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論文素材 » 書法藝術鑒賞論文

書法藝術鑒賞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3-22 10:32:32

❶ 選修課書法鑒賞論文3000字

書法作為中華名族的傳統藝術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是以漢字為素材,以線條極其構成運動為形式,來表現性靈境界和體現審美理想的抽象藝術。通過書法課程的學習,我對書法的發展歷程及歷代的名家、代表作品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同時,對於書法的欣賞,我有了更深的體會。下面我將對書法的發展歷程及規律、如何欣賞書法以及學習書法的體會作進一步的論述。 一、 書法的發展歷程及規律 中國書法藝術肇始於漢字產生階段,中華名族是最早使用線條表達文字意思的名族,文字的最初形態是圖畫文字而不是圖畫。 對於書法的發展,商周至春秋戰國時期,商代大批甲骨文與金文出土,春秋戰國時期封建制度建立,在這五百年裡,藝術有了很大的進步;秦漢時期是中國文字文化最大的一個時期,相繼出現了大篆、小篆、摹印、隸書等豐富的文字形式,商周至秦漢,書法完成了從漢字的產生與發展、書體的演變以及書法風格的變異。隨之書法的繁榮
是從東漢開始的,在這期間,紙的發明、佛教的傳入等特殊現象為書法的發展提供了契機。到漢末魏晉是書法已發展為一門獨立的藝術,三國時楷書出現,代表性的書家有鍾繇,為楷書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魏晉南北朝時出現了知名書家如林、群星璀璨的空前盛景,王氏家族、謝氏家族等的出現,使書法藝術的境界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尚「韻」書風形成,而且書家們在行書、草書的書寫方面也達到了變幻無窮的境界,同時,王羲之的誕生使得書法的第一個高峰出現了,審美觀點由古拙轉變為妍美。到了隋代,楷書風行,留下了大量的造像記、墓誌和塔銘,隨之而來的唐代,揭開了中國古代最為光輝燦爛的篇章,代表性的書家有柳公權、顏真卿、歐陽詢等,其中顏真卿的楷書是以前年來影響華人大眾生活最廣大普遍的視覺藝術,顏體傳達了大氣、寬闊、厚重與包容的風格。接著是「宋四家」的出現,使書法成熟。後來的元、明、清時代,書法風格基本有了一定的趨向,為書法藝術的發展開辟了新天地。對於近現代的書法,具有代表性的書家有吳昌碩、林散之、高二適等人,以篆書、行書和草書為主。 二、 書法欣賞的內容與方法 書法欣賞的內容與方法,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感知。即通過反復觀察,透過作品形式,感受、領會作品的形象、氣韻、風格、情趣等。 這一點我們基本都能做到。 第二、描述。即概括、歸納作品的藝術特徵、藝術手法 、精神內涵及自己的感受等。 第三、解釋。申明所以然,即說明、論證自己的所見所感。實即
逐一分析作品在藝術特徵、藝術手法、精神內涵等方面的成因。 第四、評價。 即審美判斷,古人謂之「批評」。主要是針對作品的藝術價值、重要影響、歷史意義、藝術上的得失、給人的啟示等,予以評述,其中包括對已有批評的批評。我認為這一點顯得尤為重要,在平時的練習中我們應該注意這一點,只有懂得如何評價一份作品,才能取其長處,才能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書法創作水平能力。 一般的直觀性欣賞,大多止於第一步,因此專門的欣賞,一般含感知、描述、解釋、評價四項完整的內容,需要調動書法創作、書法史論等多方面的綜合修養,這四項內容相互滲透、彼此包涵,而不是各自獨立的。所以我們在日常的書法學習中應該盡量學會用這種方式來欣賞書法,進一步認識到書法作品之美。 三、書法學習的心得
學習書法是一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過程,通過這一學 期的書法學習,我對書法及書法欣賞有了進一步的理解。書法的欣賞與實踐是相互聯系的,「眼高手低」的書法家從沒有過。歷代的書法家大多是具有高度鑒賞能力的書法評論家。他們都十分重視「讀帖」。所謂「讀帖」,就是通過觀摩書跡和碑刻去領悟書法家所採用或創造的藝術風格和藝術手法,藉以提高自己的鑒賞水平。所以對於一個有志於學習書法的人來說,同樣需要重視讀帖,逐步學會分析和欣賞書法作品的能力,取其所長,拼其所短,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書法水平。分析和欣賞書法作品,如果毫無區分地加以一概兼收,則往往進步不快,甚至會走彎路。這
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問題,歷來的說法各不相同,至今還沒有一個共同的欣賞標准。

❷ 急求一篇書法鑒賞的論文!!

關於書法和美術賞析的論文
藝術,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這個基礎,其實包括創作者和欣賞者二個方面。近幾年來,隨著書法創作觀念的更新,書法創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主要表現為從過去對書法技法的研究,轉向了作品創作主體的書法意識的把握,在藝術思想上有了重要飛躍。從而使作品內涵更加豐富,意境更為深遠。於是,書法欣賞也就成為了一個高要求的藝術活動,即提出了一個更高要求:如何去把握作品、理解作品,溝通創作者(主體)和欣賞者(客體)之間的情感。也就是說如何使書法創作水平和書法欣賞水平得到同步提高。而要做到這一點,書法教學無疑是一個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有效措施。 一、書法欣賞差異之思考
古人言:「書為心畫」,一件書法作品的誕生,無疑是作者情感、志趣、意願的表露,或多或少、或顯或隱。而任何一件優秀的書法作品,之所以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是因為它藉助線條的揮舞,反映了作者獨特的精神氣格和豐富的內心世界。俄國哲學家普列漢諾夫說過:「藝術既表現人們的感情,又表現人們的思想,但是並非抽象地表現,而是用生動的形象來表現」。就書法而言,黑白相映的作品是靜止的,顯示的卻是一個個活脫脫的生命形象,然而這一切看來都是靜止的,需要欣賞者去感悟、去體味。
不同的人情趣不同,愛好不同,加之審美觀的不同,導致了書法欣賞的差異,這種差異不是很小,有時甚至很大。一件粗頭亂服、率意天真的行書作品,在有人看來可能是草率雜亂的,而一件呆板僵死的楷書作品,在他看來卻是端莊俏麗的,至如已脫離實用的功能、真正作為藝術欣賞的草書作品,一般的欣賞者除了只注意到它凌亂的線條之外,實在看不出它更多的優劣。有人說,一千個人讀《紅樓夢》就有一千個林黛玉的形象,此話千真萬確,這一千個林黛玉的形象從何而來,就是從一千個讀者各自的想像感受而來,各自修養的不同,加上審美觀的差異,就產生一千個林黛玉的形象。其實在其它藝術門類的審美上,都存在這種欣賞上的差異,只不過在書法欣賞中這種差異更大。就書法藝術本身而言,它是高度抽象的造型藝術,一切信息全部蘊含在抽象的線條之中,憑欣賞者去感受。巴爾扎克說過:「藝術作品就是最小的面積,驚人的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就書法欣賞來講,從事書法創作的人,這種欣賞差異就小得多,因為其本身的創作實踐,就已經積累了這方面的知識,他懂得了書法作品的「美」在何處,以及構成書法美的諸多條件和因素,最重要的是作者掌握了書法欣賞的方法。然而就書法欣賞的群體而言, 書法創作者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且是次要的一部分,真正重要的廣大的欣賞者,是非從事書法創作的廣大群眾。他們才是書法欣賞的主體。
藝術是為人民服務的,「陽春白雪」也好,「下里巴人」也好,都是給人看的,凡受到廣大群眾喜聞樂見,引起共鳴的藝術作品,最具有經久不息的生命,亦最能閃耀其藝術價值的光華,書法作品當然不例外。要使書法創作進入一個更高的層次,使這古老的藝術煥發新的光彩,提高創作者自身的水平固然是一個方面,但提高全民的欣賞水平更是一個重要的方面。書法藝術需要走向社會,為社會服務,這點完全建築在全民書法欣賞水平的提高上。書法的創作水平和欣賞水平必須同步前進,否則,只注意創作水平的提高,而忽視全民的書法欣賞水平的提高,將會使書法藝術逐漸失去應有的觀眾,實際上也縮小了自身可施展的天地。目前這種現狀已向我們敲響了警鍾。現在真正欣賞書法的還只在書法界搞書法創作的專業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非從事書法創作的能欣賞的人還不多,大量的觀眾還只是一般看看而已。有道是「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要瞧出門道,就必須懂得入此門道的方法,掌握這方面的知識,而大量的非搞書法的廣大群眾,他們顯然缺乏這方面的知識,對書法的欣賞只停留在「好」與「差」的感覺的層次上,且是非常籠統和模糊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不可能從美學的角度對書法藝術作品的審美特點和價值進行深層次的分析。看來提高人們的欣賞水平,在當今書法創作日益高漲的今天,已到了首要的地位,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
二、書法教學是提高書法欣賞水平之關鍵
就書法創作者自身而言,不斷的創作實踐,加上不斷的書法理論研究,其自身的欣賞水平亦隨之提高,一般地說是較為同步的,就象一句哲言所講的那樣:「心中沒有太陽,也就看不見太陽」。自身的創作實踐和理論學習,就是一個受書法教學的過程,而對廣大的群眾來講,唯一的手段只有通過書法教育才能提高他們的欣賞水平。
問題是怎樣的教學方法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既通俗易懂為他們所接受,又起到提高欣賞水平的作用,這對廣大的非從事書法創作的欣賞者來說,要做到這一點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國書法博大精深,包羅萬象,涉及面很大,書法教學當然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必須有側重面。有一點必須提一下,即書法教學的重點要放在幫助人「會欣賞」上,要避免那種書法教學就是教人學會書法的方法,而要通過書法教育使廣大群眾逐步掌握欣賞的方法和內容,真正領略其中的風采。就象我們自己本身不會拍照,但完全可以去欣賞一幅攝影作品,或者說自己不會跳芭蕾舞,但照樣能欣賞它的高雅優美,以及領會它內中一個個的故事一樣。但必須有一個前提,即必須懂得這方面或與之相關的知識,否則也就無從談起。
當然,書法欣賞也許有比其它藝術欣賞更難的因素。因為它本身是極抽象的,不象其它藝術,如攝影、繪畫等,有一個個具體的形象可直接感受,較易引起欣賞者的興趣和聯想。書法欣賞與其相比,就存在著這方面的差異,這就給書法教學提出了要求,筆者以為下列幾點是必不可少的。
1、什麼是書法,書法藝術與一般寫字的區別;2、書法美的本質;3、書法美的特徵;4、書法美的表現形式;5、書法美的創造;6、書法美的欣賞。
就書法教學而言,使欣賞者首先了解書法是最重要的。因為一切都是從先了解開始的,當然欣賞者各自審美觀的不同,尤其是各人的文化水平、藝術修養等條件的差異,不可能以相同的書法教育,而得到相同的欣賞水平。這點是永遠做不到的,也不要求做到,而是要通過書法教育,努力使這些差異越來越小,這是完全可能的。要提高廣大群眾的書法欣賞水平,僅僅依靠書法教育也是不夠的。或者說,只靠書法教育,其欣賞水平不可能進入很高的層次。因書法欣賞涉及的不只是書法知識的積累,還需要其它文化素養的配合,所以提高欣賞者水平,除了書法教學以外,還需要輔以其它藝術素養的積累。當然書法教學是首要的。
如同書法創作水平的提高,須有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一樣,書法教育也必須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畢竟書法教學面對的是廣大的群眾,有很大一部分對書法確實知之其甚少,只停留在書法就是寫字的籠統概念上。這樣,普及型的書法知識的教育就得放在首位。如懂得欣賞的方法,至如欣賞到什麼層度,要逐漸而入。這樣的書法教學確實對書法欣賞水平的提高有著極大的意義,否則,盲目的在書法教育中實行「一刀切」,仍然會使廣大的欣賞者感到深奧,喚起了他們對書法藝術的深厚興趣,也欣賞不了什麼。就象初學書法,必須先從基礎著手一樣,先追求基本功的熟練,在此之上再去創新和樹立自己的風格。書法教學也必須注意普及型和大眾化教育。
如果就創作者主體而言,那麼書法教學的意義在於,使每一個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懂得,書法藝術的內容與形式應與當前群眾在文化藝術方面的鑒賞水平,愛好和追求大體吻合,而舍棄艱澀朦朧和難以捉摸的意象,轉向較為曉達的群體感情抒發。一個時代的藝術的根本目的就是滿足一代人的要求,不能為藝術而藝術,要為這個時代服務,要重視書法藝術創作和欣賞的大眾化和普及性。書法藝術創作不能脫離時代,也不能脫離人民,這樣,作為欣賞主體的普通群眾盡管沒有高的藝術素養,但對作品卻能從他們自身的文化起點加以認識理解和欣賞,否則勢必失去大多數的接受者,這樣就等於把書法藝術推向孤芳自賞的絕境,這樣的藝術創作又有何價值可言呢。
我們應該相信,通過書法教學能使廣大群眾的書法欣賞水平得到提高,廣大群眾的欣賞水平提高了,又對書法創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創作水平提高了,反過來又要求欣賞水平有新的提高。不斷的循環往復,就要求書法教學在每個階段都有新的內容,以適應欣賞水平向更高層次發展。
書法教學是一項繁重復雜的工作,基意義十分深遠,尤其在書法創作水平和書法欣賞水平存在較大差異的今天,書法教學更顯示它的重要性的迫切性,它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以將書法教學提到一個重要的位置,使書法藝術煥發新的光彩,真正起到弘揚民族文化之目的。 眾所周知,審美教育是學生全面發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羅克韋爾 肯特曾說過:"藝術的最高目的,就是使人們更深地懂得生活,進而更加熱愛生活。
馬克思曾引用黑格爾設想的一個生動比喻,來說明人類在創造活動中實現其本質力量叫產生的愉悅:一個小男孩,將一塊石子投入水中,他看到水的漣漪不斷變大,他欣賞自己的創造,從中得到無比的欣喜……。而到了初中階段,審美教育更顯示出在素質教育方面的作用,這時的學生從原來的快樂、無拘無束、天真活潑變得沉默、羞澀和嚴肅,他們要尋找一種新的適合表現自我意識的方式,在這個關鍵時刻,我們如果灌輸給他們一種起著心靈感應作用的思想教育---審美教育,就能讓學生在美的享受中接受教育,不知不覺地受到高尚,健康的思想感情的熏陶。這種教育的特殊效果,是一般道德說教難以達到的。而到了高中階段,學生在生理,心理上已接近成熱,是准備走向獨立生活的時刻,他們的自信、自尊都在增強,他們有自己獨立的思考能力,而接觸面也更加廣泛,他們求知慾強烈,學校教師傳授的知識已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他們渴望從各種渠道接受新觀念,接受新知識。在這時,審美教育更能發揮其獨特的作用,其鮮明的形象性和強烈的情感性正是對感情真摯奔放,形象思維極強的青少年作用是最大的。
但我們同時也要認識到當代的世界正處在一個巨大的歷史轉折期,學生經歷著空前的觀念撞擊和文化震盪,正如電腦和算盤同在,洗衣機和搓板並存,試管嬰兒和恐龍蛋化石共生一樣,生活在同一時代的精神並非同代。
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美術也顯得希奇古怪。如現代主義的美術,有入說是一種頭腳顛倒得藝術。一位心理學家曾幽默的用生動的語言概括了現代藝術和傳統藝術的根本區別。他說:"今天年輕的一代和我們這一代投有什麼不同。他們也是逐漸懂事,也離家出走,也生孩子。只是順序倒過來的。"的確,在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藝術家那裡,藝術的含義更加寬泛,既包括美的,也包括丑的:既有善的,也有惡的;既包括物質的,也包括精神的:既有純實體的東西,也有純形式的純數學的東西。
比如60年代,盧卡斯薩馬拉斯主要探討的是人的親妮行為和暴力強奸。他的作品中彌漫著熾熱的性慾和色情主義。似乎全部的作品都被夢魘困擾著,鑲飾著慾望,渴望者心醉神迷。
盡管一些現代主義藝術也從不同的方面得到了人們的肯定,但某些作品的形式和內容的確不適合一個中學生。敏感的學生面對著萬花筒般的多元觀念,往往不知所措,分不清美醜。況且在過去的日子裡,我們國家的美育也曾受到極"左"思想的影響,把美和資本主義混為一談,在十年內亂期間,美育更受到毀滅性的催殘,真假不分,善惡顛倒,嚴重扭曲了青少年的心靈,帶來愚昧,粗野,庸俗等不良後果。
同時,隨著我國商品經濟發展迅速,社會上難免出現許多不良因素,商潮洶涌,文化兵敗,偽劣走俏,真金蒙塵。今天,似乎已經到了這樣一個撲溯迷離和令人費解的時代。
哲學家不再尊重笛卡兒,黑格爾;文學家不再推崇莎士比亞,魯迅;藝術家也不再欣賞達芬奇,拉非爾和貝多芬。一台國家級水平的交響樂演出,聽眾寥若星辰,而一位懷抱吉他,聲嘶力竭,似唱非唱的"歌星"卻吸引數以萬計的歌迷。同樣,在美術市場,一些利令智昏的畫店,畫商更是不吝出資,成批偽造畫和名家字畫。同時,在我們今天的藝術殿堂中,也似乎愈來愈難以看到人類古代所創造的各種美麗的神話,聖潔的傳說,優美的音樂和令人心醉神迷的繪畫。而更多的是邪惡,荒謬,仇恨,醜陋。
莎士比亞在《風月通鑒》中曾經寫道:人們齊心贊賞新玩具,不理會他們是用舊物捏成,寧願歌頌鍍金的劣貨,不願欣賞蓋了灰的金泊。
因此,做為美術教師,我們的任務不僅僅是在課堂上欣賞好一張畫,一件工藝品,而更重要的是帶動學生能獨立的去認識美,有選擇的接受新的觀念。在我任教的高中美術欣賞課上,我做了以下嘗試:
首先,選擇優秀的畫家,優秀的作品。上課時要先讓學生對畫家的思想和人格精神有個充分的了解,然後對其作品進行分析時,融入畫家的思想和為人,學生在欣賞美的同時也接受了思想教育。要知道一件偉大的藝術品能屹立不倒,不僅僅只有外表的美,而更重要是對社會產生的影響。
如十九世紀最偉大的雕塑家羅丹。藝術在他看來是所謂靜觀默察,是深入自然,滲透自然。與之同化的心靈的喜悅,是智慧的喜悅,是在良知照耀下看清這個世界而又再現這個世界的喜悅。
學生從中獲得審美喜悅,正是和藝術再現世界相對應的,即熟悉,親切,又陌生新鮮的心靈體現。而對羅丹的大理石雕塑《沉思》,我們會同時浮現雙重的現實感:一種是通過潔白潤澤的大理石,造型語言等材料和媒介透出的再現形象;另一種是由這個再現形象激起的對外部客觀現實的聯想。這兩種現實都在幻覺中產生,從再現形象到客觀現實往復多次,構成心靈意象的跳躍感再現。捕捉這樣一種大幅度的擴展和變化著的意象,將激起心理,智慧,想像,情意以至人生經驗的漣漪,這一精神活動本身"力"圖樣,體現的恰是夢想與現實,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的矛盾。羅丹的助手葛賽爾寫下了《沉思》這座雕像給他的審美經驗--"這是一個非常年輕,神的張弛,往復,伴隨著極度的審美愉悅,呈現為精神上的創造,自由和超越。他在表現時特別注重強調和對比,把眼睛以上從眉弓推向前額,突出入類精神生活最主要的領域,以先聲奪人的精神力量去接近觀賞者。而下頡到脖頸再到雙肩,幾乎"沉沒"在石座里,"突出"與"沉沒"的"秀",面目俊美的女性頭像,她低著頭,周圍縈繞著夢想的氣氛,顯得她是非物質的頭腦上帽子的邊緣,好象她夢想的羽翼一樣,但是她的頸項,甚至她得頷都在一塊粗大得石頭上,好象夾在不能擺脫得枷板中一樣,不具形的"思想"在靜止的"物質"中花一般地吐放出來,而且用輝煌地光彩照亮了這物質,但是她絲毫沒有辦法擺脫現實的沉重束縛。"
而在現實當中,羅丹對藝術的執著使他自己認為是"教徒",他在遺囑中對青年諄諄教導:要有耐心!不要依靠靈感,靈感是不存在的。藝術家的優良品質無非是智慧,專心,真摯,意志。象誠實的工人一樣完成你們的工作吧!
我們應該要引導學生在欣賞中感覺到這種美的力量。一個朦朧中的少女有著自己的夢想,這與中學生多夢的性格是如此的接近,這種心靈的溝通和激發,如電流通過全身,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忽然間猶如脫胎換骨,學生在美的享受中自覺的接受了羅丹的高尚藝術品格,盡管也許不一定所有的學生都有這樣的感受,但這種教育的深刻性是永遠不能泯滅的。
又如梵谷,他盡管只活了37歲,而且是孤僻,自閉,精神分裂.真正的去了解他,了解他的生活,了解他的品格,我想學生會對梵谷充滿了尊敬。
脾氣古怪的梵谷從小就不合群,不僅長相難看,有時羞卻,有時又沖動粗魯。他拒絕社會,社會也拒絕他;但他向社會獻出誠心,社會仍然拒絕他。他在為古皮爾畫店工作時,直截了當地批評顧客的愛好,甚至公開宣稱商業實際上是有組織的盜賊集團,於是他被解僱了;他在一家寄宿學校任法語教師,看到了貧苦的學生的生活狀況而沒有向他們收學費,於是他又被解僱了:他在一座煤礦當自食其力的傳教士,把財產分給窮人, 自己粗茶淡飯,衣裳襤褸,教會認為他佈道失當,於是他又被解僱了:他滿腔熱情,一往深情地追求真誠的愛情,但不是被戲耍,被背離,便是酗酒放浪,於是被"解僱"了;他如痴如狂,滿懷虔誠的創造繪畫作品,卻因不被世人理解難以找到知音,於是他又被解僱了。
然而梵谷和羅丹一樣,對待藝術就象一個虔誠的教徒,他並不太在乎人們是否理解和接受自己的作品,他只是把畫畫當作宣洩情感的一種最佳方式,並且他有著和雷諾阿一樣的追求。"我畫畫不是使人苦惱,而是使人們快樂。"他在一到信中這樣寫道。這一點著實令人驚訝,也使人們得以窺到梵谷的內心:他就象一個天真爛漫的兒童,盡管生活如此對他不公平。他仍然熱愛和渴望生活
他的代表作《向日葵》,作為一副靜物畫,從它色調,布局,瓶花的特定形成構成,以及筆觸的運用,油彩技法上的處理,都是顯示出畫家對自然,生命,人生的獨特情感的體驗,傳達出一種既熱烈又悲傷,既騷動又孤寂的心理情緒。學生只有在充分了解梵谷的基礎上才能真正體會到這盤俯仰張弛掙扎的向日葵的內在涵義,充溢著張力的新生命在凋殘痛苦的舊生命種誕生。學生在欣賞時自然而然地想像到梵谷地一生,沉默,欲喊又喊不出來的壓抑人生。而更重要的是梵谷的這種愛心和渴望生活卻永遠留在學生的心中。
其次,在進行欣賞教育時,有必要的讓學生允分地了解中國的藝術,提高民族榮譽感,長期以來,由於歐洲中心論的影響,由於把科學的發達等同於美學的發達的錯覺,中國的藝術跟在西方科學的路子後面,疲於奔跑的追趕,在一定程度上舍近求遠,忽略了中華民族的審美優勢。
事實上,中國的近百年來科學落後不等於藝術落後,中國畫作為一種風格獨特的藝術早就與西洋畫並起並坐,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兩大繪畫體系。
一,中國的繪畫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風格。據記載,早在春秋後期,周代都城的政治性建築"明堂"里,就繪有"堯舜之容,桀紂之像,'以及周公抱著幼年的成王接受諸侯朝拜的壁畫.可惜這些壁畫因為建築物的毀滅都已不存於世,但是從1949年出土的兩件戰國帛畫的線描人物形象,略加色彩的繪畫技巧來看,我國至少在兩干多年前已經達到一定的藝術水平。
到了戰國以後,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中國古代繪畫也在不斷地完善和豐富著它的藝術形式,表現手法,藝術風格以及各種繪畫體裁,畫家們將書法的結構,用筆運用到繪畫中去。以加強繪畫的表現力和藝術趣味,形成了具有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和鮮明的時代特色。它不僅是中國近代,現代繪畫藝術發展基礎,而且對我國一些鄰近國家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日本老畫家中村不折在他的《中國繪畫史》一書中指出:"中國繪畫是日本繪畫的母體,不懂中國繪畫而研究日本繪畫是不合理的要求。我想,用長流不息來比喻中國的繪畫是最合適不過的。"
而歐洲的繪畫從時間來看,應該是早早承認,舊石器時代,世界上最早的美術品,都是發現於歐洲的西南部與中部。雖然考古學是一門不斷發展的學問,但迄今尚無新證物以前無法動搖上述的觀點。
到了中世紀以後,由於基督教成為統治國家的精神支柱,這一時代在繪畫史上稱之為"黑暗的中世紀"。直到文藝復興時期,新興資產階級為了掃清前途的障礙,需要很有說服力的思想武器,他門終於從古人的武器寶庫里找到了飽含著現實主義精神和科學理性的古希臘,古羅馬的思想文化,從而打出文藝復興的旗號,正如恩格斯所說:"拜占庭滅亡之時搶救出來的手抄本,羅馬廢墟中發掘出來的古代雕像,在驚訝地西方人面前展示一個新的世界,------希臘的古代:在它地光輝形象面前,義大利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藝術繁榮。"因此,歐洲的繪畫是時而浩瀚,時而乾涸,這與中國地繪畫地源遠流長是不同的。

二、西方文化是以"神"為中心的文化。他們將人的發展歸之於神的創造。在他們那裡,"神"與"人"是分離的。所以他們習慣於將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主體和客體對抗起來。探索各個領域中縱的邏輯關系,在種與類的基礎上區別其層次,力求符合這些關系的客觀秩序。
他們是屬於哲學美學,敘事詩學,狀物畫學。
他們寫實繪畫的焦點透視,像一位獨眼巨人在鎖孔里看世界,只能老老實實地把看得見的畫出來,把看不見的擋起來。他們的安琪爾要飛,只有實實在在地安上一雙翅膀,其愛的信息的傳達還得藉助於一支有形的弓箭。
而中國的文化是以"人"為中心的文化。它以筆墨"線索"作為塑造意識形象的根本要求,並融詩入畫,使畫的意境,布局,筆墨,色彩完全詩化而成為"無聲的詩"。他不僅是中國近代,現代繪畫藝術發展的重要基礎,而且對我國一些鄰近國家的繪畫也產生重要影響。因此,中國繪畫是屬於藝術美學,抒情詩學,寫意畫學。
中國繪畫是多點透視,在游動中看世界,不但能畫出肉眼之所見,而且能畫出心眼之所見。山前山後,屋裡屋外,長江萬里,四季花卉,皆可同時納入畫面。
我們的飛天要飛,勿需安裝沉重的翅膀便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其愛的信息的傳達雖然"身無彩鳳雙飛翼",卻能"心有靈犀一點通"。
一個是"無翼而翔",一個是"有翼而飛",哪個更高?
難怪畢加索反問:"在這個世界上談到藝術,第一是您們中國人有藝術; 其次,是日本人有藝術,當然日本人的藝術又是源自你們中國;第三是非洲人有藝術。除二者外,白種人根本沒有任何藝術可言。我最莫名其妙的,何以有那麼多的中國人,東方人要到巴黎來學藝術"。
況且有專家認為,中國畫是後現代主義的溫床。進入90年代,伴著消費的發展,現代主義的熱潮在中國迅速降溫,而一種打破傳統和新潮,藝術和非藝術,雅和俗的後現代主義以游戲的姿態悄然興起,他兼容性更強,在這里,被排斥的古典藝術又有了自己的位置,並且是以一種游戲的姿態出觀:維納斯穿上了牛仔褲:蒙娜麗莎被戴上一副眼鏡,彌勒佛扛起了廣告牌等等。在這里,這些藝術既保持著自己的"風和雅",同時更大眾化。
現代主義重視看得見的形式,後現代主義重視道不清說不明的狀態,他從東方神秘主義眾吸取了信息,而崇尚"天人合一"中國早有"玄之又玄,天機不可泄露"之說。這些被某些學者視為不能用精確數值定量定性的落後乃至迷信的中國古老文化,說不定潛藏著科學主義未能認識的領域和未能解讀的信息。
正如古希臘的奴隸制太完善了,所以他的封建社會就不發達。中國完善的封建社會決定了他不可能出現完善的資本主義,而在後工業社會形態中則可能獲得充分的發展和繁榮。中國對現代主義藝術有著一定的排斥性,而對後現代主義卻有著先天的親和性。
學生通過多方面的了解,必定會對美術有新的認識,在欣賞美的同時,既自覺的接受了思想教育,也接受了新觀念。
以上是我對高中美術欣賞的幾點膚淺見解。應該說,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至於效果如何,還是未知之數

❸ 求一篇1500字的書法欣賞論文

書法欣賞論文
摘要】分析、欣賞書法作品,可以從如下幾個代寫論文方面入手:字的筆畫長短、粗細、濃淡是否多變而適宜;字的「重心」能否給人以穩健的感覺;字勢是否自然;看整篇書法作品的章法、筆勢是否一氣呵成、融會貫通;看書法作品中的筆法是否有法度有新意;在欣賞書法作品時,要適當地了解其創作的時代背景;欣賞書法要有一定的藝術想像力,要防止以實論實。
【關鍵詞】書法藝術 書法欣賞 書法作品
書法的欣賞與實踐是相互聯系的,「眼高手低」的書法家從沒有過。歷代的書法家大多是具有高度鑒賞能力的書法評論家。他們都十分重視「讀帖」。所謂「讀帖」,就是通過觀摩書跡和碑刻去領悟書法家所採用或創造的藝術風格和藝術手法,藉以提高自己的鑒賞水平。對於一個有志於學習書法的人來說,同樣需要重視讀帖,逐步學會分析和欣賞書法作品的能力,取其所長,拼其所短,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書法水平。分析和欣賞書法作品,如果毫無區分地加以一概兼收,則往往進步不快,甚至會走彎路。這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問題,歷來的說法各不相同,至今還沒有一個共同的欣賞標准。
康有為在《廣藝雙楫•十六宗》中,提出了十條評論標准,即所謂「十美」:「一曰魄力雄強,二曰氣象輝穆,三曰筆法跳越,四曰點畫峻厚,五曰意態奇逸,六曰精神飛動,七曰興趣酣足,八曰骨發洞達,九曰結構天成,十曰血肉豐美。」郭紹虞在《怎樣欣賞書法》中提出了六條標准:「一、形體,看結構天成,橫直相安;二、魄力,從筆力用墨看;三、意態,要飛動;四、流派,不拘泥碑帖,不以碑的標准看帖;五、才學,書法以外關系;六、氣象,揮朴安詳。」
這些都可以作為我們分析、欣賞書法作品時的參考。如果進一步加以歸納,則不外乎「形」、「神」二字。所謂「形」,指的是由特殊的筆畫線條所構成的外形,包括字的筆畫、字的結構、一幅字的布局;所謂「神」,指的是上述外形中內在的精神,包括筆力、氣勢神態、情感等各個方面。因此,欣賞書法作品,不僅要看一點一畫、一字字和整幅字的外形,更要看它的筆力、氣勢、神態。如果外形美觀多姿,內在奕奕有神,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形神兼備」的好作品。分析、欣賞書法作品,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字的筆畫長短、粗細、濃淡是否多變而適宜:
漢字是由若干個線條式的筆畫有機的組合而成的,這若各個筆畫,尤其是一字之中的相同筆畫,在字中不能長短、粗細、濃淡一模一樣,應該而且必須有所變化。如「多」字的四個「撇」畫,唐太宗認為,應該分別寫作,一縮,二少縮,三亦縮,四須出鋒。這里所說的「縮」,就是筆勢收縮而不伸展,含有「短」的意思:「鋒」就是筆勢伸展而不收縮,含有「長」的意思。「多」字的「撇」畫是這樣,其它的筆畫也是這樣,否則,字形就顯得死板,單調,也就無藝術可言。
二、字的「重心」能否給人以穩健的感覺:
字姿可以而且應該多種多樣、千姿百態,但不可忽略必須把字的重心「穩住」。歐陽詢的字,初看起來,有搖搖欲墜之感,但仔細一看,它猶似千年古塔,雖欲傾卻「重心」不離地,依然穩健如新。有些書法欠佳的字,平躺在紙上似乎四平八穩,不偏不倚,但如果一豎起來,則往往東倒西歪,中心不穩。因此,要判別字的重心如何,一個最簡單的方法是,把紙豎起來,看看它有沒有「倒塌」。
三、字勢是否自然:
宋代王安石有一句論書名言:「不必勉強方通神。」所謂「不必勉強」,就是歷來的書法家和書法理論家們都一致強調的要「自然得體」。王羲之在給他的兒子王獻之傳授書法經驗時說:字要「自然寬狹得所」,「分間布白,遠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穩。」王羲之的書法之所以「獨擅一家之美」,關鍵在於「天質自然」。
四、看整篇書法作品的章法、筆勢是否一氣呵成、融會貫通:
一幅好的書法作品,猶如一幅好的山水畫,它必然是字與字、行與行之間氣勢連貫,筆雖短而意卻連。汁白以當黑,疏密得當,給人以無窮的遐想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書法作品中的落款、印章也是整體中的有機組成部分,要注意是否用得恰倒好處,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若是畫蛇添足,也會有損於整幅作品的藝術性。
五、看書法作品中的筆法是否有法度有新意:
書法藝術具有極強的繼承性,書寫者必須遵守一定的法度。但是,僅有繼承,甚至與古人寫的一模一樣,還稱不上真正書法藝術,充其量只能是他人的「奴書」,還必須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因此,在評論和欣賞書法作品時,要看作品中能否正確的處理好繼承與創新之間的關系。
六、在欣賞書法作品時,要適當地了解其創作的時代背景:
書法作品和文學作品一樣,與作者書寫時的心情有著密切的聯系,它的藝術風格常隨作者的年齡和心情的變化而變化。同一個書法家可以由於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心情而寫出不盡相同的甚至截然不同的作品來,如顏真卿中期寫的《多寶塔碑》,是在和平環境的得意之中寫就的,字勢端重渾厚,清晰悅目,成為楷書中的代表作;他晚期寫的《祭侄文稿》則是在朝廷岌岌可危,侄兒不幸身亡之中寫就的,悲憤之情奪腔而出,於是,出現了筆畫濃淡、疏密、大小不一,甚至塗塗改改的粗獷、瀟灑的風格,成為行書中的代表作。因此,一定要把作品放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中去評論和欣賞,才有可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七、欣賞書法要有一定的藝術想像力,要防止以實論實:
中國的書法具有象形性,字形是由特殊的線條筆劃結構而成的,對於這樣一種特殊的藝術,如果僅僅以實論實賦予一點想像就體味不出其中的妙處。所以,歷代的書法家們總是以豐富的想像力賦予書法藝術以合理的比喻。如王羲之把「橫」、「豎」兩劃分別比喻為「如孤舟之橫江諸」,「若春筍之抽寒谷」。梁武帝形容蕭子雲的書法為「書如危峰阻目,孤松一枝,荊可負劍,壯士彎弓,雄人獵虎,心胸猛烈,鋒刃難當」;比喻蕭思話的書法為「舞女低腰,仙人嘯樹」,這就把兩種藝術風格截然不同的書法十分形象地描繪出來了。
此外,在縱觀一幅書法作品整體的美之後,還可從第一個字的第一筆看起,眼光一直跟隨筆跡移轉,按照原作者的筆意用眼用心把字「重」寫一遍,是對書法作品進行一次「內模仿」。可以感受原作者運筆的方向和角度,筆鋒的著力點以及提按的輕重緩急,筆端的走勢和力度變化,筆劃之間的聯系和向背,筆劃的相互扶持和相互呼應,領會草書的風馳電掣、偃仰盤旋,真書的持重端莊、規行矩步,行書的從容婉約、疾徐如便,從而把握到書法的活力、意趣、風格和境界,才能有效地提高書法的欣賞水平。

❹ 關於顏真卿書法鑒賞論文,最好鑒賞一篇,2500字

絕對,
顏真卿是中國古代書法成就絕不次於書聖王羲之的書家。他從小刻苦練習書法,因家境貧寒,無奈沾黃泥在牆上練字,其刻苦程度可想而知。
後入朝為官,最後受奸人盧杞排斥,前往叛將李希烈處說和,堅強不屈,義正言辭地拒絕了李希烈的招求。被李希烈含淚溢死。
人們論書品當提人品
顏真卿的人品正照應了他剛正不阿的書體。
他的字粗壯而不笨拙,剛毅而不呆板,備受後人贊賞。
顏體字無論楷書還是行書,都有別於王羲之,自創一家。甚至有的人認為顏真卿的書法成就高於王羲之。
陸游曾說過:學書先學顏。
顏真卿的字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們。
如柳公權,蘇軾,黃庭堅等古代著名書家都是在學習顏體的基礎上創新的
所以顏體的價值非常高,就連當代很多人開始學習書法,都學的顏體

我也是從小就學顏體的。他的字確實有神韻。
所以我很了解顏真卿的一生。他的人品和書品都值得我們現代人學習。

❺ 書法藝術欣賞王羲之蘭亭集序論文

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字逸少,號澹齋,原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所以人稱「王右軍」。在他任職期間同時時常以作書養鵝為樂。晚年辭官隱退,卒年59歲,葬於嵊州市金庭鎮瀑布山。羲之生七子,均有書名。幼子獻之得羲之真傳,書法不下乃翁,世稱「小王」。他是東晉最傑出的書法家,被後人尊為書聖。他七歲開始學書,先後拜師於出身書法世家的衛夫人和叔父王。他學鍾繇,自能融化。鍾書尚翻,真書亦具分勢,用筆尚外拓,有飛鳥騫騰之勢,所謂「鍾家隼尾波」。王羲之心儀手追,但易翻為曲,減去分勢,用筆尚內抵,不折而用轉,所謂右軍「一搨瓘直下」王羲之臨摹衛書一直到十二歲,因常聽老師講歷代書法家勤學苦練的故事,使他對東漢「草聖」張芝的書法產生了欽羨之情,並決心以張芝的「臨池」故事來激勵自己。王羲之性格耿直,富於創造,以後又博覽了秦漢篆隸大師淳古樸茂的精品,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冶於一爐,創造出「天質自然,豐神蓋代」的行書,被後人譽為「書聖」。
作品流傳情況:王羲之非常珍愛《蘭亭序》,其後裔也是視作珍寶代代相藏,傳至王羲之七世孫智永,交弟子辯才保存,王羲之死後的二百七十年間《蘭亭序》珍藏在民間,唐太宗李世民心摹手追王羲之書法酷愛王羲之書法,他親自為《晉書》撰《王羲之傳》,搜集、臨摹、欣賞王羲之的真跡。用各種方法手段派御史蕭翼從辯才處賺得。得到《蘭亭序》真跡以後,唐太宗便於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命湯普澈、馮承素、趙模、諸葛貞各鉤摹數本,分賜近臣。流傳至今的馮承素摹本被專家認為最接近王羲之真跡。他說「置之座側,朝夕觀覽」,「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唐太宗死後把真跡帶進昭陵作為陪葬品。武後時,韞桓掘發,真跡又復出,收入玄宗內府,且刻石置於學士院,稱為「定武蘭序」,經歷宋、金而亡。但此本和今天流傳下來的墨本各不相同,很難確定究竟原來是什麼樣子。所以我們現在已經無法看到《蘭亭序》的真跡,只能看到下真跡一等的唐摹本。此後,歷代《蘭亭序》臨摹本層出不窮。元朝,趙孟俯、俞和均臨摹過《蘭亭序》,趙孟俯傳世臨本就有多種。而明朝,董其昌、傅山、王鐸等都以臨《蘭亭序》為樂事。傳世本種類很多,有木石刻本,或為摹本,或為臨本。著名者如傳為歐陽詢臨摹上石,因北牽絲映帶,纖毫畢現,數百字之文,無字不用牽絲、俯仰裊娜,多而不覺其佻,其筆法、墨氣、行款、神宋時發現於河北定武而得名的《定武蘭亭》。傳為褚遂良第十九次臨摹本的《洛陽宮本蘭亭序》,此本為唐太宗賜給高士廉者。褚遂良所臨又傳有《神龍半印本蘭亭序》、《張金界奴本蘭亭序》,又有唐太宗朝供奉拓書人直弘文館馮承素鉤摹本,稱《神龍本蘭亭》,因帖前後印有唐中宗李顯年號「神龍」各半之印,故又稱為「神龍本」。此本墨色最活,躍然紙上,摹寫精細,韻,都得以體現,基本上可窺見羲之原作風貌。公認為是最好的摹本,被視為珍品。此外還有「薛稷本」、「賜潘貴妃本」、「潁上本」、「落水本」,等等。乾隆皇帝收集了唐虞世南、褚遂良、馮承素、柳公權及明代董其昌等人臨摹或書寫的《蘭亭》本子八卷(世稱「蘭亭八柱帖」),作為宮中珍品。後世學者不斷翻刻、臨摹,派生出幾百種不同版本的《蘭亭序》,成為中國書法史上一道獨特的風景,這種現象是古今中外絕無僅有的。這是《蘭亭序》自身魅力所造成的,也與歷代帝王的極力推崇分不開的。
作品分析章法結構用筆:《蘭亭序》文章不僅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優美散文,而且書法遒勁飄逸,打破成規,自辟蹊徑,不落窠臼。後人評道「右軍字體,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雋妙雅逸,繪景抒情,令人耳目一新。故古今以為師法」,譽之為「天下第一行書」。千百年來成為書法家們心摹手追的經典範本,與漢、西晉的其它書法作品相比,《蘭亭序》書風的最明顯特徵即是它的用筆細膩和結構多變,大王以前的墨跡如陸機《平復帖》,吳皇象《急就章》古拙可愛,平和淡怡,頗見內斂之功,但無清雅之巧。存世漢簡中倒不乏筆畫跌宕縱肆、變化豐富的作品,但在結構上又相對飄散而乏麗趣。王羲之的功勞即在於他把自然的書風引向一個較為精練但又注重技巧華美特徵的格局,從而確立了書法藝術強調對審美的主動把握這一時代的基調。在他以前,人們對此是不夠重視的。

❻ 我求一篇關於書法的鑒賞論文 幫忙

書法鑒賞論文
可以說,世界上任何一種文字的創立,最初都是為了記錄語言。但是,縱觀大千世界,在流傳下來的這么多種文字當中惟有漢字兼具了實用和審美的功效,衍生出了獨具魅力的書法藝術。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也是毋庸置疑的--書法就是傳統文化的縮影。
(一)書法展現傳統精神 《蘭亭閣序》的作者王羲之是我從小就認識的並被灌輸為最偉大的書法家,而《蘭亭閣序》也成了行書的絕品。
羲之既去官,與東土人士盡山水之游,弋釣為娛。又與道士許邁共修服食,采葯石不遠千里,遍游東中諸郡,窮諸名山,泛滄海,嘆曰:「我卒當以樂死。」從《晉書》這段文字的記載中,我們大概可以了解王羲之隱逸以後的生活。他和他的朋友們在江南的青山綠水間盡情地享受著生命的歡愉。這也正是數千年文人所推崇的。王羲之的飄逸自然,張旭的灑脫無拘,顏真卿的鋼筋有力。。無一不顯出了中國文化的真諦。。書法的工巧,若漢隸《曹全碑》;書法的天真,若蘇軾《豐樂亭記》;書法的自然,若《蘭亭閣序》;書法的方正`豐潤`緊接`寬博`雄渾。。。書法的那種精神性,最感染人的就是書寫者的那個精神性,在作品裡所流露出來的那種激動人心、感人至深,讓人千古人同此心的那種東西他們抓住了,我以為那是中國書法藝術的靈魂,那是中國書法藝術最動人的因素。
(二)書法在政治上的地位 打開一部部中國書法史書和一卷卷前賢法帖珍品,我們從字里行間不難發現一些特殊人物的影子。然而這些人物在中國書法史上起的作用卻絕不像影子一樣無足輕重,他們的力量和影響是其他任何人所不能比擬的,他們就是那些擁有至高無上權力的帝王。書法是歷代帝王在登基之前的必修課,它甚至關乎著一國之君的臉面和尊嚴。長期的筆墨研習,增長了帝王的書寫能力和欣賞能力。即使是那些金戈鐵馬打下江山的少數民族統治者,為了統治地位的穩固,他們也必須學習接受漢族傳統文化。唐太宗`乾隆都是對書法極度的喜愛。而書法一直也是封建士大夫的最愛,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書法家無一沒為官進爵的。王羲之,右將軍。蘇軾,丞相。。。當然在中國歷史上還有很多聞名的大奸臣的書法也是同樣受人稱贊的,可能其中的一部分是想藉助書法的手段來達到不軌的目的,這也恰恰說明了書法在政治上的地位。不斷地改朝換代,中國書法藝術仍然能夠沿著自己的藝術軌跡繼續發展。帝王和王宮大臣們對於書法的興趣或輕或重,表現形式千差萬別。也許他們有的人是珍愛藝術,有的人是附庸風雅,有的人是出於政治需要,還有的人是出於裝點門面。但是作為書法本體來說,帝王的重視與否確是非常重要的。
(三)書法的物質價值中國子民素來有收集的嗜好,而書法則是其中重要的一項,1000年前的唐太宗就是收集到王羲之的《蘭亭閣》,並最終將其帶入自己的帝王墓。除卻有特殊層次含義的書法作品,如帝王的作品(其價值含有帝王特色,故具有特殊的收藏價值)其他的名品在現在的價值應該也可以看出書法作品的物質價值。有四個字來形容就一字千金。單就這一點啟示就足以說明書法在傳統文化的地位。書法藝術發展到了今天,它給我們留下的不僅僅是一幅幅令我們無限追思和景仰的筆墨寶卷,更重要的是留給了我們一筆沉澱千年的思想和精神財富。站在它的面前,我們應該感到無限的欣慰和幸福,因為每當我們停下匆忙的腳步,我們都可以隨時去瞻仰去體會那份古樸優雅和那份博大深邃。無論是勤學苦練的求索,還是心手兩忘的抒懷,無論是浪情恣肆的狂放,還是溫文爾雅的內斂。中國書法作為中國傳統藝術已經經過漫長的積淀代代相傳,浸透在了民族久遠的血液之中。透過那變幻萬千的點線形式,我們似乎看到了那種沉浸於筆底,洋溢於案頭的生命存在書法藝術伴隨著中華文明史的發展走過了漫長的歷程,書法創作成為書家心靈世界的展現,傳統文人們自覺地將書法納入「正人心」的軌道,書法就成了地道的身心修養、人格完善的過程。雖然作為實用性書寫工具的毛筆已經退出了歷史舞台,但是作為中國藝術瑰寶的書法卻保留了下來,它那獨具的神韻、百讀不厭的氣質,至今依然令人傾倒、令人陶醉。千年書法的歷史不僅僅是這獨一無二的藝術形態的流傳史,伴隨著文人們的筆墨紙硯流淌千年的毫無疑問應該是那千古不變的翰墨精神。

❼ 跪求一篇1500字書法鑒賞論文

不是我寫的
書法鑒賞
可以說,世界上任何一種文字的創立,最初都是為了記錄語言。但是,縱觀大千世界,在流傳下來的這么多種文字當中惟有漢字兼具了實用和審美的功效,衍生出了獨具魅力的書法藝術。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也是毋庸置疑的--書法就是傳統文化的縮影。
(一)書法展現傳統精神
《蘭亭閣序》的作者王羲之是我從小就認識的並被灌輸為最偉大的書法家,而《蘭亭閣序》也成了行書的絕品。
羲之既去官,與東土人士盡山水之游,弋釣為娛。又與道士許邁共修服食,采葯石不遠千里,遍游東中諸郡,窮諸名山,泛滄海,嘆曰:「我卒當以樂死。」從《晉書》這段文字的記載中,我們大概可以了解王羲之隱逸以後的生活。他和他的朋友們在江南的青山綠水間盡情地享受著生命的歡愉。這也正是數千年文人所推崇的。
王羲之的飄逸自然,張旭的灑脫無拘,顏真卿的鋼筋有力。。無一不顯出了中國文化的真諦。。
書法的工巧,若漢隸《曹全碑》;
書法的天真,若蘇軾《豐樂亭記》;
書法的自然,若《蘭亭閣序》;
書法的方正`豐潤`緊接`寬博`雄渾。。。
書法的那種精神性,最感染人的就是書寫者的那個精神性,在作品裡所流露出來的那種激動人心、感人至深,讓人千古人同此心的那種東西他們抓住了,我以為那是中國書法藝術的靈魂,那是中國書法藝術最動人的因素。
(二)書法在政治上的地位
打開一部部中國書法史書和一卷卷前賢法帖珍品,我們從字里行間不難發現一些特殊人物的影子。然而這些人物在中國書法史上起的作用卻絕不像影子一樣無足輕重,他們的力量和影響是其他任何人所不能比擬的,他們就是那些擁有至高無上權力的帝王。
書法是歷代帝王在登基之前的必修課,它甚至關乎著一國之君的臉面和尊嚴。長期的筆墨研習,增長了帝王的書寫能力和欣賞能力。即使是那些金戈鐵馬打下江山的少數民族統治者,為了統治地位的穩固,他們也必須學習接受漢族傳統文化。
唐太宗`乾隆都是對書法極度的喜愛。
而書法一直也是封建士大夫的最愛,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書法家無一沒為官進爵的。王羲之,右將軍。蘇軾,丞相。。。
當然在中國歷史上還有很多聞名的大奸臣的書法也是同樣受人稱贊的,可能其中的一部分是想藉助書法的手段來達到不軌的目的,這也恰恰說明了書法在政治上的地位。
不斷地改朝換代,中國書法藝術仍然能夠沿著自己的藝術軌跡繼續發展。
帝王和王宮大臣們對於書法的興趣或輕或重,表現形式千差萬別。也許他們有的人是珍愛藝術,有的人是附庸風雅,有的人是出於政治需要,還有的人是出於裝點門面。但是作為書法本體來說,帝王的重視與否確是非常重要的。
《三》書法的物質價值
中國子民素來有收集的嗜好,而書法則是其中重要的一項,1000年前的唐太宗就是收集到王羲之的《蘭亭閣》,並最終將其帶入自己的帝王墓。
除卻有特殊層次含義的書法作品,如帝王的作品(其價值含有帝王特色,故具有特殊的收藏價值)其他的名品在現在的價值應該也可以看出書法作品的物質價值。有四個字來形容就一字千金。單就這一點啟示就足以說明書法在傳統文化的地位。
書法藝術發展到了今天,它給我們留下的不僅僅是一幅幅令我們無限追思和景仰的筆墨寶卷,更重要的是留給了我們一筆沉澱千年的思想和精神財富。站在它的面前,我們應該感到無限的欣慰和幸福,因為每當我們停下匆忙的腳步,我們都可以隨時去瞻仰去體會那份古樸優雅和那份博大深邃。
無論是勤學苦練的求索,還是心手兩忘的抒懷,無論是浪情恣肆的狂放,還是溫文爾雅的內斂。中國書法作為中國傳統藝術已經經過漫長的積淀代代相傳,浸透在了民族久遠的血液之中。透過那變幻萬千的點線形式,我們似乎看到了那種沉浸於筆底,洋溢於案頭的生命存在
書法藝術伴隨著中華文明史的發展走過了漫長的歷程,書法創作成為書家心靈世界的展現,傳統文人們自覺地將書法納入「正人心」的軌道,書法就成了地道的身心修養、人格完善的過程。雖然作為實用性書寫工具的毛筆已經退出了歷史舞台,但是作為中國藝術瑰寶的書法卻保留了下來,它那獨具的神韻、百讀不厭的氣質,至今依然令人傾倒、令人陶醉。千年書法的歷史不僅僅是這獨一無二的藝術形態的流傳史,伴隨著文人們的筆墨紙硯流淌千年的毫無疑問應該是那千古不變的翰墨精神。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