘從懷中滾落在地,袁術笑他:「你是我的貴客,怎麼還偷柑橘呢?」陸績答道:「我是想拿回去給母親嘗個新鮮。」袁術聽後深感他將來定是不同凡響的人物。「陸績懷橘遺親」的事跡廣為流傳。 打虎救父 楊香,晉朝楊豐的女兒,14歲那年,隨父去田間收割稻子,突然一頭斑斕猛虎躍出,將其父撲倒在地。楊香聽到父親的叫聲,一個箭步跨上前,躍上虎背掄起拳頭,對著虎頭砸下去,後又將老虎的嘴按在坑裡。老虎因無法呼吸,倒地而死。楊香不畏猛虎,「打虎救父」的故事成了膾炙人口的佳話。 吳猛恣蚊 吳猛,晉朝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年僅8歲,因家貧窮,買不起蚊帳,夏天夜間蚊子極多,打不完,趕不走,而父親又怕煙熏,年幼的吳猛實在沒有辦法了,突然想到:如果蚊子吃飽了就不會叮咬父親了。於是,他每晚都赤裸著上身,在父親的旁邊,任蚊子叮咬自己。 乳姑奉親不怠 唐夫人非常孝順,待婆婆極好。她的婆婆長孫夫人老了,牙齒脫落,不能咀嚼食物,她就用自己的奶喂婆婆。婆婆病了,唐夫人更是衣不解帶,日夜侍候在婆婆身邊,煎湯喂葯,小心看護。婆婆感動地說:「我沒什麼能報答你的,但願你的兒子、媳婦都會像你一樣孝順。」 壽昌棄官尋母 朱壽昌,宋朝人。七歲時,生母劉氏為嫡母所妒,外出嫁人,母子不相見已五十餘年。宋神宗時朱壽昌在朝做官,為了尋母親,他棄官前往陝西,發誓不見母親永不返回鄉。終於在同州(今山西大荔)找到母親,歡聚而歸。 庭堅滌穢事親 宋朝黃庭堅,為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極其孝順,雖然任高官,對母親的生活仍照顧得體貼入微。因母親愛干凈,他每夜必親自為母親洗涮便桶,以安母心,沒有一刻放棄盡兒子的孝道

『貳』 《生民》詩歌主題思想

《生民》選自《詩經·大雅》第十一篇,是周部族起源、發展和立國的歷史敘事詩,追述周王朝的始祖後稷的事跡後稷降生到武王伐紂。當時農業已同畜牧業分離而完成了第一次社會大分工。
為先秦時代漢民族的史詩之一,追述周王朝的始祖後稷的事跡,主要記敘他出生的神奇和他在農業種植方面的特殊才能。在神話里,後稷是被當作農神的,這首詩所寫的內容既有歷史的成分也有一些分神話的因素。
漢族傳統詩歌源遠流長,但以敘事為主的史詩卻一向不發達,因此《詩經》中為數不多的幾篇具有史詩性質的作品,便受到現代學者的充分關注。《大雅》中的《生民》一篇,就是這樣的作品。 《毛詩序》說:「《生民》,尊祖也。後稷生於姜嫄,文武之功起於後稷,故推以配天焉。」它是一首周人敘述其民族始祖後稷事跡以祭祀的長詩,帶有濃重的傳說成分,而對農業生產的詳細描寫,也反映出當時農業已同畜牧業分離而完成了第一次社會大分工的事實。
詩共八章,每章或十句或八句,按十字句章與八字句章前後交替的方式構成全篇,除首尾兩章外,各章皆以「誕」字領起,格式嚴謹。從表現手法上看,它純用賦法,不假比興,敘述生動詳明,紀實性很強。然而從它的內容看,盡管後面幾章寫後稷從事農業生產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卻仍不能脫去前面幾章寫後稷的身世所顯出的神奇荒幻氣氛,這無形中也使其藝術魅力大大增強。
詩的第一章寫姜嫄神奇的受孕。這章最關鍵的一句話是「履帝武敏歆」,對這句話的解釋眾說紛紜,歷來是箋注《詩經》的學者最感興趣的問題之一。毛傳把這句話納入古代的高禖(古代帝王為求子所祀的禖神)祭祀儀式中去解釋,說:「後稷之母(姜嫄)配高辛氏帝(帝嚳)焉。……古者必立郊禖焉,玄鳥至之日,以大牢祠於郊禖,天子親往,後妃率九嬪御,乃禮天子所御,帶以弓韣(dú),授以弓矢於郊禖之前。」也就是說高辛氏之帝率領其妃姜嫄向生殖之神高禖祈子,姜嫄踏著高辛氏的足印,亦步亦趨,施行了一道傳統儀式,便感覺懷了孕,求子而得子。唐代孔穎達的疏也執此說。但漢代鄭玄的箋與毛傳之說不同,他主張姜嫄是踩了天帝的足跡而懷孕生子的。鄭玄認為:「姜嫄之生後稷如何乎?乃禋祀上帝於郊禖,以祓除其無子之疾,而得其福也。帝,上帝也;敏,拇也。……祀郊禖之時,時則有大神之跡,姜嫄履之,足不能滿履其拇指之處,心體歆歆然,其左右所止住,如有人道感己者也。於是遂有身。」這樣的解釋表明君王的神聖裔傳來自天帝,是一個神話。然而在後世,鄭玄的解釋遭到了王充、洪邁、王夫之等人的否定。現代學者聞一多對這一問題寫有《姜嫄履大人跡考》專文,認為這則神話反映的事實真相,「只是耕時與人野合而有身,後人諱言野合,則曰履人之跡,更欲神異其事,乃曰履帝跡耳」。他採納了毛傳關於高禖儀式的說法,並對之作了文化人類學的解釋:「上雲禋祀,下雲履跡,是履跡乃祭祀儀式之一部分,疑即一種象徵的舞蹈。所謂『帝』,實即代表上帝之神屍。神屍舞於前,姜嫄尾隨其後,踐神屍之跡而舞,其事可樂,故曰『履帝武敏歆』,猶言與屍伴舞而心甚悅喜也。『攸介攸止』,『介』,林義光讀為『愒(qí)』,息也,至確。蓋舞畢而相攜止息於幽閉之處,因而有孕也。」另外,足跡無非是種象徵,因此像王夫之等人那樣力圖在虛幻和事實之間架橋似乎是徒勞的。象徵的意義是通過儀式的摹仿來完成的,舞蹈之類都是摹仿儀式,而語言本身也可以完成象徵的意義,如最初起源於祭儀的頌詩;正是由於語言的這種表現能力的擴張,神話才超越了現實,詩歌才具有神奇的魅力。
詩的第二章、第三章寫後稷的誕生與屢棄不死的靈異。後稷名棄,據《史記·周本紀》的解釋,正是因為他在嬰幼時曾屢遭遺棄,才得此名。這首詩對他三次遭棄又三次獲救的經過情形敘述十分細致。第一次,後稷被扔在小巷裡,結果是牛羊跑來用乳汁喂養了他。第二次,後稷被扔進了大樹林,結果正巧有樵夫來砍柴,將他救出。第三次後稷被扔在了寒冰之上,結果天上飛來只大鳥,用溫暖的羽翼覆蓋他溫暖他。初生的嬰兒經歷了如此大的磨難,終於哇哇哭出了聲,聲音洪亮有力,回盪在整條大路上,預示著他將來會創造輝煌的業績。關於後稷遭棄之謎,歷代經史學家有許多解釋。賤棄說在魯詩中就已產生,劉向《列女傳》和鄭玄箋都執此說。另一較早的說法是遺腹說,首先由馬融提出。此後,蘇洵持難產說,朱熹持易生說,王夫之持避亂說,臧琳持早產說,胡承珙持速孕說。另外又有晚生說、怪胎說、不哭說、假死說、陰謀說等等。近世學者則多從民俗學角度出發,各倡輕男說、殺長說、宜弟說、觸忌說、犯禁說等。英雄幼時蒙難是世界性的傳說故事的題材,一連串的被棄與獲救實際上是儀式性的行為。古代各民族中常有通過棄置而對初生嬰兒體質作考驗或磨練的習俗,這種做法名為「暴露法」,棄子傳說則是這種習俗遺跡的反映,棄子神話正是為了說明一個民族的建國始祖的神聖性而創造的,誕生是擔負神聖使命的英雄(具有神性)最初所必經的通過儀式,他必須在生命開始時便接受這一考驗。而所有的棄子神話傳說都有這么一個原型模式:一、嬰幼期被遺棄;二、被援救並成長為傑出人物;三、被棄和獲救都有神奇靈異性。這首詩第三章中的棄子故事也不例外。這一章除了敘事神奇外,筆法也可圈可點,對此前人也有所會心,孫鑛說:「不說人收,卻只說鳥去,固蘊藉有致。」俞樾說:「初不言其棄之由,而卒曰『後稷呱矣』,蓋設其文於前,而著其義於後,此正古人文字之奇。」(均見陳子展《詩經直解》引)
詩的第四至第六章寫後稷有開發農業生產技術的特殊稟賦,他自幼就表現出這種超卓不凡的才能,他因有功於農業而受封於邰,他種的農作物品種多、產量高、質量好,豐收之後便創立祀典。這幾章包含了豐富的上古農業生產史料,其中講到的農作物有荏菽、麻、麥子、瓜、秬、秠、麇、芑等。對植物生長周期的觀察也很細致,發芽、出苗、抽穗、結實,一一都有描述。而對除雜草和播良種的重視,尤其引人注意。這說明周民族已經開始成為以農耕為主要生產方式的民族。甲骨文中,「周」字寫作「田(四格中各有一點)」,田是田地,四點像田中密植的農作物,所以周民族的命名是與農業密切相關的。據史載,棄因善於經營農業,被帝堯舉為農師,帝舜時他又被封到邰地。棄號後稷,後是君王的意思,稷則是一種著名的農作物名。周人以稷為始祖,以稷為穀神,以社稷並稱作為國家的象徵,這一切都表明周民族與稷這種農作物的緊密聯系。至於稷具體究竟是哪一種穀物,唐宋人多以為是穄,穄是黍的一種,清代經學家、小學家則普遍認為就是高粱,這幾乎已成定論。現代學者又有新說,認為它是禾的別名,也就是粟,去種皮則稱小米。這幾章修辭手法的多樣化,使本來容易顯得枯燥乏味的內容也變得跌宕有致,不流於率易。修辭格有疊字、排比等,以高密度的使用率表現其特色,尤以「實……實……」格式的五句連用,最富表現力。
詩的最後兩章,承第五章末句「以歸肇祀」而來,寫後稷祭祀天神,祈求上天永遠賜福,而上帝感念其德行業績,不斷保佑他並將福澤延及到他的子子孫孫。詩中所述的祭祀場面很值得讀者注意,它著重描寫糧食祭品而沒有提到酒(雖然也是用糧食製成),這大約也表明後稷所處的堯舜時代酒還沒有發明。據《戰國策·魏策》記載:「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絕旨酒,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則中國酒的發明在夏代,這首詩的敘述當可作為一個重要的旁證。而燒香蒿和動物油脂這一細節,也是後稷所創祀典的特殊之處。「上帝居歆」雲雲,則反映出當時可能有人扮的神屍來享用祭品,可供研究上古禮制參考。全詩末尾的感嘆之詞,是稱道後稷開創祭祀之儀得使天帝永遠佑護周民族,正因後稷創業成功才使他有豐碩的成果可以作為祭享的供品,結尾贊頌的對象仍落實在後稷身上,他是當之無愧的。
這首史詩記錄了部分周部族發展史的重要的部族大事,再現了周部族發展史,並且這首詩歌中也蘊涵了周部族所特有的部族文化,具有獨特的文學藝術成就,對後世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具有非凡的藝術魅力。

『叄』 勵志主題,推薦幾個,謝謝

《卡特教練》,《面對巨人》,《我們學校的ET》,《孩子不壞》,《七號房的禮物》

『肆』 《賣炭翁》的內容主題,人物形象,語言表達,用了什麼表達方法,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賣炭翁》這首詩是我國唐代詩人白居易《新樂府》五十首詩歌當中的一首。它描寫一個燒木炭的老人謀生的困苦,揭露了唐代「宮市」的罪惡。

這首詩一開頭就把我們帶到當時的京城長安附近的終南山上,讓我們看到一個燒炭的老人過著的十分窮苦的生活。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燒炭的老翁連一寸土地也沒有,全部賴以為生的東西,只不過是一把斧頭、一掛牛車,再加上十個被煙火熏黑的手指頭。他沒有妻子也沒有兒女,孤苦伶仃的一個人,在南山上伐薪、燒炭,弄得「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勞動的艱苦是可想而知的。這燒炭的老人對生活並沒有過高的要求,「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他僅僅希望有吃有穿,維持一種最低的生活。按理說,一個人養活自己一個人,並不是什麼困難的事情,可是就連這樣一個願望,他也難以實現。木炭,本是供人取暖的東西,這老人辛辛苦苦地砍了柴、燒了炭,給別人帶來了溫暖,可是自己身上的衣服卻單薄得可憐。
衣服單薄總該盼望天氣暖和吧?不,恰恰相反,被生活所迫的老人「心憂炭賤願天寒」,他寧肯忍受加倍的寒冷,以便能多賣一點炭錢。這種矛盾的心情,深刻地表現出賣炭翁悲慘的處境。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寒冷的天氣果然來到了。一清早,他就套上車,踏著冰凍的道路,卻到長安市上賣炭。從終南山到長安城,一路之上他想了些什麼呢?詩人沒有告訴我們;但是可以想像得出來,他一定是滿懷著希望,因為這一車炭直接關系著他今後的生活。讀到這里,我們覺得自己和這位老人更親近了,我們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這車炭究竟能不能賣掉,能不能賣上一個公道的價錢。可是詩人並沒有馬上告訴我們結果,他讓賣炭翁歇下來,喘一口氣,也讓讀者稍微平靜一下。
然後筆鋒一轉寫道:「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來的人一個是穿黃衣的太監,一個是穿白衫的太監的爪牙。他們裝模作樣,說是奉了皇帝的命令出來采辦貨物,也不管賣炭翁同意不同意,趕上炭車往北就走。城北是皇帝住的地方,趕車的又是宮里的太監,一個賣炭的老人能有什麼辦法去對付呢!「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千餘斤炭,不知道要幾千斤柴才燒得出,而這幾千斤柴又不知道要多少天才砍得來!為了把柴燒成炭,這孤苦的老人又在塵灰里、在煙火旁邊受了多少熬煎!可是拿這一切所換到的是什麼呢?「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值。」連紗帶綾合起來不過三丈,難道這就能抵得上老人多少天的辛勤勞動嗎?這些宮使哪裡是在買東西,他們簡直是強盜。他們奪走的不只是一車炭,而是奪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剝奪了他生活的權利。這該激起讀者怎樣的憤怒!讀完了這首詩,我們不禁要問:兩鬢蒼蒼的賣炭翁,憑著這點對他來說毫無價值的報酬,能夠捱過那嚴寒的冬天嗎?
白居易在《新樂府》中每首詩的題目下面都有一個序,說明這首詩的主題。《賣炭翁》的序是「苦宮市也」,就是要反映宮市給人民造成的痛苦。「宮市」是唐朝宮廷直接掠奪人民財物的一種最無賴的方式。本來宮廷里需要的日用品,歸官府向民間采購,到了德宗貞元末年,改用太監為宮使直接采辦。宮里經常派出幾百人到長安東西兩市和熱門的街坊去,遇到他們看中的東西,只說一聲是「宮市」,拿了就走,誰也不敢過問。有時撕給你兩三尺破舊的綢紗,算做報酬;有時候不但不給任何報酬,反而要你倒貼「門戶錢」和「腳價錢」。所以每逢宮使出來的時候,連賣酒賣燒餅的小店鋪都關上店門不敢做生意了。
白居易寫作《新樂府》是在元和初年,這正是宮市為害最深的時候。他對宮市有十分的了解,對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寫出這首感人至深的《賣炭翁》來。但是,《賣炭翁》的意義,遠不止於對宮市的揭露。詩人在賣炭翁這個典型形象上,概括了唐代勞動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賣炭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不平。讀著這首詩,我們所看到的決不僅僅是賣炭翁一個人,透過他,彷彿有許許多多種田的、打漁的、織布的人出現在我們眼前。他們雖然不是「兩鬢蒼蒼十指黑」,但也各自帶著勞苦生活的標記;他們雖然不會因為賣炭而受到損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賦稅的重壓下流著辛酸和仇恨的淚水。《賣炭翁》這首詩不但在當時有積極意義,即使對於今天的讀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賣炭翁》的藝術性也是很高的。你看,詩人在開頭八句里,先對賣炭翁做了一番總的介紹,介紹得那麼親切、自然,就像介紹自己家裡的人一樣。「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簡單,然而深情的十四個字,就活生生地勾畫出他的外貌:「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又是同樣簡單而深情的十四個字,深刻地刻劃了他的內心活動。這番介紹就好像一串電影畫面,從南山的遠景開始,鏡頭平穩地拉近,然後就接連幾個大特寫:兩鬢、十指、灰塵滿面、衣衫襤褸,使人觸目驚心。
這樣介紹了以後,詩人就揀取賣炭翁的一次遭遇,來加以具體描寫。白居易有意把他放在一個大雪天里,這雪,雖然使他的身體格外寒冷,但卻點燃了他心頭的希望;雖然增加了趕車的困難,但也給了他力量,使他一口氣就趕到了目的地。這是多麼富於戲劇性的描寫啊!賣炭翁滿懷希望地趕到市上,卻不急著馬上把炭賣掉。他歇下來,也許還用衣袖揩一揩額頭的汗水,蹲在路旁喘一口氣。但是,誰能說他的內心會像他的外表一樣平靜呢?「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好像一場悲劇以前短暫的沉默,這兩句詩把人的心弦扣得緊緊的。接下去,詩人掉轉筆鋒,使故事急轉直下,突然出現了兩個宮使。白居易再次運用由遠及近的寫法,寫他們騎著馬反差。賣炭翁還來不及弄清楚是怎麼一回事,他們已經把車牽向北去了。
寫到這里,詩人似乎不忍心再寫下去了,他簡短地交代了事情的結果。也不像《新樂府》中其他的詩那樣,詩人沒有出面來發議論。但正是這簡短的結尾,才更含蓄、更有力、更能發人深思。

白居易《賣炭翁》賞析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題解

這首詩是白居易《新樂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於元和四年(809)。題下自註:「苦宮市也」,說明了詩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於宮市的巧取豪奪;二是指宦官的惡行,敗壞了宮市之名,毀了皇家的聲譽。既為民生叫屈,又為皇上擔憂。「宮」指皇宮,「市」是買的意思。自唐德宗貞元(785—805)末年起,宮中日用所需,不再經官府承辦,由太監直接向民間「采購」,謂之「宮市」,又稱「白望」(言使人於市中左右望,白取其物)。太監常率爪牙在長安東市、西市和熱鬧街坊,以低價強購貨物,甚至不給分文,還勒索進奉的「門戶錢」及「腳價錢」,百姓深受其害。韓愈《順宗實錄》一語道破:「名為宮市,其實奪之。」

句解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一個賣炭的老翁,在終南山裡一年到頭地砍柴,燒炭。開篇直接交代人物,介紹賣炭翁在終南山裡一年到頭的伐薪燒炭的生活,將復雜的工序和漫長的勞動過程一筆概括。「南山」,即終南山,秦嶺山脈的主峰之一,在今陝西西安南五十里處。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他滿臉灰塵,完全是煙熏火燎的顏色;兩鬢花白,十個指頭就如烏炭一樣黑。詩人用簡練的筆觸勾勒出人物外貌,抓住三個部位(臉、鬢、手)、三種顏色(臉是焦黃色,鬢發是灰白,十指是烏黑),形象地描繪出賣炭翁的生存狀態:一是勞動的艱辛,一是年歲已老。後一句中,「蒼蒼」與「黑」形成鮮明對照。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賣了炭得到一點錢,拿來做什麼用呢?只不過是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飯食。賣炭翁年老體衰,卻仍不得不在深山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究竟是為什麼?這兩句作了回答。這一問一答,讓文章不顯呆板,文勢跌宕起伏。其貧困悲慘的境遇已經說明了生活的不幸,然而不幸還不止這些。因此,這又為下文作了鋪墊。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可憐他身上的衣服破舊又單薄,但他卻擔心炭價太低,只盼望天氣更加寒冷。「衣正單」,本該希望天暖,然而卻「願天寒」,只因為他把解決衣食問題的全部希望都寄託在「賣炭得錢」上。這兩句寫出了主人公艱難的處境和復雜矛盾的內心活動。「可憐」二字,傾注著詩人深深的同情,不平之感,自在不言之中。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昨天夜裡,長安城外下了一尺多深的雪。一大清早,他就裝好木炭,套上牛車,輾著冰雪,趕往京師集市。作者沒有交代老翁路上的情況,但可以想像,行進在冰天雪地中該是何等艱難。人雖然凍餒疲累,好歹總還滿懷希望,因為畢竟天遂人願,那些炭應該能賣個好價錢。這里文字雖簡略,但比一一鋪敘更富有感染力。

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牛已十分疲倦,人也很餓了,日頭已出來很高。這時他才到達市場南門外,在泥濘中歇下腳來。「牛困人飢」互文:牛困,人何嘗不困?人飢,牛自然也飢。作者不寫雪地趕車行走的整個過程,只用七個字,就把路遠、車重、雪厚、人苦全部托出。至此,作者筆墨暫時收住,木炭能不能賣出,是老翁懸心的事,也是讀者迫切想知道的結果。「市」,指長安的買賣集市,即東、西市。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有兩人騎馬揚鞭,翩翩而來,那是誰呀?是皇宮里派出來的采辦,穿黃綢衣裳的是頭兒,著白綢衫的是隨從。行文至此,作者筆鋒一轉,將畫面切換,由遠及近,通過一問一答,勾勒出另一組人物形象。「翩翩」,輕快的樣子,筆調有些黑色幽默。「黃衣」、「白衫兒」,都是太監的服裝。唐代宦官品級較低的穿黃衣,無品級的著白衫。所謂「使者」,這里指皇宮中派出來的采辦。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他們走到賣炭翁前,手持文書憑證,裝模做樣,自稱是奉旨辦貨。說著,就讓車子掉轉方向,吆喝著牛,往北邊皇宮方向趕去。「把」、「稱」、「叱」、 「牽」,幾個簡潔而有力的動詞,出色地描繪出宮使如狼似虎般的蠻橫。「文書」,是行政機構間互相往來的平行公文。按理,小太監手裡是不會有這種公文的,更不用說是「敕」,也就是皇帝的文書了。這里有諷刺之意,將宮使狐假虎威、巧取豪奪的情形活靈活現地表現了出來。

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那一車木炭,足足有一千多斤重啊,就這樣眼睜睜地被宮使拉走。老翁雖然捶胸頓足,萬般不舍,卻也無可奈何。燒成這一車千餘斤的木炭,不知要砍多少木柴,翻越多少山頭,忍受多少個日夜的煙熏火燎。老翁全要靠它賣錢度日活命,卻這樣被宮使攔搶而去。受壓榨欺凌者難言的悲憤、辛酸,盡在點晴之筆的「惜不得」三字中。

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結果他們只給了半匹紅紗和一丈白綾,把它搭在牛角上邊,說是用來充抵炭錢。「充」,抵償。「炭直」,炭價。古代一匹有四丈或五丈長。繫上牛頭的紗和綾,合在一起最多不過三丈余。這樣的價值反差,對滿懷希望、賴以活命的賣炭翁來說,是最大的嘲弄、最殘酷的傷害。宮使強奪去的不僅僅是千餘斤木炭,更是他生活的希望和權利。

和《新樂府》的其他詩作不同,《賣炭翁》的結句沒有「卒章顯其志」,沒有直接發表議論,而是在矛盾沖突的高潮中戛然而止。賣炭翁以後的日子怎麼過,社會上又有多少和他有著類似遭遇的人?這樣的結尾言有盡而意無窮,給讀者留下了一大堆問題,讓人們去思考。

評解

這是一首諷諭詩。作者以個別表現一般,目的是要揭露宮市的弊端帶給勞動人民的不幸,同時也表現了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希望得到皇帝的注意。

這也是一首敘事詩,作者僅用二十句一百三十五字,便完整地記述了一位賣炭老人燒炭、運炭和賣炭未成、被宮使掠奪的全部經過,層次清楚,脈絡分明。在內容上,可分為三段。第一段由開頭至「心憂」句,交代賣炭翁生活的艱辛和願望。第二段,自「夜來」句至「市南」句,描述他進城賣炭。第三段,自「翩翩」 句至結尾,寫炭被掠奪。全詩有敘述,有描寫,有細節,有對比。筆法簡潔,語言精練,在概括、剪裁和渲染等方面,處處顯出詩人的匠心。尤其是結尾處,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正如《唐宋詩醇》卷二十所說:「直書其事,而其意自見,更不用著一斷語。」

『伍』 關於「劈柴不按紋,累死劈柴人」為話題的議論文

平民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歷史學習中也應當鼓勵學生多問,這樣才能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然而,目前學生對學習歷史普遍缺乏興趣。本學期對我校的初三學生的問卷調查顯示:在學生最不願學的科目中,歷史位列第2;在學生對14門功課喜歡程度由低到高的排序中,歷史位居第3;在學生視為「枯燥、沒意思的課」的排序中,歷史位居第5;在讓學生學得很累的科目中歷史排在第4位;在學生對各科問題的提問問題中,歷史排在倒第5。歷史課在學生心目中地位如此低下,不得不讓每一位歷史教師反思,也是每一位歷史教師心中之痛啊。
好奇是成長的原動力。愛因斯坦說:「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問能解惑,問能知新。在科學史上,許多重大的發明發現都與科學家小時候好奇心強密切相關。例如:水沸騰時將壺蓋頂起來的現象,就引起了少年瓦特的好奇,這才有了日後的蒸汽機,才有了工業革命的迅猛進程。這種例子在科學史上數不勝數。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善於設問,而且更要滿腔熱情地促使學生發問。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於疑難問題不外乎有兩種表現:問和不問。分析起來,大致有下面幾種情況。
問問題表現為:1、不會問:這部分學生敢問,但是不知道怎麼問。遇到人會的知識和題目,不多思考分析就急於問同學、問老師,問的問題很簡單,常常問的是這題怎麼做,那題怎樣回答,問其然,不問其所以然,不去思考用什麼樣的方法。2、會問的同學:這部分學生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有強烈的求知慾望,不放過每一個問題,問起問題來能抓住要害,問在理解的疑難處,問在知識的關鍵處,對問題常常會打破沙鍋問到底,不解決勢不罷休的態度。
不問問題者表現在:1、不想問:這部分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明知不懂也不問。沒有一點的求知慾望,只求一節課熬過去就行了。2、怕問:這些學生由於學習基礎差,提的問題大多簡單,加上有自卑感,對於沒有聽懂的地方,一般也不敢發問,一怕老師指責,二怕同學取笑。3、不懂問:這部分學生屬中等生,他們對新知的認識往往只停留在表面上,認為自己都懂了沒什麼可問的。
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就要根據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啟發學生去問題,促使學生質疑問難,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1、讓學生在問的環境中成長。
第一、明白問的好處。古人雲「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是人類打開知識大門的金鑰匙。經常列舉一些身邊的同學由於好問而進步的事例,為學生提供學習的榜樣。在班級中一學期來可以召開一次主題班會明確問題的好處、問的方法。
第二、鼓勵大膽質疑問難。光聽不想,隔靴搔癢。對於發問者,哪怕問的問題很簡單,或根本就沒有什麼意義,教師都必須做到:(1)根據情況引導學生作答,或教師認真回答,也可心下課給予回答,並注意抓住時機教學生如何分析題意,怎樣問才更有意義,鼓勵他們自己去思考解決這些問題。(2)強調不允許其他同學取笑提問的同學,注意保護這些學生「問」的積極性。(3)對敢於大膽提問的同學要給予表揚。在班級中專門用一記事本記載,一星期或一學期問的較多的同學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
第三、對學生打斷上課的突然發問,教師不能簡單地生氣批評一通,要慎重作答,對有的問題可根據情況因勢利導及時組織討論。例如:教學第一次燃遍全球的點火這一課時,一戰爆發的原因中學生經過分析根本原因是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直接原因是薩拉熱窩事件之後,一位學生卻突然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沒有薩拉熱窩事件,一戰還會爆發嗎?這個問題的提出,引起了許多同學的興趣。這時我就讓學生自己先分析,看看是否會爆發一戰,為什麼?班上一下子像炸開了鍋似的爭論起來,有的說會,有的說不會。教師此時以主持人的身份讓不同說法的雙方,一方為正方,另一方為反方進行爭辯,各自陳詞。經過幾個回合的「較量」,以會爆發的一方取勝,學生在討論的時候提高了自己的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合作意識和精神。同學們反映,這樣的爭論很好玩。我及時抓住時機說,希望同學們向這位同學學習,多思考分析,提出更多更好的問題。
2、精心預設與生成,創設「問」的情境。
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設置「問」的情境,使學生形成認知沖突,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例如,教學「拿破崙的文韜武略」時,教師可利用學生好奇心理,拿破崙這么具有雄才大略,為什麼最後還是落得了一個失敗的下場呢?我們該怎麼去評價這個人物呢?積極引導學生來進行討論,學生也提出了許多問題,如拿破崙是如何上台的,又是如何失敗的等都有助於問題的明朗化。這時,學生提問題的積極性很高。最後教師再進行生成總結,古語「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對於拿破崙來說,決定他一生命運的是「戰爭」,所以我們可以這樣形容「因軍事而興,也因戰爭而亡」。
教師對問題提得好的同學給予表揚,並組織討論,在討論中給予點撥、講解,問題解決後,學生的印象就會特別深刻。
3、幫助學生創設「問」的條件
(1)下課遲走一會,留給學生問問題的時間,也可課堂上專門留下幾分鍾的時間。如:教完一個新知識或一節課將結束時,教師可問學生,還有什麼疑難的地方需要老師幫助的請提出來。或者到一些學習困難的學生面前詢問看是否理解掌握了這些知識,鼓勵學生去思考學過的東西,加以鞏固。
(2)每小組准備一提問記錄本。成立歷史學習小組,選出小組長,負責記錄,組織本組學生對問題進行討論。當老師沒空時,學生可將要問的問題寫在本子上並且寫上自己的名字。可以小組先解決討論這個問題,教師之後再把一些典型的問題再班級中進行講解。這樣學後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了鍛煉,也培養了合作意識和能力。
(3)在作業訂正時,要求學生寫出錯誤原因再訂正。如選擇題,是記憶不牢固還是理解錯誤呢?問答題出錯時,要求學生說明錯的原因在旁邊,以迫使一些不求甚解的學生翻書、問同學、問老師,找出錯誤所在,真正達到訂正的目的,提高自己問問題的能力。
(4)組織學生課前進行小組預習。讓學生預習後,根據自己的理解,把不明白的地方記下來,若自己認為理解的內容可設計成問題。在教師授課時將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與學生一起合作探究,亦可向同學提問。
教師要讓學生重視歷史,對歷史經常發現問題,培養學生問問題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教師還要有許多的工作要做。
1、改變傳統的歷史授課方式,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這樣學生才能不斷地提出問題。美國著名教育家布魯姆認為: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是知識獲得過程的主動參與者。中學歷史課要優化教學過程,必須改變單向灌輸,以知識傳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變為合作探究式的教學。
教學方式要多樣化,如組織小型辯論會,吸引學生參與,學生也學會了讀書、搜集、整理史料的方法;利用多媒體技術指導學生學習,利用視覺的震撼來吸引學生;通過歷史遺址、遺跡講述歷史使學生親近歷史、愛上歷史。我們相信,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一定可以吸引學生,學生自然就會提出許多問題,學習歷史的興趣也會得到提高。
2、歷史教師必須要不斷學習,在知識的廣度上下工夫,也是提高歷史學習興趣和提問題的的方法之一。眾所周知歷史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包含了眾多的自然知識和人文知識、社會知識,我們必須廣泛聯系各學科,通過人格魅力、知識動力來吸引學生,達到提高學生學習歷史興趣和不斷提問的目的。師生共讀一些名著、歷史小說,在讀的過程中去加深對歷史的理解,提高提問的質量。
3、還可以講他們經歷過的大事,讓他們感悟歷史。如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以提高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如在端午申遺問題上來引導學生對歷史的重視。為什麼中國會在這個問題上比別國晚一步,進而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4、引導學生關注焦點,將現實問題與歷史聯系在一起,這樣才能發現更多的問題。如奧巴馬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學生可以提出很多問題,如為什麼以前黑人不可以當總統,而現在卻可以呢?教師也可提問,黑人在美國歷史的地位如何,為什麼他們的地位那麼低,之後又是如何獲得解放的等問題,從而既提高了學生的提問水平,也鍛練了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這些可以讓學生寫一些歷史小論文。
5、積極探索開放型試題,培養創新能力,在創新過程中培養學生提問的能力和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去取得唯一答案轉變為要求學生積極置疑,大膽想像,獨立思考,各抒己見,尋求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案。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俗語說得好「劈柴不照紋,累死劈柴人」。學生掌握了提問的這種學習方法之後,學習歷史也就輕鬆了不少,許多問題自然而然就迎刃而解了。古人雲:「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讓學生會問、善問,這樣就能教的輕松,學生學的也輕松。

『陸』 有關雷鋒的主題

給雷鋒叔叔的詩
雷鋒叔叔,
你離開我們已很久很久,
但是你的故事像星星一樣多,
你背夥伴過河,
你扶大娘上火車,
你冒雨送大娘和孩子回家,
你到工地去幹活,
你打掃車站為旅客服務。
啊,雷鋒叔叔,
你的故事講也講不完。

雷鋒叔叔,
你離開我們已經很久很久,
但是你的精神永遠留在人間,
我會在公共汽車上給老人讓座,
我會看見垃圾就撿起來,
我會把零化錢捐給希望小學,
我會把摔跤的小朋友扶起來。
啊,雷鋒叔叔,
我要做的事情還很多很多。

雷鋒叔叔,
你離開我們已經很久很久,
但是你的名字永遠刻在我心中。

郭沫若寫道:劈斷昆侖,有寶劍,鋒芒淬礪。平地起,電光石火,一聲劈靂。二十二年成永久,九州百姓仰英烈。牧豬童,身世本平凡,真奇跡。 理安在?毛選集。竅安在?忠黨業。大海中,一滴水珠洋溢。公而忘私人本道,粉身碎骨心皎潔。日記抄,字字出心頭,言行一。這闕《滿江紅·雷鋒》真實感人,用簡練的語言概述了雷鋒精神,也表達了作者對雷鋒的無限欽敬。
柯岩則以散文詩的方式,非常抒情地謳贊了雷鋒。把一個真實可親的形象樹立在讀者的面前,朴實無華,用事實說話:看呵,在他士兵的星章上/正閃爍著寶石的光芒/他在每一件平凡的工作上/都注入了偉大的理想/偉大與平凡,理想與現實/就這樣,凝聚在一個焦點上/多少次了,他在我們中間走過/一起跋山涉水,一起浴血披霜/也許我們會看見他,在列車上端水掃地/下車時抱著小孩,扶著大娘/也許我們會遇著他,在工地上推著小車飛奔/搶險堵堤,踏平凶波惡浪/他永遠像早晨那樣清新,歡歡喜喜又匆匆忙忙/經過他身邊的歲月雖短,那每分每秒呵,都帶著他的體溫/永遠在發熱,放光!

懷念雷鋒(詩)
三月的鮮花芬芳了你的名字,
三月的小雨打濕了那首歌。
和一九六三年並肩走來的不只是您的名字。
站在一九六三的起跑線上我開始凝視。
在缺少愛的荒原,
你是綠樹一絲,春花一朵;
在缺少愛的星空,
你是皓月一輪,明星一顆;
在缺少愛的旅途,
你是小船一隻,大橋一座;
在缺少愛的冬日,
你是一縷春風,一盆炭火;
啊,雷鋒!你是愛的豐碑,
愛的旗幟,愛的楷模!
為了愛,多少人在呼喚你的名字,
當撞傷老人的自行車揚長而去,
當老大娘從泥濘的跑上蹣跚走來,
當車間里的小夥子倚牆打盹,
當建築工地散失了水泥、鋼材……
多少顆心在懷念,在呼喊——
「回來吧,雷鋒!
雷鋒,你回來!」
浸潤三月的思緒,
沐浴三月的紅雨,
我迷戀在雷鋒的故事裡,
輕輕地歌唱著——

『柒』 圍繞「快樂閱讀,和諧成長」主題緊扣「宏揚文化,踐行文明禮儀,傳承雷鋒驚聲,好書伴我成長」等內容,寫

高爾基曾說過:「讀書,這個習一為常的平凡過程,實際上是人的心靈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偉大 智慧的結合體。」以前我還不太明白這句話的含義。現在,我明白了,這菊花就是告訴我們, 讀書伴我成長2 書是類指揮的結晶,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人們的精神食糧。 我從呱呱降生開始便與書有著不解之緣:哺育我們的嬰兒教育書;父母講的故事書;啞啞學語的 未來是我們的 識字書;學齡前的連環畫;上學時的課本;課外的各種散文、作文選、科普書、歷史書和許多名著。 可以說書在我的成長中是比不可少的。 為崛起的中國喝彩 因此,我分外喜歡讀書。尤其愛在傍晚和清晨讀書。晨曦初露,斜椅桌邊,任窗外黃葉如花,離 愁飄掛,我的新卻固守著與書的約定。 讀書活動之名人名言 或在傍晚,獨坐窗前,聽窗外西雨如詩,看書中人生如戲,「舉身赴清池」、「自掛東南枝」的 無奈抉擇,「卧薪嘗膽數十載,三千越甲可吞吳」的堅韌毅力,「羽扇綸巾,談笑間牆櫓灰飛煙滅」 怎樣閱讀中外名著 的絕代風華,無一不讓我驚嘆!行行文字彷彿片片美麗的音符,奏出一曲曲深邃而悠遠的天籟。 日復一日,我就這樣在一片書香中體味著作品的精髓,艱深的文字不再是理解的障礙,讀書對於 我來說更多的是一種需要, 而不是一種負擔。 記得小時侯,我還不識字,媽媽就耐心的教我背唐詩,茶餘飯後,媽媽便教我讀《唐詩三百首》 里的唐詩,媽媽說一句我就鸚鵡學舌地模仿一遍…… 上小學前,我已可以獨立看一些故事書了。 低年級時候,我識字已經很多了,便迷上了課譜書籍,媽媽就幫我買了一套《少兒網路全書》, 厚厚的幾本,宇宙氣象,人類文明,世界地理,這些知識書上都有。每書中的每個問題都說得非常詳 細,真使人愛不釋手。在如飢似渴閱讀同時,我家又住進了一位新朋友——《新實際中國少兒十萬個 為什麼》。這套書又使我增長了許多知識。 一次,老師在《美麗的海底世界》時,讓我們自己更具體地介紹海底生物,我回憶起了在《新世 紀中國少兒十萬個為什麼》中了解的海龜生活習性,便滔滔不絕地介紹給同學們聽。當小老師的滋味 真好,但這還得歸功於我的書朋友呢!! 現在六年級了,我當然回更注意的去讀一些優秀的散文、作文集、從文章中我不僅積累了許多好 詞好句,也領悟了許多做人的道理。 漸漸地,我的文章已不再只有春花秋月、夏曉殘冬了,飄忽的文筆中也多了幾分沉穩、包容,學 會了如何在多變的生活中使自己擁有超然而豁達的氣度,有人驚訝於我的轉變,而我的回答僅是淡淡 一笑:「都是書的功勞。」 讀書是積累,知識的大小要靠日積月累才形成。年華如水,一去不復返,怎樣才能不讓它白白流 逝呢?靠的只是自己抓,抓住了 知識,抓住了今天,你就抓獲了生命,抓住了未來。書將繼續伴我 成長,伴我生命之光環。 讀好書,好讀書,讀書好。——冰心冥冥之中,我越來越深刻地體會到:除了父母的親情,還有誰能支撐起我的生命?是書,這就是知識鑄就的擎天柱,生命中的重要的精神支柱。 讀好書 我首次結識書,已年過六歲,對大凡實施早期教育的家庭來說,這的確延誤了不少時間,但這並不影響我和書的感情,初次碰到書,首先被吸引的是它那精美的封面。撫摸著封面,細膩,噝啦噝啦,雙手像被雨後的颯颯西風輕吻,又像被牛乳沐浴,摸摸紙張,麻酥酥地醉心,第六感覺告訴我說「這是一本好書!」我將注意力集中到內容上去,啊,又是別有一番天地,琴棋書畫,真善美、假惡丑是她的精髓,她的真諦都在這兒啊!她使我的行為得到規范,使我的心靈得到洗禮。 這,便是「好書」。 好讀書 約摸十一二歲,我體會到要將一本的好書的營養真正分解,「好讀」是不可缺少的消化液。「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是一種享受,一種樂趣。清晨,手捧《駱駝祥子》彷彿看見祥子拉著車從我身邊走過;捧著《魯迅全集》彷彿在跟魯迅先生談心;晚上在燈光下彷彿看見保爾那堅定的背影,是他向我詮釋了生命的意義。好書,我的「偶像」,我的「心肝」,我愛讀她,無需問為什麼。 讀書好 好書是諍友——這是我初中體會出來的。 她著實令我獲益匪淺。這「益」不僅僅是指成績優異,視野開闊,能說會道,她更給了我心靈上的慰藉。 好書,打磨我,塑造我,雕琢我,沒有她的相伴,即使活到百歲,生命又有何充實的呢? 讀書伴我成長,一路上的歡笑與悲傷,是她陪伴我,我愛讀書,永遠……

『捌』 小猴砍柴寫一篇童話故事作文

其次,是英語。

在我的概念,英語不僅僅是一門學問,它是一門語言,為人們的溝通工具。

初中和高中的英語學習方法,並沒有太大的改變。

據調查,中國學生一段時間的訓練,語法,詞彙,沒有問題後,主要的問題是在聽,說,尤其是在口語方面。

換言之,中國學生信息輸入容量比輸出容量大得多。

當然,這種情況是不是在英語能力僅僅是一個方面,但英語是比較直觀的表現。

所以,雖然我們可以在考試中成績優秀,但沒辦法,真正使英語作為一種交流工具,這是目前的英語教學中國的問題所在。畢竟英語不是我們的母語,在流暢度和響應能力,我們不能與英語國家比較誰的話呢,因為我們知道,這樣的差距,但不應該試圖彌補它。
已有經驗,所以我印象特別深刻。

當我進入一家印度餐廳,突然發現,沒有中國服務員,所有的印度人,但沒有人會說中國人,多數外國人的發現到該商店後。我很高興有這么多的好萊塢電影我沒有看白色。即使是印度的英語口音,發音幾乎是不允許的,但我還是能理解大部分的句子,並可以與他們順暢,非常愉快的晚餐各地溝通,並沒有出現誇張的肢體語言。

我的經驗告訴我,即使我沒有得到最高分的考試,但我真的可以把使用英語作為一門語言。而且我也知道,真正的方式來學習英語,除了題海山上,應該有大膽開放的機會。

這是我們的英語課缺失。
中國最後,歷史和政治的研究。經過
中國重新排列內容,相對於學習更加系統和正規的以前的歷史。從學習,可以豐富我們的知識網路,在一定程度上,同時增加了概念和我們的歷史整體感西方的政治制度。同時對比西方模式還可以讓學生學會思考未來,基於學會的歷史。學習從古代高中歷史更注意看現代與古代,更加註重學生的現代外觀思維的結合。從高中學習

歷史,我們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時代更加明顯。例如,中國古代的封建專制制度,建立和發展在學習一個單元一步步古代西方的民主制度,這將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政治制度的未來發展方向的國家之間的差異,以及形成這種差異的歷史原因,以方便我們學習和理解,同時也促進我們的思維。點擊看另一方面,也有情況歷史方面限制的思想,但相對溫和,基本上可以理解為思想的補救措施。
中國目前學習政治經濟。相比,初中和高中的學習更貼近政治生活,而且也比較實用

比較政治研究中的政治。如果初中政治偏見的思考,然後高中政治顯然有利於實際情況比較突出的地區比較偏,我們生活是有幫助的。

我認為,在上述所有科目,經濟生活是相對於最實用價值的主題,它可以作為我們生活的基礎。雖然有許多理論性的東西,但一般來說這些理論,或小於實際內容。所以我認為,政治是學術生活的最佳組合,同時也是最貼近生活。雖然很多人都認為「目前的主要任務是學習」的觀點,但我始終認為,對於如何得高分,更重要的是學會如何生活。在
中國合奏,而不是只在高中,在很長的時間來學習藝術總是沒有辦法逃避「你要我說,」桎梏。

但令人興奮的是,我們嘗試並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這個枷鎖,總有一天會崩潰。

我說,但我認為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