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論文素材 » 假新聞論文

假新聞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3-21 19:36:33

㈠ 你有哪三種方法可以驗證文章和圖片,以避免被假新聞糊弄

第一是原裝的膠片相機拍照,文章就是看她的筆體是真的吧,文彩是騙不了人的,還有就是看發表的時間。標點符號對不。

㈡ 2010年比較轟動的假新聞 以這個假新聞寫篇論文 題目是『新聞的真實性之我見』

新聞的真實性之我見
新聞和文學都講求真實,它們都源於生活,都是客觀社會和現實生活的反映。但新聞有新聞的特質,文學有文學的個性,如何來把握二者真實性的內涵呢?
首先,在寫作過程中,新聞記者和文學作者所站的位置不同,視角不同。記者作為事件的記述者,所記述的內容必須是自己親眼所見、親耳所聽,他的寫作視角只有一個,就是始終站在講述者的位置上,作品中人物皆為第三人稱,例如,新聞作品中常常出現這樣的用語:「據介紹……」、「×××介紹說……」等等,同時,也把個人存在作為事實的一種依據體現在作品中。
文學作者不同,他(她)常常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它可以「花開兩朵各表一枝」,也可以以作品中的某一個人之口為口,娓娓道來。文學中所閃現的好似作者本人的「我」常常是作品中的人物,如魯迅《孔乙已》中的酒店小伙計「我」,《簡•愛》中的「我」等等,而新聞作品中的「我」則一定是作者本人,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為新聞作品中的事實記錄提供強有力的依據,才稱其為真實。
其次,新聞記者和文學作者的自由度不同,這也規定了它們各自的真實性。
新聞只能是對現實的再現,限制在「新見」新聞上。文學則是對現實的發現,可以展開想像的翅膀,去開拓外宇宙和內宇宙。
新聞的「新見」有兩層含義,一是指新聞事件在時間上的「接近」,即我們平時所說的迅捷、快速地報道新聞;二是指新聞事實與新聞記者的「接近」。這種嚴肅的態度,決定了任何矯飾和失真的「客里空」的表現都是新聞所摒棄的,任何編造、拼湊、誇張、片面、導演等扭曲客觀事物的情形都意味著新聞的失真。
文學則不同於新聞的實錄。文學作者的寫作心態更為自由,他(她)不需要把自己作品中的每一處同事實一一對應,它是一種創造。以德國作家席勒的《陰謀與愛情》為例,在作家的筆下,樂師克利的長女路易斯和首相之子布拉修斯•封•波勒演繹了一出驚心動魄、跌宕起伏的千古愛情悲劇,其實這篇小說的素材僅僅是來源於當時報刊上一條150字的簡迅。
顯而易見,文藝是對現實的「發現」,新聞報道則是對實在的「再現」;文學靠感性形式對實在進行再解釋,而新聞報道則是對現實作素描式的簡化與綜合。
再次,新聞記者和文學作者在寫作時所運用的思維方法不同。
高爾基強調文學「需要想像、推測和虛構。」也就是說,文學可以虛構,可以想像,可以移花接木,張冠李戴。而新聞報道則必須符合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說真實、說真話,包括人名、地名、時間、情節、數字、引語、背景、因果關系等,都必須准確無誤,都必須遵循新聞自身的內在規律,不得虛構,也不得「合理想像」。五十年代《人民日報》發表的那篇名為《馬特洛索式的英雄黃繼光》遭到了眾多讀者和新聞界人士的嚴肅的批評,就說明了這一點,因為記者運用了「一般人能夠體會到的合理想像」,細膩描寫了黃繼光犧牲前的心理活動,違反了新聞真實性原則。
但並不是說新聞寫作中就沒有想像。因為記者不可能成為一切事件的現場目擊者,記者也需要想像,記者的想像力可以幫助記者在采訪中發現豐富的事實材料,在寫作中寫得更生動、更美滿。因此,想像思維不僅是文學創作的思維形式,也是新聞寫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種思維形式,只不過前者屬虛構想像、後者屬於修飾性再現性想像而已。譬如,1971年9月13日,一架三叉戟飛機墜毀於蒙古國溫都爾汗,法新社駐北京記者由此聯想到林彪的出逃摔死,就屬這種情況的聯想,在當時,這是絕對的機密;另一種情況是由客觀提供的素材引起大腦積極思維,擬想出原來事物形象,即由素材——原物的想像。以《遼寧日報》一篇報道《兩家子公社幹部睡上安穩覺:夜無電話聲,早無堵門人》的采寫為例,記者范敬宜正是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兩家子公社一個最微小的變化聯想到整個農村的變化,采寫了一篇眾人稱道的好新聞。以上兩種形式的想像,即由原物——他物、由素材——原物的想像,都是為了更真實地再現原物的形象,這就要求它們必須准確、生動,做到准確性和形象性的高度統一。
第四,文學和新聞有著本質的不同。新聞的本質是信息,文學的本質是藝術,所以新聞作品和文學作品揭示生活真實和反映客觀規律所顯現的特徵和所實現的過程也就不同。這是兩種真實相區別的重要原因。
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信息傳播是它的特徵,可以說,新聞就是傳播經濟的、政治的、文化的等各種信息。新聞是事實的真實,是具體的現象的真實。新聞傳播是事物運動的過程和狀態,是記者目之所及、耳之所聞的客觀情況。記者是通過客觀信息的疊加傳播讓讀者自己去判斷事物,從而實現揭示生活真實的目的。它強調客觀性,盡管有時現象和本質不一致,但記者會通過連續報道來修正。
例如,1988年漢城奧運會上約翰遜先得了一塊短跑金牌,記者將這條消息搶先報道,幾天後經檢查,約翰遜服用了禁用葯物,記者又將這消息搶先發出。這只能說約翰遜的記錄是假的,而不能說明記者所發的第一條新聞是假的,因為奧運會上確實發生過他奪金牌的事。
文學的本質是藝術,文學作品是要通過藝術形象,告訴讀者一種思想和一些知識,讓讀者體味一種情感和意境,提高人的修養水平和審美能力。因此,它必須人為地集中生活,構思、創造,「雜取種種,形成一個,」才能很好地集中體現主題。這就是典型化。魯迅說他所寫的人物的模特「往往嘴在浙江、臉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個拼湊起來的角色」。但這並非不真實,因為它符合生活的規律,具體可感,只不過更具概括性,個性更加獨特鮮明罷了。它是藝術真實同生活真實的統一。當然,新聞也有典型報道,但那是有區別的,它指的是在大量同類事實中選擇具有代表性、同時也具有豐滿個性的事例進行報道。例如焦裕錄、孔繁森等典型報道,他們都是實實在在、活生生地存在於現實生活中的,是一種客觀真實。
第五,在社會生活中,閱讀新聞和文學作品的不同目的,導致人們對新聞和文學真實的要求和理解不同。
新聞閱讀是為了獲得信息,就其功用上講,實用性更強,人們每天就如同吃飯一樣,極需要得到各自關心的信息。市長一上班,桌上就擺好多份報紙,他需要根據這信息決定城市內外政策的制定;企業家一拿到報先看市場行情、投資方向,好決定產品的市場投放。即便是對通訊新聞的閱讀,讀者的主要目的也是在於知道、了解社會上的人、情、事。基於這種目的,新聞閱讀就要求新聞所提供的信息准確無誤,每一個讀者所獲得的信息、所了解的事實在他們頭腦中形成的印象是基本一致的,而不能「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
文學閱讀的目的重在欣賞和愉悅。文學欣賞是一種審美精神活動,它不象新聞閱讀,重在對新聞信息的感知和理解,對新聞所反映事物的認識。文學讀者,更重視作品所傳載的情感、意蘊帶給自己的美感享受。基於此,文學讀者對文學真實的要求和理解就不會等同於新聞讀者。孫悟空攪龍宮、鬧地府、鬧天宮、除妖魔,《牡丹亭》中的杜麗娘死而復生,這些本與事實不符,但孫悟空所體現的那種不畏艱險、不怕困難的英雄主義精神,杜麗娘那種為愛情死而復生的情感,卻是實實在在的,他們深深地打動讀者,引起了讀者的共鳴,因此它是真實的,是一種情理之真。
總而言之,新聞真實和文學真實雖然都「求真」、「存真」,但它們的內涵卻大不想同,新聞真實的基礎是事實,文學真實的前提是情感想像;它們的實現途徑也大不相同,一種是再現,一種是表現。它們之間有著嚴格的本質區別,一種是信息的真實,一種是藝術的真實.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