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經濟是基礎,對文化有決定作用,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材料看到了經濟對文化的影響,所以有一定的合理之處。
(2)但是,文化和經濟的關系還表現在文化反作用於經濟,給予經濟以重大影響。材料沒有體現這一點,所以存在不合理之處。
(3)同時,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但文化具有相對獨立性,經濟決定文化並不意味著文化的發展始終與經濟的發展完全一致。所以,倉廩食不一定知禮節,衣食足不一定知榮辱。
『貳』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體現了什麼哲學道理
這句話體現了文明是建立在物質的基礎上的,經濟的發展決定文明的進步。暗示了在人們沒有得到生存下去的基本保障時就要求人們知曉禮儀氣節,榮辱是非是不合實際的空想主義。
(2)倉廩實而知禮節議論文擴展閱讀
1、「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翻譯:百姓的糧倉充足,豐衣足食,才能顧及到禮儀,重視 榮譽和恥辱。
2、「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出自春秋時期輔佐 齊桓公成為第一霸主的 管仲之口,在《管子·牧民》的原文里是「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3、「 小康社會」是一個經濟概念,先實行小康的思路是正確的。小康社會是完全地集成了法家管子的治理方式——「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識榮辱」,這是小康社會建設的前提和基礎。
『叄』 作文題:司馬遷《貨殖列傳》雲:「故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禮生於有而於無。故君子富
司馬遷是我國西漢時著名的史學家和文學家,陝西韓城人。他繼承父親的遺志寫作《史記》。大將李陵帶兵5000和匈奴80萬大軍作戰,兵敗被俘。漢武帝將李陵全家殺死,司馬遷為李陵辯解,這可觸怒了漢武帝,他被判罪入獄,受到僅次於死刑且極具侮辱性的宮刑,忍受了巨大的痛苦。
『肆』 倉廩實而知禮節
廩
lǐn
(1) ㄌㄧㄣˇ
(2) 米倉,亦指儲藏的米:倉~。~生(即「廩膳生員」,中國明、清兩代稱由府、州、縣按時發給銀子和補助生活的生員)。~餼(舊指由官府供給的糧食)。
(3) 積聚,郁結:「~於腸胃」。
(4) 鄭碼:TGJB,U:5EEA,GBK:E2DE
(5) 筆畫數:16,部首:廣,筆順編號:4134125251111234
參考詞彙
--------------------------------------------------------------------------------
granary
詳細註解
--------------------------------------------------------------------------------
廩
廩
lǐn
〔名〕
(1) (會意兼象形。從人回,象屋形,中有戶牖。又作「廩」。「廩」是俗字。本義:米倉)
(2) 同本義 [store house for rice; granary]
亦有高廩。——《詩·周頌·豐年》
盛米曰廩。——《周禮·廩人》注
余刀布,有囷廩。——《荀子·榮辱》。注:「圓曰囷,方曰廩。」
御廩者,粢盛委之所藏也。——《公羊傳·桓公十四年》
御廩,夫人八妾所舂米,藏以奉宗廟也。——《漢書·五行志》
谷藏曰倉,米藏曰廩。——《荀子·富國》注
父母使舜完廩。——《孟子·萬章上》
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賈誼《論積貯疏》
(3) 又如:廩囷(米倉。方的稱廩,圓的稱囷);廩粟(米倉中的糧食);廩庚(米倉)
(4) 泛指糧食倉庫 [granary; barn]
昭侯令人復廩。——《韓非子·內儲說下》
廣蓄積,以實倉廩。——晁錯《論貴粟疏》
(5) 又如廩人(古代管理糧倉的官吏)
(6) 米粟類;糧食 [grains]
坐縻廩粟而不知恥。——明·劉基《賣柑者言》
(7) 又如:廩祿(官府供給的俸米和俸錢);廩庫(糧倉;倉庫);廩庾(糧倉);廩餉(糧餉)
(8) 俸祿 [salary]
廩食以數百人。——《韓非子·內諸說上》
(9) 又如:廩給(官吏的俸給);廩秩;廩俸;廩賜(俸祿和賞賜)
(10) 「廩生」的簡稱 [scholars who live on government grants]
他家大老那宗筆下,怎得會補起廩來。——《儒林外史》
(11) 又如:稟貢(以稟生的資格做了貢生)
(12) 通「林」。林甸。樹林與郊野 [secluded place]
桓公明日弋在廩。——《管子·戒》
詞性變化
--------------------------------------------------------------------------------
廩
lǐn
〈動〉
(1) 收藏;儲積 [collect;store up]
廩於腸胃。——《素問·皮部論》
群公廩。——《公羊傳·文公十三年》。注:「廩者,連新於陳上,財氣半相連耳。」
(2) 又如:廩收(收購入倉);廩藏(廩蓄)
(3) 公家發給糧食 [provide grains]
廩,賜谷也。——《說文》
既稟稱事。——《禮記·中庸》
(4) 又如:廩食(公家供給糧食);廩稍(舊時指公家按時供給的糧食);廩餼(舊指由公家供給的糧食之類的生活物資);廩粟(同「廩食」)
廩
lǐn
〈形〉
(1) 通「懍」 [fearful]
可以富安天下,而直為此廩廩也。——賈誼《論積貯疏》
(2) 又如:廩廩(危殆,阽危;驚慌;危懼)
(3) 通「凜」。寒冷 [cold]
竊獨悲此廩秋。——宋玉《九辯》
(4) 又如:廩秋(寒秋);廩泉(寒泉)
漢譯英
--------------------------------------------------------------------------------
廩
granary
English
--------------------------------------------------------------------------------
廩
L ǐ n
Rice granary, also point the rice of the hoard.
Accumulate the 聚 , the knot of 郁 .
granary
『伍』 根據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寫出自己的理解,自擬題目,600字左右
從「倉廩實而知禮節」說起
司馬遷在寫《史記·貨殖列傳》時,引用了管仲的「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一語。而今,管仲這段有關經濟發展與精神文明建設的論述再次受到關注。有人面對社會上的許多怪現象,發出了「倉廩實未必知禮節,衣食足未必知榮辱」物質決定意識的感嘆。
在《管子·牧民》的原文里,這句話是「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史記》在引用時將「則」改成了「而」,這個改動大有文章。
管仲所處的時代,仍然是一個井然有序的社會,社會公約仍然能夠對各諸侯國的民眾形成有效約束。當時全民的倫理觀、道德觀尚未受到挑戰,對各諸侯國而言,「天下」的大環境是相似的,不同的是各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所以管仲用了「則」字闡述了「倉廩實、衣食足」與「知禮節、知榮辱」之間的聯系。管仲敏銳的政治觸覺使得齊國佔得了稱霸諸侯的先機。
而司馬遷所處的漢武帝時代,經歷了文景之治,經濟發展水平達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漢武帝有個特別的詔書,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詔曰:「蓋聞導民以禮,風之以樂,今禮壞樂崩,朕甚閔焉,故詳延天下方聞之士,咸薦諸朝,其令禮官勸學,講議洽聞,舉遺興禮,以為天下先。」 當時舊的社會秩序被打破,新的秩序還沒建立起來,社會矛盾突出。
雄才大略的漢武帝覺得當時仍然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
我們不難體會漢武帝時期社會發展遇到的困惑:經濟發展的勢頭樂觀可喜,但整個社會看起來卻總是很不和諧。
從這個詔書可以知道:漢武帝已經意識到「倉廩實、衣食足」與「知禮節、知榮辱」之間的聯系並不是必然的。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倉廩實、衣食足」是「知禮節、知榮辱」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也就是說「倉廩實、衣食足」只是個前提。
司馬遷在寫史記時改動了管仲的原話,用「而」字闡述了「倉廩實、衣食足」與「知禮節、知榮辱」之間的聯系。從上至下,最高統治者與史官之間的默契,反映了當時高層形成的一種難得的共識,打造了一個至今仍然被人稱道的輝煌時代。
衣食足是禮義興的基礎。物質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礎,這段話雖短,卻古今通宜。所以還是要兩個文明一起抓。
『陸』 《倉廩實而知禮節》 關於辯論賽的,很急,我們是正方,需要正方論點,反方也需要,非常感謝
標准辯題具體是什麼啊?
正方:物質決定意識
馬斯洛需求原理,一二層生存與安全的需要滿足了,才能追求更高的尊重等道德層面的東西
反方:古代與現代相比物質是比較匱乏的,但是更強調禮,所以與物質關系不大
人慾無限,保暖還思淫慾呢……
『柒』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體現了什麼哲學道理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沒有體現什麼哲學道理。
倒是體現了一個俗理。人只有吃飽飯再轉轉身說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