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論文
1. 抒情散文和議論文的區別
區別:議論文是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通過講事實,擺道理,直版接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權主張的文章體裁。議論文可以以散文的方式寫,也可以以其他的體裁來寫。抒情散文以抒發主觀情感為出發點,以空靈飄逸見長,著力點在於准確表達感情色彩的語言運用上。最大特點就是「形散而神不散」。往往藉助具象,寫景狀物來抒發主觀情感。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託,作者往往將所要抒發的情感具象化,運用比興、象徵、擬人等手法,或寫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詠志,有所寄託,以達到抒情的目的。
抒情散文的特點有以下幾點:
1、抒情散文是作者激情的鮮明表現,換句話說,就是「文中有我,重在抒情」。
2、詩情畫意,「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
3、立意清新,精心結構。
4、抒情語言表達方式的運用,具體地說,即:①托物抒情;②因事(人)抒情;③借景抒情。
5、語言有準確、簡練、形象、生動、音律優美的特色,是詩一樣的語言。
2. 散文與論文的差別
二者是兩種有較大區別的文體。主要從寫作目的和表現方式兩方面區分。 散文:是一種以闡釋性筆調為本的無韻體文章,風格與方式上較為自由,作者以自己個人的觀點、風格、方式和語調表述自己選擇的主題,其篇幅一般不長. 議論文 :議論文亦稱說理文、論說文,就是講道理、論是非。作者通過事實 材料和邏輯推理來闡明自己的觀點,表明贊成什麼或反對什麼。 散文屬於廣義的雜文一類,而且敘事散文還可以歸為記敘文一類。另外廣義的散文還可以包含游記,隨筆等等形式,散文的一般形式是追求形散而神不散,對創作者的要求其實更高。 而議論文從中庸的角度來看主要是闡述自己的觀點,也就是要求這類文章觀點一定要犀利明確,而且行文中要表現出對所闡述觀點的邏輯關系,與記敘文體的文章在感性形式上就有很大的區別。 散文形散神不散,散文可以兼有議論,抒情,描寫等。議論文要求有論點,論據,論證。前者側重表現方式,後者側重論證方法。
簡單來說,讀散文的心情比論文好~嘎嘎……
3. 散文和議論文的區別是什麼
區別:議論文是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通過講事實,擺道理,直接表達自己的觀點和主張的文章體裁。議論文可以以散文的方式寫,也可以以其他的體裁來寫。抒情散文以抒發主觀情感為出發點,以空靈飄逸見長,著力點在於准確表達感情色彩的語言運用上。最大特點就是「形散而神不散」。往往藉助具象,寫景狀物來抒發主觀情感。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託,作者往往將所要抒發的情感具象化,運用比興、象徵、擬人等手法,或寫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詠志,有所寄託,以達到抒情的目的。
抒情散文的特點有以下幾點:
1、抒情散文是作者激情的鮮明表現,換句話說,就是「文中有我,重在抒情」。
2、詩情畫意,「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
3、立意清新,精心結構。
4、抒情語言表達方式的運用,具體地說,即:①托物抒情;②因事(人)抒情;③借景抒情。
5、語言有準確、簡練、形象、生動、音律優美的特色,是詩一樣的語言。
4. 論文和散文區別
議論文是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通過講事實,擺道理,直接表達自己的觀點和主張的文章體裁。議論文可以以散文的方式寫,也可以以其他的體裁來寫。散文是指凡是不押韻、不重排偶的散體文章。
散文簡介:散文是指以文字為創作、審美對象的文學藝術體裁,是文學中的一種體裁形式。1.在中國古代文學中,散文與韻文、駢文相對,不追求押韻和句式的工整。這是廣義上的散文。2.在中國現代文學中,散文指與詩歌、小說、戲劇並行的一種文學體裁。這是狹義上的散文。
議論文簡介:議論文又叫說理文,它是一種剖析事物、論述事理、發表意見、提出主張的文體。作者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辨是非等方法,來確定其觀點正確或錯誤,樹立或否定某種主張。議論文應該觀點明確、論據充分、語言精煉、論證合理、有嚴密的邏輯性。
5. 散文和議論文的區別是什麼
1、文體不同
散文:是一種以闡釋性筆調為本的無韻體文章,風格與方式上較為自由,作者以自己個人的觀點、風格、方式和語調表述自己選擇的主題,其篇幅一般不長。
議論文:議論文亦稱說理文、論說文,就是講道理、論是非。作者通過事實材料和邏輯推理來闡明自己的觀點,表明贊成什麼或反對什麼。 散文屬於廣義的雜文一類,而且敘事散文還可以歸為記敘文一類。
2、體裁不同
散文是指以文字為創作、審美對象的文學藝術體裁,是文學中的一種體裁形式。在中國古代文學中,散文與韻文、駢文相對,不追求押韻和句式的工整。這是廣義上的散文。在中國現代文學中,散文指與詩歌、小說、戲劇並行的一種文學體裁。這是狹義上的散文。
議論文是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直接表達作者的觀點和主張的常用文體。它不同於記敘文以形象生動的記敘來間接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也不同於說明文側重介紹或解釋事物的形狀、性質、成因、功能等。總而言之,議論文是以理服人的文章,記敘文和說明文則是以事感人,以知授人的文章。
(5)散文論文擴展閱讀
一、散文的特點
1、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題材廣泛、寫法多樣,又指結構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貫穿全文的線索。散文寫人寫事都只是表面現象,從根本上說寫的是情感體驗。情感體驗就是「不散的神」,而人與事則是「散」的可有可無、可多可少的「形」。
「形散」主要是說散文取材十分廣泛自由,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表現手法不拘一格:可以敘述事件的發展,可以描寫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發表議論,而且作者可以根據內容需要自由調整、隨意變化。
「神不散」主要是從散文的立意方面說的,即散文所要表達的主題必須明確而集中,無論散文的內容多麼廣泛,表現手法多麼靈活,無不為更好的表達主題服務。
2、意境深邃:注重表現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強,情感真摯。作者藉助想像與聯想,由此及彼,由淺入深,由實而虛的依次寫來,可以融情於景、寄情於事、寓情於物、托物言志,表達作者的真情實感,實現物我的統一,展現出更深遠的思想,使讀者領會更深的道理。
二、議論文的層進式結構
層進式結構也稱遞進式、層遞式,就是按照邏輯關系,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縱向開掘的一種結構方式。層進式主要有兩種類型:
一是將中心論點分成幾個分論點時,這些分論點之間構成的是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的關系。層次間可用諸如「不僅……而且……」「……況且」等關聯詞語過渡。這種結構俗稱「剝筍法」,一層一層地「剝殼」,最後顯出其本質。
二是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安排論證結構,即按「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的順序來寫。這種論證結構的好處是層次清楚,邏輯嚴密,論證深刻。
運用層進式結構要注意以下幾點:一、層進式的各個部分之間的關系要恰當,要符合人們的認知規律,不可隨意顛倒;二、層進式各個部分之間的過渡要自然,要用一些過渡性詞語承上啟下;三、在按「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的順序寫作時,要明確回答各部分的內容。
6. 周作人散文的論文
不少人認為,周作人的散文藝術之所以難以企及,就在於他做到了平淡,平淡是散文藝術的極境。
首先,我覺得,周作人的散文並不是一味的平淡,平淡的印象,或許是源於他早期的一些名篇,如《烏篷船》、《喝茶》、《故鄉的野菜》等,這些名篇太搶眼了,以至給讀者造成了平淡的錯覺。其實在周作人的散文中,似《烏篷船》這樣從文字到思想感情都平淡的例子很少,除了早期這些以外,晚年的《木片集》里所收諸篇也可以說是平淡的散文。周作人的大部分散文都是貌似平淡,其內在的思想感情卻實是憂憤抑鬱,即使是他後期被林語堂譏為「專抄古書,越抄越冷」的抄書體文章,也不能擺脫郁憤的底子,如果僅僅是把這些文章看作知識性小品,那就太遺憾了。舉個例子,比如《看雲集》中的《草木蟲魚小引》,名為「草木蟲魚」,應該是很閑適平淡的了,可仔細一看卻不是,幾乎通篇都是在說反話,譏諷當時的言論沒有自由。最後一句「萬一講草木蟲魚還有不行的時候,那麼這也不是沒有辦法,我們可以講講天氣嘛」,愈是刻意寬解愈顯出其無可寬解,貌似平淡實則沉痛,正是周作人慣有的筆法。有些人不熟悉周作人,往往把這些反話當正話讀,
其次,周作人也自承寫文章並不能做到平淡,在《自己的文章》里,他說:「平淡,這是我所最缺乏的。雖然也原是我的理想,而事實上絕沒有能夠做到一分毫,蓋凡理想本來即其最缺乏而不能做到者也。」這並不是刻意的自謙,而是實話,周作人心目中的平淡之境與他所做到的並不相同。在《葯味集·序》里,他又說:「拙文貌似閑適,往往誤人,唯一二舊友知其苦味。」這里他已很明白地道出了自己文章內在的苦澀與不平淡。有意思的是,周作人自己似乎也視「平淡」為散文藝術的極境,舒蕪認為周作人之所以大規模地否定自己,有近五十萬字的文章不肯收入文集(這五十萬字大部分是戰斗性較強的文章),就是虛懸了一個極境而使自己陷入絕境的結果,這個觀點很有道理。中國文人,能擺脫「極境意識」的,大概只有一個魯迅,他否定永恆,渴望速朽,其中蘊涵的通脫深透的精神遠非一般人所能理解,這也是魯迅的難及之處,可憐現在還有很多人在大罵魯迅的「心胸狹窄」,看來,魯迅終歸是寂寞的。
再次,做到了平淡就一定好嗎?未必。比如,《木片集》里的一些文章,的確平淡,但由於政治因素的影響,思想上很放不開,不能再像以前那樣旁徵博引了,語言也刻意地往通俗淺白的風格上靠,所以其藝術水平比之先前的《葯味集》、《書房一角》反而大為下降。我覺得,散文,即使單從審美的角度考慮,其影響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很多時候,思想也是一種美,深度也是一種美,而美又何嘗不是另一種形式的思想和深度?僅僅把握住一種抽象的氣質,或平淡或沉鬱,遠遠不夠。周作人的散文之所以高於林語堂、梁實秋、豐子愷等人,從大的方面說,主要有兩點,一是如黃開發所說,在於其貌似的「平淡」與實質的「不能平淡」之間產生的藝術張力;二是文體與風格的復雜多變,早期、中期、晚期,各有一番天地,甚至同時期的文章之間也存在很大差異,而林、梁諸人則都不免失之單一,先人論文時所謂名家只有一種味道,而大家卻是多種味道的雜糅,用到周作人這個散文大家身上很有道理,杜甫之高於其他詩人處,不也是「集大成」么。另外,還有一些行文上的細節,如雅、拙、朴、澀、重厚、清朗、通達、中庸、有別擇等,在境界上,與梁實秋的精巧、林語堂的輕滑,也有高下之別。
第二個問題則是有關文體。
黃開發在《人在旅途》里將周作人的散文劃分成了三大類:情志體、抄書體、筆記體。其相對應的時期是早、中、晚期,解放後的《木片集》、《魯迅的故家》、《知堂回想錄》等不算進去。情志體如《雨天的書》,抄書體如《夜讀抄》,筆記體如《書房一角》,都有其代表性的集子。問題的關鍵是,從情志體,到抄書體,再到筆記體,是進步了,還是倒退了?
大部分人認為是倒退了,這是一般大眾和學術界的非專業人士的看法,比如,一般的現代散文選本,都是只選周作人早期的文章,至多加一兩篇中期的抄書體,晚期的筆記體就基本沒有可能了。再如俞元桂的那本《中國現代散文史》中,稱周作人後期文章「從思想情趣到文字作風都士大夫化了」,這是只看到了其外在的「舊」,而沒有看到內在的融貫,可以說是一種很大的誤讀和歪曲。較內行點的倪墨炎(寫過一本周作人的傳記)也持這個觀點,所以黃開發說他寫的傳記「作者與傳主的精神世界之間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疏離」。
只有小部分人堅持認為沒有倒退,這些人多是周作人研究界的專家學者,如舒蕪、錢理群、劉緒源、黃開發等。劉緒源在《解讀周作人》中明確指出周作人的文章是中期勝於早期,晚期又勝於中期,他說:「《葯味集》與《書房一角》,在他的整個創作生涯中,可說是藝術上最為成熟的兩本書了。」
我同意劉緒源的說法。我的觀點也是如此:周作人的散文以筆記體為最佳,其次抄書體,再次情志體。早期的情志體,或平淡清雅如《烏篷船》,或凌厲辛辣如《詛咒》,個性文采都比較顯露,因此易於吸引讀者,但總體說來略嫌浮躁;中期的抄書體就沉靜老練多了,如《談筆記》、《讀禁書》、《<五老小簡>》等,都是極好的文章,其所知所見既博,摘選引錄便特別精到,文字風格自然熨貼,又有高明的思想見地穿插其間,這些都是一般作家所不能比擬的,如果說《烏篷船》的行文尚可學,《談筆記》便真是不可學了,但也有缺點,那就是引述太多,篇幅過長,行文失之枝蔓,凝練含蓄不足;這些毛病到了晚期的筆記體中就都不見了,筆記體篇幅很短,一般只有三五百字,語言是淺近的文言,形式上接近古人的筆記,但從內涵上說,遠非簡單的古今新舊中外東西所能牢籠,往往是寥寥數語,就蘊藏著驚人的內涵,如《葯味集》和《書房一角》中的某些文章,是真正做到了「枯澀蒼老,爐火純青」。
另外,我覺得特別應看到的一點是:筆記體和抄書體在散文文體創新上的重大意義。前面說了,不必問「怎麼走才能通向最好」,從無路的地方尋出路來,才是大本事。周作人就是這么一個尋路人,很多人寫散文是用自己的語言說別人的話,他的抄書體卻是用別人的語言說自己的話,至於筆記以之融貫古今、凝澀簡朴,則更是前所未有的創格。
其實,大部分人之所以不能認可周作人中後期的散文,主要在於他們心中已形成一種或幾種固定的套路——散文就該這么寫,創新意識的缺乏使他們難以認識到周作人復雜多變的散文文體所暗示的——散文也能這么寫。事實上,平淡也好,華麗也罷;情志也好,抄書也罷;長篇大論也好,短小精悍也罷,只要寫得好,都行。中國歷來散文最發達,因此在這方面傳統的包袱也最重,難於創新,近年較有新意的散文形式不多見,「文化大散文」和「哲理散文」算是新近出現的,但一味追求「大」,不免流於空,哲理談多了,也沒什麼意思,總體來說並不景氣,所以,周作人那種在文學上不肯降心隨俗的個性與巨大的創造力,就更顯得彌足珍貴了。
7. 散文 議論文區別
其實文學理論中沒有記敘文這個概念,而所謂記敘文是在教學中為了區別不同的表達方式(議論、抒情、記敘、說明、描寫)而約定俗成的一種文體。與之對應的還有議論文,說明文,抒情散文。議論文,說明文,抒情散文,記敘文都屬於散文范疇。
可以參考http://..com/question/15920433.html?si=9
散文的含義其實很廣,凡是獨立於小說,戲劇,詩歌等幾大體裁之外的,都能歸入散文范疇。
而議論文,說明文,記敘文等等又屬於另外一種分類方式了,這其中有這分類交錯的現象。譬如說,議論文,說明文,記敘文都可以以散文的方式寫,也可以以其他的體裁來寫。
特點不同,雖然兩者都是敘事,但側重面也不同.
記敘文以事件記敘為主,散文以敘事抒情為主
(補充兩文的特點)
記 敘 文 的 特 點
記敘文是指記人、敘事、寫景、狀物等類的文章。古代的記、傳、序、表、志等,現代的消息、通訊、簡報、特寫、傳記、回憶錄、游記等,都屬於記敘文的范疇。
寫作記敘文要做到一下幾點:
第一,要交代明白。無論記人記事,還是寫景狀物,一般都要交代明白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原因、結果,否則文章就不完整。
第二,線索清楚。雖然觀察的角度、記述的方式可以不同,但每一篇文章都應當有一條綰聯材料、統貫全篇的中心線索,否則文章就會鬆散。
第三,人稱要一致。無論用第一人稱「我」記述,還是用第三人稱「他」記述,都要通篇一貫,一般不宜隨意轉換,否則就容易造成混亂。
記敘文以記敘為主,但往往也間有描寫、抒情和議論,不可能有截然的劃分。它是一種形式靈活、寫法盡可能多樣的文體。
散文的特點
散文是一種常見的文學體裁。由於它取材廣泛,搖曳多姿,藝術表現形式豐富多樣,如同五彩斑斕的風景畫,讓人陶醉,讓人喜愛。那麼我們怎樣來寫散文呢 寫散文要牢牢掌握它的五個特點:
一、時間跨度大
散文不受時間限制,前可以遠涉古代,後可跨及未來,又可覆蓋今天。如秦牧的散文《土地》從今日的土地一片生機,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晉公子重耳狼狽出逃時手捧泥土感謝土地是上蒼的恩賜。再如楊朔散文《荔枝蜜》,從小時候上樹掐海棠花被蜜峰蜇了一口,寫到現在的參觀蜜蜂場。時間跨度很大,但卻緊緊圍繞作者要表現的主題沒有讓人感到絲毫的散亂。聯想極豐富,文筆揮灑自如,極有感染力。
寫散文時可以根據散文的這一特點,擴大時間跨度,多充實一些有關事件,插入多組鏡頭,來增加散文的內容和色彩,使文章多姿多彩,知識性強。
二、空間轉換廣
散文既不受時間限制,也不受空間限制,天南海北,空間宇宙,無不可以包容其中。如魯迅的回憶性散文《藤野先生》,空間跨度從中國到日本,再從東京到仙台,又從仙台回到北京,接著又寫走到廈門,空間跨度大,空間轉換之多讓人目不暇接,但寫得層次分明,詳略得當。把復雜的人和事放在每個空間里,有的隨意點染,有的潑墨描繪,錯落有致,色彩斑斕。如果我們在寫散文時注意到這個特點,就不大會犯單薄、貧乏的毛病。
三、事件牽涉多
寫散文,多數離不開事件,尤其是敘事散 文,事件是散文的「硬體」。許多好的散文有一個中心事件,以及烘托連帶的一些與之有關的其它事件。如袁鷹的散文《井岡翠竹》,寫井岡山的竹子做過武器殺傷敵人,做過竹筒盛粥,做過紅軍的扁擔挑著中國革命從井岡山走到延安,走到北京。新中國成立後,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設社會主義的新用場……事件多得讓人應接不暇。
四、表達方式活
散文常用記敘、說明、抒情、議論、描寫等表達方式。茅盾名篇《白楊禮贊》,就綜合地運用了多種表達方式,如文章開頭就記敘和描寫了汽車在黃土高原上賓士看到的黃土高原的外貌,用抒情和議論點明了白楊樹的象徵意義。這些方式的運用,有力地表達了主題,使文章氣勢浩大,攝人心魄。我們在寫散文時,特別要注意綜合地運用多種表達方式,使文章富有波瀾。
五、勾連全文巧
散文的取材,可謂「雜亂」有章。既使散思路開闊,包容量大,又使散文緊緊圍繞作者的意圖而不「越軌」。秦牧說寫散文最不能丟的是「思想的紅線」。即用一個醒目深刻的思想,把看似散亂的一大堆材料,貫穿成文。若把這一個個事件喻作「珍珠」,真可叫做「紅線穿珠」了。
說明文在於說明事物人,只要說清楚特點就可以了;議論文要有觀點,而且要有證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有明顯的不同,很容易區分。
8. 散文的特點,散文與議論文、記敘文的區別
散文的特點
散文是一種常見的文學體裁。由於它取材廣泛,搖曳多姿,藝術表現形式豐富多樣,如同五彩斑斕的風景畫,讓人陶醉,讓人喜愛。那麼我們怎樣來寫散文呢 寫散文要牢牢掌握它的五個特點:
一、時間跨度大
散文不受時間限制,前可以遠涉古代,後可跨及未來,又可覆蓋今天。如秦牧的散文《土地》從今日的土地一片生機,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晉公子重耳狼狽出逃時手捧泥土感謝土地是上蒼的恩賜。再如楊朔散文《荔枝蜜》,從小時候上樹掐海棠花被蜜峰蜇了一口,寫到現在的參觀蜜蜂場。時間跨度很大,但卻緊緊圍繞作者要表現的主題沒有讓人感到絲毫的散亂。聯想極豐富,文筆揮灑自如,極有感染力。
寫散文時可以根據散文的這一特點,擴大時間跨度,多充實一些有關事件,插入多組鏡頭,來增加散文的內容和色彩,使文章多姿多彩,知識性強。
二、空間轉換廣
散文既不受時間限制,也不受空間限制,天南海北,空間宇宙,無不可以包容其中。如魯迅的回憶性散文《藤野先生》,空間跨度從中國到日本,再從東京到仙台,又從仙台回到北京,接著又寫走到廈門,空間跨度大,空間轉換之多讓人目不暇接,但寫得層次分明,詳略得當。把復雜的人和事放在每個空間里,有的隨意點染,有的潑墨描繪,錯落有致,色彩斑斕。如果我們在寫散文時注意到這個特點,就不大會犯單薄、貧乏的毛病。
三、事件牽涉多
寫散文,多數離不開事件,尤其是敘事散 文,事件是散文的「硬體」。許多好的散文有一個中心事件,以及烘托連帶的一些與之有關的其它事件。如袁鷹的散文《井岡翠竹》,寫井岡山的竹子做過武器殺傷敵人,做過竹筒盛粥,做過紅軍的扁擔挑著中國革命從井岡山走到延安,走到北京。新中國成立後,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設社會主義的新用場……事件多得讓人應接不暇。
四、表達方式活
散文常用記敘、說明、抒情、議論、描寫等表達方式。茅盾名篇《白楊禮贊》,就綜合地運用了多種表達方式,如文章開頭就記敘和描寫了汽車在黃土高原上賓士看到的黃土高原的外貌,用抒情和議論點明了白楊樹的象徵意義。這些方式的運用,有力地表達了主題,使文章氣勢浩大,攝人心魄。我們在寫散文時,特別要注意綜合地運用多種表達方式,使文章富有波瀾。
五、勾連全文巧
散文的取材,可謂「雜亂」有章。既使散思路開闊,包容量大,又使散文緊緊圍繞作者的意圖而不「越軌」。秦牧說寫散文最不能丟的是「思想的紅線」。即用一個醒目深刻的思想,把看似散亂的一大堆材料,貫穿成文。若把這一個個事件喻作「珍珠」,真可叫做「紅線穿珠」了。
9. 散文跟論文有什麼區別
什麼是散文呢?有廣義和狹義兩種概念。廣義的散文,在古代指的是一切不押韻的文章。不過,古代沒有「散文」這一個名稱;「散文」這個名稱是「五四」時期才有的。在現代,廣義的散文包括了除去詩歌、小說、戲劇、影視文學之外的一切敘事性、議論性、抒情性的文體,如秦牧在《海闊天空的散文領域》中說,「不屬於其他文學體裁,而又具有文學味道的一切篇幅短小的文章,都屬於散文的范圍」。這樣,就有了抒情散文,敘事散文和議論散文等的分類。狹義的散文則專指抒情散文。這是因為隨著文體的發展,敘事散文中的通訊特寫、傳記文學、報告文學等,已經發展成為獨立的文體,各成一類;議論散文則有了專門的名稱——雜文,也從散文中分了出來,剩下的只有抒情散文,這就是狹義的散文。 散文,是文學里的一株奇葩。中國的文學里很早就有了散文的蹤跡,如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等等。但最成功的,莫過於那部《徐霞客游記》。此文雖同屬於游記的范疇,但在內容和思想性方面,已經脫離了那種單純的借景抒情式的文章,開創 了散文新的體裁。 到了近代,中國更是涌現出一大批散文家。如朱自清、揚朔、艾青等,他們的作品,有的清新娟秀,有的深厚凝重。但同樣之處都是記錄、贊嘆了新中國的建立,成長,發展。這對於後來的散文,在風格上影響甚深。 綜上所述,散文主要有兩個方面值得注意,既體裁和風格。 先說體裁。現在的散文體裁已經分有好幾種。有隨筆小札、心情文字、旅行游記、敘事抒情等等。隨著筆者的感觸不同,每篇散文的定義上就有所區別。 寥寥幾語,盡述心事,這樣的散文很精悍,與現代詩歌相得益彰;洋洋灑灑,闡述心情,這樣的散文很凝鑄,作者一定必有深意,要結合題目去理解,才能領悟。 再說風格。有清新的、凝重的、喜悅的、悲傷的、積極的、落寞的,數不勝數。但有一個宗旨,既文筆一定要優美,文章一定要流暢。『形散而神不散』。最後結尾處,一定要有點睛之筆,突出主題,反應出這篇文章的思想。 其實,人生如酒自斟酌,文章似茶隨調和。一篇好散文的成功之處,只要能引起讀者共鳴的,都是好文章。散文雖有它自己獨特的一些規定和范疇,但只要是發自內心的文字,誰不為之感動呢?古詩中的拗句也是如此。 什麼是散文?散文就是剖露在紙上跳躍的心靈文字!
10. 寫一篇分析一篇散文的論文。
散文分析方法及常見的藝術表現手法
一、概括段落大意:
搖著輪椅在園中慢慢走,又是霧罩的清晨,又是驕陽高懸的白晝,我只想著一件事:母親已經不在了。在老柏樹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頹牆邊停下,又是處處蟲鳴的午後,又是鳥兒歸巢的傍晚,我心裡只默念著一句話:可是母親已經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沒,坐起來,心神恍惚,獃獃地直坐到古祭壇上落滿黑暗然後再漸漸浮起月光,心裡才有點明白,母親不能再來這園中找我了。
(母親去世後「我」對母親的態度——深深的思念。)
曾有過好多回,我在這園子里呆得太久了,母親就來找我。她來找我又不想讓我發覺,只要見我還好好地在這園子里,她就悄悄轉身回去,我看見過幾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見過幾回她四處張望的情景,她視力不好,端著眼鏡像在尋找海上的一條船,她沒看見我時我已經看見她了,待我看見她也看見我了我就不去看她,過一會我再抬頭看她就又看見她緩緩離去的背影。(有時母親能找到我)//我單是無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沒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樹叢中,樹叢很密,我看見她沒有找到我;她一個人在園子里走,走過我的身旁,走過我經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經找了多久還要找多久,我不知道為什麼我決意不喊她(有時母親不能找到我)——但這絕不是小時候的捉迷藏,這也許是出於長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強或羞澀?但這倔強只留給我痛悔,絲毫也沒有驕傲。我真想告誡所有長大了的男孩子,千萬不要跟母親來這套倔強,羞澀就更不必,我已經懂了可我已經來不及了。
(母親在世時「我」對母親的態度——倔強,及現在的悔恨。)
【概括段意的方法】
1、劃出表達作者觀點、情感的句子。(多為議論性語句。不應是描寫性語句。)
2、如果表達觀點的句子運用了修辭手法或表達過於含蓄,將其改寫為正面表達觀點的肯定句。
3、分層,概括層意。再將層意連綴成段意。
特別提示——總結段意時應考慮與文章主題的聯系。
二、思考段間關系:
例1:
搖著輪椅在園中慢慢走,又是霧罩的清晨,又是驕陽高懸的白晝,我只想著一件事:母親已經不在了。在老柏樹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頹牆邊停下,又是處處蟲鳴的午後,又是鳥兒歸巢的傍晚,我心裡只默念著一句話:可是母親已經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沒,坐起來,心神恍惚,獃獃地直坐到古祭壇上落滿黑暗然後再漸漸浮起月光,心裡才有點明白,(開啟下文)母親不能再來這園中找我了。
(母親去世後「我」對母親的態度——深深的思念。)
曾有過好多回,我在這園子里呆得太久了,母親就來找我。(承上)她來找我又不想讓我發覺,只要見我還好好地在這園子里,她就悄悄轉身回去,我看見過幾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見過幾回她四處張望的情景,她視力不好,端著眼鏡像在尋找海上的一條船,她沒看見我時我已經看見她了,待我看見她也看見我了我就不去看她,過一會我再抬頭看她就又看見她緩緩離去的背影。我單是無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沒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樹叢中,樹叢很密,我看見她沒有找到我;她一個人在園子里走,走過我的身旁,走過我經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經找了多久還要找多久,我不知道為什麼我決意不喊她——但這絕不是小時候的捉迷藏,這也許是出於長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強或羞澀?但這倔強只留給我痛侮,絲毫也沒有驕傲。
(母親在世時「我」對母親的態度——倔強。)(前後兩種態度對比)
我真想告誡所有長大了的男孩子,千萬不要跟母親來這套倔強,羞澀就更不必,我已經懂了可我已經來不及了。
例2:
【段間關系種類】
①並列、②對比、③層進、
④為下文做鋪墊、⑤為上文做例證、⑥承上啟下、⑦前後呼應
⑧總起下文、⑨總結上文
【段間關系的作用】
三、 思考句間關系 不是……而是……
1、復句關系:
① 並列關系
② 順承關系:於是、就、首先……然後……
③ 選擇關系:或者……或者……、不是……就是……、要麼……要麼……
④ 遞進關系:不但……而且……、尚且……何況……、別說……連……
⑤ 轉折關系:雖然……但是……、盡管……然而……、……只是……、不過……
⑥ 假設關系:如果……就……、 即使……也……、再……也……
⑦ 條件關系:只要……就……、只有……才……、無論……都……
⑧ 因果關系:因為……所以……、既然……那麼……
⑨ 目的關系:……以便……、 ……免得……
⑩ 取捨關系:與其……不如……、寧可……也不……
2、所有段間關系都是用於句間關系。
四、散文的藝術表現手法:
(一)、 表達方式:記敘、議論、描寫、抒情
【景物描寫的作用】
1、烘託了……的氣氛。
2、襯托 / 反襯 出作者……的心情 / 感情。
【人物描寫的方法及作用】(高二講)
【抒情方式及作用】
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以間接含蓄的方式抒情
作用:直抒胸臆——有利於作者直接表達……的思想感情,同時便於讀者理解。
借景抒情——巧妙地利用景物的……特徵,表達出作者的……情感。
以間接含蓄的方式抒情——含蓄而深沉 / 雋永地表達出作者……的情感。
(二)表現手法:
對比、襯托、象徵、倒裝、鋪墊、過渡、照應、欲揚先抑、人稱、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1、 對比的作用:可以把不同的人物、生活現象、思想感情區分得更加鮮明。
2、 襯托:
①正襯:用相同的事物襯托,突出被襯者的特點(相同之處)。
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例:《我的空中樓閣》寫小屋周圍的樹美,是為了突出小屋更美。
②反襯:用相反的事物襯托,突出被襯者的特點(相反之處)。
例:「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
3、象徵:
搖著輪椅在園中慢慢走,又是霧罩的清晨,又是驕陽高懸的白晝,我只想著一件事:母親已經不在了。在老柏樹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頹牆邊停下,又是處處蟲鳴的午後,又是鳥兒歸巢的傍晚,我心裡只默念著一句話:可是母親已經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沒,坐起來,心神恍惚,獃獃地直坐到古祭壇上落滿黑暗然後再漸漸浮起月光,心裡才有點明白,母親不能再來這園中找我了。
曾有過好多回,我在這園子里呆得太久了,母親就來找我。她來找我又不想讓我發覺,只要見我還好好地在這園子里,她就悄悄轉身回去,我看見過幾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見過幾回她四處張望的情景,她視力不好,端著眼鏡像在尋找海上的一條船,她沒看見我時我已經看見她了,待我看見她也看見我了我就不去看她,過一會我再抬頭看她就又看見她緩緩離去的背影。(有時母親能找到我)// 我單是無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沒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樹叢中,樹叢很密,我看見她沒有找到我;她一個人在園子里走,走過我的身旁,走過我經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經找了多久還要找多久,我不知道為什麼我決意不喊她(有時母親不能找到我)——但這(指代前面兩層的內容)絕不是小時候的捉迷藏,這也許是出於長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強或羞澀?但這倔強只留給我痛侮,絲毫也沒有驕傲。我真想告誡所有長大了的男孩子,千萬不要跟母親來這套倔強,羞澀就更不必,我已經懂了可我已經來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