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論文素材 » 中國製造2025論文

中國製造2025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3-23 08:50:39

『壹』 《中國製造2025》內容總結是什麼

中國製造2025可以概括為「一二三四五五十」的總體結構:

「一」,就是從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轉變,最終實現製造業強國的一個目標。

「二」,就是通過兩化融合發展來實現這一目標。黨的十八大提出了用信息化和工業化兩化深度融合來引領和帶動整個製造業的發展,這也是我國製造業所要佔據的一個制高點。

「三」,就是要通過「三步走」的一個戰略,大體上每一步用十年左右的時間來實現我國從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轉變的目標。

「四」,就是確定了四項原則。第一項原則是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第二項原則是既立足當前,又著眼長遠。第三項原則是全面推進、重點突破。第四項原則是自主發展和合作共贏。

「五五」,就是有兩個「五」。第一就是有五條方針,即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和人才為本。還有一個「五」就是實行五大工程,包括製造業創新中心建設的工程、強化基礎的工程、智能製造工程、綠色製造工程和高端裝備創新工程 。

「十」,就是十大領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葯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十個重點領域。

(1)中國製造2025論文擴展閱讀:

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製造業持續快速發展,建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產業體系,有力推動了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顯著增強了綜合國力,支撐我國世界大國地位。

然而,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國製造業仍然大而不強,在自主創新能力、資源利用效率、產業結構單薄,走向輝煌的保障構水平、信息化程度、質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顯,轉型升級和跨越發展的任務緊迫而艱巨。

到2012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為2. 08萬億美元,佔全球製造業的20%,與美國相當,卻大而不強。主要制約因素是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核心技術和關鍵元器件受制於人;產品質量問題突出;資源利用效率偏低;產業結構不合理,大多數產業尚處於價值鏈的中低端。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國際產業分工格局正在重塑。

必須緊緊抓住這一重大歷史機遇,實施製造業強國戰略,加強統籌規劃和前瞻部署,力爭通過三個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把我國建設成為引領世界製造業發展的製造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打下堅實基礎。

『貳』 大學生應該如何看待中國製造2025的論文

製造,機械類專業發展方向就業比較好,多努力

『叄』 《中國製造2025》內容總結是什麼

中國製造2025可以概括為「一二三四五五十」的總體結構:

「一」,就是從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轉變,最終實現製造業強國的一個目標。

「二」,就是通過兩化融合發展來實現這一目標。黨的十八大提出了用信息化和工業化兩化深度融合來引領和帶動整個製造業的發展,這也是我國製造業所要佔據的一個制高點。

「三」,就是要通過「三步走」的一個戰略,大體上每一步用十年左右的時間來實現我國從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轉變的目標。

「四」,就是確定了四項原則。第一項原則是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第二項原則是既立足當前,又著眼長遠。第三項原則是全面推進、重點突破。第四項原則是自主發展和合作共贏。

「五五」,就是有兩個「五」。第一就是有五條方針,即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和人才為本。還有一個「五」就是實行五大工程,包括製造業創新中心建設的工程、強化基礎的工程、智能製造工程、綠色製造工程和高端裝備創新工程 。

「十」,就是十大領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葯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十個重點領域。

(3)中國製造2025論文擴展閱讀:

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製造業持續快速發展,建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產業體系,有力推動了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顯著增強了綜合國力,支撐我國世界大國地位。

然而,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國製造業仍然大而不強,在自主創新能力、資源利用效率、產業結構單薄,走向輝煌的保障構水平、信息化程度、質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顯,轉型升級和跨越發展的任務緊迫而艱巨。

到2012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為2. 08萬億美元,佔全球製造業的20%,與美國相當,卻大而不強。主要制約因素是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核心技術和關鍵元器件受制於人;產品質量問題突出;資源利用效率偏低;產業結構不合理,大多數產業尚處於價值鏈的中低端。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國際產業分工格局正在重塑。

必須緊緊抓住這一重大歷史機遇,實施製造業強國戰略,加強統籌規劃和前瞻部署,力爭通過三個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把我國建設成為引領世界製造業發展的製造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打下堅實基礎。

『肆』 如何看待中國製造2025 論文

從創新角度談談,你如何理解《中國製造2025》1500字論文

『伍』 闡釋《中國製造2025》出台的背景及其核心要點.

中國製造2025》規劃的編制,是應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所需,進一步提升製造業全球競爭力的重要舉措。其創新之處在於通篇貫穿了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內容。就規劃出台的背景、內容要點及實施方略,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日前接受中央媒體記者集體采訪時做了權威解讀。
在談到《中國製造2025》編制的時代背景時,如果說簡單概括一下中國製造目前的情況,可以有一個標志性的事件值得關注,就是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挑戰過程當中,2010年我國再次成為製造業第一大國。「我們的研究機構查了有關的資料以後,給我的結論是大約在1850年前後,中國丟掉了製造業第一大國這個位置。經歷了150多年後,我們又重回製造業第一大國這個位置,這對我們是非常值得驕傲的一件事情。但是大家也都知道,我們雖然是製造業大國,但是大而不強。我們從現在開始,要從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去轉變,這就是我們制訂《中國製造2025》的一個時代背景。」

強化頂層設計 突破重點領域

用「一、二、三、四、五五、十」來概括《中國製造2025》的內容框架。
所謂「一」,是指一個目標,就是要從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轉變,最終實現製造業強國的目標。
所謂「二」,是指通過兩化融合發展來實現這個目標。黨的十八大提出了用信息化和工業化兩化深度融合來引領和帶動整個製造業的發展,這也是我們製造業所要佔據的一個制高點。
所謂「三」,就是要通過「三步走」的戰略,大體上每一步用十年左右的時間來實現我們從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轉變的目標。
所謂「四」,是指要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全面推進、重點突破,自主發展、合作共贏的四項原則。
所謂「五五」是有兩個五,第一就是有五條方針,即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和人才為本。還有一個五就是實行五大工程,即製造業創新中心的建設工程;強化基礎的工程,我們叫強基工程;智能製造工程;綠色製造工程;高端裝備創新工程。
所謂「十」是指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航天航空、新能源汽車領域等十大重點領域,在技術、產業化上尋求突破。
那麼,在這十大領域中,哪些領域有可能在未來一兩年內率先取得突破?苗圩說,在這十大領域中,可以說每一個領域都有一些新的突破點,或者叫新的增長點,都在孕育和培養當中。以航空航天為例,北斗系統的發展和應用在今後的幾年時間內,將會迅速形成一個巨大的市場規模。我們現在的精度、覆蓋范圍大概已經可以達到美國GPS系統的水平,對民用開放這一塊,差距逐漸縮小,這就是一個新的增長點。

『陸』 中國製造2025論文1000字

摘要
:快速成型(
RP
)技術是一種結合計算機、數控、
機械、激光和材料技術於一回體的先進製造技答術。新世
紀以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
這場變革是信息技術與製造業的深度融合,同時疊加
新能源

新材料
等方面的突破而引發的新一輪變革。
適逢中國製造
2025
計劃出台,該計劃主線是以體現信
息技術與製造技術深度融合的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制
造為主線。將為中國製造業注入新的力量。【
8


本文論述了快速成型技術的應用領域及發展和現狀。
闡述了快速成型技術在國內國外的發展趨勢及快速成
型技術在中國製造
2025
政策下的未來發展方向。

關鍵字
:
快速成型、中國製造
2025
、應用、發展趨勢

引言
:

快速成型技術是一種快速而又精確地工藝技術,隨
著經濟的迅猛發展與市場的激烈競爭,各國製造業不
僅致力於擴大生產規模、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
量,而且還將注意力逐漸放在快速開發新品種以及加
快市場的響應速度上。快速成型技術可以加工形狀復
雜尺寸精度要求高的各種零件,在產品設計和製造領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