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論文
❶ 淺談中醫整體觀與大學生活,論文1000字以上
整體觀念,是中醫學關於人體自身的完整性及人與自然、社會環境的統一性的認識。整體觀念認為,人體是一個多層次結構構成的有機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部分之間,各個臟腑形體官竅之間,結構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協調、相互為用,病理上相互影響。人生活在自然和社會環境中,人體的生理機能和病理變化,必然受到自然環境、社會條件的影響。人類在適應和改造自然與社會環境的斗爭中維持著機體的生命活動。
整體觀念是中國古代社哲學思想和方法在中醫學中的具體體現,是同源異構及普遍聯系思維方法的具體表達,要求人們在觀察、分析、認識和處理有關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問題時,必須注重人體自身的完整性及人與自然社會環境之間的統一性和聯系性。整體觀念貫穿於中醫學的生理、病理、診法、辨證、養生、防治等各個方面,是中醫學基礎理論和臨床實踐的指導思想。
中醫學的整體觀念,主要體現於人體自身的整體性和人與自然、社會環境的統一性兩個方面。
1、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
人體是一個內外聯系、自我調節和自我適應的有機整體。人體是若干臟腑、形體、官竅組成的,而各個臟腑、形體和官竅各有不同的結構和機能,但它們不是孤立的、肢解的、彼此互不相關的,而是相互關聯、相互制約和相互為用的。因此,各個臟腑形體官竅,實際上是人體整體結構的一部分;保個臟腑形體官竅的機能,實際上是整體機能的一部分。
(1)生理上的整體性:人體自身在生理上的整體性,主要體現於兩個方面:一是構成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在結構與機能上是完整統一的,即五臟一體現;二是人的形體與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即形神一體現。
五腑一體現:人體由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形體(筋、脈、肉、皮、骨)、官竅(目、舌、口、鼻、耳、前陰、後陰)等構成。各個臟腑組織器官在結構上彼此銜接、溝通。它們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系統「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的聯絡作用,構成了心、肝、脾、肺、腎五個生理系統。
心、肝、脾、肺、腎五個生理系統之間,又通過經絡系統的溝通聯絡作用,構成一個在結構上完整統一的整體。每個生理系統中的任何一個局部,都是整體的一個組成部分。
結構的完整為機能的統一奠定了基礎。精、氣、血、津液是構成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維持人體各種生理機能的精微物質。精、氣、血、津液分布、貯藏、代謝或運行於各個臟腑形體官竅中,支撐了它們各自的機能,並使它們之間密切配合,相互協調,共同完成人體的各種生理機能,從而維持了五個生理系統之間的協調有序。同時,臟腑的機能活動又促進和維持了精、氣、血、津液的生成、運行、輸布、貯藏和代謝,從而充實了形體,支持了臟腑形體官竅的機能。這種以五臟為中心的結構與機能相統一的觀點,稱為「五臟一體現」。
根據五臟一體現,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一方面要靠各臟腑正常地發揮自己的功能,另一方面要依靠臟腑間,即五個生理系統間的相輔相成的協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約作用,才能維持協調平衡。
人體的臟腑組織器官各有不同的機能,但都在心的主持下,協調一致,共同完機體統一的機能活動。因此,人體又是一個以心為主導,各臟腑密切協作的有機整體。
心因其藏神而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心神是機體生命活動的主宰。神能馭氣,氣有推動和調控臟腑機能的作用,故心神能夠控制和調節全身臟腑經絡形體官竅的機能。諸如心氣推動和調控心臟的搏動以行血,肝氣疏泄以調暢氣機、舒暢情志,肺氣宣降以行呼吸和水液,脾氣運化水谷和統攝血液,腎氣主生殖、司水液代謝和納氣等,都有賴於心神的統一主導。故《素問·靈蘭秘典論》說:「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
人體的生命活動正常與否,除心為主導外,還取決於五臟之間是否協調。在完成整體機能方面,五臟之間是密切配合,協調統一的。如血液的循行,雖由心所主,還需要肺、肝、脾等臟的協助。心臟的搏動推動血液運行全身;肺主氣而輔助心運血;肝主疏泄而促進血液於脈中。此四臟緊密配合,才能維持正常的血液循環。五臟既各司其職,又相互協調,是維持人體復雜機能的保證。
由於人體外在的形體官竅,分別歸屬以五臟為中心的五個生理系統,而這五個生理系統之間又存在著協調統一的關系,因而這些外在形體官竅的機能,不僅與其內在相應的臟腑密切相關,而且與其他臟腑也有聯系。如筋的作用是聯綴關節而主司運動,主要依賴於肝血的滋養,故稱肝主筋。但筋的機能還依靠全身氣血津液的濡養。因某種原因致使氣血津液耗傷過多,也往往出現筋脈拘攣、抽搐等現變。這說明筋不但與肝有關,而且與心、脾等臟也有密切的關系。又如目是主司視覺的,而目之所以能視萬物,主要依靠肝血的濡養。肝血虧虛而不能養目時,就會出現兩目干澀,視物昏花等現象。但《靈樞·大惑論》又有「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之論。故目之視覺功能,不但於肝血盈虧有關,而且與其他臟腑的精氣是否充足亦有關。由此可見,人體外在的形體官竅與內在臟腑密切聯系,它們的機能實際上是整體機能的一個組成部分。這充分體現了人體內外的整體統一性。
形神一體現:形體與精神生命的兩大要素,二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形體,是構成人體的臟腑、經絡、五體和官竅及運行或貯藏於其中的精、氣、血、津液等。它們以五臟為中心,以經絡為聯絡通路,構成一個有機整體,並通過精、氣、血、津液的貯藏、運行、輸布、代謝,完成機體統一的機能活動。
神,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神,是指人體生命活動的總體現或主宰者;狹義的神,是指人的意識、思維、情感、性格等精神活動。
形神一體現即是形體與精神的結合與統一。在活的機體上,形與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離的。形是神的藏舍之處,神是形的生命體現。神不能離開形體而單獨存在,有形才能有神,形健則神旺。而神一旦產生,就對形體起著主宰作用。形神統一是生命存在的保證。
精是構成人之形體的最基本物質,也是化氣生神的物質基礎,而精藏於臟腑之中而不妄泄,又受神和氣的控制和調節。氣是人體內活力很強不斷運動的精微物質,是推動和調節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動力。氣也是化生神的基本物質,氣充則神旺,而氣的運行,又賴神的控制和調節,即所謂「神能馭氣」。精、氣、神為人身「三寶」:精為基礎,氣為動力,神為主宰,構成「形與神俱」的有機整體。
由於精與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人體又是以五臟為中心構成的有機整體,因而精神活動與五臟精氣有著密切的關系。中醫學認為,精神活動由五臟精氣產生,由五臟共同主持,但總由心來統領。五臟精氣充盛,機能協調,則精神充沛,思維快捷,反應靈敏,言語流利,情志活動處於正常范圍,既無亢奮,也無抑鬱。若五臟精氣不充,機能失調,則會出現精神方面的異常變化。另一方面,精神活動的異常也可影響五臟的機能,突然強列或長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越了人體的生理調節能力,常易影響五臟氣機,引起五臟精氣的相應病變。
(2)病理上的整體性:中醫學在分析病證的病理機制時,著眼於整體著眼於局部病變引起的整體性病理反映,把局部病理變化與整體病理反映統一起來。既重視局部發生病變的臟腑經絡形體官竅,又不能忽視病變之臟腑經絡對其他臟腑經絡的影響。
人體是一個內外緊密聯系的整體,因而內臟有病,可反映於相應的形體官竅,即所謂「有諸內,必形諸旬」(《孟子·告子下》)。在分析形體官竅疾病的病理機制時,應處理好局部與整體的辨證關系。一般地說,局部病變大都是整體生理機能失調在局部的反映。如目的病變,既可能是肝血、肝氣的生理功能失調的反是非曲直,也可能是五臟精氣的功能失常的表現。因而對目病之病理機制,不能單從目之局部去分析,而應從五臟的整體聯系去認識。
臟腑之間,在生理上既然是協調統一、密切配合的,在病理上也必然是相互影響的。如肝氣的疏泄功能失常時,不僅肝腑本身出現病變,而且常影響到脾氣的運化功能而出現脘腹脹滿、不思飲食、腹痛腹瀉等症,也可影響肺氣的宣發肅降而見喘咳,還可影響心神而見煩躁不安或抑鬱不樂,影響心血的運行而見胸部疼痛。因此,五臟之中,一臟有病,可影響他臟。在分析某一臟病的病機時,既要考慮到本臟病變對他臟的影響,也要注意到他臟病變對本臟的影響。
由於人體又是形神統一的整體,因而形與神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響的。形體的病變,包括精、氣、血、津液的病變,可引起神的失常,而精神活動的失常,也是損傷形體而出現精、氣、血、津液的病變。
(3)診治上的整體性:人體的局部與整體是辨證統一的,各臟腑、經絡、形體、官竅在生理與病理上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因而在診察疾病時,可通過觀察分析形體、官竅、色脈等外在病理表現,推測內在臟腑的病理變化,從而作出正確診斷,為治療提供可靠依據。如《靈樞·本藏》說:「視其外應,以告知其內臟,則知所病矣。」
驗舌診病是一種由外察內的診病方法。由於舌直接或間接地與五臟六腑相通,因而內在臟腑的機能狀態可反映於舌。驗舌不但可知臟腑精氣的虛實,而且還可推斷疾病的輕重緩急和逆順轉歸。面部色澤是內在臟腑精氣的外榮,故診察面部色澤可知臟腑精氣的盛衰以及病邪之所在。驗舌與面部色診都是中醫學整體診病思想的具體體現。
在疾病的治療方面,中醫學也強調在整體層次上對病變部分進行調節,使之恢復常態。調整陰陽,扶正祛邪,以及「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都是在整體觀念指導下確立的治療原則。
局部病變常是整體病理變化在局部的反映,故治療應從整體出發,在探求局部病變與整體病變的內在聯系的基礎上確立適當的治療原則和方法。如對口舌生瘡的治療,由於心開竅於舌,心與小腸相表裡,口舌生瘡多由心與小腸火盛所致,故可用清心火的方法治療。處方遣葯時,酌加利水之品,以讓火熱隨小便而出。心火與小腸火得瀉,口舌生瘡自愈。再如久瀉不愈,若屬腎陽虛衰,其病雖發於下,但可以艾灸巔頂之百會穴以調之,督脈陽氣得溫,腎陽得充,泄瀉自愈,即所謂「下病上取」;眩暈欲仆,若為水不涵木,其病雖發於上,但可以針灸足心之湧泉穴以調之,腎水得充,涵養肝陽,眩暈自減,即所謂「上病下取」/
人體是形神統一的整體,形病可引起神病,神病亦可致形病,故中醫學強調形神共養以養生防病,形神共調以康復治療疾病。在養生方面,既要「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並加強身體鍛煉以養其形,使形健而神旺,又要「恬淡虛無」,怡暢情志以養神,使神清而形健。在康復治療疾病時,若因軀體病變引致精神病變時,當以治療軀體疾病(治形)為先;若為精神的傷害引致軀體疾病,則當先調理精神的失調(治神)。但由於「神乃形之主」,軀體疾病多伴有程度不同的精神損害,而這些精神損害又常阻礙軀體疾病的治療和康復,故重視調理精神在整個疾病治療和康復過程中的作用,強調首先「治神」。
2、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
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著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大自然存在的陽光、空氣、水、溫度、磁場、引力、生物圈等,構成了人類賴以生存、繁衍的最佳環境。同時,自然環境的變化又可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體的生命活動。這種人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的認識,即是「天人一體」的整體觀。
人類是宇宙萬物之一,與天地萬物有著共同的生成本原。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宇宙萬物是由「道」、「太極」或「氣」產生的。以「氣」作為宇宙萬物初始本原則的思想,艱險是「氣一元論」。氣分陰陽,以成天地。天地陰陽二氣交感,萬物化生。如《周易·系辭上》說「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素問·寶命全形論》說:「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體的生命過程,必然受到大自然的規定和影響,而自然環境的各種變化,如寒暑的更替、地域的差異也必然對人體的生理病理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故《靈樞·邪客》說:「人與天地相應也」。
(1)自然環境對人體生理的影響:自然環境主要包括自然氣候和地理環境,古人以「天地」名之。天地陰陽二氣處於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故人體的生理活動必受天地之氣的影響而有相應的變化。
氣候是由自然界陰陽二氣的運動變化而產生的階段性天氣徵象。一年間氣候變化的規律一般是春溫、夏熱、秋涼、冬寒。自然界的生物在這種規律性氣候變化影響下,出現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等相應的適應性變化,而人體生理也隨季節氣候的規律性變化而出現相應的適應性調節。如《靈樞·五癃津液別》說:「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於膀胱,則為溺與氣。」同樣,氣血的運行,在不同季節氣候的影響下也有相應的適應性改變。人體的脈象可隨季節氣候的變化而有相應的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的規律性變化,如《素問·脈要精微論》說:「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春日,如魚之游在坡;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秋日下膚,蜇蟲將去;冬日在骨,蜇蟲周密。」明·李時珍《涉湖脈學》也指出了四時脈象的規律性變化:「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緩,謂之平脈。」表明人體的生理機能隨季節氣候的變化自有相應的適應性調節。另外,人體經絡氣血的運行還受風雨晦明的影響。據《素問·八正神明論》所言,天溫日明,陽盛陰衰,人體陽氣也隨之充盛,故氣血無凝滯而易運行;天寒日陰,陰盛陽衰,人體陽氣亦弱,故氣血凝澀而難行。
不僅備戰季氣候變化對人體生理活動有影響,一日之內的晝夜晨昏變化,對人體生理也有不同影響,而人體也要與之相適應。《素問·生氣通天論》說:「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這種人體陽氣白天趨於體表,夜間潛於內里的運動趨向,反映了人體晝夜陰陽二氣的盛衰變化而出現的適應性調節。
地域環境是人類生存環境的要素之一,主要指地勢的高低、地域性氣候、水土、物產及人文地理、風俗習慣等。地域氣候的差異,地理環境和生活習慣的不同,在一定程序上也影響著人體的生理活動和臟腑機能,進而影響體質的形成。如江南多濕熱,人體腠理多稀疏;北方多燥寒,人體腠理多緻密。長期居住某地的人,一旦遷居異地,常感到不適應,或生皮疹,或生腹瀉,習慣上稱為「水土不服」。這是由於地域環境的變化,機體暫時不能適應之故。但經過一段時間後,也就逐漸適應了。這說明地域環境對人體生理確有一定影響,而人體的臟腑也具有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
人對生存環境的適應不是消極的、被動的,而是積極的,主動的。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逐漸深入,人類自身不僅能主動地適應自然,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改造自然,美化環境,使大自然為人類服務。
(2)自然環境對人體病理的影響:人類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氣候變化過於劇烈或急躁,超越了人體的適應能力,或機體的調節機能失常,不能對自然環境的變化作出適應性調節時,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因此,疾病的發生關繫到人體正氣的適應、調節、抗邪等能力與自然界邪氣的致病能力兩個方面。若人體正氣充沛,適應、調節及抗病能力強,能抵禦邪氣的侵襲,一般不會發病;若氣候特別惡劣,而人體正氣相對不足,抵禦病邪的能力相對減退,病邪就會乘虛侵入而致病。
在四時氣候的異常變化中,每一季度都有其不同特點。因此,除一般性疾病外,常可發生一些季節性多發病或時令性流行病。如《素問·金匱真言論》說:「長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風瘧。」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或某些慢性病恢復期中,也往往由於氣候劇就或季節交替而使病情加重、惡化或舊病復作。如關節疼痛的症證,常在寒冷或陰雨天氣時加重。也有一些疾病,由於症狀加重而能預感到天氣即將發生變化或季節要交替等情況,如《素問·風論》指出頭風病「先風一日則病甚」。
晝夜的變化,對疾病也有一定影響。《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說:「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朝則人氣始生,病氣衰,故旦慧;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故加;夜半人氣入藏,邪氣獨居於身,故甚也。」中午之前,人身陽氣隨自然界陽氣的漸生而漸旺,故病較輕;午後至夜晚,人身陽氣又隨自然界陽氣的漸退而漸衰,故病較重。
地域環境的不同,對疾病也有一定的影響。某些地方性疾病的發生,與地域環境的差異密切相關。如《素問·異法方宜論》指出:東方傍海而居之人易得癰瘍,南方陽熱潮濕之地易生攣痹。地域環境不同,人們易得的疾病也不一樣。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癭候》指出癭病的發生與「飲沙水」有關,已認識到此病與地域水質的密切關系。
(3)自然環境與疾病防治的關系:由於自然環境的變化時刻影響著人的生命活動和病理變化,因而在疾病的防治過程中,必須重視外在自然環境與人體的關系,在養生防病順應自然規律,在治療過程中遵循因時因地制宜的原則。《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
氣候變化影響著人體的生理、心理和病理變化,故在養生防病中,要順應四時氣候變化的規律,「法於四時」、「四時調神」、「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與自然環境保持協調統一,使精神內守,形體強壯。在氣候變化劇烈或急驟時,要「虛邪賊風,避之有時」,防止病邪侵犯人體而發病。在治療疾病時,要做到「必先歲氣,無伐天和」,充分了解氣候變化的規律,並根據不同季節的氣候特點來考慮治療用葯,即所謂「因時制宜」。因時制宜的用葯原則一般是春夏慎用溫熱,秋冬慎用寒涼。但對「能夏不能冬」的陽虛陰盛者,夏不避溫熱,對「能冬不能夏」的陰虛陽亢者,冬不避寒涼。夏用溫熱之葯培其陽,則冬不發病;冬用涼潤之品養其陰,則夏日病減。遵四時之變而預培人體之陰陽,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此即所謂「冬病夏治」,「夏病冬治」。另外,根據人體氣血隨自然界陰陽二氣的盛衰而有相應的變化,並應時有規律地循行於經脈之中的推理,古人創立了「子午流注針法」,按日按時取穴針灸,可更有效地調理氣血、協調陰陽以防治疾病。
人體的生理病理變化還受地域影響,故在養生防病中,要選擇適宜的地理環境,充分利用大自然所提供的各種條件,並積極主動地適應和改造自然環境,以提高健康水平,預防疾病的發生。我國的地理特點,是西北地勢高而東南地勢低,西北偏於寒涼乾燥而東南偏於溫熱濕潤。由於地有高下之異,氣有溫涼之別,故治療時應因地制宜,西北少用寒涼之葯而東南慎用辛熱之品。
3、人與社會環境的統一性
人生活在紛紜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其生命活動必然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人與社會環境是統一的,相互聯系的。
人不單是生物個體,而且是社會中的一員,具備社會屬性。人體的生命活動,不僅受到自然環境變化的影響,而且受到社會環境變化的制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法律、婚姻、人際關系等社會因素,必然通過與人的信息交換影響著人的各種生理、心理活動和病理變化,而人也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交流中,維持著生命活動的穩定、有序、平衡、協調,此即人與社會環境的統一性。
(1)社會環境對人體生理的影響:社會環境不同,造就了個人的身心機能與體質的差異。這是因為社會的變遷,會給人們的生活條件、生產方式、思想意識和精神狀態帶來相應的變化,從而影響人的身心機能的改變。一般說來,良好的社會環境,有力的社會支持,融洽的人際關系,可使人精神振奮,勇於進取,有利於身心健康;而不利的社會環境,可使人精神壓抑,或緊張、恐懼,從而影響身心機能,危害身心健康。金元時期的李杲曾指出處於戰亂時期的人民,身心健康受到嚴重損害:「向者壬辰改元,京師戒嚴,迨三月下旬,受敵者凡半月。解圍之後,都人之有不病者,萬無一二;既病而死者,繼踵不絕」《內外傷辨惑論·論陰證陽證》。
政治經濟地位的高低,對人的身心機能有重要影響。政治經濟地位過高,易使人驕傲、霸道、目空一切,如《靈樞·師傳》指出養尊處優的「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驕恣縱欲,輕人」。政治經濟地位低下,容易使人產生自卑心理和頹喪情緒,從而影響人體臟腑的機能和氣血的流通。政治經濟地位的不同,又可影響個體體質的形成。如明·李中梓指出:「大抵富貴之人多勞心,貧賤之人多勞力;富貴者膏梁自奉,貧賤者藜藿苟充;富貴者典房廣廈,貧賤者陋巷茅茨;勞力則中虛而筋柔骨脆,勞力則中實而骨勁筋強;膏梁自奉者臟腑恆嬌,藜藿苟充者臟腑堅固;典房廣廈者玄府疏而六淫易客,茅茨陋巷者腠理密而外邪難干」(《醫宗必讀·富貴貧賤治病有別論》)。因此,由於個人所處的環境不同,政治經濟地位不同,因而在身心機能和體質特點上有一定差異。
(2)社會環境對人體病理的影響:社會環境常有變更,人的社會地位、經濟條件也隨之而變。劇烈、驟然變化的社會環境,對人體臟腑經絡的生理機能有較大的影響,從而損害人的身心健康。《素問·疏五過論》指出:「嘗貴後賤」可致「脫營」病,「嘗富後貧」可致「失精」病,並解釋說:「故貴脫勢,雖不中邪,精神內傷,身必敗亡;始富後貧,雖不傷邪,皮焦筋屈,痿 為攣。」這說明社會地位及經濟狀況的劇烈變化,常可導致人的精神活動的不穩定,從而影響人體臟腑精氣的機能而致某些身心疾病的發生。不利的社會環境,如家庭糾紛、鄰里不和、親人亡故、同事之間或上下級之間的關系緊張等,可破壞人體原有的生理和心理的協調和穩定,不僅易引發某些身心疾病,而且常使某些原發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壓病、糖尿病、腫瘤的病情加重或惡化,甚至死亡。故《素問·玉機真藏論》說:「憂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
(3)社會環境與疾病防治的關系:由於社會環境的改變主要通過影響人體的精神活動而對人體的生理機能和病理變化產生影響,因而預防和治療疾病時,必須充分考慮社會因素對人體身心機能的影響,盡量避免不利的社會因素對人的精神刺激,創造有利的社會環境,獲得有力的社會支持,並通過精神調攝提高對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以維持身心健康,預防疾病的發生,並促進疾病向好的方面轉化。
綜上所述,中醫學不僅認為人體本身是一個有機整體,而且認為人與自然、社會也是一個統一體。它以人為中心,以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為背景,用同源性和聯系性思維對生命、健康、疾病等重大醫學問題作了廣泛的討論,闡述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精神與形體以及形體內部的整體性聯系,認為人體自身的結構與機能的統一、「形與神俱」以及人與自然、社會環境相適應是其健康的保證,而這種人體自身的穩態及其與自然、社會環境協調的被破壞則標志著疾病的發生。因此,中醫學在討論生命、健康、疾病等重大醫學問題時,不僅著眼於人體自身,而且重視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對人體的各種影響。在防治疾病的過程中,要求醫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素問·著至教論》),既要順應自然法則,因時因地制宜,又要注意調整病人因社會因素導致的精神情志和生理功能的異常,提高其適應社會的能力。若以整體觀念與現代醫學模式相比較,可見中醫學早就從宏觀上勾畫出了現代醫學模式的全部構架,並且給這一現代模式增添了新的內容——天人一體現。
❷ 「靜者心多妙, 飄然思不群」的意思
內心能夠平靜的人內心中大多有很棒的想法(思路),他們的思維飄忽不定和常人不一樣。
這首詩是唐玄宗時杜甫居長安時所作。天寶三載,李白和杜甫在洛陽相遇,從此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之後他們一起到宋州,在單父以北的汶水上,和詩人高適相逢。
後來又一起到大梁城。分手後李白趕往江東,杜甫奔赴長安。到達長安後,杜甫寫了好幾首懷念李白的詩,這首便是其中之一。
靜者心多妙出自:杜甫《寄張十二山人彪三十韻》靜者心多妙,先生藝絕倫。(內心能夠平靜的人內心中大多有很棒的想法,張先生你的才藝獨一無二,沒有可以相比的)
(2)李中梓論文擴展閱讀:
作品原文
春日憶李白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
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
白話譯文
李白的詩作無人能敵,他那高超的才思也遠遠地超出一般人。
李白的詩作既有庾信詩作的清新之氣,也有鮑照作品那種俊逸之風。
如今,我在渭北獨對著春日的樹木,而你在江東遠望那日暮薄雲,天各一方,只能遙相思念。
我們什麼時候才能同桌飲酒,再次仔細探討我們的詩作呢?
❸ 人如何長生不老
德格雷的第一個「貢獻」就引起了基因學界的轟動。1997年,他發表了一篇論文,對線粒體(細胞內部的「動力工廠」,給細胞的提供能量,維持各項活動)的老化過程提出了新解釋。德格雷的工作得到了一致認可,生物學家承認,他的確找到了一個新發現。
提問者:
s123321w
-
試用期
一級
最佳答案
這是可能的。人體的衰老主要是由細胞再生能力的逐步減弱或逐步失去功能。
而造成衰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自由基。在周衰老的斗爭中,植物已經找到了對付自由基的有效方法,而動物還不能。因此植物的壽命很長,但終於有一天也會死亡。
還有一種觀點:人的運動要是能達到光速,就能長生不老了...在10年後,100年後,或許一億年後,人類的思維和運動就能達到光速,然後人類將會長生不老.
前部分說的基本上是對的,但不能說是「長生不老」,而只能說如果達到光速,時間就停止了。這是由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證明的,可以信賴。
但是後部分卻是完全錯誤的,因為「在10年後,100年後,或許一億年後,人類的思維和運動就能達到光速,然後人類將會長生不老.」這是完全不可能的。之所以說是完全不可能的,不是因為「一億年」的時間太短,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研究完成,或者要更長時間人類自身的進化才能達到這一水平,而是說,不論多長的時間,這一願望都不能實現。
首先,什麼叫做「思維達到光速」?這是不可理解的。即便「思維達到光速」可以理解,並且能夠實現,思維的運動也不是一種物質的運動。非物質的運動如何能替代物質的運動讓物質的人長生不老呢?
其次,物質的人的運動也不可能達到光速。因為根據相對論原理計算,當物質的運動達到光速以後,其質量就會增加到無窮大。不要說當人的身體質量達到無窮大的時候,人是否能承受得了,人是否還能稱之為人,就是裝載人運動的那個飛行器又憑什麼能夠承載無窮大的負荷?又憑什麼推動一個無窮大的質量的物體運動?
所以我們得出結論:①人的運動不可能達到光速;②「人的運動要是能達到光速」,那個時候的人不是「長生不老」而是早已死去。
俗話說:人到七十古來稀。但你希望再活一百年嗎?一些未來學家預測,隨著科學的進步,終有一天這美夢會成真。而另外一些專家則認為,人類存在生理極限,所謂長生不老純粹是幻想。
❹ 古代養生術的種類有多少種
岐黃探索長壽之理 岐黃論談人生發育 岐黃評說養生「四種人」 彭祖論攝生養神 姜子牙垂釣養生 春秋戰國 管子論節食止怒 醫緩論行惡損壽 醫和「六淫」致病論 公孫僑論近婚不殖 晏子論破迷信保性命 老子論遵循自然法規修身養性 老子論「玉泉」駐顏 孑L子論以德助壽 孫子養生處實論 程子華以智養生 墨子「五行」養生論 孟子論養「浩然之氣」 莊子論養生須少私寡慾 列子論心理診治 屈原論端操持正 苟子論「以公義勝私慾」,勤勞健身 扁鵲論有疾早醫 韓非嗇神養生論 呂不韋論損壽「三患」 漢晉三國 倉公答文帝論養生 枚乘《七發》養生論 劉安養生之訓 司馬遷忍辱養生 揚雄養生大論 桓譚論形神持養 王充論養氣健身 潛夫論治病猶治國 荀悅「秉性中和」養生論 張仲景論官吏養生 郭玉養治論 應劭論驚恐自傷 曹操論養怡之道 諸葛亮論以靜養性 華佗陰陽養生論 董奉倡導植樹衛生 阮籍論祛焦養生 嵇康養生服食之道 向秀養生適中論 葛洪論丹葯養生 陶淵明田園養生 褚澄論除疾康生 陶弘景論養生方、契、要 蕭衍為帝養生四法 顏之推養生家訓 隋唐五代 孔志約修本草拯生靈 孫思邈論「性自為善」 孫思邈論養老之要 孫思邈《衛生歌》 司馬承楨「五解」養生術 王冰注《內經》,倡奉生 杜甫論怡心養生 陸羽著《茶經》,益養生 白居易樂天養生 白居易譏諷求仙 劉禹錫論生由養致 柳宗元教誨庶民養生 呂洞賓論人身「三寶」 鍾離八段錦引導法 鍾離五臟真氣說 馬自然德善養生說 陳摶論睡功 孟昶論賞對聯益年壽 兩宋金元 歐陽修論「五友」養生 邵雍論睡眠養生 王安石「清心治本」養病論 沈括論治病「五難」 王令論用醫之道 錢乙實言篤行救蒼生 蘇軾論養生「三戒」 蘇轍論茯苓養生 王懷隱論枸杞延齡 蒲虔貫論養生葯枕 溫革養生語花 陳直論病前自防 陳直錄養老奉親歌 陳自明論婦人養生 陳自明論胎兒養教 劉完素論修真之要 洪邁論日灸健身 陸游養生座右銘 陸游「四愛」養生說 范成大割愁養生 丘處機四時攝生論(春) 丘處機四時攝生論(夏) 丘處機四時攝生論(秋) 丘處機四時攝生論(冬) 張從正祛邪養生論 李東垣論養生真趣 文天祥圖志養生 曾世榮正心修身論 朱丹溪養老論 李鵬飛男女房事論 王圭論泰定養生 明代清朝 宋濂論積勞成疾,精護祛病 劉基論養生安邦 貝瓊論心明眼亮壽延長 方孝孺論損生來自昧治身 方孝孺論養身治疾之道 朱權論耄老調養 沈仕論「七情」致病 萬全論棄疑養生 萬全談嬰兒養護 萬全養生「四要」 李時珍集葯學大成,開生民壽域 李時珍《奇經八脈考》 李時珍論飲酒利弊 楊繼洲針灸衛生論 李贄論讀書怡性養神 龔廷賢論醫家病家之要 沈之問忘我攻惡疾 王肯堂辭官習醫濟世 徐春甫論庸醫害生 李梃正宗養生論 陳實功論醫家修德養生 吳有性雜氣傷生論 張景岳論養形 喻昌調和營衛說 李中梓記述黑發良葯「何首烏」 冷謙論修齡要旨 蒲松齡論除妖護生 玄燁倡導國民健身 程國彭論知醫保身 葉天士論頤養功 葉天士抗老秘訣 曹雪芹論放風箏健身心 鄭板橋論仁慈養生 徐大椿論人參葯用 乾隆皇帝養生訣 袁枚論文人養生 沈金鰲尊生論 趙學敏論草醫濟世 吳鞠通論愛民慎醫 陸以活論醫家周察救生 王清任繪臟腑救黎民 陸懋修論安逸生疾 曹慈山論粥食養生 高桐軒論老人「十樂」上古西周 岐黃探索長壽之理 岐黃論談人生發育 岐黃評說養生「四種人」 彭祖論攝生養神 姜子牙垂釣養生 春秋戰國 管子論節食止怒 醫緩論行惡損壽 醫和「六淫」致病論 公孫僑論近婚不殖 晏子論破迷信保性命 老子論遵循自然法規修身養性 老子論「玉泉」駐顏 孑L子論以德助壽 孫子養生處實論 程子華以智養生 墨子「五行」養生論 孟子論養「浩然之氣」 莊子論養生須少私寡慾 列子論心理診治 屈原論端操持正 苟子論「以公義勝私慾」,勤勞健身 扁鵲論有疾早醫 韓非嗇神養生論 呂不韋論損壽「三患」 漢晉三國 倉公答文帝論養生 枚乘《七發》養生論 劉安養生之訓 司馬遷忍辱養生 揚雄養生大論 桓譚論形神持養 王充論養氣健身 潛夫論治病猶治國 荀悅「秉性中和」養生論 張仲景論官吏養生 郭玉養治論 應劭論驚恐自傷 曹操論養怡之道 諸葛亮論以靜養性 華佗陰陽養生論 董奉倡導植樹衛生 阮籍論祛焦養生 嵇康養生服食之道 向秀養生適中論 葛洪論丹葯養生 陶淵明田園養生 褚澄論除疾康生 陶弘景論養生方、契、要 蕭衍為帝養生四法 顏之推養生家訓 隋唐五代 孔志約修本草拯生靈 孫思邈論「性自為善」 孫思邈論養老之要 孫思邈《衛生歌》 司馬承楨「五解」養生術 王冰注《內經》,倡奉生 杜甫論怡心養生 陸羽著《茶經》,益養生 白居易樂天養生 白居易譏諷求仙 劉禹錫論生由養致 柳宗元教誨庶民養生 呂洞賓論人身「三寶」 鍾離八段錦引導法 鍾離五臟真氣說 馬自然德善養生說 陳摶論睡功 孟昶論賞對聯益年壽 兩宋金元 歐陽修論「五友」養生 邵雍論睡眠養生 王安石「清心治本」養病論 沈括論治病「五難」 王令論用醫之道 錢乙實言篤行救蒼生 蘇軾論養生「三戒」 蘇轍論茯苓養生 王懷隱論枸杞延齡 蒲虔貫論養生葯枕 溫革養生語花 陳直論病前自防 陳直錄養老奉親歌 陳自明論婦人養生 陳自明論胎兒養教 劉完素論修真之要 洪邁論日灸健身 陸游養生座右銘 陸游「四愛」養生說 范成大割愁養生 丘處機四時攝生論(春) 丘處機四時攝生論(夏) 丘處機四時攝生論(秋) 丘處機四時攝生論(冬) 張從正祛邪養生論 李東垣論養生真趣 文天祥圖志養生 曾世榮正心修身論 朱丹溪養老論 李鵬飛男女房事論 王圭論泰定養生 明代清朝 宋濂論積勞成疾,精護祛病 劉基論養生安邦 貝瓊論心明眼亮壽延長 方孝孺論損生來自昧治身 方孝孺論養身治疾之道 朱權論耄老調養 沈仕論「七情」致病 萬全論棄疑養生 萬全談嬰兒養護 萬全養生「四要」 李時珍集葯學大成,開生民壽域 李時珍《奇經八脈考》 李時珍論飲酒利弊 楊繼洲針灸衛生論 李贄論讀書怡性養神 龔廷賢論醫家病家之要 沈之問忘我攻惡疾 王肯堂辭官習醫濟世 徐春甫論庸醫害生 李梃正宗養生論 陳實功論醫家修德養生 吳有性雜氣傷生論 張景岳論養形 喻昌調和營衛說 李中梓記述黑發良葯「何首烏」 冷謙論修齡要旨 蒲松齡論除妖護生 玄燁倡導國民健身 程國彭論知醫保身 葉天士論頤養功 葉天士抗老秘訣 曹雪芹論放風箏健身心 鄭板橋論仁慈養生 徐大椿論人參葯用 乾隆皇帝養生訣 袁枚論文人養生 沈金鰲尊生論 趙學敏論草醫濟世 吳鞠通論愛民慎醫 陸以活論醫家周察救生 王清任繪臟腑救黎民 陸懋修論安逸生疾 曹慈山論粥食養生 高桐軒論老人「十樂」
❺ 彭祖養生術對60歲後喝酒有何影響
岐黃探索長壽之理 岐黃論談人生發育 岐黃評說養生「四種人」 彭祖論攝生養神 姜子牙垂釣養生 春秋戰國 管子論節食止怒 醫緩論行惡損壽 醫和「六淫」致病論 公孫僑論近婚不殖 晏子論破迷信保性命 老子論遵循自然法規修身養性 老子論「玉泉」駐顏 孑l子論以德助壽 孫子養生處實論 程子華以智養生 墨子「五行」養生論 孟子論養「浩然之氣」 莊子論養生須少私寡慾 列子論心理診治 屈原論端操持正 苟子論「以公義勝私慾」,勤勞健身 扁鵲論有疾早醫 韓非嗇神養生論 呂不韋論損壽「三患」 漢晉三國 倉公答文帝論養生 枚乘《七發》養生論 劉安養生之訓 司馬遷忍辱養生 揚雄養生大論 桓譚論形神持養 王充論養氣健身 潛夫論治病猶治國 荀悅「秉性中和」養生論 張仲景論官吏養生 郭玉養治論 應劭論驚恐自傷 曹操論養怡之道 諸葛亮論以靜養性 華佗陰陽養生論 董奉倡導植樹衛生 阮籍論祛焦養生 嵇康養生服食之道 向秀養生適中論 葛洪論丹葯養生 陶淵明田園養生 褚澄論除疾康生 陶弘景論養生方、契、要 蕭衍為帝養生四法 顏之推養生家訓 隋唐五代 孔志約修本草拯生靈 孫思邈論「性自為善」 孫思邈論養老之要 孫思邈《衛生歌》 司馬承楨「五解」養生術 王冰注《內經》,倡奉生 杜甫論怡心養生 陸羽著《茶經》,益養生 白居易樂天養生 白居易譏諷求仙 劉禹錫論生由養致 柳宗元教誨庶民養生 呂洞賓論人身「三寶」 鍾離八段錦引導法 鍾離五臟真氣說 馬自然德善養生說 陳摶論睡功 孟昶論賞對聯益年壽 兩宋金元 歐陽修論「五友」養生 邵雍論睡眠養生 王安石「清心治本」養病論 沈括論治病「五難」 王令論用醫之道 錢乙實言篤行救蒼生 蘇軾論養生「三戒」 蘇轍論茯苓養生 王懷隱論枸杞延齡 蒲虔貫論養生葯枕 溫革養生語花 陳直論病前自防 陳直錄養老奉親歌 陳自明論婦人養生 陳自明論胎兒養教 劉完素論修真之要 洪邁論日灸健身 陸游養生座右銘 陸游「四愛」養生說 范成大割愁養生 丘處機四時攝生論(春) 丘處機四時攝生論(夏) 丘處機四時攝生論(秋) 丘處機四時攝生論(冬) 張從正祛邪養生論 李東垣論養生真趣 文天祥圖志養生 曾世榮正心修身論 朱丹溪養老論 李鵬飛男女房事論 王圭論泰定養生 明代清朝 宋濂論積勞成疾,精護祛病 劉基論養生安邦 貝瓊論心明眼亮壽延長 方孝孺論損生來自昧治身 方孝孺論養身治疾之道 朱權論耄老調養 沈仕論「七情」致病 萬全論棄疑養生 萬全談嬰兒養護 萬全養生「四要」 李時珍集葯學大成,開生民壽域 李時珍《奇經八脈考》 李時珍論飲酒利弊 楊繼洲針灸衛生論 李贄論讀書怡性養神 龔廷賢論醫家病家之要 沈之問忘我攻惡疾 王肯堂辭官習醫濟世 徐春甫論庸醫害生 李梃正宗養生論 陳實功論醫家修德養生 吳有性雜氣傷生論 張景岳論養形 喻昌調和營衛說 李中梓記述黑發良葯「何首烏」 冷謙論修齡要旨 蒲松齡論除妖護生 玄燁倡導國民健身 程國彭論知醫保身 葉天士論頤養功 葉天士抗老秘訣 曹雪芹論放風箏健身心 鄭板橋論仁慈養生 徐大椿論人參葯用 乾隆皇帝養生訣 袁枚論文人養生 沈金鰲尊生論 趙學敏論草醫濟世 吳鞠通論愛民慎醫 陸以活論醫家周察救生 王清任繪臟腑救黎民 陸懋修論安逸生疾 曹慈山論粥食養生 高桐軒論老人「十樂」上古西周 岐黃探索長壽之理 岐黃論談人生發育 岐黃評說養生「四種人」 彭祖論攝生養神 姜子牙垂釣養生 春秋戰國 管子論節食止怒 醫緩論行惡損壽 醫和「六淫」致病論 公孫僑論近婚不殖 晏子論破迷信保性命 老子論遵循自然法規修身養性 老子論「玉泉」駐顏 孑l子論以德助壽 孫子養生處實論 程子華以智養生 墨子「五行」養生論 孟子論養「浩然之氣」 莊子論養生須少私寡慾 列子論心理診治 屈原論端操持正 苟子論「以公義勝私慾」,勤勞健身 扁鵲論有疾早醫 韓非嗇神養生論 呂不韋論損壽「三患」 漢晉三國 倉公答文帝論養生 枚乘《七發》養生論 劉安養生之訓 司馬遷忍辱養生 揚雄養生大論 桓譚論形神持養 王充論養氣健身 潛夫論治病猶治國 荀悅「秉性中和」養生論 張仲景論官吏養生 郭玉養治論 應劭論驚恐自傷 曹操論養怡之道 諸葛亮論以靜養性 華佗陰陽養生論 董奉倡導植樹衛生 阮籍論祛焦養生 嵇康養生服食之道 向秀養生適中論 葛洪論丹葯養生 陶淵明田園養生 褚澄論除疾康生 陶弘景論養生方、契、要 蕭衍為帝養生四法 顏之推養生家訓 隋唐五代 孔志約修本草拯生靈 孫思邈論「性自為善」 孫思邈論養老之要 孫思邈《衛生歌》 司馬承楨「五解」養生術 王冰注《內經》,倡奉生 杜甫論怡心養生 陸羽著《茶經》,益養生 白居易樂天養生 白居易譏諷求仙 劉禹錫論生由養致 柳宗元教誨庶民養生 呂洞賓論人身「三寶」 鍾離八段錦引導法 鍾離五臟真氣說 馬自然德善養生說 陳摶論睡功 孟昶論賞對聯益年壽 兩宋金元 歐陽修論「五友」養生 邵雍論睡眠養生 王安石「清心治本」養病論 沈括論治病「五難」 王令論用醫之道 錢乙實言篤行救蒼生 蘇軾論養生「三戒」 蘇轍論茯苓養生 王懷隱論枸杞延齡 蒲虔貫論養生葯枕 溫革養生語花 陳直論病前自防 陳直錄養老奉親歌 陳自明論婦人養生 陳自明論胎兒養教 劉完素論修真之要 洪邁論日灸健身 陸游養生座右銘 陸游「四愛」養生說 范成大割愁養生 丘處機四時攝生論(春) 丘處機四時攝生論(夏) 丘處機四時攝生論(秋) 丘處機四時攝生論(冬) 張從正祛邪養生論 李東垣論養生真趣 文天祥圖志養生 曾世榮正心修身論 朱丹溪養老論 李鵬飛男女房事論 王圭論泰定養生 明代清朝 宋濂論積勞成疾,精護祛病 劉基論養生安邦 貝瓊論心明眼亮壽延長 方孝孺論損生來自昧治身 方孝孺論養身治疾之道 朱權論耄老調養 沈仕論「七情」致病 萬全論棄疑養生 萬全談嬰兒養護 萬全養生「四要」 李時珍集葯學大成,開生民壽域 李時珍《奇經八脈考》 李時珍論飲酒利弊 楊繼洲針灸衛生論 李贄論讀書怡性養神 龔廷賢論醫家病家之要 沈之問忘我攻惡疾 王肯堂辭官習醫濟世 徐春甫論庸醫害生 李梃正宗養生論 陳實功論醫家修德養生 吳有性雜氣傷生論 張景岳論養形 喻昌調和營衛說 李中梓記述黑發良葯「何首烏」 冷謙論修齡要旨 蒲松齡論除妖護生 玄燁倡導國民健身 程國彭論知醫保身 葉天士論頤養功 葉天士抗老秘訣 曹雪芹論放風箏健身心 鄭板橋論仁慈養生 徐大椿論人參葯用 乾隆皇帝養生訣 袁枚論文人養生 沈金鰲尊生論 趙學敏論草醫濟世 吳鞠通論愛民慎醫 陸以活論醫家周察救生 王清任繪臟腑救黎民 陸懋修論安逸生疾 曹慈山論粥食養生 高桐軒論老人「十樂」
❻ 有哪些動物吃杜仲樹(葉,花,果之類的都行,只要是杜仲樹的東西)
杜仲 Duzhong
〔出處〕《神農本草經》。
【類 別】樹皮類。
【異名】思仙(《本經》),木綿、思仲(《別錄》),檰(《本草圖經》),石思仙(《本草衍義補遺》),絲連皮、絲楝樹皮(《中葯志》),扯絲皮(《湖南葯物志》),絲棉皮(蘇醫《中草葯手冊》),玉絲皮,扯絲片。
【來源】本品為杜仲科植物杜仲 Eucommia ulmoides Oliv. 的樹皮。
【植物形態】
落葉喬木,高達20米。小枝光滑,黃褐色或較淡,具片狀髓。皮、枝及葉均含膠質。單葉互生;橢圓形或卵形,長7~15厘米,寬3.5~6.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廣楔形,邊緣有鋸齒,幼葉上面疏被柔毛,下面毛較密,老葉上面光滑,下面葉脈處疏被毛;葉柄長1~2厘米。花單性,雌雄異株,與葉同時開放,或先葉開放,生於一年生枝基部苞片的腋內,有花柄;無花被;雄花有雄蕊6~10枚;雌花有一裸露而延長的子房,子房1室,頂端有2叉狀花柱。翅果卵狀長橢圓形而扁,先端下凹,內有種子1粒。花期4~5月。果期9月。
生於山地林中或栽培。分布長江中游及南部各省,河南、陝西,甘肅等地均有栽培。
【生長習性】:喜陽光充足、溫和濕潤氣候,耐寒,對土壤要求不嚴,丘陵、平原均可種植,也可利用零星土地或四旁栽培。
本植物的嫩葉(檰芽)亦供葯用,另詳專條。
【採集】為了保護資源,一般採用局部剝皮法。在清明至夏至間,選取生長15~20年以上的植株,按葯材規格大小,剝下樹皮,刨去粗皮,曬干。置通風乾燥處。
【葯材】乾燥樹皮,為平坦的板片狀或卷片狀,大小厚薄不一,一般厚約3~10毫米,長約40~100厘米。外表麵灰棕色,粗糙,有不規則縱裂槽紋及斜方形橫裂皮孔,有時可見淡灰色地衣斑。但商品多已削去部分糙皮,故外表面淡棕色,較平滑。內表面光滑,暗紫色。質脆易折斷,斷面有銀白色絲狀物相連,細密,略有伸縮性。氣微,味稍苦,嚼之有膠狀殘余物。以皮厚而大,糙皮刮凈,外面黃棕色,內面黑褐色而光,折斷時白絲多者為佳。皮薄、斷面絲少或皮厚帶粗皮者質次。
主產於四川、安徽、陝西、湖北、河南、貴州、雲南。此外,江西、甘肅、湖南、廣西等地亦產。
【化學成分】樹皮含杜仲膠6~10%,根皮約含10~12%,樹葉含杜仲膠2%~4%。此外,還含糖甙0.142毫克%、生物鹼0.066毫克%、果膠6.5毫克%、脂肪2.9毫克%、樹脂1.76毫克%、有機酸0.25毫克%、酮糖(水解前2.15毫克%、水解後3.5毫克%)、維生素C20.7毫克%、另外。含有維生素E,維生素B及β-胡蘿卜素等,還含有很多人體必須的微量元素,醛糖、綠原酸。
種子所含脂肪油的脂肪酸組成為亞麻酸67.38%、亞油酸9.97%、油酸15.81%、硬脂酸2.15%.棕櫚酸4.68%。果實含膠量可達27%,易溶於乙醇、丙酮等有機溶劑。
【葯理作用】①降壓作用 如杜仲降壓片
樹皮的提取物及煎劑對動物有持久的降壓作用。用其浸膏5毫升(生葯1~2克)給麻醉犬靜脈注射後產生顯著的降壓作用,可持續2~3小時,呈"快速耐受"現象。在3隻腎型高血壓狗,每天以煎劑5~8克/公斤灌胃,共4周,收縮壓降低最多時只有8~22毫米汞柱(4~10%),因此療效不夠滿意。杜仲的炮製與劑型對降壓作用有一定影響,煎劑作用強於酊劑,炒杜仲的降壓作用較生杜仲為大。杜仲對貓有降壓作用,但持續較短,"快速耐受"現象不顯著。對膽甾醇動脈硬化家兔之降壓作用較對正常家兔更為顯著,但亦能產生"快速耐受"。至於降壓原理,因尚未確定有效成分,故屬於初步性質,已證明急性降壓與迷走神經無大關系,亦不受阿托品之影響。對離體兔心,杜仲小量時先興奮,後略呈抑制;也有報告其對心臟的抑製作用與其pH有關(pH在4~5之間),經調整後,對大鼠與家兔離體心臟皆呈興奮作用。杜仲對正常兔耳血管有直接擴張作用,但同樣濃度卻使實驗性膽甾醇動脈硬化兔耳血管呈收縮作用,對正常家兔的冠狀血管與腎血管在低濃度時多呈擴張作用,高濃度時則相反,對動脈硬化家兔的冠狀血管在低濃度時亦呈收縮作用。因其降壓與心及血管的直接關系不大,故推論其為中樞性者。
②利尿作用
杜仲的各種制劑對麻醉犬均有利尿作用,且無"快速耐受"現象。對正常大鼠、小鼠亦有利尿作用。杜仲中含鉀0.4%,故推論利尿可能與鉀有關。
③其他作用
臨床使用杜仲浸劑,能使高血壓患者血壓有所降低,並改善頭暈、失眠等症狀,大劑量(20~25克/公斤/日)杜仲煎劑給狗灌胃,能使其安靜、貪睡,不易接受外界刺激。大劑量對小鼠亦有抑制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杜仲對大鼠和兔的離體子宮,均能抑制腦垂體後葉所引起的興奮作用,而使子宮鬆弛,但對貓的離體子宮反呈興奮作用。曾有人報告杜仲煎劑在試管中對結核桿菌有某些抑製作用。其醇浸劑似能減少大鼠腸道中膽甾醇的吸收。
【炮製】杜仲:除去粗皮,洗凈,潤透,切成方塊或絲條,曬干。鹽杜仲:先用食鹽加適量開水溶化,取杜仲塊或絲條,使與鹽水充分拌透吸收,然後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有焦斑為度,取出晾乾。(每杜仲100斤,用食鹽3斤)杜仲經炒制後,則杜仲膠被破壞,有效成分易於煎出。
①《雷公炮炙論》:"凡使杜仲,先須削去粗皮。用酥、蜜炙之。凡修事一斤,酥二兩,蜜三兩,二味相和令一處用。"
②《本草述鉤元》:"杜仲,用酒炒斷絲。"
【性味】甘微辛,溫。
①《本經》:"味辛,平。"
②《別錄》:"甘,溫,無毒。"
③《葯性論》:"味苦。"
【歸經】入肝、腎經。
①王好古:"肝經氣分。"
②《雷公炮製葯性解》:"入腎經。"
③《本草經解》:"入手太陰肺經。"
【功用主治】補肝腎,強筋骨,安胎。治腰脊酸疼,足膝痿弱,小便余瀝,陰下濕癢,胎漏欲墮,胎動不安,高血壓。
①《本經》:"主腰脊痛,補中益精氣,堅筋骨,強志,除陰下癢濕,小便余瀝。"
②《別錄》:"主腳中酸痛,不欲踐地。"
③《葯性論》:"治腎冷臀腰痛,腰病人虛而身強直,風也。腰不利加而用之。"
④《日華子本草》:"治腎勞,腰脊攣。入葯炙用。"
⑤王好古:"潤肝燥,補肝經風虛。"
⑥《本草正》:"止小水夢遺,暖子宮,安胎氣。"
⑦《玉楸葯解》:"益肝腎,養筋骨,去關節濕淫。治腰膝酸痛,腿足拘攣。"
⑧《本草再新》:"充筋力,強陽道。"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5錢;浸酒或入丸、散。
【宜忌】陰虛火旺者慎服。
①《本草經集注》:"惡蛇皮、元參。"
②《本草經疏》:"腎虛火熾者不宜用。即用當與黃柏、知母同入。"
③《得配本草》:"內熱。精血燥二者禁用。"
【各家論述】
1.《神農本草經》:主腰脊痛,補中益精氣,堅筋骨,強志,除陰下癢濕,小便余瀝。
2.《名醫別錄》:主腳中酸痛,不欲踐地。
3.《葯性論》:主腎冷JI腰痛,腰病人虛而身強直,風也。腰不利加而用之。
4.《日華子本草》:治腎勞,腰脊攣。入葯炙用。
5.王好古:潤肝燥,補肝經風虛。
6.《本草正》:止小水夢遺,暖子宮,安胎氣。
7.《玉楸葯解》:益肝腎,養筋骨,去關節濕淫,治腰膝酸痛,腿足拘攣。
8.《本草再新》:充筋力,強陽道。
9.《本草綱目》:杜仲,古方只知滋腎,惟王好古言是肝經氣分葯,潤肝燥,補肝虛,發昔人所未發也。蓋肝主筋,腎主骨,腎充則骨強,肝充則筋健,屈伸利用,皆屬於筋。杜仲色紫而潤,味甘微辛,其氣溫平,甘溫能補,微辛能潤,故能入肝而補腎,子能令母實也。按龐元英《談藪》:一少年得腳軟病,且疼甚,醫作腳氣治不效。路鈐孫琳診之,用杜仲一味,寸斷片折,每以一兩,用半酒半水一大盞煎服,三日能行,又三日痊癒。琳曰,此乃腎虛,非腳氣也,杜仲能治腰膝痛,以酒行之,則為效容易矣。
10.李中梓:杜仲,雖溫而不助火。
11.《本草經疏》:杜仲,按《本經》所主腰脊痛,益精氣,堅筋骨,腳中酸痛,不欲踐地者,蓋腰為腎之府,經曰,動搖不能,腎將憊矣。又腎藏精而主骨,肝藏血而主筋,二經虛,則腰脊痛而精氣乏,筋骨軟而腳不能踐地也。《五臟苦欲補瀉》雲,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杜仲辛甘具足,正能解肝腎之所苦,而補其不足者也。強志者,腎藏志,益腎故也。除陰下癢濕,小便余瀝者,祛腎家之濕熱也。益腎補肝,則精血自足,其主補中者,肝腎在下,臟中之陰也,陰足則中亦補矣。
12.《本草匯言》:方氏《直指》雲:凡下焦之虛,非杜仲不補;下焦之濕,非杜仲不利;足脛之酸,非杜仲不去;腰膝之疼,非杜仲不除。然色紫而燥,質綿而韌,氣溫而補,補肝益腎,誠為要劑。如肝腎陽虛而有風濕病者,以鹽酒浸炙,為效甚捷;如肝腎陰虛,而無風濕病,乃因精乏髓枯,血燥液干而成痿痹,成傴僂,以致俯仰屈伸不用者,又忌用之。
13.《葯品化義》:杜仲,沉下入腎,蓋腎欲堅,以苦堅之,用此堅腎氣,強壯筋骨,主治腰脊酸疼,腳膝行痛,陰下濕癢,小便余瀝。東垣雲功效如神應,良不爽也。牛膝主下部分,杜仲主下部氣分,相須而用。
14.《本草求真》:杜仲,入肝而補腎,子能令母實也,且性辛溫,能除陰癢,去囊濕,痿痹癱軟必需,腳氣疼痛必用,胎滑夢遺切要。若使遺精有痛,用此益見精脫不已,以其氣味辛溫,能助肝腎旺氣也。胎因氣虛而血不固,用此益見血脫不止,以其氣不上升,反引下降也。功與牛膝、地黃、續斷相佐而成,但杜仲性補肝腎,直達下部筋骨氣血,不似牛膝達下,走於經絡血分之中,熟地滋補肝腎,竟入筋骨精髓之內,續斷調補筋骨,在於曲節氣血之間為異耳。獨怪今世安胎,不審氣有虛實,輒以杜仲、牛膝、續斷等葯,引血下行。在腎經虛寒者,固可用此溫補以固胎元。若氣陷不升,血隨氣脫而胎不固者,用此則氣益陷不升,其血必致愈脫不已。
【選方】①治腰痛:杜仲一斤,五味子半升。二物切,分十四劑,每夜取一劑,以水一升,浸至五更,煎三分減一,濾取汁,以羊腎三、四枚,切下之,再煮三、五沸,如作羹法,空服頓服。用鹽、醋和之亦得。(《篋中方》)
②治腰痛:川木香一錢,八角茴香三錢,杜仲(炒去絲)三錢。水一鍾,酒半鍾,煎服,渣再煎。(《活人心統》思仙散)
③治卒腰痛不可忍:杜仲二兩(去粗皮,炙微黃,銼),丹參二兩,芎藭一兩半,桂心一兩,細辛三分。上葯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次入酒二分,更煎三、兩沸,每於食前溫服。(《聖惠方》杜仲散)
④治中風筋脈攣急,腰膝無力:杜仲(去粗皮,炙,銼)一兩半,芎藭一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上三味,銼如麻豆,每服五錢匕,水二盞,入生薑一棗大,拍碎,煎至一盞,去滓,空心溫服。如人行五里再服,汗出慎外風。(《聖濟總錄》杜仲飲)
⑤治小便余瀝,陰下濕癢:川杜仲四兩,小茴香二兩(俱鹽、酒浸炒),車前子一兩五錢,山茱萸肉三兩(俱炒)。共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早服五錢,白湯下。(《本草匯言》)
⑥治婦人胞胎不安:杜仲不計多少,去粗皮細銼,瓦上焙乾,搗羅為末,煮棗肉糊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嚼爛,糯米湯下。(《聖濟總錄》杜仲丸)
⑦治頻慣墮胎或三、四月即墮者:於兩月前,以杜仲八兩(糯米煎湯,浸透,炒去絲),續斷二兩(酒浸,焙乾;為末),以山葯五,六兩為末,作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飲下。(《簡便單方》)
⑧治高血壓:一杜仲、夏枯草各五錢,紅牛膝三錢,水芹菜三兩,魚鰍串一兩。煨水服,一日三次。(《貴州草葯》)二杜仲、黃芩、夏枯草各五錢。水煎服。(《陝西中草葯》)
【臨床應用】①治療高血壓病
以10%杜仲酊每次30滴,日服3次。共治119例,經1~23個月的觀察,療效滿意者51例(42.8%),平均治療9.1個月;稍進步者15例(12.6%);無效者53例(44.6%)。未發現不良反應。另有以5%杜仲酊每次5毫升,日服3次,治療124例,對早期高血壓病的療效較好,在治療1個半月內有4例血壓降至正常;對重症高血壓則不能遏制其發展。有人認為杜仲對自覺症狀的改善較其它葯物顯著。曾用杜仲、利血平、利血平合並肼苯噠嗪三組進行療效對照,結果降壓效果以杜仲最差,有效率為50%,其它兩組分別為90%、95%;但自覺症狀的減輕則以杜仲為最佳,佔82.5%,其它兩組分別為65.1%:61.3%。實驗觀察證明,炒杜仲的降壓作用比生杜仲的降壓作用大,醇浸液比水煎液的降壓作用小。
②治療小兒麻痹後遺症
用杜仲1.5兩,豬腳1隻;加水適量,文火熬4小時,取葯汁每日2次分服;次日將葯渣另加豬腳1隻再行煎服,隔日1劑,共服10劑。治療1例病史二年的患兒,用過中、西醫及新醫療法均無效,經用上方,同時進行肌肉按摩及功能訓練,1周後,肌力開始有進步,可獨立行走30米;2周後能獨立行走200米,步態較穩,肌力顯著進步;第3周已能獨立行走600米,步態穩健有力。
據日本大學葯學系高橋周七教授的最新研究表明,杜仲可以提高機體膠原蛋白的新陳代謝,小鼠試驗結果顯示,服用杜仲粉的小鼠膠血清內原蛋白含量增加1.6倍,作為膠原蛋白指標之一的羥基脯氨酸也多出1.3倍。因此杜仲具有減肥和美容的作用。
[編輯本段]安徽省油畫學會副主席
安徽合肥人,1956年10月18日生,先後畢業於安徽藝術學校美術科,安徽教育學院藝術系。阜陽師范學院油畫系。修業於中國美院油畫系。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油畫學會會員,中國水彩畫家協會會員、安徽省油畫學會副主席、安徽省美協理事,油畫藝委會副主任、省文聯《清明》雜志社編審。
參展和獲獎作品簡介
1986年10月 《足月與搖籃》中國首屆水彩水粉畫展 (北京 中國美術館)入選展覽精選作品集
1989年3月 《未開的日頭》中國第七屆全國美術作品展,獲銅牌獎,安徽省美展一等獎。同年11月赴法國巴黎參加中國當代油畫展(巴黎)發表於《美術》和獲獎作品集 (北京 中國美術館)
1989年3月 《青棗》中國第七屆全國美術作品展,安徽省美展二等獎。入編第七屆全國美展優秀作品集 (深圳)
1989年5月 《好日頭》首屆中國水彩畫大展佳作獎 (杭州)
1990年1月 《遠聲悠悠》中國首屆油畫大賽鼓勵獎 (杭州)
1990年1月 《速寫》安徽新聞美術評比一等獎 (合肥)
1990年9月 《晴雨》第二屆中國水彩畫大展 (杭州)
1990年11月 加入中國美術家協會
1991年2月 《永恆的回憶》建黨70周年浙江省美展優秀獎 (此時在中國美院油畫系插班進修)
1991年8月 《似水流年》海峽兩岸現代水墨畫大展 (台北)
1992年5月 《春江水暖》第四屆中國水彩畫大展 (杭州)
1993年6月 《門鈴的故事》博雅全國油畫精品大賽優秀獎 (深圳)杜仲代表作品
1993年6月 《火熱》博雅全國油畫精品大賽優秀獎 (深圳)
深圳博雅文化藝術公司收藏
1994年10月 《凝濘洋》中國第二屆油畫展 (北京 中國美術館)入編第二屆油畫展大型精裝畫冊
1994年9月 獲安徽省首屆徐悲鴻教育基金會美術最高獎二等獎
1994年5月 在「香港十三藝廊」舉辦杜仲油畫展,展出作品38件,出版畫冊《杜仲作品選》香港大公報、晨報、文匯報坐大篇幅報道
1994年9月 《月影婆娑》建國45周年安徽省美展
1995年5月 《無聲的停泊》第一屆中國油畫風景展 (北京 中國美術館)
1995年9月 《理性之間》《門鈴的故事》等五件油畫作品入選中國美術家協會第十屆新人新作展 (合肥)
1997年10月 《經幡與獵獵》 安徽油畫作品展銅獎 (合肥)
1998年10月 《黑雲彩百雲彩》 安徽省青年美展佳作獎 (合肥)
1999年1月 《聖潔與風情》 文化部中國第八屆「群星獎」政府大獎銅牌入選第八屆「群星獎」 大型精裝畫冊 (中國美術館)
1999年5月 龍人畫廊 安徽省油畫四人展(上海)
1998年10月 《聖靈的光》中國當代青年書畫展銀牌獎 (北京 中國美術館)
1999年5月 《中國名家書畫展》(香港)
1999年9月 《高原小鎮》《八月集市》 安徽省中青年美術家雙年展 (合肥)
1999年10月 《盤羊與月亮》建國50周年安徽省美展 三等獎(合肥)
2000年6月 《多彩的天空》蕪湖長江大橋博物館收藏
2001年7月 《聖地與激情》建黨80周年安徽省美展二等獎 (合肥)
2001年9月 《風吹嗩吶聲》中國油畫大展 (杭州)
2001年《線的交響》「香港十三藝廊」第二回杜仲油畫展,展出作品45件,出版畫冊《杜仲油畫藝術》 香港媒體追蹤報告,展覽期間接受南非國家電視台采訪
2002年5月 《羌寨風情》紀念《講話》發表60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優秀獎 (北京)
2003年3月 《貧瘠與歡樂》第三屆中國油畫展安徽作品選拔展優秀獎(合肥)
2003年 《雲高黃土坡》第三屆中國油畫展 (北京 中國美術館)
入編油畫展畫冊
2003年 《黑雲彩 白雲彩》首屆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 (北京 中國美術館)
2004年 10月 《哈達如風》建國55周年安徽省美展三等獎 (合肥)
2004年 3月 《情滿幸福路》第二屆全國少數民族美術作品展紀念獎 入編畫展精美畫冊並被收藏 (北京 勞動人民文化宮)
2005年 8月 《松花江。 家》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全國書畫展銀牌獎 (北京 中國軍事博物館)
2005年7月至10月 巴黎國際藝術城訪問學者
2005年9月法國巴黎國際藝術城杜仲油畫展 (巴黎)
2005年9月 《凝濘洋》 第二屆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 (中國青年藝術家精品展)(北京中華世紀壇)
出版《杜仲作品選》1994年,畫冊《杜仲油畫藝術》2001年畫冊
2006年9月《春雨》「2006安徽油畫藝術展學術一等獎」(合肥)
2006年10月《山村音符》「遠大杯」第三屆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提名資格展(北京中華世紀壇)
2007年9月《流動的雲》「第二屆風景•風情全國油畫展」優秀獎(上海)
2007年11月《余輝》第八屆全國水彩、粉畫展(大連)
2008年3月《樹旁小橋》中國油畫寫生匯展(北京•中國美術館)
《博愛無崖》1998年傳記文學(與人合作)團結出版社22萬字
美術作品發表:《美術》《中國油畫》、《美術報》、《文匯抱》、《香港大公報》、《江蘇畫刊》、《清明》《安徽文學》、新安晚報等數十家報刊雜志。二十餘篇論文及報告文學發表於美術報、清明、江淮文史、安徽日報、新安晚報、江淮晨報等,60餘幅美術作品為歐美及東南亞人士,美術館收藏。設計的 《清明》雜志封面及版式和《清明》文字一起獲得第二屆(2004年)、第三屆(2005年)國家新聞出版署頒發的國家期刊獎,受到省委宣傳部和省文聯的獎勵。
它是中葯,可用水泡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